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第1课时【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1页
《湖心亭看雪》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第1课时【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2页
《湖心亭看雪》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第1课时【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3页
《湖心亭看雪》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第1课时【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4页
《湖心亭看雪》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第1课时【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2.反复诵读,熟读成诵。3.整体感悟,细心品读,领略雪后西湖美景,体会本文的白描写法及审美情境。【教学重点】1.通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领略雪后西湖美景,体会本文的白描写法及审美情境。【教学难点】整体感悟,细心品读,领略雪后西湖美景,体会本文的白描写法及审美情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西湖自古以来就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文人们总想一生中能有一次机会去到西湖走走看看,仿佛“朝圣”。因此西湖也留下了许多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的足迹。你知道有哪些有关西湖的诗句?预设: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过渡:西湖的“诗情画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一一呈现,带给我们诗意的感受。今天,我们将跟随晚明小品文大家——张岱一起乘船欣赏冬日西湖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湖心亭看雪》。设计意图:由诗句导入,勾连旧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史学家、文学家。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张岱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写于明朝灭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2.诗文朗读听情境课文,注意断句和读音。(1)检测一:正音是日更定是日更定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焉得更有此人余强饮三大白nácuìsōnghàngdànggēnggèngqiǎng(2)检测二:断句先展示部分断句,再根据情境课文录音版进行跟读。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余/强饮/三大白而别。(3)检测三:指名学生朗读,一名学生带读,其他学生跟读。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拓展视野。进行常规字词教学及古诗文朗读教学,培养文言语感,扫清学习障碍。三、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一1.探究问题这篇小品文只有160个字,极其简练。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散文的意思吗?2.探究过程(1)自由朗读课文。(2)有不懂的字词勾画出来,结合课下注释和前后文,试着猜测意思。(3)逐句翻译,翻译完用自己的话说出全文的意思。3.成果展示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重点字词:(1)[更(gēng)定]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2)[拏(ná)]撑(船)。(3)[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拥,裹、围。毳,鸟兽的细毛。(4)[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5)[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重点字词:(1)[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2)[三大白]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3)[客此]客居此地。(4)[舟子]船夫。(5)[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译文: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设计意图:通过疏通文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二)自主探究二1.探究任务如果让你选择课文中的词语或短语,来替换标题中的“湖心亭”三字,形成新的文章题目,你会怎么拟题呢?说说你的理由。2.探究过程(1)自由朗读课文。(2)选择你认为合适的词语。(3)结合替换后的题目,思考:作者坚持去看雪,体现了他怎样的特点?3.成果展示学生展示探究成果,教师追问、引导,并相机点拨作者的“痴”。预设1:西湖看雪。(作者是个懂山水,懂西湖的人,有高雅独特的审美情趣。)预设2:大雪三日看雪。(地上铺雪很厚,天寒地冻,出行不便时看雪,说明作者很特立独行,也说明其对雪的热爱,用文中一个字形容就是“痴”。)预设3:人鸟声俱绝看雪。(“绝”是消失的意思,人的活动消失了,连鸟的活动都消失了,声音消失了,色彩消失了,温暖消失了。寒气逼人、万籁俱寂的时候去看雪,是文人独立不羁的表现。)预设4:更定独往看雪。(夜晚大家都已安睡,作者却“独往”看雪,表现了傲岸自恃的情怀。)教师明确: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这篇散文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悲哀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唯有哀怨,唯有梦忆。这里可以看出张岱特立独行、不随俗流的性格。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对题目进行重设,和文章建立起新的关系,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作者,认识“痴”人,为后面赏奇景做铺垫。(三)合作探究过渡:就是这样一位痴人,夜晚时分,于茫茫大雪中,独自一人出门寻美景。他看到什么样的景色?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1.探究任务这两句雪景古来共赏,你能咬文嚼字来品一品吗?请尝试用“我认为写得好,写出了”的形式来品读。2.探究方法(1)选择你认为独特的字词。(2)分析该词语好在何处。(3)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完善答案,各小组派代表回答。3.成果展示学生展示探究成果,教师展示参考成果:预设:我们小组认为“雾凇沆砀”写得好,写出了一片水汽苍茫的感觉。我们小组认为“一白”写得好,写出了天地间混沌一片的感觉。我们小组认为“与”写得好,写出了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的感觉。“天云山水”的顺序写得好,写出了视角变化的层次感。我们小组认为“痕”写得好,写出了大雪后长堤的唯美感。我们小组认为“芥”写得好,写出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湖面极轻极淡的感觉。我们小组认为“粒”写得好,写出了人在天地自然中的渺小感。教师明确:张岱描写了比较纯粹的山水,运用了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朴素文字,不加烘托渲染,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俱寂的湖山雪夜图,也营造出了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张岱写景的笔调非常简洁,没有色彩繁复的渲染,这种用简单朴素的线条勾勒出对象特点的写作方法,在文学上叫作白描。白描是中国画技法,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4.活动小结作者就抓住了夜色朦胧中景物的特点,用“痕”“点”“芥”“粒”等量词,称量雪的世界,捕捉景物特点。在这一画面里,他们越来越小,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天地的广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对比,充满诗性宇宙的意味,营造出一种融入天地山水的感觉。这其实也体现出张岱的一个追求: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综合能力,感受文中语词的特点,感受白描看似轻描淡写,却是极具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结合注释,疏通了文意,了解了一次雪夜出游;诵读文本,感受了白描的艺术魅力;更吟诵品读,感受到了张岱这一“痴”人特立独行、不随俗流的性格以及对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的追求。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和巩固本课学习内容。拓展延伸过渡: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以下三幅明人所写的湖心亭对联,又会引起你的哪些认识呢?拓展阅读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明]胡来朝(赏析:上联从时间方面写。四季不断狂歌热舞,有谁想到,还有穷人见月而悲伤,四季笙歌,化用宋林升《题临安邸》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句意。下联从空间方面写。六桥种满宠柳娇花,农民已无空地栽桑种麻了。此是一副表面写景,意在讽刺的对联,其特点是用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对比写法。前句写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后句写老百姓的穷愁苦难,但语言俗不伤雅,读来令人心境难平。)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明]郑烨(赏析:引西施、东坡故事,化用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散文诗句,赞西湖晴雨皆美,又暗用东坡《后赤壁赋》中“月白风清”句,写西湖风月皆宜,可谓雅趣妙笔。)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明]张岱(赏析:上联:西湖就像是当空皓月映衬着苍穹,有时又像是飘渺的浮云点缀着银河。下联:就像一个人的神韵体现在眼晴上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