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复习专题资料(九)古代诗歌鉴赏_第1页
2024年中考复习专题资料(九)古代诗歌鉴赏_第2页
2024年中考复习专题资料(九)古代诗歌鉴赏_第3页
2024年中考复习专题资料(九)古代诗歌鉴赏_第4页
2024年中考复习专题资料(九)古代诗歌鉴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复习专题资料(九)古代诗歌鉴赏汇编9古代诗歌鉴赏类型1诗歌对比鉴赏1.[2023·黄冈、孝感、咸宁]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甲】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乙】望蓟门①祖咏燕台一去②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③曙色动危旌④。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⑤,论功还欲请长缨⑥。【注释】①蓟门:唐朝屯兵之地。②燕台一去:一到燕地。③三边: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④危旌:高扬的旗帜。⑤投笔吏:指东汉人班超。他投笔从戎,后来因功封为定远侯。⑥请长缨:缨,绳子。西汉人终军曾向汉武帝主动请缨,出使南越,后常用来指请求杀敌或请求给予任务。(1)请赏析【甲】诗三四句中的“钟”和“割”这两个字的妙处。【答案】钟:聚集。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大自然钟爱泰山,将所有的美景都聚集于此,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美,体现了作者对泰山的珍爱。割:分割、分开。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斩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景观,极有画面感。“割”字让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写出了泰山的高峻与奇险。【解析】考查对诗句的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意思是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钟”有“聚集、汇集”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割”有“分割、分开”之意,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斩断,形成不同的景观,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泰山遮天蔽日、巍峨高大的形象。(2)两首诗都紧扣“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请结合两诗的最后两句内容,说一说两位作者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答案】【甲】诗抒写诗人并不满足于望岳而想登上山顶一览盛景的心情,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乙】诗末联连用典故,写自己虽不能建立班超的功绩,但也要学习西汉人终军,主动向皇帝请缨,抒发了诗人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阅读、情感主旨。【甲】诗结尾两句意思是: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本句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表现出诗人对泰山的喜爱;将泰山与众山进行对比,凸显出泰山巍峨高大,然而作者不惧艰险打算登上泰山之巅,表现了诗人不怕艰难险阻,敢于攀登绝顶,志向远大,具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乙】诗结尾两句意思是: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联系注释“投笔吏:指东汉人班超。他投笔从戎,后来因功封为定远侯”“请长缨:缨,绳子。西汉人终军曾向汉武帝主动请缨,出使南越,后常用来指请求杀敌或请求给予任务”可知,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运用典故表现了自身也能够像班超一样投笔从戎,为国效力,建功立业;也希望像终军一样平定边患,实现抱负。据此概括作答即可。2.23·河北]某公园内池塘周围遍植垂柳,树干上悬挂着写有咏柳诗句的标牌。阅读下面标牌上的诗句,回答后面的问题。(共6分)杨柳青青著地垂渡头杨柳青青一树春风千万枝日借嫩黄初著柳杨花漫漫搅天飞枝枝叶叶离情嫩于金色软于丝雨催新绿稍归田甲乙丙丁(1)解释甲标牌上的诗句中“杨花”一词的意思。(2)一切景语皆情语。乙标牌上的“渡头杨柳青青”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3)丙和丁两个标牌上的“嫩”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共同特点?(1)柳絮【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解释。甲“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意思是: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柳絮漫天飞舞。杨花:柳絮。(2)表现了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作者情感。乙中“渡头杨柳青青”意思是:渡口杨柳郁郁青青。联系“枝枝叶叶离情(枝枝叶叶都满含着别意离情)”可知,“渡口”点明离别的地点,古代有折柳寄情的习俗,“柳”是“留”的谐音,分别时,离情愁绪涌上心头,表现了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3)柳树富有生机与活力。【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丙“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意思是:春风吹拂柳枝随风起舞,绽出嫩芽一片嫩黄比丝柔软。丁“日借嫩黄初著柳,雨催新绿稍归田”意思是:日色带来嫩黄刚刚附着在柳梢上,雨水催着新绿渐渐回归田野。“嫩”指的是柳枝刚刚长出嫩芽,展现的是春日之景,表现了柳的生机与活力。3.[2023·扬州]诗歌阅读【甲】送苏尚书赴益州[唐]郑惟忠离忧将岁尽,归望逐春来。庭花如有意,留艳待人开。【乙】送别[唐]陈子良落叶聚还散,征禽①去不归。以我穷途泣,沾君出塞衣。注:均选自《全唐诗》。①[征禽]远徙的大雁。(1)【乙】诗为什么写“落叶”和“征禽”?(2)如果从这两首诗中选两句,送给即将外出上学的好友,你选哪两句?简述理由。(1)“落叶”“征禽”表达的是诗人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意象的理解。“落叶聚还散,征禽去不归”,意思是落叶聚在一起终究还会飘散,远徒的大雁一去不复返。“落叶”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暗示:枯萎,飘零,无所归依。所以,那些写落叶的诗句,常常带着游子的感伤,去国怀乡者的孤寂,或者怀才不遇者的愁闷。在诗词中,同有“雁”归而人去的离情别愁。所以,“落叶”“征禽”表达的是诗人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2)示例:庭花如有意,留艳待人开。这两句诗蕴含着对新生与希望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期许。(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离忧将岁尽,归望逐春来。庭花如有意,留艳待人开”这首诗的含义是年岁将尽,离愁渐渐消逝,期盼着春天的到来,同时描述了庭院里的花朵似乎有意留下美丽,等待人们来欣赏。“庭花如有意,留艳待人开”蕴含着对新生与希望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期许。适合送给即将外出上学的好友,有鼓励和期许之意。4.[2023·甘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乙】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①。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注释】①舅姑:公婆。赏析上面两首诗,完成对话。小文:在唐代,常有士子将自己写的诗文呈给达官贵人,希望得到推荐或者赞誉。【甲】诗就是孟浩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投赠诗,作者以“欲济无舟楫”为喻,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____________的心愿。小逸:是的,孟浩然志在求仕,却不直接告白,不露乞怜痕迹,大方得体,深婉有致。小文:【乙】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朱庆馀把自己比作____________,把张籍比作____________,把主考官比作公婆,表面问“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实则在问张水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逸:其实,“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就可以帮助我们明白作者写作意图。小文:有趣的是,张籍收到这首诗后,用一首《酬朱庆馀》作了巧妙回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答案】从政(当官/求仕/希望得到举荐)新妇(新娘)夫婿(新郎)我的作品是否符合主考官的要求?(我能考上吗?)【解析】考查诗歌鉴赏。第一空,甲诗“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意为: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作者以“欲济无舟楫”为喻,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举荐,从政当官的心愿;第二至四空,乙诗大意: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据此可知,诗人朱庆馀把自己比作新娘,把张籍比作夫婿,把主考官比作公婆,表面问“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实则在问张水部自己是否能一举夺魁取得优异成绩。可据此作答。5.[2023·南充]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甲】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乙】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尤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诗首句气势不凡,先声夺人,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与末句“身在最高层”形成呼应。B.乙诗次句以听觉形象补充了首句的视觉形象,渲染出潼关一带独有的氛围,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C.甲诗第二句用虚写手法写出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展现出诗人蓬勃的朝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D.乙诗第三句不说水之奔腾,而说其“尤嫌束”;末句不说山之巍峨,而说其“不解平”。运用夸张手法把山水写活了。(2)结合甲、乙两诗,简要概括两位作者在面对人生阻碍时态度的异同。(1)D【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D.“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是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河流、高山以人的情感,河水奔流还嫌拘束,山入潼关桀骜不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潼关山水的壮阔,也表现出诗人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因此选项“运用夸张手法把山水写活了”说法错误。故选D。(2)同:面对人生阻碍时,两位作者的态度均是不屈不挠、勇于进取。异:甲诗作者主张要高瞻远瞩,冷静理智地解决问题;乙诗作者主张勇往直前、冲决罗网。6.【2023·贵州】阅读诗词,回答问题。渔家傲①[宋代]曹组水上落红时片片,江头雪絮飞缭乱。渺渺碧波天漾远,平沙暖,花风一阵萍香满。晚来醉著无人唤,残阳已在青山畔,睡觉②只疑花改岸。抬头看,元③来弱缆风吹断。渔家傲[宋代]净端斗转星移天渐晓,蓦然听得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潘浩。木鱼噪,渡船过岸行官道。轻舟再奈④长江讨,重添香饵为钩钓,钓得锦鳞船里跳。呵呵笑,思量天下渔家好。【注释】①两首词均选自《全宋词》,②觉:醒。③元:同“原”。④奈:怎奈,无奈。(1)下列情境在两首词中都出现的一项是()A.夕阳西下B.落英缤纷C.船行江上D.人声鼎沸(2)两词都表现了人物心境的变化。请你参照第一首词的分析示例,分析第二首词中人物心境的变化。示例:第一首词中人物酒醉酣睡,是轻松;醒来之时风景改变,是疑惑;明白风吹缆断,是恍然大悟。(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A.根据“残阳已在青山畔”,可以看出第一首词里有;B.根据“平沙暖,花风一阵萍香满”可以看出第一首词里有;C.根据“睡觉只疑花改岸。抬头看,元来弱缆风吹断”可以看出第一首词里有;“木鱼噪,渡船过岸行官道”可以看出第二首词里有;D.根据“蓦然听得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潘浩。木鱼噪”可以看出第二首词里有。第一首词出现的情景有:夕阳西下、落英缤纷、船行江上。第二首词出现的情景有:船行江上,人声鼎沸。所以两首词中都出现的情景是:船行江上。故选:C。(2)第二首词中人物钓鱼至晓,突闻声音喧扰,是烦躁;换地添饵垂钓,是无奈;钓的鱼儿船里跳,是兴奋;呵呵笑,思量渔家好,是满足。【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情变化。这首词写的是渔人,即渔翁的生活。夜钓的生活独具魅力,天亮后人声喧动,但只要有良好的心态,钓翁很快又能获得旷达的胸怀和充分的心理满足。根据“斗转星移天渐晓”可知,渔翁夜钓到天亮,而天亮后“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浩浩”忽然听见的鹈鹕叫声和山里寺庙传来的敲钟声然听见的鹈鹕叫声和山里寺庙传来的敲钟声以及前来祭拜的人发出的嘈杂声音,让他觉得连敲木鱼的声音都是“噪声”,心情也是烦躁的;从官道穿行而过,换了个地方,只能长江上乘着轻舟去垂钓,一个“奈”字,体现出渔翁的无可奈何。“重添香饵为钩钓,钓得锦鳞船里跳”,重新添了鱼饵后,引得鱼儿纷纷上钩,鱼多得都往船上跳了,所以此时渔翁的心情是高兴,愉快的。最后发出感叹“思量天下渔家好”,想来想去,还是做一个自由自在的渔夫好啊,体现出渔翁对自己有限自由生活的满足之情。类型2课外诗歌鉴赏1.[2023·武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送友人归闽王毂东南归思切,把酒且留连。再会知何处,相看共黯然。猿啼梨岭路,月白建溪船。莫恋家乡住,酬身在少年。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归思切”“且留连”写出友人的归乡情切和朋友间的依依不舍。B.颔联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他日在异乡重逢的画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C.颈联展开想象,以“猿啼”“月白”来描绘归途情境,流露出诗人的关切之情。D.尾联中诗人在离别之际劝勉友人不要依恋故土,要趁着青春年少实现人生价值。【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颔联“再会知何处,相看共黯然”意思是:再次相见不知道会在哪里,相对无言,黯然神伤。本句为虚写,设想未来相见之时;“颔联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他日在异乡重逢的画面”表述有误。2.[2023·随州]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读苏叔党①汝州北山杂诗次其韵②十首(其十)(宋)陆游吾幼从父师,所患经不明。何尝效侯喜③,欲取能诗声。亦岂刘随州④,五字矜⑤长城。秋雨短檠⑥夜,掉头费经营。区区宇宙间,舍重取所轻。此身傥⑦未死,仁义尚力行。【注释】①苏叔党:苏东坡三子苏过,字叔党。②次韵: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也叫步韵。③侯喜:唐代诗人,有“能诗”之声。④刘随州:唐代诗人刘长卿,曾任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⑤矜:夸耀。⑥檠:灯架。⑦傥:倘若,假使。(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首句写诗人幼时跟随父亲学习的经历。B.侯喜、刘长卿在诗歌创作上成就非凡。C.“秋雨短檠”营造了清冷、宁静的氛围。D.“舍重”句言人生苦短,要轻松度过。(2)诗以言志。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1)D【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理解。D.“要轻松度过”表述有误,根据“秋雨短檠夜,掉头费经营”可知,作者觉得,现在再来像侯喜和刘随州一样钻研诗文,不免有点费时费力,人生短短几十载,这样做就相当于舍弃了重要的事情而追求次要的事情,所以是告诉我们要抓住时间做一些重要的事情——施行仁义;故选D。11.表达了诗人立志毕生追求仁义(仁爱和正义)的决心。(意近即可,扣住“仁义”作答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诗歌前文写到,作者不曾效仿侯喜,有“能诗”之声,也不曾学习刘随州,能成“五言长城”;根据“区区宇宙间,舍重取所轻”两句可知,作者觉得人生苦短,现在再来钻研诗文尤其费力,不如抓住时间做人生中的重要之事;结合末两句“此身傥未死,仁义尚力行”可知,诗人觉得,倘若自己还未身死,就尚且竭尽全力去施行仁爱正义。所以作者的人生追求即是要毕生施行追求仁义。3.[2023·苏州]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①,泫然有感陆游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②泪自倾。[注]①九域志:北宋历史地理名著,记载了当时的疆域政区等信息。②舆图:地图。(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事无成老已成”中“一事无成”与“老已成”有着强烈的对比,暗含了诗人因年事已高而功业无成的失望与遗憾。B.“不堪岁月又峥嵘”的“不堪”指不能承受,“岁月又峥嵘”指年华不断流逝,这是诗人因年复一年的蹉跎而发出的感慨。C.“愁生新雁寒初下”是说秋天一到大雁从北地飞来,诗人触景生愁,这个愁与范仲淹见到“衡阳雁去”所生之愁是一样的。D.颈联意思是说要完成收复失地的大业,恐怕还是需要志在报国的书生的,这是年纪老大而壮心不已的诗人真诚的期盼。(2)仔细阅读尾联,根据要求回答问题。①诗人说自己“行年七十初心在”,这可从他《示儿》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得到有力印证。②“偶展舆图泪自倾”一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用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两句诗或自己的话回答。(1)C【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C.表述不准确,“愁生新雁寒初下”中写的是作者因祖国大好山河沦陷,自己年事已高感到忧愁;而范仲淹所写的“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作者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自己在塞外的思归之愁,二者不同;故选C。(2)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或: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②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或:面对地图上朝廷未能收复的失地而流泪,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祖国)的热爱之情。4.[2023·宜宾]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雪梅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平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紧承题目,摹写“梅”“雪”争春之趣态。B.次句写诗人怕得罪“梅”或“雪”,故意回避。C.诗歌第3句说“雪”在色彩洁白方面略胜一筹。D.最后一句表明梅花的芳香比“雪”是有优势的。(2)下列对这首诗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咏物诗,看似咏物,实则寄托着人的情志。B.这首诗朗朗上口,节奏明快,语言通俗而富含哲理。C.全诗用夸张手法写梅争雪斗,让人感到非常有情趣。D.诗歌启示我们,生活中雪和梅各有亮点、相映成趣。(1)B【解析】本题考查诗文鉴赏。B.首句“梅雪争春未肯降”意思是: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次句“骚人阁笔费平章”,写诗人原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各有特点;而不是“诗人怕得罪‘梅’或‘雪’,故意回避”;故选B。(2)C【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C.首句“梅雪争春未肯降”意思是: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现雪之洁白,梅之清香;“全诗用夸张手法写梅争雪斗”表述有误;故选C。5.[2023·成都]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鹭鸶杜牧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选自《樊川诗集注》)(1)除了外形,诗人还写到了有关“鹭鸶”的哪些内容?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2)下面是一位同学对“诗歌末句描写飘落的‘梨花’有何妙处”这一问题的回答,有不当和不完整之处,请结合诗意进行修改和补充。飘落的“梨花”既暗示了春季,又表达了作者的伤春之情。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捕鱼之状,惊飞之态。【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结合“群捕鱼儿溪影中”分析,这句写鹭鸶成群地在溪中捕鱼,美丽的身形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这一句写了鹭鸶捕鱼时的情态;结合“惊飞远映碧山去”分析,这一句意思是:突然,他们因为受惊而飞起,背衬着碧绿的山色,向远方飞去。写了鹭鸶被惊吓而飞走的情态。(2)修改:又委婉表达了作者对鹭鸶的喜爱之情。补充:将飞翔的鹭鸶比作飘落的梨花,与“碧山”形成色彩上的对比,共同构成清新唯美的画面。【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句内容与情感主旨。结合“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分析,诗句的意思是突然,它们因为受惊而飞起,背衬着碧绿的山色,向远方飞去,那洁白的身影,宛如朵朵梨花飘舞在晚风之中。据此可知,飘落的“梨花”是诗人的想象,诗人把飞翔的雪白鹭鸶比作飘落的梨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白鹭那洁白的羽毛很美,飞翔的姿态很飘逸,同时用“碧山”映衬出飘然远去的白鹭,而这群飘飞的白鹭又装点了青绿色的远山,山青鹭白,晚霞渐逝,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图画,真是情景交融、自然浑成,既暗示了季节是春季,又委婉表达了作者对鹭鸶的喜爱之情。6.[2023·台州]阅读下面古诗,补全对话。旅次石头岸〔唐〕张祜行行石头岸,身事两相违。旧国日边远,故人江上稀。水声寒不尽,山色暮相依。惆怅未成语,数行鸦又飞。小语:老师,我发现尾联中有一个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1)_______________”,还有一个意象“(2)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读出这首诗的情感。老师:是的。我们还可以通过诗题中“(3)_______________”一词知道诗人身处异乡。他想起“旧国”“故人”,流露出(4)_______________之情。小语:我不理解“身事两相违”这句诗。老师:这就需要了解作者的经历。张祜性格耿直,被他人排挤,最后无奈归隐,所以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1)惆怅(2)鸦(3)旅(次、旅次均可)(4)思乡、怀人(伤感、孤独、惆怅)【解析】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第一、二空,“惆怅未成语,数行鸦又飞”,意思是心中惆怅,无法用语言表达,此时又见几行乌鸦飞过。“惆怅”一词直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乌鸦往往是以萧瑟、衰败的意象出现,而表达情感呈现出压抑、苍凉、凄苦的特点。第二空,“旅次石头岸”,意为旅途中暂时停宿在石头岸,由“旅”或“次”可知诗人身处异乡,正在旅途漂泊。第三空,“旧国日边远,故人江上稀”,意思是故乡远在天边,而友人在江上旅途中也难以相逢。流露出诗人思乡、怀人的伤感、孤独(惆怅)之情。7.[2023·宁波]下面是同学们在东钱湖研学时发现的古诗,请你赏析。初至茂屿①[明]沈九畴清溪窈窕觅仙踪,临水看云面面重。山过雨声侵薜荔②,风吹秋色满芙蓉。湖天____悬孤屿,海日东南引万峰。岂是桃源无路到,扁舟今日使人逢。【注释】①茂屿:茂屿山,据旧志记载,在东钱湖西南。②薜(bì)荔:一种常绿灌木。(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重”有“chóng”和“zhòng”两种读音。本诗首联中加点的“重”字,你会选哪个读音?结合画线句和颔联加以分析。我会选_________,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认为诗中空缺处应填“萧索”还是“浩渺”?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我认为填_________,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示例:我会选chóng。分析:“重”有“层”的意思。诗人用“面面重”描绘云层层叠叠的情形,预示风雨将至;颔联“雨侵”“风吹”可见风雨已至,这与云“面面重”相关联。因此,加点的“重”应该读chóng。【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与赏析。“临水看云面面重”意思是面对着溪水,看眼前的云层一重一重地直压过来,因此读“chóng”。再结合颔联中的“山过雨声侵薜荔”可知,厚厚的云层是下雨的前兆,因此确定读“chóng”。(2)示例:我认为填“浩渺”。分析:“浩渺”意为水面辽阔。颈联描绘了东钱湖壮阔的景象:湖天一色,岛屿好像悬在半空;水面广阔无边,万座峰林仿佛随太阳一同升起。这与“浩渺”语意一致。【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与赏析。萧索:萧条冷落;凄凉。浩渺:广大辽阔的样子。使用对象为“湖天”,用来形容眼前所见的湖光天色,烟波浩远的情状,因此适用于“浩渺”。这样,颈联的意思就是:湖天一色,岛屿好像悬在半空;水面广阔无边,万座峰林仿佛随太阳一同升起。与作者前面所提“临水看云面面重”和“山过雨声侵薜荔,风吹秋色满芙蓉”的雄浑景象一致。因此选用“浩渺”。8.[2023·张家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仲春郊外王勃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1)下列对《仲春郊外》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移步换景,描写了诗人信步走到东园、走过西堰所看到的美好景象。B.颔联从空间角度写春光无处不在,“连”“绝”二字精炼而准确。C.“何处染嚣尘”用反问手法,抒发诗人超尘脱俗、思归田园的思想感情。D.全诗采用点面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描写春天,把春意渲染得强烈浓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B.颔联诗人从时间长、空间广两方面写春光无处不在。故选B。(2)有人评价“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两句中的动词都十分精妙:“飞”“戏”“争”“啄”生动形象地写出春日里鸟飞鱼戏、莺闹燕忙的勃勃生机。(“飞”“戏”二字生动写出鸟儿叫醒村庄,鱼儿在水中嬉戏报春的情形;“争”“啄”生动形象地写出春日里莺闹燕忙的勃勃生机。)都传达出诗人面对大好春光时欣喜万分、轻松愉快的心理感受。【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意思是鸟在村里飞翔,人们便感觉到天亮了;鱼在水中嬉戏,人们便知道春天来了。写细小的动态“鸟飞”“鱼戏”,并夹杂了诗人的感受,“觉”“知”非常细腻、逼真地传达出诗人面对大好春光时欣喜万分、轻松愉快的心理感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意思是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以“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两句中的动词都十分精妙,都传达出诗人面对大好春光时欣喜万分、轻松愉快的心理感受。9.[2023·福建]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遥碧亭杨杰幽鸟①无心去又还,迢迢②湖水出东关③。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④。[注]①幽鸟:鸣声幽雅鸟。②迢迢:水流绵长的样子。③东关:关隘名。④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日暮云还,恋山不动,远望如山外又添一山。(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情感?(2)请发挥联想与想象,描绘你从三、四两句中体会到的情境。(1)第一问:幽鸟、湖水、暮云、重山等。第二问: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和闲适自得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分析。诗歌写了幽鸟、湖水、暮云、重山等。这首诗的大意是:从幽深林中无心飞去的鸟儿,不知为什么又飞了回来。但见茫茫碧绿湖水,远远地流出东关之外。也许是暮云留恋这秀丽的青山,在山边不再飞动,远远望去,好像是山外又添青山一重。暮云本无情,诗人却想象其有情,不然为何不飞动呢?把轻浮流动的云写得如此深沉凝重,别有一种韵味。幽鸟去又还,暮云飞不动,这些景物都富有人情,从侧面烘托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闲适自得之情。(2)示例:比我更喜欢这湖光山色的,是暮云,它悠游、低回、停驻,在山的后面呆呆地依偎成了一重温柔的新山。【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三四句的意思是:也许是暮云留恋这秀丽的青山,在山边不再飞动,远远望去,好像是山外又添青山一重。夕阳落山,暮色渐重。天边的云彩好象留恋这美丽的晚景似的纹丝不动,在那远山之外似乎又增加了一层山峦一般。诗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