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一考点四文言翻译_第1页
第一部分一考点四文言翻译_第2页
第一部分一考点四文言翻译_第3页
第一部分一考点四文言翻译_第4页
第一部分一考点四文言翻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四文言翻译——四处着眼,固本提能

突破一着眼于翻译的文言实词落实

知识点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这种现象在文言

文中相当普遍。一般说来,词的意义分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把握一词多义,

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对于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

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

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

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1.本义

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原始、最具体的意义,称之为本义。

如''兵”的本义是“兵器”,“道”的本义是“道路”。

2.引申义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者相关联

的关系。

如:

引申义骨节(彼节若有间)

引申义季节(常恐秋节至)

节■►本义:竹节引申义节操(守节情不移)

引申义礼仪(礼节甚倨)

引申义节拍(钿头银筐击节碎)

3上匕喻义

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它使用比喻的手法,使语言风

格特殊,色彩鲜明。

如:

比喻义:勇士(褒)

(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爪牙一本义:动物

的爪子和牙齿(蚓无

爪牙之利)比喻义:党羽.帮凶(贬)

(招宾客,树爪牙)

【即练即悟】

1.解释下列句子和成语中“负”和“绝”的含义。

⑴负

例句释义

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

也》)

②秦贪,负其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

相心、

⑤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成⑦忘恩负义

语⑧负隅顽抗

联⑨久负盛名

相⑩不分胜负

答案①背负②依仗③辜负④失败⑤违背⑥使……担负⑦辜负

⑧依仗⑨享有⑩失败

⑵绝

例句释义

①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荆轲刺秦王》)

教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材③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联④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相⑤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孔雀东南飞》)

⑥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

⑦拍案叫绝

⑧绝无仅有

⑨恩断义绝

⑩韦编三绝

⑪绝处逢生

答案①断,断裂②与世隔绝③断绝④停止⑤停止呼吸,死亡⑥渡过

⑦独一无二⑧全然⑨断绝⑩断裂⑪没有出路的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天保初,清河王岳丹司州牧,闻业(孟业)名勺,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

见,岳心鄙其渺小,笑而不言。后学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

谓有单躯貌之用。”号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

共一茎,合郡咸以为政化所感。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①清河王高岳•司州牧________

拜(②萝送书于庭

、③上堂拜阿母

[①闻业名勺________

行|②余嘉其能行古道________

【③赵王畏秦,欲毋行

[①后学业断决之处________

寻1②号迁东郡守________

〔③既窈窕以寻壑

'①可谓有过躯貌之用________

过《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合郡咸以为政化所感。

译文:.....................................................................

答案(1)拜:①任命②行礼,表恭敬③拜见

行:①行为②实行,践行③前往

寻:①寻找②不久③沿着,顺着

过:①超过②过错③责备

(2)整个州郡的人都认为这是上天被孟业的政治教化感动的结果。

【参考译文】天保初年,清河王高岳被任命为司州长官,听说孟业的名声品行,

又征召他做法曹。孟业身材矮小,等到他谒见高岳,高岳内心看不起他矮小,只

是笑着不说话。后来找到孟业判决的案件,才对孟业说:“您判决案件很英明,

可以说起到了超过身体容貌的作用。”孟业不久提升为东郡太守,因政治宽和仁

惠著称。那一年,麦子一根茎长五个穗,其余的也是三四个穗长在一根茎上,整

个州郡的人都认为这是上天被孟业的政治教化感动的结果。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冬青之技,自谓尽之,遂号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湖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①未方青之技________

穷|②则其好游者不能方也________

〔③下则独善其身

'①遂殍归

辞V②卮酒安足群

、③撰长书以为贽,殍甚畅达

(①薛谭乃图求反________

谢1②谢家来贵门________

〔③多谢后世人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穷:①穷尽②走到尽头③困厄不得志

辞:①告辞②推辞③言辞

谢:①道歉②告别③告诫

(2)秦青没有阻止他,在郊外的大路旁为他饯行,打着节拍唱起悲伤的(送行)歌,

歌声使林木振动,回声使行走的云停下。

【参考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

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阻止他,在郊外大道旁给他饯行,打着节拍唱起悲伤

的送行歌,歌声使林木振动,回声使行走的云停下。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

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知识点二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词,既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尤

其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这也是高考翻译中常考的热点。一般分为

以下几类:

类别例句

午间波浪兼天涌

词义扩大

古义:特指长江。今义:泛指所有江河。

拿就砺则利

词义缩小

古义:泛指一切金属。今义:专指黄金。

置申遗单于

词义转移

古义:财物。今义:钱币。

先帝不以臣卑鄙

感情色彩变化

古义:出身低微,见识浅陋。(中性词)今义:品质恶劣。(贬义词)

名称说法演变愿为于鞍马古义:买。今义:城市。

【即练即悟】

4.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答案使者,出使的人

⑵樊将军以为用来归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答案阻塞不通,此为“不得志,走投无路,处境困窘”。

⑶备他盗之出入与非第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程度副词。

答案意外变故。

(4)宁溢死以源亡兮。

古义:...............................................................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或祖国。

答案随水流而消逝。

(5)蹑履相逢期。

古义:...............................................................

今义:奉承、拍马。

答案迎接。

(6)古之学孝必有师。

古义:...............................................................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答案求学的人。

(7)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答案旷远的样子。

(8)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二。

古义:...............................................................

今义:数词。

答案十分之一。

(9)明年秋,送客溢浦口。

古义:...............................................................

今义:今年后第二年。

答案第二年。

(10)暮去朝来颜告故。

古义:...............................................................

今义:颜料或染料。

答案神态、脸色、姿容。

(11)非蛇鳍之穴无可学"者。

古义:................................................................

今义:寄理想、情感于某人或某事物上。

答案安置,安身。

(12)是故弟子不学不如师。

古义:..............................................................

今义:用不着。

答案不一定。

(13)阮籍猖衽。

古义:............................................................

今义:肆无忌惮。

答案狂放,不拘礼法。

(14)众人匹之。

古义:...............................................................

今义:多数人,大家。

答案一般人。

(15)欲苟顺私情,则管毋不许。

古义:...............................................................

今义: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

答案申诉,诉说。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去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有有皆

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宣王

之情,所用不苧三石,而终身自名为九石,岂不悲哉?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①募买所用不过三石

②至布皆引试之

③所用不过三石

④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答案①他实际上;②近臣,随从;③不超过;④认为。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此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

译文:...............................................................

答案此弓(的强度)不少于九石,除非大王,谁能使用它?

【参考译文】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说自己能用强弓。实际上他曾经用过

的弓,都不超过三石(的强度)。把(他用过的弓)给群臣看,群臣就都试着拉弓,

拉弯一半就不再拉了,都说:“此弓(的强度)不少于九石,除非大王,谁能使用

它?”宣王很高兴。宣王的实际情况是,用过的弓都不超过三石,然而(他)终生

认为自己能拉九石(的强度),这岂不是可悲的吗?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周经,字伯常,刑部尚书琅子也。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稔甘。经刚

介岁耳,好强谏,虽重忤旨不恤。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太监李广死,帝得朝

臣与馈遗簿籍,大怒。科道因劾诸臣与遵状,有及经者。经上疏曰:“昨科道劾

廷臣奔竞李广,阑入臣名。虽蒙恩不问,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夫人奔竞李广,

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陛下试思广在时,曾言及臣否。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

乞检曾否有臣姓名。更严鞫广家人,臣但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结之罪,斩首

市曹,以为奔竞无耻之戒。若无于步,亦乞为臣洗雪,庶得展布四体,终事圣明。

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帝慰答之。

⑴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①改庶吉士,授检讨

②经刚介万事________

③科道因劾诸臣笠速状

④若无干涉

答案①官职名称②正直③结交、交往④关涉牵连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虽重忤旨不恤。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

译文:...............................................................

答案即使深深触怒皇上的旨意也不顾及。宦官、贵戚都害怕他并且忌恨他。

【参考译文】

周经,字伯常,是刑部尚书周瑁的儿子。天顺四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

授予检讨职务。周经倔强耿直,喜欢勉力劝谏,即使深深触怒皇上的旨意也不顾

及。宦官、贵成都害怕他并且忌恨他。太监李广死了,皇帝得到朝中大臣参与赠

送李广财务的账簿,非常生气。科道官员趁机弹劾大臣交结勾通李广的情状,有

人提到了周经。周经上疏辩解说:“昨天科道官员弹劾大臣争着投靠李广,擅自

写上了我的名字。虽然蒙受皇上恩德没有过问,我实在是感到无比冤枉,含伤忍

痛,没有办法来自己说明情况。人们争相投靠李广,希望他能在皇帝面前多说好

话,图的就是您的宠幸眷顾啊。陛下您试着想想李广活着的时候,曾经谈到我没

有。况且交结李广馈赠物品的账簿就在您的跟前,请求检查有没有我的姓名。还

应该严厉审问李广的家人,我只要有寸金、尺帛财物进献李广,就惩治我交结李

广的罪过,在集市上斩首,作为对争着投靠李广等无耻行为的警戒。如果没有关

涉牵连,也请皇上替我洗脱耻辱,或许能让我舒展四肢,终生侍奉圣明的主上。

如果让我带着侮辱忍受诟骂,即使我死了,我的眼睛也不能闭上。”皇帝安慰并

答复了他。

知识点三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新的语法功

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不同。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

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名词的活用

类型例句(解释加点词)

①籍吏民,封府库()

名词用作动词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③吾得力事之()

名词用作状语

④相如笔斥之()

名词的使动用法⑤江东父兄怜而手我()

⑥稍稍容容其父()

名词的意动用法

⑦倡鱼虾而笈麋鹿()

答案①登记②游泳③像对待兄长一样④在朝廷上⑤使……为王

⑥把……当做宾客⑦以……为伴,以……为友

【即练即悟】

7.请找出下面文段中的活用词,并翻译文段。

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

之贤者。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

活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答案活用词:句中的第二个“食”为名词活用作动词,供养。“礼”,名词活

用为动词,礼遇。第二个"王”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译文:国家虽然小,它的粮食足以供养天下的贤士,它的车辆足以乘载天下的贤

士,它的钱财足以礼遇天下的贤士。与天下的贤士为伍(成为一类人),这是周文

王称王天下的原因。

8.请找出下面文段中的活用词,并翻译文段。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

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活用词:..................................................................

译文:.....................................................................

答案活用词:“儿”,名词作状语,像小孩一样。

译文:子产是郑国的列大夫。治理郑国二十六年去世了,青壮年放声大哭,老人

像孩童一样哭泣,说:“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啊!老百姓将来依靠谁?”

(二)形容词的活用

类型例句(解释加点词)

①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用作动词

②则其好游者不能行也()

③四蓑具,二雄并()

形容词用作名词

④携纳入室,有酒盈樽()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⑤且庸人尚覆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⑥大王必欲年臣()

答案①对……友好,和……交好②走到尽头③美好的事情,难得的嘉宾

④幼小的儿子⑤以……为羞耻⑥使……着急,逼迫

【即练即悟】

9.请找出画线句中的活用词,并翻译句子。

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

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

不敢当礼。”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即奉承君子,

唯命是从。"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

(1)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

活用词:..................................................................

译文:.....................................................................

(2)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

活用词:..................................................................

译文:.....................................................................

答案(1)活用词: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译文:少君的父亲对他的清贫刻苦感到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少君出嫁

时)嫁妆陪送得非常丰厚。

(2)活用词:富骄,形容词作名词,富贵人家。

译文: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漂亮的衣服和装饰,可是我实在贫穷低贱,不敢担

当大礼。

【参考译文】

渤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

少君的父亲对他的清贫刻苦感到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少君出嫁时)嫁妆

陪送得非常丰厚。鲍宣不高兴,就对妻子说:“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漂亮的衣

服和装饰,可是我实在贫穷低贱,不敢担当大礼。”妻子说:“我父亲因为您修

养品德,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侍奉了您,(我)听从

您的命令。”鲍宣笑着说:“(你)能这样,这是我的心意了。”

10.请找出画线句中的活用词,并翻译句子。

(唐)太宗问魏征:“观近古帝王,有传位十代者,有一代两代者,亦有身得

身失者。朕所以常怀忧惧,或恐抚养生民不得其所,或恐心生骄逸,喜怒过度。

然不自知,卿可为朕言之,当以为楷则。”征对日:“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

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多至失所。伏愿陛下常能自制,以保克终之

美,则万代永赖。”

活用词:..................................................................

译文:.....................................................................

答案活用词:贤愚: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愚者。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译文:喜爱欲望高兴愤怒的情绪,贤者和愚者是一样的,贤者能够克制它,不让

它超过限度,愚者放纵它,(喜爱欲望高兴愤怒的情绪)多到失去适当的限度。希

望陛下常常能自我克制,来确保能够善终的美德,那么千秋万世就永远仰赖您了。

【参考译文】

唐太宗问魏征说:“观察近来和古代的帝王,有传承帝位十代的,有传承帝

位一两代的,也有自己得到天下自己又失去天下的。我常常心怀忧虑的原因(是),

或者害怕抚慰养育人民不能得到适当的方法,或者害怕心中产生骄傲懈怠的情

绪,高兴愤怒超过了限度,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超过限度了),您可以为我说出这

个情况,(我)应当把您的话当作准则。”魏征回答说:“喜爱欲望高兴愤怒的情

绪,贤人和愚人是一样的,贤人能够克制它,不让它超过限度,愚人放纵它,(喜

爱欲望高兴愤怒的情绪)多到失去适当的限度。希望陛下常常能自我克制,来确

保能够善终的美德,那么千秋万世就永远仰赖您了。”

(三)动词的活用

类型例句(解释加点词)

动词用作名词①追*逐北()

②则其至又加少矣()

③项伯杀人,臣值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④欲因此尊武()

动词的为动用法⑤等死,亚国可乎()

答案①逃跑的人②到达的人③使……活,救活④使……投降⑤为……

而死

【特别提醒】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分

有些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较难区分,必须紧扣上下文,研究句子本身所表达

的意思,方能确定其是何种用法。如:

[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小[②孔子叠泰山而小天下。

①中的“小”是“使之小”,使它小了;②中的“小”是“以之为小”,认

为鲁地小了。通过此例不难看出,使动用法侧重客观行动,而意动用法侧重于主

观感受,是个人的看法,事实未见得如此,如“小天下”,其实只是孔子的一种

主观感受,天下并未变小。

【即练即悟】

11.请找出画线句中的活用词,并翻译句子。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

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活用词:..................................................................

译文:.....................................................................

答案活用词: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饮酒。

译文: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

【参考译文】

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

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

了三杯,不合乎礼仪。”于是就扶赵盾下堂。

12.请找出画线句中的活用词,并翻译句子。

狼度简子之去远,而作声囊中曰:“出我囊,解我缚,我将逝矣。”先生举

手出狼,狼咆哮谓先生曰:“我馁甚,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先生既墨者,

思一利天下,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

①活用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活用词:................................................................

译文:.....................................................................

答案①活用词:出,使动用法,使……出。

译文:把我从袋子里放出来,解掉绑我的绳子,我要离开了。

②活用词:啖,使动用法,使……吃;全,使动用法,使……全,保全。

译文:又何必吝惜一副身躯,让我吃掉而让我保全小命呢?

【参考译文】

狼估计简子走远了,就在袋子里面发出声音说:“把我从袋子里放出来,解

掉绑我的绳子,我要离开了。”先生动手放出狼,狼咆哮着对先生说:“我非常

饿,饿了没有食物,也终将死掉。先生既然是墨家学士,想着为天下做贡献,又

何必吝惜一副身躯,让我吃掉而让我保全小命呢?”于是张开利嘴舞动尖爪,向

先生(进攻)。

(四)数词的活用

类型例句(解释加点词)

①六王毕,四海:()

数词用作动词

②女也不爽,士不其行()

数词用作形容词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

答案①统一②使……两样,有二心③全

【即练即悟】

13.请找出画线句中的活用词,并翻译句子。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

问日:“天下恶乎定?”吾对日:“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

人者能一之。”

活用词:..................................................................

译文:.....................................................................

答案活用词: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译文: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

“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参考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

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他见了我之后)突然

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

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知识点四

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当实词按字面意思理解不

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是否出现了通假现象。但是需要注意,不能胡乱代替,因为

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要注重平时积累。通假字的分类如下:

类别释义例句(解释加点词)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

①失其所与,不知1()

通用字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

②天生我可必有用()

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通假字③旦日不可不堂自来谢项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

王()

假借字毫不相干的字,在古代有时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借德

也可以借代。

也()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

⑤至黑夜月明()

义,后为区分,另造一个新

古今字⑥所以传道堂业解惑也

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

()

或几个意义。

答案①通“智”,明智②通“才”,才干③通“早”,早一些④通

“背”,违背⑤通“暮”,夜晚⑥通“授”,传授

【即练即悟】

1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

胆也。日:“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1)找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越王勾践反国

②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_____________

③女忘会稽之耻邪

④厚遇宾客,振贫吊死

答案①“反”通"返”,返回②“坐”通“座”,座位③“女”通“汝”,

你④“振”通“赈”,赈济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

译文:.....................................................................

答案(勾践)自己亲自下田耕种,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加肉,穿衣服从不穿两

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屈身接待有才能的贤士。

【参考译文】

吴王赦免了越王之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就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

放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看到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说:“你忘记会稽的耻

辱了吗?”(勾践)亲自下田耕种,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加肉,穿衣服从不穿两

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屈身接待有才能的贤士,优厚地对待宾客,能救济穷人,悼

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1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

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日:“乡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

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1)找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

②不者,且有火患

③主人嘿然不应_____________

④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⑤乡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

⑥曲突徙薪亡恩泽

⑦主人乃寤而请之

答案①“傍”通“旁”,旁边②“不”通“否”,否则③“嘿”通“默”,

沉默④“息”通“熄”,灭⑤“乡”通“向”,从前⑥“亡”通“无”,没

有⑦“寤”通“悟”,醒悟,觉悟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译文:.....................................................................

答案重新造一个弯曲的烟囱,将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就会有发生火灾的

忧患。

【参考译文】

有一个过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

草。客人对主人说:“重新造一个弯曲的烟囱,将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就

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后,家中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

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被火烧伤

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不邀请提“曲突”建议的客

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

也不会有火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徒薪'建议的人没

有受到答谢、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

人。

知识点五偏义复词与同义词、反义词连用

偏义复词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

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为陪衬。

类型示例

语素意义相反昼夜勤作息:“作息”偏指“作”,劳作。

语素意义相关我有亲父兄:“父兄”偏指“兄”,兄长。

需要注意的是,同义词、反义词连用和偏义复词很相似,要把二者区分开来。

同义词、反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语素的意义都有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

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开I」

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

“寒暑”是偏义复词,偏在“寒”义;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

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

【即练即悟】

16.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

⑴感町之机,在于今日

(2)曹操之众远来理畋

(3)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耳之观

(4)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淮谗

(5)盖目眶尽肿,不可开令也_____________

答案(1)偏义复词,偏指“成”,成功(2)同义词连用,“疲”“敝”都是疲

劳之意(3)偏义复词,偏指“目”,眼睛(4)偏义复词,偏指“深”,深度(5)

偏义复词,偏指“开”,张开

17.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杨锐,遂赐衣带诏,有“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

志速设法筹救”之诏。君(谭嗣同)与康先生捧诏恸哭,而皇上手无寸柄,无所为

社。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讲中外之故,力主变法。君密奏请皇上结

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

(选自《谭嗣同传》)

(1)而皇上手无寸柄,无所为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

译文:.....................................................................

答案(1)可是皇上手里没有一点权柄,毫无办法。

⑵谭嗣同就秘密奏请皇上,请皇上用优厚的待遇笼络他,希望在危急时或者能

得到救助。

【参考译文】

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杨锐,就给他一道藏在衣带间的秘密诏书,内有“我皇

位几乎保不住了,命令康有为与'军机四卿’及同志们赶快设法筹谋援救”等

话。谭嗣同与康有为捧着诏书痛哭,可是皇上手里没有一点权柄,毫无办法。当

时在许多将领中,只有袁世凯长时间出使朝鲜,研究中国和外国的国情,极力主

张变法。谭嗣同就秘密奏请皇上,请皇上用优厚的待遇笼络他,希望在危急时或

者能得到救助,言词十分激动。

微专题推新词义❹方法

方法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

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4(刀)、弓、矛、戈、斤(斧)、殳(shii)”者

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才、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i(言)、

L(走)、1)(刀)、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

钱、皿——器具、名——丝麻、——房舍、隹(zhui)——鸟雀、1——笼罩、

歹——死亡、月—肉、目——眼、尸一一身体……

如,①目中庭柯以怡颜。“眄”的含义根据“目”字旁和“眄”的对象“庭

柯”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哪。“畴”的

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

【即练即悟】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1.刀刃若新发于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曰:“顷常言恶闻王臭。"王怒曰:“卿之。”

答案1.磨刀石2.割鼻子的一种酷刑

方法二语言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

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如,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承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六国”与

“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②即罚臧否,不宜异同。''臧",好的;“否”,坏的,语意相反;由此可知“陟”

和“罚”的语意相反,那么,“陟”应该是“提拔”的意思、。

【即练即悟】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3.与夭地兮匕匕寿,与日月兮齐光

4.祠祝毕,刍狗痘;淳精流,糟粕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与“齐”同义,等同4.与“弃”同义,抛弃

方法三邻字帮助法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

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

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如,①且燕赵处秦事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革”

的意思可以根据它的邻字“灭”来推断,应该也是“灭”的意思。②过蒙拔擢,

宠命优涯。“渥”,根据它与“优”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优

厚”。

【即练即悟】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5.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出则接遇宾客,入则应对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5.由邻字“幼”推断,年幼6.由邻字“接”推断,接待

方法西成语印证法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

我们“绝处逢生”。

如,①相如因持璧号立。“却”的意思是后退,可以联想成语“望而却步”。

②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厚。“靡”的意思是倒下,后退,可以联想成语“望风

披靡”。

【即练即悟】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7.斯言虽小,可以।唧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势建五岳掩赤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联系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明白,通晓8.联系成语“出类

拔萃”,超出

I对点直练「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其系燕父子以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而吵者不识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以和为诳,而用J其左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庶竭鸳钝,擢除奸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纱不可以汲深井之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梅以胡为美,正则无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衰败(2)绳索(3)瞎,双目失明(4)砍(5)排除(6)井绳⑺倾斜

2.翻译画线的句子。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

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

糜粥不充,日戾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译文:.....................................................................

答案有时夜里感到昏沉倦息,就把水浇在脸上。

【参考译文】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母亲去应天府

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未曾脱去衣服上床

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沉倦怠,就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连粥都吃不上,

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

天下的志向。

3.翻译画线的句子。

吾室之内,或栖于梗,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

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

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日:

“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

日:“信乎,其似巢也!”

(1)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译文:.....................................................................

(2)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

译文:.....................................................................

答案(1)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

气)变化,也不知道。

⑵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

行走(的地步)。

【参考译文】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

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

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

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

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笑自己说:“这

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进去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

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啊,这像鸟窝!”

4.翻译画线的句子。

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尝之田,暴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

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

译文:.....................................................................

答案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使麦

子流走了。

【参考译文】

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妻子曾到田地(劳作),在庭院里晒麦,

让高凤看守着鸡。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

的积水使麦子流走了。妻子回来感到惊讶询问,高凤才醒悟过来。

5.翻译画线的句子。

戌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

竺,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

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

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1)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

译文:.....................................................................

(2)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

译文:.....................................................................

答案(1)也知道肯定尧、舜而否定桀、纣。

⑵隋炀帝自恃自己文采了得,狂妄自大,刚愎自用,所以他嘴里说的是尧、舜

之美德,干的却是桀、纣的行为。

【参考译文】

戌子这一日,皇上(唐太宗)对陪立两旁的大臣说:“我读了《隋炀帝集》这

部书,发现文章的辞藻深奥渊博,也知道肯定尧、舜而否定桀、纣,但是做起事

来为什么又相反了呢?”大臣魏征答道:“百姓的君主虽然都是贤哲圣明,但也

应当虚心接受别人的劝谏,这样才能使有智慧的人贡献他的才能,勇敢的人竭尽

他的全力。隋炀帝自恃自己文采了得,狂妄自大,刚愎自用,所以他嘴里说的是

尧、舜之美德,干的却是桀、纣的行为,却不知道自己的错误,结果遭到覆亡的

下场。”

突破二着眼于翻译的文言虚词归纳

《考试大纲》明确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指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

之”这18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考查范围。考查这些虚词,不要求考生死板地记

忆,而是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所谓“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就是说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

同的意义,在文中的作用也不同。就拿文言虚词“以”来说,它有时充当介词,

有时充当连词。要求考生根据具体语境灵活理解并翻译。

局频虚词格外留心.确保翻译到位

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得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

“以”“其”“因”“乃”四个。“以”字频率最高,在语境中,主要要译准其

介词义,如“用(拿)”“把”“根据”“凭借”等义项;译准其连词义,如“因

为”。另有实词义“以为”“率领”也不可忽视。“其”,翻译中考查较多的是其指

示代词义“那”“那些”,活用为第一人称的“我”“自己”;另一重点是其语气副

词义,如表示推测的“大概”,表示反问的“难道”,表示期许的“可要”“一定”,

表示婉商的“还是”等,这些都需要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