广东省人力资源自考历年真题_第1页
广东省人力资源自考历年真题_第2页
广东省人力资源自考历年真题_第3页
广东省人力资源自考历年真题_第4页
广东省人力资源自考历年真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统计学试卷

(课程代码840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

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

分。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对象是()

A、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总量方面B、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质量方面

C、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数量方面D、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各个方面

2、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是()

A、劳动效益B、劳动生产率C、劳动报酬D、劳动效率

3、人力资源管理统计中的月平均人数是()

A、月中人数B、报告期中人数总和C、报告月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

D、月初人数

4、徇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A、体力水平B、体力与智力水平C、智力水平D、文

化水平

5、停工被利用时间在工作时间核算中应计入()

A、损失时间B、非生产时间C、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D、缺勤

工时

6、下列属于非工作时间的是()

A、工间操时间B、上下班时间C、加班时间D、教育

子女时间

7、下列不包括在劳动保护措施项目名称表中的是()

A、安全技术措施B、个人防护用品C、宣传教育D、工业

卫生技术措施

8、按照工伤事故工作日损失分类,轻伤事故的工作日损失在()

A、1-7日B、1-30日C、1-104日D、1-365

9、人力资源管理统计中劳动效益的直接指标是()

A、人均创利率B、工资利润率C、每面元产值中的工资含量D、净产

值工资含量

10、下列属于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的是()

A、B、C、1)、

11、计算作业者实作工时时,属于“倒算法”计算的公式为()

A、实作工时=制度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停工被利用工时+加班加点工时

B、实作工时=制度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停工被利用工时+加班加点工时

C、实作工时=制度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停工被利用工时-加班加点工时

D、实作工时=制度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停工被利用工时+加班加点工时

12、劳动定额中的生产工人定额完成程度指标是()

A、B、

C、D、

13、2008年上半年国有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货币工资)为3200元,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

数为111.68%,则上半年国有单位职工实际工资水平约为()

A、3574元B、3200元C、2865元D、2826元

14、企业从业人员获取报酬的形式是()

A、货币B、货币和实物C、证券D、工资

15、下列不属于在职培训的是()

A、现场培训B、脱产培训C、劳动后备培训D、继续教育

16、如果报告期人工成本总额减少,职工平均人数不变,则平均人工成本()

A、增加B、减少C、不变D、不能确定

17、人工成本是围绕什么进行核算的?()

A、单位产品的人工成本B、企业的劳动投入C、企业的生产经营D、人工

成本投入产出比值

18、反映劳动争议严惩程度的指标是(

A、每千职式劳动争议件数某项争议件数占争议总

件数的比重、

C、每千名女职工劳动争议件数平均每件劳动争议涉及

人数

19、劳动争议件数与劳动争议处理件数的关系为()

A、期末未完结件数+本期申诉件数=本期处理件数+期初未完结件数

B、期末未完结件数+本期申诉件数=期末处理件数+期末未完结件数

C、期初未完结件数+本期申诉件数=本期处理件数+期末未完结件数

D、期初未完结件数+本期申诉件数=期末处理件数+期初未完结件数

20、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是()

A、社会救助B、社会优抚C、社会保险D、社会福利

21、一般的调查问卷应由四个要素组成,即题目、问卷具体内容、编号与()

A、主题B、回答种类C、回答方式D、说明信或指导语

22、统计台账登记统计资料的顺序是()

A、工作流程B、管理层次C、原始记录D、时间

23、从现象之间的联系来分析现象总变动的因素影响的分析方法,称为()

A、对比分析法B、因素分析法C、平衡分析法D、动态分析法

24、动态分析一•般需要对事物作连续较长时期的观察和分析,并采用的一系列分析指标和方

法是依据()

A、时间数列B、平均发展速度C、增长量D、动态曲线图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

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

选均无分。

25、市场竞争从表象上划分为()

A、产品售后服务的竞争B、产品价格的竞争

C、人才素质的竞争D、产品包装的竞争

E、产品质量的竞争

26、下列经济损失属于直接损失的有()

A、事故造成的停产和减产损失B、丧葬及抚恤费用

C、事故罚款和赔偿费I)、人身伤亡后支付的医疗费用

E、现场抢救费用

27、根据我国职业培训法规的规定,职业培训分为()

A、就业前培训B、转业培训C、学徒培训I)、在岗培训E、转岗培训I

28、人工成本一般包括()

A、保险福利费用B、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

C、退休的退职人员的费用D、生产资料费用

E、住房费用

29、企业劳动争议统计原则有()

A、劳动争议是企业领导与职工之间的纠纷

B、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发生的争议,主要是指企业行政和职工之间的争议

C、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双方的有关劳动权利与义务问题的纠纷

D、劳动争议必须提出申诉E、劳动争议包括职工与职工之间发生的纠纷

30、企业社会保险统计指标包括()

A、企业职工退休养老保险统计B、集体福利统计

C、企业职工失业保险统计D、个人福利统计

E、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统计

31、原始记录的特点是()

A、记录时间的经常性B、记录工作的群众性

C、记录内容的综合性D、记录内容的广泛性

E、记录项目的具体性

32、编写统计分析报告,应注意()

A、主题明确,重点突出B、注意全面总结,不要侧重于分析问题

C、论点要准确,判断推理要符合逻辑D、材料和观点要统一

E、注意提出办法和建议,不要侧重于全面总结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3、试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指标体系。

3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分析有何含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分析的基本步骤有哪

些?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题目没有特殊要求,计算一•律精确到2位小数;要求写出计算公式,计算步骤)

35、某企业基期与报告期的总产值、生产工人人数与全部职工人数如下表:

指标总产值(万元)全部职工生产工人

基期20020001600

报告期100080005800

问题:

(1)分别计算基期、报告期的生产工人比重及其指数、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及

其指数、全员劳动生产率及其指数;

(2)分析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变动及生产工人占全员比重变动对凳劳动生产率

变动的影响。

36、某企业工资等有关资料如下表所示:

指标计划实际增加额完成计划(%)

工资总额(千元)9001400

平均人数(人)10001250

平均工资(元)9001120

增加值(千元)11001500

问题:

(1)计算各项指标的增加额及完成计划率并氢计算结果填入表格中的空白处;

(2)运用相对检查分析法对该企业的经营效益与工资总额进行计算分析。

五、综合计算分析题(本题20分)

(题目没有特殊要求,计算一律精确到2位小数)

37、某企业2007年12月份(31天)有分假8天,采取一班制劳动,每班8小时,生产工

人月平均人数为800人,其它情况如下:

项目缺勤工日停工工日非生产工日加班工日停工被利用工

合计900400320660280

问题:

(1)计算该企业的①日历工日数;②公假工日数;③制度工日数;④出勤工日

数;⑤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⑥全部实际工日数。

(2)分析计算该企业的时间(工日)利用情况的基本分析指标;

(3)分析计算该企业的加班(工日)强度。(要求写出计算公式、计算步骤)

2007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统计学试卷

(课程代码8407)

说明:本试卷和答案有的不全如16、17题。因找不到原试卷,因此请你在书上

找到正确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

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对象是【】

A.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总量方面B.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质量方面

C.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数量方面D.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各个方面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核心指标是【】

A.人力资源素质指标B.劳动报酬指标

C.人力资源考评与奖惩指标D.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指标

3.按“谁发工资谁统计”的原则统计企业人力资源总量,其主要目的是

A.保证资料具有及时性B.保证资料具有条理性

C.保证资料具有系统性D.避免重复和遗漏,保证资料的准确性

4.在计算月平均人数时,遇到公休日和节假日的人数处理办法是【】

A.不算B.按当天加班人数算C.按其前一天的人数算D.按其后一天

的人数算

5.在企业人力资源增减变动统计中,期初人数(1),本期增加人数(2),本期减少人数(3),

期末人数(4),四者的关系是【】

A.(1)=⑵+(3)+(4)B.⑷=⑴+⑵一⑶C.(4)虫1)+⑶一⑵

D.(1)=⑷+⑵一⑶

6.在现代社会,衡量人力资源素质的最重要因素是【】

A.人的体力水平B.人的文化水平C.人的智力水平D.人的能力水平

7.衡量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范围最广的一项综合指标是【】

A.能力B.体力C.智力D.文化程度

8.下列时间属于工作时间的是【】

A.上班路途时间B.午休时间C.工间操时间D.下班自愿留下作好事的时

9.工作时间构成中最重要和最核心的部分是【】

A.出勤工日数B.制度工日数C.全部实际工日数D.制度内实际工作工

日数

10.下列因素属于劳动过程因素的是【】

A.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B.劳动组织制度C.生产场所设计D.卫生技

术设备

11.某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6538元/人,生产工人比重为75.77%,则生产工人劳动

生产率为【】

A.16538X75.77%B.16538X(1—75.77%)C.16538D、16538

(1—75.77%)

12.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是()

ABCD

13.按工时定额计算的工时定额完成率的计算公式是()

ABCD

14.某零件定额工时为8分,工人工作1小时,完成310件产品,则完成定额工时%

A.60分B.604-10=6C.8X10=80分D.60+8=7.5分

15.企业人力资源考评的范围是【】

A.全体员工B.全体生产工人C.全体基本生产工人D.管理人员和基

本生产工人

16.卜列不属于工资总额范围的是

A.计件工资C.物价补贴

17.实际工资指数的表达公式是1】

A.货币工资指数X物价指数B、加班加点工资D.职工福利费

18(无)19(无)20(无)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列人员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统计范围的是【】

A.在本企业工作的再就业离退休人员B临时职工C、缺勤职工

D.参加企业生产劳动的在校学生E.临时被其他企业借用的本企业职

22.在工作时间统计中停工被利用的时间包括【】

A.制度工作时间B停工时间C、出勤时间D.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E.管

理人员的停工时间

23.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综合水平取决于

A.企业组织能力B个体素质状况C、人力资源总体的组成结构

D.人力资源的组合比例E.企业的组织结构

24.劳动定额的基本形式有

A.计划定额B工时定额C、企业定额D.产量定额E.临时定额

25.下列不计人工资总额的范围的项目有【】

A.奖金B创造发明奖C.社会保险费用D.离退休人员待遇的支出E

加班费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26.简述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综合评价的概念及特点。

27.简述企业人力资源的考评方法。

四、综合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8小题12分,第29小题8分。共20分)

28.试述工业企业中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指标形式及其适用性,并表述它们的计算公式。

29.试分析和论述职工工资水平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

五、因素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0.某企业的统计资料如下:

1产值(万元)1平均职工人数(人)

车间111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L।

1I111

1基期(Q。)1报告期(q)基期(T。)1报告期(T,)

1II1I

11111

甲|800|1080|1000|1200|

乙|720|1430|800|1300|

|I1111

根据上述资料:

(1)计算各个车间的劳动生产率指数及整个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指数(精确到百分比小

数点后1位)。

(2)对整个企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指数从固定结构和结构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因素分

析(普通数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百分数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o

31.某企业工资情况如下:

平均工资(元)|职工平均人数(人)

1-------------1----------------------------+1T

1基期(XO)1报告期(X1)基期(To)1报告期(T。)

11111

1工人|2000|2500|2800|3500

1管理人员|3000|4000|600|800

1其他人员|1500|2000|600|700

1I

1111

1全部职工1114000|5000

1111।1

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整个企业全部职工的平均工资及其指数,并对全部职工平均工资

指数进行因素分析(普通数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百分数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

2007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课程代码840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L、C2.D3.D4.C5.B6.C7.A8.C9.D10.B

11.C12.B13.D14.C15.A16.D17.B18.B19.C

20.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ABCE22.ABCD23.BCD24.BE25、BDE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26.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综合评价是指为了适应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需要,科学运用

济计量、数学模型和统计等方法,对企业中作为经济要素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进行

合分析与评价。(3分)

(2)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评价具备以下特点:数量化,模糊性和动态性。(2分)

27.企业人力资源考评是指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工作成绩的质量和数量所进行的考察、

审和鉴定。(1分)企业人力资源考评方法分为两大类:

(1)企业人力资源定性考评方法,考评者利用个人感觉、印象和经验对企业人力资源

的工作能力、劳动态度和工作成绩等方面进行的考评。(2分)

(2)企业人力资源定量考评方法:考评者应用数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计

算分析企业员工的工作业绩状况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配置状况。(2分)

四、综合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8小题12分,第29小题8分,共20分)

28.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指标计算形式有:实物量、标准实物量、总产值、净产值和增

加值等劳动生产率指标。

(1)实物量劳动生产率:嘉燃.

计算方法比较直观,只适合于单一产品的统计。(2分)

(2)标准实物量劳动生产率一拯孽券囊褛

产品实物量标准化,能应用于产品规格不同的企业。

但只能适用于产品类别较单一的企业。(2分)

(3)总产值劳动生产率一活菇瀛

能够综合反映多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

纯生产性指标,不能正确反映经济效益状况。(2分)

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第1页(共4页)

一(4)净产值劳动生产率一活熟,净产值:总产值一物质消耗,'

,比总产值指标优越,能够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2分)

(5)增加值劳动生产率一活熬增加值=总产值一中间产品消耗

衡量企业生产成果的最好指标,被国际上广泛运用。(2分)

29.(1)职工工资水平的增长源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2分)、

(2)从企业经营效益的角度看,职工工资的增长应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2分)

(3)从管理激励角度看,职工工资水平的增长可能会推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2分)

(4)从技术角度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对缩短了职工工作时间,为工资水平的提

高提供了物质基础。(2分)

五、因素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0-(1)甲车间劳动生产率指数一嚣=装瓮

:蒜=112.5Z(1分)。

乙车间劳动生产率指数一嚣=是磊=器=122.22%(iOf)

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数一杀=疑腥

—堡峻=巡=118.96%(iOf)1520/18000844

.'.L上u。刁u/u

(2)整个企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可为:

基期:昏:毒乌§:善譬一0.844

报告期:1»一乓乌§:善譬:1.004

可变结构指数:K-二啪一要勰=118.96%(1分)

假定平均劳动生产率:

扣瓷

=0.8X1200+0.9X——1——3....0.,—0—

1200+1300

=0.852(1分)

结构固成指数:

酶辅=孕=檄=117.84~(2分)

结构影响指数:

Kz=辅:丢:蕊0.852如o.95%(2分)

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第2页(共4页)

:K=K1XK2

..118.96%—117.84%Xi00.95%(1分)

31.(1)全部职工报告期平均工资:

寺LxlT1

袖——Ei

----2760

全部职工基期平均工资X:骅

=2075

全部职工平均工资指数一争=133.01Z(2分)一

绝对数变化:xl一墨685

(2)全部职工假定平均工资

又,:零挚

■;QQQ丕圣墨塑土墨QQQ丕璧(^士!墨。0丕ZQQ

5000

=2090(1分)

结构固定指数及其绝对数影响

结构固定指数=要黜=乂更1=否2面760:132.。6%-

绝对数影响:叉1一又'—2760—数影=670(3分)

结构影响指数及其绝对数影响

结构影响指数稀6;丽2090娟0.72%

绝对数影响:又'一瓦=2090—2075——15(3分)

综合影响:

133.01%=132.06%Xioo.72%

685=6704-15(1分)

六、综合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2.(1)日历工日数=200X31=6200(1分)

制度工日数=200X(31—3—8)=4000(1分)

出勤工日数=4000—150—3850(1分)

制度内实际工日数=4000-150—100+30-60=3720(1分)

全部实际工日数=372QH-40=3760(1分)

(2)出勤率=籍器:=:96.25Z(2分)

出勤时间利用率=两37丽20=96.62%(1分)

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童3丽720=93%(1分)

《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对象与任务(练习册P1-P4)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对象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开发与利用以及

其它劳动现象的数量方面,是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

段。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研究范围是:企业人力资源诸现象。

3.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是:企业。

4.企业管理的核心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

5.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的性质,可以从以下儿

个方面来认识.(P3).

6.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是工资。

7.现代企业的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8.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内容:(P9)

(1)企'业人力资源量与配置统计;

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包括:优化配置、比例配置、均衡配置等。

人力资源的构成有专业构成、技术构成、年龄构成、性别构成等。

(2)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统计;

人力资源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

才竞争,而人才竞争主要指的是人才素质的竞争。

(3)企业人力资源的生活日分配统计;

(4)劳动保护与劳动环境统计;

劳动保护与劳动环境统计的内容包括:劳动保护措施统计、安全生产统计或工伤事故统计、

职业病统计、劳动环境统计等。

(5)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统计;

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率指标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核心指标。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

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数量的多少,也决定着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水平。劳动生产率是综合反

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经济效益也可决定劳动报酬水平。

劳动定额统计;

(7)工会参与统计;

(8)企业人力资源考评与奖惩统计;

(9)企业人力资源的劳动报酬统计;

(10)职业技能开发统计;

(11)人力费用统计;

(12)劳动争议统计。

9.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工作的过程:三个阶段

(1)一是搜集人力资源现象数量方面的原始资料,称为统计调查。

主要任务:是对企业内每个单位人力资源现象的具体事实及其所表现的数量特征进行登记,

搜集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现象数量方面所需要的原始资料。

(2)二是对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和汇总,称为统计整理;

主要是将统计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汇总,以表明企业人力资源现象总体的特

征,为统计分析打下基础。

(3)三是对统计整理好的统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编写统计分析报告,称为统计分析。

在统计整理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对统计整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以揭示企

业人力资源现象发展趋势、原因和特点,发现矛盾,提出解决矛盾的建议。

10.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工作组织的布局是与企业内部管理的布局相对应。

1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原始记录。

12.从现象上看,市场竞争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价格的竞争、售后服务的竞争。市

场竞争实质是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竞争、人才水平的竞争。

1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节约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

第二章企业人力资源总量指标(*)(练习册P6—P12)

1、企业人力资源数量统计的具体任务主要包括:

一是分析和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及构成情况;

二是分析和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的增减变动情况;

三是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的劳动潜力,为劳动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2、人力资源是进行社会生产和从事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生产力中首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企业间在平等条件下的竞争,实质上是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上的竞争。

3、企业人力资源是指在企业内部从事生产、工作或服务并由企业支付工资的全部人员,它

既包括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和临时员工,也包括在企业中工作的外方人员或港、澳、

台方人员。

4、为了准确统计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各企业应该执行的原则是:谁发工资谁统计原则。

下列列入企'业人力资源统计范围的人员有:

一是实行个人承包,离开单位经营,不再由原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二是经单位批准停薪留职、自费脱产学习、了国探亲以及离开单位自谋出路的人员;

三是参加企业生产劳动的在校学生;

四是已由国家司法部门法办,在一定时期内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

5、企业人力资源总量指标可用期末人数和平均人数来反映P21

(1)期末人数时点现象P21

(2)平均人数序时平均数

(3)常用的企业人力资源数量指标有:季末人数:年末人数;月平均人数;季平均人数;

年平均人数。

(4)年平均人数是指报告年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力资源数。各季平均人数的平均数;各月

平均人数的平均数。计算方法有;

一、全年内各月平均人数相加之和除以12;

二、全年内四个季度平均人数相加之和除以4;

(5)月平均人数是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计算月平均人数时,

•、遇到公休日和节假日的人数处理方法是按其前一天的人数算。

二、在计算开工不满全月的新建企业平均人数时,要以其开工后各天实有人数之和,除以报

告月的日历日数,而不是该月的开工日数。

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注意由时期数列求序时平均数的方法

1)、由时期数列求序列平均数()

简单:加权:

2)、由时点数列求序时平均数()

(1)若资料是每天登记的视为连续时点,可用算术平均数法求序时平均数。

未分组:已分组:

例如:已知某企业一个月内每天的工人人数,要计算该月内每天平均职工人数,可将每

天的工人人数相加,除以该月的日历数。

(2)由间断时点数列计算()

A.间隔相等(时间是间断的,而且间隔相等)

例1:某公司去年第四季度职工人数如下表。

(与练P12-2同类)

日期:10、111、112、1今年1、1

人数:865872890879

B.时间间隔,但间隔不相等。

例2:(接上例)(与练P13-3同类)

日期:1、13、319、110、3112、31

人数:90501008040

间隔:----3个月5个月2个月2个月

例3:(练习册P36—2)(与练P12T同类)

(注意:不能数错天数)尾一头+1

某公司人数登记如下:

1-11日12-22日23-30日

610人612人620人

11日11日8日

月平均:

1、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统计方法(P23第三节),

在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统计中,这一方法有什么作用?(P293分组分析法)

1)如何分组

2)分组指标补充说明了总体指标,进一步说明了事实真相。

2、为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状况,常将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按以下类别来分组。(P23)

(1)用工期限、

长期职工是指用工期限在一年以上(含一年)的职工,包括原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长期

临时工及国有经济单位使用城镇集体经济单位人员和其他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原计划外

用工。

(2)性别、

(3)工作岗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工业企业和建筑业企业内部劳动岗位分为六类:工人和学徒;

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社会性服务机构人员;其他人员。

为研究企业人力资源在各工种之间的分配是否合理,可按工种分组,并编制分布数列,然后

再进行分析。

(4)年龄或工龄、

(5)文化程度

为反映企业人力资源文化素质的构成及变化,可按文化程度分组并编制不同时间的分布数

列,然后进行分析。

1、常用的定期和年度统计报表制度中期末人数指标有:季末人数:月末人数:

年末人数。

2、为掌握企业人力资源增减变动的规律,除计算本期增减人数外,还应指明

增加人员的来源及减少人员的去向。

(1)企业人力资源本期增加人数的主要来源有:

一是从农村招收的人员;二是从城镇招收的人员;三是录用的复员转业军人;四是录用的大、

中专、技校毕业生;五是调入;六是其他。

(2)本期减少人数指:一、离休、退休、退职人员;二、被开除、除名、辞退的职工;三、

终止或解除合同的职工;四、调出人员;五、其他人员(包括停薪留职、参军、死亡等)

3、企业人力资源总量计划完成情况=报告期末实际使用总量/报告期计划使用总量*100%

在计算企业人力资源总量计划完成情况指标时,其分子指标的实际使用总量使用了报告期末

实际使用总量,其原因是计划总量是按期末人数制订的。

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逐步缩小企业的行政管理职能和社会性服务的职能,要

把主要精力放在开拓市场、提高本企业拳头产品的竞争能力方面。

习题:练习册P12-1,2,3

第三章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统计(练习册P15—17)

1.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水平、技术业务水平、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等。

企业要有顽强的活力,其源泉来自于企'业的经营机制和技术基础,从更深层次观察,还

在于企业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即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水平。

2.研究意义: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状况以及层次结构,可以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实力的

总体水平。

3.人力资源素质

(-)个体素质(P39)

衡量人力资源素质的主要标志是人的体力和智力水平。反映人力资源素质的间接指标

有: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等。

(1).体力

包括形态指标,如身高、体重、胸围、坐高、上肢长、下肢长等;机能指标,如呼吸差、肺

活量、最大摄氧量等;

(2).智力:智力水平是衡量人力资源素质的最重要因素。智商

(3).健康状况:发病率、职业病感染率、

(4).文化程度

(5).性别

(6).年龄

(7).劳动积极性:出勤率、劳动定额完成程度;

(8).能力:能力是衡量人力资源素质的一个包含范围很广的综合指标。

(-)整体素质

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综合水平取决于:个体素质状况、组成结构、组合比例。

4.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指标体系(P42)

概念:指为了适应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需要,科学运用经济计量、数学模型、统计等

方法,对企业中作为经济要素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人力资源素质指标体系的设计的构成因素有:身体、心理和文化素质。

(1).体能综合指标

身高三项综合身体指数=身高一(体重+脑圉)

(2).智力水平

(3).健康状况指标

(4).文化程度指标:一般通过学历反映。

(5).年龄性别指标

(6).劳动积极性指标

(7).能力

5.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评价的特点(P47):

(1).数量化、

(2).模糊性、

(3).动态性。

6.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综合评价的设计原则(P51):

(1).整体性原则、

(2).主导因素原则、

(3).定量化原则、

(4).模糊灰色原则、

(5).最优化原则。

7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评价的程序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2).确定指标权权重

(3).确定评价方法

8.层次分析法(P52)

基本思想:分层、同一层次内两两比较排序。

第四章*生活日分配统计

练习册P18-P23

1.生活日分配是指人们在一天的时间中所从事的各种活动耗费的时间分布状

况。

时间分配又称时间构成,它受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制约,同时又受到生活

习惯、传统风俗、道德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2.生活日分配的基本方向有:工作时间、非工作时间。

3.生活日分配的任务(P58)

4.工作时间利用统计

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工作时间不包括为上班而必须

耗费的路途时间和午休时间(工间操时间则应包括在内),也不包括自愿留下做好事而耗

费的时间。

5.工作时间计量单位般为:工日、工时、分钟。:

一个劳动者工作一个轮班时间,称为一个工日。不仅包括实际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和

末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如停电、停工待料等)还包括非全日缺勤的时间。

使用“工时”作为计量单位通用性更强。

6.工作时间的构成与核算(P62)

P65图4-1工作时间构成关系图

日历工作时间(工日或工时)

公休时间制度工作时间

出勤时间缺勤时间

加班加点工制度内实停工时间非生产

作时间际工作停工被损失的工时间

时间利用时间作时间

全部实际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构成核算公式P62-63

答: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工作时间不包括为上

班而必须耗费的路途时间和午休时间(工间操时间则应包括在内),也不包括自

愿留下做好事而耗费的时间。工作时间的计量单位一般为工日和工时,一个劳动

者工作一个轮班时间,称为一个工日。工日不仅包括实际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和

未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还包括非全日缺勤的时间。

(1)日历工日数,日历工时数:日历工日数是用工日表示的企业劳动者可以利

用的工作时间的最大自然界限。它等于报告期内每日企业劳动者人数之和,或用

报告期企业劳动者平均人数乘以日历日数。

(2)公休工日数,公休工时数: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职工应当享受的节日,假

日所占用的时间。公休工日数等于报告期内每个公休日的企业劳动者人数之和或

报告期企业劳动者平均人数乘以报告期内公休日数。

(3)制度工日数:用工日表示的按照规定最大可能利用的工作时间,是考核企

业劳动者时间利用程度的标准。它等于日历工日数减去公休工日数。

(4)出勤工日数:在制度规定应该工作的工日中,企业劳动者实际到岗的工日

数,是实际可以利用的劳动时间。是研究企业劳动者工作时间利用情况的一项基

本指标。它是制度工作日内每天出勤人数之和。不论整日出勤,还是部分时间出

勤都算•个出勤日。

(5)缺勤工日数:因各种正当或非正当原因整天没有上班,称为全日缺勤。每

天全日缺勤的人数之和为缺勤工日数。

制度工作时间与出勤时间,缺勤时间的关系:

制度工日数=出勤工H数+缺勤工日数。

(6)停工工日数:出勤后,由于各种原因而整日没有工作,叫作全日停工。将

每天全日停工的人数相加,就是停工工日数。停工后,工人被调出从事其他生产

性劳动,称为停工时间被利用,全日被利用的总日数称停工被利用工日。

(7)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是指企业劳动者在制度时间内,实际从事本职工

作的时间。这是工作时间构成中最重要和核心的部分。

制度内实际工日(时)数=日历工日(时)数一公休工日(时)数一缺勤工日(时)

数一停工工日(时)数+停工被利用工日(时)数一非生产工日(时)数。

(8)工作时间利用指标:(P65)

A、出勤率=出勤工日(时)数/制度工日(时)数*100%

B、出勤时间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时)数/出勤工日(时)

数*100%

C、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作的工日(时)数/制度工作

工时(时)数*100%

以上3者关系为: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

=(出勤工日(时)数/制度工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时)数/出勤工日

(时)数)

D、加班加点比重=加班加点工日(时)数/全部实际工作工日(时)数

*100%

E、平均加班加点比重=加班加点工日常工作(时)数/制度内实际工作

工日(时)数

在工作时间核算中注意:

A、停工被利用时间计入:制度工作时间、停工时间、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

B、加班加点工作时间计入:全部实际工作时间、日历工作时间。

C、全部实际工作时间包括:加班加点工作时间、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停

工被利用时间。

I)、企业劳动者从事单位指定的其他本职工作以外的非生产活动而占用的时

间,计入制度工作时间、出勤时间、非生产时间。

7.非工作时间基本分类:(P70,图)

(1)必须支付的时间:满足个人生理和社会伦理的要求而必须支付的时间。

(2)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人们为了自身的教育,为满足各种日常文化需求和各

种精神需求所支付的时间。

8.非工作时间分配统计的意义(P70)

9.非工作时间分配的统计指标和表示(P71)-

(1).上下班路途时间

(2).个人生理需要时间

(3).社会伦理需要的时间

(4).闲暇时间

10.对工程技术人员时间利用进行统计的意义有:

(1)分析影响工程技术人员充分利用时间的主要原因;

(2)寻找有利于提高工作时间利用的途径;

(3)尽可能完善社会组织工作;

(4)努力减少他们不必要的生活负担。

(5)最大限度地将其专长用于工作。

11.研究工程技术人员时间利用的一般方法有:对比分析法、相关分析法,

12.研究工程技术人员时间利用研究的•般问题(P76)

习题:练习册P23—1

例题1、企业人力资源平均人数的计算

1:连续登记的(与练P12-1同类)

(注意:不能数错天数)尾一头+1

某公司人数登记如下:

1-11日12-22日23-30日

610人612人620人

11日11日8日

月平均:

2:间隔相等的

某公司去年第四季度职工人数如下表。(与练P12-2同类)

日期:10、111>112、1今年1、1

人数:865872890879

3:间隔不相等(接上例)(与练P13-3同类)

日期:1、13、319、110、3112、31

人数:90501008040

间隔:----3个月5个月2个月2个月

例题2、,:作时间的分配、构成及其分析

1:(练习册P23T)某建筑公司2000年10月分有节日3天,公假8天,采取一班制劳动,

每班8小时,生产工人月平均人数为900人,其它情况如下:

计量单位工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