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跟踪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跟踪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跟踪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跟踪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跟踪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一、选择题1.据记载,北宋开封城的皇城被划为14个消防区,廓城则为8个,分别在450米的距离设置一个消防站。站内有瞭望楼,救火设备和消防员值班。全城共有3400个士兵充任消防员,负责防火和救火。这反映了宋朝()A.坊市制度被打破B.火灾现象较严重C.城市职能的发展D.政府管控的加强2.3世纪时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4世纪时罗马城中有近4.6万栋民居,大部分是这种复合式公寓。古罗马这种多层住宅形态()A.因人口增加造成住房紧缺出现B.适应了共和国商品经济的发展C.反映出民主政治影响罗马民居D.是古罗马封建帝国繁荣的结果3.“人们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在上面搭上屋梁,再用椰子叶铺成屋顶。”下列属于该地域古代文明成就的是()A.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B.泥偶雕像生动有趣C.《编年史》是其史学最高成就D.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4.殷商时期村落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生产劳作的地方,有的村落有一定规模,设有围墙和大门,宗族族长也居住其间。据此可知村落()A.选址十分注重自然地理环境B.使用周期长,具有稳定性C.有利于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D.是完善的社会组织系统5.下表是1928年与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与城市化水平简表。此表可用来说明当时苏联()时间主要产品产量城市化水平钢/万吨拖拉机/万台棉织品/亿米谷物/万吨城市人口/万人占比/%1928年4300.1326.7873002630181940年18307039.549500631133A.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显露B.工农业得到均衡发展C.现代化模式的发展特征D.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6.下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新城开发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些新城的开发()时期国家新城数量/个城市新城数量/个1946-1980年英国32伦敦111965-1994年法国9巴黎51950-1976年瑞典11斯德哥尔摩61955-1976年荷兰15兰斯塔德地区13A.说明了逆城市化成为新趋势B.缓解了中心城市的压力C.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D.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7.据统计,明清江南地区有蚕桑与丝织专业市镇25个,米粮专业市镇13个,棉花与棉纺织专业市镇52个。此外,还有以冶铁著称的嘉兴炉镇、吴江村市,以陶业著称的嘉兴千家窑、杭州瓶窑镇等。材料表明,明清江南地区()A.以市镇贸易为主B.市场专业化趋向出现C.农商合作程度高D.新的经营方式出现8.有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了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9.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变迁中,除岭南靠海的行政中心城市广州外,其余曾经兴旺的沿海贸易城市如登州、泉州、明州等都未能始终保持其贸易中心地位。主要是因为()A.广州地处岭南靠海更具贸易优势B.受到了儒家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C.外贸与中国经济欠缺深层次融合D.没有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城市10.古罗马建筑风格上讲究求真务实和雄才伟略,出现这种风格的原因有()①政治版图不断扩大②建筑技术的进步③新建筑材料的使用④外来因素的影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以英国为典型代表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是资本主义在城市和农村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完善。材料一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时间1600年1670年1750年1801年1851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8.2513.521.027.551.0——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材料二农业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工业村庄和小城镇的发展,圈地运动、海外地域的扩张和殖民地贸易的发展,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加之,科学技术和运输革命使人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为增强,从而推动英国社会生活重心向城市进行转移,进而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国家。材料三英国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由教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1933年,英国颁布《工厂法》,限制儿童的工作时间并为儿童提供教育机会。根据《工厂法》建立了检查员制度,并制定了有关通风、温度和工作时间之类的规则。根据1920年劳埃德·乔治的《失业保险法》,政府扩展了1911年的计划,几乎涵盖了所有年收入不超过250英镑的手工劳动者和非手工业劳动者。这样保险涵盖的范围就从400万工人扩大到1200万工人。依据《老年抚恤金法》的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人享有获得标准规模的抚恤金(每月5先令)的权利,而不需要支付任何税款。1919年又提高到10先令。在1919—1939年间,英国共建筑了130万幢公用住宅,300万幢自用或出租的房屋,所有的房屋建筑都有政府补助。——摘自《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失衡及其调整》(1)根据材料一、二,到19世纪中期英国城乡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结合材料二分析其推动因素。(2)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演变的主要特征。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一、选择题1.据记载,北宋开封城的皇城被划为14个消防区,廓城则为8个,分别在450米的距离设置一个消防站。站内有瞭望楼,救火设备和消防员值班。全城共有3400个士兵充任消防员,负责防火和救火。这反映了宋朝()A.坊市制度被打破B.火灾现象较严重C.城市职能的发展D.政府管控的加强解析:材料中“皇城被划为14个消防区”“全城共有3400个士兵充任消防员,负责防火和救火”等信息反映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城市的职能也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专门的消防机构和消防人员,C项正确;坊市制度被打破与材料的主旨不符合,排除A项;出现了专门的消防机构与消防人员,更多的是因为城市职能的发展,排除B项;宋朝政府的管控有所放松,排除D项,故选C项。2.3世纪时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4世纪时罗马城中有近4.6万栋民居,大部分是这种复合式公寓。古罗马这种多层住宅形态()A.因人口增加造成住房紧缺出现B.适应了共和国商品经济的发展C.反映出民主政治影响罗马民居D.是古罗马封建帝国繁荣的结果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3世纪时,为了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古罗马出现了由几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这种住宅有5~6层,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A项正确;罗马共和国在公元前27年就被罗马帝国取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古罗马多层住宅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因人口增加造成的住房紧缺,与民主政治的影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古罗马是奴隶制帝国,而非封建帝国,排除D项,故选A项。3.“人们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在上面搭上屋梁,再用椰子叶铺成屋顶。”下列属于该地域古代文明成就的是()A.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B.泥偶雕像生动有趣C.《编年史》是其史学最高成就D.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解析:根据材料“木桩搭建框架”“用椰子叶铺成屋顶”符合古埃及地区民居的特点,古埃及人发明了太阳历,A项正确;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生动有趣,壁画主题多样,别出心裁,排除B项;《编年史》是罗马帝国时期攸西比乌斯的代表作,排除C项;波斯著名数学家伊本·穆萨的《积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排除D项,故选A项。4.殷商时期村落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生产劳作的地方,有的村落有一定规模,设有围墙和大门,宗族族长也居住其间。据此可知村落()A.选址十分注重自然地理环境B.使用周期长,具有稳定性C.有利于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D.是完善的社会组织系统解析:殷商时期的村落既是生活的地方,也是人们生产劳作的地方,聚族而居,设有围墙和大门,这样有助于增强防御,有利于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村落的选址,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村落的使用周期,排除B项;D项错在“完善”,通过材料无法证实当时村落的社会组织系统完善,排除,故选C项。5.下表是1928年与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与城市化水平简表。此表可用来说明当时苏联()时间主要产品产量城市化水平钢/万吨拖拉机/万台棉织品/亿米谷物/万吨城市人口/万人占比/%1928年4300.1326.7873002630181940年18307039.549500631133A.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显露B.工农业得到均衡发展C.现代化模式的发展特征D.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解析:根据材料“1928与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与城市化水平简表”并结合所学可知,表格中主要产品的产量和城市化水平都呈现上升状态,可用来说明当时苏联现代化模式的发展特征,C项正确;表格中主要产品的产量呈现上升状态,不能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显露,排除A项;结合所学“1928年与1940年”处于苏联工业化时期,其特点是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排除B项;没有各方面的数据比较,无法得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低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6.下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新城开发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些新城的开发()时期国家新城数量/个城市新城数量/个1946-1980年英国32伦敦111965-1994年法国9巴黎51950-1976年瑞典11斯德哥尔摩61955-1976年荷兰15兰斯塔德地区13A.说明了逆城市化成为新趋势B.缓解了中心城市的压力C.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D.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新城开发数量增多,这就使得人口不集中在中心城市中,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市的压力,B项正确;新城开发数量增多说明城市化进程加快,不是“逆城市化”,排除A项;材料只是涉及了新城开发数量,没有体现城市基础设施,无法得出“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这一结论,排除C项;材料只是涉及新城开发数量,不能反映人们居住环境是否改善,排除D项,故选B项。7.据统计,明清江南地区有蚕桑与丝织专业市镇25个,米粮专业市镇13个,棉花与棉纺织专业市镇52个。此外,还有以冶铁著称的嘉兴炉镇、吴江村市,以陶业著称的嘉兴千家窑、杭州瓶窑镇等。材料表明,明清江南地区()A.以市镇贸易为主B.市场专业化趋向出现C.农商合作程度高D.新的经营方式出现解析材料表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大量专业性工商业市镇,说明市场专业化趋向出现,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8.有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了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解析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就已完成,A项错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与人口、城市规模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排除B、C两项;材料叙述明清时期大都市的规模比宋元时期缩小很多,主要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兴起,使大都市中过多的人口向新兴市镇集聚,故D项正确。9.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变迁中,除岭南靠海的行政中心城市广州外,其余曾经兴旺的沿海贸易城市如登州、泉州、明州等都未能始终保持其贸易中心地位。主要是因为()A.广州地处岭南靠海更具贸易优势B.受到了儒家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C.外贸与中国经济欠缺深层次融合D.没有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城市解析“除岭南靠海的行政中心城市广州外,其余曾经兴旺的沿海贸易城市如登州、泉州、明州等都未能始终保持其贸易中心地位”表明广州靠海,是行政中心,而且早在清前期就是外贸中心,为外贸的发展提供了长久的历史积淀和有利的政治保障,故A项正确。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了包括朝鲜、日本在内的儒家文化圈,广州、登州、泉州、明州都在文化圈内,故B项错误;外贸与中国经济欠缺深层次融合是对整个中国沿海贸易的分析,故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0.古罗马建筑风格上讲究求真务实和雄才伟略,出现这种风格的原因有()①政治版图不断扩大②建筑技术的进步③新建筑材料的使用④外来因素的影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罗马的侵略扩张,政治版图不断扩大,特别是占领希腊之后,吸收了希腊的建筑风格,并不断推陈出新,再加上利用火山灰制成天然混凝土材料,导致罗马的建筑具有讲究求真务实和雄才伟略的风格,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以英国为典型代表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是资本主义在城市和农村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完善。材料一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时间1600年1670年1750年1801年1851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8.2513.521.027.551.0——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材料二农业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工业村庄和小城镇的发展,圈地运动、海外地域的扩张和殖民地贸易的发展,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加之,科学技术和运输革命使人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为增强,从而推动英国社会生活重心向城市进行转移,进而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国家。材料三英国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由教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1933年,英国颁布《工厂法》,限制儿童的工作时间并为儿童提供教育机会。根据《工厂法》建立了检查员制度,并制定了有关通风、温度和工作时间之类的规则。根据1920年劳埃德·乔治的《失业保险法》,政府扩展了1911年的计划,几乎涵盖了所有年收入不超过250英镑的手工劳动者和非手工业劳动者。这样保险涵盖的范围就从400万工人扩大到1200万工人。依据《老年抚恤金法》的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人享有获得标准规模的抚恤金(每月5先令)的权利,而不需要支付任何税款。1919年又提高到10先令。在1919—1939年间,英国共建筑了130万幢公用住宅,300万幢自用或出租的房屋,所有的房屋建筑都有政府补助。——摘自《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失衡及其调整》(1)根据材料一、二,到19世纪中期英国城乡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结合材料二分析其推动因素。(2)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演变的主要特征。解析:(1)变化方面,根据材料可知,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以及材料“从而推动英国社会生活重心向城市进行转移,进而成为世界上早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得出英国社会经济生活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趋势:根据材料“推动英国社会生活重心向城市进行转移,进而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可知,反映了英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因素:根据材料“农业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工业村庄和小城镇的发展,圈地运动、海外地域的扩张和殖民地贸易的发展,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加之,科学技术和运输革命使人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为增强”可知,农业生产发展、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因素促进了英国经济的迅速发展。(2)特征:根据材料“英国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由教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根据1920年劳埃德·乔治的《失业保险法》,政府扩展了1911年的计划,几乎涵盖了所有年收入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