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书出师表(19篇)_第1页
申请书出师表(19篇)_第2页
申请书出师表(19篇)_第3页
申请书出师表(19篇)_第4页
申请书出师表(19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申请书出师表(实用19篇)用简洁明白、有逻辑性的语言撰写申请书,可以帮助评判人员更好地了解你的实力和潜力。这些申请书范文既有个人求职申请的,也有学术探讨项目的,是一个全面且多样化的资料库。

《出师表》教案

1.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

2.扫除文字障碍,娴熟驾驭表中的内容。

3.了解《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情节。

1.支配三课时。

2.第一课时主要扫除文字障碍,听录音及了解有关情节,体会诸葛亮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分析6、1、2(机动)段。

3.其次课时接着学习剩余的内容,主要是3、4、5、7段,明确诸葛亮在文中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政治愿望。

4.第三课时结束课文内容讲解,总结“以”字用法,并小测本文学问。

1.诸葛亮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其政治愿望。

2.疏通文意。

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词恳切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必知的东西:例如书法家不能不知道《兰亭序》;军事家不能不知道《孙子兵法》,二胡演奏家不能不知道《二泉映月》;我们今日所要学的是忠臣不能不知的文章------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曾经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今日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催人泪下的《出师表》。

二、简介作者及文体: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人称“卧龙”,汉末为避战乱,隐居隆中。后扶佐刘备统一了我国西南地区,使全国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作者的恳求和愿望。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为“书”,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在内容上各有其不同的分工(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此外还有一种特地争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此类文章又称为“表”。

三、听录音感受文章的情感,扫除文字障碍。

cjinzhzngpzhoyuywi。

崩殂忠谏陟罚臧否昭攸祎以遗陛下。

bquwisshjindnfizhngji。

裨阙猥夙庶竭驽钝菲彰咎。

zuzho。

咨诹遗诏。

《出师表》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作者的政治主见和政治愿望。

4.理解并学习本文争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同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1)理解作者的政治主见和政治愿望。

2)理解并学习本文争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崩殂(cu2)疲弊bi4陛下(bi4)恢弘(hong2)。

自暴自弃(fei3bo2)以塞(se4)驽钝(nu3)。

陟罚(zhi4臧否(zang1pi3)裨补阙漏(bi4que1)。

郭攸之(you1)费祎yi1行阵和谐(hang2)长史(zhang3)。

猥自(wei3)夙夜忧叹(su4)以彰其咎(jiu4)。

咨诹(zou1)以遗陛下(wei4)斟酌损益(zhen1zhuo2)。

2.查字典,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

国时闻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

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

山协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死后,他受遗诏协助后主刘禅。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恳求和愿望。诸葛。

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师伐。

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复原。

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确定北上伐魏,

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接受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

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

室”的宏大志向。

三、正课。

1.朗读课文,留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足。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留意以下词语的说明。

【中道】中途。

【崩殂]死。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殂,死亡。

【疲弊】人力疲惫,物力缺乏。

【诚]实在,的确。

【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盖]发语词,有“因为是”“原来是”的意思。

【殊遇】特殊厚待。

【遗德】遗留的美德。

【自暴自弃]过分地看轻自己。

3。请学生翻译第2段。

【一体]指国家的官员。

【为忠善者]尽忠做好事的人。

【昭]显示,表明。

【平明之理】公允严明的治理。

4.请学生翻译第3段。

【良实]和善的人,诚恳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是以]以是,因此。【愚]古时自称,我。

【广益]更多的好处、成效。

5.请学生翻译第4段。

【晓畅]通晓,精通。

【行阵]队伍,指军队。

【优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6.请学生翻译第5段。

【亲]亲近。形容词用作动词。

【远]疏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所以】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缘由,可译为“…的缘由”。

【兴隆]兴盛发达。

[倾颓]倾覆衰败。

【未尝]没有一次。

【痛恨]痛心缺憾。

[计日而待]计算着时间而到来。指为期不远。

7.请学生翻译第6段。

【躬]亲自。

【苟全]苟且保全。

【闻达]著名作官。

【由是]因此。

【感谢】感动、激烈。

[驱驰]快跑,喻奔跑效劳。

[有]通“又”,表余数。

8.请学生翻译第7段。

【托付不效]托付的事情未能办到。

【三军]指全军。【庶】差不多。

【职分]职责。

9.请学生翻译第8~9段。

【效]重任。

【不效]不能实现。

【兴德]发扬美德。

【察纳]视察接受。

【不胜】不尽。

【涕零】流下眼了。

10.朗读课文,要求朗朗上口。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痛恨。

古义:痛心缺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义:特别恨。

布衣。

古义:贫民百姓。臣本布衣。

今义:布的衣服。

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谢。

古义:感动,激烈。由是感谢。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2.一词多义。

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实现、完成不效则治臣之罪。

感谢。

感动,激烈由是感谢。

感谢。臣不胜受恩感谢。

3.词性活用。

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恢弘志士之气。

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和善诚恳的人。此皆良实。

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优劣得所。

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亲贤臣。

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远小人。

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攘除奸凶。

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4.通假字。

阙通缺缺点稗补阙漏。

有通又表余数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虚词。

介词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因先帝不以臣卑鄙。

连词表目的来,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连词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表时间以受命以来。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或组词。

1.薄。

(自暴自弃)。

2.塞。

(以塞忠谏之路)。

3.行。

(行阵)。

(性行淑均)。

4.否。

(陟罚臧否)。

5.遗。

(以遗陛下)。

二、说明下列加点的词语。

1.益州疲弊2.盖追先帝之殊遇。

3,恢弘志士之气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5.先帝不以臣卑鄙6.由是感谢。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l,庶竭驾钝,攘除奸凶。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今日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紧急存亡之秋也。

其次课时。

一、预习。

1.朗诵课文,熟读成诵。

2.思索课后练习,对课文内容和写作特色质疑。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了课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深化探究。

课文主要内容和主要写作特色。

三、正课。

1.朗诵课文,尽量背诵。

2.提问: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探讨并归纳: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复原汉。

室”的依据地,而先帝的志向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非常痛。

惜,肩上的托付的担子之沉重。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勉有为,继承先辈遗。

志。为后文提出建议定下基调。

3.提问:第1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探讨并归纳: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确定存亡的。

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4.提问:第1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

探讨并归纳: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

的。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在这样的形象下,做为蜀。

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相识到应当有所为。

5.提问: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探讨并归纳:提出了三条建议。

1)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

2)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6.提问: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探讨并归纳:

1)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自暴自弃,引。

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

“兴隆”

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

稳定的后方。

7、提问: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探讨并归纳: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

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赞扬先帝宽。

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谢之情。最终概括。

叙述跟先帝同甘共苦的历史,说明白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

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

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

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8.提问: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探讨并归纳:说明“出师”的缘由,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

“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9.提问;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打算工作?

探讨并归纳;“五月渡沪,深化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

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10.提问: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探讨并归纳:“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

室,还于旧都”。

11.提问: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支配?推贤了哪些贤臣?目。

的是什么?

探讨并归纳:

1)宫中:举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伟、董允等。

2)营中:举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3)其他:举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

目的是消退北伐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12.提问: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探讨并归纳:

1)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面忠陛下之职分也”;

2)定下军名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灵”。(可联系北伐失败,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此绝非。

虚语)。

13.提问:作者对他所举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探讨并归纳:

o)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

*书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

诏”。

14.提问: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

的是哪一条?

探讨并归纳: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

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

“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简单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

会出现“自暴自弃,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状况,再好的方针。

政策也不行能贯彻执行。而亲贤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

圣听”,事实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看法,万不行“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

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告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

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15.提问: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探讨并归纳:“表以陈情”,意思是表的叙事和争论都带有抒情的色。

彩。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方针、政策和历史阅历教训之中。

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

帝未竟的大业。其次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

知遇之思和无限感谢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

愿。最终,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之效”自许,并且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

告天帝之灵”,更是情词恳切,催人泪下,集中表现了他感恩图报的心。

情。

四、小结。

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

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

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

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五、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二、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其次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文后的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存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

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谢,

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

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凤夜忧叹,恐托。

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波沪,深化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

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报先帝而忘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神。

九之任也。

1.选出于“故五月渡沪”的“故”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a.桓侯故使人问之b.而两狼之并趋如故。

c.既克,公问其故d.彼竭我盈,故克之。

2.选出加点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

遂许先帝以驱驰。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3.上文中‘由是感谢”的“是”是指代是什么?请用现代汉语翻译这。

句话。

答:

4.其次段中,作者指出“出师”的战略目标是。

a.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故五月渡沪,深化不毛。

c.北定中原,庶竭努钝,攘除奸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此臣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附译文:

先帝创建统一全国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

天下分裂成三国,我们蜀国贫困衰弱,这真正是形势紧急、确定存亡的。

关头啊。可是,侍卫大臣们在宫廷里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土们在边疆上。

奋不顾身,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特别恩典,想要在陛下身上来报答。

(陛下)实在应当广泛的听取看法,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激昂。

有理想的人们的志气,而不应当随意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

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宫廷和相府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提升\惩处、表扬、指责,(标准)。

不应当有差别。假如有做坏事j犯律令以及尽忠办好事的人,应当交。

给各主管部门确定对他们的惩处和奖赏,来显示陛下公允严明的治理,

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造成宫廷和相府有不同的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伟、董允等人,都和善诚恳,志向和心思都忠。

贞纯正,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运用人我以为宫中的事。

情,不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议,然后实行,就肯定能够补救缺点,防。

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情和善,做事公正,对军事精通娴熟,从前试用他的时。

候,先帝曾赞扬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协商,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

队中的事情,都可以拿来跟他商讨,就肯定能使部队团结一心,把才能。

高的和才能低的都支配得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达的缘由;亲近小人,疏远贤。

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缘由。先帝在世的时间,每逢跟我谈论这些,

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缺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

军这些人都是正直、有才能而且能以死报国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

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就为期不远了。

我原来是平民,亲自由南阳耕田,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谋求。

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先帝不嫌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

分,三次到茅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非常感谢,就答。

应为先帝奔跑效劳。后来遇到严峻挫折,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

难的关头奉命出访,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21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

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生怕先帝的托付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

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沪水,深化到寸草不生的地方。现在南方已。

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足够,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

中原,让我能用完自己平凡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复原汉家的。

基业,回到旧日的都城。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

于权衡事情的得失利弊,毫无保留的向您提出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

之、费伟、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责成我实现讨伐曹魏、复兴汉朝的大业,假如不能实现就。

冶我的罪,来禀告先帝在天之灵。假如没有发扬美德的建议,就应当责。

的追念先帝的遗命。(这样)我就受恩感谢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面对着这篇表章,我涕泪沟通,不知说了些。

什么。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一lbo24sai1。

堵塞2xing24、pi3fou3是否4yi4。

遗失二1.贫困衰弱2.特别待遇3,发扬光大4.

痛心缺憾5.地位低微,见识浅陋6.感动激烈三1.希望竭。

尽我平凡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2.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

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访。3.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我们蜀国贫。

困衰弱,这真正是形势紧急,确定存亡的关头啊。

其次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1.d.2.d3.先帝不因为我地位。

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分,三次到茅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今。

的大事。4.c。

《出师表》教案

1、领悟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重点)

2、相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争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难点)

1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2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简介写作背景)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恢弘陟罚臧否裨以遗陛下补阙驽钝

猥自枉屈以彰其咎咨诹

4.诵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下面重点的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日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紧急存亡之秋也。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0)不宜自暴自弃,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3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

3.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4、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至少三个),并说明其现在的意思。

1.说明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诚宜开张圣听古义:今义: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今义:

(3)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今义:

(4)由是感谢古义:今义:

2理解性填空

(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

(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句子是

(3)表现作者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4)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目标是

(5)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6)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意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7)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

一样。

(9)《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缘由是:

10)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11)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12)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13)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缘由的句子是

(14)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境况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

(1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

(16)1、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

(17)、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

(18)、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

(19)、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

(20)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3.诸葛亮,是才智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用短语写出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

《出师表》读后感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闻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语文书上的注释是这样写的。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也就是这“卧龙”。

《三国演义》里是这样写的。

我曾经像很多人一样,观赏他的谋略,敬佩他的博学,也感叹于他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诚然,他的功绩是那么显赫,但是写《出师表》的他,在我眼中,与平常有所不同。

“陛下”,他是这样叫那“扶不起的阿斗”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谢,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间,受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孔明,为何那样虚心?或许你是淡泊名利,可却从未“苟全性命于乱世”;或许你是一个布衣,可绝不“卑鄙”;或许你是那样自觉卑微,但你这样一个才子,让任何一个君王“三顾茅庐”都值得!可是,在“皇上”面前,你却是以那样一个平凡、忠诚、卑微的臣子的角色出现。或许对于刘禅,你有些无奈。可更多的却是自责,自责自己没有完成好先帝的使命,那样的你,岂能不让人敬佩。

刘备死前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可想而知,刘备对他是怎样的看重,怎样的信任。他完全可以在朝中独揽大权,可是他没有,或许这就是他,只要选择了忠诚,那么期限就是恒久。那样忠心的臣子,怎能不令人折服。

青衫玉立,走出《三国演义》里被神话了的他,《出师表》中那个捧着一颗忠诚的心,向君王进谏的他,那个一辈子都尽忠尽职的博学才子——孔明,我对你的敬佩已不止在你的才学之上了。

《出师表》教案

1、背诵全文,培育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实力。

2、领悟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化的拳拳之心。

3、学习本文融争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了解“表”的一般学问以及“以”的用法。

1、诸葛亮出师前给刘禅提出哪些建议?

诸葛亮首先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说明先帝创业的艰辛,然后依据刘禅的弱点提出三项建议:

(1)宜开张圣听,不宜自暴自弃,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2)提出赏罚严明,宫中府中俱当一体,赏罚不宜偏私。

(3)亲贤臣、远小人,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复兴汉室的必备条件。

2、表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本篇具有什么特点?

表是古代臣民向君主呈递的公文的一种名称。常见有疏表奏章几种。表主要是用来陈情的。本篇是诸葛亮要出师北定中原前上给后主的表章,但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却不同于一般疏表,它的特点是:

(1)内容上没有陈述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迫念先帝殊遇之恩,点明此次出兵非同一般,既是为了完成先帝统一天下的未竟之业,又是为了扭转紧急境况。全文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2)表达方式运用争论、记叙,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文章既有细致的说明,又有感人至深的抒情。如劝戒刘禅说理深刻而充分,句句饱含着忠于先帝寄希望于后主的真诚之情。

3、易错易混分析。

留意词义的古今义不同:

(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现代汉语的“所以”都用在因果句中表结果,一般用在复句内的其次分句里,此句则是因果倒装句,表示这是先汉所以能兴隆的缘由。

(2)先帝不以臣卑鄙。

现代汉语中的卑鄙常指人的品德不端,恶劣不道德,可古代则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此句就是用的古义:先帝不嫌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4、难句例解。

此诚紧急存亡之秋也。

刘盼遂先生《中国文法复词偏义例续举》说“存亡”偏于“亡”义。因此有人认为“存亡”是偏义复词,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说这类偏义复词是出于修辞的须要。我们以为这里的“存亡”是一对反义词,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时刻就是“紧急”。“存亡”跟“紧急”是同义词语复用,从而产生修辞上的强调。假如“存亡”只有“亡”义,那么“紧急”跟“存亡”并比为用就说不通;假如“存亡”只有“亡”义,那么下文的“亲贤臣,远小人”等一系列建议就无从说明。文言并列中具有选择关系的词儿之间不用“或”字。又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愚智”是“愚”或“智”,“贤不肖”是“贤”或“不肖”。有时候选择关系里的两个词儿之间用“与”字连接,例如:“遇与不遇,命也。”(《后汉书·傅燮传》)因此“存”和“亡”之间也能加上“与”字;这只是从语法角度说,修辞上却是不能加的。“秋”,《说文》:“禾毂孰(熟)也。”古代一年以秋天为收获期,引申为关键的时刻。一说,“秋,愁也。”(《广雅·释诂》)《春秋繁露·阳尊阴卑》:“秋之为言犹湫湫也,湫湫者,忧悲之状也。”欧阳修《秋声赋》:“悲哉,此秋声也。”

译文:这实在是特别紧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或:这实在是特别紧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担忧的艰难时刻啊。)。

引喻失义。

“引喻”实在是两个词,同义并列。“引”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疏证”,亦即援引事实加以证明。《尔雅序疏》:“事有隐奥滞泥者,则援引经据以证成之。”“喻”是晓喻,开导,熟语有“家喻户晓”。

译文:称引比方失去时宜。

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为”。“行”在金文像四通八达的街衢,引申为“所作所为”。《商君书·更法》有“疑行无成”。而且,这句里有“合叙”(参阅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第十七章)手法,亦即形式上的并列,内容上的交织。“性行淑均”是“性淑行均”。

译文:性情和善,行为公正。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苟”,可以作“姑且”讲,《广雅·释诂》:“苟,且也。”或作“只”讲,扬雄《法言》:

同。三说可以共解本句。“闻”,本义是“知声”,《高校》有“听而不闻”。这里是被动式,亦即被闻,高诱注《淮南子·主术训》:“‘闻’犹‘达’也。”实在也是“被闻”的意思。“闻”与“达”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先“闻(名)”而后“达”;《论语,颜渊》有一段精辟的对话可以帮助我们辨识“闻”与“达”:“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译文:只希望乱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诸侯里著名,飞黄腾达。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以”,以为,认为。“卑鄙”,同义的并列结构的复合词,这里是中性词。现代汉语里“卑鄙”是贬义词了。语言愈发达,词儿所含褒贬义就愈多,中性词就愈少,这是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猥”,《说文》:“犬吠声也”。王筠《说文句读》:“《广韵》:‘猥,鄙也。’别义。”李密《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猥”就是“鄙”,自谦之词,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鄙人”。“猥自枉屈”,刘备自鄙趋访,当是“自我卑下,枉驾屈就”。“猥自”,使自猥,“猥”是形容词增加使动用法。或说:“猥,顿也。”《广雅·释言》王念孙疏证:“‘顿’犹‘突’也。”马融《长笛赋》:“山水猥至。”“猥”,突然。

译文:先帝并不认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让自己降低身份,枉驾相顾。

深化不毛。

不毛者有里布。”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宅不毛者,谓不树桑麻也。”即连生长桑、

《出师表》教案

1、驾驭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的意义。

2、重点语句的翻译、背诵。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见。

学习本文融情于争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作方法。

情感与看法

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加责任感、使命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见。

驾驭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一导入

二、复习文学常识

1、关于“表”:

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常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建议等。

“表’’的一般内容是争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调。

2、作者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闻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年轻时,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出山协助刘备。刘备死后,他受遗诏协助后主刘禅。

三、复习重点字词

(一)给加点字注音

崩殂菲薄裨补遗陛下祎攸阙陟罚臧否行阵猥自夙夜驽钝诹攘除斟酌

(二)通假字

必能裨补阙漏(通“缺”,缺失)

二十有一年(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谘臣以当世之事(通“咨”,询问、商议)

(三)古今异义词

危机存亡之秋古:时候今:季节

诚宜开张圣听古:扩大今:店铺开张

叹息痛恨古:非常缺憾今:厌恶憎恨

先帝不以臣卑鄙古:身份卑微、见识浅陋今:品德恶劣

(四)重点词语

中道崩殂此诚紧急存亡之秋也盖追先帝殊遇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扬志气士之气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臣本布衣

躬耕南阳猥自枉屈遂许先帝以驱驰

夙夜忧叹深化不毛庶竭驽钝

讨贼兴复之效以彰其咎

(五)词类活用:

1、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形容词作动词)

2、北定中原:向北(名词作状语)

(六)、一词多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以告先帝之灵用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恐托付不效有成效、实现

讨贼兴复之效任务

四、复习句子翻译

1、不宜自暴自弃,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7、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五、复习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一)结构分析: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就纳谏、赏罚、用人三方面提出建议。

其次部分(6—7段):关于出师北伐这一决策的说明。

第三部分(8—9段):强调本人、朝臣、后主三方面的职责,结束全文。

(二)逐段概括

1、论述当时的严峻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2、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3、向后主举荐可信任的文官,强调了思想品德条件。

4、向后主举荐牢靠的武将向宠。

5、说明国家“兴隆”与“倾覆”,关键在于是否任人唯贤。

6、追念先帝知遇之恩,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

7、转入出师正题,说明北伐时机已经成熟。

8、表明出师必胜的信念,吩咐后主“深追先帝遗诏”。

9、表明临行之前的百感交集、无限依恋之情,隐含着担忧,透露了困难冲突的心情。

广开言路

(一)、提出建议严明赏罚寓情于议

亲贤远佞

(二)、追述往事三顾茅庐寓情于叙

临终托孤

(三)、归结责任,结束全篇抒发感情

六、拓展延长

1、相关名句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对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2、成语

三顾茅庐:比方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临危授命: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计日可待: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3、诸葛亮故事汇萃

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

空城计挥泪斩马谡

七、文意理解。

(1)诸葛亮着重回顾了几件事,表达了受恩感谢之情?哪几件?

三件事。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临危受命_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了三条建议,都是治国之大计,这三条依次是什么?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亲贤臣,远小人。最主要:亲贤臣,远小人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国共产党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

八、分析人物

(一)诸葛亮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深思熟虑

1——5段分析形势——精辟

建议一:开张圣听

建议二:赏罚公允

建议三:亲贤远佞

三条建议——忠言不逆耳长辈不露威

(二)诸葛亮为什么上表北伐?

6——7段对出师北伐这一决策的说明。

第六段追念先帝知遇之恩,表达了自己的感谢之情,启发刘禅相识创业的艰难。

第七段从追述往事转入出师正题,说明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告诫刘禅切记亲贤。

鞠躬尽瘁兴复汉室

(三)8——9段

嘱咐:别犯糊涂分清职责

我的职责:讨贼

大臣们的职责:兴德

陛下的职责: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忧心忡忡反复嘱咐

(四)困难心情(第9段有何作用?可否去掉?)

不能去掉,因为它表达了诸葛亮特别困难的心情。表明临行之前百感交集,隐含他对国内政局的担忧,对刘禅能否接受建议的担忧,透露出困难冲突的心情。

《出师表》教案

1、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熟读、背诵全文。

三课时

1、仔细阅读“阅读指导”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

2、熟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才智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喜闻乐见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真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日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足,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留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诞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1、学生依据老师的提示独立思索,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沟通,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其次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老师补充以下词语:

秋:关键时刻

自暴自弃:过分看轻自己

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老师确定小结

3、思索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紧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缘由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老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老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索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老师提问,学生不同看法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紧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娴熟习背诵1-2段,打算默写

b、预习翻译3-7段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见。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见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由学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老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索: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谐,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殊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日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阅历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相识到必需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真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纳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简单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其次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谢,平常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始终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老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索自译课文:

3、复述诸葛亮的经验(依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实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索问题: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从前:生平志向

感谢缘由

廿年经验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验,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谢的缘由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溢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跑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探讨问题:“受命以来……深化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日应当怎样相识?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谢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1、分析理解8、9段,培育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决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谢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嘱咐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谢之情

4、探讨:假如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留意层次性,采纳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1、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2、娴熟背诵全文

《出师表》教案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作者的政治主见和政治愿望。

4.理解并学习本文争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同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1)理解作者的政治主见和政治愿望。

2)理解并学习本文争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崩殂(cu2)疲弊bi4陛下(bi4)恢弘(hong2)自暴自弃(fei3bo2)以塞(se4)驽钝(nu3)。

陟罚(zhi4臧否(zang1pi3)裨补阙漏(bi4que1)郭攸之(you1)费祎yi1行阵和谐(hang2)长史(zhang3)猥自(wei3)夙夜忧叹(su4)以彰其咎(jiu4)咨诹(zou1)以遗陛下(wei4)斟酌损益(zhen1zhuo2)。

2.查字典,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讲解并描述“表”

是文体名称,(古代臣民给君主的一种形式。战国二书,汉代:;章、奏、表、议。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闻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协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协助后主刘禅。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恳求和愿望。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复原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确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接受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志向。

三、正课。

1.朗读课文,留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足。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留意以下词语的说明。

【中道】中途。

【崩殂]死。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殂,死亡。

【疲弊】人力疲惫,物力缺乏。

【诚]实在,的确。

【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盖]发语词,有“因为是”“原来是”的意思。

【殊遇】特殊厚待。

【遗德】遗留的美德。

【自暴自弃]过分地看轻自己。

3。请学生翻译第2段。

【一体]指国家的官员。

【为忠善者]尽忠做好事的人。

【昭]显示,表明。

【平明之理】公允严明的治理。

4.请学生翻译第3段。

【良实]和善的人,诚恳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是以]以是,因此。【愚]古时自称,我。

【广益]更多的好处、成效。

5.请学生翻译第4段。

【晓畅]通晓,精通。

【行阵]队伍,指军队。

【优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6.请学生翻译第5段。

【亲]亲近。形容词用作动词。

【远]疏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所以】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缘由,可译为“…的缘由”。

【兴隆]兴盛发达。

[倾颓]倾覆衰败。

【未尝]没有一次。

【痛恨]痛心缺憾。

[计日而待]计算着时间而到来。指为期不远。

7.请学生翻译第6段。

【躬]亲自。

【苟全]苟且保全。

【闻达]著名作官。

【由是]因此。

【感谢】感动、激烈。

[驱驰]快跑,喻奔跑效劳。

[有]通“又”,表余数。

8.请学生翻译第7段。

【托付不效]托付的事情未能办到。

【三军]指全军。【庶】差不多。

【职分]职责。

9.请学生翻译第8~9段。

【效]重任。

【不效]不能实现。

【兴德]发扬美德。

【察纳]视察接受。

【不胜】不尽。

【涕零】流下眼了。

10.朗读课文,要求朗朗上口。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痛恨。

古义:痛心缺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义:特别恨。

布衣。

古义:贫民百姓。臣本布衣。

今义:布的衣服。

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谢。

古义:感动,激烈。由是感谢。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2.一词多义。

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实现、完成不效则治臣之罪。

感谢。

感动,激烈由是感谢。

感谢。臣不胜受恩感谢。

3.词性活用。

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恢弘志士之气。

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和善诚恳的人。此皆良实。

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优劣得所。

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亲贤臣。

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远小人。

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攘除奸凶。

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4.通假字。

阙通缺缺点稗补阙漏。

有通又表余数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虚词。

介词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因先帝不以臣卑鄙。

连词表目的来,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连词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表时间以受命以来。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或组词。

1.薄()。

(自暴自弃)。

2.塞()。

(以塞忠谏之路)。

3.行。

(行阵)。

(性行淑均)。

4.否()。

(陟罚臧否)。

5.遗()。

(以遗陛下)。

二、说明下列加点的词语。

1.益州疲弊2.盖追先帝之殊遇3,恢弘志士之气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5.先帝不以臣卑鄙6.由是感谢。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l,庶竭驾钝,攘除奸凶。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今日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紧急存亡之秋也。

其次课时。

一、预习。

1.朗诵课文,熟读成诵。

2.思索课后练习,对课文内容和写作特色质疑。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了课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深化探究课文主要内容和主要写作特色。

三、正课。

1.朗诵课文,尽量背诵。

2.提问: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探讨并归纳: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复原汉室”的依据地,而先帝的志向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非常痛惜,肩上的托付的担子之沉重。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勉有为,继承先辈遗志。为后文提出建议定下基调。

3.提问:第1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探讨并归纳: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确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4.提问:第1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

探讨并归纳: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的。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在这样的形象下,做为蜀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相识到应当有所为。

5.提问: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探讨并归纳:提出了三条建议。

1)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

2)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6.提问: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探讨并归纳:

2)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兴隆”

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稳定的后方。

7、提问: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探讨并归纳: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赞扬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谢之情。最终概括叙述跟先帝同甘共苦的历史,说明白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8.提问: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探讨并归纳:说明“出师”的缘由,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9.提问;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打算工作?

探讨并归纳;“五月渡沪,深化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10.提问: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探讨并归纳:“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1.提问: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支配?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

探讨并归纳:

1)宫中:举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伟、董允等。

2)营中:举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3)其他:举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

目的是消退北伐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12.提问: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探讨并归纳:

1)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面忠陛下之职分也”;。

2)定下军名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可联系北伐失败,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此绝非虚语)。

13.提问:作者对他所举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探讨并归纳:

o)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对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14.提问: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探讨并归纳: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简单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自暴自弃,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状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行能贯彻执行。而亲贤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事实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看法,万不行“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告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15.提问: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探讨并归纳:“表以陈情”,意思是表的叙事和争论都带有抒情的色调。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方针、政策和历史阅历教训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其次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思和无限感谢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最终,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之效”自许,并且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天帝之灵”,更是情词恳切,催人泪下,集中表现了他感恩图报的心情。

四、小结。

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五、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二、三、四题。

出师表

出师表。

1.背诵全文,培育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实力。

2.领悟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化的拳拳之心。

3.学习本文融争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了解“表”的一般学问以及“以”的用法。

[难点、重点分析]。

1.诸葛亮出师前给刘禅提出哪些建议?

诸葛亮首先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说明先帝创业的艰辛,然后依据刘禅的弱点提出三项建议:

(1)宜开张圣听,不宜自暴自弃,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2)提出赏罚严明,宫中府中俱当一体,赏罚不宜偏私。

(3)亲贤臣、远小人,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复兴汉室的必备条件。

2.表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本篇具有什么特点?

表是古代臣民向君主呈递的公文的一种名称。常见有疏表奏章几种。表主要是用来陈情的。本篇是诸葛亮要出师北定中原前上给后主的表章,但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却不同于一般疏表,它的特点是:

(1)内容上没有陈述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迫念先帝殊遇之恩,点明此次出兵非同一般,既是为了完成先帝统一天下的未竟之业,又是为了扭转紧急境况。全文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2)表达方式运用争论、记叙,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文章既有细致的说明,又有感人至深的抒情。如劝戒刘禅说理深刻而充分,句句饱含着忠于先帝寄希望于后主的真诚之情。

3.易错易混分析。

留意词义的古今义不同:

(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现代汉语的“所以”都用在因果句中表结果,一般用在复句内的其次分句里,此句则是因果倒装句,表示这是先汉所以能兴隆的缘由。

(2)先帝不以臣卑鄙。

现代汉语中的卑鄙常指人的品德不端,恶劣不道德,可古代则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此句就是用的古义:先帝不嫌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4.难句例解。

此诚紧急存亡之秋也。

刘盼遂先生《中国文法复词偏义例续举》说“存亡”偏于“亡”义。因此有人认为“存亡”是偏义复词,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说这类偏义复词是出于修辞的须要。我们以为这里的“存亡”是一对反义词,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时刻就是“紧急”。“存亡”跟“紧急”是同义词语复用,从而产生修辞上的强调。假如“存亡”只有“亡”义,那么“紧急”跟“存亡”并比为用就说不通;假如“存亡”只有“亡”义,那么下文的“亲贤臣,远小人”等一系列建议就无从说明。文言并列中具有选择关系的词儿之间不用“或”字。又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愚智”是“愚”或“智”,“贤不肖”是“贤”或“不肖”。有时候选择关系里的两个词儿之间用“与”字连接,例如:“遇与不遇,命也。”(《后汉书·傅燮传》)因此“存”和“亡”之间也能加上“与”字;这只是从语法角度说,修辞上却是不能加的。“秋”,《说文》:“禾毂孰(熟)也。”古代一年以秋天为收获期,引申为关键的时刻。一说,“秋,愁也。”(《广雅·释诂》)《春秋繁露·阳尊阴卑》:“秋之为言犹湫湫也,湫湫者,忧悲之状也。”欧阳修《秋声赋》:“悲哉,此秋声也。”

译文:这实在是特别紧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或:这实在是特别紧急、或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