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讲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讲义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1页
第32讲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讲义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2页
第32讲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讲义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3页
第32讲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讲义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4页
第32讲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讲义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2讲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1.国家的宏观调控(1)加强国家干预背景①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③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特点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措施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②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结果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史论拓展|国家干预经济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这些办法在相当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2)减少国家干预①原因: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②措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3)加强国际协调①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②发挥大国作用: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2.科学技术的新发展(1)背景: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2)内容: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3)意义: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联想——选择性必修2·P30~3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1)计算机目的满足弹道计算的需求标志1946年,美国军方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问世影响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2)网络产生发展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起军用网络;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演化为互联网,并于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化,遍布全球影响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等方面逐步扩展,进入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走入家庭(3)人工智能技术含义作为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出现20世纪50年代机器模拟智能被美国科学家提上日程内容涵盖机器人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应用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机器人等自动化装置表现“无人仓库”“无人码头”“无人车间”乃至“无人工厂”纷纷出现影响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4)航天技术成就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俄罗斯、美国、法国、中国等国家已研发出多种类型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大量航天器,在太空中建立了严密的地球测控网影响对现代国防与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5)海洋技术世界美国是世界上最先进行深海研究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潜器曾在水下数千米处发现了海洋生物群落,并且首次潜入世界大洋中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中国1997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成功潜入水下6000米处进行科学试验,这标志着中国海洋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2020年,中国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标志着中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6)新材料技术: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3.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原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实质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表现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4.“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福利国家”含义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评价“福利国家”的建立,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加重国家财政负担社会运动原因资本主义国家没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表现最著名的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妇女运动兴起,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美国学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图解历史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1.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苏联的发展①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②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2)苏联改革与解体①赫鲁晓夫改革时间1953—1964年内容政治方面: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农业方面(改革重点):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工业方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评价进步性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局限性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②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1964—1982年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军事工业评价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③戈尔巴乔夫改革时间1985—1991年内容经济领域: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结果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最终造成苏联的解体④解体: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2.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2)南斯拉夫改革: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3)东欧剧变:1989—1992年,东欧各国纷纷实行政治多元化,共产党失去了领导地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联想——选择性必修2·P49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原因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发展进程中,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结果改革陷入困境。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3.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探索时期虽然经历严重曲折,但取得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伟大转折①1978年底,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②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综合国力的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④进入新时代: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中国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意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基础性概念】1.自由放任政策:经济活动和资源的配置完全由市场机制来推动,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职能仅限于保护自由竞争,保障私有财产,建立某些必要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密切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的时候,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的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各国普遍发展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深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当代帝国主义经济生活中的支配力量。3.经济“滞胀”:指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以概括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现象同时存在时的专门术语。经济“滞胀”的新特点则是经济衰退与物价上涨现象同时出现和存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进入了“滞胀”阶段,重创了各国的经济。4.中间阶层:自20世纪40年代起,西方几个主要的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均先后出现了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新中间阶层,亦称“中产阶层”或“新中产阶级”。5.社会主义阵营:指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横跨欧亚大陆的,由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长期对峙,是冷战时期的主要内容。由于社会主义阵营成员主要在欧洲东方,西方国家称之为东方集团或苏联集团。南斯拉夫和苏联有矛盾,1950年后被苏联逐出了社会主义阵营。中国在1960年和苏联关系恶化,实质上退出了社会主义阵营。【关键处提问】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有什么积极作用?[提示]在稳定国际汇率、促进货币合作和全球发展援助等方面发挥作用,为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稳定、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2.为什么尼克松政府要提出新的社会福利改革计划?[提示]二战后美国的社会福利政策不断发展完善,但随着福利项目的不断扩大和福利开支的不断增加,美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3.阅读教材P120“历史纵横”,思考:美国对越南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对美苏冷战有何影响?[提示]原因: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越南人民的英勇斗争;苏联、中国等国的大力援助。影响:美国在冷战中暂时处于劣势。4.二战后苏联社会经济建设有何特点?苏联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历史局限性?[提示]特点: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重工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局限性:忽视了农业、轻工业生产,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5.二战后,苏联三次改革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提示]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侧重于政治体制。主题调控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维度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典例1](2024·安徽模拟)下表为美国《(禁止)就业年龄歧视法》相关内容规定。这表明美国()时间保护对象1967年40~65岁之间1978年40~70岁之间1986年取消了大多数劳动者的年龄上限当前劳动者范畴为40岁以上的劳动者(求职者和在职者)A.奉行劳动至上的价值取向 B.强化了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C.解决了经济“滞胀”危机 D.削减了“福利国家”的规模解析:据表格内容可知,美国劳动力涵盖的年龄段越来越大,表明美国政府强化了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力度,故选B项;表格内容述及的是美国政府对劳动力的保护,这与劳动至上的价值取向无关,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美国政府对劳动力的保护,并没有述及其结果,并且西方国家的经济“滞胀”现象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到缓解,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西方国家之所以削减福利开支,其主要原因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经济发展出现了“滞胀”现象,与对劳动力的保护无关,排除D项。[典例2](2023·广东选考,16)针对下图所示问题,西方主要国家采取的措施是()A.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巩固布雷顿森林体系C.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D.恢复自由放任政策解析: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78—1982年西方主要国家失业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消费品价格增长率先增后降,说明当时市场活力不足,因此需要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激发市场活力√B项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C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西方七国的经济指标,其经济发展与对苏关系并无直接联系×D项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采取的是新自由主义政策,不是恢复自由放任政策×【重点理解】历史解释——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评价(1)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使生产、技术改造过程更加社会化,从而可在更大程度上容纳生产力的发展。(2)宏观调控的发展,使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与市场机制日益有机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由市场经济的缺陷。(3)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维度2】西方社会结构的变化[典例3](2024·河南洛阳调研)下表为1991年和2000年美国经济数据(部分)情况。表格所反映的经济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类别年份数据通货膨胀率19914.2%20003.4%失业率19916.9%20004%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91-0.2%20004.1%A.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经济全球化的发展C.大力发展混合经济 D.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解析:第一步,进行时空定位时间信息:1991年、2000年空间信息:美国第二步,联系时代背景当时美国“新经济”不断发展第三步,分析表格数据,确定答案1991—200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失业率有所降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显著提升,这些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新经济”不断发展,D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以后,总体上美国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减少,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并非材料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当时美国并未大力发展混合经济,排除C项。[典例4](2024·河南鹤壁模拟)下图为1950年与1990年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变化图。对下图信息解读合理的是()A.资本主义阵营内部不断分化 B.各国服务业从业人口持续下降C.发达国家中间阶层趋于稳定 D.各国的工业从业人口不断增长解析:选择C项:根据材料可知,1950年和1990年,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的服务业就业人口增加,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了中间阶层的发展壮大(拓展:中间阶层的稳定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经济结构,并没有涉及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排除B项:各国服务业从业人口持续下降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各国的工业从业人口不断增长与材料内容不符。【重点理解】唯物史观——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1)二战后发达国家出现的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相对的稳定与繁荣。(2)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的变化表明,其经济结构开始向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倾斜与过渡,这种从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对于当代资本主义从发达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对于增强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模糊阶级矛盾与缩小社会差别以及对于迟缓资本主义变革,都具有难以估量的作用。主题改革与维权——“福利国家”与社会运用【维度1】西欧“福利国家”制度的影响[典例5](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随着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出现了大批“自愿失业者”,这些成年人完全依靠政府救济来维持生活,其中的一些人甚至从来就没有工作过,这些人成为理论上的“失业者”。由此可知,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A.实现了社会公平 B.影响了社会活力C.缓和了社会矛盾 D.丰富了国民生活解析:根据材料“完全依靠政府救济……从来就没有工作过”可知,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导致一些成年人产生了懒惰思想,也打击了努力工作的人的积极性,这影响了社会活力,B项正确;有收入的从业人员要向国家缴纳税款,而一些能工作而不工作者却依靠政府救济来维持生活,这并不公平,会加剧社会矛盾,排除A、C两项;材料并未涉及国民生活的具体情况,排除D项。【重点理解】唯物史观——全面认识“福利国家”(1)形成原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因财富分配不均而导致的社会危机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2)主要特点①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社会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②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等。③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3)评价①进步性:它实质上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它促进了社会平等,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社会矛盾,展示出西方民主的价值和普遍的社会关怀。②局限性:培植社会惰性,降低社会发展效率,并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进而引发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③启示:政府在试图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时,一定要从社会公正角度出发,兼顾公平和效率,趋利避害。【维度2】二战后社会运动的兴起[典例6](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运动|2024·吉林延边调研)当战争(二战)结束的时候,妇女们知道是她们和男人一道使胜利成为可能,她们表现出的精神力量和爱国热情给公民意识和自我意识赋予了新的含义。战争的结果不仅把(美国)妇女带进政治和社会组织中,而且改变了妇女们所关心的地方,即要求男女平等。据此可知,二战后的美国()A.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B.妇女独立自主意识增强C.爱国主义成为主旋律 D.基本实现了男女的平等解析:选择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二战后,美国妇女不断争取自身权益,这说明她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增强。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实现男女平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D项夸大其词。主题曲折与发展——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改革【维度1】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措施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构建知识体系的有效工具。具备时空观念,考生才能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因此其也是高考考查的核心内容之一,如2022年山东等级考第7题考查全国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考生要构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理解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内涵,通过绘制历史大事年表、进行古今中外对比等方法,加深记忆。[典例7](2024·新疆乌鲁木齐模拟)下图是苏联“八五”至“十五”时期各项经济年均增长率数据。据此可知,此时的苏联()A.“新经济”形态成效显著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明显 D.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解析:图中显示各项经济年均增长率数据呈下降趋势,A项中“成效显著”说法明显错误,排除;图中反映不出国民经济的比例状况,排除B项;由图可知,苏联各项经济年均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说明经济发展趋缓,而非停滞,排除D项。[典例8](2024·武汉调研)1966年,戈尔巴乔夫在其家乡担任第一书记时,在职权范围内使生产队有明确的自主权以决定如何进行生产,并以此取代官僚主义的行政命令。结果,农民劳动积极性和生产效率大增,使得该区粮食产量在短短几年内增长了30%~50%。这一举措()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C.适应了苏联改革需要 D.协调了国民经济的比例解析:由“在职权范围内使生产队有明确的自主权以决定如何进行生产,并以此取代官僚主义的行政命令。结果,农民劳动积极性和生产效率大增”可知,其农业改革注重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适应了苏联改革的需要,C项正确。由“在职权范围内使生产队有明确的自主权以决定如何进行生产”可知,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A项错误。由题干材料可知,改革内容没有涉及政治领域,也就无法得出“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结论,B项错误。由题干材料无法看出其工业改革的措施,也就无法得出“协调了国民经济的比例”的结论,D项错误。【重点理解】历史解释——二战后苏联对苏联模式弊端的改革项目苏联模式存在的问题苏联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宽经济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期困难重重故而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维度2】二战后苏联改革的特点和影响[典例9]下表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重要经济数据统计表。据表格内容可知,此时的苏联()时间原油产量年均增长率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率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1965—1975年7.3%8.5%8%6.6%1975—1980年6.1%8.3%4.5%3.7%A.政治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经济增长依赖资源开发 D.社会经济陷入严重困境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经济增长严重依赖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发,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原油、天然气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依然很高,说明此时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属于资源依赖型,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数据,未涉及政治体制,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农轻重比例,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无法涵盖所有材料信息,排除D项。【重点理解】历史解释——苏联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经验①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2)教训①从长远看,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排斥市场调节作用,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④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维度3】东欧改革与剧变[典例10](2024·江西井冈山联考)1966年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国家仍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但改变了过去中央通过各部直接向企业下达指令性指标的做法,计划只对政府和经济管理机关有压力。通过改革,1967—1974年国民收入比20世纪50年代增加4倍,国内生产总值增加7倍。由此说明,这一改革()A.突破了苏联模式束缚 B.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C.取得了显著经济成效 D.完善了计划经济体制解析:选择C项:根据材料“通过改革,1967—1974年国民收入比20世纪50年代增加4倍,国内生产总值增加7倍”并结合所学可知,匈牙利的改革给了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国民收入提高,取得了显著经济成效。排除A项:匈牙利仍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没有突破苏联模式束缚。排除B项:匈牙利并没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完善”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东欧国家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典例11](2024·海南调研)1989年,乔治·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在外交上对东欧国家区别对待。根据下表,布什“区别对待”东欧国家的目的是()波兰、匈牙利因团结工会获得合法地位而专门制定“援助波兰行动计划”,赞赏匈牙利“走在撕开铁幕的最前面”,并向其提供2500万美元发展资金罗马尼亚、民主德国以两国“拒绝任何改革”“严重侵犯人权”等理由进行经济报复,如禁止从罗马尼亚进口商品、禁止国际组织向罗马尼亚提供贷款等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两国改革“起步晚且进展小”,绝不轻易给予经济实惠A.扭转美国在冷战中的被动地位 B.维护雅尔塔体系的国际秩序C.加速东欧国家“和平演变”进程 D.建立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解析:选择C项:结合所学可知,1989年世界处于两极格局之下,美苏冷战仍在继续,布什“区别对待”东欧国家的目的在于加速瓦解东欧。排除A项:这一时期美国在“冷战”中处于主动地位。排除B项:维护雅尔塔体系的国际秩序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材料未强调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目的。【重点理解】唯物史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根本原因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障碍;缺乏市场调节机制,经济欠发达,重工业和轻工业比例失调历史原因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陷入误区内部原因经济长期困难和政局动荡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策略(2)影响①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在东欧的改革实验失败,社会主义的影响力显著减弱。②苏联解体: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两极格局瓦解;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如南斯拉夫的分裂;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的扩张创造了条件;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发展遭到重创,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改革积累了经验。1.(2023·湖北选考,15)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国别贷款法国荷兰南斯拉夫智利捷克斯洛伐克丹麦申请额5.05.355.00.43.50.5批准额2.51.9500.1600.4国别贷款伊朗卢森堡墨西哥波兰巴西申请额2.50.22.096.01.0批准额00.120.34100.75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申请世界银行贷款的国家很多,但是得到批准的基本是资本主义国家,结合世界银行成立时正值美苏冷战时期,说明世界银行决策行为受到冷战思维影响,故选C项;马歇尔计划是战后欧洲经济复兴计划,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成功获得世界银行贷款的是西欧资本主义性质的发达国家,排除B项;世界银行是全球性国际组织,而非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不能偷换概念,排除D项。答案:C2.(2023·浙江选考,15)阅读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B.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受到触动C.政府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贫困问题D.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解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福利开支大幅度上升,而社会贫困状况中,贫困人口比例和贫困线以下人数却没有太大变化,这说明当时社会福利制度并没有发挥有效作用,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社会财富各阶层占有的数据,得不出“不断扩大”的结论,排除A项;福利制度没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了美国政府福利开支,不涉及“自下而上的机制”,且二战后,西方各国的基层自治进一步发展,各国政府都认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需要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排除C项。答案:D3.(2023·浙江选考,17)观察下图,解读正确的有()①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下降②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③美国大量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缘于它最先建立“福利国家”④两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据图可知,美国和联邦德国1990年农业、工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与1950年相比下降明显,①正确;据图可知,美国和联邦德国1990年服务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与1950年比显著增加,②正确;英国最先建立“福利国家”,而不是美国,③错误;随着二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两国的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④正确。故选B项。答案:B4.(2022·全国甲卷,35)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控美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这反映出当时()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B.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C.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D.美国政府对国内的种族平等问题漠不关心解析:1951年正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政府面对黑人团体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指控,认为民权大会的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以此来反对民权大会的指控。这说明美国政府对待种族问题的做法显然受到了冷战意识的影响,C项正确;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项;美国历史上白人残酷对待黑人,民权大会的指控有事实依据,排除B项;“漠不关心”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答案:C1.(2024·海南海口模拟)下表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场改革。据此可知,这两场改革都()英国撒切尔夫人改革严格控制政府财政支出;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削减福利开支;紧缩银根,提高利率美国里根改革大规模减少个人和企业所得税;实行货币紧缩政策;削减社会福利规模,扩大私人和地方经营规模A.走上了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道路B.是二战后人民民主斗争的结果C.消除了国民经济“滞胀”现象D.调整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方略解析:据材料“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削减福利开支”“削减社会福利规模,扩大私人和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