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册配套教案课件_第1页
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册配套教案课件_第2页
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册配套教案课件_第3页
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册配套教案课件_第4页
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册配套教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册配套教案第一单元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认识到学习化学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现象。3、情感与价值观:亲近化学,热爱化学,体验探究活动及学习化学的乐趣。重点: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的培养。实验准备:澄清石灰水,试管、玻璃管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回顾旧识:1、在九年级以前,你所了解的哪些知识是与化学有关的?2、你知道的化学学科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是研究什么的?引入新课:(情景设计)1、水变“牛奶”,“牛奶”变水。

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石灰水变浑,继续吹气,浑浊变清。2、小猫为什么不怕热?结论: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交流讨论:1、你想象的未来世界应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2、什么是化学?化学就是要研究物质及其变化,它不仅要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根据需要去研究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质。即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3、为什么要学习化学:利生产农药和化肥——增加粮食的产量用合成药物——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健康化开发新能源、合成新材料——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生活变得美好学习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化学物质内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后你如何利用它们制造新产品知道人类认识、利用、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如食盐(氯化钠)调味品——防腐氢氧化钠、肥皂、造纸、纺织、印染等食制盐酸氯气塑料、农药化工原料漂白粉盐有机合成盐酸氢气金属冶炼化肥有机合成4、化学研究的对象1)研究自然界已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2)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如半导体、超导体、有记忆能力的新材料等。3)知道物质内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总结: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第二课时:回顾旧识:1、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化学?2、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引入新课(情景设计)探究实验:将2体积95%的酒精和1体积的水混合。把一块旧手绢浸入配好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轻轻的拧干,用镊子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地抖动手绢,火焰熄灭后,你观察到湿透的手绢有没有变化?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讲授新课:三、人类对化学学科的认识简史第一阶段:发现和使用火第二阶段:很漫长,发现了一些应用产品:1、冶金工业:炭火(1)铜的冶炼炭火孔雀石铜(翠绿色)(红色)炭火(2)铁的冶炼炭火铁矿石铁2、陶瓷工业3、酿造业:酒、醋4、黑火药:硝(硝酸钾)、磺(硫磺)、炭(木炭)比例:一硫二硝三木炭5、纸、染料出示:我国古代在化学领域的成就图第三阶段: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和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使化学成为一门学科。第四阶段: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现阶段:已能利用各种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对化学世界进行微观的探索,并探索纳米技术制造出特定功能的产品。展示图片:现代化学研究所使用的仪器和制造的新材料四、如何学好化学:1.树立信心。要充分认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化学是中学生必须学好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不能有轻视的思想,更不能有畏难的情绪,应该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化学。

2.加强记忆。要学好化学,记忆是关键,初中化学作为起点学科,要认识、了解的新东西太多,如元素符号、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的化学式、基本的定义定律等。不能仅满足听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同时通过勤复习、勤记忆更进一步加深理解。

3.认真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学好化学,必须认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并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还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思考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4.良好的思维习惯。化学学习中,思维习惯很重要,对遇到的现象、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学会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逐渐培养自己分析推理能力,找出学习化学的“窍门”。在化学解题过程中,更要善于抓突破口,或正推或逆推,或发散性地进行思考,逐步使问题明朗化。

5.学好其他学科。学好化学,除要注意化学的学科特点外,更要注意多学科间的渗透与联系。学好数学、物理、生物等是学好化学的有力保证,当今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在化学这门学科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除进行化学实验外,更要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同时通过了解世界上关于环境、生命科学、材料、能源等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从而进一步明确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总结:总之,只要同学们能抓住化学学科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多看书、勤记忆,认真做好实验,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总结:略作业:练习教后: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2、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实验准备:1、澄清石灰水,水2、蜡烛、小刀、火柴、烧杯(干燥、洁净)、集气瓶、玻璃片、水槽。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回顾旧识:请举出你了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烧的物质。思维联想:怎样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实验探究:探究1: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指导:观察方法:运用味觉以外的感觉器官对蜡烛燃烧前、燃烧时和熄灭后进行详细的、客观的观察、描述和记录。记录方法:课本第九页探究实验报告。探究观察提示:1、点燃前:观察色、味、状态,形状,硬度,溶于水的性质,是否浮在水面,水里或沉入水底。2、点燃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的层次怎样,亮度怎能样,温度高低怎样?怎样证明它的生成物是什么?3、熄灭时:有何现象?迅速用火柴点刚熄灭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探究参考:1、点燃前:蜡烛为圆柱形,白色固体,半透明,有轻微的气味,质地柔软。用小刀可切割,指甲可划出痕迹,中心由细线拧成的烛芯,把切下的小块蜡烛放入水中,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2、点燃时:蜡烛能被点燃,燃烧时较安静,并能持续燃烧,有火焰产生,火焰会随气流闪烁、摇晃,火焰上有黑烟向上冲,火焰分层次,上层火焰黄色且明亮,中层较暗,内层底部淡蓝色,把火柴梗放入烛火中,外层火焰处最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加热物体时应用外焰。3、熄灭时:有白烟从烛芯飘出,迅速用火柴点燃白烟,火会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实验中注意的问题:1、点燃蜡烛时要仔细观察前、中、后的所有现象。2、火柴梗放入火焰中时间为2S左右。3、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时,最好选粗蜡烛且速度要快。小结:略作业:探究实验报告。教后:第二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回顾旧识:人的呼吸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思维猜想: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是否一样?作出猜想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制定计划收集实证:查阅资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探究提示: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3、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探究指导:1、收集两瓶空气做对照实验(如何收集?)2、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做实验。提问:如何收集呼出的气体?演示: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3、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4、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由以上实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探究参考: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步骤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步骤3、呼出气体中浑浊多此,说明探究参考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步骤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步骤3、呼出气体中浑浊更多些,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步骤4、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大,不利于燃烧。步骤5、呵气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高。结论:跟空气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步骤4、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浓度大,不利于燃烧。步骤5、呵气的玻璃片上有较多水珠,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高。结论:跟空气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呼气导管应用饮料吸管,不要用实验室中的玻璃管。呼气换气时不要把集气瓶中的水吸入口中。实验中倒入瓶中的石灰水应相同(同体积同浓度),且量要足。伸入瓶中的木条燃烧的情况应相同。探究参考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步骤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交流讨论:1、与其他组的实验结论是否相同?分析其他可能的结论,并再讨论如何证明你的推断。2、从生物的角度,分析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不同的原因。反思评价:1、学完本课题你的收获是什么?受到哪些启发?2、你明白了什么是科学探究?作业:科学探究报告册教后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目标要求:1、知识与能力: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的洗涤等基本操作。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实验练习基本操作,通过讨论或探究,自己总结某些实验操作要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实验准备:1、锌粒、碳酸钠粉末、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2、试管、试管架、药匙、量筒、酒精灯、火柴、试管夹、试管刷。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药品的取用学生实验要求(板书)1、复习、预习,阅读实验说明,理解实验目的,明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2、实验时,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桌上实验用品应摆放整齐有序。做实验时,必须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注意安全,并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3、实验完毕,认真写出实验报告。(介绍实验报告册的格式)4、实验完毕,拆开实验装置,把仪器中废弃的物质倒入废液缸,把需要回收的物质倒入指定的容器中,然后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经老师检查、认可后方可离开实验室。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板书)展示常用仪器,逐一介绍其名称、性能和用途。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板书)1、药品的取用(板书)强调:(1)取用时,应注意的“三不”(2)节约药品,严格按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ml—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回指定的容器中。固体药品的取用(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然后学生练习)仪器:药匙,试管,镊子步骤:粉末:一横二送三立纸槽,药匙块状:一横二送三立镊子(提问:为什么?)液体药品的取用(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然后学生练习)直接取用A、倾倒法:步骤:盖倒放,口挨口,签向掌(为什么?),缓注入B、滴取法仪器:滴管(介绍滴管的性能、用途)步骤:滴管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课文第195页最后一段。量取法仪器:量筒量筒的使用方法:量筒必须放平,读数时,三点成一线取用方法:量筒与滴管同时使用。学生练习:药品取用。作业:复习掌握常见的化学仪器的性能与用途教后:第二课时:物质的加热和仪器的洗涤2、物质的加热(板书)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检查灯芯添加酒精,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为什么?)几个绝对禁止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强行记忆,并知道为什么要绝对禁止(2)给物质加热:(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练习)①介绍酒精灯的内外焰及焰心,强调:应用外焰部分进行加热②可加热的仪器:分直接加热与间接加热③若玻璃容器外壁有水,应在加热前擦拭干净,然后加热,以免容器炸裂。加热方法教师边讲解边示范,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强调要预热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强调:A、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B、试管倾斜一定角度(约45°)C、加热时,切不可让试管口朝着自己和有人的方向。3、洗涤仪器:(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练习)过程洗涤干净的标志: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作业:复习掌握常见的化学仪器的性能与用途教后:第二单元课题一空气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难点:能否用红磷以外的物质来测定空气的组成。课型:探究型,多媒体课时:二课时实验准备:集气瓶、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烧杯、导管、弹簧夹、酒精灯、红磷、水、火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出示一幅蓝天、白云、草地、人、动物图片提问1:这幅图片上除了蓝天、白云、草地、人、动植物外还有什么?——空气提问2: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空气。讨论:请说出空气与我们的关系。2、新课探究:一、空气的组成阅读:课本第22页思考:二百多年前,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那他是如何研究的呢?拉瓦锡的结论是什么?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实验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停止后,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瓶内体积的1/5结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推论:空气中剩余的约4/5体积的氮气不燃烧,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探究:1、在实验中发现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小于1/5,可能的原因是什么?2、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3、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探究参考:1、少于1/5的可能:红磷的量不足,温度没冷到室温就观察,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当燃烧到一定程度时,瓶内氧气含量低,红磷不能继续燃烧。2、如果红磷的量不足反应结束后瓶内有残余氧气;氧气含量低时,红磷熄灭,氧气剩余。3、装置不能漏气。结论;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空气的组成:氮气(N2)78%、氧气(O2)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杂质0.03%一、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可以用专门的符号来表示。小结:略作业:课后习题。教后:第二课时:三、空气的作用;讨论:空气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阅读:课本第24页1、氧气:讨论:为什么叫做“养气”?氧气通常有哪些用途呢?阅读:课本第24页2、氮气讨论:氮气有哪些用途?1).制硝酸、化肥的重要原料。2).用作保护气。3).液氮冷冻麻醉。4).超导性5).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讨论: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不能支持燃烧2).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不会;能3).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性质,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能小结:物理性质:一般指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和密度,以及是否溶于水等。这些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性质练习:请列出氮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稀有气体定义:由于有空气中含量比较少成员: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性质:无色、无味。由于其化学性质在通常情况下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叫惰性气体。用途:保护气、不同颜色的电光源。(放映影像资料)四、空气的污染与防治出示蓝天白云与空气污染对比图片。讨论:1.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情况?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3.为了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粉尘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SO2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空气污染的途径:汽车尾气的排放,工厂的废气、矿石燃料的燃烧等。如何防治:阅读课文第26页放映影像资料总结:略作业:新学案。阅读课本第27页:空气质量日报、预报教后:课题二氧气的性质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培养辩证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疑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难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氧化反应的理解。疑点: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课型:探究式课时:二课时实验准备: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硫、木炭、铁丝、火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复习旧识:空气的组成是什么?什么是空气污染,如何防治?什么是物理性质2、情景导入出示一幅蓝天、白云、草地、人、动物图片和氧气应用的图片3、探究新课:一、氧气的物理性质:出示一瓶氧气,指出它的物理性质1.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比空气(1.293g/L)略大。3.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30mL氧气。4.在压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二、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2—2]、[实验2-3]、[实验2-4]通过实验填写下表:在空气中在空气中点燃在氧气中点燃表示方法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炭C不燃烧发红光,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白光,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C+O2CO2点燃硫S不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产生蓝紫色火焰,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SS+O2SO2点燃铝Al不燃烧不燃烧剧烈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AlAl+O2Al2O3点燃铁Fe不燃烧不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产生黑色固体。FeFe+O2Fe3O4点燃结论:1.燃烧在纯氧中进行比空气中进行得更旺。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纯氧中却能燃烧。说明:1.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2.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是跟其中的氧气反应。练习:课后习题作业:新学案教后:第二课时:回顾旧识: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何?探究新课分析讨论1:填写下表:实验反应前的物质反应后的物质反应表达式炭燃烧木炭氧气二氧化碳CC+O2CO2点燃硫燃烧硫氧气二氧化硫SS+O2SO2点燃铝燃烧铝氧气三氧化二铝AlAl+O2Al2O3点燃分析讨论2: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结论:1.在这三个反应中,都有新的物质(与原来物质不一样的)生成。2.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做化学反应。3.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分析讨论3:化学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在化学变化时常伴随哪些现象发生?结论: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2.常伴随的现象是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3.发生能量的变化,常以放热、发光的形式表现出来。4.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5.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分析讨论4:上述三个反应中还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特征?结论:它们都是由两种物质起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化合反应特点:多变一分析讨论5:三个反应还有没有共同的特征?结论:它们都是物质与氧气反应——氧化反应定义: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氧反应物:有氧的(氧多的)是氧化剂,氧气是常见的氧化剂。化反生成物:氧化物应剧烈氧化:燃烧分类缓慢氧化:呼吸、食物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总结:1、物质变化的两种形式: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2、物质性质的两个方面:物理性质:直接被感知(色、味、态)被测量的性质(熔、沸点;硬、密度、溶解性)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3、化学反应的两种分类从反应形式上分类的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化合反应从是否与氧反应:氧化反应(生成氧化物)练习:课后习题作业:新学案教后:课题三制取氧气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掌握探究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催化剂的探究和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及催化作用。实验准备:1、药品: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2、仪器:大试管,酒精灯、木条、火柴,集气瓶、水槽。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旧识回顾: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性质?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2、情景导入:出示氧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图片,指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纯净的氧气,那如何制得纯净的氧气呢?3、探究新课[实验2—5]:过氧化氢制氧气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和原理。现象:实验编号现象原因1木条不复燃没有氧气放出2木条复燃过氧化氢在加热时能分解出氧气3木条复燃常温下过氧化氢遇二氧化锰时能分解出氧气4木条不复燃二氧化锰不能分解出氧气二氧化锰结论: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氧气+水讨论:1、用过的二氧化锰能否再用?[实验2—6]:在用过的二氧化锰中再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能否再次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结论:1、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一变二不变)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3、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出具有催化作用。探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现象:高锰酸钾是暗紫色的固体,加热后能产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结论:加热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讨论:用加热过氧化氢与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的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明确: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一变多AC+B第二课时:实验室制氧气1、旧识回顾: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氧气?2、探究新课:思考:实验室采用什么装置来制取氧气?出示:图2-17和图2-18讨论:1、在图2-17和图2-18中,使用了哪些仪器?2、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3、如何检查发生装置的气密性?4、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学生陈述:略教师演示:实验室制氧气的过程强调注意事项:1、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方可进行实验。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3、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破裂。4、先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对准有药品的部分集中加热。5、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思考:为什么?),等有大量、均匀、连续的气泡产生时再进行收集。6、实验结束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思考:如果先熄灭酒精灯会造成什么后果?)课堂练习:课后习题总结:略作业:新学案教后:第三课时:学生探究与活动1、教师再次强调注意事项,2、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3、要求总结实验室制氧气的步骤。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及时指出并纠正。实验完毕后,选择学生代表陈述实验现象,作业:实验探究报告。教后:第二单元单元复习一、知识结构1、物质的两种分类:•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如:2、物质性质的两个方面:物理性质:直接被感知(色、味、态)被测量的性质(熔、沸点;硬、密度、溶解性)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3、物质变化的两种形式: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4、化学反应的三种分类从反应形式上分类的基本反应类型之二:化合反应:定义:由二种或二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特征:多变一分解反应: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特征;一变多从是否与氧反应:氧化反应(生成氧化物)二、空气的组成氮气(N2)78%体氧气(O2)21%积稀有气体:0.94%分二氧化碳(CO2):0.03%数其它杂质:0.03%三、空气污染与防治空气污染:有害气体,粉尘有害气体: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污染防治:阅读课本第26页四、氧气的物理性质1.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比空气(1.293g/L)略大。3.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30mL氧气。4.在压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氧气的化学性质C+C+O2CO2点燃六、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反应原理:装置•仪器装配原则:先下后上,先左后右。•物质加热原则:先均匀,后集中。•气体收集方法:•易溶于水排气法,根据密度定上下;•不溶于水排水法,所得气体纯度大。实验室制氧气歌诀:一要检查气密性二在把药品加入试管中三要把仪器固定好;试管口部略向下导管伸入稍露头。四再点燃酒精灯先均后固用外焰缓慢加热向管底五用排水集气法连续气泡再入瓶六把导管移出水最后熄灭酒精灯七: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利用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氧。八、应记忆的符号元素符号:氧:氢:H碳:C硫:S磷:P氮:N镁:Mg铁:Fe铝:Al汞:Hg钾:K锰:Mn化学式氧气:O2氮气:N2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氧化镁:MgO氧化汞:HgO五氧化二磷P2O5四氧化三铁:Fe3O4氧化铝:Al2O3二氧化锰:MnO2水:H2O过氧化氢:H2O2高锰酸钾:KMnO4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作业:新学案教后:第三单元课题一水的组成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2、过程与方法: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方法:实验探究手段:多媒体课时:一课时实验准备:直流电源、水电解器,试管、酒精灯、火柴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空气的组成如何?2、情景导入:我们学习了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自然界中还有什么物质与人类活动、生产密切相关呢?俗话说“不吃一月,无水一周”,今天开始学习自然界中的水。3、讲授新课:讨论:地球上哪里有水?水有什么用途?存在:江河、湖、海占地球表面积的3/4;各种生物体内都含有水;地层、大气中也含有水;总量很大(14亿立方千米,2×1018吨)分布很广,但不均匀。用途:孕育和维系生命;水是生命之源,农业之本;水力发电;水运航道和宜人的环境想一想:1、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2、留意过我们身边的天然水都是纯净物吗?3、水究竟是由哪些元素组成?[实验3-1]:水的电解现象:1、两极都产生无色的气体2、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3、与是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4、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讨论: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结论::有氢气和氧气生成,说明电解水发生了化学变化。H2OH2+O2分解反应介绍氢气:物理性质: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化学性质:可燃性(产生淡蓝色火焰)验纯方法:如图所示讨论:氢气H2氧气O2水H2O在组成上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从元素种类的角度去考虑)元素种类元素种类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组成纯净物混合物物质物质种类物质总结:略练习:课后习题作业:新学案教后课题二分子和原子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方法:实验探究手段:多媒体教学实验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2、讲授新课:[实验3-2]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出示:图3-6和图3-7说明:这两幅图都证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从而也证实了科学家的设想。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2、分子的特性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分子虽然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结论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探究活动1:操作:1、在试管中加入蒸镏水,再加入酚酞试液现象:溶液仍为无色操作:2、在试管中加入浓氨水,再加入酚酞试液现象:溶液变为红色操作:3、将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12分钟。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结论2、分子在做不停的运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温度越高,运动的速度越快。解释:(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2)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活动探究2、酒精与水混合操作:用100毫升的量筒分别量取100毫升水和酒精,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200毫升?现象:100毫升酒精与100毫升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00毫升。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解释:(1)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2)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3)夏天自行车的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4)铁路上的铁轨之间为什么留些空隙?总结:略作业:新学案,课后习题。第二课时:1、复习旧识:氨气、水、糖等物质都是由什么微粒构成?2、情景引入:提问:分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能不能再分割?如果能分割,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回答: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的。展示:水分子、氧气分子,氢气分子的模型。3、讲授新课:二、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板书)讨论: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2、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试分析在这个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学生讨论,选择学生代表来陈述讨论结果]讲解:1、分子的观点(板书)提问:物理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回答:物理变化的实质是没有新物质产生,发生变化的只是物质的状态和形状。追问:这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回答: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小结: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板书)提问: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在这些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回答:略小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的物质的分子。(板书)讨论:那么,根据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特征,我们应如何给分子下一个定义?小结:由此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板书:分子的概念2、原子的观点(板书)展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实质。提问: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展示:氧化汞分解示意图。结论1: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结论2: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结论3:化学变化的实质:重新组合重新组合分裂分子原子新分子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讲解:尽管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只有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才比原子大。但毫无关系的分子和原子,则无法说谁大谁小。总结:略练习:课后习题作业:新学案教后:课题三:水的净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水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得到信息。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实验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3、情感与价值观:(1)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把学到的知识用以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3)树立为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而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重点:1、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2、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水的方法难点:1、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2、引导学生正确的做好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课时:二课时实验准备:药品:河水,井水、雨水、自来水,纯净水,蒸馏水,明矾肥皂水,活性炭,仪器:烧杯、漏斗,玻棒,滤纸、铁架台,铁圈,烧瓶,酒精灯,冷凝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展示:河水,井水、雨水、自来水,纯净水,蒸馏水讨论: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回答:A:河水较浑浊,而其他水较澄清。B:自来水与纯净水比较,纯净水更澄清。说明:纯净水虽然比较澄清,但纯净水不等于纯水。过渡:自然水怎样才能变成比较澄清的自来水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水的净化。2、讲授新课多媒体展示: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讲解:通过自来水厂净化的过程,我们知道水中的杂质分为可溶性和不溶性两大类。一、除不溶性杂质的方法(板书)1、静置(板书)[演示实验1]将一杯泥水静置一段时间现象:水中杂质沉到水杯底部,上层水较澄清。提问:经静置后,水中的杂质能全部沉到水杯底部而水特别澄清吗?回答:不一定,这与时间长短有关,与杂质种类有关。[演示实验2]在泥水中加入明矾,搅拌后静置。现象:静置的时间更短,上层水更澄清。说明:明矾有吸附作用,明矾溶于水后产生的胶状物对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从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2、过滤(板书)多媒体展示:过滤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总结:过滤的注意事项是:一贴二低三靠。学生活动:活动与探究[多媒体展示探究内容]教师活动:巡视学生活动情况,适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力争使每个小组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活动:各组派代表陈述实验结果。(略)思考: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第二课时:二、除可溶性杂质(板书)1、吸附(板书)回忆:在自来水厂净化过程中,曾说到“活性炭吸附池“,这个池是做什么的?它起到什么作用?[演示实验3]往一杯带有红颜色的水中加入少量活性炭。现象:红颜色褪去。讲解:活性炭吸附池也起到除杂质的作用,因为活性炭有吸附性,它可以除去一些可溶性的杂质,如带颜色的小颗粒、气味等。提问:经过静置、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的水变得相当澄清,所得的水是纯水吗?讲解:经过静置、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的水变得相当澄清,但所得的水不是纯水。经过这些手段后只除去了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和异味,但水中还有许多溶解的杂质。介绍:硬水和软水(板书)定义: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提问:硬水和软水有何区别?[演示实验4]:取两只烧杯,分别盛有硬水和软水,把肥皂水分别加入这两只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现象及结论:盛软水的烧杯出现了非常丰富的泡沫,而盛硬水的烧杯中则没有泡沫出现,所以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检验硬水和软水。提问:硬水有哪些危害?回答:略提问:如何才能降低水的硬度,让它变成可供我们使用的软水呢?讲解:除去硬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这样就可以使硬水变软水。思考:软化水的方法有哪些呢?讲解:工业上和科学实验中软化硬水的方法很多,生活中可通过煮沸水也可降低水的硬度,达到软化水的目的。设问:有没有一种方法,既可以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又能够降低水的硬度呢?2、蒸馏(板书)[演示实验5]蒸馏硬水,并检验蒸馏后水的硬度。现象:实验后得到的蒸馏水硬度较低。总结:可见通过蒸馏,,既可以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又能够降低水的硬度。思考:通过学完本节以后,你想到了什么?请谈谈回答:略总结:略练习:课后习题作业:1、新学案2、自制简易净水器3、除去家里荼壶、热水瓶、烧开水的壶等底部的水垢。教后:课题四爱护水资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状况,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作贡献的社会责任感2、方法与过程学习利用身边的报刊、网络等资源获取信息。学习利用数字和图表来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强化学生爱水、节水意识。教学重点:1、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难点:1、水资源和水污染的相关资料的收集。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A、收集我国水资源的状况,水污染的情况。B、调查你自己家的用水情况。2、情景导入提问:我们每天都要用水,喝水,你能说出水对于我们人类有哪些用途吗?回答:略引入:既然水对于我们如此重要,那么你了解我们的水资源状况吗?知道如何保护我们的水资源。3、讲授新课: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板书)存在:江河、湖、海占地球表面积的3/4;总量很大(14亿立方千米,2×1018吨)展示:全球海水、陆地水储量比(饼图)讨论:地球上70%覆盖着水,为什么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缺水的危机?原因:1、淡水资源比较少(能直接饮用的仅占水资源的0.769%);2、科学技术的发展,用水量增多;3、科学技术的发展,水资源被污染。4、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匀(20多个国家缺水)展示:部分国家的人均水量图我国各地区(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人均水量图讲解: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属于严重缺水的国家。(用具体数字说明)展示:我国因缺水而造成的各类损失的资料讲解:从种种的表格、数学、资料都向我们诉说着淡水资源的短缺,21世纪,水资源将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首要问题。二、爱护水资源(板书)1、节约用水(板书)展示:自己家的用水情况,并根据课本第62页调查项目打分标准进行打分。提问:生活用水节约和浪费相比较有什么差距?展示:生活用水节约与浪费方式比较用水方式浪费方式用水量节约方式用水量刷牙不间断放水,30S约6L口杯接水,3杯约0.6L冲厕所旧式马桶,13L/次节水型马桶6L/次—9L/次小结:一种生活习惯和用水方式的改变,就可以节约很多水,所以希望大家要注意节约用水,并把这种风尚不断地讲述给别人,使越来越多的人行动起来,共同来爱护我们的水资源。介绍:《水法》和节水徽记。2、防止水体污染(板书)1)水体污染:指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体和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体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造成损失和威胁的情况。2)污染的途径(板书)(A)工业生产各种废水、废物等未达标排放;(B)农业上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C)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提问:水污染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危害?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展示:污染造成的危害的图片、资料。3)预防和消除水体污染的措施:(1)减少污染物的产生;(2)对工业污水进行处理,使其符合排放标准;(3)农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4)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总结:略练习:课后习题作业:新学案教后;第四单元课题一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2、认识与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3、情感与价值观: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原子的构成。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思路: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能自制或借鉴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这样既能诱发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教学过程【课前准备】组织学生查找有关原子弹的资料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知道了分子、原子的概念,而且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屏幕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回顾讨论】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你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启发】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用其它方法能不能再分呢?【屏幕显示】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的图片【学生交流】汇报有关原子弹的资料【学生归纳】原子弹是通过原子裂变释放出巨大能量而制造出来的。【讲解】1897年,在英国科学家汤姆发现电子以后,人们开始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秘密。【讲解并板书】一、原子的构成【屏幕演示】原子的构成的动画(2份动画)【讲解】根据刚才的动画演示,我们可以看到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指导阅读】请同学们看书69页第一段,想象一下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发言】原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我的手上有无数个原子;原子核更小,在原子里原子核外的空间很大;电子绕核做高速运动……【教师引导】原子核很小,科学家经过研究证明原子核还可以再分,在动画中已经显示出来了,大家再仔细观察原子核的构成。【屏幕演示】重放动画1、2【学生归纳】原子的构成质子(+)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教师讲解并板书】【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书68页表4-1,通过这个表格,能否猜想一下原子核的带电情况?【学生看书讨论】【学生回答】原子核带正电,并说明理由。(其他人补充)【教师启发】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那么原子显不显电性呢?【屏幕出示】课本68页表4-2

原子的构成原子元素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氢101碳666氧888钠111211氯171817【教师引导】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讨论回答】1、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2、碳原子和氧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都相等;3、所有原子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相等;4、原子不显电性;有的原子的质子数等于中子数,有的不相等;5、不同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不同;不同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教师归纳】大家总结的很好!对于原子来讲,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原子不显电性。第二课时【设疑】我们已知道原子很小但有质量,那么原子的质量有多大呢?

【讲解】不同的原子、质量各不相同,可以用现代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来。【投影】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993千克即1.993×10-26千克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657千克即2.657×10-26千克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9288千克即9.288×10-26千克【讲解】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小麦的质量一样。因此,在国际上,一般不直接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采用不同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板书】二、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讲解】一种碳原子,指的是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这种碳原子。【板书】1个碳原子的质量:1.993×10-26千克,其1/12是1.993×10-27千克≈1.66×10-27千克,则氧的原子量=即原子的原子量=【比喻讲解】我们引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讲解一下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我有一堆水果,有人让我记住每个水果的质量,我选取了一个苹果作为参照物,称其质量为100克,现称得梨的质量为300克,猕猴桃的质量为500克,分别将这二者的质量与100克相除,所得倍数即为梨和猕猴桃相对于苹果的质量,我只要记住梨是3,猕猴桃是5就可以了。【设疑】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真实质量吗?【讲解】课本最后的附录就是相对原子质量表,让学生知道如何查表。【课堂小结】请你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悟随堂练习【心中有数】1.原子(普通的氢除外)的原子的核是()(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D)不能再分2.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A)中子数(B)电子数(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D)原子量3.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A)原子(B)分子(C)电子(D)原子核4.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3千克,碳的原子量为()(A)12克(B)(C)12(D)5.已知原子的核电荷数,可以确定它的()(A)原子量(B)质子数(C)中子数(D)电子数6.原子中决定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微粒是()A.质子数和电子数B.质子数和中子数C.中子数和电子数D.核电荷数【开动脑筋】1.某原子的质子数为26,中子数比质子数多4,则该原子中所含微粒总数为()A.26B.562.构成氧原子的微粒有()A.8个质子,8个中子,16个电子B.8个质子,8个电子C.8个质子,8个中子,8个电子D.8个原子核,8个中子,8个电子【创新园地】现有质量相同的钠、镁、铝三块金属,哪一种金属含的原子最多?哪一种金属含的原子最少?为什么作业:新学案教后:课题二元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而解;(3)逐步积累化学用语,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难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排规律和相关信息。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提问:1、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其本质区别是什么?2、什么是原子相对质量?情景导入:利用相对原子质量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这种碳原子指的是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12,此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为7的碳—13,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为8的碳—14,这是三种不同的碳原子,它们核内的中子数虽不同,但它们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都是6,凡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为同一类原子,这些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即碳元素)讲授新课:一、元素(板书)讲解:无论是木炭中的碳原子,还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都是6,说明它们都含有碳元素。又如:二氧化碳分子里的氧原子与氧气分子中的氧原子其核电荷数都是8,称为氧元素。提问:二氧化碳是由几种元素组成?(四氧化三铁、氯酸钾呢?)小结:1、元素概念:见课文第71页(板书)讲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物质二千多万

种,这千千万万物质都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讲解:根据我国文字的形象化,讲解这一百余种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

元素。小结:金属元素:如:Na、Mg、Al、Zn、Fe、……2、元素非金属元素:如:C、Si、S、P、Cl、N、……(板书)稀有气体元素:如:He、Ne、Ar……阅读:课本第71页图4-4,找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非金属元素和两种金属元素。3、元素的读法、写法(板书)讲解:利用板书讲解元素名称(我国命名、国内通用)、元素符号(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若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区别,如Fe。一大二小国际统一)的读法、写法。阅读:课本第73页表4-3的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要求学生掌握26种元素的名称与符号的读法、写法。4、元素符号的意义:讲解: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表示氢元素H表示一个原子提问:如何表示几个原子呢?小结:元素符号前边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原子个数如:2H表示两个氢原子讨论:元素与原子的比较小结:元素与原子的比较表元素原子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区别元素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表示元素的种类不说明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元素可以组成单质和化合物原子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原子指微观粒子,讲种类,讲个数。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联系元素的概念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即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小结: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在于

1、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即讲种类也个数。2、原子只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结构。练习:课后习题作业:新学案教后:第二课时复习提问: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小结:构成微观粒子构成构成构成构成组成相同核电荷数一类原子总称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元素物质宏观物质元素组成微观分子原子构成情景导入:同学们去过超市吗?超市的商品摆放有什么规律?我们元素的排列是不是也有规律可循呢?讲授新课:三、元素周期表(板书)讲解:科学家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得到了元素周期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元素周期表的完成作出了巨大贡献。H氢H氢1.008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板书)提问:元素周期表有上共有几个横行和几个纵行?回答:7个横行和18个纵行。讲解:元素周期表上的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共七个周期元素周期表上的每一纵行称为一族,其中8、9、10三个纵行为一族,共16族。2、元素周期表表示的意义(板书)提问:每一个元素符号前都有一个数字,这些数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回答:这些数字是逐渐递增的。讲解: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提问:元素周期表中有几种颜色?回答:两种追问:不同的颜色表示的元素有什么区别?讲解:元素周期表对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用不同颜色做了分区。提问:元素周期表中除了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外,还有什么?讲解:元素周期表中还标出了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小结: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学习化学。总结:略作业:新学案教后:课题三离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讨论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对比。(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2)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介绍展示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美。重点: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与发现探究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情景导入:提问:1、你对电子有何认识?2、你对电子还想了解什么?问题:电子很小,运动的空间又这样特殊,它的运动与普通物体的运动有何不同,有什么特

点?你猜想下电子会怎样运动?猜想:1、电子绕核运动2、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3、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4、电子是分层运动的验证:从课本上寻找资料,从网上查找资料出示:从网上下载的电子形成模型讲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离核距离:由近远能量高低:由低高出示:原子结构示意图提问:你从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能看出什么?(即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了什么知识?)说明: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能简洁、方便地表示出原子的结构观察:课本图3-16,想一想:你发现什么规律?找一找: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这三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什么特点?你知道:稀有气体为什么曾经叫惰性气体?这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是否有关系?你认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结构哪一部分有关?小结:元素的类别最外层电子数是否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得失电子化学性质金属<4末达易失活泼非金属≥4末达易得活泼稀有气体=4达到不易稳定练习:1、课后习题1、22、美国铱星公司(已破产)原计划发射77颗卫星,以实现全球卫星通讯,其要发射的数目恰好与铱元素(Ir)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目相等。下列关于铱元素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A、铱原子的质子数为70B、铱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7C、铱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7D、铱元素为非金属元素总结: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原子的结构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3、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的电子数目,跟元素的化学性质有密切关系。总结:略作业:新学案教后:第二课时离子的形成二、离子的形成(板书)出示钠原子与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简图,利用钠原子和氯原子最外电子层的结构特征讲解分析离子的概念、离子符号的涵义、离子和原子的比较。小结:1、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2、离子的表示法——离子符号阳离子:H+Na+Mg2+Al3+NH4+阴离子:Cl-、O2-、S2-、OH-、SO42-、CO32-、NO3-3、离子符号的意义(数字2的意义)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2Mg2+表示两个镁离子离子符号前边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离子个数4、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5、离子跟原子的比较原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结构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性不带电带正电带负电表示法用元素符号表示如Na、S用离子符号表示如Na+用离子符号表示如S2-相互转化关系失电子失电子失电子失电子得电子得电子阳离子原子阴离子练习:请分析Kcl、CaO、MgCL2的形成过程。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并举例说明总结:略作业:新学案教后:课题四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式的涵义知道一些常见的元素和根的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活动探究的方法,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获取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重点:一些元素和根的化合价,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并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难点:化学价的理解,化学式的书写,利用化合价写化学式教法:讲练结合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复习提问:1、小测元素符号2、书写物质分类表,每种物质各举两例,写出该物质的名称。情景导入:物质的名称很难确切表达一种物质的组成,化学式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物质分子的组成,一种纯净物只用一种化学式表示,化学式是国际通用的,它为学习和研究带来方便。讲授新课:化学式(板书)讲解:什么是化学式?1、化学式:见课本第79页(板书)2、化学式的写法、读法(板书)(1)单质化学式的写法、读法(板书)提问:什么是单质?(追问:单质的化学式怎样书写?)板书:在学生板书的物质分类表各类物质的后边将名称改为化学式。(2)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读法(板书)提问:什么是化合物?讨论:化合物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而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要抓住关键的两点?哪两点?小结:书写化合物化学式的关键在抓住:元素符号排列顺序的规定;原子个数、原子个数(解码)的书写部位。讲解:①氧化物:如:HgO、SO2、Fe3O4写法:另一元素在前,氧元素在后读法:氧化某几氧化几某②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NaCl、ZnS、KCl写法:金属元素在左,非金属元素在右读法:某化某练习:课本第82页活动与探究3、化学式的意义(板书)提问:O2的意义?(追问:2O2的意义,再进一步追问符号O、2O表示的意义)小结:表示一种物质及这种物质的组成化学式的意义: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以及这种物质的分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提问:H2O表示的意义?小结:H2O表示:水,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还表示一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提问:2H2O所表示的意义?小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分子个数。表示2个水分子2H2O表示每个水分子中有两个氢原子练习:口答下列符号各表示什么意义?H、2H、H22H2讲评并小结:元素符号前边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原子个数;化学式前边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分子个数(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小数字表示构成一个分子的原子个数。构成两个氢分子的原子个数的计算:构成一个分子的原子个数与分子个数的乘积。如:两个氢分子是由4个氢原子构成。又如:两个水分子中(2H2O)中,有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作业:新学案教后:第二课时复习提问:判断下列结构示意图是哪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2、写出上述元素两两结合,可能形成的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化学式:小结: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NaClMgCl2Na2SMgS其原子的个数比为:1:11:22:11:1共价化合物的化学式:HClH2O其原子的个数比为:1:12:1引入新课:元素相互化合时,其原子个数比都有确定的数值,如不是这个数目之比,就不能形成稳定化合物。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结构决定了原子间是按一定数目相互化合,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化合价有正负之分。讲授新课:一、化合价(板书)1、概念:见课本第62页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与离子符号对比)+1+1+1+1+2+2+3—2—1—2+1—2—2—1—1正价:HKNaCaCuAl负价:OClS根价:OHNO3SO4CO3NH43、化合价实质阅读:课文第62页,讨论后填表化合价数值正价负价离子化合物得失电子的数目失去电子的原子(阳离子)显正价得到电子的原子(阴离子)显负价共价化合物共用电子对的数目电子对偏离的原子定为正价电子对偏向的原子定为负价化合价实质不论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其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均为零二、化合价的一般夫律及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板书)阅读:课文第80页[表4-6],根据此表总结出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的一般规律。一般规律:化合价实质要认准;金正、非负、单质零说明:非金属元素与氢、与金属化合显负价,与氧化合显正价氢1(+1)、氧2(-2)应记住:正、负总价和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不同。常见金属元素化合价顺口溜: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