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息肉的影像学表现_第1页
十二指肠息肉的影像学表现_第2页
十二指肠息肉的影像学表现_第3页
十二指肠息肉的影像学表现_第4页
十二指肠息肉的影像学表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20十二指肠息肉的影像学表现第一部分十二指肠息肉影像学表现:上消化道钡餐造影 2第二部分息肉形态:光滑圆形、锯齿状、分叶状等 4第三部分息肉大小:直径<2cm、2-5cm、>5cm 6第四部分息肉数量:单发、多发 8第五部分息肉位置:十二指肠球部、降部、水平部 11第六部分息肉生长方式:有蒂息肉、广基息肉、平坦型息肉 13第七部分中心溃疡:中心有溃疡表现的息肉 15第八部分蒂及息肉柄:息肉蒂的粗细、长短 18

第一部分十二指肠息肉影像学表现: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关键词关键要点十二指肠息肉影像学表现:上消化道钡餐造影

1.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的优点在于能够直接观察十二指肠的黏膜形态、大小、形状和位置,使病变显影。

2.钡餐造影可以识别出息肉的大小、形状、数量和部位,以及息肉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作出诊断和手术规划。

3.对于无法通过内镜检出息肉的情况,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以提供补充手段,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十二指肠息肉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特征

1.十二指肠息肉在钡餐检查中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充盈缺损,大小不等,直径可从数毫米到数厘米。

2.息肉的表面可以是光滑或不规则,边缘可清晰或模糊,基底可宽或窄。

3.息肉可以是单发或多发,可以位于十二指肠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见于十二指肠球部和下降部。十二指肠息肉影像学表现:上消化道钡餐造影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是诊断十二指肠息肉的传统影像学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1.息肉的形态表现

*大小:息肉的大小可从几毫米到数厘米不等,较大的息肉可占据十二指肠腔的较大空间。

*形状:息肉的形状多种多样,可呈球形、椭圆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或有分叶、毛刺等改变。

*位置:息肉可位于十二指肠的任何部位,以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最常见。

*数目:息肉可为单个或多个,多发息肉较常见。

2.息肉的充盈缺损表现

*息肉的充盈缺损:息肉可表现为十二指肠腔内的充盈缺损,缺损的范围、形状和大小取决于息肉的大小和形状。

*息肉基底部与肠壁的关系:息肉与肠壁可呈有蒂或无蒂状,有蒂息肉的基底部较窄,无蒂息肉的基底部较宽。

*息肉表面的改变:息肉表面的改变可表现为光滑、粗糙、结节状或分叶状,息肉表面有溃疡或糜烂时可表现为龛影。

3.息肉对周围组织的影响

*息肉对十二指肠腔的影响:息肉可使十二指肠腔狭窄,导致肠内容物的通过受阻,表现为十二指肠腔扩张、蠕动增强等。

*息肉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息肉可侵犯十二指肠壁的肌层、浆膜层甚至邻近的组织器官,表现为局部组织增厚、僵硬、龛影等。

4.息肉的并发症表现

*息肉的出血:息肉可引起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或呕血。

*息肉的梗阻:息肉可导致肠内容物的通过受阻,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息肉的恶变:息肉可发生恶变,表现为息肉的体积增大、形状改变、表面不规则、质地变硬等。

5.息肉的鉴别诊断

*十二指肠乳头炎:十二指肠乳头炎可表现为十二指肠腔内的充盈缺损,与息肉相似,但乳头炎的缺损范围较小,表面光滑,与息肉的鉴别相对容易。

*溃疡:溃疡可表现为十二指肠腔内的龛影,与息肉相似,但溃疡的龛影边缘光滑,周围黏膜皱襞中断,与息肉的鉴别相对容易。

*十二指肠憩室:十二指肠憩室可表现为十二指肠腔内的充盈缺损,与息肉相似,但憩室的缺损范围较大,表面光滑,与息肉的鉴别相对容易。第二部分息肉形态:光滑圆形、锯齿状、分叶状等关键词关键要点【息肉形态:光滑圆形】

-

1.光滑圆形息肉表面光滑,呈球状或半球状,轮廓整齐,边界清楚,基底狭窄或宽广。

2.光滑圆形息肉多为良性,但仍需进一步检查以排除恶性可能。

3.光滑圆形息肉可以通过内镜手术切除,术后预后良好。

【息肉形态:锯齿状】

-息肉形态

息肉的形态是十二指肠息肉影像学表现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息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十二指肠息肉形态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光滑圆形:

光滑圆形息肉是最常见的息肉形态,约占所有息肉的50%~60%。这种息肉表面光滑,轮廓清晰,边界完整,呈半球状或球状突出于黏膜表面。光滑圆形息肉多为良性,如腺瘤、增生性息肉等。

锯齿状:

锯齿状息肉是指息肉表面呈锯齿状或齿轮状突起。这种息肉的表面不光滑,轮廓不清晰,边界不完整,常伴有糜烂、出血等症状。锯齿状息肉多为恶性,如锯齿状腺瘤、早期胃癌等。

分叶状:

分叶状息肉是指息肉表面呈分叶状或多叶状突起。这种息肉的表面不光滑,轮廓不清晰,边界不完整,常伴有糜烂、出血等症状。分叶状息肉多为恶性,如绒毛状腺瘤、早期胃癌等。

混合型:

混合型息肉是指息肉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特征。这种息肉的表面不光滑,轮廓不清晰,边界不完整,常伴有糜烂、出血等症状。混合型息肉多为恶性,如恶性腺瘤、进展期胃癌等。

息肉大小:

息肉的大小也是十二指肠息肉影像学表现的重要特征之一。息肉的大小可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一般来说,息肉的大小与息肉的性质相关。良性息肉多较小,直径通常小于1cm;而恶性息肉多较大,直径常大于1cm。

息肉生长方式:

息肉的生长方式也是十二指肠息肉影像学表现的重要特征之一。息肉的生长方式可分为广基型和蒂状型两种。广基型息肉是指息肉与黏膜基层连接较宽,蒂状型息肉是指息肉与黏膜基层连接较窄。一般来说,广基型息肉多为良性,蒂状型息肉多为恶性。

息肉密度:

息肉的密度是指息肉在影像学检查中显示的亮度。息肉的密度可分为高密度、等密度和低密度三种。高密度息肉是指息肉在影像学检查中显示为高亮度,等密度息肉是指息肉在影像学检查中显示为与周围组织相同的亮度,低密度息肉是指息肉在影像学检查中显示为低亮度。一般来说,高密度息肉多为良性,等密度息肉和低密度息肉多为恶性。第三部分息肉大小:直径<2cm、2-5cm、>5cm关键词关键要点息肉大小与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是诊断十二指肠息肉最常用的方法。

*息肉的大小是内镜检查的重要指标之一。

*息肉的大小与内镜检查的难度和风险相关。

息肉大小与治疗方法

*息肉的大小是确定治疗方法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息肉(直径<2cm)通常可以通过内镜下切除术治疗。

*大息肉(直径>5cm)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息肉大小与预后

*息肉的大小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息肉(直径<2cm)的预后通常较好。

*大息肉(直径>5cm)的预后通常较差。一、息肉大小:直径<2cm

1、息肉数目:单个或多发。

2、息肉形态: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

3、息肉表面:光滑、粗糙或带蒂。

4、息肉基底:广基或带蒂。

5、息肉密度:等密度、高密度或低密度。

6、息肉钙化:无钙化、点状钙化或环状钙化。

7、息肉强化:均一强化、不均匀强化或无强化。

二、息肉大小:直径2-5cm

1、息肉数目:单个或多发。

2、息肉形态: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

3、息肉表面:光滑、粗糙或带蒂。

4、息肉基底:广基或带蒂。

5、息肉密度:等密度、高密度或低密度。

6、息肉钙化:无钙化、点状钙化或环状钙化。

7、息肉强化:均一强化、不均匀强化或无强化。

三、息肉大小:直径>5cm

1、息肉数目:单个或多发。

2、息肉形态: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

3、息肉表面:光滑、粗糙或带蒂。

4、息肉基底:广基或带蒂。

5、息肉密度:等密度、高密度或低密度。

6、息肉钙化:无钙化、点状钙化或环状钙化。

7、息肉强化:均一强化、不均匀强化或无强化。

四、息肉大小与临床意义

1、息肉大小与恶性程度相关:息肉越大,恶性程度越高。

2、息肉大小与手术难度相关:息肉越大,手术难度越大。

3、息肉大小与预后相关:息肉越大,预后越差。

五、息肉大小的影像学诊断

1、X线平片:息肉可表现为充盈缺损或肿块影。

2、钡餐造影:息肉可表现为充盈缺损或肿块影。

3、CT检查:息肉可表现为低密度或高密度肿块影。

4、MRI检查:息肉可表现为低信号或高信号肿块影。

六、息肉大小的鉴别诊断

1、胃窦炎:胃窦炎可表现为充盈缺损或肿块影,但息肉与胃窦炎的区别在于息肉有蒂或广基。

2、胃溃疡:胃溃疡可表现为充盈缺损或肿块影,但息肉与胃溃疡的区别在于息肉有蒂或广基。

3、胃癌:胃癌可表现为充盈缺损或肿块影,但息肉与胃癌的区别在于息肉有蒂或广基。第四部分息肉数量:单发、多发关键词关键要点息肉数量:单发、多发

1.单发性息肉:指十二指肠内仅存在一个息肉。单发性息肉更为常见,约占十二指肠息肉总数的70%~80%。单发性息肉的形态和大小差异较大,可呈圆形、椭圆形、分叶状或绒毛状,直径从几毫米到数厘米不等。

2.多发性息肉:指十二指肠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息肉。多发性息肉约占十二指肠息肉总数的20%~30%。多发性息肉的形态和大小也存在差异,但通常较小,直径在几毫米到一厘米之间。

息肉大小

1.小息肉:指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小息肉约占十二指肠息肉总数的50%~60%。小息肉通常为良性,但也有恶变的可能,因此需要定期随访观察。

2.大息肉:指直径大于1厘米的息肉。大息肉约占十二指肠息肉总数的40%~50%。大息肉恶变的风险较高,因此需要及时治疗。

息肉形态

1.圆形或椭圆形息肉:指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息肉。圆形或椭圆形息肉是最常见的息肉形态,约占十二指肠息肉总数的60%~70%。

2.分叶状息肉:指形态呈分叶状的息肉。分叶状息肉约占十二指肠息肉总数的20%~30%。分叶状息肉通常较小,但恶变的风险较高。

3.绒毛状息肉:指形态呈绒毛状的息肉。绒毛状息肉约占十二指肠息肉总数的10%~20%。绒毛状息肉通常较小,但恶变的风险较高。息肉数量:单发、多发

单发性息肉:

*约占十二指肠息肉总数的60%-70%。

*息肉大小可从几毫米到数厘米不等。

*息肉形状可为圆形、椭圆形、乳头状或绒毛状。

*息肉表面可光滑或呈颗粒状。

*息肉基底可广基或带蒂。

*单发性息肉常位于十二指肠球部或降部。

*单发性息肉较多发性息肉更易发生恶变。

多发性息肉:

*约占十二指肠息肉总数的30%-40%。

*息肉数量可从数个到数十个不等。

*息肉大小可从几毫米到数厘米不等。

*息肉形状可为圆形、椭圆形、乳头状或绒毛状。

*息肉表面可光滑或呈颗粒状。

*息肉基底可广基或带蒂。

*多发性息肉常位于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

*多发性息肉发生恶变的几率较单发性息肉低。

息肉数量与恶变风险:

*单发性息肉的恶变风险约为5%-10%。

*多发性息肉的恶变风险约为1%-2%。

*息肉数量越多,恶变风险越高。

*息肉体积越大,恶变风险越高。

*息肉表面越不规则,恶变风险越高。

*息肉基底越广,恶变风险越高。

*息肉位于十二指肠球部或降部,恶变风险较高。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X线检查可显示十二指肠息肉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但对息肉的性质不能做出明确诊断。

*胃镜检查: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十二指肠息肉的形态、大小、位置和表面特征,并可通过活检明确息肉的性质。

*胶囊内镜检查:胶囊内镜检查可对十二指肠进行全面的检查,并可发现X线检查和胃镜检查不易发现的息肉。

*磁共振成像(MRI):MRI可显示十二指肠息肉的形态、大小和位置,并可对息肉的性质进行初步评估。

*超声内镜检查(EUS):EUS可显示十二指肠息肉的形态、大小和位置,并可通过活检明确息肉的性质。第五部分息肉位置:十二指肠球部、降部、水平部关键词关键要点十二指肠息肉位置:球部息肉,

1.位于十二指肠乳头附近,占全部息肉的一半以上。

2.息肉多为单个,直径多为0.5~1.0cm。

3.息肉表面光滑、质软。

十二指肠息肉位置:降部息肉,

1.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占全部息肉的1/4~1/3。

2.息肉多为单个,直径多为0.5~1.0cm。

3.息肉表面光滑、质软。

十二指肠息肉位置:水平部息肉,

1.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占全部息肉的1/5左右。

2.息肉多为单个,直径多为0.5~1.0cm。

3.息肉表面光滑、质软。十二指肠息肉的影像学表现——息肉位置:十二指肠球部、降部、水平部

十二指肠球部息肉

*位置:十二指肠球部,即十二指肠近端约2.5cm范围。

*影像表现:

*息肉通常表现为充盈缺损,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光滑,蒂短或无蒂,息肉表面可光滑或呈绒毛状。

*息肉大小不一,直径从几毫米到数厘米不等。

*位于十二指肠球部的息肉可能会导致球部扩张。

*当息肉较大或位于十二指肠球部开口处时,可能会引起十二指肠梗阻。

十二指肠降部息肉

*位置:十二指肠降部,即十二指肠球部与水平部之间。

*影像表现:

*十二指肠降部息肉多为小而单发的腺瘤性息肉,常见于中老年男性。

*息肉通常表现为充盈缺损,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光滑,蒂短或无蒂,息肉表面可光滑或呈绒毛状。

*息肉大小不一,直径从几毫米到数厘米不等。

*位于十二指肠降部的息肉可能会导致降部扩张。

*当息肉较大或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开口处时,可能会引起十二指肠梗阻。

十二指肠水平部息肉

*位置:十二指肠水平部,即十二指肠远端约2.5cm范围。

*影像表现:

*息肉通常表现为充盈缺损,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光滑,蒂短或无蒂,息肉表面可光滑或呈绒毛状。

*息肉大小不一,直径从几毫米到数厘米不等。

*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的息肉可能会导致水平部扩张。

*当息肉较大或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开口处时,可能会引起十二指肠梗阻。

十二指肠息肉的位置与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密切相关。

*球部息肉:球部息肉较少见,但更可能引起十二指肠梗阻,并且更难通过内镜切除。

*降部息肉:降部息肉最常见,通常无症状,但可能会引起腹痛、恶心和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水平部息肉:水平部息肉较少见,但更可能发生癌变,并且更难通过内镜切除。第六部分息肉生长方式:有蒂息肉、广基息肉、平坦型息肉关键词关键要点息肉生长方式

1.有蒂息肉:息肉生长在十二指肠粘膜上,并通过细长的蒂与粘膜相连,蒂可以较长或较短。有蒂息肉是十二指肠息肉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80%~90%。

2.广基息肉:息肉生长在十二指肠粘膜上,基底较宽,与粘膜之间的界限不明显。广基息肉的直径可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

3.平坦型息肉:息肉生长在十二指肠粘膜上,与粘膜之间的界限非常不明显,有时甚至无法区分。平坦型息肉的直径通常较小,一般在几毫米以内。

息肉形态

1.圆形或椭圆形:息肉呈圆形或椭圆形,是最常见的形态。

2.绒毛状:息肉表面有许多细小的绒毛状突起,呈菜花状,常提示息肉恶变的可能性较大。

3.结节状:息肉呈结节状,表面光滑,常提示息肉为良性。

4.混合型:息肉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态。息肉生长方式

息肉的生长方式主要有蒂息肉、广基息肉和平坦型息肉三种。

*有蒂息肉

有蒂息肉是指息肉通过一条细长的蒂与肠壁相连。蒂的长度和粗细可变,有的蒂很长,有的蒂很短;有的蒂很细,有的蒂很粗。有蒂息肉的直径一般在1cm以下,但也有少数息肉可达数厘米甚至十余厘米。有蒂息肉的蒂部常较细,容易发生蒂扭转,蒂扭转后可引起蒂部梗死、溃疡、出血,甚至穿孔。

*广基息肉

广基息肉是指息肉与肠壁相连的基部较宽,呈片状或结节状。广基息肉的直径一般在1cm以上,但也有少数息肉可达数厘米甚至十余厘米。广基息肉的表面常不平整,可有糜烂、溃疡、出血等改变。广基息肉的基底部常较厚,不易发生蒂扭转,但容易发生浸润性生长,可侵犯肠壁肌层、浆膜层,甚至周围脏器。

*平坦型息肉

平坦型息肉是指息肉与肠壁相连的基部很宽,呈扁平状,其高度通常小于0.5cm。平坦型息肉的表面常光滑,可有糜烂、溃疡、出血等改变。平坦型息肉的基底部常较薄,容易发生浸润性生长,可侵犯肠壁肌层、浆膜层,甚至周围脏器。

息肉生长方式的影像学表现

*有蒂息肉

有蒂息肉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与肠壁相连处有一条细长的蒂。蒂的长度和粗细可变。有蒂息肉的密度常较肠腔内气体低,但也有少数息肉的密度可与肠腔内气体相近。有蒂息肉的蒂部常较细,容易发生蒂扭转,蒂扭转后可引起蒂部梗死、溃疡、出血,甚至穿孔。

*广基息肉

广基息肉在影像学上表现为片状或结节状肿块,与肠壁相连的基部较宽。广基息肉的直径一般在1cm以上,但也有少数息肉可达数厘米甚至十余厘米。广基息肉的表面常不平整,可有糜烂、溃疡、出血等改变。广基息肉的基底部常较厚,不易发生蒂扭转,但容易发生浸润性生长,可侵犯肠壁肌层、浆膜层,甚至周围脏器。

*平坦型息肉

平坦型息肉在影像学上表现为与肠壁相连的扁平状肿块,其高度通常小于0.5cm。平坦型息肉的表面常光滑,可有糜烂、溃疡、出血等改变。平坦型息肉的基底部常较薄,容易发生浸润性生长,可侵犯肠壁肌层、浆膜层,甚至周围脏器。

息肉生长方式与临床意义

息肉的生长方式与临床意义密切相关。有蒂息肉的临床意义相对较小,容易摘除,不易发生癌变。广基息肉的临床意义相对较大,不容易摘除,容易发生癌变。平坦型息肉的临床意义最大,最不容易摘除,最容易发生癌变。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息肉的生长方式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有蒂息肉,可采用内镜下摘除术治疗。对于广基息肉和平坦型息肉,可采用手术切除治疗。第七部分中心溃疡:中心有溃疡表现的息肉关键词关键要点【中心溃疡:中心有溃疡表现的息肉】

1.中心溃疡性息肉的影像学表现:在钡餐造影或内镜检查中,息肉表面可见溃疡表现,表现为中央凹陷或环形溃疡,可伴有充盈缺损或粘膜破坏,溃疡边缘可规则或不规则,溃疡周围粘膜可增厚或水肿。

2.中心溃疡性息肉的病理学表现:与普通的溃疡性息肉相似,包括糜烂、炎性细胞浸润、增生和异型增生,但中心溃疡性息肉可能更具侵袭性和恶性转化风险。

3.中心溃疡性息肉的临床意义:中心溃疡性息肉应引起重视,存在恶性转化的可能,尤其是在息肉表面出现出血、溃疡加深、疼痛等症状时,应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中心溃疡:中心有溃疡表现的息肉

十二指肠息肉中心溃疡征象,是指息肉表面中央出现圆形或类圆形凹陷,直径小于0.5cm的影像学表现。溃疡征象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息肉内局部缺血坏死、覆以纤维组织增生或短期内息肉内部压力突然增高,中央发生部分穿孔形成溃疡样病灶有关。十二指肠息肉出现溃疡征象并不意味着恶变,但恶变的可能性较大。约10%~20%的溃疡性息肉为腺瘤,息肉出现溃疡征象后,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和混合腺瘤的癌变率明显高于无溃疡者,分别为42.9%、24.5%和17.2%。

十二指肠息肉溃疡征象的分类:

*浅表溃疡征象:溃疡位于息肉表面,中央凹陷部基底平坦。

*深部溃疡征象:溃疡位于息肉表面,中央凹陷部基底不平坦,可呈息肉内凹陷性病灶。

*穿孔溃疡征象:溃疡基底穿透肌层,与十二指肠腔相沟通。

十二指肠息肉溃疡征象的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X线钡餐造影表现为息肉中央出现圆形或类圆形充盈缺损影,直径小于0.5cm,边缘光整。

*内镜表现:内镜检查可见息肉表面中央凹陷,凹陷部基底平坦或不平坦,可呈息肉内凹陷性病灶。

*超声表现:超声检查可见息肉内部低回声区,回声中断或不连续,中央可见点状或细线状高回声。

*CT表现:CT检查可见息肉内部低密度区,密度不均匀,中央可见点状或细线状高密度影。

*MRI表现:MRI检查可见息肉内部T2WI信号不均,中央可见点状或细线状T1WI高信号。

十二指肠息肉溃疡征象的诊断:

十二指肠息肉溃疡征象的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表现。X线钡餐造影、内镜检查、超声检查、CT检查和MRI检查均可用于诊断十二指肠息肉溃疡征象。其中,内镜检查是诊断十二指肠息肉溃疡征象的金标准。

十二指肠息肉溃疡征象的鉴别诊断:

十二指肠息肉溃疡征象的鉴别诊断包括:

*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多位于十二指肠球部或降部,溃疡基底平坦或凹陷,边缘光整,周围黏膜皱襞增粗,可有龛影形成。

*十二指肠癌:十二指肠癌多位于十二指肠降部,肿块突出黏膜表面,表面不平整,可有溃疡形成。

*十二指肠淋巴瘤:十二指肠淋巴瘤多位于十二指肠降部,肿块呈肿块状或浸润性生长,黏膜表面不平整,可有溃疡形成。

*十二指肠转移瘤:十二指肠转移瘤多位于十二指肠降部,肿块突出黏膜表面,表面不平整,可有溃疡形成。

十二指肠息肉溃疡征象的治疗:

十二指肠息肉溃疡征象的治疗主要依据息肉的大小、部位、性质和有无并发症等因素。对于直径小于1cm的息肉,可采用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治疗。对于直径大于1cm的息肉,或有溃疡征象的息肉,或位于十二指肠壶腹部或乳头部的息肉,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第八部分蒂及息肉柄:息肉蒂的粗细、长短关键词关键要点蒂及息肉柄:息肉蒂的粗细、长短

1.蒂的粗细:息肉蒂的粗细可以帮助判断息肉的性质。一般来说,蒂越粗,息肉越有可能为良性。蒂越细,息肉越有可能为恶性。

2.蒂的长短:息肉蒂的长短也可以帮助判断息肉的性质。一般来说,蒂越长,息肉越有可能为良性。蒂越短,息肉越有可能为恶性。

3.蒂的形状:蒂的形状也可以帮助判断息肉的性质。一般来说,蒂呈圆形或椭圆形,息肉越有可能为良性。蒂呈分叉状或不规则状,息肉越有可能为恶性。

蒂及息肉柄:息肉蒂的走行方向

1.向下走行:息肉蒂向下走行,常见于息肉位于十二指肠球部或降部。

2.向上走行:息肉蒂向上走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