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2.结合时代背景,探究作者对故都的秋天的热爱以及流露出的忧思与悲凉。3.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鉴赏本文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深入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2.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鉴赏本文写作手法。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探究作者对故都的秋天的热爱以及流露出的忧思与悲凉。【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课堂秋天有“春华秋实”的饱满收获,也有“秋高气爽”的晴朗宜人;有“自古逢秋”的悲戚寂寥,也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激越向上。所谓“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一片自然之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郁达夫笔下的秋天,是一幅幅与众不同的秋景图。如果要为郁达夫的作品《故都的秋》制作书签,你会选取怎样的画面和说明文字呢?二、细读文本,以情驭景1.大家阅读文章的3至11段,完成以下任务:①绘制书签,并选取一个简短的名字,概括画面内容;②找出描写景物的关键词、句(选取了哪些景物);③分析这些景物体现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试从视觉、触觉、听觉等角度进行品味。预设:第一幅秋院—秋院晨景(清淡、清闲、宁静、落寞)院落——悲凉。破,破屋、破壁腰,北方寻常之景,沧桑悲凉。碧绿天色——清净。天色清净高爽,无纤尘之感;阳光——清静。一丝一丝给温暖阳光平添几分冷落与萧条;坐在院子里的人——清闲。捧着茶碗,静观云起云落,闲适惬意,清闲;牵牛花、秋草——悲凉。白、蓝(清淡、素雅纯净)和紫黑是冷色调,忧郁悲凉驯鸽——寂静。天地之间,或白色或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间,以动衬静小结:相比著名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作者选取的是老百姓的家院,是北方的寻常之景、寻常之物、寻常之人,营造出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静舒朗的氛围。纯净淡雅的花映衬着高阔清净的蓝天,构成了秋的基调,体现闲适、惬意的心境,表达对故都秋天的热爱。第二幅秋槐—秋槐落蕊(静,人生之秋)落蕊——清静落寞。从视觉到触觉:秋风乍起,花蕊簌簌落下,落蕊满地踏过无声——静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静。环境“静”,心境“静”细节描写:扫过留下淡淡痕迹,是生命最后的痕迹,落叶知秋;是岁暮的信号,是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暂,坐看年华付流水——清闲,落寞第三幅秋蝉—秋蝉残声(冷清、静,人生之秋)蝉——悲凉。北方的平常之物。以动衬静:夏日的蝉,到秋日已经式微,嘶叫是生命将逝的哀叹——微弱凄凉第四幅秋雨—秋雨话凉(凉,天气凉、悲凉)秋雨——凉、清闲。对比:突出北方秋雨“奇、有味、像样”的特点。忽来忽去;雨声,息列索落,一层秋雨一层凉。有动(凉风、落雨、云逝)有静(灰沉沉的天、无声无息的落蕊)。都市闲人——清闲、悲凉。(学生表演)典型北方穿着,极具地方特色,寻常之人、寻常之景,闲适潇洒,长叹声音绵长浓郁,回荡、空寂。赋予自然景物以北平人的腔调,落寞与感伤。秋雨常能触发人们的苍凉与无奈之情第五幅秋果—秋日胜果(色淡、悲秋)枣——悲凉。融情于景:枣树是京城人家院落中极为普通的树种,秋果颜色淡雅,非浓重的红色,而是如淡绿微黄(苦涩)。枣子由淡绿到微黄再到红色,西风随着而来——悲秋小结:不同于《荷塘月色》里浓墨重彩的工笔描绘,作者用墨线勾描秋天的特征景物,不加渲染却鲜明生动。作者笔下的秋,蕴藉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也蕴藉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故都闲人充满京腔的互答声中。作者主观情感带有悲凉之感,所见之景也是冷清、寂静的,他赞美他们,抒发向往眷念的真情,流露淡淡的伤秋情怀。三、联系现实,挖掘情感1.融情于景是一种美妙而含蓄的表达,作者有没有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述自己的感情呢?试找出第12段中能体现作者对秋天饱含深情的句子,分析议论性文段的作用,探究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预设:“对于秋,总是一样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能感受得彻底。”从“形”到“神”的深化。第12段的议论从国内、国外的诗人都特别容易为秋所触动,指出秋天作为一个由盛极转衰的季节,特别能引起人“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感秋处处有,而中国文人最为突出。秋在中文的语境里,已经不仅限于自然的秋天,而是引申为人生的秋天,落寞、寂寥。而中国北方的秋味,却是格外的独特,故事也格外的多,文章的意境也更深远,与历史、人生的境遇有了更深的联结。这一段议论,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舒朗不羁,挥洒自如。标题的“故都”也有此意——是人文和自然的融合。2.北国之秋是无与伦比的,作者对秋的情感在字里行间一步一步走入极致,大家一起诵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何作者独独钟情于“清、静、悲凉”的秋天?结合作者经历、写作背景分析作者情感。预设:“清、静”常与“悠闲、欣喜、清静”等正面的情绪情感相关联,“悲凉”像是前两种情感的转折,正是作者此时的心境。作者经历:郁达夫是一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去日本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和凌辱,更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灰冷的调子。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遭受践踏,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类读书人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描写的心中“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故都情结、家国之思,让他所体味出生命之味,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正是因为爱得如此深切,愿意折寿换秋。正因为他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用自己的灵魂去品尝秋,把自己的血与肉融入了墨汁,饱蘸着自己的情和爱去书写秋,这才品味出了不为外人所道的妙味,才有了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这也是有人质疑本文不是颂秋而是悲秋的原因所在,应该说,这是一首悲凉的颂歌。作者怀着再看一眼心爱之物的心情重游故地。在作者眼里,这种清、静、悲凉就是一种美,尽管朦胧,甚至灰暗,但正是这种清、静、悲凉让他难割难舍。这正是故都情结、家国之思,也正是他几十年人生体味出来的生命之味。再次一起齐读最后一段,要读出那浓浓的秋味、读出绵绵的愁思、读出那深深的眷念。四、回顾文本,鉴赏技巧作者通过哪些写作手法表达情感?结合相关语段进行赏析。预设:对比映衬:“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第13段用一串对比性的比喻句,从四个角度精准地写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差异。从“酒”的角度写味道的足与不足;从“饭”的角度写质的实在与不实在;从“菜”的角度写味道的浓与不浓,正好组成一桌菜,构思独特。第四组从格调着眼,骆驼比之黄犬,可谓“大气大派”,骆驼的形象渲染出北国之秋的豪放而不矜持,色彩浓烈、回味无穷。五、课堂总结郁达夫的一生充满了忧郁与离愁。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时时系之。小家与大国,两层情感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在这样内外交困的现实下,他把所有的热情与爱寄附于故都的秋景,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至此,“秋游”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