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医内科学总论_第1页
2019年-中医内科学总论_第2页
2019年-中医内科学总论_第3页
2019年-中医内科学总论_第4页
2019年-中医内科学总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内科学总论中医内科教研室

主讲:张文立博士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

及范围、演变定义

中医内科学包含了古代所称的“大方脉”、“杂医”等内容,它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同时又汲取了现代中医内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在中医学尤其临床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临床专业课,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是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其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医临床水平的发展水平。

性质《金匮要略》

范围外感病内伤病《伤寒论》

外感

内伤《温病学》以及后世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指导辨证施治的论著等。

内科急症、热病、脑病、肺病、心病、脾胃病、肝胆病、肾病、老年病、肿瘤等。伤寒论、金匮要略与温病学已合为中医临床基础。

演变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一)萌芽(殷商时代)殷代甲骨文记载:心病、头痛、胃肠痛、蛊病。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商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食医、兽医。(二)奠基(春秋秦汉)《脉法》《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三)充实(魏晋金元)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寸白虫、瘿病。葛洪《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南宋·陈无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1)病因学(2)症状学《诸病源候论》记述病侯784条,对胸壁的症状如疼痛、性质、部位与预后作了描述。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消渴病易发疮疡。王焘《外台秘要》指出消渴病“每发则小便至甜”的特征。此时期还对伤寒、温病、疟疾、肺痨等传染病作了描述。心痛、虚劳、脚气、水肿在辨证上有了较大提高。(3)治疗学《肘后备急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治疗瘿病。《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用常山、蜀漆治疟疾;白头翁、苦参治疟疾;槟榔治寸白虫;谷皮治脚气。《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收载大量方药反映了当时的成就。2.学术理论的创新: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李东垣重脾胃;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金元四大家(四)形成(明清)(1)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2)王纶《名医杂著》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明代(3)王肯堂《证治准绳》;(4)张介宾《景岳全书》;(5)秦景明《症因脉治》;(6)李宗梓《医宗必读》;(7)《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8)《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至今仍具重要意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宗金鉴》《张氏医通》《辨证录》《临证指南医案》《证治汇补》《医学心悟》《医林改错》《血证论》《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温病条辨》清代秦伯未任应秋蒲辅周刘渡舟、、、、、、

近代第二节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内科疾病的病种多、范围广1、最早对内科病证进行分类的是《内经》,如按病机、病位分类,其中“病机十九条”便是典型的例子。2、《伤寒杂病论》则按病因病机分为伤寒、杂病两大类,一直为后世医家沿用。3、《诸病源候论》按病因、病位、症状分类,把各种疾病分门别类。4、《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病因为分类依据,试图把疾病归属于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从指导临床实际应用来看,内科疾病的分类主要是以病因为依据,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外感疾病包括伤寒六经病证,温病卫气营血病证、三焦病证,分别按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的病理变化进行证候归类。内伤杂病包括脏腑经络病证、气血津液病证,分别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进行证候归类。本书是在病因分类的基础上,立足脏腑分类,将伤寒、温病以外的外感病证和内伤杂病分为七大类即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以脏腑分类为主导,将与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失常密切相关的疾病,如郁证、血证、痰饮、消渴等归属于气血津液病证。与肢体经络相关的疾病,如痹证、痿证、痉证等归属于肢体经络病证。第二章中医内科学疾病辩证论治纲要1全面分析病情2掌握病症病机特点3辩证与辩病相结合辩证原则

治疗原则1.治病宜早2.标本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3.扶正祛邪4.脏腑补泻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泻表安里、开里通表、清里润表。5.异法方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6.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结合。

先中后西

是指内科范围内的病,一般首先考虑用中医方法处理为主,但不排除中医确实无效后,要改用或加用西药;或由于某些急症因中医制剂未跟上,临时用西医方法处理。

临床举例:例

能中不西

对西医疗效不肯定的病,能用中医处理力争使用中医,但对某些急病不排除先用西医方法处理,若先用了西医处理而疗效不佳的,可停用西药改用或加用中医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