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选择题1.(2023·四川成都蓉城联考)鲁国为周公封国,周之最亲莫如鲁。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后未葬,王室派人向鲁国“求赙”。公元前717年,周境内发生灾荒,王室向鲁国等国“求籴”。公元前697年,周王室向鲁国“求车”。这反映了当时()A.分封宗法,彻底崩溃B.天子式微,礼崩乐坏C.井田瓦解,铁犁牛耕D.私学兴起,百家争鸣2.(2023·湖南长沙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西周晚期,某青铜铭文记载,官员牧牛状告他的上司侵吞他5个奴隶,司法官员伯扬父认为牧牛不应当控告自己的上级,最终判决给予牧牛处罚。这一记载反映了当时()A.奴隶制度遭到破坏B.贵族体制得到确立C.礼乐制度面临冲击D.司法体制出现漏洞3.据下表可知,西周至东周之初()西周至东周之初文献的表述主题时间文献的表述主题西周前中期周人的天命、族群及周王朝的发展史西周晚期至东周之初王臣、诸侯的家族史、贵族个人的功业事迹A.君权神授观念趋向瓦解B.世家贵族势力不断壮大C.个人英雄意识逐渐增强D.家族宗法制度持续强化4.(2023·河北保定联考)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内重要人物的部分主张或改革措施。人物诸侯国主张或改革措施管仲齐国“以劳受禄”“受禄不过其功”“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乐毅燕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察能而授官”申不害韩国“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吴起楚国“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明法审令”“砥砺甲兵,以时争利于天下”据此可推知,春秋战国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B.法律教化阻碍社会发展C.军功爵禄与法律制度分离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5.(2023·江苏南通四模)周宣王十二年,鲁武公携长子姬括与少子姬戏至镐京朝觐周宣王。宣王仅因偏爱姬戏,便一意孤行扶持姬戏登鲁公君位,是为鲁懿公。懿公九年,姬括之子伯御攻杀懿公自立。这样,鲁国发生了长达20年的内乱。材料反映出()A.分封制度走向瓦解B.王室衰微已成大势C.诸侯争霸战争不断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6.(2023·四川德阳三模)周人在文诰中时常称赞商代君王,称其“迪畏天显,小民经德秉哲”“成王畏相(成就王业,尊重贤能)”。周公在劝诫成王时也经常将商朝贤王与周文王并列。周公此举旨在()A.表彰商王功绩B.宣扬德治理念C.巩固君主权力 D.强化宗法关系7.(2023·四川泸州二模)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由贵族参加,战车兵器都由贵族自己装备;战国时期战争持续时间更长,战争规模更大,参战人数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大部分都是庶民,且武器装备都由国家提供。这种变化()A.源于礼乐制的破坏B.助推中央集权体制建立C.体现了统一的趋势D.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产生8.(2023·湖南怀化一模)西周宗法制规定,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则迁。这些规定()A.有利于维护西周王权B.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C.确保了贵族特权垄断D.确保了嫡长子的权力9.(2023·安徽“皖南八校”三模)西周时期,建国首先要营筑宗庙,在营造宫室时,宗庙被排在首要地位。宗庙不仅是贵族统治者供奉祖先神灵的殿堂,也是重要的施政场所。这表明西周时期()A.礼乐制度渐趋完备B.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特征C.政权具有宗族性质D.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10.(2023·湖北武昌区高三调研)公元前513年冬,赵鞅“铸刑鼎”,将“刑书”公之于众;对此,鲁国孔丘评价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主要反映了春秋后期()A.晋国统治秩序瓦解的必然性B.孔子捍卫礼乐制度的合理性C.社会转型过程中矛盾的激化D.士作为独立社会阶层的产生11.(2023·山西二模)占卜是商代统治者通过贞人(专职占卜的人)借上天以神化王权的一种手段。从已发现的卜辞来看,商代前期占卜的范围非常广泛,多为贞人解释和发布;但后期的范围却大为缩小,多为商王行止的记录。这反映出()A.商代后期政局更加稳定B.商王的权力在不断增强C.宗教祭祀活动逐渐减少D.神权与王权正走向分离12.夏、商都城往往以宫城为中心,宫室组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凡是宫室建筑都建于地面土阶之上,而且没有当时一般民居的半穴居或穴居形式。这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B.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D.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二、非选择题13.(2023·广东揭阳质量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相传黄帝族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合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变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图1炎黄涿鹿之战(传说)图2西周分封形势图图3春秋形势图图4战国形势图材料二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进改革,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武王伐纣出处内容《史记·周本纪》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武王)陈师牧野……纣师皆倒兵以战《尚书·武成》甲子昧爽(黎明)……会于牧野……(敌)前途倒戈……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白虎通义》纣为恶日久……残贼天下。武王起兵,前歌后舞。克殷之后,民人大喜材料二右图是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的青铜器利簋,簋腹内底铸铭文如下:“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又事(官职)利(人名)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译文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那天岁星(木星)正当其位的早晨灭亡了商。辛未那天,武王在军队驻地赏赐青铜给随从武王参加战争的利。利觉得很荣耀,为此铸造了这个青铜簋以作纪念。材料三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专家采取碳-14测年法,用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炭样作了测年,框定武王伐纣之役发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天文学家依据铭文中所记“甲子”日“岁星”(木星)在中天的天象,用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参照《国语·周语下》等文献记载的日月星辰位置的天象记录,结合文献、考古信息和天文条件的密合程度,在推算出的几个时间中,最终选定武王伐纣的最优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甲子日)。(1)依据上述材料中的信息,简要介绍“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要求:表述成文,内容全面,逻辑清晰。)(2)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武王伐纣”时间界定研究过程的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选择题1.(2023·四川成都蓉城联考)鲁国为周公封国,周之最亲莫如鲁。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后未葬,王室派人向鲁国“求赙”。公元前717年,周境内发生灾荒,王室向鲁国等国“求籴”。公元前697年,周王室向鲁国“求车”。这反映了当时()A.分封宗法,彻底崩溃B.天子式微,礼崩乐坏C.井田瓦解,铁犁牛耕D.私学兴起,百家争鸣解析:据材料周朝不断向鲁国求赙(以财助丧)、求籴(米)、求车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乐制度被破坏,故选B项;A项出现于战国,C、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2.(2023·湖南长沙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西周晚期,某青铜铭文记载,官员牧牛状告他的上司侵吞他5个奴隶,司法官员伯扬父认为牧牛不应当控告自己的上级,最终判决给予牧牛处罚。这一记载反映了当时()A.奴隶制度遭到破坏B.贵族体制得到确立C.礼乐制度面临冲击D.司法体制出现漏洞解析:据材料可知,西周晚期出现了下级官员状告上级官员的事例,说明礼乐制度所维护的等级秩序逐渐遭到破坏,故选C项;材料主要阐述了下级官员对上司的状告,未体现奴隶制度是否遭到破坏,排除A项;夏商周三代时期均为贵族体制,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西周晚期时下级官员状告上级官员,处罚下级官员铜钱并受到鞭刑,说明此时的法律仍在维护等级秩序,排除D项。3.据下表可知,西周至东周之初()西周至东周之初文献的表述主题时间文献的表述主题西周前中期周人的天命、族群及周王朝的发展史西周晚期至东周之初王臣、诸侯的家族史、贵族个人的功业事迹A.君权神授观念趋向瓦解B.世家贵族势力不断壮大C.个人英雄意识逐渐增强D.家族宗法制度持续强化解析:材料反映的时间是从西周前中期到东周之初,文献表述主题由周人、族群、王朝转变为关注王臣、诸侯和贵族个人,说明世家贵族势力不断壮大,故选B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历史上始终存在君权神授观念,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个人英雄意识,排除C项;东周时期宗法关系逐步走向瓦解,排除D项。4.(2023·河北保定联考)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内重要人物的部分主张或改革措施。人物诸侯国主张或改革措施管仲齐国“以劳受禄”“受禄不过其功”“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乐毅燕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察能而授官”申不害韩国“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吴起楚国“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明法审令”“砥砺甲兵,以时争利于天下”据此可推知,春秋战国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B.法律教化阻碍社会发展C.军功爵禄与法律制度分离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使得西周时期的贵族政治遭到破坏,世卿世禄制无法继续实行,取而代之的是赏罚严明的制度,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国家统一”问题,排除A项;材料“循法令”“明法审令”体现的是以法治国思想,但无法体现法律教化阻碍社会发展,排除B项;C项中“分离”从材料中无法推出,排除。5.(2023·江苏南通四模)周宣王十二年,鲁武公携长子姬括与少子姬戏至镐京朝觐周宣王。宣王仅因偏爱姬戏,便一意孤行扶持姬戏登鲁公君位,是为鲁懿公。懿公九年,姬括之子伯御攻杀懿公自立。这样,鲁国发生了长达20年的内乱。材料反映出()A.分封制度走向瓦解B.王室衰微已成大势C.诸侯争霸战争不断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核心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而当时少子姬戏却继承王位,最后导致内乱,说明当时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诸侯国内部宗法制受到破坏,排除A项;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材料体现的是诸侯内部的争斗,而非争霸战争,排除C项。6.(2023·四川德阳三模)周人在文诰中时常称赞商代君王,称其“迪畏天显,小民经德秉哲”“成王畏相(成就王业,尊重贤能)”。周公在劝诫成王时也经常将商朝贤王与周文王并列。周公此举旨在()A.表彰商王功绩B.宣扬德治理念C.巩固君主权力 D.强化宗法关系解析:据材料“周公在劝诫成王时也经常将商朝贤王与周文王并列”可知,周代推崇商代的贤王,其目的是希望周王也和商朝贤王一样尊重贤能,推崇德治,故选B项;表彰商王功绩只是现象,并非目的,排除A项;据材料“畏天显小民,经德秉哲”可知,周人宣传的是商王的治国方式,并非巩固君权,排除C项;商王与周王没有血缘关系,此举并非强化宗法关系,排除D项。7.(2023·四川泸州二模)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由贵族参加,战车兵器都由贵族自己装备;战国时期战争持续时间更长,战争规模更大,参战人数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大部分都是庶民,且武器装备都由国家提供。这种变化()A.源于礼乐制的破坏B.助推中央集权体制建立C.体现了统一的趋势D.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产生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小农经济时代,为赢得战争,诸侯国势必集中全国力量,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建立,故选B项;战争的出现反映礼乐制度的破坏,但礼乐制的破坏无法影响装备供应对象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春秋和战国时期战备的来源,体现的是国家管理力量的增强,排除C项;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儒家思想产生,排除D项。8.(2023·湖南怀化一模)西周宗法制规定,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则迁。这些规定()A.有利于维护西周王权B.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C.确保了贵族特权垄断D.确保了嫡长子的权力解析:题干提及大宗百世不迁——不变,小宗五世则迁——改变,且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天子是天下唯一的大宗,这有利于维护周天子的统治,故选A项;宗法制处理的是大宗、小宗的关系,不是分封制,且西周时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就是地方割据的表现,排除B项;确保了贵族特权垄断的是世卿世禄制,排除C项;西周宗法制只能说对嫡长子有利,但不可能做到确保了嫡长子的权力,排除D项。9.(2023·安徽“皖南八校”三模)西周时期,建国首先要营筑宗庙,在营造宫室时,宗庙被排在首要地位。宗庙不仅是贵族统治者供奉祖先神灵的殿堂,也是重要的施政场所。这表明西周时期()A.礼乐制度渐趋完备B.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特征C.政权具有宗族性质D.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解析:由材料“在营造宫室时,宗庙被排在首要地位。宗庙不仅是贵族统治者供奉祖先神灵的殿堂,也是重要的施政场所”可知宗庙作为传统的宗族活动场所在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说明宗族在政权中的作用,故选C项。10.(2023·湖北武昌区高三调研)公元前513年冬,赵鞅“铸刑鼎”,将“刑书”公之于众;对此,鲁国孔丘评价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主要反映了春秋后期()A.晋国统治秩序瓦解的必然性B.孔子捍卫礼乐制度的合理性C.社会转型过程中矛盾的激化D.士作为独立社会阶层的产生解析: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将会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从而亡国,体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矛盾的激化,故选C项;材料描述的是孔子对赵鞅“铸刑鼎”事件的评价,不是在论证晋国统治秩序瓦解的原因,排除A项;孔子对赵鞅“铸刑鼎”的评价体现的是孔子对该事件的不满,而不是在捍卫礼乐制度,排除B项;仅根据孔子的言论无法得出士作为独立的阶层出现的结论,排除D项。11.(2023·山西二模)占卜是商代统治者通过贞人(专职占卜的人)借上天以神化王权的一种手段。从已发现的卜辞来看,商代前期占卜的范围非常广泛,多为贞人解释和发布;但后期的范围却大为缩小,多为商王行止的记录。这反映出()A.商代后期政局更加稳定B.商王的权力在不断增强C.宗教祭祀活动逐渐减少D.神权与王权正走向分离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商代前期,占卜的范围非常广泛,大多是贞人解释和发布,但是到了商代后期,其占卜的范围大大缩小,更为重要的是其内容大多是“商王行止的记录”,据此可知,到商代后期,商王的权力有不断加强的趋势,故选B项;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在商代后期,占卜的内容大多是商王的行止,没有涉及其政局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题干内容涉及的是占卜范围和内容的一些变化,没有涉及其宗教祭祀活动情况,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先秦时期,神权与王权结合非常紧密,并没有分离的趋势,排除D项。12.夏、商都城往往以宫城为中心,宫室组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凡是宫室建筑都建于地面土阶之上,而且没有当时一般民居的半穴居或穴居形式。这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B.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D.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夏、商都城的建筑布局以王宫为中心,而且在水平线上,王宫全部建于地面之上,民居有的处于地面之下,这反映了王的地位明显上升,体现早期国家形态中的等级观念和意识影响城市建设,故A正确;当时没有皇权,只有王权,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早期的都城建筑模式,并不能代表后来的中国都城建筑模式,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都城的工程建筑所体现的等级特点,反映不出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23·广东揭阳质量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相传黄帝族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合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变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图1炎黄涿鹿之战(传说)图2西周分封形势图图3春秋形势图图4战国形势图材料二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进改革,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参考答案:(1)趋势:华夏民族界域向四边疆域扩展,“夷狄”之地逐步被纳入华夏文化范围。因素:宗法分封制,开发边远地区、拓展统治区域;诸侯纷争,促进民族交融;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推动族群交流。(2)措施: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改汉姓、迁汉籍;祭祀先代诸圣。意义:强化华夏认同,明确政权和领土的统一性;推动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延续、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增强各民族的政治和文化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武王伐纣出处内容《史记·周本纪》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武王)陈师牧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