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第一讲 (二)_第1页
《针灸学》第一讲 (二)_第2页
《针灸学》第一讲 (二)_第3页
《针灸学》第一讲 (二)_第4页
《针灸学》第一讲 (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编号:1

课程名称针灸学专业中医医疗班级

主:讲教师苏菲娜计划时数2学时专业层次本科

专业技术

助教编写时间

职称

章节名称绪言上篇第一章经络总论(一)使用时间

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义.掌握经络

教学目的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与要求熟悉针灸的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和研究针灸的进展情况.

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重点与难重点:针灸的概念与特点经络学说的定义

点难点:针灸的起源与发展

1.针灸学的定义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教学内容

3.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4.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

更新情况

况。5.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6.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课堂讲授为主,收看针灸史录像.

讲授内容:

教学方法1针灸学的定义_5分钟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与方法_5

与分钟

组织安排3针灸的起源与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_30分钟4当代针灸国内外

针灸发展概况_—30分钟5.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一5分钟6.经络学

说的形成和发展一20分钟7.小结——3分钟8机动——2分钟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

基本教材

《针灸大成》《针经指南》《针灸问对》《中国针灸》、《针刺研究》、《上海针灸》、

和参考书

《针灸临床杂志》

集体备课

教研室

同意

审查意见

板书要求:

1、具有下划线的标题;在黑板的左侧、保留

2、具有下划线的内容部分:择重点书写,写在黑板的中部、根据情况适当保留

绪己

■针灸的概念:

《素问•移经变气论》:“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治病的方法很多,不外

乎内治与外治。针灸就是外治法的一种。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与艾灸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防止疾病的目的

一种治疗方法.。

针灸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研究针灸疗法的一门临床

学科。是祖国医学重要组成部分。

因其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为人类的

健康起了重大的作用。

二针灸的特点

《针灸大成》“夫治病之法,有针灸有药饵,然药饵或出于幽远之方,有时缺

少,……,惟精于针,可随身带用,以备缓急。”

针灸具有验、便、廉的特点

验:效验也,针灸适应症广,疗效高,具现代研究,针灸对400余种病有效,

其中对100多种疾病疗效显著。

便:方便也,便于携带,可随时随地应用,不受条件的限制,特别对仓促救

急更为适宜,便于推广

廉:经济节省也,只用一些针艾和一些消毒材料

无副作用:只要运用得当,无任何副作用。

三针灸的源流

(一)针灸的起源:

1针的起源

针灸医学起源于我国远古时代,古代原始社会的人类,由于居住在山洞,地

处阴暗潮湿,加上与野兽搏斗,故多发生风湿和创伤痛,当身体某处有了痛楚时,

除祈祷鬼神外,很自然地会用手去揉按、捶击以减轻痛苦,或用一种楔状石块叩

击身体某部,或放出一些血液使疗效更为显著,从而创造了以硬石为工具的医疗

方法,这就是针刺的萌芽。

《山海经》“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这是远古人类以硬石代针治病的

佐证。

《灵枢•九针十二原》“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硬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

气血”

《说文解字》“屹,以石刺病也。”

古代为什么用石头做针呢?据南北朝金元起注《素问》“古未能铸铁,故用

石为针。”可见硬石治病起源于未发明冶炼金属的时代。1963年内蒙古自治区多

伦旗头道洼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出上了1根磨削的石针,据鉴定为针刺的原始工

具。因此硬石的起源应在据现今1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

随着人类智慧和社会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针具由石针、骨针逐步发展成青

铜钟、铁针、金针、银针,直至现代的不锈钢针。

2灸法的产生

灸的发明,当是人类知道用火以后。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痛时,受到火的

烘烤而感到舒适或缓解,故认识到灸熨可以用于治疗,继而从各种树枝施灸发展

到艾灸。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载:“北方者,天地所闻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

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故灸者,亦从北方来。”

说明灸法的发明与寒冷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3拔罐法的产生

拔罐法亦起源于原始社会。初时是利用兽角做成的饮具借燃火的热力,排除

其中空气,使其吸附在皮肤表面来治病,故古代称之为“角法

(二)理论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16星3_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上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关于经

脉的著作,它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根

据其足臂、阴阳的命名特点,称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

脉灸经”,反映了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

2《黄帝内经》:战国时代,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本是中医基础著

作,但记述针灸内容较多。特别是《灵枢》又称《针经》,较

为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腌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

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为后世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3《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深入钻研《灵枢:》《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并将这三部著作的针灸内容汇而为一,去其重复,择其精要,

撰成《针灸甲乙经》一书,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和

确定了349个月俞穴的位置、主治、操作,介绍了针灸方法、宜

忌和常见病的治疗,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

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本书于公元6世纪传到日本、

朝鲜等国,为针灸走向世界起到了率先作用。

4《肘后备急方》:晋代以炼丹闻名的葛洪所著,所录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

条为灸方,从而使灸法得到了进•步的发展。

5《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绘制了五色“明堂三人图”,还创用阿是穴和指

寸法。提出了灸法预防疾病的方法,为预防医学作出贡献。

6《外台秘要》:唐代王为,全面介绍了灸法,为推广灸法起到积极作用。

隋、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针灸医学也有很大的发展,至唐代针

灸已成为一门专科,针灸教育也占有重要地位。唐太医署负责掌管医药教育,内

设有针灸医学专业。其中有“针博士一人,针助教一人,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

针生二十人。针博士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使识浮、沉、滑、涩,又以九针为补

泻之法。”唐代对针灸医学的重视和教学上的严格要求,促进了针灸学全面发展

和进步。

7《铜人腌穴针灸图经》:北宋时期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重新考订明堂354个经

穴,于公元1026年撰成,并刻于石碑供人们参抄拓

印,他还设计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腌穴,内置

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试针灸医生之

用,促进了经络腌穴理论知识的统一和针灸学的发

展。

8《十四经发挥》:元代滑伯仁于公元1341年著,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

为十四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

9《针灸大成》:公元1601年成书,影响最大,它是在杨继洲家传《卫生针灸玄

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是

继《内经》之后的对针灸学的乂一次总结。

10《针灸大全》:徐风,评述了针灸手法。

11《针灸问对》:江机,针对针灸学术领域的主要内容设有80多条问答,对学习

者很有启发。

再如陈会的《神应经》、高武的《针灸聚英》等,均对针灸学的发展起了一

定的作用。

清初至民同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吴谦等撰《医宗金鉴•刺

灸心法要诀》通篇歌图并茂。清代后期,道光是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以“针刺火

灸,究非奉君之所宣”的荒谬理由,悍然下令禁止太医院用针灸治病。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加之当时的统治者极力歧视和消灭中医,针灸更

加受到了摧残。尽兴如此,山于针灸治病深得人心,故在民间仍广为流传。针灸

名医李学川撰《针灸逢源》强调辩证取穴、针药并重,并完整地列出了361个

经穴,其仍为今之针灸学教材所取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十以来,十分重视继承发扬祖同医学遗产,制定了中医政

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中医术业,针灸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

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中医院校,医院.设置了针灸专业和专科,并设立了研究机构.

使针灸的教学、科研,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五十多年来,编著出版了大量针

灸著作,中医院校使用统编教材,开展了对《内经》、《甲乙经》、《针灸大成》等书

的校释工作,创办了为《针灸杂志》为学习针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针灸临床工

作有较大进步,治疗病种不断扩大,临床实践证明,针灸对400余种病有效,其中

对100多种疾病疗效显著。针灸研究工作不单纯停留在对文献的整理上,还对其

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观察,并对其机理结合现代医学以及声、光,电等边缘

学科进行了实验研究,60年代以来针刺麻醉用于外科手术引起世界各国重视。

四针灸对世界医学的影响:

儿千年来,针灸不仅对我国的医疗保健事业起过重大作用,而且早就流传到

国外.早在公元6世纪,我国针灸就传到朝鲜日本等.公元562年吴人知聪携《明

堂图》《针灸甲乙经》东渡扶桑。公元702年,日本仿唐代的医学制度,开设针灸

专业.也传到东南亚各国,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传到欧洲,从此针灸的国际交

流甚为频繁。我国有国际针灸培训中心,1987年“世界针联”成立。1990年在法

国巴黎召开了世界针联第二届会员大会暨第二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1993年在

日本京都召开了世界针联第三届会员大会暨第三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我国学者

连任一至三届世界针联主席、秘书长、司库,并将总部设在北京,由此肯定了我

国的针灸医学在世界上的地位。目前有120个国家使用和研究针灸,我国独特的

针灸医学已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怎样学习针灸

《针灸问对》“经络不可不知,孔穴不可不认,不知经络,无以知气血往来,

不知孔穴,无以知邪气所在,知而用,用而的,病乃安康”

1明经络:要领会经络所反映的病候变化及针灸治疗规律,首先应了解经络的循

行和病候,十二经脉的循行应熟记,病候应与主治概要结合起来记。

2记腌穴:记住腌穴的定位和主治病候,最好背腌穴歌和在人体上点穴

3练手法:熟练掌握针灸的操作方法,加强针刺手法的练习。

4试临床:掌握好针灸治病的原则和常见病证的针灸配穴处方,为临床实践打好

基础。

学习针灸,必须学好中医的基础理论,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经络的循

行分布和输穴定位、主治的掌握;要结合骨度分寸和解剖标志反复点穴;熟练掌

握针灸的操作方法,加强针刺手法的练习;掌握好针灸治病的原则和常见病的针

灸配穴处方,为临床实践打好基础。..

上篇经络腌穴

第一章经络总论

一、基本概念

1、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

上下的径路,“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

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2、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就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

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灵枢•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指出经脉

在内部各属于五脏六腑,并且表里相合,在外部联络皮、肉、筋、骨,从而使脏腑

器官与四肢百骸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

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灵•气枢•经别》还记载“夫十二经脉者,

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始,工之所止也。进一步

说明经络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对中医临床各科均有指

导作用。针灸治疗是以月俞穴为剌激点,与经络关系尤为密切,凡辨证分经、循经取

穴、针刺补泻等,无不以经络为依据。

第一节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一、经络现象与经络学说的形成

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从文献资料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L)“针感”等传导的观察

历代医家观察到,针刺喻穴或•定的部位时,患者会产生酸、麻、胀、者等感

应,称为“针感”或“得气”这种感觉有时沿着•定的径路向远部传导。如《灵

枢》所说的“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又说“针已此气独行”等,温灸时也会有热

感由施灸部位向远处扩散。这种向远处传导与扩散的感应路径,可看成是经络循

行。

此外,气功养生术中,当练功者意守丹田时,往往觉得体内有气沿着定的径

路流动。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曾提出,“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

说明了人体内存在着复杂而又有一定规律的联系通路,这种感应传导现象是经络

学说形成的依据之」

(二)月俞穴功效的总结

穴位的发现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由少量到量多,通过长期的针灸实践,随着

对穴位主治范围知识的丰富积累,将穴位的主治作用进行整理分类、归纳分析,

从而发现了主治范围基本相同的穴位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条路线上,如分布于

胸部外上方及上肢内侧前缘的穴位,一般都能主治肺、气管、咽喉和体表相应部

位的疾病,而这条路线上所出现的证候又同该条路线上穴位的主治基本i致。因

而,由腌穴功能的分类,以及相互间的联系而产生了经络联系的概念,从而说明了

经络的形成与穴位功效的总结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体表病理现象既是反应点乂是治疗点及诊断点。

临床实践中发现,当体内某一脏腑发生疾病时,在体表相应部位可出现一些

病理现象,如压痛、结节、皮疹、色泽变化等异常反应《灵枢.背月俞》己载:“欲

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腌也。”就是说脏腑有病,按压体表某部位,

出现反应点,病痛也随之缓解。又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说:“心病者,胸中

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这一病理现象即是经络内外联系

的典型反应之一。故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也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据文献记载,古代医家在公元二、三世纪就有人体解剖实践。经络学说形成

的另一个方面是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现象的观察,如《灵枢.经水》记载: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

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说明古人

在当时已对血脉、筋肉、骨骼和内脏等,通过直观方法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综上所述,经络现象的发现与经络学说的形成,既来源于经气的传导和月俞穴

功效的总结,又与病理现象的推理密切相关,并与当时所能观察到的人体解剖、生

理知识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经络学说形成的基础。

二、经络学说的发展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们不断的医疗实践

中逐步地系统化、完整化。

(-)马王堆出土的房土中有关经脉的记载

经络学说的内容记载,从现有的出土文献资料分析,最早见于1973年长沙马

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用秦篆文字手录的“脉”(温、眠、赈)的内容,共两

类,均记载脉的循行与主病。与《灵枢•经脉》不同的是,只提及了十一条脉,而

无〃经’字,治疗方法只提及了“灸”而无“针工其中以足臂命名的十一条脉,近

人称之为《足臂十一脉灸经》,以阴阳命名的十一条脉,称为《阴阳十一脉灸经》。

足臂命名的十一脉中,其循行均由四肢末端(手部或足部)起始,止于躯体中心(胸

腹部或头部),阴阳命名的十一脉中,这种循行的基本原则已有所变动,如肩脉(相

当于手太阳脉)由头部起始,经上肢外侧止于手部,足太阴脉(足泰阴)由少腹部

起始,经下肢内侧止于足部。与《灵枢•经脉》比较,帛书记载的脉没有互相衔接

的联系,也无全身的循环流注,且循行路线和分支短少。主病方面,以足臂命名的

十一脉中,病候最少而无分类,以阴阳命名的十一脉中有所增加,并开始分为是动

病、所生病,但均不及《灵枢•经脉》所载全面。由此可推,马王堆帛书中所载脉

的内容为经络学说的雏形

(二)《内经》中经络学说的形成

《内经》是中医学中最早的经典著作,它分成《灵枢》、《素问》,总结了秦汉

以前医学方面的成就,尤对经络的论述更为详尽,从而说明了战国时代经络学说

已基本形成。其主要阐述了:

(1)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及其与脏腑器官的关系,经脉流注依次衔接,

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2)阐述了十二经脉功能失调时所发生的病候。

(3)分别论述了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皮部的分布

与作用。

(4)阐述了十二经脉的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