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课件_第1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课件_第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课件_第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课件_第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5/13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课件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与主要内容

难点:

(1)均田制的推行是鲜卑族封建化的关键措施;(2)迁都洛阳对改革的深入有重要意义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魏书·序记》1、鲜卑拓跋-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一、智者的选择(背景)第一节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探究1:根据材料和图片,你能分别描绘长城南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吗?

北方:游牧为生,流动性强,擅长射猎,骑兵凶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南方:种植业为主,精耕细作,男耕女织,相对封闭隔绝,农业文明,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宋-齐-梁-陈东汉隋朝东魏西魏北齐北周2、北魏的建立及北方的统一(1)北魏的建立(386年)南北朝对立形势探究2:北魏何以能在这么多的民族政权中脱颖而出,完成一统北方的伟业呢?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2)北魏统一北方(439年)

下图是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画像。他亲自率领北魏铁骑,消灭了夏国、北燕、北凉等诸多政权,统一北方;向北,马踏漠北,横扫了占据蒙古大漠的柔然汗国;向南,屡次挫败南朝。拓跋焘壮大了北魏,结束了一个半世纪的中原混战,但“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马背上治天下”,统一后的北魏将会面临哪些重大问题?统治者又将如何化解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秩序呢?3、孝文帝执政

拓跋宏5岁即位,其祖母冯氏文明太后执政,490年,孝文帝亲政。“千古第一后”——北魏冯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听政20年间,主持了前期改革,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厚的汉文化,为他推行全面和彻底汉化奠定了基础。探究3:你认为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

北魏政府与豪强地主的矛盾人民与国家的矛盾人民与豪强地主的矛盾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矛盾民族矛盾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人民起义接连不断4、社会危机严重(1)阶级矛盾激化

①原因: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官吏大肆贪污和搜刮;强迫服役,任意杀戮;②表现:深受兵役之苦的各族人民不断掀起反对北魏暴虐统治的起义,以汉族为主的各族民众暴动达七八十次之多。(2)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①原因:

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颇为悬殊。②表现:

汉族贵族时常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3)影响:

社会矛盾的激化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探究4:孝文帝改革迫在眉睫,那改革又有哪些有利条件呢?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经济相对恢复和发展

前期统治者(拓跋珪、拓跋焘)已在一定程度上汉化,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并在掌权时期进行了前期改革;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加强;黄河流域的已有的文明基础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1、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有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人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学以致用D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A.鲜卑族的落后 B.统治者的腐朽C.战乱不断D.汉族的反抗学以致用A

3、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心存戒心,矛盾复杂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学以致用D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孝文帝励精图志全面改革,推行均田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整顿吏治,缓和了社会矛盾,迁都洛阳,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并推动了改革的深入,积极学习汉族文化,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一)均田制1、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2、雏形:

计口授田,“劝课农桑”,从事农业生产,这实际上就是均田制的雏形。二、改革的内容3、内容:①年龄: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②露田:无主荒地,死后归还政府。③桑田:可以买卖,农民终身不必交还。

把无主荒地分给丁男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桑田20亩。露田在农民60岁免课赋及身死时归还政府;桑田传给子孙。地主按级别也分给公田。租调制:为保证税收,与均田制相适应的一种赋税制度。授田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租调制的实行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成为政府控制下的编户齐民,增加了税收政府收入。4、评价①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②保障统治阶级的利益,把农民与土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③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④推动了鲜卑族经济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⑤实质:国有和私有相结合的封建土地制度(二)整顿吏治1、原因:

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官吏与商贾勾结,中饱私囊,贪污成风,不仅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加剧了阶级矛盾。

2、内容①修改任期:下令官吏的任期不再固定为六年。②严惩贪官:对贪污帛一匹以上者以及徇私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③实行俸禄制:给百官颁行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3、意义:

吏治有所好转、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巩固了政权。(三)迁都洛阳—保证了改革的深入进行1、迁都原因①政治上:

一是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二是为避开平城鲜卑保守势力的阻挠。②经济上:

平城闭塞,经济比较落后,粮食供应困难;洛阳地处中原,经济发达,是中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③军事上:

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④地理上:

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2、迁都目的: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接受中原文明;更好地推进改革,巩固统治。

北魏南迁图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3、过程①以讨伐南朝为名,中途至洛阳停下。②允许一些大臣,冬则居南,夏则居北。③规定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葬在洛阳。4、意义:(1)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2)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四)革除旧俗1、原因:

为适应迁都后的形势2、措施①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服。(穿汉服)②讲汉语:要求朝臣讲汉语,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③改汉姓:改鲜卑姓为音近的单音汉姓。鲜卑姓汉姓拓跋元丘穆陵穆步六孤陆贺赖贺独孤刘④通婚姻:提倡鲜卑贵族和汉族的主要士族通婚。⑤改籍贯:以洛阳为原籍⑥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孝文帝宣布:凡属鲜卑族旧制一概都在废除之列。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吏的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

《孝文帝出行图》。画面中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北魏文官俑》学以致用:4、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整顿吏治 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 D.推行均田制BD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室。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魏书·高祖纪下》

材料二: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颁,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记》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孝文帝“汉化”的主要措施。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官员讲汉话,否则受罚;南迁的鲜卑人死后就地埋葬等。(2)从材料二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直接影响?

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影响:促进鲜卑族学说汉话,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3、意义①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②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巩固了与汉族地主的联系。③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④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鲜卑族拓跋部在由游牧到定居农耕的过程中崛起,建立北魏政权并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5世纪左右,鲜卑贵族的黑暗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北魏政权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为解决社会矛盾,冯太后与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整顿吏治、缓和了社会矛盾;迁都洛阳,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并推动了改革的深入;积极学习汉族文化,革除旧俗,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及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这些改革措施加速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速了民族的融合,推动了中国文明发展的步伐。1、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