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_第1页
2013-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_第2页
2013-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_第3页
2013-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_第4页
2013-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1.孝感动天02.亲尝汤药03.啮指痛心04.百里负米05.芦衣顺母

06.鹿乳奉亲

07.戏彩娱亲

08.卖身葬父09.刻木事亲

10.行佣供母

11.怀橘遗亲

12.埋儿奉母13.扇枕温衾

14.拾葚异器

15.涌泉跃鲤

16.闻雷泣墓17.乳姑不怠

18.卧冰求鲤19.恣蚊饱血

20.扼虎救父21.哭竹生笋22.尝粪忧心

23弃官寻母

24涤亲溺器

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第一节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一、类型中国文化的核心--善天地合德的伦理类型实用--经验理性

二、产生的基础1、自然与历史文化条件:地理环境: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物质生产方式:农耕自然经济社会组织结构: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三者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孝亲敬祖、尊师崇古、修己务实、不佞鬼神、乐天安命,等等2、社会根源:家族宗法血缘关系

宗法体系下的血亲意识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孝亲”情感:“百善孝为先”,“尊亲”、“孝道”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忠君、敬长、尊上等,都是孝道的延伸。纲常伦理观念如同一具庞大严密的“思想滤清器”,阻挡、淡化了宗教精神对国民意识的渗透。作为社会心理状况的理论升华,伦理道德学说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3、思维模式(天人合一)西方:“智性文化”中国:“德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二者之间的和谐与统一。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古人称之为“气”)可以与天地相通。因此,人的“德”出自于天地自然,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产生“天命有德”的观念。中国古代的知识论:求“善”——道德之学。政治学:善恶之别、正邪之争、君子小人之辨。文学:教化功能,“载道”工具。史学:“寓褒贬,别善恶”。教育:“首孝悌,次见闻”(《三字经》)。哲学:道德哲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自然亦被人伦化,天人之间攀上了血亲关系,君王即“天子”从而形成了天人合一、主客混融的观念。西方:重心--大自然和人类思维奥秘的探索。主体与客体二分、心灵与物质对立,宇宙理论、形而上学得到较充分的发展。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体系三分为思辨哲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以“求真”为目标的学术范式一脉相承,宇宙论、认识论与道德论各自独立发展,虽有联系,但从未混淆不分。智性文化-知识型-求真-结构分析-天人两分

重智慧个人价值实现德性文化-伦理型-求善-整体感悟-天人合一

重道德集体利益实现西方:哲人风度中国:贤人风度儒家舍人生哲学外无学问,舍人格主义外无人生哲学。

梁启超比较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于连

林黛玉贾宝玉

三、意义积极效用:强调通过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风亮节。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消极作用: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以致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第二节中国文化的特点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同化力: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人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融合力:中国文化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其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的内在基础。二、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1、重农、尚农中国文化的物质基础的主导方面和支配力量,是在小农自然经济轨道上运行。中国人的主体——农民,“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凿井而饮”,世世代代、年复一年地从事简单再生产,成为物质财富的基本承担者。特点:周而复始,时间漫长,稳定单纯,慢节奏中国古代文化的农业型物态特征,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实用——经验理性”。

“不耕获,未富也。”

《周易·象传·无妄》“霸王有不先耕而成霸王者,古今无有,此贤者不肖之所以殊也”

《吕氏春秋·上农》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汉书·文帝纪二年》

2、务实精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导致古代中国“重实际而黜玄想”的群体价值趋向的民族性格。“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章太炎3、“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安土乐天--直接从农业文明中生发出来的国民精神。农业生产方式,建立的是一种区域性的小社会,与外部世界处于封闭状态。固守土地,起居有定,耕作有时,形成安土重迁的固有观念。“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墨子·兼爱上》4、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易观念循环论:由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植物从种子到种子周而复始衍化,以及四时、四季周而复始现象的启示,产生的一种推原思维方式。特点:出发点与归宿点“重合”。“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易传》)“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公式,佛教的因果报应、修行解脱说,都是循环论自然观与社会观的表征。变易观念:事物的变化和生生不已。“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系辞上》“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

《老子》第二十五章恒久意识:农业社会的简单再生产,社会运行缓慢迟滞,滋生了社会发展悠久、静定的永恒意识。特点:习故蹈常,好常恶变。“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民间心态:对用具追求“经久耐用”,对统治方式希望稳定守常,对家族祈求延绵永远,都是求“久”意识的表现。5、尚古、崇祖变易、循环和恒久在中国文化中很自然地结合、统一起来,其主要表现形态就是寓变易于保守之中,以复古求变今的思路,是农业经济所养育的中国文化在变易观上的独特表现。三、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家-族-国-天下”的血缘宗族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最深层。“宗族”: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以“自己”为核心,上至自己的“高祖”,下至自己的“玄孙”,形成九代。个人被包围在群体之中,承担责任和义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由尊祖到敬宗再到收族,整个社会就团结起来、统一起来。从“亲亲”的观念出发,可以引申出对君臣、夫妻、长幼、朋友等等关系的一整套处理原则,这些处理原则是以“义务”观念为核心。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强调个人在群体中的义务和责任,忽略了个人在社会中的权利,使“人皆可以为尧舜”的道德平等意识,仅成为一种理想,而与“权利”相联系的“法制”观念的严重缺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二重性。四、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1、东方专制主义农业自然经济彼此孤立、极度分散的社会,需要集权政治加以统合,以抗御外敌和自然灾害,而人格化的统合力量则来自专制君主。中国农业社会需要并养育了一个君主集权政体,而这种君主集权政体一经形成,又成为超乎社会之上的异己力量,它剥夺了人民群众的一切权利。2、民本思想农业宗法社会的正常运转,又要仰赖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众的安居乐业,保障社会所需的基本生活资料,社稷家国方得以保全。因此,“敬德保民”、“民为邦本”的思想传统也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尊君”和“重民”相反而又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民为邦本”、“使民以时”、“民贵君轻”等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政治思想,反对“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仁政”、“王道”学说由此派生出来。民本主义同君主专制主义的双重关系仁政:“爱民”、“重民”、“恤民”暴政:“残民”、“贱民”、“虐民”尊君--明君--治人者重民--良民--治于人者一方面强调“国以民为本”;另一方面又强调“民以君为主”,“尊君”与“重民”互为补充,达到统一。五、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中国远古至殷商:“尊天事鬼”。西周:“敬德保民”,从宗法中产生道德,而道德成为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道德来源于宗法。欧洲、印度:,宗教的神或上帝、佛,是最高的信仰,是精神的寄托。而最高的善,生活的目标,人们行为的准则,都是从宗教的神的诫命或启示而来的。道德来源于宗教神启。宗教的神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孔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孟子:道德之善,来源于人的本性,从“恻隐之心”引发“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个“善端”,扩充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品质。老子:“道法自然”,否定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荀子:“注错习俗之所积”(《苟子·荣辱》),道德与知识都来自后天环境的教育和积累。中国的民间宗教信仰:有极大的实用性。“神”、“佛”的含义也不定于一尊,和西方文化中宗教的严格排他性,迥然不同。这种文化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亦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智慧。对由渔猎到农业而后又进入更高阶段的文明进程,古代中国人对于这个进程的理解,不依赖于“神”,而是依赖于“人”,不依赖于超人的力量,更多的是依赖于人类自己的探索和创造。

中国十大传统道德1、仁爱孝悌2、谦和好礼3、诚心知报4、精忠爱国5、克己奉公6、修己慎独7、见利思义8、勤俭廉正9、笃实宽厚10、勇毅力行中国传统节令的伦理色彩春节:祭祖、拜年、压岁元霄:思家、尽孝、团聚端午:驱邪、纪念介子推、伍子胥、屈原、曹娥、重阳:登高、敬老清明:祭祖扫墓、踏青祭土地神冬至:祭祖、祀天乞巧:勤劳、智慧、善良中秋:祭月、归家、团圆生子、满月、百日、周岁六、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中国文化以“人”为核心,在哲学、史学、教育、文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乐以成德,文以载道,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出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但是,对于自然界本身的认识和改造方面,却受到忽视。严密逻辑结构的理论,技术性控制的实验,以及二者之间相互联系验证的操作,都没有得到重视和发展。儒家:“比德”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汉代学者刘向《说苑·杂言》的解释:“子贡问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日:‘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插下旬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绰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主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志。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是知之所以乐也。”

儒家相信宇宙的道德秩序(天),他们使用“道”一词,主要的——如果不是惟一的——是指人类社会里的理想道路或秩序,这在他们对待精神世界和知识的态度上表现的很明显。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李约瑟七、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经学传统:指中国文化长期以儒家经学为主流,有着一以贯之的传统,形成了独自的特色。先秦:诸子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经学为主流。经:儒家思想的典范性作品。包容了古代的政治、历史、哲学、文学、音乐、典章制度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六经”(“六艺”,先秦):《诗》、《书》、《礼》、《乐》、《易》、《春秋》“五经”(汉):《诗》、《书》、《礼》、《易》、《春秋》“九经”(唐):五经加上《论语》、《孝经》、《周礼》、《仪礼》

“十三经”(宋):《诗经》、《尚书》、《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