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河沉管法隧道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_第1页
内河沉管法隧道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_第2页
内河沉管法隧道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_第3页
内河沉管法隧道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_第4页
内河沉管法隧道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次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2

2.1术语!!!!!!!!!!!!!!!!!!!!!2

2.2符号!!!!!!!!!!!!!!!!!!!!!4

3调查、测绘和勘察!!!!!!!!!!!!!!!!!!6

3.1一般规定!!!!!!!!!!!!!!!!!!!!6

3.2调查!!!!!!!!!!!!!!!!!!!!!!6

3.3测绘!!!!!!!!!!!!!!!!!!!!!!7

3.4勘察!!!!!!!!!!!!!!!!!!!!!!7

3.5专项技术研究!!!!!!!!!!!!!!!!!!7

4设计!!!!!!!!!!!!!!!!!!!!!!!!9

4.1一般规定!!!!!!!!!!!!!!!!!!!!9

4.2几何设计!!!!!!!!!!!!!!!!!!!!9

4.3工程材料!!!!!!!!!!!!!!!!!!!!10

4.4荷载分类及组合!!!!!!!!!!!!!!!!!10

4.5结构计算!!!!!!!!!!!!!!!!!!!!14

4.6结构形式与构造要求!!!!!!!!!!!!!!!17

4.7管段防水!!!!!!!!!!!!!!!!!!!!18

4.8管段基础垫层!!!!!!!!!!!!!!!!!!23

4.9基槽开挖与回填!!!!!!!!!!!!!!!!!24

4.10浮运、沉放!!!!!!!!!!!!!!!!!!!25

4.11抗震设计!!!!!!!!!!!!!!!!!!!26

4.12护岸及接口段设计!!!!!!!!!!!!!!!!27

4.13干坞设计!!!!!!!!!!!!!!!!!!!27

4.14耐久性设计!!!!!!!!!!!!!!!!!!29

5施工!!!!!!!!!!!!!!!!!!!!!!!32

5.1一般规定!!!!!!!!!!!!!!!!!!!!32

5.2干坞!!!!!!!!!!!!!!!!!!!!!32

5.3管段制作!!!!!!!!!!!!!!!!!!!!33

5.4管段检漏!!!!!!!!!!!!!!!!!!!!42

5.5基槽开挖!!!!!!!!!!!!!!!!!!!!42

5.6管段浮运!!!!!!!!!!!!!!!!!!!!44

5.7管段沉放对接!!!!!!!!!!!!!!!!!!45

5.8管段基础垫层!!!!!!!!!!!!!!!!!!46

5.9最终接头!!!!!!!!!!!!!!!!!!!!49

5.10管段回填!!!!!!!!!!!!!!!!!!!51

6检测与监测!!!!!!!!!!!!!!!!!!!!54

6.1一般规定!!!!!!!!!!!!!!!!!!!!54

6.2基槽与航道!!!!!!!!!!!!!!!!!!!56

6.3管段浮运!!!!!!!!!!!!!!!!!!!!57

6.4管段寄放!!!!!!!!!!!!!!!!!!!!58

6.5基础!!!!!!!!!!!!!!!!!!!!!58

6.6管段沉放对接!!!!!!!!!!!!!!!!!!59

6.7最终接头!!!!!!!!!!!!!!!!!!!!61

6.8二次围堰!!!!!!!!!!!!!!!!!!!!61

6.9回填!!!!!!!!!!!!!!!!!!!!!62

6.10隧道健康监测!!!!!!!!!!!!!!!!!63

7工程质量验收!!!!!!!!!!!!!!!!!!!64

7.1一般规定!!!!!!!!!!!!!!!!!!!!64

7.2基础工程质量验收!!!!!!!!!!!!!!!!66

7.3主体质量验收!!!!!!!!!!!!!!!!!!67

7.4管内质量验收!!!!!!!!!!!!!!!!!!69

7.5回填工程质量验收!!!!!!!!!!!!!!!!70

7.6防水工程质量验收!!!!!!!!!!!!!!!!71

7.7护岸工程质量验收!!!!!!!!!!!!!!!!71

7.8干坞施工质量验收!!!!!!!!!!!!!!!!72

附录A管段定倾高度计算!!!!!!!!!!!!!!!73

本规范用词说明!!!!!!!!!!!!!!!!!!!!75

引用标准名录!!!!!!!!!!!!!!!!!!!!!77

条文说明!!!!!!!!!!!!!!!!!!!!!!79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1

2TermsandSymbols!!!!!!!!!!!!!!!!!!2

2.1Terms!!!!!!!!!!!!!!!!!!!!!2

2.2Symbols!!!!!!!!!!!!!!!!!!!!4

3Investigation,mappingandsurveying!!!!!!!!!!!6

3.1General!!!!!!!!!!!!!!!!!!!!6

3.2Investigating!!!!!!!!!!!!!!!!!!6

3.3Mapping!!!!!!!!!!!!!!!!!!!!7

3.4Surveying!!!!!!!!!!!!!!!!!!!7

3.5Specialtechnicalresearch!!!!!!!!!!!!!7

4Design!!!!!!!!!!!!!!!!!!!!!!!9

4.1General!!!!!!!!!!!!!!!!!!!!9

4.2Geometricdesign!!!!!!!!!!!!!!!!9

4.3Engineeringmaterial!!!!!!!!!!!!!!!10

4.4Classificationandcombinationofloads!!!!!!!10

4.5Structuralcalculation!!!!!!!!!!!!!!14

4.6Structuraltypeanddetailingrequirements!!!!!!17

4.7Waterproofofelement!!!!!!!!!!!!!!18

4.8Foundationcushionofelement!!!!!!!!!!!23

4.9Excavationandbackfillingofthetrench!!!!!!!24

4.10Floatingtransportationandimmersion!!!!!!!25

4.11Seismicdesign!!!!!!!!!!!!!!!!26

4.12Designofbankrevetmentandinterfacesection!!!!27

4.13Designofdrydock!!!!!!!!!!!!!!!27

4.14Designfordurability!!!!!!!!!!!!!!29

5Construction!!!!!!!!!!!!!!!!!!!!32

5.1General!!!!!!!!!!!!!!!!!!!!32

5.2Drydock!!!!!!!!!!!!!!!!!!!!32

5.3Fabricationofelement!!!!!!!!!!!!!!33

5.4leakageInspectionofelement!!!!!!!!!!!42

5.5Excavationoftrench!!!!!!!!!!!!!!!42

5.6Floatingtransportationofelement!!!!!!!!!!44

5.7Immersionandconnectionofelement!!!!!!!!45

5.8Foundationcushionofelement!!!!!!!!!!!46

5.9Closurejoint!!!!!!!!!!!!!!!!!!49

5.10Backfillingofelement!!!!!!!!!!!!!!51

6Detectionandmonitoring!!!!!!!!!!!!!!!54

6.1General!!!!!!!!!!!!!!!!!!!!54

6.2Trenchandwaterway!!!!!!!!!!!!!!56

6.3Floatingtransportationofelement!!!!!!!!!!57

6.4Mooringofelement!!!!!!!!!!!!!!!58

6.5Foundation!!!!!!!!!!!!!!!!!!58

6.6Immersionandconnectionofelement!!!!!!!!59

6.7Closurejoint!!!!!!!!!!!!!!!!!!61

6.8Secondarycofferdam!!!!!!!!!!!!!!!61

6.9Backfilling!!!!!!!!!!!!!!!!!!!62

6.10HealthmonitoringofTunnel!!!!!!!!!!!63

7Qualityacceptanceofengineering!!!!!!!!!!!!64

7.1General!!!!!!!!!!!!!!!!!!!!64

7.2Qualityacceptanceforfoundationengineering!!!!!66

7.3Qualityacceptanceofmainwork!!!!!!!!!!67

7.4Qualityacceptanceofinternalwork!!!!!!!!!69

7.5Qualityacceptanceofbackfilling!!!!!!!!!!70

7.6Qualityacceptanceofwaterproofwork!!!!!!!!71

7.7Qualityacceptanceofbankrevetment!!!!!!!!71

7.8Qualityacceptanceofdrydock!!!!!!!!!!!72

AppendixACalculationforMetacentricHeightofelement!!73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75

ListofQuotedStandards!!!!!!!!!!!!!!!!!77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79

1总则

1.0.1为保证内河沉管法隧道的设计、施工质量,做到技术先进、

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内河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沉管法隧道的设计、

施工及验收。

1.0.3本规范适用于内河沉管法隧道中与土建相关内容的设计、

施工及验收,其它道路、建筑、机电、消防及附属设施等内容可参考

相关现行规范执行。

1.0.4内河沉管法隧道设计、施工应贯彻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

积极慎重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

1.0.5内河沉管法隧道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

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沉管法隧道Immersedtunnel

将预制管段通过浮运、沉放、对接等方式建造的水下隧道。

2.1.2管段Element

是组成沉管隧道的刚性单元,可进行一次浮运、沉放的隧道结

构构件,也称为管节。

2.1.3节段Segment

采用工厂化方法预制沉管管段时,每次预制一段,称作节段,多

个节段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管段。

2.1.4干坞Drydock

管段预制的场所。

2.1.5移动干坞Floatingdrydock

利用半潜驳或浮船坞作为管段预制的场所。

2.1.6护岸Bankrevetment

保护堤岸的构筑物。

2.1.7GINA止水带GINAgasket

安装于管段接头处,通过水力压接形成接头第一道防水的专用

橡胶制品。

2.1.8OMEGA止水带OMEGAseal

安装于管段接头处,形成接头第二道防水的专用橡胶制品。

2.1.9干舷Freeboard

管段顶面露出水面的高度。

2.1.10浮运Floatingtransportation

管段预制完成后,浮于水面,将其拖运到指定位置的过程。

2.1.11沉放Immersion

管段下沉至指定位置的过程。

2.1.12对接Connection

管段与暗埋段或管段间进行水力压接的过程。

2.1.13先铺法Foundationmethodbeforeimmersion

管段沉放对接前先行完成管段基础垫层的施工方法。

2.1.14后铺法Foundationmethodafterconnection

管段沉放对接后完成管段基础垫层的施工方法。

2.1.15砂流法Sandflow

管段沉放对接后,采用高压灌砂泵将砂料和水的混合物灌入管

段底部,形成管段基础垫层的施工方法。

2.1.16注浆法Groutingmethod

管段沉放对接后,采用灌浆设备将浆液注入到管段底部,形成

管段基础垫层的施工方法。

2.1.17钢端壳Steelshelloftheterminalsurface

管段端头用于GINA止水带和OMEGA止水带安装或对接的钢

构件。

2.1.18端封墙Bulkhead

设置于管段两端、实现管段临时密闭的墙体结构。

2.1.19舾装Outfitting

管段浮运沉放所需的临时设备及构件安装作业。

2.1.20鼻托Nosejoist

设于管段端头,在管段沉放对接时起导向支承作用的临时结

构。

2.1.21最终接头Closurejoint

用于连接最后一节沉放管段与相邻管段或暗埋段的连接结构。

2.1.22剪切键Shearkey

设于管段端头,限制相邻管段间水平、竖向位移的构件。

2.1.23二次围堰Secondcofferdam

修筑于最后一节管段上的止水围堰,它与岸上围护结构一起形

成封闭的止水系统,将河水与岸上段基坑隔离。

2.2符号

A———计算构件在与水流流向垂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

B———管段结构宽度;

C———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要求的规定限值;

Cw———水阻力系数;

ck———计算点处土的黏聚力;

eak———计算点处由土体自重和地表面均布超载产生的主动土

压力强度标准值;

Fk———水流力标准值;

Ff———管段浮力设计值;

Ga———管段舾装及临时构件重量标准值;

Gb———舾装、压舱及上覆土等有效压重标准值;

Gk———管段自重标准值;

h———干舷值;

ha———固定干坞坞底标高;

hi———计算点以上各层土的厚度;

H———管段结构高度;

H0———管段出坞设计水位标高;

H1———防锚层调节高度;

Ha———管段埋置深度;

Hs———管段底部至坞底的起浮安全距离;

Hwd———定倾高度;

Hf———管段浮心与重心之间的距离;

I———管段沿水位线包围的平面绕O轴的惯性矩;

ka———计算点处土的主动土压力系数;

L———管段端封墙之间外包长度;

L'———压舱水箱沿管段纵向的总长度;

m———参与组合的永久荷载数;

n———参与组合的可变荷载数;

Q1k———为诸可变荷载效应中起控制作用者;

qk———地表面均布超载标准值;

γi———计算点以上各层土的重度;

γ0———重要性系数;

γGj———第j个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

γQi———第i个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

γw———水重度;

γb———浮力作用分项系数;

γs———自重与有效压重抗浮分项系数;

Rd———结构构件抗力的设计值;

Sd———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

S———按第j个永久荷载标准值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GjK

S———按第i个可变荷载标准值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Qik

S———按偶然荷载标准值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Ad

V———管段排开水的体积;

φk———计算点处土的内摩擦角;

Ψci———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

Ψf1———Q1k可变荷载的频遇值系数;

Ψqi———第i个可变荷载的准永久值系数;

ρ———水密度;

υ———水流流速。

3调查、测绘和勘察

3.1一般规定

3.1.1工程条件调查应根据沉管法隧道不同设计阶段的任务、目

的、要求,针对隧道特点和规模,确定搜集调查资料的内容、范围和

精度。各阶段调查的资料应齐全、准确,满足设计要求。施工中遇

到异常情况时应补充调查内容。

3.1.2编制调查计划应在已搜集的隧道沿线地形、地貌、水文及工

程地质、航道、地震、气象、生态环境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3.1.3隧道勘察应与设计阶段相适应,分阶段进行。勘察阶段可

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预可、工可)、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必要时可

进行补充勘察。

3.2调查

3.2.1资料调查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区域地形、地貌资料;

2隧址水域段的水文条件、防洪标准、水下地形、水下障碍物、

水下建(构)筑物、过河管线、堤防、码头、河势演变及生态环境等资

料;

3隧址陆域沿线相关范围内建(构)筑物结构及基础的类型、

地下障碍物及管线资料、隧道施工条件;

4沿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别是不良地质的资料;

5隧址区域的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速、风向、雾日等气象

资料;

6隧址区域地震历史、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地震分组和设计基

本地震加速度等资料;

7隧址区域的道路交通、城市建设、自然生态环境、岸线、港

区、航运、航道等的现状和发展规划。

3.3测绘

3.3.1水下地形测绘应满足以下要求:

1测绘的范围取隧道轴线两侧500m,有特殊要求时,应扩大

测绘范围;

2河床测深应根据工程需要布置主测深线和垂直于主测深线

的纵向测深线,主测深线间距可取5m~10m,水深测量的误差不宜

大于0.2m。

3.4勘察

3.4.1水域段勘察工作应满足以下要求:

1可行性研究勘察主要以搜集、分析既有资料和现场踏勘为主,

勘探点平面布置孔距宜为400m~500m,且对沿线每一地貌单元及

工法分段不应少于1孔,孔深不宜小于50m;

2初步勘察勘探孔间距宜为100m~200m,隧道勘探孔深度不宜

小于隧道底板以下1倍隧道宽度,且不宜小于河床下40m;

3详细勘察勘探孔可沿隧道轴线和边线在成槽浚挖范围内呈梅

花状排列布设,孔距宜为35m~50m,一般性勘探孔深度不宜小于隧

道底以下0.6倍隧道宽度,且不小于河床下30m;控制性孔不宜小于

隧道底以下1倍隧道宽度,且不小于河床下40m。当采用桩基础时,

勘探孔平面间距及深度应按桩基勘察要求进行;

4当河底存在淤泥时应实测淤泥深度及浮泥重度。

3.5专项技术研究

3.5.1应进行专门的水文泥砂特征分析,包括含砂量和单宽输砂

量、河床质的颗粒级配、含盐度、水温、重度、水流速度等。

3.5.2应开展相关的物模、数模研究进行河势演变分析,并对沉管

段埋深进行技术评估。

3.5.3应进行航运条件分析评价,并对整个工程及附近水域航行

安全进行技术评估。

3.5.4应开展工程的防洪安全评价、地震安全性评价及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价等工作。

4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设计应符合规划要求,并充分考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

线、航道、地质、水文等因素,做到安全可靠、耐久适用、经济合理。

4.1.2设计应减少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并考虑城市、航道等规

划引起周边环境改变对结构的影响。

4.1.3结构设计应根据施工工艺、机械设备、结构类型、使用条件

等因素综合考虑,做到设计方案合理、可行。

4.1.4结构设计应满足使用年限、安全、抗震、防水、防火、耐久性

等要求。

4.1.5宜对沉管法隧道的关键技术开展专题研究,并把研究成果

纳入设计、施工中。

4.1.6结构应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采用

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的要求进行计算和验算。结构计算和验算应符合以下规定:

1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进行各种工况下结构承载力计算和

稳定性验算,并应进行结构构件抗震的承载力验算;

2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进行结构构件的裂缝宽度和变形验

算。

4.1.7结构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

设计规范》GB50010和《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

结合环境类别及作用等级综合确定。

4.2几何设计

4.2.1隧道平、纵断面设计线位宜避开水域中深槽以及河势变化

较大的河段。当必须穿越时应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工程技术措

施。

4.2.2隧道越江点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水文条件和航运条件,有利

于隧道施工和环境保护,避免对驳岸、码头等既有构筑物的不良影

响。

4.2.3隧道平面线形宜采用直线,隧道中心线与航道中心线、堤岸

治导线法线的斜交角度不宜过大。

4.2.4隧道路线纵断面线形可根据地形、地貌等工程建设条件,按

“V”或“W”形考虑。隧道应埋设在规划航道及水域预测最深冲刷线

下,当管段顶局部高出河床时,应经航道、水利、航运等相关部门研

究确定,并有相应的技术措施。

4.2.5隧道纵坡设计应根据隧道使用功能确定。

4.2.6隧道横断面设计应根据建筑限界、设备布置、结构形式、施

工要求等确定,并应与隧道的平面、纵断面设计相协调。

4.3工程材料

4.3.1工程材料应根据结构类型、受力条件、使用要求和所处环境

等因素选用,并考虑可靠性、耐久性和经济性。主要受力结构应采

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有特殊需要时可采用金属材料。

4.3.2应根据混凝土级配、性能及耐久性要求选择合适水泥、砂、

石及胶凝材料。

4.3.3应根据主体结构功能要求确定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设计

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5,压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

4.3.4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钢筋宜采用HPB300级和HRB400

级钢筋,预应力筋宜采用无粘结钢绞线。

4.3.5主体结构中钢材宜选用Q235B、Q345钢。

4.4荷载分类及组合

4.4.1隧道结构上作用的荷载分类应符合表4.4.1的规定。

01

表4.4.1隧道结构上作用的荷载分类

荷载分类荷载名称

结构自重

地层压力

静水压力

永久荷载混凝土的徐变和收缩效应

预加应力

设备重量

边载影响

隧道内部汽车荷载及其动力作用

基本可变荷载水压力变化

可变荷载温度作用

水流力、风荷载

其他可变荷载

施工荷载

地震荷载

偶然荷载

沉船、爆炸、锚击等荷载

注:1设计中要求考虑的其他荷载,可根据其性质分别列入上述三类

荷载中;

2静水压力按设计常水位计算;

3爆炸荷载指隧道内单孔车辆爆炸产生的荷载;

4表中所列荷载本节未加说明者,可按有关现行规范或根据实际

情况确定。

4.4.2永久荷载标准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隧道结构自重可按结构设计断面尺寸及材料重度标准值计

算;

2隧道竖向地层压力应按管段顶以上全部覆土压力考虑;

3施工阶段黏性土水平地层压力按水土合算,可采用经验系

数计算;砂性土按水土分算,采用朗肯土压力公式计算。朗肯土压

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1

e=(h+q)k-2ck(4.4.2-1)

ak∑γiikαk槡α

φ

k=tg2(45°-k)(4.4.2-2)

a2

式中eak———计算点处由土体自重和地表面均布超载产生的主

动土压力强度标准值(kPa),当eak<0时,取eak=0;

γi———计算点以上各层土的重度(kN/m),地下水位以上

土层取天然重度;对地下水位以下土层,按水土分算

时取浮重度,按水土合算时取饱和重度;

hi———计算点以上各层土的厚度(m);

qk———地表面均布超载标准值(kPa);

kα———计算点处土的主动土压力系数;

φk———计算点处土的内摩擦角(°);

ck———计算点处土的黏聚力(kPa)。

4使用阶段水平地层压力应按静止土压力计算,采用水土分

算。

4.4.3可变荷载的标准值、准永久值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1汽车荷载及其动力作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涵设

计通用规范》JTGD60的有关规定;

2地面超载可按20kPa考虑,对于岸边段大型施工机械作业

区域、施工堆场等情况,地面超载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后取用;

3水压力变化分别对应设计常水位与设计最高水位差、设计

常水位与设计最低水位差;

4温度应力可按常年气象统计资料确定的气温变化数据计

算;

5管段水流力可根据管段迎水面面积及水流速按下式估算;

12

F=CρυA(4.4.3)

k2W

式中:Fk———水流力标准值(kN);

CW———水阻力系数,对于矩形管段可取2.32;

ρ———水密度(t/m3);

υ———水流流速(m/s);

A———计算构件在与水流流向垂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m2)。

21

6施工荷载包括:设备运输及吊装荷载、施工机具及施工堆

载、管段拖运、沉放和水力压接等荷载。

4.4.4偶然荷载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1地震荷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和现行行业标准《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的规定计算确

定;

2沉船、爆炸、锚击等灾害性荷载应根据工程建设条件分析后

确定。

4.4.5荷载(效应)组合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结构设计中,应根据施工、使用过程中在结构上可能同时出

现的荷载,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

组合,并应取各自最不利的组合进行设计;

2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按荷载基本组合或偶然组合计

算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并采用下式进行计算:

γ0Sd≤Rd(4.4.5-1)

式中γ0———重要性系数,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结构构件,取1.1;地震

工况取1.0;

Sd———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

Rd———结构构件抗力的设计值,应按各有关建筑结构设计规范

的规定确定;

3荷载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d,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mn

Sd=∑γGSGk+∑γQψCSQk(4.4.5-2)

j=1jji=1iii

式中:γ———第j个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当永久荷载效应对结

Gj

构不利时取1.35,当永久荷载效应对结构有利时取1.0;

γ———第i个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应取1.40;

Qi

S———按第j个永久荷载标准值G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Gjkjk

S———按第i个可变荷载标准值Q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Qikik

ψ———可变荷载Q的组合值系数,如无特别规定可取

cii

0.90计算;

m———参与组合的永久荷载数;

n———参与组合的可变荷载数。

31

4荷载偶然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d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mn

Sd=∑SGk+SA+ψfSQk+∑ψqSQk(4.4.5-3)

j=1jd11i=2ii

式中:S———按偶然荷载标准值A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Add

S———诸可变荷载标准值Q中起控制作用的荷载效应值;

Q1kik

ψ———Q可变荷载的频遇值系数;

f11k

ψ———第i个可变荷载的准永久值系数。

qi

5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采用荷载的标准组合、频遇组合

或准永久组合,并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Sd≤C(4.4.5-4)

式中:C———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要求的规定限值,例

如变形、裂缝、振幅、速度、应力等的限值,应按各有

关规定采用。

6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标准组合、荷载频遇组合和荷

载准永久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d应分别按下列公式确定:

1)荷载标准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d

mn

Sd=∑SGk+SQk+∑ψCSQk(4.4.5-5)

j=1j1i=2ii

2)荷载频遇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d

mn

Sd=∑SGk+ψfSQk+∑ψqSQk(4.4.5-6)

j=1j1ii=2ii

3)荷载准永久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d

mn

Sd=∑SGk+∑ψqSQk(4.4.5-7)

j=1ji=1ii

4.5结构计算

4.5.1沉管法隧道应根据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分别进行结构计

算,各阶段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施工阶段应进行管段浮力、管段浮运及系泊稳定性、管段沉

放纵向内力及横向稳定性、舾装构件内力等计算分析;

2使用阶段应进行隧道整体抗浮、横向及纵向内力、整体及接

41

头不均匀沉降、接头张开量、接头剪力及抗震等计算分析。

4.5.2管段横向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段结构横向内力宜按平面应变模型进行计算,地基反力

可采用支撑弹簧模拟(图4.5.2);

图4.5.2管段横向内力计算简图

2管段浮运、系泊阶段在漂浮状态的定倾高度不宜小于30cm,

当倾角小于10°时可按附录A计算定倾高度。当管段在施工过程中

出现因牵引、锚拉、横向水流、风压或其它原因而产生不小于10°倾

角时,应按船舶工程的计算方法进行稳定性验算;

3管段沉放阶段应验算管段沉放对接完成后锁定回填前在横

向水流力作用下的抗滑移和抗倾覆稳定性。

4.5.3纵向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浮运、系泊阶段管段纵向结构内力应根据管段重量分布、结

构形式、施工工艺、波浪力、水流力等因素进行计算;

2沉放阶段管段纵向结构内力应根据管段重量分布、断面形

式、施工工艺、沉放时水流作用等因素进行计算;

3使用阶段管段纵向结构内力可采用考虑接头刚度的弹性地

基梁法计算,管段接头内的水平、垂直剪切键与预应力钢索等构件

宜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

51

4.5.4浮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段干舷计算应综合考虑管段外形尺寸、混凝土重度、结构

含钢量、水重度、施工荷载、管段制作误差等因素。舾装及防锚层施

工完成后的浮运干舷高度宜控制在10~20cm,标准矩形管段干舷高

度可按下式估算:

Gk+Ga

h=H+H1-(4.5.4-1)

γωBL

式中:h—干舷高度(m);

H—管段结构高度(m);

H1—防锚层厚度(m);

Gk—管段自重标准值(kN);

Ga—管段舾装及临时构件重量标准值(kN);

B—管段结构宽度(m);

L—端封墙之间外包长度(m);

γω—水重度(kN/m)。

2管段在施工和使用阶段可采用下列公式进行抗浮验算:

Gk+Gb

Ff≤(4.5.4-2)

γs

Ff=γbγwV(4.5.4-3)

式中Gb———舾装、压舱及上覆土等有效压重标准值(kN);

Ff———管段浮力设计值(kN);

V———管段排开水的体积(m3);

γb———浮力作用分项系数,取1.0;

γs———自重与有效压重抗浮分项系数,各阶段取值为:

1)沉放、对接阶段1.01~1.02;

2)基础垫层处理阶段1.04~1.05;

3)压舱混凝土施工完成后不小于1.10,特殊情况下可专

项论证。

4.5.5管段的端封墙、系缆柱、测量塔、拉合座、吊点、鼻托及底部

支承系统等临时构件,应进行局部内力分析及必要的稳定性计算。

局部内力分析可采用三维有限元法。

4.5.6沉降计算应包括基础垫层沉降量及地基沉降量两部分内

61

容,计算时应考虑基槽开挖施工误差及地基刚度变异的影响,同时

应重点计算管段接头处的差异沉降。

4.6结构形式与构造要求

4.6.1管段的结构形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段的横断面布置应满足隧道功能要求,宜采用左右对称

的矩形断面;

2管段长度和分段数应综合考虑制作、浮运、沉放及隧道纵坡

等要求,并结合航道规划、地质条件、河床形态等因素确定,管段长

度不宜大于130m;

3管段接头宜采用柔性接头,接头由GINA橡胶止水带和O

MEGA橡胶止水带构成两道止水措施,并设置限制接头变位的构造

措施;

4最终接头的位置和构造形式可根据建设条件和施工条件合

理选择。

4.6.2管段的构造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现浇钢筋混凝土管段宜分段浇筑,分段长度宜取15m~

20m,根据施工工艺与方法,可采用跳段或依次浇筑;

2钢端壳的安装误差和端面平整度应根据管段对接控制精

度、轴线偏差等因素综合考虑,钢端壳端面平整度宜满足下列要求:

1)面不平整度小于3.0mm,每延米内面不平整度小于1.0mm;

2)横向垂直度小于0.02%;

3)竖向倾斜度小于0.02%。

3垂直剪切键所承受的垂直剪力宜根据相邻管段荷载、基础

差异最不利工况计算确定,水平剪切键所承受的总水平剪力宜根据

地震工况下产生的水平剪力确定;

4管段端封墙可选用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形式,端封墙上宜

设置水密门、进排水管、进气管和电缆孔等;

5管段内压舱水箱宜根据管段重心靠外侧墙对称分舱设置,

容积应能为施工阶段提供足够的负浮力;

6管段顶部人孔井应按每节管段1~2处设置,人孔井可与管

71

段顶部测量塔合建;

7管段顶部舾装设施的布置应能满足管段拖运、沉放、对接施

工工艺的要求;

8管段结构制作精度宜符合表4.6.2-1的规定:

表4.6.2-1管段结构制作精度

内孔内孔板厚(mm)管段管段

管段

净宽净高高度长度

尺寸宽度(mm)

(mm)(mm)顶底板侧墙(mm)(mm)

允差

0~+100~+5-5~0-10~0-10~+10-5~+5-30~+30

9受力主筋的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表4.6.2-2的规定,箍筋、分

布筋和构造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25mm。

表4.6.2-2受力主筋最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位置顶板(mm)底板(mm)外墙(mm)

内墙(mm)

外侧内侧外侧内侧外侧内侧

保护层厚度

50405040504030

4.7管段防水

4.7.1管段防水应遵循“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为根本,辅以结构外防

水层,以接头、接缝防水为重点,多道设防,综合治理”的设计原则。

4.7.2管段防水设计应根据隧道的使用功能、使用要求、构造特

点、内外水压、施工条件等进行综合防水设计,设计内容应包括:

1确定合适的防水等级、防水措施、防水技术指标;

2管段混凝土自防水;

3管段接头防水;

4管段混凝土外包防水层;

81

5管段混凝土施工缝防水;

6管段最终接头防水。

4.7.3管段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应符合表4.7.3的规定。

表4.7.3管段混凝土的抗渗等级

管段埋置深度Ha(m)抗渗等级

Ha<10P6

10≤Ha<20P8

20≤Ha<30P10

Ha≥30P12

4.7.4管段接头应采用GINA橡胶止水带和OMEGA橡胶止水带

形成双道防水线。

4.7.5管段接头的GINA橡胶止水带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根据管段接头所承受的水压及可能产生的最大变形量,确定

GINA橡胶止水带的断面构造形式、断面尺寸、压力与压缩变形特性;

2GINA橡胶止水带的材质宜为天然橡胶或天然橡胶与丁苯

橡胶的混炼胶。GINA橡胶止水带胶料物理性能指标宜符合表4.7.5

的规定;

表4.7.5GINA橡胶止水带橡胶材料物理性能指标

指标

项目天然橡胶与丁苯

天然橡胶

橡胶的混练胶

硬度(邵尔A,度)65±564±5

拉伸强度(MPa)≥15≥16

扯断伸长率(%)≥400≥400

压缩永久变形(70℃×24h)(%)≤30≤30

拉伸强度变化率(%)≥-15≥-15

热空气

(70℃×168h)扯断伸长率变化率(%)≥-25≥-20

老化

硬度变化值(邵尔A)(度)≤+6≤+10

注:根据管段接头承受的水压及可能产生的最大变形量,GINA橡胶止

91

水带的硬度及其它指标可做相应调整。

4.7.6管段接头的OMGEA橡胶止水带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根据管段接头所承受的水压、三向位移的估算值、抗老化

等要求确定OMEGA橡胶止水带的断面尺寸;

2OMEGA橡胶止水带的材质宜为丁苯橡胶。OMEGA橡胶止

水带橡胶材料物理性能指标宜符合表4.7.6的规定。

表4.7.6OMEGA橡胶(丁苯橡胶)止水带橡胶材料物理性能指标

项目指标

硬度(邵尔A,度)65±5

拉伸强度(MPa)≥16

扯断伸长率(%)≥400

压缩永久变形(70℃×24h)(%)≤20

拉伸强度变化率(%)≥-15

热空气老化(70℃×168h)扯断伸长率变化率(%)≥-25

硬度变化值(邵尔A)(度)≤+6

橡胶与纤维层粘结力(N/mm)≥5

4.7.7GINA橡胶止水带、OMEGA橡胶止水带应采用与止水带断

面尺寸相配套的压件系统固定。GINA橡胶止水带的固定宜采用卡

箍方式或穿孔方式。

4.7.8管段沉放前,应仔细检查GINA橡胶止水带,确保完好无损;

管段沉放后,应仔细测量GINA橡胶止水带的实际压缩量,并与供货

商提供的压力与压缩变形曲线对应的压缩量相比较;如差异过大,

应及时采取措施,将压缩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4.7.9管段混凝土宜设置全包外防水层,全包外防水层设计应符

合下列要求:

02

1底板可采用钢板等材料,并沿侧墙上翻至适当的高度;

2侧墙与顶板可采用喷涂型聚脲、聚氨酯、渗透环氧、聚合物

水泥等涂料以及自粘性防水卷材,特殊部位应采用加强层处理。此

外,除应设置满足耐撞击与擦损要求的防水层保护层外,还应有施

工保护措施;

3采用钢板作为外防水层时,应根据腐蚀介质和腐蚀速率,确

定钢板的材质、厚度,并选择防腐蚀涂层或牺牲阳极法等保护措施;

4钢板外防腐涂层宜结合采用金属喷涂涂层与无溶剂环氧涂

层,涂层厚度应根据防腐蚀年限的要求确定;

5在中等以上腐蚀环境中,钢端壳宜增设牺牲阳极块,牺牲阳

极块宜采用焊接方式固定于钢端壳外表面,焊缝处应采取防腐蚀加

强措施。管段沉放过程中,牺牲阳极块应予以保护,不得损伤;

6管段采用钢板防水层时,钢板防水层与钢端壳可连为一体,

采用外加电流法作为防腐措施;

7顶板、侧墙、底板不同材质防水层的搭接应有专门的防水处

理要求。

4.7.10管段混凝土施工缝防水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根据防水等级、最大水压,确定混凝土施工缝的结构形

式、防水材料及设置方式;

2混凝土施工缝应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或水泥基渗透结晶

型防水涂料,水平施工缝接缝面应增加水泥砂浆接浆措施;

3混凝土横向施工缝宜设置预埋式注浆管或遇水膨胀止水胶

与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形成双道防水措施(图4.7.10-1)。混凝

土水平施工缝宜在钢板止水带、遇水膨胀止水胶、预埋式注浆管中选

12

择两种材料组合的方式形成双道防水措施(图4.7.10-2)。水平施工

缝中设置的防水材料应与横向施工缝的防水材料构成“十”字搭接;

图4.7.10-1横向施工缝防水构造图

图4.7.10-2水平施工缝防水构造图

4钢端壳与混凝土施工缝中宜设置止水钢片、遇水膨胀止水

材料、预埋式注浆管形成多道防水线(图4.7.10-3)。钢端壳所设

防水材料应与混凝土水平施工缝的防水材料形成搭接。

图4.7.10-3钢端壳防水构造图

22

4.7.11管段最终接头采用刚性连接时,宜设置预埋式注浆管、遇

水膨胀止水胶于接缝处,施工缝面涂布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

(图4.7.11)。管段最终接头与岸边段结构为柔性连接时,宜设置中

埋式止水带与OMEGA橡胶止水带。

图4.7.11管段最终接头与岸边段刚性连接防水构造图

4.7.12管段沉放结束后,应实测管段与岸边段底板高差,必要时

可加焊适当厚度的钢构件,以便OMEGA橡胶止水带的安装。

4.7.13各类防水材料的性能指标与施工要求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及相关的国家材料标准与施工

技术规程执行。

4.8管段基础垫层

4.8.1管段基础垫层处理方法应根据管段结构型式、地质、水文、

通航、施工工艺等条件综合确定。

4.8.2基础垫层处理方法可采用先铺法(刮铺法)和后铺法(砂流

法、喷砂法、注浆法等);对于后铺法,宜通过专项试验研究,以确定

不同工法所采用的配合比、注浆(喷砂、压砂)压力、扩散半径、施工

32

工艺和参数。

4.8.3最小基础垫层厚度宜满足表4.8.3的规定。

表4.8.3最小基础垫层厚度

基础垫层类型最小基础厚度

灌砂基础垫层0.6m

注浆基础垫层碎石垫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