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第2课时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5.2 第2课时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5.2 第2课时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5.2 第2课时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5.2 第2课时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2第2课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主备人备课成员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

3.授课时间:第2课时

4.教学时数:45分钟

5.教材版本: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掌握影响垂直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能够理解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概念,掌握影响地方性分异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运用地方性分异规律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4.思维能力目标:通过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5.创新能力目标: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创新思路和方法。

6.合作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

7.自主学习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8.实践能力目标: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1)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如地图的使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运动等。

(2)学生已经了解了地形地貌的基本知识,如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等。

(3)学生已经学习了气候学的基本知识,如气候的形成、气候类型、气候变化等。

(4)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地理的基本知识,如生物的分布、生物的适应性等。

(5)学生已经学习了人文地理的基本知识,如人口分布、城市化、经济发展等。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1)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较高,尤其是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

(2)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3)学生的学习风格: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喜欢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学习,有的喜欢通过阅读和思考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1)学生可能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学生可能对影响垂直地域分异和地方性分异的因素分析不够全面,需要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这些因素。

(3)学生可能对如何运用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来解释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不够强,需要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

(4)学生可能对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强,需要教师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学具准备多媒体课型新授课教法学法讲授法课时第一课时师生互动设计二次备课教学方法与策略(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应用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

(2)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的理解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3)案例研究法:教师提供具体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释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项目导向学习法:教师设计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的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项目任务,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具体教学活动设计:

(1)角色扮演:教师设计一个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模拟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地质学家、生态学家等,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和理解地理现象。

(2)实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实验,如模拟实验、观察实验等,通过实验来验证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游戏:教师设计一个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相关的地理知识游戏,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3.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教师制作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相关的PPT,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

(2)视频:教师提供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相关的视频资料,通过视频来展示地理现象的动态变化,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在线工具:教师利用在线地图工具,如谷歌地球等,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一组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如青藏高原、内蒙古草原、江南水乡等,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地理特征。

2.提出问题:教师提问:“为什么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引发学生思考。

3.引入新课:教师指出,这种地理现象是由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所导致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讲授新课(15分钟)

1.讲解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教师讲解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即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地貌、植被等自然环境因素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分析影响垂直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如光照、温度、降水等。

2.讲解地方性分异规律:

(1)教师讲解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概念,即在同一水平面上,由于地形起伏、水源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自然环境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分析影响地方性分异的主要因素,如地形、水源、土壤等。

巩固练习(10分钟)

1.练习题:教师提供一组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和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个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实际案例,如城市热岛效应、水土流失等。

2.学生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地理现象,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强调关键知识点和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

教学创新与拓展(5分钟)

1.实验操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实验,如制作地形模型、观察植物生长等。

2.实验报告:教师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和收获。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观察和运用所学知识。拓展与延伸1.拓展阅读材料:

(1)《地理环境与地域分异》期刊文章,介绍全球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2)《地形地貌与地域分异》科普书籍,详细讲解地形地貌对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

2.视频资源:

(1)CCTV《地理·中国》系列节目,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BBC纪录片《地球脉动》,通过高清影像,展示全球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及其形成原因。

3.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学生可利用网络资源,如国家地理、BBC地球等,深入了解全球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2)学生可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理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水土流失等,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3)学生可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地理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地理知识竞赛等,提高自己的地理实践能力。

(4)学生可加入地理学习小组,与同学一起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共同探讨地理问题。

(5)学生可关注国内外地理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了解地理科学的前沿知识。教学评价(1)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观察: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注意力集中程度、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3)测试: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随堂测试,如选择题、填空题等,检查学生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掌握情况。

2.作业评价:

(1)作业批改:教师认真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如练习题、实验报告等,了解学生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掌握程度。

(2)作业点评:教师在作业批改过程中,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详细标注,并在作业本上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正错误。

(3)作业反馈:教师及时将作业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鼓励学生继续努力,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4)优秀作业展示:教师挑选出优秀的作业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生互评:

(1)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2)学生互评: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对同伴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学生互评反馈:学生将互评结果反馈给同伴,共同探讨如何提高学习效果。

4.家长沟通:

(1)家访:教师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

(2)家长座谈会:教师组织家长座谈会,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探讨学生的教育问题。

(3)家长反馈:教师鼓励家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点题型整理1.分析某一地区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并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

示例:分析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答案:青藏高原地区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表现为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植被由草原向高山草甸、高山灌丛、高山荒漠等类型过渡。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1)海拔高度: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导致植被类型发生变化。

(2)光照:高海拔地区光照较强,有利于某些植物的生长。

(3)水分:高海拔地区降水较多,有利于植被的生长。

(4)土壤:高海拔地区土壤贫瘠,植被类型受土壤影响较大。

2.分析某一地区的地形地貌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

示例:分析我国黄山地区的地形地貌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

答案:黄山地区的地形地貌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产生了显著影响。黄山地区地形复杂,山势起伏较大,导致垂直地带性特征明显。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植被类型由低山的常绿阔叶林向中山的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过渡,再向高山的灌丛、草甸等类型过渡。此外,黄山地区的地形地貌还对土壤、水分等自然环境因素产生影响,进一步影响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3.分析某一地区的地方性分异规律,并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

示例:分析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的地方性分异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答案: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的地方性分异规律表现为丘陵地形对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1)地形起伏:丘陵地区地形起伏较大,导致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分异。

(2)坡向:不同坡向的太阳辐射差异,导致气温和降水量的差异,进而影响植被和土壤的分布。

(3)坡度:坡度较大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植被覆盖度较低。

(4)河流:河流对丘陵地区的侵蚀、堆积作用,导致地形地貌的演变,进而影响地方性分异规律。

4.分析某一地区的人类活动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影响。

示例:分析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人类活动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影响。

答案: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人类活动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产生了显著影响。人类活动主要表现在:

(1)土地利用:过度开垦、放牧等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影响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城市化:城市扩张、基础设施建设等导致地形地貌变化,影响地方性分异规律。

(3)水资源开发: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河流水量减少,影响地方性分异规律。

(4)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如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有利于改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

5.分析某一地区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示例:分析我国云南省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云南省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

(1)农业:根据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如在高海拔地区种植高山蔬菜、药材等。

(2)旅游业:利用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如观赏不同海拔的植被、地貌等。

(3)环境保护:根据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制定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如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4)交通规划:考虑地形地貌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合理规划道路、铁路等交通设施。

(5)城市规划:根据地方性分异规律,合理安排城市用地,如选择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方建设住宅区、工业区等。教学反思与改进今天的课堂教学结束了,我对今天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我认为有几个方面需要改进。

首先,我在讲解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