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件】中外电影发展史_第1页
【大学课件】中外电影发展史_第2页
【大学课件】中外电影发展史_第3页
【大学课件】中外电影发展史_第4页
【大学课件】中外电影发展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影发展史一、电影的诞生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公开售票放映电影短片,这是电影正式诞生的时间。《火车进站》、《工厂大门》、《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等卢米埃尔兄弟的局限保持“记录客观生活”的观点以“再现生活”为最高目标反对艺术加工,排斥创作

默片、黑白——彩色有声录音技术的发明,给世界电影带来了第一次重大革命。1927,美国影片《爵士歌王》标志着电影从此由纯视觉的无声电影进化到了视听结合的有声电影时代二、电影技术的发展信息80%来自视觉,19%来自听觉,1%来自别的感觉器官。20世纪20年代苏联黑白影片《战舰波将金号》利用胶片填色。导演爱森斯坦,蒙太奇学派创始人。1935年美国影片《浮华世界》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标志着世界电影由黑白时代进入彩色时代的第二次重大革命。数字化多媒体制作方式,是电影的又一重大的技术革命。美国导演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掀起了电脑特技热。1994年《狮子王》标志着电脑动画技术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95年《玩具总动员》从电影拍摄,到制作,再到发行放映,均采用数字化技术,这标志着完全意义上的数字电影正式诞生。三、电影发展初期(一)、乔治*梅里爱法国导演,真正的电影艺术家。1、梅里爱发现了“停机再拍”的技巧,以及淡入淡出、叠印、合成等技巧,丰富了电影语言的表达能力;2、还采用了“移动摄影”的手法;3、他把摄影机对准摄影棚的舞台,把戏剧表演因素引入电影,创造了一批想象丰富的影片。代表作品:《灰姑娘》、《月球旅行记》、《贵妇失踪》二、埃德温·鲍特美国早期电影的先驱和导演,1870年生于苏格兰商人家庭。①首先在美国电影中采用特写、停机再拍、摇拍等技巧;《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1903)是第一部经过剪辑的影片。②《火车大劫案》(1903)给当时的美国电影带来了美国西部现实生活的气氛,为西部片定下了基调和发展方向,是西部片的鼻祖。③他把格里菲斯带进了电影界。三、大卫*格里菲斯1875年出生,1948年逝世,美国导演,对早期电影发展作出极大贡献的开创性人物。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1、采用自由移动摄影,变单镜头为多镜头、单景别为多景别。2、创造了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手法。《党同伐异》中创造了“最后一分钟营救法”。3、“镜头→场景→段落→整体”的结构安排,成为电影一直沿用至今的经典结构模式。四、卓别林与默片喜剧他是英国喜剧演员,但在美国好莱坞时是他最辉煌时候,他代表了早期美国喜剧的最高成就。在无声电影时期卓别林是最有才能和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与巴斯特·基顿和哈罗德·劳埃德并称为“世界三大喜剧演员”。代表作:《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贡献:1、影片有着深刻而尖锐的批判精神。2、带有悲剧色彩的喜剧——黑色幽默。3、善于以大胆的夸张手法构成情节和人物造型,以创新精神改造了庸俗的闹剧。4、善于把一些对立的因素在艺术创作中有机地结合起来,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五、苏联蒙太奇学派20世纪20年代,苏联电影人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爱森斯坦使蒙太奇理论走向系统化和完善,建立蒙太奇学派。20世纪电影成为一门最具影响力的独立艺术。代表人物: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罢工》、《战舰波将金号》、《十月》普多夫金:《母亲》库里肖夫:《死光》、《遵守法律》六、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法国印象派电影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1、法国印象派电影20世纪20年代德吕克创立的电影学派,受印象派绘画影响,不注重故事情节,注重主观印象和氛围,以风景和背景为重要角色,追求造型美与情境氛围,视觉形象和拍摄角度新颖奇特。他在影片《西班牙的节日》(1920)、《狂热》(1921)、《流浪女》(1922)中运用的时空统一、倒叙手法、渲染气氛和心理描写的手法别具一格代表人物:德吕克、莱比埃、冈斯等。2、德国表现主义电影1919-1924年,通常通过恐怖、灾难、犯罪等题材,运用被扭曲的、阴暗的世界中的素材,采用倾斜、颠倒的影像和常规电影很少使用的特殊拍摄角度,以夸张的表演方式反映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残暴、恐怖、狂乱的精神状态。罗伯特.维内《卡里加里博士》1919年,表现了一种残忍、急躁、幻想、疯狂的心理状态。3、超现实主义:1920年兴起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潜意识的种种状态。受精神分析学说影响,显示梦幻和被压抑的潜意识。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现实场景与怪诞的、象征的场面相交织,表现主观世界的扭曲、混乱。杜拉克的《贝壳和僧侣》,表现精神困顿的流浪汉的一连串梦境;路易斯*布努埃尔的《一条安达鲁狗》,表现对梦境、爱情的一次弗洛伊德主义的分析。一、经典好莱坞电影运动的背景三十年代未至四十年代这段时期,美国好莱坞电影独领风骚,世界电影史上两次值得纪念的技术革新,都是由好莱坞来完成:1927年,在拍摄《爵士歌王》时,采用新的技术插进了一些对白和歌唱,标志着电影艺术由无声跨入有声时代;1935年,好莱坞摄制的《浮华世界》,则是世界上第一部大型的彩色故事片。“好莱坞”原是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郊外的一个小镇,大约从1903年起,越来越多的电影制片厂和电影专利公司迁移到这块土地上,遂使这个小镇成为繁荣的电影城。四、经典好莱坞时代到了二十年代,好坞成为美国电影的制片发行总部,并形成米高梅、派拉蒙、华纳兄弟、二十世纪福克斯、环球、联美、哥伦比亚、雷电华(后被迪士尼取代)八家具有垄断性质的超级大制片公司。好莱坞创造了制片厂制度,将工业大生产的流水线作业方式运用于电影创作。好莱坞电影可分为喜剧片、西部片、恐怖片、动作片、科幻片、灾难片等不同类型,它以标准化的形式规范着好莱坞的电影制作。二、好莱坞电影的特点1、制片人中心制:把电影业变成大规模的垄断性企业;分工精细,实行工业生产流水线式的制作模式;制片人专权。2、明星制:出于商业化的需要,明星制是争取票房成功的核心因素。三、类型电影的特点(解答题):(1)公式化的情节。类型电影几乎都有一个固定不变的题材领域,讲述一个大同小异的故事,如西部片中的“西部开发、英雄救美”。(2)定型化的人物。情节的公式化决定了人物性格的定型化、模式化。如西部片中的牛仔、警长、歹徒、印第安酋长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德性或兽性。(3)图解式的视觉形象。定型化的人物需要固定不变的外在形象的设计。如牛仔身挎连发枪或来福枪、头戴宽边帽、身穿皮上衣和紧身裤,肩挎子弹带的形象是任何一部西部片都不可缺少的。西部片:最富于美国民族精神和文化特点;植根于美国西进的历史。以广袤奇险的西部旷野为背景。写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文化殖民主义倾向。起源于1903年,埃德温·鲍特导演的《火车大劫案》;成熟于1938年,约翰·福特的《关山飞渡》。模式化的情节和人物:铁骑劫美、英雄解困、除暴安良、打斗枪杀。智勇双全的牛仔、警长;杀人越货的盗寇草莽;妖魔化的印第安人。对后期西部片影响深远,如:《黄金三镖客》1967年、《与狼共舞》(1990)、《独行侠》2013年歌舞片舞蹈与歌唱的融合喜剧气氛、叙事的真实性与歌舞的抒情性。第一部歌舞片:《爵士歌王》(1927)歌舞片的经典之作:《雨中曲》(1952)科幻片:科学幻想与恐怖,展现世界奇观,反思现代科学,感受震惊体验。内容:科学与生命伦理;史前探险与外星人挑战;超自然力威胁。好莱坞第一部、影响最大的科幻片:《弗兰肯斯坦》(1931,环球公司)

著名的美国科幻电影导演:

斯坦利·库布里克(奇爱博士、2001太空漫游、发条橙、闪灵),1999年去世。

斯皮尔伯格(大白鲨、第三类接触、ET、侏罗纪公园、头号玩家)

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夺宝奇兵)。五:二战后的现代电影现代电影更具有人文性,关注社会、哲学、人生;注重对现实、历史与文化的思考,较少娱乐性。《公民凯恩》(1941),奥逊·威尔斯自导自演;这是电影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2021山东统考名词解释)

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很多导演投入到新闻片和纪录片的拍摄,担负政治使命。(2)二战期间,欧洲许多电影制片厂遭到破坏,面对好莱坞的巨大压力,电影创作者们不得不去寻找一些更便宜的制片方式。(3)战后人们的生活状况使影片题材走向真实,为写实主义电影提供了思想基础。2、代表人物及作品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新现实主义的宣言书”。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1947。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1950;真实客观的叙述,深刻而理性的社会批判。跟拍、固定镜头和慢移动镜头;非职业演员。3、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点:A、内容题材的真实性。取材生活,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B、日常性、纪实性美学原则。两大口号:“还我普通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C、生活流的结构,反对戏剧化模式与人为编织的矛盾纠葛。D、实景拍摄;自然光;善用长镜头。E、拒绝明星制,雇佣非职业演员。(二)、法国新浪潮派与左岸派新浪潮派: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时间集中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新浪潮电影把安德烈*巴赞作为精神之父。代表人物及作品:夏布洛尔《漂亮的塞尔日》1958;《表兄弟》1959戈达尔《筋疲力尽》1963特吕弗《四百下》1959新浪潮派创作特点:1、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2、反映世界的荒诞性、非理性;当代都市人的处境、心态;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观色彩。3、随意性和即兴性特点。非线性叙事结构,时空灵活;以跳接、快速剪接取代化入化出、淡入淡出。4、跟拍、抢拍和长镜头等拍摄手法,自然、逼真的纪实风格。法国左岸派电影在法国新浪潮兴起的同时,在巴黎有另外一批电影艺术家,也拍出了一批与传统叙事技巧大相径庭的影片。由于他们都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因此而被称为“左岸派”。左岸派电影代表人物:阿仑·雷乃1、时间与记忆的主题;2、以心理活动的非连续性取代叙事的有序性;3、用倒叙、闪回、跳接手法将现在与过去、现实与回忆梦境交织在一起。代表作:《广岛之恋》1959《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左岸派”电影的艺术特点:1、“左岸派的题材围绕两个纲:一是错综交替地表现时间,一是对人的精神作用加以探索。2、展现现代资本主义的异化境遇,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表现回忆、记忆、遗忘、潜意识等主题。3、意识流电影。打破传统的时空观,建构错综复杂的心理时空。4、讲究构图与用光效果。拓展声音空间。独白、旁白、对白的魅力与音响的设计。六、新浪潮派影响下的现代主义电影(一)新德国电影“奥伯豪森宣言”: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宣言。1962年2月28日,德国奥伯豪森市举办第八届西德电影短片节。来自慕尼黑的一批年轻导演起草宣言,要求与传统的商业电影决裂,创立德国新电影。二十余位导演在宣言上签名。新德国电影的两次高潮: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新德国电影四杰:施隆多夫、法斯宾德、唯姆·文德斯、赫尔措格。

施隆多夫与《铁皮鼓》(1979)施隆多夫:德国新电影第二代导演。运用虚构与纪实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二战后的德国现实。《铁皮鼓》新德国电影的重要代表作。独特的视角与夸张、怪诞、变形的手法,暴露德国社会众生相。(二)意大利的现代主义电影安东尼奥尼: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大师。从新现实主义走向现代主义,侧重展示纷繁的意识或潜意识。“无情节电影”:事件的非逻辑组合,松散的结构与缓慢的节奏。代表作:爱情三部曲——《奇遇》1960、《夜》1961、《蚀》1962

费里尼的电影“费里尼色彩”:自传因素,表现切身体验、叙述个人经历。费里尼电影的美学风格:自传因素;感伤的幽默风格;幻想的超现实主义的银幕世界。《八部半》(1963)最具代表性的现代主义电影,展现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无望混乱的内心生活。“我想叙述的是一个处于混乱中的灵魂。”“断断续续的精神分析、杂乱无章的自我反省。”

“银幕哲学家”—英格玛·伯格曼瑞典现代主义电影大师,最早运用意识流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和哲理思考,开现代哲理电影先河。孤独的主题,封闭的世界,生命价值与终极意义的关怀。《野草莓》(1957年):意识流电影的经典之作。自我反省、自我审判的过程;大量直接的心理画面,梦境与现实交织并行的复调结构。

七、美国新好莱坞电影一、背景:五十年代初期,好莱坞进入了一段困顿的低潮期。随着西方社会后工业化、后社会化的愈演愈烈,新的社会艺术思潮泛滥,这些新思潮激荡着人们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于艺术的欣赏取向和接受程度。电影的观众群体也发生了变化,经典好莱坞时期电影的风格已不能满足他们的观影需要了。四十年代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和五十年代的法国电影新浪潮冲击和影响了当时的美国影坛,加速了好莱坞电影的变化。六七十年代纽约出现的一批电影新人,主创人员是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培养的有才华的导演兼剧作家。以亚瑟•佩恩的《邦尼与克莱德》为代表的一批“新式”的影片应运而生,也拉开了新好莱坞时期的序幕。他们的创作融新浪潮电影与好莱坞电影制作风格为一体,含蓄叙事,关注社会政治、历史、伦理等问题,注重人际心理关系和内心矛盾。二、特点:1、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立体。新好莱坞时期描写人物的典型手法是,影片中的主人公不再是善恶分明的类型化人物,而是具有更加复杂的内心世界。2、电影叙事更加社会化、真实化。在继承好莱坞善于讲故事传统的基础上,将影片的故事纳入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为影片融入真实性与社会性。3、更加重视包括镜头语言在内的电影技巧的开拓。在新好莱坞电影中,各种角度和不同速度的镜头、定格、跳接等十分丰富。新的影像语言强化了视觉上的冲击力,使画面更具有艺术效果。4、影片注重现代派思想和时尚内容,利用现代科技和手段,创作新奇的银幕形象,吸引年轻人的注意。70年代中期以后,以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和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为代表,一批带有惊险、恐怖、科幻色彩的电影将观众重新吸引到影院里来,这些片子的卖座是好莱坞人重新认识到类型片所蕴涵的巨大的商业价值。代表作品:犯罪片《教父》;越战片《现代启示录》;科幻片《ET外星人》、《星球大战》;家庭伦理剧《克莱默夫妇》、《金色池塘》等。八、中国电影发展概况一、萌芽时期的中国电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经营者任庆泰主持拍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由谭派京剧创始人谭鑫培主演。戏曲片形式。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第一代导演),拍摄了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1928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武侠电影《火烧红莲寺》1931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18年商务印书馆创办“活动影戏部”,标志着中国电影制片业进入全新阶段。1922年,郑正秋、张石川筹建“明星影片公司”,旧中国规模最大、出片最多、历史最长的制片机构中国电影萌芽时期的第一代导演:张石川、郑正秋、洪深、欧阳予倩二、成长成熟时期的电影(30-4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1932-1937年)(2021山东统考简答题)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的成长成熟时期,也是中国电影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电影从消遣娱乐工具变为反映生活、审视现实文化的严肃艺术。电影主要内容题材:民族存亡的反帝反封建主题;抗日战争烽火;关注生活;揭露黑暗;封建文化批判;社会人生思考。承担启蒙教化、推动社会变革使命。左翼电影一般是指1932年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前这五、六年当中这段时间所产生的电影。左翼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入侵东三省、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变”发生,日本攻击上海,这几起事件的发生对上海当地的民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激发当地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因此群众由原本爱好鸳鸯蝴蝶派之类的电影转而要求拍摄爱国意识的电影。而上海当时是中国电影主要的生产基地,因此观众对电影喜好的改变让电影制作者也必须改变拍摄电影的风格。夏衍等左翼知识分子开始直接参与电影的编剧工作,对电影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另外它们也在当时的报刊刊载影评,对当时电影界产生具体的动作,左翼电影到1933年达到高峰。其中有夏衍编剧的《狂流》、《春蚕》、《上海二十四小时》;沈西苓编剧的《女性的呐喊》;洪深创作和改编的《压迫》、《香草美人》;夏衍、阿英、郑伯奇合编的反映时代知识青年的《时代的儿女》等作品。这些影片的拍摄放映,对人们了解现实中国,激发人们的抗日情绪起到了推动作用。1934年,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建立了自己的阵地——电通影片公司,由夏衍、田汉领导电影创作。公司摄制了《桃李劫》(袁牧之编剧)、《风云儿女》(田汉、夏衍编写)等影片。其中,《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战时期起到极大的鼓动作用,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创作风格:1、反映工人、农民所受的压迫,展现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生活图景,揭示了民众不幸的社会根源。例如《狂流》《春蚕》2、反映人们高涨的爱国主义激情。左翼电影充分发挥了电影快速复制生活的特质,使30年代激化的民族矛盾在银幕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民族生存》中从关外逃难到上海的一群逃难大军和从破产农村流落城市谋生的一群人,在“一二·八”炮火声中,决定“为民族生存”而战斗。3、反映女性的苦难以及觉醒历程。女性,特别是都市中职业女性的命运,是左翼电影关注的重点。女性争取经济上的独立和人格尊严的要求,与时代精神一致。她们所受到的压迫最深,激发她们的思想觉悟也显得尤其重要。《神女》塑造了一个被迫靠卖笑为生的伟大的母亲。她的沉沦与反抗、软弱和坚强,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阮玲玉扮演的“神女”成为20世纪30年代银幕上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中国第二代导演:蔡楚生、费穆、吴永刚、史东山、袁牧之、桑弧等。“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吴永刚《神女》,夏衍的《春蚕》,费穆《城市之夜》,孙瑜《大路》,史东山《女人》,蔡楚生的《渔光曲》,沈西苓和袁牧之《桃李劫》;三、新中国电影一、建国到文革前(1949-1966)1946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大型制片厂!1949年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

三家国营电影制片厂:东北、北京、上海。1951年3月“国营电影厂新片展览月”,这是建国初期电影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1956年,北京电影学院成立。1956年调整文艺政策,“双百”方针,建国后电影创作的第二次高潮。1957——1958年反右斗争,电影创作陷入低谷。1959年,建国十周年国庆献礼片《难忘的1959年》。这一年是中国电影创作第三个高峰期1962年全国电影工作会议,周恩来“尊重艺术民主和艺术创作规律”的讲话。电影创作的第四次高潮。中国第三代导演六十年代(62-65年)新中国电影创作的第四次高潮。出现了许多题材、样式多样化、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特点的作品。记录历史风云;歌颂新民主主义革命英雄;歌颂新生活;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代表人物:北影:成荫、崔嵬、凌子风、谢铁骊、水华。上影:谢晋、白沉、鲁韧八一:严寄州、王苹长影:王炎、王家乙、沙蒙。艺术上的民族性;注重意境和气氛的烘托。1960年《刘三姐》《红旗谱》《革命家庭》

1961年《洪湖赤卫队》《红色娘子军》1962年《甲午风云》1963年《早春二月》《小兵张嘎》、《红日》、《冰山上的来客》1964年《英雄儿女》、《兵临城下》1965年《烈火中永生》《早春二月》

二、文革时期电影(1966-1976)文化专制主义与电影艺术的凋敝文革后期(1973-1976)电影主要内容:表现阶级斗争的主题先行电影;遭四人帮攻陷的电影;四人帮阴谋政治电影。

三、新时期电影(1977-至今)1、新时期电影发展历程(1)伤痕电影与反思电影。

(2)改革开放题材电影

(3)军事题材电影

(4)乡村题材电影

(5)名著改编电影(1)伤痕电影与反思电影。A.控诉极左路线对人权人性尊严的践踏。《苦难的心》、《苦恼人的笑》、《泪痕》B.反思文革、反右斗争乃至整个历史文化,呼唤人性、人道。

《天云山传奇》《芙蓉镇》。

(2)改革开放题材电影A.表现改革中新旧势力的较量、新旧思想观念的冲突以及改革带来的生活变化、喜悦心情。

《祸起萧墙》、《花园街五号》、《野山》。B.主人公的挑战性格、开拓精神,挑战保守势力与惰性文化的英雄。

(3)军事题材电影A.由重情节、重场面渲染的表现模式转入内心,着重刻划人物性格命运。生活化、非战事化。《小花》、《高山下的花环》。B.史诗性的军事题材电影。重大战役与重大历史事件。纪实性与戏剧性的结合,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气势磅礴。《南昌起义》、《西安事变》、《大决战》、《血战台儿庄》。

(4)乡村题材电影A.改革后农村生活新气象、新观念和新生活方式,喜剧形式。《月亮湾的笑声》《花开花落》。B.新中国农民的气质品格,勤劳、坚韧、善良、敦厚。《内当家》《咱们的牛百岁》。C.对封建道统、宗法制文化的批判,悲剧氛围。《乡音》《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5)名著改编电影1983年5月《电影艺术》杂志在北京召开“电影改变学术讨论会”。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重视原著精义,同时作必要补充和修改,创造性阐释不能违背原著对生活的理解阐释。水华《伤逝》、凌子凤《骆驼祥子》《边城》、桑弧《子夜》。

2、谢晋与他的电影作品“谢晋电影是政治生活时代人的命运的艺术揭示,揭示了那个时代人生命运的主要内容,从朴素真诚的时代氛围中超越而出,担当触及人性命运的泛时代职责。”谢晋电影难能可贵地描述了个体精神世界的浪漫光彩,对于命运拨弄中的个性性格塑造,具有超越时代限制的借鉴意义。

1977《青春》1979《啊,摇篮》1980《天云山传奇》1982《牧马人》1983《秋瑾》1985《高山下的花环》1986《芙蓉镇》。

谢晋电影特点:1、深刻的历史担当,使命与忧患意识。取材人们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题材开掘处理的深刻性。2、强烈的情感、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人性人情,以苦难坚贞、真诚正直唤起同情。道德情感的净化升华。

3、人物性格的鲜明、生动、丰满。4、史诗品格。视野开阔,大背景,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的审视关怀。中国第四代导演六十年代前期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科班电影人,又称“学院派”。吴贻弓《城南旧事》《巴山夜语》张暖忻《沙鸥》《青春祭》

吴天明《老井》(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奖、主演张艺谋获得了影帝)、《人生》、《百鸟朝凤》滕文骥《生活的颤音》《锅碗瓢盆交响曲》黄健中《小花》《良家妇女》杨延晋《小街》《苦恼人的笑》。

第四代导演的创作特点1、突破人性禁区,对人的尊重。表现人的价值、合理欲望。2、追求纪实美学风格,打破戏剧式结构,注重挖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3、个性化的创作,借鉴现代化电影语言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中国第五代导演新时期电影发展的第二个阶段(1984-1986)出现一系列探索影片:《一个和八个》(张军钊)、《黄土地》《红高粱》等,电影的制作者被称为中国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创作主体是北京电影学院1978级学生,八十年代初走上影坛。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在90年代获得了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即金狮奖、金熊奖、金棕榈奖,曾4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是迄今为止历代中国导演中最辉煌的一代。代表人物: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宁、田壮壮、黄建新、吴子牛等。

冯小宁田壮壮黄建新吴子牛第五代导演创作特点“用电影表达自己对文化的思考,是我的一种自觉选择。”“从最贫困最落后的莽原出发,去寻找我们民族力量的源头和新的希望”——陈凯歌

创作特点(1)历史文化反思与强烈的忧患意识。开掘历史文化底蕴,反思愚昧落后、封建文化对人性的扭曲禁锢。在严酷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下,剖析人性的真善美和假丑恶。(2)文化寓言。将民俗内容纳入电影表意系统,突出历史文化意识和民族特点。影片画面、构思成为深刻的文化阐释。

(3)新的电影美学形态。打破戏剧化叙述模式,探索电影艺术自身的表意功能。追求电影化,发挥影象造型功能,构图、光影、运动、音响音乐的运用造成强大的视觉与心理冲击力。(4)隐喻象征手法。包含深刻所指的象征符号,通过暗示、引申调动观众联想、思考。

二、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作《黄土地》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黄土高原上人们生活的贫困落后状态与精神的麻木愚昧。黄土地作为符号、重要角色阐释生命与文化意义。凝固静态的镜语,缓慢滞重的节奏。低机位拍摄,非平衡构图。三、第五代导演的创作转型以流畅的叙事讲述平民的故事。人物关系清晰稳定,淡化文化批判倾向,由象征和寓言模式转向平易、大众化。寻求艺术与商业的沟通,转入商业大制作。

2002年张艺谋《英雄》标志着第五代导演向商业大片的过渡。第六代导演指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生,80年代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学习,90年代崭露头角的电影人。他们基本上没有受过“文革”的影响,中学时代至长大成人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旧体制、旧观念的消融与崩溃,各种新潮思想、观念的发生与建立,伴随着他们成长,因此他们的电影更具先锋性、前卫性、青春性。主要导演有张扬、张元、王小帅、管虎、贾樟柯、陆川、宁浩、娄烨、路学长等。

张扬张元王小帅管虎宁浩贾樟柯第六代电影的特点1、在主题表达上,他们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怀,他们关注社会百姓人生冷暖,表达小人物内心情感和终极关怀的人文主题。2、在题材选取上,他们关注当下都市、边缘人物,小偷、舞女、无业青年这些边缘人频繁在影片中亮相;3、在叙事策略上,他们常常在剧中人物身上融入自己的经历,或多或少带有自传色彩;影片结构偏向于生活化,纯朴而自然。4、在影像风格上,具有新的纪实美学特征。他们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形成纪实风格。5、在镜头语言上,更注重写实,注重考察当代都市普通人、边缘人的生活状态,以及新一代青年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在他们的镜头下被真实地记录下来。

有关第六代导演评价“第五代导演关注的东西集中在某些认识上,而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关注层面更广。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十分谨慎、华美,灯光场景都十分丰富,但过于传统、学院化。”——[美]大卫·鲍德威尔第五代导演的作品过于理想化,而第六代导演作品中的人物更真实,行为更有普遍性。——[日本]佐藤忠男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比较内容题材:历史情怀、乡土故事、文化批判;当下体验、城市故事、青春絮语。叙事视点:集体叙事、文化焦虑、民族焦虑;个人表达、个体焦虑、社会反思。叙事风格:象征模式,内涵层大于叙事层;内容模式,叙事层大于内涵层。镜语运用:静态为主,喜欢蒙太奇手法;动态为主,短镜头切换、快节奏。

四、香港电影

一、香港电影1、香港电影初期的发展(1949年之前)香港是电影传入中国的第一站1913年“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拍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香港故事短片《庄子试妻》,也是第一部有女电影演员(严珊珊)参演的香港电影;2、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1949年~1978年)A、1949年~1966年这一时期香港电影主要由武侠电影主宰,相继经历新派武侠片、李小龙真功夫片和喜剧功夫片三个阶段。邵氏公司张彻《独臂刀》和胡金铨《大醉侠》——标志着新派武侠片正式诞生。B、1967年~1978年李小龙:1971年《唐山大兄》标志着李小龙“真功夫电影”开始,成功地将香港武侠功夫片带入国际影坛,并促使香港武侠片由导演时代进化成为明星时代1978年袁和平导演、成龙主演的《醉拳》,正式标志喜剧功夫片的诞生

3、香港电影的新浪潮1979年徐克《蝶变》、许鞍华《疯劫》

——标志香港电影新浪潮运动正式诞生徐克将科幻与武打相结合,开创香港电影特技制作新纪元。《英雄本色》、《倩女幽魂》、《黄飞鸿》、《笑傲江湖》、《东方不败》、《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等!许鞍华电影往往以严肃主题,冷峻风格闻名,是香港最具有人文思考的导演。关注爱情文艺片、家庭伦理片、政治史诗片。《倾城之恋》、《女人四十》《男人四十》、《桃姐》、《黄金时代》4、香港类型片的发展A、武侠功夫片1982年张鑫炎《少林寺》武侠片逐渐演变为现代枪战片

吴宇森“暴力美学”系列成龙的个人英雄主义B、喜剧片最佳拍档出品的系列都市动作喜剧周星驰“无厘头”喜剧:调侃的语言、夸张的表演、喜剧的情节、反叛传统C、鬼怪灵异片程晓东《倩女幽魂》关锦鹏《胭脂扣》

5、王家卫一个极具个性色彩的导演1958年生于上海,1988年《旺角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