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能正确朗读并背诵《望洞庭》,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2.能力目标:学生能理解诗意,描绘诗中的画面,初步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3.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描绘诗中湖面平静如镜、洞庭山水的景象。

2.通过比喻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1.体会“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深层含义。

2.造性地表达对洞庭湖景色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兴趣

(1)出示洞庭湖的动画视频,配以轻柔的背景音乐,吸引学生注意力。

(2)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这幅画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描述湖面的宁静和美丽。

2.诗人与背景介绍

(1)介绍诗人: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善于描绘自然景色,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他的名篇《望洞庭》。

(2)情境创设:讲述刘禹锡在秋夜欣赏洞庭湖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当时的感受。

(3)出示地图,指出洞庭湖的位置,让学生了解其地理环境。

3.初步感知

(1)教师朗读诗歌,学生闭目倾听,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提问:你从诗歌中听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分享初步印象,如湖光、秋月等关键词。

4.分句解析

(1)拆解诗句:将“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两句诗分开,引导学生注意“湖光"、“秋月”、“两相和"等词语。

(2)互动讨论: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教师适时引导和补充。

5.境表演

(1)分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句诗进行情境表演,可以借助简单的道具如镜子、银盘等。

(2)展示与评价:每组表演后,全班讨论哪组表现出了诗的意境,教师点评,表扬创新和表现力。

(二)初读感知

1.朗读体验

(1)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字音错误,如“湖”(hú)、“翠"(cuì)等。

(2)跟读示范:教师示范朗读,强调“和”(hé)的轻柔与“镜"(jìng)的平缓,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2.背诵竞赛

(1)分组挑战: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背诵热情。

(2)师生互动:教师随机抽取诗句,学生快速接龙背诵,增加课堂趣味性。

3.诗意初探

(1)理解关键词:引导学生找出描述湖面特点的词语“两相和”、“无风"、“镜未磨”,理解其含义。

(2)画面构建:学生闭目想象,描述“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画面,初步感受诗意。

4.朗读技巧

(1)节奏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光”、“月"、“和”等词的重音,感受诗歌的节奏感。

(2)情感表达:讨论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如“遥望"时的期待与欣赏。

5.互动问答

(1)提问:诗中的“两相和”是指什么相和?(湖光与秋月的相互映衬)

(2)讨论:为什么说洞庭湖是“镜未磨"?(湖面平静无风,像未经打磨的镜子)

(3)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对“遥望洞庭山水翠”的理解,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比喻。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初读感知阶段不仅能够掌握字词的读音,还能初步理解诗意,同时通过互动问答和比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深入理解诗歌奠定了基础。

(三)探究诗意

1.寻找关键词句

提问:诗中哪句描绘了湖面的宁静?(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分析:引导学生找出“无风"镜未磨”等关键词,讨论它们如何表现湖面的平静。

2.喻解析

问答:如何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预设答案:洞庭湖中的君山像一颗青螺,湖面像未经打磨的银盘)

深化:让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用“白银盘”和“青螺"来比喻,引导他们体会比喻的巧妙之处。

3.情境想象

活动:闭眼想象自己站在洞庭湖边,描述你看到的景象,用“湖光秋月”“山水翠"等词句构建画面。

分享:邀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想象,鼓励其他同学补充完善,共同构建诗意的洞庭湖。

4.创意比喻

提问:如果让你用一个物品来比喻洞庭湖,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实践:学生尝试用不同的物品来比喻洞庭湖,如“明镜”“碧玉盘"等,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5.诗意探讨

问题1:为什么诗人选择在秋月的夜晚描绘洞庭湖?(预设答案:秋月的宁静与湖面的平静相映成趣,更显诗意)

问题2:如果将“洞庭山水翠”改为“洞庭山水黑”,感觉会有什么不同?(预设答案:色彩的变化会影响景色的美感,翠绿色更显生机)

问题3:诗人是如何通过诗句表达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的?(预设答案:通过比喻和描绘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和向往)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运用语言描绘景物,同时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色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四)情境体验

1.闭眼想象与语言描绘

(1)教师朗读诗句,学生闭眼聆听,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2)学生轮流描述自己脑海中浮现的画面,用简单的话语描绘洞庭湖的美。

2.诗意画作创作

(1)分发画纸和彩色笔,每组讨论并决定画中的主要元素:湖光、秋月、君山等。

(2)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共同创作一幅体现诗意的画作,要求突出湖面的平静和山水的翠绿。

(3)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用色彩表达情感。

3.诗意分享与评价

(1)每组展示画作,学生用一句话解释画中的诗意。

(2)全班投票选出最具诗意的画作,讨论其成功之处。

(3)教师点评,强调诗意的表达和画面的创新。

4.诗词接龙游戏

(1)教师指定一个与洞庭湖相关的词语,如“湖光”或“秋月"。

(2)学生依次说出一个与前一个词语相关的词语,如“光”到“月”,形成一句简短的诗句。

(3)游戏过程中,教师适时解释生词,如“和”字的含义,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5.课堂小剧场

(1)学生分角色扮演诗人、湖面、君山等,用对话形式演绎《望洞庭》的意境。

(2)教师引导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角色,如“湖面"如何表达自己的平静,增强课堂趣味性。

(3)师生共同评价,讨论如何通过语言表达诗的意境,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五)深化理解与应用

1.朗读挑战赛

(1)分组朗读: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诗中的一句进行朗读练习。

①教师示范:教师先示范朗读,强调情感表达和节奏。

②学生模仿: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注意语调和停顿。

(2)个人展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全班面前展示朗读,评选“最佳朗读者”。

2.诗意对话剧场

(1)角色分配:学生分别扮演诗人刘禹锡和洞庭湖,进行角色对话。

①诗人视角:学生以诗人的口吻描述洞庭湖的美景。

②庭湖回应:另一学生扮演洞庭湖,用诗意的语言回应诗人的赞美。

(2)情境创设:教师提供对话框架,学生自由发挥,如“诗人:湖光秋月,如诗如画。洞庭湖:我的碧波中,藏着一颗青螺般的君山。"

3.诗意画作创作

(1)视觉描绘:学生根据诗中的描述,用画笔描绘心中的洞庭湖景色。

①重点元素:指导学生画出湖光、秋月、君山等关键元素。

②创意添加:鼓励学生添加自己的想象,如湖中的鱼儿、飞翔的鸟儿等。

(2)作品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画作,解释画中的诗意,其他同学猜测画中诗句的对应内容。

4.诗意解析

(1)字词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镜未磨"、“翠”等关键词的含义。

①“和":解释为和谐、交融,描绘湖光与秋月的相互映衬。

②“镜未磨”:比喻湖面的平静,如同未经打磨的镜子。

③“翠":形容洞庭湖山水的青翠颜色,表达生机勃勃的景象。

(2)句子翻译: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5.诗意创作

(1)仿写练习:学生模仿诗中的比喻手法,创作描绘其他自然景色的诗句。

①提供灵感:教师给出其他自然景观,如山川、河流、星空等。

②学生创作:学生尝试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所选景观,如“银河洒落碧波间,繁星点点映湖心"。

(2)作品展示:学生分享自己的仿写诗句,全班共同欣赏,教师点评。

通过以上环节,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望洞庭》诗意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