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宋诗词中的地域名_第1页
论唐宋诗词中的地域名_第2页
论唐宋诗词中的地域名_第3页
论唐宋诗词中的地域名_第4页
论唐宋诗词中的地域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当代对唐宋诗词的研究非常多,而以地域名为切入点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将简单地概述唐宋诗词中出现的地域名称,在此基础上,深入地分析唐宋诗词中地域名称的特点,从历史、文学两个角度探索地域名形成差异性的原因,探讨唐宋诗词中这些地域名称的价值。关键词:唐宋诗词地域名特点差异性原因价值 AbstractTherearealotofresearchesonTangSongverseinmoderntimes,butrelativelyfewstudiestakeplacedomainnamesasthestartingpoint.ThisarticlewillbrieflysummarizethegeographicalnamesappearinginTangSongverse.Basedonthis,wewillthoroughlyanalyzethecharacteristicsofregionalnamesinTangSongverse,explorethereasonsforthedifferencesingeographicaldomainnamesfromtheperspectivesofhistoryandliterature,anddiscusstheTangandSongdynasties.Thevalueofthesegeographicalnamesinpoetry.Keywords:TangSongverse,geographicaldomainnames,characteristics,differences,value目录引言 1一、唐宋诗词中地域名概述 1二、唐宋诗词中地域名的特点 2(一)地域名的同一性 3(二)地域名的差异性 4三、形成地域名差异性的原因 7(一)从历史的角度分析 7(二)从文学的角度分析 8四、唐宋诗词中地域名的价值 9(一)对于地理研究的价值 9(二)对于历史研究的价值 10(三)形成了地名文化符号 12五、结语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论唐宋诗词中的地域名中国人讲落叶归根,对于地名的运用和创造是充满了智慧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地域名,在人们的心中,地域的名称是一种情怀和寄托。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故而改名易名当慎,切勿轻率待之。”[1]可见,中国人对地域名称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和认知。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地名的文化是十分深厚的,既可以从文化中看地名,也可以从地名中感受文化。尤其是在唐宋的诗词中,对于地域名的运用更是广泛。对唐宋诗词中地域名称的研究,是研究和鉴赏诗词内涵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一、唐宋诗词中地域名概述 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出现很多的地域名称,而最喜欢通过描写地域来表达情感的便是唐宋时期的诗人们。这有几个原因:第一,在中国历史上,诗词创作的高峰和鼎盛时期就是在唐宋两朝;其二,唐宋时期,大运河的修建,使得交通有了一定发展,从而促进了地域上的文化交流。其三,“传世唐宋诗歌的作者绝大多是当时的士人、学人、僧道,从整体上看他们是具有社会最高水平的知识群体,他们因为赴任、征战、迁徙、搏历或者流放等原因,足迹遍布海内,对自然地理、社会人文地理事物有较多的观察、了解或研究”[2]。总的来说就是,类似大运河这样的地理工程对当时的现实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唐宋时期,又正值中国诗词创作的繁荣时期。[3]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迁徙、流放等不可抗力的因素,使得唐宋时期的诗人们在诗词中对于地域名的运用十分广泛。似乎在诗人们心中,能通过描写这些地方,而表达出内心真挚的某些情感。根据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兆鹏的唐宋文学编年系统的数据显示,29000多篇唐宋诗词中,描写的最多的地方是北宋的古都开封,共有诗词2836首,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是杭州和西安,共有1844首、1834首。除此之外,写的较多的城市还有扬州、九江、吉安、南京、苏州、重庆、洛阳、徐州,都有超过500首。在对这些地域城市的描写中,所出现的地域名非常多,同一个城市地域,会有许多不同的名称。比如,在唐宋诗词中关于扬州的地域名称有广陵、江都、维扬、瓜洲等;关于九江的地域名称有浔阳、柴桑、江州等,其中较为有名的便是白居易的那一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琵琶行》);关于重庆的地域名称则有白帝城、渝州、巫山、巴山等,比较有名的诗句则是那首耳熟能详的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以及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刘禹锡的“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李白的“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关于洛阳的地域名称则有神都、洛邑、东都等;关于杭州的地域名称则有钱塘、西湖、临安等,而与其相关有名的诗词有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在对唐宋诗词的研究中不难发现,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中,有很多既熟悉又陌生的地域名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千古绝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使武汉有了“江城”这个儒雅而经典的名称。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让姑苏这个名字深深地烙印在人们心中,成为苏州这座城市最美的城市名片。杜甫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使成都的别名锦官城,成了后代口中代代相传的不朽。唐代诗豪刘禹锡的《金陵怀古》让金陵这个地方成为后世诗人的创作佳地,而“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中的乌衣巷,则让金陵这座古都有了富有诗意的新代称。从上述的例子不难看出,地域名称在诗词中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甚至有一些地域名因为诗词而流芳千古,代代相传。二、唐宋诗词中地域名的特点在古诗词中去运用这些地名,是诗人们常用的手段,可以说,对诗词中地域名的研究,是在研究唐宋诗词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每一位诗人在对于地名运用的选择上都有自己的考虑,不一样的人决定了对于地名使用的不同,而相同的情感和背景又使得诗人们对于地名使用上的相同。这就使得唐宋诗词中的地域名出现了同一性和差异性两个特点。(一)地域名的同一性诗人们在对地域名的使用上有其独特的地方。在研究《全唐诗》和《全宋词》时我们不难看出,地域名的使用有相同和一致的规律。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唐宋诗词中地域名的同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于地域的选择、诗词题材的类型。从地域选择上看同一性唐宋诗词中的地域名有一个相同的特征,那就是在地域选择上总体以京城和江南地区为中心展开。诚然,不是以这两个地区为中心的其它地域名也有,但是诗人在选择地域名上会有所考虑。“在方向位置和区域地理上必须有代表性,足以代表一个大的路线方向和文化区域,不能仅仅是沿途路过的普通地名,或是某个小地方的小地名。”[4]135从整体上看,诗人们在诗词中所使用的地域名,绝大多数都是以这两个地区为中心来展开选择的。在上文中,我们通过中南民族大学王兆鹏教授的唐宋文学编年系统的数据分析了,被描写最多的几个城市,包括长安、洛阳、开封、九江、吉安、扬州、苏州、杭州、金陵、徐州、重庆等。这些地域基本都符合以京城和江南地区为中心展开的特征。如长安、洛阳这两个地方,作为唐朝的京都,自然会被多数诗人写在笔下,而开封和临安(现杭州)作为北宋和南宋的都城,更是频繁的在诗词中出现。正如有些学者分析的那样:“古代国家建设、社会开发、文学发展都是以京城为中心,向四极展开,一般路径就是沿着京城开出的几条主要道路向四裔拓展”[4]135。因此,多数诗人的诗词中的地域名都是以都城,或是都城周围延伸的地域为主。而如同扬州、苏州、金陵、徐州、九江,再加上南宋的都城杭州,这些地方都是江南一代的富庶之地,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价值和意义非常大。其实各朝代对江南地域的划分以及不同地域的人对江南的理解差距甚大,文化江南的核心地带至少包括浙江、江苏南部,以及在文化上属于江南范围的扬州。[5]从这个范围去看,江南一代延伸出去的地域就很多了,可以包括皖、赣、鲁等地方,而这些地方的地域名在唐宋诗词中出现的也十分频繁。如江苏北部的徐州、江西的九江和吉安、安徽的宣城等地,都是以江南地区为中心辐射出去的周边的相关地域。因此这些地方地名会经常性的出现在唐宋诗词作品中。2、从题材类型上看同一性从题材类型上看唐宋诗词中的地域名,我们会发现,地域名运用的较多的诗词题材主要集中于送别诗、边塞诗。也就是说,诗人绝大多数对于地域名的使用中,都逃不过两个主题:送别、边塞生活。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送别诗有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贾至的“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巴陵夜别王八员外》),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这些送别诗都出现了地域名,且有的诗中不止出现了一个。而边塞诗当中出现的地域名也不乏其数,而较为有名的几个地域名是:燕山、阴山、关山、凉州、玉门关、阳关。例如李白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二首·其一》),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高适的“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塞上听吹笛》)。虽然诗人们在各类题材中使用的地域名都有手法、情感、情境上的差异,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差异都逃不过一个总体的趋势,那就唐宋的诗人多喜欢在送别诗和边塞诗中使用地域名。这是因为送别诗大多都涉及人际的交往和在空间上的变动。从送别的出发地开始,到送别的路途中,再到送别的目的地,这当中所经过的地域名,都能作为抒发情感的踏板,出现在诗人笔下的诗词中。而边塞诗本身就是诗人借助边塞地域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频繁在诗词中使用地域名也就不足为奇了。(二)地域名的差异性 唐宋诗词中的地域名在使用上虽然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同中有异,诗人们在使用地域名上的差异性是要大于同一性的。通过阅读唐宋诗词我们可以发现地域名的一个差异,那便是诗人们在使用地域名时有两种写作手法:实写和虚写。湖南科技大学的李德辉教授曾经说过:“诗人都是有诗心的,他们使用地名,有诗人的方式,不会同于史家,史是记,强调的是记载的客观、准确。”[4]129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的话,在地域名的使用上,诗人都是以虚写的方式进行。实则不然,唐宋诗人在地域名的使用上,也存在直呼其名的实写方式。而他们对地域采取的实写和虚写两种手法,形成了唐宋诗词中地域名的差异性。1、实写前面我们提到,诗人在使用地域名的时候,也有采用实写的方式,直呼其名,直表其意。这些地域名在使用的时候,有些是客观上的描写,没有太多的主观情感,也有些是想借助某些地名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是无论其目的是什么,诗人们在使用这些地域名称的时候都是保持其原原本本的名字,不存在任何的虚拟,也没有对这些地域的称呼进行自己理解上的创造和改造。这些实写的地域名称,不仅对文学的研究有意义,而且对于地理和历史上的研究也存在着重大意义。诗词中地域名的实写,和其他文学文献的实写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若是真要挑出一些不一样,那就是诗词中地域名的实写是带有文学艺术性的,实写的地域名本身没有太大的文学价值,但是当它融入一首诗词中,由于诗词的文学艺术性极强,因此当实写的地域名融入到诗词中的时候,它就赋有一些文学艺术性。比如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句诗里写到了两个地域名,一个是黄鹤楼,一个是扬州,在这两个地域名的使用上,扬州是实写,而黄鹤楼则可以归类为虚写。扬州作为一个实写的地域名,本身这个名称没有太大的文学艺术上的价值,但是当李白把这个名字写进他的诗句中“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个地域名的便有了它的文学艺术性。再比如唐代诗人贾至“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巴陵夜别王八员外》),诗句里出现的地域名有洛阳和三湘,和上个例子一样,这两个地名也是一实一虚,洛阳是实写,三湘是虚写。单独去看洛阳这个名字,并没有太大的文学意义,作为十三朝的古都,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诗人在表述这个地方时,是直接称呼洛阳这个名字,没有任何创造和创新。而作者用“柳絮飞时别洛阳”这样的描写,表达出了诗人怀着被贬的心情离开故乡洛阳的失意,洛阳这个名字在其中便有了文学艺术性。我们再来看史书中的地域名称,如《旧唐书·来济传》中的:“来济,扬州江都人,隋左翊卫大将军荣国公护子也”[6]。这里也写到了扬州,但是这里对扬州这个地域名的使用,单纯是对人物史实的记录,无论是单看地域名,还是放进文章中,它都不具有文学艺术性。唐宋诗词中那些的实写地域名,是诗人们对于想要表达的东西的最直接最客观的运用。这些名字在唐宋诗词的地域名使用中比比皆是,它们大多都是富有历史意义和地理意义,而不具备文学意义,是诗人在做艺术创作时对于地理空间的一种依赖,是诗人们在创作诗词中最基本、最本质的需求。2、虚写诗词作为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对于地域名的使用也有其文学化的表达方式。因此以虚写的方式来使用地域名,成为了诗人在创作诗词时抒情言志的最好方式。从诗词创作的目的上来看,地域名的虚写,很多时候都为了是借助一个地理空间来阐述诗人的情感,它带有一定的想象成分和创作性。在唐宋诗词中,虚写的地域名也有很多种手法,比如曲指、泛指、代指、地域别称或统称等。认真阅览唐宋的诗词,我们可以在其中找到很多虚写地名的例子。比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这句诗中的龙城曾经引发过很多人的探讨,有人甚至提出过,或许是王昌龄弄错了名字,应当改为卢城,其实不然。这里的龙城并不是弄错了,根据天津师范大学谭汝为教授的分析,王昌龄这里的“龙城”是泛指当时的北方边塞地区,并不是直接对龙城的描写,而诗中所描写的“龙城飞将”则是描写镇守北方边塞的“飞将军”李广。[7]像这样虚写的地域名还有很多,例如: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宋代文学家苏辙的“瓜洲初见石头城,城下波涛与海平”(《和子瞻金山》),宋代词人苏轼的“芍药樱桃两斗新。名园高会送芳辰。洛阳初夏广陵春”(《浣溪沙》),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其四》),张若虚的“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春江花月夜》)等等。这些诗词中的姑苏、石头城、广陵、楼兰、青枫浦都是虚写的地域名称。比如青枫浦,它位于今天的湖南浏阳县内,但是它在这里泛指的是游子所在的地方;还有楼兰,王昌龄在此写楼兰这个地名,不是说想要打败楼兰这个地方,而是借楼兰这个地方代指在边塞的敌人,从而来形容边疆的将士不打败边塞敌人的进犯,绝不回乡的豪情壮志,所以这里的地域名就是虚写。在这些虚写的地域名中,充满了诗词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虚写的地域名能够丰富整首诗词的诗意,从而达到实写地域名达不到的效果。当然,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是空穴来风的,我们可以通过唐宋诗词中,一些因为虚写地名而提升了诗词的质量的例子来佐证。比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这里的燕然也是虚写。燕然原本是指燕然山,也就是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而范仲淹在这里用的燕然,却不是实指这座山。这里的“燕然未勒”实则是运用了一个成语典故——“燕然勒功”,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建立或成就功勋,而范仲淹写“燕然未勒”的意思,就是指如今的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这里运用燕然这个地域名,采用了虚写的方式,使整首词的所要表达的爱国激情和乡思之情体现的淋漓尽致,写出了沉雄悲壮的意境和苍凉壮阔的气概,使得整首词在雄壮中又带有一丝无奈。总的来说,唐宋诗词中地域名的虚写有很多,诗词作者们往往通过地名虚写的手法,来表达和抒发情感,抒情言志。具体点来分析就是,这些地域名在使用的时候不会表达其原意,而是作者通过特定的地理空间,构造出一个主观上的地理情境或范围,通过这个情境或范围去表达某种事物,抒发某种情感。三、形成地域名差异性的原因正如同我在上文分析的那样,唐宋诗词中地域名的差异性要大于同一性。而形成地域名差异性的原因也很多,比如可以从诗人自身的“诗性”或者身份背景上来深究,也可以结合当时的政治历史地理原因来深究。而本文将从历史、文学这两个角度来探讨形成唐宋诗词地域名差异性的原因。(一)从历史的角度分析 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我国地名文化的一个基本点是“取其嘉名”,若地名不嘉,则须改名。[8]各个朝代对地域的划分,以及对地域名称的设置都不一样,不同的时期,政治地域划分会不断地变动。地域名的频繁改动,就会使得某一个地方,或者某一块区域会遗留下很多不同的名称。再加上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的不断更迭,因此就会出现很多区域的泛名和别称,这就给唐宋诗人虚写地域名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对于诗意的表达上,地域名使用实名不能有较好的效果,而地名的虚指、泛指、代指能够很好的表达出诗词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情感。在从历史的角度上分析,唐宋时期以前,中国自夏朝开始,历经了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每个朝代和时期对于地域名的划分都有所不同,尤其是先秦时期以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的政权分散,导致各个地方都产生了不同时期的、不同政权下的地域名称。比如,在唐宋诗词中,南京是被描述的较多的地方,而使用的地域名也大有不同,有金陵、建业(建邺)、石头城、建康、江宁、凤凰台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唐宋以前,南京这个地方的地域名变动是十分频繁多元的。先是战国时期的楚威王熊商于此筑城,名为“金陵邑”,金陵之名便源于此;[9]后孙权在石头山金陵旧址处建起了石头城,并定都于此,命名建业,在晋灭吴后改为建邺,又为避司马邺之名讳,改称建康。[10]此后六朝时期,建康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经济发达,文化繁盛,在江南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11]而在这些历史上地域名的不断变更的背景下所产生的故事,也丰富了这些地域名的文学内涵,使唐宋诗人会通过虚写这些地域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地域名不断地变更,文学故事不断地产生,就给后来唐宋诗人们在使用地域名时,提供了泛指、代指的素材。比如,石头城这个名字,其实并没有真正的被用于行政上的命名,但是以此来代指南京却成了唐宋诗人们的一种常用方式。(二)从文学的角度分析 诗词创作是文学的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在创作中使用艺术手法则是诗词创作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式。这是诗人们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的特殊手法,我们在对唐宋诗词分析的时候,通常都会以分析艺术手法为切入点进行。在对唐宋诗词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我们能发现,诗词中地域名之所以存在差异性,是和其所使用的艺术手法有很大关系。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向:一是表达方式,二是表现手法,三是修辞手法。1、表达方式的需求在表达方式上,唐宋诗词地域名之所以有差异性,是因为作者在创作诗词时,有抒情言志的需求。而实写地域名,往往没有虚写地域名所能表达出的那种“诗意”以及情感意境。比如杜甫的“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春日忆李白》),这里的渭北指的是渭水北岸,这里运用虚写的手法,以渭水代指长安一带,而江东则是泛指李白当时所在的长江东部地区。“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这里,杜甫正是出于抒情的需要,以虚写的方式运用地域名,对仗工整,两方相对,抒发出了杜甫对于李白的思念之情。2、表现手法的需求在表现手法上,诗人们在虚写地域名时,主要是为了渲染。比如我们常能见到唐宋诗词中会出现的地域名——楼兰。李白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六首·其一》),辛弃疾的“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送剑与傅岩叟》),最为出名的还是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其四》)。其实楼兰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小国,地处新疆,位于罗布泊的西北方向,在公元448年便已灭国,因此在唐宋诗词中的楼兰,并不是实指楼兰这个地方,而是借用楼兰来指代边疆战事或敌人,通过虚写地域名,来渲染出战争惨烈的悲壮气氛,借此表达出要为国立功和战争必胜的决心和意志。3、修辞手法的需求从修辞手法来看,唐宋诗词在创作上总是离不开用典,运用典故是唐宋诗词中常常能看见的手法。不同典故表达的意义不同,所涉及的故事、人物、地域也有所不同。在很多诗词中,诗人运用地域名并不是实指某一个地方,而是因为需要运用某个典故,来象征自己的某一种情感。比如孟郊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古别离》)。这里的临邛,运用的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临邛的富豪卓王孙之女卓文君因为丈夫去世成为寡妇,回到娘家居住,因为司马相如以琴心挑之,卓文君便私奔相如,故古代诗文多以临邛为花花世界。[12]还有张元干的“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这里的楼兰,是在运用西汉傅介子出使西域斩楼兰王这一典故。通过运用典故,来虚指和代指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这也属于地域名虚写的范围。虚写地域名,能够更好的表达出“诗意”,更好的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正是因为这样,唐宋诗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大量的运用虚写的手法来写地域名称,才使得唐宋诗词中的地域名形成了实写和虚写的差异性。四、唐宋诗词中地域名的价值唐宋诗词是中国文学上的瑰宝,许多有名的诗句流芳千古。最重要的是唐宋诗词所表达的“诗意”,让许多诗词中的地域名为人所熟知,成为一座城、一方水土或一块区域的“名片”,影响了唐宋之后的一代又一代人。从多方面来分析,唐宋诗词中地域名的价值有这么几点:第一,对地理研究有一定的价值;第二,对历史研究有一定价值;第三,在文学上形成了特有的地名文化符号。(一)对于地理研究的价值 首先,从中国地理研究上看,诗词中不同的地域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地理地域的分布。比如宋代词人程珌的《满江红·登石头城》:历史上对于石头城到底是什么样的地势,最初石头城的大致地理分布是如何的问题颇有疑惑。而我们来看程珌的这首词中提到了石城这个地域名,而石城便是石头城,词中对石头城有这样一段描述:“看四山环合,休临江渚。”这里边可以充分证实,石头城其实是四面环山、一侧临江的地理形势。[13]49而唐宋诗词中,也不乏有一些有争议的地域名称,比如许多诗词中都出现的一个地域名:蓟。唐代诗人祖咏就有一首诗,叫做《望蓟门》: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李益曾经也写过《送客还幽州》:在翻阅历史书籍后我们可以得知,“蓟”,是有关于北京的在史籍中最早的记载。这里祖咏“海畔云山拥蓟城”中的蓟城,在《唐诗鉴赏大全集》中的解释为蓟门城。而事实上,蓟门和蓟城是两种说法,这里这句诗的大致含义是: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通过了解这句诗的含义,我们能大概判断,作者这里所写的蓟门城是虚写,代指北京一带的地方。其实唐宋很多诗词会经常用到蓟城或是蓟门这样的地域名,来指代北京一带的边关地区,因此很多人会把蓟城和蓟门弄混淆。事实上,真正的蓟门在哪,历史上颇有争议。有趣的是,乾隆皇帝一笔御字,就把蓟门烟雨碑钉在了元大都城肃清门一带的土城上,历史便也将错就错了很多年。其实对于历史上是否真实的存在蓟门,我们可以通过对唐宋诗词的剖析来解读。通过上述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唐宋诗词中的一些地域名或是一些提到地域名的作品,对地理研究有一定的价值和帮助。(二)对于历史研究的价值 其次,从中国历史研究上看,诗词中的地域名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研究诗词所在时期发生的事件或历史背景,从而了解不同诗人所处的不同时期的政治背景,以及了解不同诗人所具有的个性及经历。实际上,这样的例子应当是比比皆是,比如南宋词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对南宋历史研究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众所周知,文天祥不仅是一位词人,更是一个政治家,他所写下的词句,不仅仅是片面的表达情感,而是更富有大局观。就比如这首《过零丁洋》:这里便提到了零丁洋(也称为伶仃洋),在现在的广东省珠江口外,这里的零丁洋就是实指文天祥要渡过的地方。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句词其实充分的表明出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同时也通过对过零丁洋的心情的描写,来表达出自己对自身命运选择的无奈却又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的精神。唐代很多诗人的诗词中的地域名也很有对历史研究的价值,比如唐代诗人李白。李白的一生经历十分坎坷,他曾经在失意之时写下过《独坐敬亭山》:这里的敬亭山是在今安徽宣城北,后世对于李白这首诗词所创作的时间有过争议。著名学者詹锳在《李白诗文系年》中认为,此诗作于天宝十二年(753年),并认为这首诗和李白创作的《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14]因为在天载十二年,李白曾南下宣城,这首诗所提到的敬亭山也位于今安徽宣城北。所以这首诗应当是李白在经历多年漂泊之后,尝尽人间世事冷暖,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从而写下的寄情于山水,排遣内心苦闷情感的诗句。同时通过对这首诗词地域名的分析,我们能够印证李白在天载十二年南下安徽宣城的史实,李白也的确经历了一段让人难以感同身受的漂泊生活。从诗中也能看出李白彼时的个性,虽有孤寂之感,但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唐宋诗词中地域名能够很好的帮我们分析和印证出一些史实,让我们知道一些历史事实发生的存在性以及作者的情感和态度,让我们更好的、更有依据的对历史人物或是历史事件进行研究。因此诗词中的地域名对于历史研究有着一定的价值。(三)形成了地名文化符号 事实上,唐宋诗词中那些地域名的最大的价值,是通过对地域名的使用,赋予了那些名字文化上的内涵,使其形成了特有的地名文化符号。尤其是那些由诗人们虚写的地域名,在后世很多文学中,很多都成了一种表达意象的文化符号。比较有名的就是“姑苏、西湖、凤凰台、白帝城、楼兰、玉门关”等。其中较为有名的就是唐宋诗词中以金陵为题的怀古咏史诗,当中有很多与之相关的地域名。还有较为著名的是刘禹锡的《乌衣巷》,韦庄的《台城》、杜牧的《泊秦淮》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文化符号的地域名,比如“石头城、凤凰台、台城、劳劳亭、长干里、白鹭洲、横塘、板桥铺、栖霞寺”等,这些名字都成为了南京这个地方的文化符号,也成为了后世文人追忆历史,抒发怀古之情,表达感伤、离别之意的意象符号。近代文学家鲁迅《无题二首》中便都提到了有关南京的地域名称:“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这里鲁迅运用了“石头城”和“雨花台”这两个地域名来代指南京,其实是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映射在南京城发生的惨痛事件,以南京这座城市为背景,以古喻今,表达了自己对辛亥革命失败的痛惜和对革命反叛者的痛恨。在很多后世的作品中,许多唐宋诗词中的地域名,都成为了一种有指代性的文化符号,一种意象表达。可以说,这是唐宋诗词地域名最大的成就与价值,它丰富了中国文学的情感表达形式,使这些地域名称在使用起来,多了一点趣味,多了一点人情味,也多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总而言之,唐宋诗词中地域名的价值在于,让许多城市、许多地方拥有了能够代表自己文化的雅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化符号。在经过世世代代的吟咏传颂之下,这些唐宋诗词中的很多地域名都深入人心,甚至因为诗词的流传,带动了地域的文化和经济发展,让中国形成了以点带面的各大文化圈。而这些地域名字如今依然鲜活地活在人们的心中,并且也将继续代代相传下去。五、结语总结来说,唐宋诗词中使用地域名的现象十分普遍,诗人们常常通过使用地域名来讲述故事、表达情感,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