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6课+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6课+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6课+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6课+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中国史部分时间范围:隋唐(581年—907年)隋朝:581年——618年唐朝:618年——907年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时间定位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618年李渊建立唐朝755年安史之乱发生875年黄巢起义发生907年朱温废唐建立后梁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1.隋朝兴亡(1)隋的统一①建立: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

长安

⁠,是为隋文帝。②统一:589年,隋文帝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2)隋朝的建设: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

大运河

⁠。(3)隋的灭亡①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②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长安

大运河

(一)隋唐的盛衰二、基础知识2.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唐朝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2)唐朝前期的统治①“

贞观之治

⁠”: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②武则天的统治: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③“开元盛世”: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

兵制

⁠,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贞观之治

兵制

(3)唐朝的民族关系突厥(西北)唐军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先后设

安西都护府

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744年,唐朝与漠北回纥、葛逻禄等联手平定后突厥汗国吐蕃(西部)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9世纪前期,唐蕃会盟回纥(北部)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归附唐朝;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靺鞨(东北)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作用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安西都护府

历史地图地图信息:1、唐朝疆域的扩大。2、唐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3、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3.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①原因:边疆形势紧张;边境重地增置军镇,

节度使

⁠兵力扩大,外重内轻。②概况: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起兵叛乱,史称“安史之乱”。③影响:

中央集权

⁠被削弱,边防空虚,唐朝由盛转衰。(2)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3)唐朝覆亡: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黄巢起义

⁠的沉重打击;907年,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4)五代十国节度使

中央集权

黄巢起义

①五代十国: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称为“五代”。南方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②后周世宗改革:清除五代弊政,实力增强,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基。历史地图地图信息:北方统一南方的趋势。1.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①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

豪强大族

⁠控制了地方选人权。②创立:曹魏时期,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朝廷按中正官评定等级授官。③标准:从初创时家世、道德和

才能

⁠并重,演变为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④影响:将选官权收归中央,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渐成为维护

士族特权

⁠的工具。(2)科举制(隋唐)豪强大族

才能

士族特权

(二)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①背景:士族衰落,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②历程创立隋朝开始用

分科考试

⁠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发展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

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作用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

文化素质

⁠;加强了中央集权分科考试

殿试

文化素质

2.三省六部制(1)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唐三省六部制①确立:隋文帝时,正式确立;唐朝时期沿用。②运行机制: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

⁠,尚书省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③演变:唐太宗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设

⁠作为宰相议事的地方,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

⁠的趋势。④影响: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审核

政事堂

一体化历史地图地图信息:1、三省位置反映出三省的关系特点。2、三省位置反映与皇权的联系。3.赋税制度(1)魏晋:实行

租调制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3)唐初:租庸调制①内容: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②影响:

以庸代役

⁠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4)唐后期:两税法——780年①背景: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

均田制

⁠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租调制

以庸代役

均田制

②内容:量出制入,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③影响: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

人丁

⁠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

人身控制

⁠。人丁

人身控制

(三)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概况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①东汉末兴起的

道教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②

两汉之际

传入的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

本。③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④玄学主张政治上“

无为

”,生活上“自然”,崇尚“清谈”隋唐时期①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②唐朝统治者奉行

三教并行

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

禅宗

对后世影响最大道教

两汉之际

本土化

无为

三教并行

禅宗

2.反佛斗争(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影响政府财政收入。(2)表现:南朝

范缜

⁠对佛教进行抨击;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3.儒学复兴运动(1)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概况:韩愈从

维护封建统治

⁠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范缜

维护封建统治

1.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

建安文学

⁠、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2)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建安文学

(四)文学艺术与科技2.艺术书法①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

艺术

⁠。②魏晋南北朝: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书体均已完备,东晋王羲之世称“书圣”。③隋唐:颜体和柳体最为有名绘画①东晋顾恺之提出“

以形写神

⁠”,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②隋唐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石窟艺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

莫高窟

⁠等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艺术

以形写神

莫高窟

3.科技(1)魏晋南北朝时期①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②农学:北朝贾思勰的《

齐民要术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③地理: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2)隋唐时期①建筑: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②雕版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③火药:唐中期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

战争

⁠,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④天文学: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⑤医学: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唐高宗时编修的《

唐本草

⁠》,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齐民要术

战争

唐本草

1.中外佛教文化交流(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2)中国名僧西行天竺取经,如东晋的法显、唐朝的

玄奘

⁠。伴随佛教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3)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新罗等国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如日本高僧空海。玄奘

(五)中外文化交流2.其他方面的中外文化交流(1)唐都城

长安

⁠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影响,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3)唐朝后期,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

泉州

⁠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长安

泉州

历史地图地图信息:1、反映唐朝对外交往的繁荣。2、突出长安的中心地位。三、课标要求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政治统治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民族关系隋: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开通大运河。唐: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贞观遗风”;唐玄宗“开元盛世”农业:出现筒车、曲辕犁。商业:发展迅速,出来“柜坊”和飞钱。对外贸易繁荣。唐中后期,经济中心开始南移。雕版印刷术、火药技术影响广泛;佛教繁荣、完成本土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三教合一趋势出现,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三、课标要求2.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制度概况评价

科举制

科举制:才学为主,以考试选官(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以进士和明经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使中下层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方式参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诏令,尚书省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部职权明确,提高效率;分散相权,加强君权;赋税制度(两税法)唐德宗时实行,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收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三、课标要求1.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

)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D.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四、能力提升B2.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代三省制(

)A.对皇权形成了一定制约 B.提高了行政效率C.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D.政事堂权力膨胀A3.佛教最初传入中原时关于“剃度”并无明确限制。但东晋高僧慧远却指出,凡是尚在朝廷效力的人,尤其是士兵,或者还没有征得父母同意的人都不能受戒剃度。这一变化表明当时()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B.儒家统治地位动摇C.佛教主动适应现实D.三教合一开始出现C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天宝年间,河南、河北的民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7%。在全国10道的经济发展中,河南、河北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在财政上也居于重要地位。唐玄宗在诏敕中指出:“大河南北,人户殷繁,衣食之原,租赋尤广。”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如荆州(治江陵县)天宝年间有3万多户。而乾符年间“江陵城下有三十万户”,百年间增长了近10倍!益州,天宝有户59万多,大中年间则“户百万,兵士五万”,也增加了近1倍。唐前期,河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