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识写汉字中“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_第1页
让学生在识写汉字中“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_第2页
让学生在识写汉字中“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_第3页
让学生在识写汉字中“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_第4页
让学生在识写汉字中“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学生在识写汉字中“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摘

要】以童诗述汉字,构建“汉字儿童诗课程群”,给识字教学带来新的视角。教师借助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引领学生通过阅读和创作汉字儿童诗,体味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加深对汉字的理解,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核心素养。【关键词】汉字儿童诗;课程群;识字;创作让学生在识写汉字中“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尽管统编教材从一年级伊始就编排了文化味十足的识字文本,注重文化的融入,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仍习惯把掌握汉字的读音、笔顺、笔画、结构作为重点,较少涉及汉字中蕴含的文化。那么,要如何引领学生体味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生硬、机械的识写方式,避免只知汉字的形、音、义而不知其文化特征和美学韵味,避免无限制地追本溯源,进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概言之,识字教学应更有趣味和文化味。将其与儿童诗相结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汉字儿童诗课程群”的起源诚如曹文轩所言,“以童诗为起点,进入汉字的世界,汉字启蒙变得更加富有童趣。凝练、生动又优美的现代童诗,不仅能滋养孩子的想象力,在语文学习和写作表达方面更能令初学的孩子受益匪浅”。以童诗述汉字,这给了识字教学以新视角。基于此,构建“汉字儿童诗课程群”(以下简称“课程群”),以汉字儿童诗(以下简称“字诗”)的阅读与写作助力落实《课程标准》在识字、写字教学方面的新要求,以此丰富汉字教学方法,提升汉字教学的文化性和趣味性。具体而言,就是以汉字为审美对象,以儿童化语言为表达方式,根据汉字自身的造字特点、规律、音韵、意蕴等创作诗,让学生“初步了解汉字、汉语的特点,初步感受汉字的有趣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回归语文学习的本质”。比如,针对“茁”字,创编如下字诗:“山妈妈站到山爸爸肩膀/草娃娃站到山妈妈头顶/它们长了又长/长了又长/要长到什么时候/才能摸一摸亮晶晶的星星/要长到什么时候/才能和月亮说说悄悄话啊?”不难看出,以儿童视角写成的字诗,抓住了字形、字义的特点,具有情境性、故事性、趣味性,富有美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识写动力。二、“汉字儿童诗课程群”的目标以童诗述汉字,构建课程群,旨在达成以下目标。一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生新的识字文体和课程。统编教材中常见的识字文体有儿歌、韵文、字谜等,各有各的优势。而字诗是用儿童的视角、思维对汉字进行诗化演绎,是对教材识字文体的有益补充。它既有诗的节奏、韵律,又有字的理趣,还有画面感、情境感。二是引导学生全方位、多维度了解汉字、汉语的特点,感受汉字的有趣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激发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围绕不同主题创生的课程群,有利于学生分类梳理学过的字,发现形、音、义的特点,感知汉字与文化、生活等的联系,发展独立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三是对当前识字教学作有益的补充、拓展,提供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新路径。识字教学的过程也是阅读、欣赏字诗的过程,具有趣味和文化味。学生通过学习字诗发现其中的汉字密码以及“点字成诗”的方法,进而尝试仿创,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培养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三、“汉字儿童诗课程群”的设计课程群的建构是一个从单一走向丰富、从粗糙走向精细的过程。(一)内容研发课程群的研发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的过程。所谓“由点到面”,一是指由少数教师组成研发核心团队到语文教师全员卷入,二是指由确定一个研发点到扩展出多个字诗课程。具体流程如下:研发核心团队先行先试,形成可供研究的课例—打磨课例,形成课型—根据课型模板,设计字诗系列课—边实证边修订。在此基础上,分成若干研发组承担不同课程,复制上述研发策略,形成课程群。针对中、低段学生识字量和识字方法较少,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遵循识字规律,我们研发了“象形字字诗课程”“会意字字诗课程”“点字成诗13法课程”。这是因为常见的象形字、会意字多编排在中、低段教材中,且字形简单,构词能力强,具有图像性,适合渗透字理,也容易总结出字诗创作的基本方法。比如,“点字成诗13法课程”中,教师基于字象与诗象共融的理念,根据汉字的构形理据、汉字形音义的联系、汉字的诗性特质等,总结出音想法、形想法、义想法、拆分法、加減法等13种方法,为学生的创作提供支架。针对中、高段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量,且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对汉字的特点和规律也有一定的了解,思维由形象走向抽象的特点,遵循语文学习规律,我们开发了“指事字字诗课程”“形声字字诗课程”。这是因为随着年级的升高,识字以形声字为主,另外所选形声字、指事字为高频字,适合“诗化”。基于中、高段学习逐步强调思辨的特点,我们还研发了“点字成诗·致敬名家课程”,紧扣统编教材中的名家,搜集课内外资料构成一组文本,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一个或若干个关键字,并将关键字转化成字诗。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名家来感悟每个关键字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意蕴,在语用过程中对名家及其作品有深刻的认识。针对所有学段,我们研发了“每课一字字诗课程”“节气字诗课程”“生肖字诗课程”。其中,第一个课程紧扣统编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提取带有“文眼”性质的关键字,由教师或学生“点字成诗”,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表达;第二、第三个课程有利于传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综合性学习。比如,“节气字诗课程”以节气为对象,包括“节气字源、节气三候、节气习俗、节气古诗词、节气实践、节气字诗”六个模块,前面五个模块以信息输入和实践体验为主,最后的模块读写结合,将前面五个模块中的感受、体验转化成字诗。(二)课型分类从时间上看,有短课和长课。所谓短课,用时10~15分钟,常常列举字诗两三首,引领学生读中悟方法、悟规律,或以导学单的形式,让学生汇报交流、共评共鉴。导学单有多种样态,主要有“读字诗,明写法”和“用写法,创字诗”两个模块。所谓长课,用时30~40分钟,一般流程为“猜图(字象)成诗—例诗导读—点字成诗”。同时,教师为学生提供助学单,主要有“字形演变、字族归类、字根密码”等模块。从与统编教材的关系看,有紧密型和游离型。所谓紧密型,指紧扣统编教材来设计,多将点字成诗的环节嵌入语文课的教学中,具体分为三类,分别是前奏式(安排在课前环节)、嵌入式(安排在课中环节)和拓展式(安排在课后环节)。所谓游离型,则不与教材相关,单独设计纯粹的字诗课,多以社团课的方式推进。从读创的方式看,有纯阅读课、纯创作课和读创融合课。所谓纯阅读课,即以诵读或品读优秀字诗为主的课;所谓纯创作课,即以仿创字诗为主的课;所谓读创融合课,即集字诗品读与创作于一体的课。四、“汉字儿童诗课程群”的实施字诗的写作比寻常的童诗创作要有难度。因此,以仿写为主,且搭建多种支架,由易到难。低段可从“说”开始,让学生借助软件把语音转成文字。中、高段由仿到创,鼓励学生适当创作,尤其鼓励合作创作。学生在仿创中识字、识文化,获得成就感。(一)低段以字诗诵读为主,以简单仿写为辅字诗作为儿童诗的一种,适合反复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和阅读能力,使其加深对相关汉字的理解。常规操作流程为:确定要诵读的字诗—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诵读—简单交流读后感受(一般引导学生发现字形特点、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等)—搭建仿说支架(引导合作共仿)。【例1】在课前环节可安排前奏式短课,常常只有“诵读”这一个环节。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文具的家》通过一个小朋友找不到铅笔、橡皮时与妈妈的对话,渗透了爱护文具的思想。其中,“找”是生字,也是会意字。课前,教师让学生读一读字诗“风儿/别把园子里的花草/翻得东倒西歪//风儿/别把才晾晒的衣服/翻得七零八落//风儿/别把厨房的菜篮/翻得乱七八糟//小弟弟玩游戏/遗失的戈/小猴子拾去了”,猜一猜写的哪个字。谜底是“找”。在学生认读和书空“找”字后,教师导入新课:诗中的小弟弟玩游戏丢失了戈,真是个丢三落四的小马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也有一个小马虎,她又丢失了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认识一下。【例2】教师教学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小池》时,引导学生读古诗、创字诗。教师出示“尖”字诗“尖尖角的小荷/小池举着的朱砂笔/在练习书空唐诗/红蜻蜓正在欣赏呢”,引导学生发现之所以由“小荷”联想到“朱砂笔”,是因为二者都“上小下大”。于是,学生受到启发,联想到针尖、刀尖、笋尖等,分小组仿写。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不着痕迹地將生字“尖”的教学融于儿童诗的读创中,让学生学会“类比联想”,又借助类比联想的物象加深对“尖”的认知,以及对《小池》这首诗的理解。(二)中段以字诗赏析为主,以读写结合为辅以某个或某族汉字为审美对象创作的字诗,适合赏析玩味,进而“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在赏析的基础上,围绕审美对象作适当的拓展阅读,以读促写,这其实是对《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学习内容“学习用口头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创编儿童诗和有趣的故事,发展想象力”的落实。常规操作流程为:确定要赏析的字诗—引导学生多角度赏析(交流诗中藏着怎样的汉字密码)—以读促写(引导自主或合作写字诗)。【例3】课上,教师出示关于“香”的字诗:“青蛙说你是半亩稻穗半月明/熊猫说你是翠竹的味道/农场说你是瓜果的味道/柳河说你是水草的味道/燕子说你是雨后彩虹的味道/老牛说你是一粒黍/在麦田里饱满的味道//风儿把书翻了又翻/你是书的味道/娃娃把妈妈亲了又亲/你是妈妈的味道/妈妈把娃娃吻了又吻/抿嘴甜甜地笑。”教师引导学生猜一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字,并说说是怎么猜到谜底的。在猜说的过程,师生一起品鉴字诗:“半亩稻穗半月明”是谜面,谜底是“香”。整首诗以铺陈的方法创造意境,让学生深化对“香”字的理解,实现情感交融与审美交融。之后,教师出示“禾”与“香”的甲骨文,引导学生说说它们分别表示哪个字,并猜想先民为何这样构字,然后尝试用“禾”或“禾字旁”的字写一首字诗。【例4】在芒种节气课上,学生运用“点字成诗13法课程”中学到的方法,尝试创作字诗。如运用音想法,即由字音展开联想和想象:“芒,这个字读máng,/为何它要读作máng?//农民说,/芒种时我要忙着插秧。//麦穗说,/芒种时我要忙着长刺。//合欢说,/芒种时我要忙着开花。//青梅说,/芒种时我要忙着酿酒。”一首简短的字诗,由“芒”的字音联想到同音字“忙”,并结合“芒种”这个节气特点展开想象,同时扣住“芒”的字义“某些禾本科植物籽实壳上的细刺”,生动形象有趣。由此,字的音义、节气文化以及童趣融合在一起。(三)高段以字诗创作为主,以品读为辅有了中、低段的字诗学习经历,学生积累了一定的阅读鉴赏经验,对字诗的创作方法有了初步体验和领悟。因此,高段以字诗创作为主,以品读为辅。这既是以“语用”为内核的素养导向决定的,也是由高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决定的。常规操作流程为:多种方式激发创写动力(激趣悟法)—引导学生点字成诗(情动辞发,学法迁移)—品读分享(读中修改,佳作共赏)。【例5】执教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教师出示一首“人”字诗让学生填空。学生根据诗句,填写出以下内容:“撇出涕泪(满衣裳)/捺出漫卷(喜欲狂)/撇得速度(飞快)/捺得心情(畅快)/撇捺之间/举国同庆(万民欢)”“撇出即穿(巴峡巫峡)/捺出便向(襄阳洛阳)/撇得速度(飞快)/捺得心情(畅快)/撇捺之间/大快人心(好还乡)”……接着,教师作如下引导:此时此刻,再来读这首诗,从“好还乡”中,你认识到了什么?是欢喜畅快的心情,或是急切的心情,还是五味杂陈?从“还”中,可读到曾经有家不能归,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酸楚?从“乡”中,可读到浓浓的乡愁、深深的眷恋?请带着这些问题,以一个字为题创作一首字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