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地理精准突破复习 西北地区-自然地理要素的整体性_第1页
2025届新高考地理精准突破复习 西北地区-自然地理要素的整体性_第2页
2025届新高考地理精准突破复习 西北地区-自然地理要素的整体性_第3页
2025届新高考地理精准突破复习 西北地区-自然地理要素的整体性_第4页
2025届新高考地理精准突破复习 西北地区-自然地理要素的整体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考地理精准突破复习西北地区——自然地理要素整体性

@时光

罗布泊位于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中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东缘,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中心,海拔780米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最低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东缘。任务1:识位置@时光Q1:结合视频资料,你是如何得出罗布泊“干旱”这一总体印象。@时光Q1:结合视频资料,完成下列空格。土壤:地貌:气候:生物:水资源:@时光任务2:问今生Q3:结合视频材料,分析罗布泊湖水干涸的原因。@时光材料1:

大约2000年前罗布泊还比较繁胜,但是后来气候越来越干燥,湖面严重缩减。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水注入罗布泊,使它重振威风,水面达到2000多平方公里。到上世纪60年代,由于上游截水灌溉等原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罗布泊湖水在干旱的环境中迅速蒸发,1972年终于全部干涸,原来的湖底变成盐碱荒漠、沙漠、雅丹等各种面貌。Q2:结合视频材料,分析罗布泊湖水干涸的原因。塔里木河、孔雀河河道改道青藏高原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水汽,导致降水减少,进而加速了罗布泊的干涸塔里木河两岸及湖区人口激增人类不合理用水,盲目增加耕地用水、修建水库载水致使塔里木下游河道干涸@时光材料2:湟鱼是青海湖独有的鱼类,生活在咸水中,每年春夏之交,洄游到淡水河中产卵繁衍。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当地人在布哈河上建坝截留河水,缓解当地水资源紧张局面。Q3:结合材料,简述布哈河上水坝对湟鱼生存的影响。建坝阻挡春夏洄游产卵;蓄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青海湖萎缩;湟鱼生存空间减少;湖水盐度增加,威胁湟鱼生存环境;入湖泥沙减少,湖泊养分降低;浮游生物减少,导致湟鱼饵料缺乏。@时光材料3:青海湖作为高海拔湿地资源,是首批列入国际湿地名录的七大重要湿地之一,已成为世界湿地保护组织关注的重点。2005年--2020年青海湖流域湿地面积由9415.83km2增加到10936.63km2。下图为青海湖流域各土地类型对湿地的贡献率。Q4: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青海湖湿地面积增加对青海湖水位的变化及地理环境的影响。①青海湖水位上升,水体自净能力提高;②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增强;③有利于天然植被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率;④抑制了沙漠化在青海湖流域蔓延,利于当地生态恢复;⑤增加物种丰富度,为候鸟提供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时光任务3:寻来世@时光材料4:“海鲜陆养”指在陆地营造类似于海洋的生态环境,人工养殖鱼类、虾蟹类、贝类等海产品。营造类似于海洋的生态环境,有多种方法。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链的完善,内陆地区有望成为中国海鲜供应的重要补充。这将有助于分散供应风险,减少对进口海鲜的依赖,提高中国海鲜产业的可持续性。此外,内陆海鲜养殖还有助于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材料5:无海何以产“海鲜”?新疆盐碱地资源丰富,土层含盐量极高,科研人员只需在盐碱水里添加特定的微量元素和益生菌,就能调配出适合不同海鲜生长的“人工海水”。新疆高山冰雪融水量大,水质纯净冷凉、富含饱和氧,常年低于20℃,适合三文鱼等冷水鱼生长。随着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经科学家们不懈的努力和政府对盐碱地养殖产业的推动,新疆已成功实现“海鲜陆养”,渔业水产正在为其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Q5:结合材料,简析新疆实现“海鲜陆养”的优势。自然原因:①新疆纬度高,山地多,以高山融雪补给为主,水温低,符合冷水鱼生长的温度条件;②水质纯净,污染少,鱼质量好;③盐碱地资源丰富,土层含盐量高;社会经济条件:①政策支持,科技人员扶持;②地广人稀,污染小;③交通运输便利,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④由于海洋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渔业资源减少,国内外市场广大。Q6:为新疆渔业水产的高质量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①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②提高品质,打造品牌产品;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水产养殖水平;④发展水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⑤调整水产养殖结构,提高名优品种的养殖比例;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生态渔业;⑦拓宽销售渠道,扩大消费市场。@时光课堂练习材料1:毛乌素沙地(右图示意)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南部、明长城中段西北的农牧交错带,年降水量约为250~440毫米,是世界各大沙漠中降水最多的区域。地形为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湖积、冲积平原,曾经河水清澈,水草肥美。近千年来,由于气候变迁、不合理开垦和战乱等,该地地面植被丧失殆尽,逐渐扩展成我国第四大沙漠。1959年以来,这里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控沙,引洪淤地,经过几十年治沙,近年来,榆林地区西部的毛乌素沙漠80%得到治理,已经有600多万亩沙地被治理,止沙生绿。许多沙地,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在沙漠腹地,榆林市还累计新辟农田160万亩,榆林这座“沙漠之都”变成了“大漠绿洲”。(1)分析毛乌素沙地能够成功恢复植被的自然原因。(2)说明毛乌素沙漠变绿后对自然环境各要素带来的影响。@时光课堂练习(1)地处半湿润,半干早地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多,植被易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