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考点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即时演练-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考点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即时演练-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考点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即时演练-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考点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即时演练-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与练】(通用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考点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即时演练一、选择题1.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高皇帝(汉高祖刘邦)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惠至渥(wò,优厚)也。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由此,贾谊建议汉文帝()A.实行“推恩令” B.巩固汉初分封的格局C.削弱地方封国势力 D.实行郡县制加强集权解析:C题干说的是“贾谊建议汉文帝”,而“推恩令”是汉武帝实行的,所以A项错误;材料中“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说明贾谊反对分封,B项错误;C项的表述符合材料的逻辑;材料中没有郡县制的信息,D项结论无法得出。2.(2014太原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存在着一个特殊的社会等级——士,位居庶民之上,是当时对知识分子的称呼,后来,士与卿大夫合二为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和阶层。其缘起是()A.秦国实行军功制 B.科举制度兴起C.实行察举制选官 D.程朱理学兴起解析:B从字面上看士指的是知识分子,卿大夫指的是官员,士大夫阶层就是指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士大夫阶层的含义无关,故错误。3.宋人尹源说:“弱□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之不亡者,诸侯维之也。”依据所学知识,“□”所指的朝代是()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解析:C由节度使安禄山、史恩明发动的安史之乱(755年)使唐由盛转衰,但最后还是依靠各路节度使才平定了判乱,最后到907年才亡。由此可见,衰也“诸侯”,维之也“诸侯”,故C项符合题意。秦朝是一个短命王朝,且秦朝没有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A项错误;汉朝分西汉与东汉,西汉的七国之乱并未使西汉削弱,东汉变弱是由于外戚与宦官的专权,所以B项错误;宋朝吸取唐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没有出现地方割据,D项错误。4.(2015德州月考)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解析:C集体宰相制度强调宰相之间的监督、牵制,体制外另设机构强调分权。三省六部制和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都是集体宰相制度,中外朝制度、内阁制及军机处都是体制外另设机构,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5.据统计,明代曾任内阁大学士的共有161人,其中经殿试中进士的有157人,占96.3%。157人中又有131人经翰林院入阁,占大学士总数的80.03%。可见()A.从明代开始政府成了士人政府B.明代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C.科举高第入翰林,是进入内阁的主要途径D.明朝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解析:C士人政府形成于两汉时期,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内阁人员的组成情况,与科举制是否完善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在内阁人员组成中,科举出身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说明内阁大学士的权力大小,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6.(2014西安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材料二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强调儒家的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芸台四部添新库,秘殿三年学老郎。——(唐)赵嘏《韵府》(1)材料一中反映的现象与哪种选官制度相关?唐诗繁荣与其有何关系?(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该选官制度的特点及产生的政治原因。(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的“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据“(唐)孟郊《登科后》”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科举制通过读书考试做官,推动向学风气,扩大诗人群体,同时诗赋也是考试的内容,二者共同促进了唐诗的繁荣。第(2)问“特点”可从选官途径、考试内容、选拔范围、影响等角度梳理概括;“产生的政治原因”可从主观目的、客观情况、历史选官制度问题等角度进行分析。第(3)问找出诗句中的关键词“长策”及“尽白头”的具体所指及喻意,并简要对喻意评述即可。答案:(1)制度:科举制。关系:科举制以诗赋取士,提高文人地位,促进唐诗繁荣。(2)特点:用考试选拔人才;考试内容以儒家经义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