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 第2部分 专题4 地质循环原理与地壳的运动规律-人教版高三地理试题_第1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 第2部分 专题4 地质循环原理与地壳的运动规律-人教版高三地理试题_第2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 第2部分 专题4 地质循环原理与地壳的运动规律-人教版高三地理试题_第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 第2部分 专题4 地质循环原理与地壳的运动规律-人教版高三地理试题_第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 第2部分 专题4 地质循环原理与地壳的运动规律-人教版高三地理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质循环原理与地壳的运动规律(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2016·齐鲁名校协作体调研)普陀山位于钱塘江口、舟山群岛东南部海域,古人称之为“海天佛国”“人间第一清静地”。普陀山是燕山运动晚期的花岗岩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风化侵蚀,沿垂直高角度切节理发育,四周山体崩塌,形成的众多孤峰突兀的风景地貌。据此完成1~2题。1.普陀山主要由图乙中的哪类岩石组成()A.A类岩石 B.B类岩石C.C类岩石 D.D类岩石2.图甲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是()A.海浪侵蚀 B.冰川溶蚀C.风力侵蚀 D.风化作用1.B2.A[由材料可知,普陀山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属于侵入型岩浆岩。由图乙可判断出,A为喷出型岩浆岩,B为侵入型岩浆岩,C为变质岩,D为沉积岩。第2题,结合题干文字信息,读图甲可知,该地貌是海浪侵蚀地貌。](2016·大连模拟)下图中的左图为某区域海拔400米以上的某地表形态相对高度等值线图(数值越大,相对高度越大),右图为该区域400米以下的岩层剖面局部图。读图回答3~5题。【导学号:01252039】3.左上图中显示的地貌最有可能是在下列哪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A.流水的搬运作用 B.流水的堆积作用C.风力的堆积作用 D.风力的侵蚀作用4.从右上图中的岩层剖面图看,该区域最有可能是()A.背斜 B.向斜C.地垒 D.地堑5.右上图中甲岩石最有可能是()A.玄武岩 B.页岩C.板岩 D.大理岩3.D4.B5.D[第3题,读地表形态相对高度等值线图可知,该地貌底部和顶部面积较大,中部较小,为蘑菇形地貌,最可能是风力侵蚀形成的。第4题,读图可知,该区域中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为向斜构造。第5题,读图分析可知,甲岩石是由于岩浆入侵,高温作用使石灰岩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变质岩,所以最可能是大理岩。](2016·龙岩模拟)河西走廊是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绿洲沙漠化日趋严重。下图为河西走廊各种沙丘形成因子分析图,据此完成6~8题。6.图示最有可能是流动沙丘的是()A.① B.②C.③ D.④7.河西走廊中的绿洲主要分布于()A.河流上游地区 B.山麓地带C.冲积扇 D.河流出山口8.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主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岩石风化增强B.冬季风势力增强C.绿洲地带水源枯竭D.降水减少,雪线升高6.D7.C8.C[第6题,流动沙丘形成,一是必须气候干旱,二是强风条件。读三角坐标图可知,④地风速最大,植被覆盖率低,气候干旱。第7题,河西走廊,地势平坦,两侧是海拔较高的山地和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山地上部的冰雪融水在山麓地带的河流出山口处,形成山前冲积扇,冲积扇地区水源充足,形成绿洲。不是所有的山麓地带水源都充足,因此不是山麓地带都能形成绿洲。第8题,河西走廊的水源主要来自南侧的高山冰雪融水,河流向北流入沙漠地区,由于蒸发、下渗等因素影响,河流流量不断减小,直至消失。上游绿洲地带用水量增大,导致下游水量减少,土地荒漠化加剧,北部沙漠加速向南入侵。](2016·福建质检)下图示意长江口部分沙岛群演变过程。读图完成9~11题。【导学号:01252040】9.1880~1945年,①②③④四处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的是()A.①处 B.②处C.③处 D.④处10.据河口沙岛群的空间演变趋势推测,长江河口地区一百多年来()A.河口不断拓宽,河道不断变深B.海水侵蚀作用大于河流堆积作用C.北航道航行条件始终好于南航道D.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11.近年来长江口水下沙洲淤积速度变慢,其原因可能是流域内()A.河流输沙量增大B.湖泊面积减小C.植被覆盖率提高D.降水强度变大9.A10.D11.C[第9题,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堆积,越往入海口,河流的流速越慢,堆积作用越明显。结合图中①②③④四处1880年和1945年的沙洲0米线的变化可知,②③④处的沙洲或从无到有或由小变大,唯有①处沙洲消失,说明①处受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第10题,由图可知,沙洲的面积在增大,说明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河口不断变窄,河道不断变浅,海水侵蚀作用小于河流的堆积作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水流向南岸偏,南岸受冲刷,河道变深,北岸受堆积,航道淤浅,故北航道航行条件比南航道差。第11题,近年来由于长江中上游植被得到保护,水土流失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河流挟带的泥沙减少,河流的输沙量减小,因此长江口水下沙洲淤积速度变慢;湖泊面积减小,拦截的泥沙会相对减少,河流下游泥沙会增多;降水强度增大,河流中泥沙会增多,淤积速度会变快。]二、非选择题12.(2016·江西4月质检)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读图回答问题。 【导学号:01252041】(1)结合地形条件,说明甲处狭长区域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2)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3)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解析:第(1)题,冰川是终年积雪形成的,故冰川形成条件有降水(降雪)、气温低;结合甲地等高线分布从地形入手分析气温高、降水少的原因。第(2)题,玉石为变质岩,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的破坏(风化、侵蚀)过程;源于4000米以上的昆仑山的玉石,到达乙所在的河滩,必然经历了河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第(3)题,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秋季此处玉石多且出露河滩;结合河流夏季汛期搬运能力强,但此时河水水位高不易发现河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分析即可。答案:(1)地势低,气温偏高;地形封闭,水汽不足。(2)(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3)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13.(2016·乌鲁木齐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给古老的丝绸之路带来了新的外延与内涵,给中国以及寻求发展的沿途各国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未来。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材料二近年来我国光伏发电、煤化工、多晶硅、风电制造、平板玻璃、船舶制造等产业逐步被列入产能过剩行业。南亚是“一带一路”中“海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重要地区,为化解我国产业转移和过剩产能,提供了广阔的战略迂回空间。(1)简述H海的面积变化趋势及原因。(2)简述甲荒漠和乙荒漠形成原因的差异。(3)比较图中①②两处流水作用的主要差异并简析其原因。(4)试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产能过剩产业发展的有利影响。解析:第(1)题,H海是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海域面积不断增大。第(2)题,甲荒漠位于阿拉伯半岛,为热带荒漠,形成原因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乙荒漠位于亚洲中部,为温带荒漠,形成原因是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第(3)题,①位于尼罗河上游,多山地和高原,水流速度快,故河流以侵蚀搬运为主;②位于尼罗河入海口,地势平坦,流速慢,故河流以堆积作用为主。第(4)题,结合材料二可知,“一带一路”的发展可以为过剩产能开辟新的市场;由材料“为我国产业转移和过剩产能化解提供了广阔的战略迂回空间”可得出有利于产业转移,进而推出有利于产业升级。答案:(1)趋势:增大。原因:位于两大板块(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地带。(2)甲荒漠:常年受副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