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中学联盟高考考前热身押题语文试卷_第1页
2024届山东省中学联盟高考考前热身押题语文试卷_第2页
2024届山东省中学联盟高考考前热身押题语文试卷_第3页
2024届山东省中学联盟高考考前热身押题语文试卷_第4页
2024届山东省中学联盟高考考前热身押题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2024.5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南宋学者郑友贤在其《十家注孙子遗说并序》中指出:“武之为法也,包四种,笼百家,以奇正相生为变。”《孙子兵法》全书从战略运筹、战争预测(《计篇》)起步,经战争准备(《作战篇》)、运用选择方略(《谋攻篇》)、发展实力(《形篇》)、创造有利作战态势(《势篇》)、灵活用兵、争夺先机、因敌变化而取胜(《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到解决具体的“处军相敌”(《行军篇》)、利用战术地形(《地形篇》)、掌握兵要地理(《九地篇》)、实施特殊战法(《火攻篇》)、搜集情报、以资决策(《用间篇》)等具体的战术问题,始于“知彼知己”,又终于“知彼知己”,恰好规划了一个完整的程序,其篇次结构序列设计,侧重于按用兵制胜的要领与方法加以逻辑展开。曾有人这么认为,“十三篇结构缜密,次序井然,固有不能增减一字,不能颠倒一篇者”,是一个完整有机的思想体系。阅读《孙子兵法》,须坚持回归经典文本的整体性原则。如许多人推崇《孙子兵法》讲谋略,甚至认为《孙子兵法》与将“瞒天过海”“趁火打劫”“顺手牵羊”之类阴谋诡计奉为圭臬的《三十六计》是同类,这显然是一种偏颇的识见。《孙子兵法》当然讲谋略,提倡“上兵伐谋”,但《孙子兵法》更注重实力建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战胜对手,前提是做强、做大自己。其后裔孙膑的“田忌赛马”故事,其实最能说明这层关系,以上驷对中驷、中驷对下驷、下驷对上驷,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赢了比赛。这说明,谋略有用,当双方实力相近状况下,谋略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如果三驷皆为下驷,那么,不管怎样运筹,比赛的结果很可能就是零比三。《孙子兵法》的鲜活灵魂,在于把握“经”与“权”,“常”与“变”的辩证统一,在于强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没有传承就无所谓发展,没有积淀就谈不上创新,孙子十分尊重前人在“古司马兵法”中所阐述的相关军事原则,正所谓“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同时,孙子也十分注重创新和发展,如郑友贤所言,“《司马法》以仁为本,孙武以诈立;《司马法》以义治之,孙武以利动”。孙子对前人的兵学原则,不是亦步亦趋,而是结合新的状况,灵活机变,出奇制胜。孙子也希望后人学习自己的兵法,但他的宗旨是期盼人们在学了他的兵法之后忘掉兵法。今天的读者之所以仍喜爱阅读《孙子兵法》,最为重要的是,它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领域,具有了哲学意义上的普遍价值。概括地讲,《孙子兵法》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它的辩证思维上,和《老子》一样,善于在合理中发现不合理,在正常中发现不正常。一方面,孙子善于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决定胜负的要素,把握克敌制胜的奥妙。如“五事七计”“令文齐武”“奇正相生”“仁诡相济”等等,无一不是以系统综合的视野切入,由全局呼应的途径造就。处处体现出纲举目张、举重若轻的大局意识和见微知著的预见能力。另一方面,孙子更注重抓矛盾的重点。所谓“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好钢用在刀刃上。阅读《孙子兵法》,要注意谨防陷入阅读误区。一是歪曲原意,郢书燕说。例如一些人将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理解为“和平主义”,就属于望文生义,背离了孙子说这段话的本意。二是取其一点,不及其余。这主要表现为对孙子兵学理论体系作断章取义的总结,忽视了孙子理论主旨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对《孙子兵法》只有一个印象,即诡道,“兵以诈立”,兵不厌诈。事实上,在军事战斗中,孙子不仅仅讲诡道,也讲仁义。更何况孙子并不单纯就军事讲军事,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因素加以综合考虑。三是生搬硬套,乱贴标签。比如有人动辄将《孙子兵法》的兵学原理,去和经营管理等经济活动加以联系。说到底,兵法,其属性是“兵”,是战场上的斗争艺术,兵可诈立,但商却不宜“诈立”。国学经典的阅读和运用,乃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没有一部经典和一家学说可以包揽一切,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阅读《孙子兵法》的同时,我们不妨同时阅读《论语》和《老子》,前者能帮助人们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操,后者能促成人们提升旷达的人生境界。而儒家的立场、道家的境界和兵家的能力这三者之间若是能做到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必将有助于一个人走向成熟,有所建树。(节选自黄朴民《今天,我们如何“正读”<孙子兵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子兵法》结构缜密,用兵制胜的要领与方法按照逻辑展开设计,决定了阅读兵法时的整体性原则。B.文章第二段举引田忌赛马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只有战斗双方实力相近的状况下,谋略才能起作用。C.“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孙子兵法》注重承传前人的兵学原则,较《司马法》更为机变灵活。D.《孙子兵法》的辩证统一,体现在“常”与“变”,体现在全局观与矛盾观,体现在讲诡道也讲仁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子兵法》具有超越军事领域的哲学价值,能综合考虑经济、文化等多个因素,因此广受读者喜爱。B.战场上兵不厌诈,商场上却不宜“诈立”,因为使用兵法原理的矛盾主体与矛盾性质都是不同的。C.一个人若想通过国学经典的阅读走向成熟,有所建树,必须将兵家儒家道家综合理解、融会贯通。D.文章论述《孙子兵法》的“正读”法则与阅读误区,均采用对比论证类比推理,视野开阔,说服力强。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观点的一项是(3分)A.《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与兵法《军争篇》“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治气说有相通之处。B.《屈原列传》中“怀王怒,大兴师伐秦……楚大困”,违背了兵法《火攻篇》中“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的慎战思想。C.《苏武传》中,卫律招降苏武,“剑斩虞常已……复举剑拟之”,其威逼利诱的方式,体现了兵法《谋攻篇》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D.《鸿门宴》中“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体现了兵法《九变篇》“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审时度势的变通性。4.如何理解文章第三段“在学了他的兵法之后忘掉兵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5.阅读“失街亭”的故事,结合材料分析马谡失败的原因。(6分)建兴六年,诸葛亮兵出祁山,任命马谡为先锋。马谡率兵四万五千人出守街亭,以兵法“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及“置之死地而后生”为由,拒绝将令,舍城上山。魏将张郃、司马懿率十余万大军围逼街亭,张郃“善处营陈、识变量”,围马谡而不攻,断其水源,谡不战自乱。街亭失守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年画记忆任静每当年根儿临近,我身体中的另一个自己,便飞回黄土高原北部那个小村庄,流连沉醉在熟悉的老屋里,轻抚墙上的陈年旧画,细嗅故里浓郁的年味,蛰伏于时光深处的温情记忆,便像团扇一般打开了。从小喜欢年画,是受母亲的影响。最初的记忆里,墙壁最醒目的地方张贴着一张年画,那是一个扎着朝天髻的小女孩,白里透红的脸蛋,眉目清秀。母亲说我就是她照着那个小女孩的模样生的。对于母亲的话,我信以为真,便一遍遍端详着那张年画,倍感亲切,仿佛望着镜子里的自己。母亲喜欢买连年有鱼、五谷丰登、五子夺魁等喜庆年画,它们图案简洁、画风古朴且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后来我长大了点儿,识了不少字,父亲开始有意识地买一些经典文学年画,有《三英战吕布》《智取生辰纲》《武松打虎》《红楼梦》《西厢记》……我那时个子特别矮小,常常仰着头沉醉在每一幅年画中。《红楼梦》系列年画中有一幅《老寿星偕众娇娃赏雪芦雪庵》,画面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有贾母、黛玉、探春、宝钗等。我最爱林黛玉,一袭白色曳地斗篷,将她的姿容衬托得愈加清丽出尘。正是缘于那幅年画,我喜欢上了《红楼梦》。我也曾痴迷地站在三英战吕布的年画前,恳求父亲再给我讲述一遍三国故事。我尤喜欢赵云截江夺阿斗那幅年画,充满侠义情长的故事,令我深深着迷。有一幅《梁红玉击鼓退金兵》,一身戎装的梁红玉英姿飒爽,一度成为我们姐妹最为膜拜的偶像。那时,我和二妹都幻想能拥有梁红玉那样一件大红披风。在一个三九寒冬的上午,二妹异想天开将包裹弟弟的红色绸缎斗篷披到肩上,赤脚踏着夏天的塑料凉鞋,自称红娘子。弟弟当时尚在襁褓中,那件斗篷之小,可想而知。这件短小得有点难堪的斗篷,并没有影响二妹冲天的豪气,她兴冲冲地满村子调兵遣将,麾下很快纠集了一帮左邻右舍的孩子,当她在厚厚的冰滩上清点兵将时,母亲追来将小斗篷收走了。二妹的脚丫子被冻成了紫茄子,她的女侠梦在一片凄惨的哭声中破灭了。而我却在痴迷观赏年画时,心头逐渐葱茏出一腔瑰丽的文学梦。后来,我不满足于只盯着自家墙上的年画,而是将阅读视野延伸到隔壁奶奶家、二奶和三奶家,还有村庄里更多的庄户人家。奶奶家喜欢张贴门神秦琼敬德、灶爷、财神、观音、八仙、寿星等充满吉庆色彩的年画。二奶三奶家有一帮半大孩子,喜欢张贴颇具时代色彩的电影年画,其中有《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从小年那天开始到过年的那一个礼拜,我一路挨个看过去,几乎能看完全村的年画,其中的戏曲人物、耕织农作、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花卉、动物、仕女、娃娃、风景尽收眼底,令我大开眼界。村庄里每一户人家都敞开大门欢迎我观看墙上的年画,仿佛很乐意展现他们家殷实的光景日月一般。我从每一幅年画里,看到了故乡厚道质朴、无拘无束的敞亮性格。喜欢看年画,于我而言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精神享受,应该说那段流连年画的童年时光,恰恰是一段精神觉醒的旅程。母亲把年画买回家,一般先不让我们打开看,生怕小孩子家笨手笨脚把年画给撕烂了。贴年画那一天是我们翘首以盼的,母亲终于允许我将新买的年画一幅幅展开,然后选择哪一幅该贴在屋子正中间,哪一幅贴在左边,哪一幅贴在右边。母亲举着画在前边张贴,我端着一大碗浆糊紧跟在后,还要不时在远处观望张贴的位置高了或低了。仿佛为了犒劳我似的,母亲每年都要把我的“学习优胜者”、“三好学生”等奖状,挨着年画贴到墙上最显眼的地方。母亲说年年贴年画,是为了祈求来年的平安祥和。而母亲贴奖状的样子比贴年画更加虔诚认真,好像她贴的不是奖状,而是在责任田里种植了满眼望不到头的绿色希望。每次贴完年画后,我们家刹那间焕然一新,一孔简陋且黯然无光的窑洞在色彩缤纷、错落有致的年画映衬下,瞬间变得满室生辉、春意盎然。贴上新年画的那些日子,母亲那布满细密皱纹的脸庞上,始终绽放着温婉的笑意,看上去也像一幅喜庆祥和的年画。稍年长,母亲便安排我去买年画。奶奶和二奶三奶家也要求我顺带着给他们买几张年画回来。我欣然领受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乐得屁颠屁颠,根本不顾赶集来回要跑六十里山路的辛苦奔波。逢集日,晨曦初升,我随着村里赶集的人出发了,一路上只顾大步流星赶路,不到两个小时就抵达了县城的年画市场。说是年画市场,其实就是新华书店附近一个简陋的年画摊子,在较为宽阔的街道上,横七竖八拉扯着一些绳子,上面用夹子分门别类悬挂着五彩缤纷的年画。在我眼中,这分明是一个琳琅满目的大世界。我一边观赏,一边仔细挑选,买了《八骏图》《梅兰竹菊》《昭君出塞》……我顺便给奶奶家买了《松鹤延年》《仙姑拜寿》,二奶和三奶家无非是领袖人物、光鲜明艳的影视明星。纸上乾坤大,画里岁月长。不知不觉,我已过了耽于幻想的年龄,年画也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但我始终没有忘记被年画装点的旧日时光。正是因了它们的存在,人们有了精神的归宿,物资匮乏的日子也变得斑斓、隽永、有滋有味。新春将至,又想起了那段迷恋年画的旧时光,想起了那个小小的自己——站在贴满年画的墙边,久久仰望。(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部分,每当春节临近,“我”的思绪便飞回黄土高原北部那个小村庄,流连沉醉在熟悉的老屋里,自然而然地引出“我”对年画的回忆。B.文章第二段“我”对墙壁上那张扎着朝天髻的小女孩年画念念不忘,不仅因为那是“我”最初的记忆,还因为“我”把它当成另一个自己。C.母亲每年都要把“我”的奖状,挨着年画贴到墙上最显眼的地方,写出母亲为子女的成绩骄傲和自豪,更饱含着母亲对“我”深深的期望。D.“村庄里每一户人家都敞开大门欢迎我观看墙上的年画”,这里写出故乡人民厚道质朴、无拘无束的敞亮性格。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的文学梦是从对年画的仰望中萌发出来的,年画的记忆伴随着我,成为我不断探索和创作文学世界的象征。B.“母亲把年画买回家,一般先不让我们打开看”这处细节描写,既写出小时候家境的困窘,也写出母亲对年画的珍视。C.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比喻手法,写出母亲虽布满细密皱纹但绽放着温婉笑意的脸庞,如同年画一般,给我们以温情和力量。D.文章以点带面,通过对年画的描写,回忆了被年画装点的旧日时光,凸显了“纸上乾坤大,画里岁月长”的主题。8.文章第四段详细叙写二妹扮演梁红玉的故事,是否赘余?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9.人们最容易怀想的是童年,但童年的光与影却在童年的“物”上留存,而这个“物”就是岁月的见证者,也是情感的凝聚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元和中,进士李贺善为歌篇。韩文公深所知重,于缙绅之间每加延誉,由此声华籍甚。时元相国稹年老,以明经擢第,亦攻篇什,常愿交结贺。一日,执贽造门,贺览刺不答,遽令仆者谓曰:“明经擢第,何事来看李贺?”相国无复致情,惭愤而退,其后自左拾遗制策登科,日当要路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祖祢讳进不合应进士举。贺亦以轻薄为时辈所排,遂成轗轲。文公惜其才,为著《讳辩录》明之,然竟不成事。(选自康軿《剧谈录》卷下)材料二: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①。”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②,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③。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选自韩愈《讳辩》)【注释】①孔子曾说过“守不足”“某在斯”。孔子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时不说“在”,说“在”时不说“征”。②周文王名昌,周武王名发,周公有诗曰“在昌厥后”“骏发尔私”。③唐高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昞”、玄宗名“隆基”、代宗名“豫”。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断句正确,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日A当要路B及为礼部郎中C因议贺D祖祢讳进E不合F应进士举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为著《讳辩录》明之”与《过秦论》中“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句式结构相同。B.是,正确的,“贺不举进士为是”与《齐桓晋文之事》“而王岂为是哉”中的“是”含义不同。C.讥,批评,“《春秋》不讥不讳嫌名”与《岳阳楼记》“忧谗畏讥”中的“讥”含义相同。D.上章,向皇帝上书。古时臣下向帝王上书言事的文体有“章”“表”“奏”“敕”“议”等。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稹因李贺拒绝与他会面而羞愧难当;李贺因为人轻薄被他人排挤;韩愈欣赏李贺的才能,写文章为其正名,最终没有成功。B.有人反对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因为他父亲“晋”“进”谐音,依律触犯嫌名讳。众人不加分辨,纷纷附和。韩愈作文阐明态度。C.《讳辩》主体部分先引律后引经再引国家之典,层层辩驳。不作正面结论,而是在一连串的反诘句对“毁之者”提出质问,气势夺人。D.《讳辩》多处使用对比论证,如大臣奏章皇上诏书不讲避讳,与宦官宫女讲避讳做对比;士大夫避讳父母名讳,与宦官宫妾孝顺父母讲避讳做对比。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⑴韩文公深所知重,于缙绅之间每加延誉,由此声华籍甚。⑵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14.韩愈对于“避讳”的态度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於潜①女苏轼青裙缟袂於潜女,两足如霜不穿屦。觰沙鬓发丝穿柠,蓬沓障前走风雨。老濞②宫妆传父祖,至今遗民悲③故主。苕溪杨柳初飞絮,照溪画眉渡溪去。逢郎樵归相媚妩,不信姬姜④有齐鲁。【注】①旧县名,在杭州西,今并入浙江临安县;②老濞,和后文的“故主”,都借指五代的吴王;③悲,此处是怀念的意思;④姬姜,即姜氏、姬氏,是齐、鲁的贵族,二族妇女皆以豪华貌美著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於潜女发型奇妙:乌黑的头发向上高高地、蓬松地梳起,头上横插一支大银栉,几乎遮住了前额。B.同是“行走”却意味不同,刘兰芝“纤纤作细步”,婀娜轻盈,而於潜女却是匆匆奔走。C.作者用“照溪”“画眉”两个动作,把这位农村妇女朴实的爱美之心体现得淋漓尽致。D.砍柴归来的丈夫觉得女子妩媚多姿,齐鲁的姬姜两家的贵族妇女和她相比也黯然失色。16.有人认为“老濞”二句横亘中间,非常突兀;也有人认为恰到好处。你认同哪种观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并未逝去的江水和“,”的明月为喻,来宽解对方。(2)“鸥”在古人笔下常常被视为隐士的伴侣,杜甫《客至》中的“”和黄庭坚《登快阁》中的“”,都是借此来表达闲适和隐逸之情。(3)把女子的头发比作“云”,来形容头发的浓密、柔软,这在古诗文中屡见不鲜,比如“,”。三、语言知识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据说科幻文学即将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潮,但我总觉得,这种正在纯文学界泛滥开来的科幻热情并非①对最前沿科学的透彻理解和思考能力,而只是因为厌倦(或没有能力)用显微镜观察熟悉的人世和过往的文明,于是企图用望远镜去瞭望遥远和陌生的场域。我喜欢的那些科幻文学作者,阿西莫夫、莱姆或特德·姜,②说他们强调想象力,②说强调思维的精密,如同数理学家或符号学家一般,同时,他们也熟稔于人类文明的真实细节,如博物学家和人类学家,再者,他们即便不写科幻,随便写点什么都会是很好的作家。与之相比,我们此地的科幻文学现场,基本还只是民科爱好者和③者自得自满的安乐园。在文学领域,客观时间维度上的“新”是没有意义的,它转瞬就会成为旧,有意义的是恒久的“新鲜”,而这种新鲜始终在源头处,在过去世界的不断重现中,在那些战胜死亡的复活里,如我们的记忆和每一个春天所唤回的。18.下列各项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A.基于不是……而是……固步自封B.基于与其……不如……闭门造车C.鉴于不是……而是……闭门造车D.鉴于与其……不如……固步自封19.对文段中“显微镜”“望远镜”的功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显微镜”能观察已发生的故事,揭示现实生活的丰富复杂。B.“显微镜”具有放大功能,能以小见大发掘熟悉生活的新意。C.“望远镜”能见当下所不能见,为旧题材找到新的书写方式。D.“望远镜”能观察遥远和陌生的场域,试图表现未来的文明。20.这段文字显示了作者对目前科幻文学热潮的态度,语言表达很有特色,请结合第一段加以评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