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下学期四模(质量检测四)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下学期四模(质量检测四)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下学期四模(质量检测四)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下学期四模(质量检测四)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下学期四模(质量检测四)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吉林省长春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四模(质量检测四)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木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这是中西方史学家长久以来共同追求的核心守则,实事才能求是。理解或诠释,当然是史学研究的魅力所在,但发现与考订史实不仅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更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所在。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学的求真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是有限度的;但无论是扎实地历史还原,还是借助学术想象力的历史再现或认识,都必须在客观的原则下,借由史料的分析来开展。今日的史学者普遍相信,受可掌握材料和研究者视野的限制,研究者无法简单地复原全部历史一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以至于当代中国史学专业大学生的官方教材里都非常明确地指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纂写的历史”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史学家们同样明白,这不仅不可以被理解为史料无用,或者史学研究可以放弃史料,仅依靠想象价值观或任何预设的规律进行研究;反而是进一步告诫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料,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史料,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无论是建构新的历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陈论,都必须从旧史料新解或新史料发现出发。因此,尽管文史哲都是人文学科,彼此间也确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以求真为目的、为标准才使得历史学既不会是哲学,也不会是文学,反而在精神与方法上更接近科学。史景迁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他曾经写过一部研究清初山东农村基层妇女生活状况的名著《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尽管这是一部非常前沿且有趣的新文化史、微观史著作,但由于地方志等史料中缺乏基层妇女的生活材料,史氏一方面使用了《聊斋志异》等纯文学材料;另一方面又发挥文学想象,对王氏这位具体女性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诸多细致的细节联想。显然,这部作品“不是妇人王氏的‘信史’”,它或可代表一种历史书写的方式,但不宜被看成历史研究的范本。正如周振鹤指出的,兼具科学和人文两重属性的历史学,“往前进一步是哲学,往后退一步是演义(即文学)”。也就是说,如果历史学不强调客观性,不以求真为标准,不坚持历史解释、理论或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都必须建立在以史料考订、史料分析为基础的“真实”之上,那么,历史学在人文领域的学科属性就会被消解,失去存在的必要。求真是史学的标准,先实事再求是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规范与逻辑。从“实”到“识”再到“是”,研究过程的递进伴随着主观性的增强,但客观性基础并不能动摇。章学诚认为“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道不离器,如影不离形,这就是历史学先求实再求是的过程。历史学的人性,就是以求真来说理的人性,没有了求真,就没有了历史学的人性,这也就是促使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成为史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并独立于人文学科的关键所在。(节选自梁辰、李中清《从求实到求是:数字史学的价值与追求》,有删改)材料二:当前主流的历史学家已经承认通过文献考订是无法复原史实的。如果我们承认无法复原史实,那么如何判断我们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的研究方式是接近还是远离了史实?因此,从这一层意义上,所有文献和考据方面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只是让我们的研究更具有说服力而已,但“具有说服力”并不等于“史实”,如果套用法律术语,就是这样的研究能达成的只是证据真实,而不是事实真实。如果认为历史学作为学科与众不同的力量在于“真实”的话,那么这种认知应当更正为历史学的力量在于“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由此注定历史学不可能成为一门通常意义的科学。但无论是获得真相,还是“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都属于历史学的力量,而不是历史学的目的。要界定历史学的目的,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界定历史的作用。人类几乎所有的决定,上至国家层面的政策的制定、决议的形成,下至个人的在早市上选择购买的蔬菜,从本质上都是在对“历史”的研究(或通俗的说就是“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影响未来“历史”的决策,即在“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认知”,由此来预测和影响未来。在目前史学界,认为“历史认知”可以绝对“客观”以及能做到“客观”的人应该是不多的,我们不得不说任何“历史认知”都是主观的,由此通过人类的主观认知,使得过往的历史与未来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联系。(节选自成一农《抛弃人性的历史学没有存在价值》,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发现与考订史实不能够完全还原历史,但它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B.“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纂写的历史”性质不同是由于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C.材料一中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借助学术想象力再现历史,也是扎实地还原历史的方式。D.材料二认为,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并不一定能让历史研究接近事实真实,而只能提供证据真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是历史学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重要标志,让历史学独立于人文学科而接近科学。B.章学诚所言“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中的“事”“器”指历史研究方式,“理”“道”指历史研究的作用。C.“历史学的力量”和“历史学的目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求真”体现了“历史学的力量”,“求是”是“历史学的目的”。D.从发现与考订史实到理解或诠释史实并形成历史认知,是历史研究从“实”到“识”再到“是”的完整过程。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A.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B.《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比即为“春秋笔法”。C.班固评价司马迁著《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D.若乃事实未明,而徒以褒贬、文采为事,则是既不能成书,而又失为史之意也。4.关于历史研究,两则材料观点同中有异,请简要概括。(4分)5.费孝通在《再论文字下乡》中说:“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历史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田野、瓦檐和雨 何士光我在书架上不经意地搜寻,倏然看见一本,觉着似曾相识,却原来是自己的书,取下来掂在手里,随便一翻,有一篇叫《雨霖霖》。开头一段,就写了田野、瓦檐和雨,于是这心就迷茫起来,禁不住懊伤,触着了痛处似的。那时候,夜雨落起来了。阵阵雨点从暗夜里斜过来,先打着四下里的苞谷林,跟着就急促地打在瓦檐上。不久就变得缠绵起来,檐水一直淅沥作响。永远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听见雨声,人的心就禁不住彷徨。仿佛是一种亘古的诉说,有摧人肝肠的力量……究竟是为什么?你一听见雨声心里就禁不住彷徨,觉着温馨而忧伤。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那时我还在梨花屯乡场。依旧是夜晚,夜雨也还是打在瓦楞上。你说怎么样呢?一切都会改变,只有这雨声,这夜深人静,却永远是不会改变的。仿佛注定了一般,不论我在哪儿,不论在故乡,还是远方,它都要追逐着人,搓揉着人的衷肠。要是一整夜都落雨,你就宁愿一整夜都不睡。或者就赶紧躺下来,丢掉手边的任意什么工作,觉着再没有比躺在无边无际的雨夜里更安适的。在梨花屯乡场,每逄下雨,倘使是在白天,你就立即搬.上一只椅子,坐到楼廊上去,看着田野.上的雨丝,直到它停歇下来。一次又一次地,你情不自禁地赶紧拿好纸笔,尽快地记下雨从田野上掠过的情景,只要翻开笔记查找,这种记叙是随处可见的。你总觉得它包含着什么呼唤,你又总觉得它始终在向人们,径直向着人的灵魂诉说着什么。到底是什么呢?你一直想听得更真切一些。它沙沙地来了,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紧一阵,慢一阵。仿佛要轻敛下去,跟着又急切起来,依旧地诉说着,直截地诉说着,撇开人世间东零西碎的焦虑,撇开日子里光怪陆离的景象……这几乎就和你的心灵一样,一直在纠缠和煎熬着你。你也一直想动手来写一回雨,但可以不写,或是用不着写的东西,你倒是写了一些,而这一直萦绕在心头的心思,却又始终没有来得及。只是在字里行间带.上点点滴滴,又匆匆地掠过去。这都是为什么呢?田野也一样,也总是于无言中透露着不绝如缕的隐秘,深深地浸透着你,也是你一直想穷究的,同样也一直没有来得及。情形似乎是这样的吧?田野、瓦檐和雨透散出来的消息,牵连着生命之谜,和着天地的永远的奥秘。噢,我们是像不知道身世的孩子一样,存活在这人世上的。是谁把这样一颗心灵附在这样一副躯壳中,就打发你到这尘世上来了?一切又为什么要像这样和会是这样?这一点一直迷茫。仿佛孤零零的孩子总在寻觅自己的出身一样,你也一直在思念你的出生之地。田野和雨透露给你的,似乎就正是你出生的消息,你看不透潜藏在冥冥之中的奥秘,但你知道,你正是从苍茫的宇宙世界里来的。如果不是这样,你最终还能从哪儿来呢?我们的生命界限绝不仅仅终止在这躯壳边缘,世界的界限也绝不仅仅终止在我们的视野之内。“山野给人的印象是这样,”一次你曾经这样开头,动手来起草一些文字,“仿佛人们最早来到世.上的时候,世界就是这样的景象。”但不知为什么,才写了一点,你又搁置了。这种印象应该是贴切的吧?蜿蜒在田畴之间的石板小路走完之后,隐藏在草丛中的沙土小路走完之后,人的踪迹就消退殆尽了,就现出来最早的世界,使你依稀看到了我们的所从由来。至于雨声淅淅沥沥地响起来的时候,则洒落着造物的消息。你和雨丝本来情同手足,连同万物一道,都是天地化生的,也因了种种根由而连在一起。但有一次,雨已经落了很久了,你却一直没有看见那雨丝,也没有听到那雨声。到你发现在落雨的时候,你怔住了,心里不禁一震。那一次,你在一处高层的楼房里,正是那种炫人眼目的高层楼房,你几乎就住在最高一层。是深秋时分吧,窗户给关起来了,一道白色的纱窗掩映,这就不难想见,你看不见雨丝,也听不到雨声。直到你无意中走近窗棂,掀起来一角窗帘,才看见落在眼底的街市已经雨雾蒙蒙的了,雨正落个不停。你站在那窗前,不由得想到,我们离这雨,离我们的根柢,似乎是越来越远了。你看不清雨雾中的街市,却知道那是繁华而琳琅的,同时也浮躁而焦虑。事情会不会是这样呢?尽管我们的灵魂一直游移,但我们又总是更能感触和迁就我们的形骸,而对灵魂熟视无睹、忽略不计。也许从一开始,我们就偏失地借助了造物给予我们的灵智,仅仅用它来建造了这个熙攘的世界,而在建造出这个熙攘的世界的时候,这熙攘的世界就反过来缠绕了我们自己,心灵也就堵塞起来,再不能分辨天宇的呼唤和消息……渐渐地,你又想起了雨中的院落、人家、瓦檐和田畴,想起了你匆匆地记下来的那些雨天的情景。那田野上的人生自然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以共与天地的相依傍相合一,永远地牵动着人的心绪。我们不是始终在寻觅我们的另一半?我们不是始终与我们的另一半相剥离?哪一天我们的灵魂不再执着于自己的世界,而与整个的天地融合了,我们或许才是真正自由……这儿说到的,只是我的田野、瓦檐和雨。而始终传给我们消息的,当然又还有许许多多别的,不仅仅是田野、瓦檐和雨。(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雨声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是因为他听得懂雨声中包含的强烈呼唤和深沉诉说。B.在作者看来,雨水和自然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天地化生而成,都是我们的同胞手足。C.与城市生活相比较,作者更推崇田野上的人生,因为人只有在田野生活才能获得自由。D.本文与作者文中引述的文本有所不同,本文看似写雨,要表达的却是对故乡风物的思念。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从自己的一本书、一篇文、一个段落写起,行文中多次引用自己的文字,这种“文中文”的结构方式颇具匠心。B.“田野”是本文的行文线索,与田野有关的情感体验、生活经历、思考所得在作者笔下依次呈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C.文中暗含田野和城市、瓦檐和高楼的对比,作者在田野和城市生活的个人体验中寄托重构人与自然亲密关系的理性思考。D.本文既有强烈的抒情性,又有深刻的思想性,多处问句的使用,更是在疑问、设问和反问中强化了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8.本文标题“田野、瓦檐和雨”为三个名词的并列,你认为其中哪个名词最为重要?为什么?(4分)9.本文采用“我”“你”“我们”三种人称形式,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和思考?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材料二: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丁父忧,未终丧,复以吏部尚书召,力辞不起。天历二年,关中大早,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五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依次写出句读处的字母。(3分)其A为B气C也D至E大F至G刚H以I直J养K而L无M害N则O塞P于Q天R地S之T间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敢,与《灿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敢”一样,都是古汉语中的谦词。B.方,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方六七十”的“方”意思不相同。C.朔望,指朔日和望日,分别指旧历每月初一和十五,有时也指每逄朔望朝谒之礼。D.疏,古籍注释体例之一,类似体例还有传、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年纪还小的时候,从早上到晚上不停地读书,父母曾经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B.英宗想在宫内的整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还保证了粟米的供给。D.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问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丁父忧,未终丧,复以吏部尚书召,力辞不起。(4分)(2)命米商视印记出来,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4分)14.古人“名”与“字”多可互训,吴师道在《归田类稿序》中说:“故滨国文忠张公,名养浩,字希孟,庶儿学孟子者?”请结合材料概括吴师道这样说的原因。(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备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著此词时正漫游鄂州、黄州。②曹瞒:曹操。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标题中“怀”字相照应。B.“今如许”三字用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C.“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抒写了物是人非、忧国伤时的感慨。D.“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含蓄蕴藉,意味深长。16.本词与苏轼韵《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请分析其不同之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百姓安于异族统治的现状。(2)白居易的《琵琶行》用语简洁凝练,仅仅“”一句就交代了地点、时间、人物和事件;“”一句就点明了季节特征,渲染了事件发生时的落寞氛围。(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由的情怀,或喑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中国画需要题跋。题与画每每①,好画还须有好题。题得好,对于画不啻是②。但反过来,假使题得不好,那真真是佛头着粪,整个的画面都要为它破坏。抱石肯把他辛苦的劳作拿来让我题,他必然相信我至少不至于题得怎么坏。以前我曾替他题过一张《瞿塘图》,题得特别拙劣,至今犹③。目前经验虽然又多了一些,但也不敢说有十分的把握。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要和画的内容、形式、风格恰相配称,使题词成为画的一个有机的部分,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而且据我自己的经验,好的画确实是比较好题。要打个不十分伦类的比譬吧,就好像好的马比较好骑那样。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即使你是初次学骑,它也不会让你十分着难。没有经过训练的劣马,那是不敢领教的。好的画不仅可以诱发题者的兴趣,而且可以启迪题者的心思。你对着一幅名画,只要能够用心地读它,它会引你到达一些意想不到的境地。由于心思的焕发、兴趣的葱茏,便自然会得到比较适意的词、比较适意的字、比较适意的风格。——好的,题吧,大胆的题吧。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辞、字、款式要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类比推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推理过程。(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很多人以为,买眼镜时送的那块布就是擦眼镜用的。其实不然,它的作用只是为了保护眼镜,避免镜片与眼镜盒发生磕碰。如今市面上大部分眼镜布材质都不够细腻,并且布上和镜片上容易存留灰尘和细小的异物,①,就相当于在用小颗粒摩擦镜片。镜片上的灰尘或油污,其实大部分是我们睫毛上的油脂、脸上的角质、空气中的细小沙砾等。尤其是沙砾,②,但实际上对于镜片来说是非常坚硬的。沙砾和镜片摩擦,会让镜片“伤痕累累”。既然眼镜布不是用来擦镜片的,那么怎么做好眼镜的清洁保养呢?最简单和最常见的做法就是用水清洗眼镜。就是将清洗液均匀地覆盖在眼镜的正面和反面,然后用清水冲洗掉,最后用较柔软的纸巾吸干镜片上的水滴,放入眼镜盒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洗涤过程中,③,因为镜片表面的膜层接触到温度过高的热水,有可能会被烫爆,因此也不建议将眼镜放在强烈的日光下暴晒。21.下列句子中的“就”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大点儿就大点儿吧,这种花色看上去挺新颖的,买下算了。B.我就知道他会来的,不管雨有多大,你看今天他果然来了。C.这块大石头两个人抬都没抬起来,他一个人就把它背走了。D.当然,就工作经验来说,他比我们在座各位的要丰富得多。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生活就像抖音,你关注什么,就会给你推送什么。所以一定要关注美好的人和事,给自己一个美好的磁场!——某媒体材料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以上材料具有启发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理解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3分)C(借助学术想象力再现历史并非扎实历史还原的方式。)2.(3分)B(“事”“器”指历史研究内容,“理”“道”指历史研究成果。)3.(3分)B(材料一的观点是:研究历史要以求真为准则,要以客观史实为基础。B项“春秋笔法”的特点是有取舍的褒贬,微言大义,是历史书写主观性的体现。ACD都强调史学研究和历史书写要尊重客观,实事求是。)4.(4分)同:两则材料都认为历史研究需要求真,要以史实为基础,但无法真正还原历史。(2分)异:材料一认为史料的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核心关键,材料二强调主观的历史认知是历史研究的关键。(2分)5.(6分)从对历史的还原中获得思考方式,以求真来说理,帮助人形成决策;建立过去与未来的联系,预测和影响未来。(每点3分。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3分)B(A.“是因为他听得懂雨声中包含的强烈呼唤和深沉诉说”错误;C.“只有在田野生活才能获得自由”错;D.“对故乡风物的思念”错,应该是对人生的思考)7.(3分)B(“‘田野’是本文的行文线索”错,本文题目“田野、瓦檐和雨”明确了写作对象及内容,不仅写了田野,更多的是“雨”,由雨写到了瓦檐和田野,所以行文线索是“雨”,与雨有关的情感体验、生活经历、思考所得在作者笔下依次呈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8.(4分)示例一:田野。田野代表乡村,代表农耕的生产方式,与“城市”相对,而本文的主旨是在与城市生活的比较中肯定与天地合一、与自然亲近的“田野上的人生”,“田野”承载着文本的主旨。示例二:瓦檐。瓦檐属于村居的院落,代表乡村的生活方式,即“田野上的人生”,与“高层楼房”相对。“田野上的人生”是本文的情感寄托,“瓦檐”承载着作者的情感。示例三:雨作为全文的线索,代表着自然。作者居住在“高层楼房”里,远离了田野和瓦檐,唯有雨能传递自然的讯息,能〖提示〗我们的来处。“雨”代表着本文作者的文化选择。(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6分)(1)本文首段和尾段用“我”,中间部分用“你”来指称自己,蕴含着作者与自己的对话和交流、追问和探究。(2)文中后面部分的“我们”代表人类全体,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对重新建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3分)DHN(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11.(3分)D12.(3分)B13.(8分)(1)逢父亲丧事,守孝期未满,(朝廷)又用吏部尚书的职位征召,(张养浩)坚决推辞不任职。(2)(张养浩)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来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官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14.(3分)①“养浩”来源于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希孟”是仰慕孟子的意思。②吴师道认为,孟子坚守道义,主张仁政。③张养浩任堂邑县尹时,惩恶扬善,用德义教化民众;④参议中书省事时,刚正不阿,犯颜直谏;⑤任陕西行台中丞时,勤政爱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每点1分,第①点答出任意一个方面即可,满分3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说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材料二: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钱币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张养浩十岁时就酷爱读书,一天到晚不停,他的父母担心他过于辛劳,制止了他这样做,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悄悄读书。被选授为堂邑县尹。(张养浩)首先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做过强盗的人都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辜负了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暴虐残忍,危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后,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元英宗继承皇位后,命令张养浩参与中书省的工作。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就上奏给左丞相拜住。拜住将奏疏藏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大概说: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何况是庄严的帝王住所,幽深的宫廷,更应当慎重考虑。现在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我认为玩乐事小,然而关系重大;值得高兴的少,忧患却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皇帝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这个计划,赏赐给张养浩一件用贵重的丝织品做的朝服,一匹帛,来表彰他的正直。逢父亲丧事,守孝期未满,(朝廷)又用吏部尚书的职位征召,(张养浩)坚决推辞不任职。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派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去上任,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当时一斗米值十三缗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缗只给五缗,甚至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十五万五千多缗,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钱券发给穷人。(张养浩)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来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官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到关中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关中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15.(3分)B(“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错误,主要表现词人对时事的伤感。词人用“今如许?”发问,感慨苍茫,意味深厚。南渡之后,宋朝国势一日不如一日,词人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包含在这一问句中。)16.(6分)苏词意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著、年少建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伤己。戴词意在表现战争场面宏大激烈,反衬南宋积贫积弱、国事衰颓,怀古讽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了长江中赤壁之战的战场,缅怀赤壁之战的英雄周瑜,作者的怀古是为“伤己”,仰慕周瑜年少功成,而自己却是年华逝去,而功业难成,表达了作者的凄凉无奈之感。戴复古的《满江红·赤壁怀古》,则是用周瑜破曹时的赫赫军威,反衬了南宋朝廷的衰微。作者的怀古是为了讽今,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深深忧虑之情。)17.(6分)(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2)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3)示例: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每空1分,〖答案〗符合语境即可)18.(3分)①相得益彰 ②锦上添花 ③耿耿于怀(每空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9.(4分)①原文用三个短句,语义层进,有强调作用;②节奏舒缓,与文段语体风格一致。(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0.(4分)①将骑马与题画进行类比;②好马就好骑,类比推理出好画就好题。(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1.(3分)B(画横线处的“就"是副词,修饰动词,加强肯定。A.连词,放在两个相同的成分之间,表示容忍。C.表示对比起来数目大、次数多、能力强等,这里表示能力强。D.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话题的范围。)22.(6分)①如果直接用眼镜布干擦 ②虽然看起来很弱小 ③不要用热水洗(①处,此处是假设复句,前面说眼镜布的情况,下句“就相当于在用小颗粒摩擦镜片”是直接用眼镜布擦的结果,那么此处是假设的情况,应填:如果直接用眼镜布干擦。②处,“但”意味着前后形成转折,前文强调沙砾细小,后文说“非常坚硬”,可见此处应填:虽然看起来很弱小。③处,语境在说眼镜洗涤,后文提到用“温度过高的热:水”洗涤的害处,可见此处应填:不要用热水洗。)23.【写作指导】这是一篇思辨型作文题。两则材料提供貌似对立的观点,究竟何去何从,需要考生作出辩证的分析。材料一提到了“抖音”这个新事物,说明这句话是在当下和平安定的环境下提出的,也是针对一些抖音用户存在的不良现象提出的。在海量信息泥沙俱下的情况下,他们可能更多地关注其中“不美好的东西”而造成生活“磁场”的紊乱,从而给现实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应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行为和结果。“美好的磁场”可以比喻条理顺畅的,而非杂乱无章的生活境况。应该以“美好的人和事”占有他们的视野。生活同理。所以说材料一是针对现实问题开出的一剂“良方”。材料二是古代名人名言,其合理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句话是提倡士人(读书人)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要成为民族的脊梁。“事事关心”的重点是“关心”,是主人翁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改造现实世界中不合理的地方,推动社会发展。时代不同了!过去信息传递慢而少,强调读书人不能死读书,要主动吸纳书本外的信息,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信息充斥,需要有选择地接受信息,但判断的标准不变,还是美好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一步而言,其实这里只是道德伦理教育的第一步,“知”充其量是理论层面的讨论,接下来实践层面的“行”更重要。[参考立意]①摒弃假丑恶,拥抱真善美;②新时代新青年更要以天下为己任;③构建美好“磁场”,成就美丽中国;④“知”重要,“行”更重要。吉林省长春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四模(质量检测四)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木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这是中西方史学家长久以来共同追求的核心守则,实事才能求是。理解或诠释,当然是史学研究的魅力所在,但发现与考订史实不仅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更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所在。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学的求真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是有限度的;但无论是扎实地历史还原,还是借助学术想象力的历史再现或认识,都必须在客观的原则下,借由史料的分析来开展。今日的史学者普遍相信,受可掌握材料和研究者视野的限制,研究者无法简单地复原全部历史一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以至于当代中国史学专业大学生的官方教材里都非常明确地指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纂写的历史”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史学家们同样明白,这不仅不可以被理解为史料无用,或者史学研究可以放弃史料,仅依靠想象价值观或任何预设的规律进行研究;反而是进一步告诫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料,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史料,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无论是建构新的历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陈论,都必须从旧史料新解或新史料发现出发。因此,尽管文史哲都是人文学科,彼此间也确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以求真为目的、为标准才使得历史学既不会是哲学,也不会是文学,反而在精神与方法上更接近科学。史景迁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他曾经写过一部研究清初山东农村基层妇女生活状况的名著《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尽管这是一部非常前沿且有趣的新文化史、微观史著作,但由于地方志等史料中缺乏基层妇女的生活材料,史氏一方面使用了《聊斋志异》等纯文学材料;另一方面又发挥文学想象,对王氏这位具体女性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诸多细致的细节联想。显然,这部作品“不是妇人王氏的‘信史’”,它或可代表一种历史书写的方式,但不宜被看成历史研究的范本。正如周振鹤指出的,兼具科学和人文两重属性的历史学,“往前进一步是哲学,往后退一步是演义(即文学)”。也就是说,如果历史学不强调客观性,不以求真为标准,不坚持历史解释、理论或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都必须建立在以史料考订、史料分析为基础的“真实”之上,那么,历史学在人文领域的学科属性就会被消解,失去存在的必要。求真是史学的标准,先实事再求是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规范与逻辑。从“实”到“识”再到“是”,研究过程的递进伴随着主观性的增强,但客观性基础并不能动摇。章学诚认为“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道不离器,如影不离形,这就是历史学先求实再求是的过程。历史学的人性,就是以求真来说理的人性,没有了求真,就没有了历史学的人性,这也就是促使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成为史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并独立于人文学科的关键所在。(节选自梁辰、李中清《从求实到求是:数字史学的价值与追求》,有删改)材料二:当前主流的历史学家已经承认通过文献考订是无法复原史实的。如果我们承认无法复原史实,那么如何判断我们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的研究方式是接近还是远离了史实?因此,从这一层意义上,所有文献和考据方面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只是让我们的研究更具有说服力而已,但“具有说服力”并不等于“史实”,如果套用法律术语,就是这样的研究能达成的只是证据真实,而不是事实真实。如果认为历史学作为学科与众不同的力量在于“真实”的话,那么这种认知应当更正为历史学的力量在于“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由此注定历史学不可能成为一门通常意义的科学。但无论是获得真相,还是“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都属于历史学的力量,而不是历史学的目的。要界定历史学的目的,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界定历史的作用。人类几乎所有的决定,上至国家层面的政策的制定、决议的形成,下至个人的在早市上选择购买的蔬菜,从本质上都是在对“历史”的研究(或通俗的说就是“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影响未来“历史”的决策,即在“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认知”,由此来预测和影响未来。在目前史学界,认为“历史认知”可以绝对“客观”以及能做到“客观”的人应该是不多的,我们不得不说任何“历史认知”都是主观的,由此通过人类的主观认知,使得过往的历史与未来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联系。(节选自成一农《抛弃人性的历史学没有存在价值》,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发现与考订史实不能够完全还原历史,但它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B.“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纂写的历史”性质不同是由于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C.材料一中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借助学术想象力再现历史,也是扎实地还原历史的方式。D.材料二认为,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并不一定能让历史研究接近事实真实,而只能提供证据真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是历史学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重要标志,让历史学独立于人文学科而接近科学。B.章学诚所言“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中的“事”“器”指历史研究方式,“理”“道”指历史研究的作用。C.“历史学的力量”和“历史学的目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求真”体现了“历史学的力量”,“求是”是“历史学的目的”。D.从发现与考订史实到理解或诠释史实并形成历史认知,是历史研究从“实”到“识”再到“是”的完整过程。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A.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B.《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比即为“春秋笔法”。C.班固评价司马迁著《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D.若乃事实未明,而徒以褒贬、文采为事,则是既不能成书,而又失为史之意也。4.关于历史研究,两则材料观点同中有异,请简要概括。(4分)5.费孝通在《再论文字下乡》中说:“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历史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田野、瓦檐和雨 何士光我在书架上不经意地搜寻,倏然看见一本,觉着似曾相识,却原来是自己的书,取下来掂在手里,随便一翻,有一篇叫《雨霖霖》。开头一段,就写了田野、瓦檐和雨,于是这心就迷茫起来,禁不住懊伤,触着了痛处似的。那时候,夜雨落起来了。阵阵雨点从暗夜里斜过来,先打着四下里的苞谷林,跟着就急促地打在瓦檐上。不久就变得缠绵起来,檐水一直淅沥作响。永远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听见雨声,人的心就禁不住彷徨。仿佛是一种亘古的诉说,有摧人肝肠的力量……究竟是为什么?你一听见雨声心里就禁不住彷徨,觉着温馨而忧伤。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那时我还在梨花屯乡场。依旧是夜晚,夜雨也还是打在瓦楞上。你说怎么样呢?一切都会改变,只有这雨声,这夜深人静,却永远是不会改变的。仿佛注定了一般,不论我在哪儿,不论在故乡,还是远方,它都要追逐着人,搓揉着人的衷肠。要是一整夜都落雨,你就宁愿一整夜都不睡。或者就赶紧躺下来,丢掉手边的任意什么工作,觉着再没有比躺在无边无际的雨夜里更安适的。在梨花屯乡场,每逄下雨,倘使是在白天,你就立即搬.上一只椅子,坐到楼廊上去,看着田野.上的雨丝,直到它停歇下来。一次又一次地,你情不自禁地赶紧拿好纸笔,尽快地记下雨从田野上掠过的情景,只要翻开笔记查找,这种记叙是随处可见的。你总觉得它包含着什么呼唤,你又总觉得它始终在向人们,径直向着人的灵魂诉说着什么。到底是什么呢?你一直想听得更真切一些。它沙沙地来了,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紧一阵,慢一阵。仿佛要轻敛下去,跟着又急切起来,依旧地诉说着,直截地诉说着,撇开人世间东零西碎的焦虑,撇开日子里光怪陆离的景象……这几乎就和你的心灵一样,一直在纠缠和煎熬着你。你也一直想动手来写一回雨,但可以不写,或是用不着写的东西,你倒是写了一些,而这一直萦绕在心头的心思,却又始终没有来得及。只是在字里行间带.上点点滴滴,又匆匆地掠过去。这都是为什么呢?田野也一样,也总是于无言中透露着不绝如缕的隐秘,深深地浸透着你,也是你一直想穷究的,同样也一直没有来得及。情形似乎是这样的吧?田野、瓦檐和雨透散出来的消息,牵连着生命之谜,和着天地的永远的奥秘。噢,我们是像不知道身世的孩子一样,存活在这人世上的。是谁把这样一颗心灵附在这样一副躯壳中,就打发你到这尘世上来了?一切又为什么要像这样和会是这样?这一点一直迷茫。仿佛孤零零的孩子总在寻觅自己的出身一样,你也一直在思念你的出生之地。田野和雨透露给你的,似乎就正是你出生的消息,你看不透潜藏在冥冥之中的奥秘,但你知道,你正是从苍茫的宇宙世界里来的。如果不是这样,你最终还能从哪儿来呢?我们的生命界限绝不仅仅终止在这躯壳边缘,世界的界限也绝不仅仅终止在我们的视野之内。“山野给人的印象是这样,”一次你曾经这样开头,动手来起草一些文字,“仿佛人们最早来到世.上的时候,世界就是这样的景象。”但不知为什么,才写了一点,你又搁置了。这种印象应该是贴切的吧?蜿蜒在田畴之间的石板小路走完之后,隐藏在草丛中的沙土小路走完之后,人的踪迹就消退殆尽了,就现出来最早的世界,使你依稀看到了我们的所从由来。至于雨声淅淅沥沥地响起来的时候,则洒落着造物的消息。你和雨丝本来情同手足,连同万物一道,都是天地化生的,也因了种种根由而连在一起。但有一次,雨已经落了很久了,你却一直没有看见那雨丝,也没有听到那雨声。到你发现在落雨的时候,你怔住了,心里不禁一震。那一次,你在一处高层的楼房里,正是那种炫人眼目的高层楼房,你几乎就住在最高一层。是深秋时分吧,窗户给关起来了,一道白色的纱窗掩映,这就不难想见,你看不见雨丝,也听不到雨声。直到你无意中走近窗棂,掀起来一角窗帘,才看见落在眼底的街市已经雨雾蒙蒙的了,雨正落个不停。你站在那窗前,不由得想到,我们离这雨,离我们的根柢,似乎是越来越远了。你看不清雨雾中的街市,却知道那是繁华而琳琅的,同时也浮躁而焦虑。事情会不会是这样呢?尽管我们的灵魂一直游移,但我们又总是更能感触和迁就我们的形骸,而对灵魂熟视无睹、忽略不计。也许从一开始,我们就偏失地借助了造物给予我们的灵智,仅仅用它来建造了这个熙攘的世界,而在建造出这个熙攘的世界的时候,这熙攘的世界就反过来缠绕了我们自己,心灵也就堵塞起来,再不能分辨天宇的呼唤和消息……渐渐地,你又想起了雨中的院落、人家、瓦檐和田畴,想起了你匆匆地记下来的那些雨天的情景。那田野上的人生自然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以共与天地的相依傍相合一,永远地牵动着人的心绪。我们不是始终在寻觅我们的另一半?我们不是始终与我们的另一半相剥离?哪一天我们的灵魂不再执着于自己的世界,而与整个的天地融合了,我们或许才是真正自由……这儿说到的,只是我的田野、瓦檐和雨。而始终传给我们消息的,当然又还有许许多多别的,不仅仅是田野、瓦檐和雨。(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雨声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是因为他听得懂雨声中包含的强烈呼唤和深沉诉说。B.在作者看来,雨水和自然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天地化生而成,都是我们的同胞手足。C.与城市生活相比较,作者更推崇田野上的人生,因为人只有在田野生活才能获得自由。D.本文与作者文中引述的文本有所不同,本文看似写雨,要表达的却是对故乡风物的思念。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从自己的一本书、一篇文、一个段落写起,行文中多次引用自己的文字,这种“文中文”的结构方式颇具匠心。B.“田野”是本文的行文线索,与田野有关的情感体验、生活经历、思考所得在作者笔下依次呈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C.文中暗含田野和城市、瓦檐和高楼的对比,作者在田野和城市生活的个人体验中寄托重构人与自然亲密关系的理性思考。D.本文既有强烈的抒情性,又有深刻的思想性,多处问句的使用,更是在疑问、设问和反问中强化了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8.本文标题“田野、瓦檐和雨”为三个名词的并列,你认为其中哪个名词最为重要?为什么?(4分)9.本文采用“我”“你”“我们”三种人称形式,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和思考?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材料二: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丁父忧,未终丧,复以吏部尚书召,力辞不起。天历二年,关中大早,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五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依次写出句读处的字母。(3分)其A为B气C也D至E大F至G刚H以I直J养K而L无M害N则O塞P于Q天R地S之T间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敢,与《灿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敢”一样,都是古汉语中的谦词。B.方,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方六七十”的“方”意思不相同。C.朔望,指朔日和望日,分别指旧历每月初一和十五,有时也指每逄朔望朝谒之礼。D.疏,古籍注释体例之一,类似体例还有传、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年纪还小的时候,从早上到晚上不停地读书,父母曾经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B.英宗想在宫内的整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还保证了粟米的供给。D.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问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丁父忧,未终丧,复以吏部尚书召,力辞不起。(4分)(2)命米商视印记出来,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4分)14.古人“名”与“字”多可互训,吴师道在《归田类稿序》中说:“故滨国文忠张公,名养浩,字希孟,庶儿学孟子者?”请结合材料概括吴师道这样说的原因。(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备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著此词时正漫游鄂州、黄州。②曹瞒:曹操。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标题中“怀”字相照应。B.“今如许”三字用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C.“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抒写了物是人非、忧国伤时的感慨。D.“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含蓄蕴藉,意味深长。16.本词与苏轼韵《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请分析其不同之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百姓安于异族统治的现状。(2)白居易的《琵琶行》用语简洁凝练,仅仅“”一句就交代了地点、时间、人物和事件;“”一句就点明了季节特征,渲染了事件发生时的落寞氛围。(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由的情怀,或喑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中国画需要题跋。题与画每每①,好画还须有好题。题得好,对于画不啻是②。但反过来,假使题得不好,那真真是佛头着粪,整个的画面都要为它破坏。抱石肯把他辛苦的劳作拿来让我题,他必然相信我至少不至于题得怎么坏。以前我曾替他题过一张《瞿塘图》,题得特别拙劣,至今犹③。目前经验虽然又多了一些,但也不敢说有十分的把握。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要和画的内容、形式、风格恰相配称,使题词成为画的一个有机的部分,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而且据我自己的经验,好的画确实是比较好题。要打个不十分伦类的比譬吧,就好像好的马比较好骑那样。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即使你是初次学骑,它也不会让你十分着难。没有经过训练的劣马,那是不敢领教的。好的画不仅可以诱发题者的兴趣,而且可以启迪题者的心思。你对着一幅名画,只要能够用心地读它,它会引你到达一些意想不到的境地。由于心思的焕发、兴趣的葱茏,便自然会得到比较适意的词、比较适意的字、比较适意的风格。——好的,题吧,大胆的题吧。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辞、字、款式要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类比推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推理过程。(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很多人以为,买眼镜时送的那块布就是擦眼镜用的。其实不然,它的作用只是为了保护眼镜,避免镜片与眼镜盒发生磕碰。如今市面上大部分眼镜布材质都不够细腻,并且布上和镜片上容易存留灰尘和细小的异物,①,就相当于在用小颗粒摩擦镜片。镜片上的灰尘或油污,其实大部分是我们睫毛上的油脂、脸上的角质、空气中的细小沙砾等。尤其是沙砾,②,但实际上对于镜片来说是非常坚硬的。沙砾和镜片摩擦,会让镜片“伤痕累累”。既然眼镜布不是用来擦镜片的,那么怎么做好眼镜的清洁保养呢?最简单和最常见的做法就是用水清洗眼镜。就是将清洗液均匀地覆盖在眼镜的正面和反面,然后用清水冲洗掉,最后用较柔软的纸巾吸干镜片上的水滴,放入眼镜盒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洗涤过程中,③,因为镜片表面的膜层接触到温度过高的热水,有可能会被烫爆,因此也不建议将眼镜放在强烈的日光下暴晒。21.下列句子中的“就”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大点儿就大点儿吧,这种花色看上去挺新颖的,买下算了。B.我就知道他会来的,不管雨有多大,你看今天他果然来了。C.这块大石头两个人抬都没抬起来,他一个人就把它背走了。D.当然,就工作经验来说,他比我们在座各位的要丰富得多。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生活就像抖音,你关注什么,就会给你推送什么。所以一定要关注美好的人和事,给自己一个美好的磁场!——某媒体材料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以上材料具有启发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理解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3分)C(借助学术想象力再现历史并非扎实历史还原的方式。)2.(3分)B(“事”“器”指历史研究内容,“理”“道”指历史研究成果。)3.(3分)B(材料一的观点是:研究历史要以求真为准则,要以客观史实为基础。B项“春秋笔法”的特点是有取舍的褒贬,微言大义,是历史书写主观性的体现。ACD都强调史学研究和历史书写要尊重客观,实事求是。)4.(4分)同:两则材料都认为历史研究需要求真,要以史实为基础,但无法真正还原历史。(2分)异:材料一认为史料的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核心关键,材料二强调主观的历史认知是历史研究的关键。(2分)5.(6分)从对历史的还原中获得思考方式,以求真来说理,帮助人形成决策;建立过去与未来的联系,预测和影响未来。(每点3分。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3分)B(A.“是因为他听得懂雨声中包含的强烈呼唤和深沉诉说”错误;C.“只有在田野生活才能获得自由”错;D.“对故乡风物的思念”错,应该是对人生的思考)7.(3分)B(“‘田野’是本文的行文线索”错,本文题目“田野、瓦檐和雨”明确了写作对象及内容,不仅写了田野,更多的是“雨”,由雨写到了瓦檐和田野,所以行文线索是“雨”,与雨有关的情感体验、生活经历、思考所得在作者笔下依次呈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8.(4分)示例一:田野。田野代表乡村,代表农耕的生产方式,与“城市”相对,而本文的主旨是在与城市生活的比较中肯定与天地合一、与自然亲近的“田野上的人生”,“田野”承载着文本的主旨。示例二:瓦檐。瓦檐属于村居的院落,代表乡村的生活方式,即“田野上的人生”,与“高层楼房”相对。“田野上的人生”是本文的情感寄托,“瓦檐”承载着作者的情感。示例三:雨作为全文的线索,代表着自然。作者居住在“高层楼房”里,远离了田野和瓦檐,唯有雨能传递自然的讯息,能〖提示〗我们的来处。“雨”代表着本文作者的文化选择。(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6分)(1)本文首段和尾段用“我”,中间部分用“你”来指称自己,蕴含着作者与自己的对话和交流、追问和探究。(2)文中后面部分的“我们”代表人类全体,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对重新建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3分)DHN(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11.(3分)D12.(3分)B13.(8分)(1)逢父亲丧事,守孝期未满,(朝廷)又用吏部尚书的职位征召,(张养浩)坚决推辞不任职。(2)(张养浩)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来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官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14.(3分)①“养浩”来源于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希孟”是仰慕孟子的意思。②吴师道认为,孟子坚守道义,主张仁政。③张养浩任堂邑县尹时,惩恶扬善,用德义教化民众;④参议中书省事时,刚正不阿,犯颜直谏;⑤任陕西行台中丞时,勤政爱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每点1分,第①点答出任意一个方面即可,满分3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说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材料二: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钱币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张养浩十岁时就酷爱读书,一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