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 练习 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 练习 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 练习 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 练习 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 练习 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一、选择题1.(2023·全国甲卷)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2.(2023·湛江二模)南北朝时期,南朝有些边镇将军叛逃至北魏,这些边镇将军及他们的子孙,都有一定的文化教养,与这些将军“同谋归诚”的幕僚,有不少是“衣冠之士”。这一事件()A.导致了北朝政治腐败 B.加速了南方政权瓦解C.打破了南北军事平衡 D.推动了南北文化融合3.(2023·汕头一中4月考)东晋早期,北方南渡的侨居人口,被称为“白籍”,无须承担赋役。东晋后期,白籍人口不断地被所居郡县编入需要承担赋役的户籍之中,被称为“土断”。这一变化()A.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B.减缓了政府的财政压力C.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D.动摇了门阀士族的地位4.(2023·深圳光明二模)唐朝以开元初年为界,在此之前尚书省处于权力中心,位居其下的中书省权力上升,门下省下降之后,尚书省权力一直在其他二省之下,门下省则逐渐上升,直至超越中书省。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三省受到君主的制约B.三省之下设置六部,是执行机构C.三省长官相互制约D.中枢决策权力已经发生异化5.(2023·深圳一模)唐代后期,广州南海神庙的祈风祭海活动兴盛,被列为国家祭祀。地方官员和市舶官员定期前往祭拜,并多次整修扩建。这反映出()A.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B.东南沿海的经济社会影响增强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D.海上丝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6.845年,唐武宗发布敕书,“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此后事关礼法,“令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这表明唐武宗()A.强调顺承前制 B.反对改制创新C.意在削弱藩镇 D.丧失决策大权7.(2023山东中学联盟联考)下表是中国古代部分朝代某一群体在当时入仕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该群体是()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A.寒门子弟 B.南方士人C.少数民族 D.世家大族8.(2024江西名校高三9月测评)钱穆认为,自西汉以来,早已将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唐代更是出现了“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的说法,但是“部曲、杂户、工贾殊类”却无权参加考试。这主要体现了唐代科举制()A.引领教育风尚 B.维护社会稳定C.促进阶层流动 D.开放范围有限9.(2023山东济宁二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秦汉的传统九卿与新出现的六部关系上,长期纷争,无法统合。隋唐时期,统治者最终确定了六部统辖九卿的体制。这一变化反映出()A.国家统一是制度创新的前提B.制度创新是巩固统一的重要途径C.南北文化交融促进制度创新D.传承与创新是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10.(2023重庆八中5月模拟)唐代尚书省实行会商制度,尚书省的首脑机构都省有都堂会议。六部尚书每天上午都前往都省,有事则开会商讨,午时则在都堂会食,下午仍回本部处置都务。这一会商制度()A.提高了中央政府决策效率 B.对宰相政务工作有监督作用C.有助于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D.有利于行政部门的分工协作11.(2023广东韶关一模)唐代政事堂“合中书门下之职”,两省作为“机要之司”的职权被集中到了政事堂。但是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中书、门下最重要的官员中书舍人和给事中参与决策的职权得以保留。政事堂制度()A.有利于防治腐败现象 B.提高了行政效率C.加强了对皇权的制约 D.强化了中央集权二、综合题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时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士”已与出身无关,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他们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间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化之处并分析其原因。(2)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举制度有哪些发展?结合所学指出科举制的积极影响。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一、选择题1.(2023·全国甲卷)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唐朝中央集权的加强,属于推理推断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并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材料说西晋到唐初,皇族子弟分封到地方,手握重权。联系所学的西晋八王之乱,以及其他朝代类似现象,可推知这种局面易导致分裂割据,威胁中央集权。于是,唐玄宗把诸王集中安置到京城,由宦官管理,这样就防止了诸王割据。由于这一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唐朝继续沿用这一制度。分析至此,正确答案C项呼之欲出。A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说的是对皇子皇孙的安置,不是说藩镇;且不符合史实,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的不断坐大使唐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并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B项不符合史实,把分封到各地的皇族子弟集中到中央来管理,是弱化而不是强化分封体制。D项不符合史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就已经动摇,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时有发生;且不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对皇子皇孙的安置,与宗法制这一权力的继承制度没有关系。2.(2023·湛江二模)南北朝时期,南朝有些边镇将军叛逃至北魏,这些边镇将军及他们的子孙,都有一定的文化教养,与这些将军“同谋归诚”的幕僚,有不少是“衣冠之士”。这一事件()A.导致了北朝政治腐败 B.加速了南方政权瓦解C.打破了南北军事平衡 D.推动了南北文化融合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朝逃往北方的将军及其子孙、幕僚不少是“衣冠之士”,他们的北上有利于传播南方文化,促进南北文化的融合,D项正确;南朝官僚迁往北方与北方政治腐败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这一事件同样与南方政权瓦解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C项夸大了这一事件的影响,排除,故选D项。3.(2023·汕头一中4月考)东晋早期,北方南渡的侨居人口,被称为“白籍”,无须承担赋役。东晋后期,白籍人口不断地被所居郡县编入需要承担赋役的户籍之中,被称为“土断”。这一变化()A.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B.减缓了政府的财政压力C.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D.动摇了门阀士族的地位解析:从“白籍”到“土断”,反映的是国家对于人口控制力的强化,而白籍人口不断地被所居郡县编入需要承担赋役的户籍之中,有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B项正确;“土断”是在豪强隐匿人口背景下实行的,因此其目的是打击豪强,并不能激化社会阶级矛盾,排除A项;“土断”并不能推动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东晋统治的基础是门阀,“土断”并不能动摇门阀士族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4.(2023·深圳光明二模)唐朝以开元初年为界,在此之前尚书省处于权力中心,位居其下的中书省权力上升,门下省下降之后,尚书省权力一直在其他二省之下,门下省则逐渐上升,直至超越中书省。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三省受到君主的制约B.三省之下设置六部,是执行机构C.三省长官相互制约D.中枢决策权力已经发生异化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的权力格局受到了皇权专制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六部的运行,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三省间的制衡机制,排除C项;中枢决策权力集中于皇帝,是否异化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5.(2023·深圳一模)唐代后期,广州南海神庙的祈风祭海活动兴盛,被列为国家祭祀。地方官员和市舶官员定期前往祭拜,并多次整修扩建。这反映出()A.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B.东南沿海的经济社会影响增强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D.海上丝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解析:唐代把广州南海神庙的祈风祭海活动列为国家祭祀,说明东南沿海的社会经济对国家影响巨大,因此,当地的祈风祭海活动受到国家重视,也反映国家对航海业的重视,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三教并行,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儒学无关,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与外国文化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6.845年,唐武宗发布敕书,“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此后事关礼法,“令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这表明唐武宗()A.强调顺承前制 B.反对改制创新C.意在削弱藩镇 D.丧失决策大权解析:根据材料“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此后事关礼法,‘令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可知,唐武宗顺承前制,在礼法方面,让群臣商议后再决定,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唐武宗顺承前制,“反对改制创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涉及中央决策,与“削弱藩镇”无关,排除C项;“丧失决策大权”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7.(2023山东中学联盟联考)下表是中国古代部分朝代某一群体在当时入仕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该群体是()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A.寒门子弟 B.南方士人C.少数民族 D.世家大族解析:据所学可知,在九品中正制之下,寒门子弟是有机会担任官职的,在东晋门阀制度之下,寒门子弟几乎没有机会去参与朝政,自隋唐实行科举制以来,寒门子弟入仕的机会越来越大,据此可知,该群体是寒门子弟,故选A项。8.(2024江西名校高三9月测评)钱穆认为,自西汉以来,早已将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唐代更是出现了“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的说法,但是“部曲、杂户、工贾殊类”却无权参加考试。这主要体现了唐代科举制()A.引领教育风尚 B.维护社会稳定C.促进阶层流动 D.开放范围有限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虽然自西汉以来国家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唐代科举制更是进一步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但部曲、杂户、工商群体还是被排除在外,这说明唐代科举制的开放范围有限,故选D项;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唐代科举制的地位以及参考的资格,不能由此得出引领教育风尚这一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对社会稳定的作用,排除B项;唐代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但材料未涉及社会流动问题,排除C项。9.(2023山东济宁二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秦汉的传统九卿与新出现的六部关系上,长期纷争,无法统合。隋唐时期,统治者最终确定了六部统辖九卿的体制。这一变化反映出()A.国家统一是制度创新的前提B.制度创新是巩固统一的重要途径C.南北文化交融促进制度创新D.传承与创新是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解析: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六部出现,隋唐时期,确立了六部统辖九卿的体制,体现了在制度演变中创新与传承同在,故选D项。10.(2023重庆八中5月模拟)唐代尚书省实行会商制度,尚书省的首脑机构都省有都堂会议。六部尚书每天上午都前往都省,有事则开会商讨,午时则在都堂会食,下午仍回本部处置都务。这一会商制度()A.提高了中央政府决策效率 B.对宰相政务工作有监督作用C.有助于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D.有利于行政部门的分工协作解析:据材料“六部尚书每天上午都前往都省,有事则开会商讨,午时则在都堂会食,下午仍回本部处置都务”可知,尚书省的会商制度既能方便不同部门的协作,又能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故选D项。11.(2023广东韶关一模)唐代政事堂“合中书门下之职”,两省作为“机要之司”的职权被集中到了政事堂。但是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中书、门下最重要的官员中书舍人和给事中参与决策的职权得以保留。政事堂制度()A.有利于防治腐败现象 B.提高了行政效率C.加强了对皇权的制约 D.强化了中央集权解析:据材料“唐代政事堂‘合中书门下之职’”“中书、门下……职权得以保留”可知,三省分权,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推卸责任,导致效率低下,为了协调各部门的职责,唐代设立政事堂,中书、门下最重要的官员共同参与决策,也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B项。二、综合题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时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士”已与出身无关,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他们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间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化之处并分析其原因。(2)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举制度有哪些发展?结合所学指出科举制的积极影响。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士’已与出身无关,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他们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身份标志由低级贵族转变为知识分子;士人类别由文士、武士并存到以文士为主;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