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抓手促散文阅读(语文)_第1页
找准抓手促散文阅读(语文)_第2页
找准抓手促散文阅读(语文)_第3页
找准抓手促散文阅读(语文)_第4页
找准抓手促散文阅读(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找准抓手促散文阅读(语文)散文阅读是中学阶段学生接触的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形式,不论是从主旨的把握,还是从情感的领悟上,学生常常显得无所适从。其实对于语文老师们来说,最难教的也是散文。但是散文阅读却又是我们语文老师现代文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而今散文阅读也成了高考的一大热点,所以我们逃是逃不掉的。我们要想带着学生读懂散文,一定要找准抓手,以此为契机,来提高学生散文阅读的效率。下面我就结合平时学到的和大家谈谈如何进行散文阅读。第一部分:首先和大家稍微谈一下散文的文体知识。一、有关散文的基本知识(一)明确概念:何为散文?散文就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二)散文的分类:关于散文的分类一直是很有争议,由于散文都带有抒情的色彩,所以在散文的分类上存在很大的分歧。但是人们目前还是比较认可的分类方式是按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性散文、写景状物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类。第一类:记叙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第二类:写景状物抒情性散文,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主旨即物人相通处。第三类:议论性散文,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三)散文的核心特质:1、抒发情感。散文展示作家的情感世界。《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4次,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2、展现个性。散文展现作家自己的个性,因此这一篇散文区别于其他散文,这个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3、倾诉心声。作家主要不是为了发表文章,而是在跟读者对话,在诉家常,掏心窝。《青海高原一株柳》陈忠实就是通过柳树发表自己的心声:“同是一株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树如此,人不也是这样吗?4、反映生活。作家在他的作品中自然展现的生活都打上了那个时代地域的、人文的、风俗的烙印。《第一场雪》是作家峻青1962年在胶东半岛农村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棉歉收,人们都期盼丰收年的到来。文章通过写胶东半岛入冬以来下的第一场雪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第二部分: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找准抓手,提高散文阅读效率。一、抓作者:根据散文的概念和散文的核心特质我们可以看出,一篇散文是作者在特定的时段,特定的地域对那里那时的人、事、景、物的描摹,深入挖掘他们的内涵,来表达作者自己的一种情感。一篇散文是作者真实心迹的流露,我们阅读作家的某一篇散文首先是从走进作者开始。(一)我们初读散文可以把作者,作为一个个人来看,和他所属阶层区别开来。平时我们在带着学生进行散文阅读时,介绍的作者、时代背景、写作风格常常是拿作者的一生、整个的历史、许多作品的共同点来冒充。比如说,朱自清作为一个人精神世界是多面的,有时,有政治的情怀,有时则没有,如《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哪有什么政治的影子呢?而《荷塘月色》这样的作品,如果我们单把作者当成一个男人来看,它的妙处,就会在那离开妻子和回到了妻子身边的一段很短的时间里,内心的“骚动”和平复的过程。而《故都的秋》这样的作品也可以看做是作者郁达夫在向友人,在向读者展示他心目中的故都的秋天,字里行间倾吐了对故都秋的挚爱。这样我们就会发现文章好就好在把似乎是瞬息即逝的、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思绪刻画出来了。(二)再读散文我们可以还原作者的创作风格,并且在对比分析中拓展学生的境界。在同样的形式和流派中,在同样的历史条件下,有风格,就是有创造。余秋雨之所以攻不倒,原因就在于他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散文风格。对于作品阅读来说,最为精致的就是在经典文本中,把潜在的、隐秘的、个人的创造风格读出来。比如,同样是抒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不同。朱自清的抒情,是一种温情,用温情把环境美化,而郁达夫却不写温情,他所强调的是一种悲凉之情,说秋天的美在于它的萧索、幽远、严厉和落寞。这两个人的风格的不同,显示了他们不同的文化和美学追求。善于在对比中分析不同,对于拓展的精神境界,审美情操是有好处的。如果满足于把这两种风格说成差不多,就可能把学生的心灵窒息了。到了写作的时候,就难免是千篇一律的滥情。另外注意到风格不同,你就会发现,读《荷塘月色》,朱自清在有意的省略了树上的蝉声河水里的蛙声,而读《故都的秋》,郁达夫特别地写了故都衰弱的快要死亡的秋蝉的啼声,觉得它特别有诗意。再联系余光中的《牛蛙记》中的蛙声,你就会更清楚的领悟朱自清笔下的之所以有意省略蛙声,是因为朱自清不想让蛙声破坏了静谧,而余光中大写特写,是为了把最煞风景的情景写得淋漓尽致。这样对比作者的风格,会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而加深学生的领悟。(三)最后读散文我们还可以动态地还原,想象作者是怎样写出文本的。学生在阅读中经常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甚至同化作者的情感,但散文所描绘的客体是作者个人化的对象,主体是作者的个性化的感想,文章传达的是作者在独特环境中产生的独特情感。正是由于散文这个特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切不可让学生的“读者的生活体验”替代“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在阅读散文时,一定要关注文本有关作者的注释和文本写作时间。比如《荷塘月色》后边注明了写作时间,1927年7月。通过看电影电视,我们也发现当时那个时代像朱自清那样的高级知识分子有好多即恐于蒋介石一伙人的肆无忌惮,又不安于革命者的抛头洒热血。所以我们可以顺着这个时间去猜测朱自清,去追溯当时的情景再现。《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文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革命失败,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因此,他在致s君的一封信里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于是就有了文本的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还有“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品味这句话我们得知作者想主动摆脱现实的不宁静,这荷塘也不是日日走过的荷塘,而是朱自清当时特定心情下的荷塘。紧接着“路上只我一个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我们可以知道此诗作者需要短暂的休憩,找回真正的自我。最后“于是又记忆起《西洲曲》的句子……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到自家门前了”通过猛然不觉等的品读,我们已走进了作者,这时的作者又回到了现实的不宁静。二、抓思路脉络一般来说,散文这种文体,基本上都表现为线性的叙述。如果没有什么人物或事件的展开,就可以大体确定它不属于叙事性与抒情性散文,而属于议论等其他类型的散文。而即使对于议论性的散文来说,我们除了要关注它的逻辑,需要理清它说理的思路外,还要理清它的叙述思路。这一点,对叙述性散文来说也同样重要。所以,理清叙述思路,无论是对叙述性散文与抒情性散文,还是对说理性散文来说,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也多次强调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因此,整体感悟,理清脉络,应是带领学生进行散文阅读从语言文字出发走进文本深处最重要的一步。1.抓“文眼”。刘勰在《文心雕龙﹒神韵》中说“人之风采,全在眼神;文之韵味,全在文眼”。阅读一篇文章,抓住了“文眼”就掌握了一把开启文章玄奥的钥匙。要让学生能够快速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就要善于教学生抓“文眼”,让学生从“文章灵魂的窗口”去观照文章深处的运思。如《胡同文化》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抓住文章标题中的“文化”切入,从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入手,引导学生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去理解作者行文的思路,从而很快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从整体上把握文本。2.抓主旨。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决定散文在选材上十分灵活自由,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古今中外,海阔天空的人物、事件、历史掌故和神话传说常常在文章中纷至沓来,在作者笔下恣意挥洒,但在这自由灵活的选材背后,始终不变的是文章的立意和主旨。要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还要教学生善于抓文章的主旨。如唐弢先生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80周年而作的《琐忆》一文,全文记叙了作者与先生的七次琐碎谈话,看似琐碎杂乱,实质却是经过作者精心组织和剪裁,文章所选材料无不为表现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这个主旨服务。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凸显主旨的画龙点睛之笔,并以此提挈全篇,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本。3.抓线索。如果说一段段优美的文字,是一颗颗散落在玉盘中的珍珠,那么,贯穿于散文中的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则是串起这一颗颗珍珠的红线。要学生整体把握文本,还可以从抓文章线索入手。如《荷塘月色》一文,全文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一线串珠。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找课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出发,曲径通幽,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不仅能使学生充分领略文章洋溢着的“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的情趣,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作者笔之所至弥漫着的渺茫、隐约而朦胧的意境美,而且能使学生理解作者刻意追求的“梦”的氛围与现实世界的尖锐对立,体会作者灵魂挣扎的痛楚,进而理解作者朱自清先生欲超脱而不可得的那种难以排遣的思想与情感。三、抓住文中关键段落五柳先生读书方式是不求甚解,他是追求精神的满足和情操的陶冶,而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散文阅读时,应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读出文本的思想感情,读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关键段落品读把握,使其理解课文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一)抓统领文章叙写内容的段落。如萧乾的《吆喝》第四段:“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这段尽管简单,但是对下文的叙写有着统领作用。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让学生对这一段落的内容和作用都有所领会。(二)抓统领文章感情的段落。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中,第37段是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总体评价:“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最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两句话对全文感情基调有总括的作用,以此为线对文中写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的四件事情和“爱国青年”所做的事情联系起来,对比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给我留下的印象。阅读时学生读懂了这样的段落,明白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再去品读就会明白了作者叙写材料安排意图。(三)衔接文章前后内容的段落。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通过这段话,鲁迅自然地将描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转到私塾生活叙写中去。(四)抓首尾呼应的开头和结尾段落,使全文浑然一体的句子。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开头的震撼,文末的振奋,体现了作者所经历的感情变化。四、抓关键词句语文学科的本位就是对文本语言的品析和体味。词既是作品的组成材料,又是作品灵魂的载体。而关键词句,是作品中最能精练体现内容和主题的核心词句,也是能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词。抓住关键词句阅读散文,是进行散文解读的一种重要方法。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散文阅读,就是为解读散文寻找到一把钥匙,牵一发而动全身,能有效提高学生解读散文的效率。(一)抓住概括文章内容的关键词句在很多课文的标题或开头、结尾部分常常会出现直接点明文章主题的词句,这些词句就是我们细读文本的最好切入点。教学中我们要熟悉文章结构,紧抓这一类关键词句进行细读文本,引导学生快速解读课文,直奔主题。比如郁达夫的《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从标题上,我们揣摩文意,本文可能围绕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抒写自己的感受,点明山水及自然景物跟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开篇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谈起,引出中心观点“欣赏自然山水,也就是欣赏人生、艺术”;结尾“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最后议论抒情表达了作者要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的心愿。(二)抓住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往往是作者特意强调的词,必包含作者的深意,所以我们要抓住这类关键词进行文本细读,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揭开文章主题。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这样的话,在这篇文章中反复出现多次,意图何在。纵观全文,可以看出,作者对爱国学生的爱,对段政府的恨,对留言家的恨,对大众庸人的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他说不出话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但最终是要说的,也就是这几句话从一个侧面揭开了文章的主题,作者要向世人控诉段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沉痛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激励人们奋然前行。(三)抓住表示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过渡的语句,标志大都是连词等等。如赵红继的《沙漠、河流、胡杨》第六段第一句话“然而,无论胡杨具有多么耐寒的品格与坚毅的精神,她毕竟也是生命,生命离不开水,离开水胡杨也会死亡。”这一句话“然而”告诉我们下面的内容转向另外一方面去说,这个句子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承接上文总结胡杨耐寒的品格和坚毅的精神,后一部分领起下文要介绍的河流与胡杨的关系。再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作者就是通过几幅画面来表达自己对故都的秋的挚爱,其中这几幅画面的段落作者就是通过连词串联的:第一幅景观庭院写完之后,“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过渡到秋槐落蕊画面,紧接着“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过渡到秋蝉画面,再到“还有秋雨哩”过渡到秋雨画面,再到“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过渡到果树画面。如果说在读这些散文时注意到了这些标志性的语句,文章的思路,对于学生来说也就清晰了。(四)抓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情感的抒写与主旨的表达有含蓄与直白之别,各具其美。而往往含蓄句尤其是运用了修辞的句子,能让读者品味出无穷无尽的意味,它有时昭示作者的情感判断,有时暗含文章的写作目的,有时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思。如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就不得不关注修辞句子,如《绿》“她松松的皱缬⑺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