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艾青诗选》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第1课时【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1页
名著导读《艾青诗选》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第1课时【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2页
名著导读《艾青诗选》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第1课时【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3页
名著导读《艾青诗选》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第1课时【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4页
名著导读《艾青诗选》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第1课时【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著导读《艾青诗选》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和创作历程。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以读促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并以情感内涵为标准将诗歌归类,感受诗人的赤子深情。【教学重点】1.了解与作者的相关资料和创作历程。2.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并以情感内涵为标准将诗歌归类,感受诗人的赤子深情。【教学难点】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并以情感内涵为标准将诗歌归类,感受诗人的赤子深情。【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我们学过了《我爱这土地》,谁能说一说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呢?(预设:在这首抒情诗中,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以象征的手法,通过鸟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他对处于苦难之中的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以及决心为祖国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艾青诗选》一共收录艾青60余首诗歌,除了《我爱这土地》外,其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呢?我们一起走进《艾青诗选》来看一看吧。设计意图:由旧知导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其他诗歌的学习兴趣。二、整体感知1.作者介绍教师提问:同学们,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艾青呢?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在诗歌理论上,主张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强调诗人的时代使命感。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教学参考: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全面抗战开始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诗情,因此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向太阳》《旷野》《火把》《北方》《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集。到了延安以后,创作风格起了明显变化:诗作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氛,笔触雄浑,气势壮阔,情调奋发昂扬。抗战胜利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负责行政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青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著有诗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春天》《海岬上》。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20年。直到1976年重又执笔,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高潮。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出访了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国家。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诗集《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从1936年起,艾青出版诗集达20部以上,还著有论文集《诗论》《新文艺论集》《艾青谈诗》,以及散文集和译诗集各1本。他的作品被译成10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这是中国诗人得到的第一个国外文学艺术的最高大奖。人物趣事:著名诗人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为什么他的笔名叫“艾青”呢?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艾青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在巴黎遭到歧视、排挤和侮辱。有一次,艾青到一家旅馆去,在填写住宿登记表时,旅馆人员问他叫什么名字,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马上嚷嚷开了。艾青在气愤之下,就在“蒋”字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个大“X”,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青”,在住宿登记表上填上了“艾青”。这名字一直沿用下来,后来他发表作品时也用“艾青”。人物评价: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当中,艾青是个大形象。——牛汉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聂华苓设计意图:唤醒旧知,加深对作者的了解;人物趣事增加课堂趣味性。2.初读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自由阅读教材P14-P15,了解艾青诗歌创作的两个高峰。2.探究方法(1)自由阅读教材P14-P15,勾画关于艾青诗歌创作的两个高峰及各自主要作品和风格的相关重点词句。(2)根据勾画的重点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时期背景主要作品内容与风格3.成果展示时期背景主要作品内容与风格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开始,国土沦丧、民族危亡《向太阳》《火把》(“太阳与火把”的歌手)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形式上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简洁明快、散文化、口语化,含有大量的设问、呼告、对话、引语等。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太阳”)。1978年以后1957年艾青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重返诗坛,诗人“归来”,久被压抑的情感澎湃高涨。《镜子》《光的赞歌》歌颂光明的主旋律,还有一些哲理小诗。诗句变得更整齐,诗情变得更深沉,诗意变得更警策。4.活动小结了解艾青诗歌创作的历程,重点要掌握其创作的两个高峰时期,这两个时期艾青诗歌的风格特点和代表作,这有助于我们对艾青诗歌形成一个整体的、宏观性的了解。随堂演练:(1)下列诗歌写于诗人“归来”后的是(D)A.《我爱这土地》B.《太阳的话》C.《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D.《光的赞歌》(2)1978年以后,艾青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不属于他这一时期诗歌特点的一项是(C)A.诗句由原先的长短错落,不求整齐划一变得比较整齐。B.诗情由原先的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变得比较深沉。C.写法由原先的尽情的呼告、肆意的排叙变得口语化、散文化。D.诗意由原先的凝重、深厚变得比较警策,充满哲思。解答分析:(1)其他三项都是30年代的诗歌(2)艾青20世纪30年代的诗歌比较散文化、口语化,1978年以后的诗歌变得更整齐。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宏观了解本书,通过勾画重点词句,了解艾青诗歌创作的两个高峰。过渡:艾青的很多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赤子情深,令人动容。三、阅读探究(二)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假如要把《艾青诗选》分开编辑成若干个小专辑,请同学们尝试以相同或相近的情感内涵为选择标准,将《艾青诗选》中的诗歌重新分类整理,完成下面的“编选计划”,也可对其提出修改意见。第辑所选篇目编选理由(情感内涵)第一辑《补衣妇》《乞丐》《卖艺者》《刈草的孩子》第二辑《吹号者》《他死在第二次》第三辑《太阳》《黎明》《复活的土地》《他起来了》《向太阳》《火把》《黎明的通知》2.过程安排(1)小组快速阅读每辑诗歌,圈点勾画重点内容,从所选诗歌的标题特点、具体内容分析每辑诗歌情感的共同点,写出每辑的编选理由。(2)想一想,根据每辑的编选理由,还有没有其他诗歌可以入选?小组讨论,快读阅读,共同分析其情感内涵,确定能否入选。(3)一位成员记录小组讨论要点,整理表格,形成小组结论。(4)一位成员代表小组发言,分享小组成果,全班一起总结、交流。3.成果展示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第辑篇目编选理由(情感内涵)第一辑《补衣妇》《乞丐》《卖艺者》《刈草的孩子》《北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对战乱中的祖国和人民的深切关爱和同情。第二辑《吹号者》《他死在第二次》《大堰河——我的保姆》《时代》赞美为民族的解放事业甘愿遭受苦难、英勇牺牲的奉献精神。第三辑《太阳》《黎明》《复活的土地》《他起来了》《向太阳》《火把》《黎明的通知》《芦笛》《光的赞歌》反对黑暗和强权。追求光明和美好未来。教师点拨:示范:第一辑:《补衣妇》《乞丐》《卖艺者》《刈草的孩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些篇章,继续思考,在诗歌中这些人物有什么样的特点。背井离乡的补衣妇、食不果腹的乞丐、四处流浪的耍猴艺人、无声割草的小孩……战乱中艰难求生的渺小个体战时忧患意识而凝聚成的民族哀痛感是艾青诗歌中最打动人心的一种情感,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这些诗句,再想一想,诗人除了将自己的这份情感寄托于苦难中的人,还寄托于什么?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而年代的风霜/刻划着/广大的北方的/贫穷与饥饿啊——节选自《北方》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节选自《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普通民众的艰难——广袤国土的苦难对战乱中的祖国和人民的深切关爱和同情对第一辑的修改建议:加入《北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请同学们参照对上一组诗歌的分析评点,思考这一组诗歌的编选理由,也可以给出相应的编选修改建议。)第二辑:《吹号者》《他死在第二次》他寂然地倒下去/没有一个人曾看见他倒下去/他倒在那直到最后一刻/都深深地爱着的土地上/然而,他的手/却依然紧紧地握着那号角——节选自《吹号者》一个兵士/不晓得更多的东西/他只晓得/他应该为这解放的战争而死/当他倒下了/他也只晓得/他所躺的是祖国的土地——《他死在第二次》分析:这两首诗歌写的是抗战的士兵。这两名士兵都是为了战争的胜利而付出生命的勇士形象。士兵形象中蕴含了诗人对于奉献自我、牺牲自我的的高洁人格魅力的热烈赞美。所以将这两首诗归为同一类是合理的。我沉默着,为了没有足够响亮的语言像初夏的雷霆滚过阴云密布的天空抒发我的激情于我的狂暴的呼喊奉献给那使我如此兴奋如此惊喜的东西我爱它胜过我曾经爱过的一切为了它的到来,我愿意交付出我的生命交付给它从我的肉体直到我的灵魂——节选自《时代》为民族的解放事业甘愿遭受苦难、英勇牺牲,这不仅仅是艾青对于他人的赞美,还是同样也是对于自己的要求。对第二辑的修改建议:加入《大堰河——我的保姆》《时代》。第三辑:《太阳》《黎明》《复活的土地》《他起来了》《向太阳》《火把》《黎明的通知》标题共同特征:充满希望和生机。诗人以雄浑的笔触、以最高的热度,赞美光明和未来,唱出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倾诉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节选自《复活的土地》请他们用虔诚的眼睛凝视天边/我将给所有期待我的以最慈惠的光辉趁这夜已快完了,请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就要来了——节选自《黎明的通知》但我要发誓——对于芦笛/为了它是在痛苦的被辱着/我将像一七八九年似的/向灼肉的火焰里伸进我的手去/在它出来的日子/将吹送出/对于凌侮过它的世界的/毁灭的咒诅的歌——节选自《芦笛》每个人的一生/无论聪明还是愚蠢/不论幸福还是不幸/只要他一离开母体/就睁着眼睛追求光明——节选自《光的赞歌》对第三辑的修改建议:加入《芦笛》《光的赞歌》。设计意图:按照情感内涵给诗歌分类,引导学生从整体着眼,理解诗歌感情;在讨论中具体分析诗歌内容,感受诗人赤子情深。使学生对艾青诗歌形成比较宏观、整体的认知。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艾青诗歌创作的两个高峰,通过不同的诗歌,深刻感受了艾青的赤子情深。下节课我们再了解其诗歌的意象和抒情方式,多角度地阅读诗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五、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小州读了《艾青诗选》中的《树》,写了一段读书笔记,请你根据诗意把它补充完整。树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注】本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初读诗歌《树》,觉得是一首写景状物诗,描写根须缠在一起,树干彼此独立的两棵树。再读诗歌发现,虽然从表面看,树与树之间没有联系,但“在泥土的覆盖下”,根须是纠缠在一起的,这就给我们启示:。第三遍读诗歌,我先了解了诗歌的背景: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尽管过去有外国人侮辱中华民族是“一盘散沙”,但作者意识到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所以,我觉得这首诗歌的深刻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