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奖励和惩罚孩子_第1页
如何奖励和惩罚孩子_第2页
如何奖励和惩罚孩子_第3页
如何奖励和惩罚孩子_第4页
如何奖励和惩罚孩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奖励和惩罚孩子一、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更是一种智慧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但老母鸡的爱,不是艺术,也不是智慧,只不过是一种生物的本能。人,不同于动物,人是有有高度发达的大脑的社会性的人,所以,我们家长对孩子的爱绝不能像老母鸡,让孩子在生物本能的支配下成长。孩子的成长,应该体现出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教育的艺术性和智慧性。家长教育的艺术性和智慧性的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对孩子的奖励和惩罚当中。但并不是每一个家长都掌握这种艺术和智慧。一般有两种表现,一是崇尚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这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但有些父母片面理解赏识孩子、尊重孩子的理念,毫无原则地夸奖孩子。以为不给半点批评就是尊重和赏识,甚至在孩子犯一些错误时也一味姑息迁就。结果孩子受不得半点批评,到学校后,学校的老师也不敢再去批评惩罚孩子。为此,教育部还专门下发文件,强调批评学生是老师的权利和职责。而另一些家长却更多的使用惩罚,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理念、相信“不打不成材”的理念,把惩罚等同于体罚,把体罚等同于大打出手。过分严厉的责骂和体罚,只会让孩子的错误演变为心理上的创伤,甚至还会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一个被夸奖和奖励太多的孩子,慢慢的在他(她)的身上就会养成一些不良的品质,比如: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不善于合作、耐挫性低,心理素质差、不懂得欣赏别人、嫉妒、埋怨身边的人等等。一个被批评和惩罚太多的孩子,在他(她)身上也会有一些不良的品质,呈现出两个极端,一是变得胆小、退缩、自卑、不合群、孤僻、自我毁灭;一类是变的攻击性强、破坏性强、撒谎、不信任任何人,并呈现出反社会倾向。所以,我们提倡对孩子既要奖励,又不要忽视了惩罚。这样才是合理的教育。为什么呢?(一)整个社会是建立在一定的奖惩体系上的我们的社会是充满了奖励和惩罚的,奖励和惩罚无所不在。整个社会是建立在某种奖励惩罚的体系上的。作为成年人,我们每天工作,在周末或者月末,获得工资报酬、奖金;勋章颁给勇敢的士兵;奖杯颁给成功的人士。出现差错会遭到领导的批评、罚款、扣掉工资甚至降职、开除。违反了法律还会受到更严重的惩罚,比如拘留、判刑等等。我们看,小到一个公司、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国家都建立了奖励和惩罚的措施。这就是成人世界运转的方式。孩子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除了父母,社会上不会有人一味地去赏识你的孩子,不会一味迁就你的孩子,相反,社会往往是充满一定的残酷性的。一个在宠爱中场大的孩子,适应不了这个社会。如果孩子从小就不能学会为自己的错误埋单,他们又该如何去适应今后必然面对的充满惩罚的社会?现实中不时有好多孩子一遇到不顺、挫折等就认为生活是残酷的,就出走,就去自杀,这样的例子还少么?正因为如此,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如果学校中没有惩罚,必然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保障。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义务。所以,在家庭里面对于孩子的教育,该奖励就要奖励,该惩罚的一定就要孩子受到惩罚。奖励和惩罚共用才是完整的教育。(二)奖励和惩罚共用才是完整的教育奖励和惩罚并不矛盾,就像手心和手背一样。赏识孩子,不等于不能够批评和惩罚,更不等于只有表扬和夸奖。如果我们把孩子比喻为一棵正在成长的小树,那么奖励就相当于培土、浇水、施肥;惩罚就相当于修枝、除蘖、除虫。就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没有奖励的教育是残酷的教育、恐怖的教育。一个教育学家说“对孩子的教育,该奖不奖,该罚不罚,这是最典型的放任自流的家庭教育;高兴了就奖,生气了就罚,这是最不负责任的家庭教育。”奖励和惩罚只是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衡量一种教育手段是否科学合理,首先就要看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只要我们对孩子是真爱,不管是奖励还是惩罚,我们都要接受。所以,我们的家长,大可不必对其中“惩吃药,也痛也苦,但要远远胜过生病的痛苦。孩子生病的时候,没有一个家长不舍得让他开刀动手术,但为什么在孩子犯错误时会经常不忍心批评呢?而且病到一定程度不救治(相当于错过了惩罚教育的良机),那么可能就永远失去这样的机会。我们总不希望孩子上了大学,再犯一些儿时的低级错误吧!(二)什么是惩罚。惩罚包括批评、检讨、取消某种奖励以及斥责、体罚等各种能给孩子带来不愉快体验的形式。按内容分,惩罚可分为物质惩罚和精神惩罚。取消某种物质奖励、不买喜欢的东西、食物等可归入物质惩罚;批评、检讨、斥责等可归入精神惩罚。在精神惩罚中,还有一种自然后果惩罚,是指用儿童自身行为的过失所造成的“自然后果”,使儿童感到不愉快甚至痛苦的体验,从而改正过失。按方式分,惩罚还可分为代偿式惩罚和剥夺式惩罚两类。代偿式惩罚是以增加额外的课业或其他工作任务为措施的惩罚,如罚写字、罚背书、罚打扫卫生等;剥夺式惩罚是以减少或剥夺学习或其他工作任务、游戏机会为措施的惩罚,如不准看电视,不准打游戏,不准出去玩、取消周末出游等。(三)惩罚的艺术惩罚讲究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讲究艺术。惩罚也是为了爱。第一.惩罚具体的行为,孩子的错误行为应当酌情受到惩罚,但孩子的人格,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受到攻击。越要惩罚,越要尊重。惩罚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重责其事,轻责其人”这样才不至于伤到孩子啊!孩子只有在心理得到理解和体恤、人格没有受到否定和侮辱的前提下,才不会引发本能的抵触情绪,心才会慢慢沉静下来,才能认真反省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去狡辩或推卸责任。尽管孩子未必心甘情愿地接受,但因为就事论事的惩罚方式与人格无关,所以至少不会让他因为委屈、不服、怨恨而留下任何心理阴影第二,避免在公共场所和外人面前惩罚孩子,孩子也有自尊,当众不留情面的惩罚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第三,惩罚要及时。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第四、家长情绪不良时,不要惩罚孩子。俗话说:“世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父母在心情不好时很难把握好自己的感情,容易使自己恶劣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这叫劣性转嫁,如果家长非常生气时,试试从1数到10。这样可以使家长在短时间内调整自己的情绪。一来孩子无过受罚,父母小题大做,会使孩子感到有失公理。二来如果此时父母再因不能自制而使惩罚无限制地升级,则往往会激化孩子对父母的反抗情绪。因此,建议父母切勿在醉酒之后或自己心情不佳、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等时候惩罚孩子,以免过激失态,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第五,最忌讳讽刺挖苦。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不要因为孩了做错一点小事就上纲上线,以为孩子有什么品行或道德问题。过分严厉的责骂和体罚,只会让孩子的小错演变为心理上的创伤,甚至还会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第六,惩罚以后要和孩子沟通。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一定要向孩子解释惩罚的原因。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孩子明白他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下去将有什么后果。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第七,惩罚切莫唠叨,点到为止。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另外,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第八,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惩罚首先是表明父母的一个态度,明确哪些行为是你们赞成的,哪些行为是不赞成的,一定要旗帜鲜明。惩罚的条件要跟孩子沟通好,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但是提的条件要合情合理,孩子能接受,然后说到要做到,树立这个威信很重要。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按照商定的规则惩罚孩子,不能随心所欲。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第九,不要罚了又赏。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总之,奖励和惩罚是两种相对的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