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交流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1页
明清时期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交流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2页
明清时期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交流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3页
明清时期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交流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4页
明清时期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交流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明清时期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交流一、选择题1.(2024·广东统考模拟预测)明初赋税仍按照传统的田赋、丁税和徭役三大类名目征收,农户需要分别上缴钱、粮并服役。万历初年,张居正颁布“一条鞭法”,不论地域差异,将民众所负诸税合并,核算后一律征银。民众为缴纳税款,不得不将钱物折换成白银。由此推之,“一条鞭法”的推行()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确立了白银本位币的地位C.减轻了工商业者的负担D.避免了地方摊派苛捐杂税2.(2024·广东高三统考阶段练习)明末清初,大量出现的货币商人先后创造了账局、印局、票号等金融机构。凭帖、兑帖、上票等金融工具,信汇、票汇、委托代理等金融业务,股份融资、两权分离、行会制度等金融制度先后出现。这反映了当时()A.官方金融机构逐步建立B.功能完备的银行开始产生C.政权更迭催生制度创新D.近代金融的雏形已经出现3.明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在于“有贡就有市”。《明会典》中作为“正贡”的贡品记载,日本国仅见20种;而据《皇明永乐志》物品清单显示,日本一国的物品达到248种之多。据此可推知,当时()A.官方严格奉行海禁政策B.民间贸易占有重要地位C.朝贡贸易阻碍经济发展D.朝贡贸易体系受到冲击4.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知识要点。下列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趋势的概括,准确的是()·秦汉:“泰半之赋”与轻徭薄赋·隋唐:实行租庸调与推行两税法·明清:赋役合并与“摊丁入亩”A.征税标准从人丁为主转向土地和财产B.人头税从秦朝占较大比重到明朝废除C.征收形式从以纸币为主到以白银为主D.百姓的赋役负担呈现越来越轻的趋势5.清朝初年,政府将1000多种汉文经史古籍、文学作品翻译为满文、蒙文等。康熙时期,“四书”“五经”的满文译本均已出齐,《本草纲目》的蒙文译本还增加了蒙古医生的用药品种和治疗经验。这些举措旨在()A.推动民族文化交融B.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C.提升民间教育水平D.推广儒家的治国理念6.(2024·揭阳高三月考)雍正帝即位后,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驱逐西方传教士,雍正帝直言不讳地对传教士说:“你们培养的基督徒只承认你们,若遇风吹草动,他们可能惟你们之命是从。朕知道目前还没什么可担心的,但当成千上万的船只到来时就可能出乱子。”这反映出()A.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教士传教方式存在分歧C.儒学统治地位受到冲击D.夷夏之防观念根深蒂固7.(2023·文山模拟)明末的小说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被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明末小说的这一特征 ()A.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现实反映B.表明小说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C.反映了市民文学的蓬勃发展D.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8.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郭守敬编订《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之大成元代科技成就全面领先世界B乾隆末年,徽班进京,随后与湖北汉剧融合,形成京剧。后来涌现了程长庚、谭鑫培等著名艺人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C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完全取代了雕版印刷D明清小说的蓬勃发展市民阶层兴起9.16世纪以来,传教士利玛窦寻找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点,开创的“合儒超儒”的传教策略,赢得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好感。其去世后,部分传教士开始采取激进式的传教方式,坚决排斥儒家思想,酿成“南京教案”,传教士们在中国内地几乎无立足之地。这反映出 ()A.中国缺乏传播西方宗教文化的条件B.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相对立C.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需要相互尊重D.中国文化专制政策根深蒂固10.(2023·云南师大附中模拟)明清时期,历史上传统的消费观受到质疑,新的消费思想应运而生。明代陆楫曾说:“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至于统论天下之势则不然。”“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在此他主张 ()A.崇奢黜俭,鼓励消费B.遵守儒家主流消费观念C.反对奢侈,崇尚节俭D.消费与个人修养相结合二、非选择题11.(2024·广东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代是“铜钱时代”,铜钱流通的数量、范围和深度可能超过了其他朝代,实际形成了以铜钱为基准的货币体系。大规模持续供应的宋钱为亚洲东部南部海域铜钱区的形成提供了基石。明代是亚洲东部海域朝贡格局发生变化的时期,也是近代早期经济全球化的发端期。这个时代契机使得明朝内部的社会经济变革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兼具区域国际的特性。明代出现了由实物经济体制向货币经济体制的转变,也出现了货币形态、制度与体系的大转型。这种转型可归纳为“铜钱基准体系”向“白银基准体系”的重大转向。——摘编自邱永志《全球史视野下的明代货币转型》有学者认为海外白银的大量涌入才使得中国的通货结构得到了转变。结合材料,概括宋明时期通货结构的不同,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提出其他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明清时期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交流一、选择题1.(2024·广东统考模拟预测)明初赋税仍按照传统的田赋、丁税和徭役三大类名目征收,农户需要分别上缴钱、粮并服役。万历初年,张居正颁布“一条鞭法”,不论地域差异,将民众所负诸税合并,核算后一律征银。民众为缴纳税款,不得不将钱物折换成白银。由此推之,“一条鞭法”的推行()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确立了白银本位币的地位C.减轻了工商业者的负担D.避免了地方摊派苛捐杂税解析:选A。“一条鞭法”的核心是诸税合并核算后征收白银,这在客观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张居正之前,朝廷已经许可白银与铜钱一样作为合法流通货币,排除B项;一条鞭法是合并诸税,并不等于减少赋税,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此后明朝又摊派了各类杂税,排除。2.(2024·广东高三统考阶段练习)明末清初,大量出现的货币商人先后创造了账局、印局、票号等金融机构。凭帖、兑帖、上票等金融工具,信汇、票汇、委托代理等金融业务,股份融资、两权分离、行会制度等金融制度先后出现。这反映了当时()A.官方金融机构逐步建立B.功能完备的银行开始产生C.政权更迭催生制度创新D.近代金融的雏形已经出现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明末清初,大量出现的货币商人先后创造了一系列的金融机构、金融业务和金融制度,反映了当时近代金融的雏形已经出现,D项正确。3.明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在于“有贡就有市”。《明会典》中作为“正贡”的贡品记载,日本国仅见20种;而据《皇明永乐志》物品清单显示,日本一国的物品达到248种之多。据此可推知,当时()A.官方严格奉行海禁政策B.民间贸易占有重要地位C.朝贡贸易阻碍经济发展D.朝贡贸易体系受到冲击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代时期贡品与商品并存,贸易过程中商品交换比重大于礼品交换,出现“正贡”记载少于《皇明永乐志》的记载,说明当时民间贸易占有重要地位,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明代贸易的特点,不涉及海禁政策,排除A项;从材料可知,朝贡贸易推动了日本与中国贸易交流,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朝贡贸易体系受到冲击,排除D项。4.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知识要点。下列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趋势的概括,准确的是()·秦汉:“泰半之赋”与轻徭薄赋·隋唐:实行租庸调与推行两税法·明清:赋役合并与“摊丁入亩”A.征税标准从人丁为主转向土地和财产B.人头税从秦朝占较大比重到明朝废除C.征收形式从以纸币为主到以白银为主D.百姓的赋役负担呈现越来越轻的趋势解析:选A。秦汉时期赋税征收的标准是以人丁税为主,到唐朝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再到明清时期“摊丁入亩”,将存在2000多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故选A项。5.清朝初年,政府将1000多种汉文经史古籍、文学作品翻译为满文、蒙文等。康熙时期,“四书”“五经”的满文译本均已出齐,《本草纲目》的蒙文译本还增加了蒙古医生的用药品种和治疗经验。这些举措旨在()A.推动民族文化交融B.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C.提升民间教育水平D.推广儒家的治国理念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将大量汉文书籍翻译为满文、蒙文等,康熙时期将“四书”“五经”翻译为满文,推动了中原文化在民族地区的传播,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巩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故选B项。6.(2024·揭阳高三月考)雍正帝即位后,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驱逐西方传教士,雍正帝直言不讳地对传教士说:“你们培养的基督徒只承认你们,若遇风吹草动,他们可能惟你们之命是从。朕知道目前还没什么可担心的,但当成千上万的船只到来时就可能出乱子。”这反映出()A.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教士传教方式存在分歧C.儒学统治地位受到冲击D.夷夏之防观念根深蒂固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害怕西方传教士传教威胁统治,且天主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冲突,成为影响封建统治的不稳定因素,种种因素之下雍正决定禁止传播天主教,驱逐传教士,这反映出夷夏之防观念根深蒂固,D项正确。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与军机处的设置有关,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华夷之辨,并非天主教传教方式的分歧,排除B项;天主教传入中国并未冲击儒学的统治地位,排除C项。7.(2023·文山模拟)明末的小说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被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明末小说的这一特征 ()A.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现实反映B.表明小说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C.反映了市民文学的蓬勃发展D.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解析】选C。明朝小说的繁荣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小农经济,故A错误;小说并不是明朝社会文化的主流,故B错误;据材料“明末的小说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被描写的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小说的繁荣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故D错误。8.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郭守敬编订《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之大成元代科技成就全面领先世界B乾隆末年,徽班进京,随后与湖北汉剧融合,形成京剧。后来涌现了程长庚、谭鑫培等著名艺人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C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完全取代了雕版印刷D明清小说的蓬勃发展市民阶层兴起【解析】选B。郭守敬的成就不能完全代表元代科技成就,也不能推断它在世界上的地位,故A错误;由京剧著名艺人的涌现,可以推断出京剧走向成熟,故B正确;由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不能推断雕版印刷术的消亡,故C错误;市民阶层兴起是明清小说蓬勃发展的原因,D颠倒因果关系,故D错误。9.16世纪以来,传教士利玛窦寻找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点,开创的“合儒超儒”的传教策略,赢得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好感。其去世后,部分传教士开始采取激进式的传教方式,坚决排斥儒家思想,酿成“南京教案”,传教士们在中国内地几乎无立足之地。这反映出 ()A.中国缺乏传播西方宗教文化的条件B.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相对立C.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需要相互尊重D.中国文化专制政策根深蒂固【解析】选C。利玛窦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播基督文化取得进展,而其后传教士排斥儒家思想造成“教案”的反差说明中西方文化交流需要互相尊重,故C正确。10.(2023·云南师大附中模拟)明清时期,历史上传统的消费观受到质疑,新的消费思想应运而生。明代陆楫曾说:“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至于统论天下之势则不然。”“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在此他主张 ()A.崇奢黜俭,鼓励消费B.遵守儒家主流消费观念C.反对奢侈,崇尚节俭D.消费与个人修养相结合【解析】选A。材料“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至于统论天下之势则不然”“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强调对整个社会而言,消费可以带来经济发展,故A正确;B、C、D与题意不符,均排除。二、非选择题11.(2024·广东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代是“铜钱时代”,铜钱流通的数量、范围和深度可能超过了其他朝代,实际形成了以铜钱为基准的货币体系。大规模持续供应的宋钱为亚洲东部南部海域铜钱区的形成提供了基石。明代是亚洲东部海域朝贡格局发生变化的时期,也是近代早期经济全球化的发端期。这个时代契机使得明朝内部的社会经济变革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兼具区域国际的特性。明代出现了由实物经济体制向货币经济体制的转变,也出现了货币形态、制度与体系的大转型。这种转型可归纳为“铜钱基准体系”向“白银基准体系”的重大转向。——摘编自邱永志《全球史视野下的明代货币转型》有学者认为海外白银的大量涌入才使得中国的通货结构得到了转变。结合材料,概括宋明时期通货结构的不同,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提出其他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解析:根据题干,首先要概括宋明时期通货结构的不同,然后对该观点进行评述;读材料,发现材料中的观点是认为宋代是铜钱基准体系,明代是白银基准体系;按照题目要求,对该观点进行评述,在评述时可以赞成该观点,也可以提出其他观点。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不完全赞同,然后表达出我们的观点:海外白银的大量涌入是推动中国通货结构转变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然后再说明理由,可以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