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24年1月18日9:30—12:00】高中2023级第一学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语文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进城”与“返乡”贯穿了百年中国乡土小说史。新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剧,农民进城谋生已成为屡见不鲜的社会现象。他们困窘的城市生活境遇和坎坷的心路历程逐渐引起作家的关注,表现“返乡”的作品由此频繁出现。在刘庆邦2005年发表的小说《回家》里,农民工梁建明的儿子回乡后发现,乡村早已无法接纳他,在孤独的煎熬下,他只能再次离去。不难看出,这一时期乡土小说中塑造的返乡者形象,大多是城市的漂泊者、逃离者。这些旧式返乡者因为现实的困窘和精神的苦闷选择返乡,但故乡却再难成为他们的归宿。新时代以来也涌现出了一批乡土小说,虽然也会书写乡村的衰弱以及农民在“进城”与“返乡”间的徘徊,但总体基调不再耽于对乡村前景无路的沮丧或对乡村文化的反思,更多的是尝试以文学想象的方式捕捉时代脉动,为乡村振兴寻求可行的方法。作家关仁山曾经说过,乡土小说仅有批判是不够的,还需要建设,比如对乡村经济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给予启示。长篇小说《暖夏》将“返乡”作为主人公二泉故事的起点,讲述他从进城打工者转变为返乡创业者的成长之路,极具建设意义。承载着人的记忆和乡村历史的乡愁,成为促使以《暖夏》中的二泉、《金谷银山》中以范少山为代表的新时代返乡者投身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这些新式返乡者纷纷尽己所能将城市的资金、技术、人脉等资源注入乡村。他们既有增加收入、创造更好生活的务实精神,更有着造福乡邻乡亲、反哺故土的理想憧憬。这些新型返乡者,经历了“离乡——返乡——留乡”的动态过程,与其形成明显差异的坚守者们则始终扎根于乡土社会。新世纪乡土小说也塑造了许多乡村坚守者形象,但他们往往被作者大肆批判,以图引发人们的反思。如在阎连科于2007年发表的小说《黑猪毛白猪毛》中,李屠户、刘根宝仍延续着“五四”以来被反复抨击的“国民劣根性”。而新时代乡土小说呈现出较为积极的建设姿态,所谓的新式坚守者之“新”,表现为其形象一改浓郁的暗沉色彩,增添了更多暖色。他们对故土有着强烈的眷恋之情,“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观念根深蒂固。诚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阐述的乡土中国的根在土里,具有一种“土气”,使生于此的人们必须依赖土地才能成活。尽管当今乡村社会已经不同于费孝通先生所描述的那种乡村社会,然而生长于乡村的部分人群仍然无法割舍对“土地”的眷恋,这种“乡土”观念烙印在他们的血液中,让他们不愿背井离乡。这些新时代的坚守者并不故步自封,他们具有敏锐的感知和开放的视野,能够迅速接纳城市反哺乡村的种种资源,适应现代化元素源源不断地注入乡村的现实。这些坚守者已经成为新时代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来源之一,成为造福家园的有为者。(摘编自刘燕《新时代长篇乡土小说中的“新人”形象初探》)材料二:离乡者虽然在地缘上远离了故乡,但故乡有生养他们的至亲父母、熟悉的亲人,血缘仍旧像脐带一样将他们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故乡与亲人是进城者难以割舍的牵挂,故乡中稳定的血缘关系为城市中孤独的心灵提供了精神的庇佑。同时,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孤独、焦虑、空虚加剧了离乡者心灵的异己感与无家可归感,游荡在城市边缘的个体极力想要融入城市这一新的群体,但无法融入的挫败感引发了浓重的乡愁。离乡者的返乡所指向的不仅仅是对血缘亲情的延续,更指向对自身归属与来源的确认。一部分知识分子体验到现代化城市的浮华后,曾经的乡土生活经验与对美好乡土的向往便勾起了他们精神上对故土的怀念。这些知识分子希望在回望与返归中寻求归属感。他们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找寻自我生命的源头、情感的依托与心灵栖息之地。例如《芳草在沼泽中》中的刘伟就出于对都市生活的厌烦与对乡土诗意生活的向往而前往僻静的芦苇湖。值得注意的是在寻根式的返乡小说中,土地意象再次进入了文本的中心并被赋予了深层的情感内蕴。土地作为乡土社会的根基,其容纳万物的包容与博大给予了返乡者身份上的再次认同与精神上的慰藉。陈应松《像白云一样生活》中逃离乡村进入城市的细满无法忍受城市生活的冷漠,他回忆故乡美丽而闲适的风景,乡土安抚着他受伤的心灵。虽然新世纪的返乡书写继承了寻根文学的传统,向乡土大地再次寻找着人类精神的皈依之处,但返归乡土却面临更为沉重的问题:经历了城市伤痛性体验的打工者被迫返回乡土后能够适应原来的生活方式吗?故乡仍旧是记忆中那个理想之地吗?显然,部分作者已经通过返乡者的声声叹息与再次离去宣告了寻根的失败。如王十月《寻根团》中的关键人物“马有贵”就体现了对“寻根”的深度解构。因为打工而身患严重的尘肺病的他回家后,家人却因一笔工伤赔偿款而与他发生冲突,感受着亲情的冷漠与异化,寻根彻底失败。返乡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进入城市的离土者已经渐渐地将自身与传统及过去割裂,其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已经在城市文明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返回乡土后两种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使返乡者容易陷入无根的焦灼感。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故土淳朴的人心和不受污染的自然环境也不知不觉发生了改变。这些宣告了新世纪乡土小说中返乡主人公寻根的失败。(摘编自何祎琳《新世纪返乡书写的家园焦虑与家园新变》)注:新世纪乡土小说指的是本世纪前十年的这段时间的乡土小说作品;新时代乡土小说指的是党的十八大(2012年)以后的乡土小说作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世纪乡土小说《回家》反映了返乡者现实困境,新时代乡土小说《暖夏》讲述了返乡者的成长之路。B.与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返乡者相比,新时代乡土小说中的返乡者对家乡和土地的心理依赖程度更加明显。C.新时代乡土小说中的乡村坚守者善于接受外界的新事物,他们与新时代的返乡者一样,都是乡村的建设者。D.根据材料二可知,血缘关系和对自身归属的确认,是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离乡者想要返回故乡的重要原因。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在论述旧式返乡者和新式返乡者时,均列举了具体的小说作品,读者更易理解。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肯定了“土地”的重要性,认为“土地”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C.材料二中提及的乡土小说《寻根团》中人物马有贵的经历也可作为材料一第一段的论据。D.“离乡者返乡失败”是两则材料提到的共性问题,作者分析了问题成因并给出了建议。3.下列选项内容均选自《乡土中国》,其中与材料二论述的内容关联性不强的一项是()A.我十岁离开了家乡吴江,但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籍贯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B.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C.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D.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个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的论证思路。5.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作家创作乡土小说的目的。【答案】1.B2.D3.D4.首先明确新时代返乡者的内生动力是承载着人的记忆和乡村历史的乡愁;然后具体呈现其动态过程,引出扎根于乡土社会的乡村坚守者,再通过对比手法,比较出新世纪乡土小说和新时代乡土小说创作者写作中对于乡村坚守者的不同态度,最后深入剖析新时代乡村建设者在乡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5.①批判乡土社会中的某种现象,以图引发人们的思考;②启示人们思考乡村建设和文化建设,向乡土大地再次寻找人类精神的皈依之处;③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找寻自我生命的源头、情感的依托与心灵栖息之地。【解析】【1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新时代乡土小说中的返乡者对家乡和土地的心理依赖程度更加明显”无中生有,文中在写到新式坚守者之“新”时,只是提到“他们对故土有着强烈的眷恋之情,‘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观念根深蒂固”“然而生长于乡村的部分人群仍然无法割舍对‘土地’的眷恋”,并未明确对其与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返乡者进行对比。故选B。【2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作者分析了问题成因并给出了建议”分析错误,两则材料分析了问题及具体现象,但并未给出建议。故选D。【3题】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材料二第一段“故乡中稳定血缘关系为城市中孤独的心灵提供了精神的庇佑”表明这里强调了“血缘”,故A中的“籍贯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恰与其论述内容关联性较强。材料二第二段“游荡在城市边缘的个体极力想要融入城市这一新的群体”“他们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找寻自我生命的源头、情感的依托与心灵栖息之地”“例如《芳草在沼泽中》中的刘伟就出于对都市生活的厌烦与对乡土诗意生活的向往而前往僻静的芦苇湖”表现的则是在其他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故选项B与其论述内容关联性较强。材料二第三段“土地作为乡土社会的根基,其容纳万物的包容与博大给予了返乡者身份上的再次认同与精神上的慰藉”强调的是“土”是他们的命根,故C项与其论述内容关联性较强。D.“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个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强调的是差序格局,材料二中并未涉及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这样的内容。故选D。【4题】本题考查学生理清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三段共有十二句话构成,1至4句应为第一层,先明确新时代返乡者的内生动力,然后具体呈现其动态过程,“尽己所能将城市的资金、技术、人脉等资源注入乡村”“既有增加收入、创造更好生活的务实精神,更有着造福乡邻乡亲、反哺故土的理想憧憬”“经历了‘离乡——返乡——留乡’的动态过程”。5至12句为第二层,第4句末引出扎根于乡土社会的乡村坚守者,但作者并未单独写某一类情况,而是通过对比展现二者的不同,从而突出新时代返乡者在新时代乡村建设所起的作用。如“新世纪乡土小说也塑造了许多乡村坚守者形象,但他们往往被作者大肆批判,以图引发人们的反思”“而新时代乡土小说呈现出较为积极的建设姿态,所谓的新式坚守者之“新”,表现为其形象一改浓郁的暗沉色彩,增添了更多暖色。他们对故土有着强烈的眷恋之情”的对比。最后“这些新时代的坚守者并不故步自封,他们具有敏锐的感知和开放的视野,能够迅速接纳城市反哺乡村的种种资源,适应现代化元素源源不断地注入乡村的现实。这些坚守者已经成为新时代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来源之一,成为造福家园的有为者”则是深入剖析了新时代乡村建设者在乡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5题】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他们困窘的城市生活境遇和坎坷的心路历程逐渐引起作家的关注”和第二段“作家关仁山曾经说过,乡土小说仅有批判是不够的”可知,首先作家创作是批判乡土社会中的某种现象,以图引发人们的思考。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更多的是尝试以文学想象的方式捕捉时代脉动,为乡村振兴寻求可行的方法”“作家关仁山曾经说过,乡土小说仅有批判是不够的,还需要建设,比如对乡村经济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给予启示”可知,启示人们思考乡村建设和文化建设,向乡土大地再次寻找人类精神的皈依之处。根据材料二“一部分知识分子体验到现代化城市的浮华后,曾经的乡土生活经验与对美好乡土的向往便勾起了他们精神上对故土的怀念。这些知识分子希望在回望与返归中寻求归属感。他们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找寻自我生命的源头、情感的依托与心灵栖息之地。”可知,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找寻自我生命的源头、情感的依托与心灵栖息之地。(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走过村庄胡启涌①风把我与一地的落叶吹向村庄,步履窸,叶子窸窸。②河流紧贴着村庄,娴静的河水湛蓝如练。风拂过时,河中清波粼粼,两岸也随着波纹荡漾开去。几棵有些年数的柳树,痴守着河岸,风急柳乱,河风任意侍弄着柳树的长发,河面也变得影影绰绰起来。③这个隐在山间的小村庄,现在只剩下一片宁静了,人们离开了这里,集体迁到了远处更为便利的小镇。我无数次走过这里,欣赏过这里的草木人间,我在这里能快速地找到内心的故乡。现在,河边没了挑水的人,没了洗衣的人,没了放牛的人……整条河流已交给了几只黑水雉,黑水雉是一种文静的水鸟,如一串草甸子浮在水面,时而将藏在翅膀下的头抬起,看一下四周后又把头埋下。它熟悉这条河流,只需要抬头一瞥,就会读懂河流的每一个细节。④整个村庄都是青瓦木房,石墙护院,推开虚掩的木门,屋里的烟火已远去,抬手触摸旧物件,润润的凉凉的,就像受潮的记忆,时时处于破壳发芽的状态。只要随意一摸,手印就会真实地印上去,指纹与木纹清晰地重叠着,一个完整的村庄顿时在心中温暖起来。⑤瓦房一间挨着一间,沉默得像一群闲坐院边的老人,坐姿各异,满是沧桑。房顶上,道道瓦沟和排排瓦垄上的湿湿印迹告诉我,一场小雨刚刚来过。排排青瓦,是村庄一架铺陈开去的大号钢琴,风吹过,琴声响起,轻时如低诉,急时似号鸣。檐角上的一撮松土上,一根蒿草在风中时俯时仰,指挥着村庄的露天音乐盛会。⑥瓦檐下的木房已无人居住,一码一码的柴火堆在房前房后。曾经奔忙在田间的铁铧光亮不再,在岁月的销蚀中斑驳暗沉。挂在木梁上的一把锄头,紧紧贴着墙壁,与脱了齿的犁耙、断了柄的钉耙,在时光中保持着一致的静谧。一个完整的背篼搁在屋角,还配有一对精致的棕丝背带,里面装着一些包谷壳,算是对屋里残缺旧物的一个补充。门外一口石水缸,底部已陷在了泥土中,古意苍苍。在曾经的时光里,这座瓦房主人的每一餐饭,每一次浆洗,都从这口水缸开始演绎。还有随处可见的石猪槽,没入瓦砾中的石磨盘,干爽如昔的地窖……待到春天,草芽陆续冒出地面,几阵春雨后,疯长的绿意就会再次把它们覆盖,会将这些故园中的旧物件,精心做成一个又一个的绿色包裹,存放在村庄这里,耐心地等待取件人的到来。⑦一堵半人高的老墙,像村庄的一道浓眉,由脸盆大小的砾石摆砌而成,大约是村民们从村外河里拾来,光滑的表面有水流的痕迹,也有村民的体温。石缝中生长着坠盆莲和金边吊兰,缀有水珠,透明喜人。满墙缠绕的枯瘦南瓜藤,恰似一幅章草书法作品中的几道焦墨,恣意地交织在墙上。几个南瓜无人摘回,如几滴硕大的墨点滴落在墙头。南瓜上有几个小洞,走近探看,里面的瓜子和瓜瓤早被松鼠和鸟儿啄去,只剩下一个个空壳,写意地悬挂在墙头。一群麻雀在墙头翻飞,蹦上跳下,叽喳不休。一只流浪猫突然出现,麻雀“噗”的一声飞向瓦房。瓦房是鸟儿最安全的家,麻雀总能在檐下的檁条间找到舒惬住处。它们与燕子为邻,同在屋檐下,燕子的旧日泥巢还空着,一个挨一个的“挂”在檐下。等到草绿花开的日子,燕子归来,它们就会同守屋檐下,共话杏花春雨。⑧我披着轻寒,一个人走过村庄。这里的瓦房依山而建,一条青石满铺的路,顺着山势随弯就弯地穿过村庄。其实村庄不大,就十几户人家,人们离开后也很少回来了,把带不走的瓦房和过去留在了这里,交给了四季的风雨管理。时间愈久这里就愈安静,适合一个人孤独地走过。⑨还好,河流不会离开这里,始终以母性的温情拥抱着村庄。我与瓦房、石板,还有那些静躺在光阴里的旧物件,一起依偎在河流的臂弯里,用最暖心的语言慰藉彼此,想起沈从文那一句:我就这样一边看水一边想你。(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11月2日版)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写“步履窸”,暗含了“我”走向村庄时孤独;“叶子窸窄”则写出了村庄的冷寂与落寞。B.“我无数次走过这里”并“在这里能快速地找到内心的故乡”,从中可看出“我”对村庄的熟悉与眷恋。C.人们离开之后“很少回来”,既点明了村庄安静的原因,也表达了作者对村民离开村庄这一行为的不满。D.作者引用沈从文的话作为结尾,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也提升了文章的感染力,并能引发读者的思考。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写柳树“有些年数”,并“痴守着河岸”,旨在表现村庄的宁静美好,同时反映村庄历史文化悠久。B.写黑水雉能“读懂”河流,以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表现了人对自然的保护。C.“烟火远去”表现了村庄在人们离开后的冷清;“心中温暖起来”表现村庄能给予“我”情感的慰藉。D.“绿色包裹”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雨后春草生长的情态;“等待取件人”暗含了对乡村振兴的期待。8.文中画线部分,使用多个以“一”开头的数量词,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9.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时间愈久这里就愈安静,适合一个人孤独地走过”的感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C7.C8.①连用多个“一”将“村庄民居”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②连用“一”凸显的是“孤独、落寞”,形成一副孤寂的形象画面。③全文铺陈的是人去后村庄的安静与回归自然的原始美妙的环境变化,此处聚焦于“一”,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9.①人们走后很少回来,村庄空了,没有了人迹的村庄显得寥落孤寂,即越发的安静,只剩下自然的声音。

②人迹寥落的村庄成为作者心灵寄托所在,是作者情感的故乡,在这里作者享受孤独带给自己的平静和怡然的心情。【解析】【6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表达了作者对村民离开村庄这一行为的不满”错误。原文“其实村庄不大,就十几户人家,人们离开后也很少回来了,把带不走的瓦房和过去留在了这里,交给了四季的风雨管理”可知,作者仅陈述事实,没有抒发不满的情绪。故选C。【7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A.“同时反映村庄历史文化悠久”错误。原文“几棵有些年数的柳树,痴守着河岸,风急柳乱,河风任意侍弄着柳树的长发,河面也变得影影绰绰起来”,对河流及两岸的景物描写,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暗合作者对家乡的依恋,无关乎历史文化。B.“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表现了人对自然的保护”错误。写黑水雉能“读懂”河流,以拟人的手法抒发了人们离开后,村庄的环境变得自然恬淡,这样的环境不是人为保护的,故选项“人对自然的保护”有误。D.“暗含了对乡村振兴的期待”过度阐述。原文“疯长的绿意就会再次把它们覆盖,会将这些故园中的旧物件,精心做成一个又一个的绿色包裹,存放在村庄这里,耐心地等待取件人的到来”,表达了作者对人们回归村庄的期望之情,希望有人能欣赏这静谧而生机勃发的无人的村庄,并能在感情上有所收获。故选C。【8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由原文“一把锄头”“一个完整的背篼”“一对精致的棕丝背带”“一些包谷壳”“一口石水缸”“每一餐饭,每一次浆洗”可知,连用多个“一”将“村庄民居”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由原文“一把锄头”“一致的静谧”“一个完整的背篼搁在屋角,还配有一对精致的棕丝背带,里面装着一些包谷壳,算是对屋里残缺旧物的一个补充”“这座瓦房主人的每一餐饭,每一次浆洗”可知,“一”个、“一”对凸显了形单影只的孤单,只有一个,没有更多,形成一副孤寂的形象画面。由原文“几棵有些年数的柳树,痴守着河岸”“人们离开了这里,集体迁到了远处更为便利的小镇”“河边没了挑水的人,没了洗衣的人,没了放牛的人”“几个南瓜无人摘回”“人们离开后也很少回来了,把带不走的瓦房和过去留在了这里,交给了四季的风雨管理。时间愈久这里就愈安静,适合一个人孤独地走过”和“一把锄头”“一个完整的背篼”“一对精致的棕丝背带”“一些包谷壳”“一口石水缸”“每一餐饭,每一次浆洗”可知,全文铺陈的是人去后村庄的安静与回归自然的原始美妙的环境变化,此处聚焦于“一”,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9题】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结合“其实村庄不大,就十几户人家,人们离开后也很少回来了”可知,人们走后很少回来,村庄空了,没有了人迹的村庄显得寥落孤寂,即越发的安静,只剩下自然的声音。结合“我无数次走过这里,欣赏过这里的草木人间,我在这里能快速地找到内心的故乡”“只要随意一摸,手印就会真实地印上去,指纹与木纹清晰地重叠着,一个完整的村庄顿时在心中温暖起来”“我与瓦房、石板,还有那些静躺在光阴里的旧物件,一起依偎在河流的臂弯里,用最暖心的语言慰藉彼此”可知,人迹寥落的村庄成为作者心灵寄托所在,是作者情感的故乡,在这里作者享受孤独带给自己的平静和怡然的心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山阳王君墓志铭顾炎武往余在吴中,常郁郁无所交,出门至于淮上,临河不渡,徬徨者久之,因与其地之贤人长者相结,而王君起田最与余善,自此一二年或三四年一过也。王君与余同年月生,而长余二十余日,其行事虽不同而意相得,凡余心之所存,及是非好恶无不同者。虽不学古而暗合于义,仁而爱人,乐善不倦,其天性然也。生八岁而孤,事母孝,事其兄恭,其居财也有让。少为帖括之学,及中年,遂闭户不试。家颇饶,每受人之负,折券不较,以是其产稍落。而四方宾客至者,未尝不与之周旋。当余在太原,而余友潘力田死于杭,系累其妻子以北。少弟耒年十八,孑身走燕都,介余一苍头①以见王君。王君曰:“我固闻之。宁人②尝与我言,潘君力田,贤士也,不幸以非命终。而宁人之友之弟,则犹之吾弟也。”迎而舍之。比其归也,则曰:“家破矣,可奈何!吾有女年且笄,将婿子。”间二年,耒遂就婚。王君与耒非素识也,特以宁人之友故,而余在远,弗及为之从臾也。每为余言:“子行游天下二十年,年渐衰,可已矣!幸过我卜筑,一切居处器用,能为君办之。”逡巡未果,而别君之日,持觞送我大河之北,留一宿,视余上马,为之出涕,若将不复见者。乃明年,余遂有山东之厄,而海、岱以南地大震,君亦为里中儿所齮龁,意不自得。又明年六月庚午,君卒。惟君生平以朋友为天伦,其待余如昆弟,而余以穷厄蹇连,无能申大义于诈愚凌弱之日者。以十九年之交再三之约而不获与之分宅卜邻同晨共夕;其终也,又不获视其含殓,而抚其遗孤。吁,可悲矣!君讳略,字起田,淮安山阳人。家清江浦之南,卒时年五十七。娶方氏,子一,宽。将以卒之某年某月其日葬于某地之先茔,而子婿耒以状及宽书来,是不可以无铭。(节选自《顾炎武集》)【注】①苍头,奴仆,家人。②宁人,即顾炎武,他原名绛,字宁人。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以十九年之交再三之约而不获与之分宅卜邻同晨共夕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门至于淮上”和“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两句中的“至于”含义相同。B.“而王君起田最与余善”和“善假于物也”(《劝学》)两句中的“善”含义不同。C.“留一宿”和“谢公宿处今尚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宿”含义不同。D.“而抚其遗孤”和“小学而大遗”(《师说》)两句中的“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吴中之时,和当地的贤人长者相互交好,在这些人中,王起田与他的关系最好。B.王起田八岁丧父,对待母亲非常孝顺;他不慕名利,中年之后,没有再去参加科举考试。C.王起田与潘力田情谊深厚,潘力田去世后,其弟潘耒投奔起田,起田感念过往招其为婿。D.王起田去世后,作者收到了潘耒的行状和王宽的书信,认为应该为王起田撰写墓志铭。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家颇饶,每受人之负,折券不较,以是其产稍落。(2)幸过我卜筑,一切居处器用,能为君办之。【答案】10.BDG11.D12.C13.(1)王起田家产颇为丰饶,常常被人欠债,但是他毁弃债券,不再索取,因此他的家产逐渐减少(家业逐渐衰败)。(2)希望你到我这里择地建宅定居,所有住处的器物用度,我能替你置办。【解析】【10题】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凭着十九年的交情,一再的邀约,最终却不能和他隔宅而居,与他为邻居,朝夕相伴。“十九年之交”中的“之”意为“的”,定中结构不能断开,“再三”意为“一再”,中间不能断开,“十九年之交”“再三之约”两个短语中间必须断开,故在B和D处断开。“分宅卜邻”“同晨共夕”是两个动词性质的并列短语,做谓语,中间须断开,故在G处断开。故选BDG。【11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到达,到了。句意:到了淮上。/到了泰安。B.正确。与……友善/擅长,善于。句意:而王起田跟我关系最好。/善于借助外物。C.正确。用以计算夜/住宿。句意:留宿一夜。/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如今还在.D.错误。遗留/丢弃,放弃。句意:并安抚死者遗留下来的孤儿。/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故选D。【12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王起田与潘力田情谊深厚”错误,由原文“余友潘力田死于杭”“宁人尝与我言,潘君力田,贤士也,不幸以非命终”可知,王起田与潘力田二人并不相识,只不过有共同的好友顾炎武。故选C。【13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颇”,很;“折券”,毁弃债券,不再索取;“稍”,渐渐,逐渐;(2)“幸”,希望;“过”,拜访,到;“卜筑”,择地建筑住宅,即定居之意;“一切”,所有的,全部。参考译文:山阳王君墓志铭顾炎武往昔我住在吴中,常常郁郁寡欢,不与人结交,离家远行到了淮上,来到河边不肯渡过,徘徊很久,于是跟当地的贤者相互结交,而王起田跟我关系最好,从此一两年或三四年相互一拜访。王起田和我同年同月生,却比我大二十多天,他的行事风格虽然与我不同,志趣却极其相合,凡是我心中所想以及观点的是非对错、喜好厌恶,没有不同的。虽然没有学过古书而暗合其中道义,仁厚而爱护他人,乐于做好事,不觉疲倦,他的天性使他这样。王起田出生后,八岁丧父,事奉母亲孝顺,事奉兄长恭敬,在钱财上有谦让(不贪钱财)。王起田少年时学习科举应试文章,等到中年,就不预科考,不再应试。他家产颇为丰饶,常常被人欠债,但是他毁弃债券,不再索取,因此他的家产逐渐减少(家业逐渐衰败)。但是四面八方的宾客到他这里来的,从来没有不和他们应酬(接待他们)的。当时我在太原,而我的朋友潘力田死在杭州,妻子儿女被滞留在北方。小弟潘耒十八岁,孑然一身到了燕都,靠着我的一个家人介绍来拜见王起田。王起田曰:“我本来就听闻这件事了。顾炎武曾经跟我说,潘力田,是一个贤士,不幸不能寿终。顾炎武朋友的弟弟,就如同我的弟弟。”接待他并安排他住下。等到他返乡,就说:“家庭破落衰败,家人亡故离散,可怎么办呢!我有个女儿,年龄将要及笄,以后就做我的女婿吧。”过了二年,潘耒就来完婚。王起田与潘耒素不相识,只不过因为是顾炎武朋友的缘故,而我在远方,来不及给他劝导。他常常对我说:“你云游天下二十年,年龄渐渐衰老,可以停下脚步了!希望你到我这里择地建宅定居,所有住处的器物用度,我能替你置办。”我总是迟疑,没能实现,而离别他的那天,他端着酒杯,送我到黄河之北,留宿一晚,看我上了马,对着我流泪,好像不会再见面一样。等到第二年,我就有了山东的灾厄,而渤海、泰山以南发生大地震,王起田也被同乡小人所毁谤中伤,自己感到很不得意(心情不舒畅)。又过了一年,六月庚午日,起田去世。只有王起田生平把朋友视为亲人,他待我像亲兄弟,而我因为艰难困厄,却不能在老实愚弱之人被欺骗、弱小者被欺凌的时候伸张正义。凭着十九年的交情,一再的邀约,最终却不能和他隔宅而居,与他为邻居,朝夕相伴;他去世的时候,又不能看他入殓,安抚他的遗孤。唉,可悲啊!他的名讳是略,字起田,是淮安山阳人。家在清江浦的南面,去世时五十七岁。娶妻方氏,生一个儿子,名宽。将在去世的某年某月其日安葬在某地先人坟茔,他的女婿潘耒带着行状和王宽的书信来,因此不可以没有墓志铭。(节选自《顾炎武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天津桥①白居易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②春傍窈娘堤。柳丝袅袅风缲③出,草缕茸茸雨剪齐。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注:①天津桥,位于洛阳,隋唐时为连接洛河两岸的交通要道。诗中神女浦、窈娘堤均为地名。②脸波:形容女子目光清澈,流转如波。③缲(sāo):缫丝,抽茧出丝。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诗人出游的地点,诗人到此之后,该地的景象激发了他的创作意愿。B.诗人以“眉”字形象地勾勒出月亮弯而细的形状,以“脸波”表现月光的清澈。C.尾联写诗人游兴正浓时,前面的游人提醒他不要大声欢呼,以免破坏眼前美景。D.本诗选取天津桥一带的景物,描绘了美丽的春日图景,表达了诗人的闲适之情。15.“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齐”写得极妙。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14.C15.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极言天津桥春天的景致之美。赋予风、雨以人的情态,袅袅的柳丝似乎是风催生出的,茸茸的春草好像是雨剪裁出的,亲切可爱,形象生动。②用词精练,想象新奇。动词“缲”、“剪”的运用,仿佛让我们看到一幅和煦的春风吹绿了婀娜多姿的柳丝,贵如油的春雨滋润了无边芳草萌发的画面,联想巧妙,状物妍美,不落俗套。③叠词的运用,富有节奏感,突出了春风、春雨柔和、润物的特点。【解析】【14题】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前面的游人提醒他不要大声欢呼”错误。“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的意思是,作者告诉前面开路的仪仗人员不要大声呼喝,担心惊动了正在鸣叫的黄鸟。故选C。【15题】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赏析某一联,即诗歌的“炼句”,一般从手法入手,然后具体分析,最后点明情感。首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袅的柳条,好似春风缫出的柔丝;茸茸的绿草,被春雨剪得齐如茵毯,赋予春风、春雨以人的情态,极言天津桥周围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致,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之情。其次,动词运用生动。“缲”、“剪”两个动词,化静为动,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和煦的春风吹绿了婀娜多姿的柳丝,在淅沥的春雨的滋润下,小草萌发,齐头生长的景象,让我们似乎看到了柳丝和小草由黄泛青的生长过程,也似乎看到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到来。最后,“袅袅”“茸茸”叠词的运用,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袅袅”,写出了柳丝的柔软、随风摆动的特点,“茸茸”写出了春草柔细浓密的特点,突出了春风依依,春雨蒙蒙的特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航海之人谈到瀛洲,觉得其“____________”,浙江一带的人说起天姥山,认为它“____________”。(2)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息地流去,“____________”;天空中的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_”。(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烟涛微茫信难求②.云霞明灭或可睹③.而未尝往也④.而卒莫消长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卒”“博”“己”“知”。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父亲说晚上冷,吃了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随口吟到清朝查慎行的一首诗“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这个破旧的屋子虽然在晚上点着‘洋灯’,却还是很阴暗”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18.下列选项中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常常”比单用“常”更能表现父亲起身之频繁,体现出他对我们的关心。B.文中“坐享其成”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对父亲的照顾心安理得的状态,含有贬义。C.文中用“眼巴巴”来形容我们望着锅时的神情,符合小孩子对美味的渴望心理。D.文中用“软软的”来形容夜晚的西湖水波,写出微风吹拂下,水波轻漾的景象。19.下列选项和文本中“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一诗中所用修辞不同的一项是()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答案】17.原文使用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洁明快,铿锵有力,增强了语句的气势,有突出强调的意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原文与上下文多用短句的风格一致。18.B19.A【解析】【17题】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使用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洁明快,铿锵有力,增强了语句的气势,表现力较强,强调了时间是晚上,能够突出强调屋子的老旧和阴暗。原文与上下文多用短句的风格一致。而改句为长句,是一般的概述,不如原句更具有节奏感,更具体,更有强调意味。【18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B.“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对父亲的照顾心安理得的状态,含有贬义”错,文中“坐享其成”形象地写出了炉子太高我们自己动手筷子够不到锅,只能等待父亲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给我们,体现了父爱亲情的温暖。故选B。【19题】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本中“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一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渔灯”比作了萤火,比作了星星。A.互文,应译作:主人和客人下了马,上了船。借代,“管弦”代指音乐。B.比喻,将“愁”比喻成“一江春水”。C.比喻,将浪花比喻成“雪”D.比喻,把雪比喻成“梨花”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①其实,除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外,糖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炒菜、熬粥、制作点心,都要用到它。糖本来能提味,但是过量食用便对健康造成了危害。人们经常食用的有白糖、红糖和冰糖。从化学角度看,红糖、白糖、冰糖都是蔗糖,甲:红糖最粗,白糖纯些,冰糖的纯度最高。②红糖是保留甘蔗汁最多的一种糖,甜度没有白糖高,但营养价值比白糖高。白糖是红糖经洗涤、离心、分蜜、脱光等几道工序制得,比红糖甜度高。冰糖由白糖煎炼而成,就营养价值而言,和白糖差别不大。从水果到饮料,从牛奶到甜点,现代人的饮食中越来越离不开糖。针对这种现状,英国健康专家弗里西蒂·劳伦斯表示:③吸烟其实和高糖食品一样,对身体也十分有害。习惯性地摄入甜食,就会刺激大脑中阿片类物质的产生,这种物质会刺激神经末梢,让人感到兴奋。当大脑感觉到这种兴奋时,就会对甜食产生渴望。乙,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就会失去平衡,人们因此会感到烦躁不安。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文中标序号的句子,有一句表述不当,请写出原句序号并做修改,修改后的语句需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答案】20.甲:只不过纯度不同而已乙:一旦停止甜食供应21.③高糖食品其实和吸烟一样,对身体也十分有害。【解析】【20题】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根据下句“红糖最粗,白糖纯些,冰糖的纯度最高”可知,介绍的是红糖、白糖、冰糖的不同,是纯度不同;根据冒号可知,此处为总领句,所以应该填写“只不过纯度不同而已”。乙:根据上文“习惯性地摄入甜食,就会刺激大脑中阿片类物质的产生,这种物质会刺激神经末梢,让人感到兴奋”可知,甜食可以让人感到兴奋;再根据下句“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就会失去平衡,人们因此会感到烦躁不安”可知,此处内容为人们感到烦躁不安的原因,原因是缺少甜食,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一旦停止甜食供应”。【21题】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根据上文“现代人的饮食中越来越离不开糖”和下文“习惯性地摄入甜食,就会刺激大脑中阿片类物质的产生”可知,此段内容叙述的对象是“高糖食品”,所以此处句子的主语应该为“高糖食品”,而不是“吸烟”,将“吸烟”与“高糖食品”的位置互换。修改为:高糖食品其实和吸烟一样,对身体也十分有害。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