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变化之韵 书汉字之美_第1页
品变化之韵 书汉字之美_第2页
品变化之韵 书汉字之美_第3页
品变化之韵 书汉字之美_第4页
品变化之韵 书汉字之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材分析】《同形异态》选自教育部指定中小学书法教学用书《书法练习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同形”是指在一个字中存在着同样形态的部件;“异态”是指在结字时对于同样形态的部件进行变化,以避免相似而显得呆板、单调。本课包括“主题讲解”“看看想想”“书法园地”三个部分:“主题讲解”部分以“品”“宫”“兹”字为例,从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同形异态在三个例字中的不同体现;“看看想想”部分借助辅助线对汉字的结构规律进行细致分析;“书法园地”部分介绍了故事《献之发奋》,并附上了王献之的作品《鸭头丸帖》。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同形”“异态”的关系,明白“同形异态”不仅通过单个笔画来体现,还存在于部件与部件之间。课本选取的“品”“宫”“兹”都是合体字,书写时需要协调好各个笔画以及部件之间的关系。学生要掌握三个例字的笔画和部件同形异态的变化特点和变化规律。【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前期对楷书基本笔画、偏旁的学习,对于欧体楷书有了一定的了解。从本册第三单元开始,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欧体楷书的结构规律和结构特色,如“主次分明”“奇正相成”“错落有致”等,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在探寻笔画和部件的变化特点,总结同形异态的书写规律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如无法观察到相同部件的细微变化,难以发现笔画变化与部件之间的关系,等等。【教学目标】1.了解“同形异态”的意思,掌握整个字的结构规律。2.借助比较读帖和辅助线读帖的方法,从部件和笔画两个方面掌握三个例字同形异态的变化规律,力求将字写得整体和谐、富有变化。3.通过欣赏同形异态的字和《鸭头丸帖》,品味汉字变化之韵味,体会灵动和谐之美,并能集字创作。【教学重难点】重点:从笔画和部件两个方面,掌握三个例字同形异态的结构规律。难点:根据结构规律,将例字写得和谐、灵动。【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希沃教学端。学生:笔、墨、纸、墨碟、毛毡等。【教学过程】一、字理激趣,品汉字文化1.猜字欣赏,品字理。玩看图猜字游戏:(出示图1)猜一猜甲骨文“宫”和“品”字,相机渗透造字本义。指导:“宫”字的外围表示围墙,“口”代表若干房屋。“宫”表示有围墙的房屋,比如宫殿。“品”字有三个口,本义是一口一口地吃,慢慢地辨别滋味。慢慢地喝茶,就是品茶。书法的艺术之美也需要细细品味。2.揭示课题,明题意。(1)书写课题《同形异态》,猜一猜什么叫同形异态。预设一:一个字有不同的形态。预设二:部件相同,但形态不一样。(2)小结:同形异态就是在一个字中,同一个部件有着不一样的形态。課件出示“主题讲解”(如图2)。(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导入看图猜字游戏,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借助展示汉字演变、渗透字理等方式,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审美感受,拉近学生与书法艺术的距离。)二、辅法读帖,品变化之韵1.比较读帖。(1)出示三个“品”字(如图3),说说更喜欢哪一个。预设:喜欢第一个。第二个“品”变化得太夸张了,看上去不和谐。第三个“品”三个口大小都一样,太死板。(2)小结:相同部件无变化,显得呆板;如果变化太大,又会不和谐。所以,相同部件要有变化,但这种变化要细微,这样才能让字灵动又和谐。2.多样读帖。(1)借助辅助线,观察整个字的结构特点。出示图4,以横线标于“品”字底部,以竖线贯穿整个字。预设:整个字略斜,基本上还是平稳的。过渡:整体平衡就体现了整个字的和谐之美。那么如何体现字的灵动之美?(2)总结部件和笔画的书写要领。出示图5:用辅助框标注“品”字下方的两个“口”。出示图6:以横线强调“品”字的上斜之势,以竖线凸显整字平衡。出示图7:以不同颜色标注左下“口”的竖画和三个“口”的横折笔画。预设一:左下方的“口”窄,右下方的“口”宽。预设二:三个“口”都有点斜,不过整体上还是比较正的。指导:这些部件能否呈现灵动的姿态,其实取决于笔画是否有细微的变化。仔细观察,能发现笔画上有哪些细微的不同?预设一:左下角的“口”竖画特别长。预设二:我发现三个“口”的横折的长度不一样。出示图8:圈出三个“口”的折笔处。小结:横竖的长短有变化。再看折笔,向上耸起,就像人在耸肩,这是书写欧楷笔画时运笔调锋形成的细微变化。正是笔画的这些细微变化,形成了部件的不同变化,让“品”字变得灵动又和谐。(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比较读帖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发现同形异态的书写规律,重点聚焦“变化”,感受书法艺术的灵动之美;借助辅助线等工具,让学生发现“变化”源于部件和笔画,积累审美经验,进一步掌握书写要点。)三、例字练习,书汉字之美1.教师范写“品”字,学生练写。(1)教师根据书写要领,边范写边讲解:第一个“口”比较方正,斜切起笔,横折略往里收;第二个“口”,竖要写长,横折较短,方显瘦长,呈左窄右宽;第三个“口”,横折较长,用笔粗重些,写得宽一些,呈正中有斜。如此,整字和谐。(2)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相机播放范写视频,供学生参照学习。2.师生评价,相机修改。(1)学评一致:结合笔画、部件的变化和整个字的特点,指名评价。(2)教师示范评价,出示评价标准:①写出笔画变化,得一个☆;②写出部件变化,得一个☆;③整字平衡,画○。针对学生写得不足之处,教师用红笔进行修改。(3)学生用红笔自评。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并拍照展示有进步的作品。(4)小结:学习书法,就需要这样细心观察,先发现,再改进。(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书写要点开展练写和评价,力求做到“学—评—改”一致。在评价环节中,教师明确评价标准,示范评改方法,从抽象到具象,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为“宫”和“兹”的正确书写、自评自改做好铺垫。)四、迁移读帖,固书写规律1.画辅助线助读帖。(1)引导学生运用辅助线读帖,在“宫”“兹”字上进行圈画。(2)拍照展示学生画的辅助线,展开交流。预设一:写好“宫”字,要注意整体平衡。“口”正中有斜,左窄右宽。上面的“口”横折短,下面的“口”横折长而粗。预设二:书写“兹”字,也要注意整体平衡。两个“幺”正中有斜,左窄右宽。左边的“幺”,撇折要长,折的角度向下。右边的“幺”,撇折、点要粗。(3)指导并小结:想要做到同形异态,就要观察相同部件、笔画的变化,同时兼顾整字结构,变化不宜太大。变化细微,方能将字变得既灵动又和谐。2.练写互评。(1)播放“宫”和“兹”的范写视频,教师配以讲解。“宫”字范写:先写宝盖头,再写第一个“口”。注意“口”的竖画向左倾斜,横折向上斜,整个“口”也就向上倾斜了。第二个“口”的竖画、横折要长,用笔粗重些,横画平稳,整个“口”要写得宽扁。“兹”字范写:长横斜上。左边的“幺”,撇折细长,点小。右边的“幺”,撇折稍粗短,点画用笔要重些。(2)学生练写,各写一个“宫”和“兹”。(3)同桌互评:要点做到的,画☆;整字平衡和谐,画○。(4)同桌互评展示:同桌互说评价要点,并说说对方写得好的地方。(5)小结:同学们不仅写得认真,评得细致,还善于发现别人写得好的地方。(设计意图:本环节借助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呈现学生借助辅助线读帖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整字的书写要领,并在范写和修改中渗透笔法。学生能根据书写要点进行评价,肯定他人,在互评中感受美、发现美,将书法艺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五、拓展延伸,促审美创造1.拓展延伸,触类旁通。出示学过的同形异态的字:出、非、樂、靡。出示《九成宫醴泉铭》中同类型的字:多、弱、炎、質。学生读帖(如图9)。小结:我们都可以借助辅助线读帖,关注整字特点,观察部件和笔画的变化。这类字其实是有一定的结构规律的,一般情况下,都有上小下大、左窄右宽的特点(出示辅助线,如图10)。2.根据任务,完成作品。(1)出示三个“品”字组成的词(如图11):品味、品质、品德。布置任务:这几个词语是老师通过集字的方法拼接而成的。大家可以选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作品纸上,完成以后,请贴到展示板上进行展示。(2)展示作品,相互欣赏评价。(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同形异态的字中不同的变化处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初步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实践创作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课堂所学,继承“人品、书品并重,立品为先”的书法审美传统,体会到书写的乐趣。)六、欣赏作品,丰审美经验1.自由读故事《献之发奋》。2.欣赏作品《鸭头丸帖》。(1)出示作品,介绍作品:王献之存世作品不多,《鸭头丸帖》是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件写在绢上的优秀的草书作品,此帖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共有两行十五字。(2)教师放大作品,让学生想象王献之书写时的状态,边欣赏边书空。(3)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通过欣赏王献之的《鸭头丸帖》,感受传统文化底蕴,丰富书法审美经验。学生基于体验,进一步产生对美的理解和追求。由此,实现以美育美,以美育人。)3.总结:愿同学们在成长之路上,生活追求品味,做事追求品质,做人追求品德。【板书设计】【教学评析】《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书法教育既要重视培养学生汉字书写的实用能力,又要渗透美感教育,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创造”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如何在书法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本课进行了有效探索。一、依据学段要求,定位审美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各学段的“识字与写字”中增加了有关“审美创造”的要求。其中,第三学段要求“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本课为五年级下册《书法练习指导》中的内容。同形异态,就是要处理好“相同”和“变化”的关系。学生通过仔细读帖,发现“品”“宫”“兹”等字的相同部件中笔画的细微变化和部件的体势变化,感受书写的和谐之美、灵动之美。同时,了解王献之发奋学习书法的故事,欣赏其作品《鸭头丸帖》。该作品运笔熟练,笔锋变化多姿,墨色变化丰富,字与字之间气脉贯通,给人散朗洒脱的美感。因此,教师紧扣“变”这一关键点,把“品味变化之韵,体会灵动和谐之美,并能创作相关作品”作为审美目标,从而达成“体会汉字的优美”的学段要求。二、设计进阶活动,培养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需经历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以“品”为线索,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是仔细读帖感受美。教师出示了三个不同形态的“品”字。学生观察后,产生不同的感受,明白有的字看上去很舒服,整体感强,这就是书法的和谐之美。借助辅助框,学生发现三个“口”发生了微妙变化,使整字体势稳定平衡,进一步品味书法的灵动之美。学生通过读帖,品味了变化之韵,也发现了变化之道,即“用笔画的细微变化形成部件的体势变化”。二是临摹比对表现美。学生对照字帖进行临摹,再根据书写要点评价,与范字比对,用红笔修改后,再次临写。他们通过一次次的书写与比对,体会灵动、和谐之美,掌握同形异态的结构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集字创作,让学生在书写“品味、品质、品德”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书法“随形就势”之灵动,表现整体的和谐之美。三、拓展学习资源,提升审美品位以美育美,是提升学生审美品位的有效路径。书法教学中,教师应适当补充名家作品,呈现其个性化的风格之美,拓展学习资源,讓学生欣赏。如本课补充了《九成宫醴泉铭》中的同类字,学生再次体会同形异态,并发现上小下大、左窄右宽的结构规律。在欣赏《鸭头丸帖》时,学生边欣赏边书空,想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