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南省五市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河南省五市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河南省五市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河南省五市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河南省五市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2023届河南省五市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地理试题第Ⅰ卷(共44分)一、本卷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1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我国广西和云南一带与邻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密切。通过媒人“牵线”和边贸、打工(如砍蔗)等活动,为国内外青年男女提供了很多交往机会,产生了众多的跨国婚姻。下图为位于边境地区的云南省德宏州跨国婚姻涉及的男女比例(截至2016年底),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每年的10月下旬,众多越南民众如候鸟般涌入广西,最有可能的动机是()A.跨境上学 B.边境贸易 C.外出务工 D.回乡探亲2.当前,在滇桂边境上形成这种独特跨国婚姻特征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 B.临近的地缘关系C.相同的民族习俗 D.亲缘纽带的牵引3.2020年以来,在特殊的国际环境下,我国跨国婚姻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产业结构的变化 B.政府政策变化C.择偶标准的变化 D.适龄青年男女数量少〖答案〗1.C2.A3.B〖解析〗【1题详析】结合所学可知,广西是中国最大的甘蔗种植基地,每年10月下旬,大面积的甘蔗进入收割季节,人手短缺。每到此时,很多越南人就会跨境过来务农,打个“临时工”,C正确;10月下旬并不是开学的时间,因此众多越南民众如候鸟般涌入广西并不是为了跨境上学,A错误;边境贸易和回乡探亲都不会只集中在一个时间点进行,BD错误。故选C。【2题详析】读图可知,跨国婚姻以东盟女子嫁入中国的单向、单性别流动为主要特点,缅甸等一些东盟国家社会不稳定,经济发展缓慢,而中国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并且我国男女比例失衡,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A正确;地缘关系,民族习俗和亲缘关系都不会导致男女比例差异如此大且单方向流入的情况,BCD错误。故选A。【3题详析】新冠疫情背景下,政府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出台了一系列限行政策,双方人员流动受限,跨境结婚数量减少,B正确;产业结构和择偶标准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AC错误;适龄青年男女数量也不会突然减少,D错误。故选B。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但是在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背景下,2020年9月,国家又实施“退林还耕”,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种植除农作物以外的经济林木,也不允许改变耕地用途。部分花农果农因需要“退林还耕”而遭遇发展困境。据此回答下列小题。4.下列耕地中,不适合退耕还林还草的是()A.生态承受力弱、不适宜耕种的坡耕地 B.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的耕地C.15°以上尤其是25°以上的陡坡耕地 D.连续多年被撂荒的耕地5.“退林还耕”政策实施后,与农业相关的哪些方面会迎来重大利好消息()①农机农具需求增长 ②对蔬菜种苗需求量增加③土地经纪人需求增加 ④农民收益大幅增加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6.下列破解部分花农果农发展困境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是()A.落实“退林还耕”一次性补偿政策 B.实施耕地进出平衡方案,并给予过渡期C.控制和减少花卉的市场需求 D.将果树纳入“农作物”范畴〖答案〗4.D5.A6.B〖解析〗【4题详析】退耕还林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因此生态承受力弱、不适宜耕种的坡耕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的和15度以上尤其是25度以上陡坡耕地,都应当退耕还林,ABC正确,不符合题意;而连续多年被撂荒的耕地,可采取土地流转、代耕代收、私下无偿耕种、收归公有等措施,继续种植粮食作物,D错误,符合题意。本题选择错误选项,故选D。【5题详析】退林还耕后,农田增加,对农机农具的需求量将会增长,①正确;实施该政策,部分林地转化为耕地。相比粮食作物,蔬菜的经济效益会更高。所以,蔬菜种苗的需求也会增加,②正确;退林还耕后,很多种植苗木或果树的土地被闲置,土地流转率提升,所以,土地经纪人的需求量会增加,③正确;“退林还耕”可能使种植某些经济收益较高林木或花果的农民利益受损,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故选A。【6题详析】实施耕地进出平衡方案,种多少花卉,开发建设多少耕地,保证种粮耕地不减少,给予过渡期,比较合情合理,B正确;一次性补偿政策并不适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退林还耕也会影响生态环境,A错误;花卉的市场需求并不容易受到控制和减少,C错误;将果树纳入“农作物”范畴并不会破解花农果农的发展困境,D错误。故选B。气流顺着一座高耸、孤立的山峰抬升凝结成云,稳定在山峰顶部不动,像大帽一样戴在山顶上的这种特殊的地形云被称为帽状云。帽状云是一种在山顶稳定气流和低水汽条件下形成的地形云,荚状云往往与帽状云相伴随(当山区气流越过山顶,在山峰背风坡和平地上方,受波状气流影响,水汽遇冷凝结形成荚状云)。贡嘎山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四川盆地的西侧,山顶多帽状云,山地西坡成为摄影师们拍摄极高山帽状云的胜地。下图为帽状云和荚状云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7.相对于东坡,摄影爱好者们更倾向于在贡嘎山西坡拍摄帽状云的主要原因是()A.西坡海拔高,气流运动较弱 B.东坡海拔低,温度高C.东坡水汽充足,气流运动较强 D.西坡水汽含量少,大气透明度高8.位于燕山山脉南侧永定河冲积扇上的北京城市上空也曾出现难得一见的荚状云,推测其原因是()A.城市热岛效应显著 B.距海近,水汽充足C.地形条件有利 D.夏季风来临〖答案〗7.D8.C〖解析〗【7题详析】贡嘎山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的过渡地带,山地东西两坡受到不同的季风系统控制,东坡位于湿润东亚季风的迎风坡,西坡的水汽主要来自于遥远的南亚季风和西风带,翻越青藏高原到达贡嘎山西坡时,已变得干燥,形成的降水较少,相对于东坡,西坡的水汽含量较小,能见度高,利于拍摄,D正确。东西坡海拔差异不大,AB错。注意材料“帽状云是一种在山顶稳定气流和低水汽条件下形成的地形云”,所以气流运动较强不利于帽状云的形成,C错。故选D。【8题详析】根据材料信息“当山区气流越过山顶,在山峰背风坡和平地上方,受波状气流影响,水汽遇冷凝结形成荚状云”可知,北京地处平原,北邻燕山,这种地形条件,当气流越过山峰,在平原上空就可形成荚状云。且在山峰背风坡和平地上方,受波状气流影响,水汽遇冷凝结形成荚状云,而区域夏季风为偏南风,此时燕山山脉南侧永定河冲积扇上的北京城市上空并非位于背风坡,所以与夏季风关系不大,C正确,D错。城市热岛效应显著,气流运动强,不利于荚状云的形成,A错。根据材料“荚状云往往与帽状云相伴随”以及“帽状云是一种在山顶稳定气流和低水汽条件下形成的地形云”可知,荚状云的形成多要求低水汽的条件,B错。故选C。表碛覆盖型冰川又称“脏冰川”,是中国西部分布较为广泛的冰川类型,其典型特征是冰川消融区部分或全部覆盖了一层厚度不一的表碛。表碛厚度及其空间分布对下覆冰川的消融过程影响显著,也深刻影响着冰川流域径流的形成与变化过程。下图是青藏高原东南部海螺沟冰川区表碛厚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特征,据此回答下列小题。9.海螺沟冰川表碛厚度()A.消融区上部较薄 B.海拔越低越厚 C.冰川末端最薄 D.由两侧向中间逐渐增厚10.下列关于表碛对冰川消融的影响,正确的是()①表碛薄,加速消融 ②表碛薄,抑制消融③表碛厚,加速消融 ④表碛厚,抑制消融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1.影响表碛在冰川区积累的最主要因素是()A.冰川运动速度 B.陡坡的分布 C.冰川规模大小 D.冰川区温度〖答案〗9.A10.C11.B〖解析〗【9题详析】读图可知,同一海拔表碛厚度不一,但消融区上部(海拔较高处)表碛相对较薄,A正确。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表碛厚度呈增加趋势,但并不是海拔越低表碛越厚,B错误;冰川末端最厚,C错误;由两侧向中间厚度的变化,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判断,D错误;故选A。【10题详析】与冰雪表面相比,表碛物反射率较低,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多,增温较快,从而造成冰川融化速度较快,①正确。表碛物是岩石碎屑等杂质,导热性差,达到一定厚度后,随着厚度增加,热量从表面向下传导的难度增加,冰川受热减少,融化速度减慢,④正确。故选C。【11题详析】冰川运动速度与表碛在冰川区的积累无关,A错误;陡坡在冰川流域分布越广,通过冻融作用、冰雪崩等使得陡坡上的岩屑物质崩落至冰川表面或进入冰川内部的越多。表碛在冰川区积累后随冰川一起向下游运动,从而在不同海拔高度堆积,形成厚度不一的表碛层,B正确;冰川规模大小与表碛在冰川区的积累无关,C错误;表碛在冰川区积累的会影响冰川区的温度,冰川区的温度不能影响表碛在冰川区的积累,D错误;故选B。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6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2题~13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4题~1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46分。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黄河河槽与大堤之间的广阔滩区,根据过水差异划分为嫩滩、二滩和高滩三类滩地类型。这里既是汛期的行洪空间,也是区内群众的生产生活空间(如下图)。黄河下游山东段的滩区散居人口达60多万,建国以来遭受不同程度的漫滩洪水20余次,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贫困发生率高。近年来,山东省开展了黄河滩区的河道整治和居民迁建工作,提出了“三滩分治”的基本思路,即在高滩上安置生态移民,满足群众居住和产业发展需求;在二滩上开展生态治理,发展高效农业;在嫩滩上恢复生态湿地,限制居住和生产活动,以合理布局滩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提高面对风险时的快速应对、适应和恢复能力。(1)说明迁建工作实施前滩区贫困发生率高的主要原因。(2)目前滩区沉积功能已显著减弱,试分析其主要原因。(3)为保障人们生产生活安全,滩区需建设防洪生产堤。推测其建设位置并简析原因。(4)分析选择高滩作为居民安置功能区的原因。〖答案〗(1)黄河下游广阔滩区是汛期的行洪空间,交通等基础设施差;洪水多发,(淹没庄稼,毁坏房屋、道路等),给滩区群众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滩区早期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效益低;滩区居住人口多,人地矛盾突出,贫困发生率高。(2)该河段进行了河道整治;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若答“植树造林、打坝淤地”等具体治理措施也可);水库拦沙,降低了泥沙含量;小浪底(上游)水库调水调沙冲淤(答“调水调沙”或者“冲淤”都给分)。(3)二滩与嫩滩之间。因为嫩滩为恢复的生态湿地,不用防洪;二滩上为农田,为防止洪水淹没农田,防洪生产堤应建设在二滩与嫩滩之间。(4)较二滩、嫩滩地势高,可减少洪水产生的危害;距离大堤近,洪水期易撤离(或答“临近生态水系,水质较好,生产、生活用水方便”)。〖解析〗【小问1详析】由于广阔滩区靠近黄河,长期黄河洪水泛滥容易到达此处,成为汛期的行洪空间,难以搭建交通等基础设施;洪水的泛滥会摧毁房屋农田,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滩区环境适宜农业发展,且一直以传统农业为主,产品收益低下,难以支撑当地众多人口的经济需求;人口数量多,人地矛盾突出,进一步加剧贫困。【小问2详析】山东省开展了黄河滩区的河道整治和居民迁建工作,提出了“三滩分治”的基本思路,对河道进行整治;黄土高原进行植树造林,绿化面积增大,水土流失减少,黄河下游的泥沙含量减少;小浪底等黄河上游水利设施的建设,拦截了泥沙,并对河水进行调节。【小问3详析】根据地形特点,在黄河滩区建设防洪生产堤,可以有效地防止洪水对农田和城市的侵袭。同时,生产堤还可以起到隔离污水、防止土壤流失等功能。在建设位置选择上,应该优先考虑人口密集地区和重要的粮食生产区。由于嫩滩为恢复的生态湿地,不用防洪;因此选择在二滩与嫩滩之间。【小问4详析】高滩相对于低洼地区,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以有效避免黄河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高滩地势较高,距离大堤近,洪水期易撤离,并且土地利用率高,可以有效提高居民居住和生产的面积,满足人民对住房和产业发展的需求。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岩浆侵入过程中所捕获的岩石碎块,称为捕掳体;早期形成的岩层(石)发生长时间的沉积间断一剥蚀,后期又发生沉积作用形成新的岩层,上下岩层(石)之间的面称为不整合面。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有岩石中存在捕掳体,且甲乙下部存在一个不整合面。(1)请指出捕掳体存在于图中甲、乙、丙中的哪个位置?并说明判断理由。(2)分析图中不整合面形成前后的地质过程。(3)石灰岩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该地多采用露天开采而非井下开采,试分析原因。〖答案〗(1)丙处;丙处为页岩被花岗岩包裹,说明其为岩浆侵入过程中形成的捕掳体。(2)沉积作用形成页岩;岩浆侵入(活动)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页岩和花岗岩遭受剥(侵)蚀;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形成砾岩。(3)井下开采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上层为砂岩,易坍塌、渗水;井下开采运输不便,运输成本高;矿藏埋藏浅,不需要井下开采。〖解析〗【小问1详析】岩浆侵入过程中所捕获的岩石碎块,称为捕掳体,丙处为页岩被花岗岩包裹,花岗岩属于侵入性岩浆岩,说明其为岩浆侵入过程中形成的捕掳体。甲乙地区表示花岗岩受侵蚀后被砾岩包围。【小问2详析】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沉积作用形成页岩;岩浆侵入(活动)形成花岗岩;不整合面形成前发生长时间剥蚀,是因为地壳的抬升页岩和花岗岩造成了岩层的剥蚀,后期由于地壳的下沉,发成沉积作用形成新的岩层,上下岩层之间形成不整合面。【小问3详析】井下开采需要设备破土钻眼儿,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成本高;据图可知,上层为砂岩,易坍塌、渗水,危险性高;井下开采运输不便,运输成本高;据图可知,石灰岩分布较浅,矿藏埋藏浅,不需要井下开采。(二)选考题:共10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任选一题作答。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赛里木湖位于新疆北天山山脉西段的山间盆地中,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山地冷水湖,风光秀丽,冬季拥有独一无二的美景奇观,如冰泡、湖星、球状冰汤圆等多种湖冰形态,当地政府欲将其打造成旅游胜地。下图为赛里木湖冰泡景观图。(1)试说明冬季当地冰泡湖景观易于观赏的原因。(2)请从旅游资源的角度分析当地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不利条件。〖答案〗(1)冬季气温低,有利于冰泡湖景观的形成;冬季多晴朗天气,便于观赏;冬季多大风,湖面积雪易被吹散,冰层透明度高,有利于观赏。(2)旅游资源过于单一;冰泡景观季节性显著,游览时间短;冰泡景观随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旅游资源质量不稳定(或答“具有不确定性”也可);生态环境脆弱,旅游环境承载力小。〖解析〗【小问1详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赛里木湖位于我国新疆北天山山脉,冬季时气温低,有利于冰泡的产生;本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多晴朗天气,便于观测冰泡湖景观;同时本地靠近冬季风风源地,风力较大,湖面积雪被吹散,冰层透明度高,便于观测。【小问2详析】从旅游资源角度分析,本地区特色旅游资源只有冰泡湖景观,资源单一,而且出现时间集中于冬季,游览时间较短;冰泡湖出现要求自然环境严格,不是时时都存在,旅游资源质量旅游不确定性;同时本地区位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环境承载力有限。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目前,我国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约为360头,分布于滇南的一些生态斑块内。近几十年来,云南当地农林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致使“人象混居”的现象愈加严重。下图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野生亚洲象2014年种群分布图,当地政府意在亚洲象定居点的边缘设立缓冲区,他们称之为“大象食堂”,在那里种植额外的饲料作物。(1)试分析“人象混居”产生的不利影响。(2)你是否赞同当地政府设立“大象食堂”,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答案〗(1)威胁当地居民的人身安全;毁坏农田,减少农业收入;加剧人象冲突,造成亚洲象种群数量减少;政府管理难度加大。(2)赞同。理由:亚洲象食物来源充足;云南山地面积大,土地资源充足;减少对周边农作物的破坏,保障农民收益;缓解人象冲突;帮助象群规律生活和种群恢复。不赞同。理由:亚洲象食量巨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因栖息地萎缩造成的)食物短缺问题;增强亚洲象对农作物的依赖性,加剧侵袭农田和村庄风险;弱化野外生存能力;征用部分耕地,加剧人地矛盾;无法保障象群的种群交流和正常迁徙。〖解析〗【小问1详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人象混居指的是人和象的居住地发生交错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威胁人们生存安全,同时人象矛盾出现时,也会威胁亚洲象生存安全,导致亚洲象数量减少;同时象的活动有可能会破坏农田,减少农业收入,加大人象矛盾,政府管理难度也在加大。【小问2详析】本题为开放题,赞同或不赞同都可以,回答合理即可得分。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赞同的观点可以从亚洲象生存空间来分析。设置大象食堂可以使亚洲象获取食物范围受限,减少对农田的破坏,保障农民收益,缓解了人象矛盾;亚洲象食物来源广泛,本地区山地面积广阔,土地资源充足,植被丰富,为设置大象食堂提供自然条件;同时大象食堂的设置也有利于大象规律生活,恢复其种群。不赞同的观点可以从人象矛盾来分析。设置大象食堂不可避免的征用部分耕地,加剧人象矛盾;亚洲象自身食物需求量较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会养成亚洲象对人类的依赖,加强侵袭农田和村庄的风险,弱化亚洲象自身野外生存能力;无法完全保障象群的正常交流和迁徙。2023届河南省五市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地理试题第Ⅰ卷(共44分)一、本卷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1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我国广西和云南一带与邻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密切。通过媒人“牵线”和边贸、打工(如砍蔗)等活动,为国内外青年男女提供了很多交往机会,产生了众多的跨国婚姻。下图为位于边境地区的云南省德宏州跨国婚姻涉及的男女比例(截至2016年底),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每年的10月下旬,众多越南民众如候鸟般涌入广西,最有可能的动机是()A.跨境上学 B.边境贸易 C.外出务工 D.回乡探亲2.当前,在滇桂边境上形成这种独特跨国婚姻特征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 B.临近的地缘关系C.相同的民族习俗 D.亲缘纽带的牵引3.2020年以来,在特殊的国际环境下,我国跨国婚姻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产业结构的变化 B.政府政策变化C.择偶标准的变化 D.适龄青年男女数量少〖答案〗1.C2.A3.B〖解析〗【1题详析】结合所学可知,广西是中国最大的甘蔗种植基地,每年10月下旬,大面积的甘蔗进入收割季节,人手短缺。每到此时,很多越南人就会跨境过来务农,打个“临时工”,C正确;10月下旬并不是开学的时间,因此众多越南民众如候鸟般涌入广西并不是为了跨境上学,A错误;边境贸易和回乡探亲都不会只集中在一个时间点进行,BD错误。故选C。【2题详析】读图可知,跨国婚姻以东盟女子嫁入中国的单向、单性别流动为主要特点,缅甸等一些东盟国家社会不稳定,经济发展缓慢,而中国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并且我国男女比例失衡,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A正确;地缘关系,民族习俗和亲缘关系都不会导致男女比例差异如此大且单方向流入的情况,BCD错误。故选A。【3题详析】新冠疫情背景下,政府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出台了一系列限行政策,双方人员流动受限,跨境结婚数量减少,B正确;产业结构和择偶标准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AC错误;适龄青年男女数量也不会突然减少,D错误。故选B。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但是在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背景下,2020年9月,国家又实施“退林还耕”,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种植除农作物以外的经济林木,也不允许改变耕地用途。部分花农果农因需要“退林还耕”而遭遇发展困境。据此回答下列小题。4.下列耕地中,不适合退耕还林还草的是()A.生态承受力弱、不适宜耕种的坡耕地 B.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的耕地C.15°以上尤其是25°以上的陡坡耕地 D.连续多年被撂荒的耕地5.“退林还耕”政策实施后,与农业相关的哪些方面会迎来重大利好消息()①农机农具需求增长 ②对蔬菜种苗需求量增加③土地经纪人需求增加 ④农民收益大幅增加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6.下列破解部分花农果农发展困境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是()A.落实“退林还耕”一次性补偿政策 B.实施耕地进出平衡方案,并给予过渡期C.控制和减少花卉的市场需求 D.将果树纳入“农作物”范畴〖答案〗4.D5.A6.B〖解析〗【4题详析】退耕还林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因此生态承受力弱、不适宜耕种的坡耕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的和15度以上尤其是25度以上陡坡耕地,都应当退耕还林,ABC正确,不符合题意;而连续多年被撂荒的耕地,可采取土地流转、代耕代收、私下无偿耕种、收归公有等措施,继续种植粮食作物,D错误,符合题意。本题选择错误选项,故选D。【5题详析】退林还耕后,农田增加,对农机农具的需求量将会增长,①正确;实施该政策,部分林地转化为耕地。相比粮食作物,蔬菜的经济效益会更高。所以,蔬菜种苗的需求也会增加,②正确;退林还耕后,很多种植苗木或果树的土地被闲置,土地流转率提升,所以,土地经纪人的需求量会增加,③正确;“退林还耕”可能使种植某些经济收益较高林木或花果的农民利益受损,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故选A。【6题详析】实施耕地进出平衡方案,种多少花卉,开发建设多少耕地,保证种粮耕地不减少,给予过渡期,比较合情合理,B正确;一次性补偿政策并不适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退林还耕也会影响生态环境,A错误;花卉的市场需求并不容易受到控制和减少,C错误;将果树纳入“农作物”范畴并不会破解花农果农的发展困境,D错误。故选B。气流顺着一座高耸、孤立的山峰抬升凝结成云,稳定在山峰顶部不动,像大帽一样戴在山顶上的这种特殊的地形云被称为帽状云。帽状云是一种在山顶稳定气流和低水汽条件下形成的地形云,荚状云往往与帽状云相伴随(当山区气流越过山顶,在山峰背风坡和平地上方,受波状气流影响,水汽遇冷凝结形成荚状云)。贡嘎山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四川盆地的西侧,山顶多帽状云,山地西坡成为摄影师们拍摄极高山帽状云的胜地。下图为帽状云和荚状云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7.相对于东坡,摄影爱好者们更倾向于在贡嘎山西坡拍摄帽状云的主要原因是()A.西坡海拔高,气流运动较弱 B.东坡海拔低,温度高C.东坡水汽充足,气流运动较强 D.西坡水汽含量少,大气透明度高8.位于燕山山脉南侧永定河冲积扇上的北京城市上空也曾出现难得一见的荚状云,推测其原因是()A.城市热岛效应显著 B.距海近,水汽充足C.地形条件有利 D.夏季风来临〖答案〗7.D8.C〖解析〗【7题详析】贡嘎山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的过渡地带,山地东西两坡受到不同的季风系统控制,东坡位于湿润东亚季风的迎风坡,西坡的水汽主要来自于遥远的南亚季风和西风带,翻越青藏高原到达贡嘎山西坡时,已变得干燥,形成的降水较少,相对于东坡,西坡的水汽含量较小,能见度高,利于拍摄,D正确。东西坡海拔差异不大,AB错。注意材料“帽状云是一种在山顶稳定气流和低水汽条件下形成的地形云”,所以气流运动较强不利于帽状云的形成,C错。故选D。【8题详析】根据材料信息“当山区气流越过山顶,在山峰背风坡和平地上方,受波状气流影响,水汽遇冷凝结形成荚状云”可知,北京地处平原,北邻燕山,这种地形条件,当气流越过山峰,在平原上空就可形成荚状云。且在山峰背风坡和平地上方,受波状气流影响,水汽遇冷凝结形成荚状云,而区域夏季风为偏南风,此时燕山山脉南侧永定河冲积扇上的北京城市上空并非位于背风坡,所以与夏季风关系不大,C正确,D错。城市热岛效应显著,气流运动强,不利于荚状云的形成,A错。根据材料“荚状云往往与帽状云相伴随”以及“帽状云是一种在山顶稳定气流和低水汽条件下形成的地形云”可知,荚状云的形成多要求低水汽的条件,B错。故选C。表碛覆盖型冰川又称“脏冰川”,是中国西部分布较为广泛的冰川类型,其典型特征是冰川消融区部分或全部覆盖了一层厚度不一的表碛。表碛厚度及其空间分布对下覆冰川的消融过程影响显著,也深刻影响着冰川流域径流的形成与变化过程。下图是青藏高原东南部海螺沟冰川区表碛厚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特征,据此回答下列小题。9.海螺沟冰川表碛厚度()A.消融区上部较薄 B.海拔越低越厚 C.冰川末端最薄 D.由两侧向中间逐渐增厚10.下列关于表碛对冰川消融的影响,正确的是()①表碛薄,加速消融 ②表碛薄,抑制消融③表碛厚,加速消融 ④表碛厚,抑制消融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1.影响表碛在冰川区积累的最主要因素是()A.冰川运动速度 B.陡坡的分布 C.冰川规模大小 D.冰川区温度〖答案〗9.A10.C11.B〖解析〗【9题详析】读图可知,同一海拔表碛厚度不一,但消融区上部(海拔较高处)表碛相对较薄,A正确。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表碛厚度呈增加趋势,但并不是海拔越低表碛越厚,B错误;冰川末端最厚,C错误;由两侧向中间厚度的变化,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判断,D错误;故选A。【10题详析】与冰雪表面相比,表碛物反射率较低,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多,增温较快,从而造成冰川融化速度较快,①正确。表碛物是岩石碎屑等杂质,导热性差,达到一定厚度后,随着厚度增加,热量从表面向下传导的难度增加,冰川受热减少,融化速度减慢,④正确。故选C。【11题详析】冰川运动速度与表碛在冰川区的积累无关,A错误;陡坡在冰川流域分布越广,通过冻融作用、冰雪崩等使得陡坡上的岩屑物质崩落至冰川表面或进入冰川内部的越多。表碛在冰川区积累后随冰川一起向下游运动,从而在不同海拔高度堆积,形成厚度不一的表碛层,B正确;冰川规模大小与表碛在冰川区的积累无关,C错误;表碛在冰川区积累的会影响冰川区的温度,冰川区的温度不能影响表碛在冰川区的积累,D错误;故选B。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6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2题~13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4题~1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46分。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黄河河槽与大堤之间的广阔滩区,根据过水差异划分为嫩滩、二滩和高滩三类滩地类型。这里既是汛期的行洪空间,也是区内群众的生产生活空间(如下图)。黄河下游山东段的滩区散居人口达60多万,建国以来遭受不同程度的漫滩洪水20余次,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贫困发生率高。近年来,山东省开展了黄河滩区的河道整治和居民迁建工作,提出了“三滩分治”的基本思路,即在高滩上安置生态移民,满足群众居住和产业发展需求;在二滩上开展生态治理,发展高效农业;在嫩滩上恢复生态湿地,限制居住和生产活动,以合理布局滩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提高面对风险时的快速应对、适应和恢复能力。(1)说明迁建工作实施前滩区贫困发生率高的主要原因。(2)目前滩区沉积功能已显著减弱,试分析其主要原因。(3)为保障人们生产生活安全,滩区需建设防洪生产堤。推测其建设位置并简析原因。(4)分析选择高滩作为居民安置功能区的原因。〖答案〗(1)黄河下游广阔滩区是汛期的行洪空间,交通等基础设施差;洪水多发,(淹没庄稼,毁坏房屋、道路等),给滩区群众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滩区早期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效益低;滩区居住人口多,人地矛盾突出,贫困发生率高。(2)该河段进行了河道整治;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若答“植树造林、打坝淤地”等具体治理措施也可);水库拦沙,降低了泥沙含量;小浪底(上游)水库调水调沙冲淤(答“调水调沙”或者“冲淤”都给分)。(3)二滩与嫩滩之间。因为嫩滩为恢复的生态湿地,不用防洪;二滩上为农田,为防止洪水淹没农田,防洪生产堤应建设在二滩与嫩滩之间。(4)较二滩、嫩滩地势高,可减少洪水产生的危害;距离大堤近,洪水期易撤离(或答“临近生态水系,水质较好,生产、生活用水方便”)。〖解析〗【小问1详析】由于广阔滩区靠近黄河,长期黄河洪水泛滥容易到达此处,成为汛期的行洪空间,难以搭建交通等基础设施;洪水的泛滥会摧毁房屋农田,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滩区环境适宜农业发展,且一直以传统农业为主,产品收益低下,难以支撑当地众多人口的经济需求;人口数量多,人地矛盾突出,进一步加剧贫困。【小问2详析】山东省开展了黄河滩区的河道整治和居民迁建工作,提出了“三滩分治”的基本思路,对河道进行整治;黄土高原进行植树造林,绿化面积增大,水土流失减少,黄河下游的泥沙含量减少;小浪底等黄河上游水利设施的建设,拦截了泥沙,并对河水进行调节。【小问3详析】根据地形特点,在黄河滩区建设防洪生产堤,可以有效地防止洪水对农田和城市的侵袭。同时,生产堤还可以起到隔离污水、防止土壤流失等功能。在建设位置选择上,应该优先考虑人口密集地区和重要的粮食生产区。由于嫩滩为恢复的生态湿地,不用防洪;因此选择在二滩与嫩滩之间。【小问4详析】高滩相对于低洼地区,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以有效避免黄河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高滩地势较高,距离大堤近,洪水期易撤离,并且土地利用率高,可以有效提高居民居住和生产的面积,满足人民对住房和产业发展的需求。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岩浆侵入过程中所捕获的岩石碎块,称为捕掳体;早期形成的岩层(石)发生长时间的沉积间断一剥蚀,后期又发生沉积作用形成新的岩层,上下岩层(石)之间的面称为不整合面。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有岩石中存在捕掳体,且甲乙下部存在一个不整合面。(1)请指出捕掳体存在于图中甲、乙、丙中的哪个位置?并说明判断理由。(2)分析图中不整合面形成前后的地质过程。(3)石灰岩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该地多采用露天开采而非井下开采,试分析原因。〖答案〗(1)丙处;丙处为页岩被花岗岩包裹,说明其为岩浆侵入过程中形成的捕掳体。(2)沉积作用形成页岩;岩浆侵入(活动)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页岩和花岗岩遭受剥(侵)蚀;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形成砾岩。(3)井下开采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上层为砂岩,易坍塌、渗水;井下开采运输不便,运输成本高;矿藏埋藏浅,不需要井下开采。〖解析〗【小问1详析】岩浆侵入过程中所捕获的岩石碎块,称为捕掳体,丙处为页岩被花岗岩包裹,花岗岩属于侵入性岩浆岩,说明其为岩浆侵入过程中形成的捕掳体。甲乙地区表示花岗岩受侵蚀后被砾岩包围。【小问2详析】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沉积作用形成页岩;岩浆侵入(活动)形成花岗岩;不整合面形成前发生长时间剥蚀,是因为地壳的抬升页岩和花岗岩造成了岩层的剥蚀,后期由于地壳的下沉,发成沉积作用形成新的岩层,上下岩层之间形成不整合面。【小问3详析】井下开采需要设备破土钻眼儿,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成本高;据图可知,上层为砂岩,易坍塌、渗水,危险性高;井下开采运输不便,运输成本高;据图可知,石灰岩分布较浅,矿藏埋藏浅,不需要井下开采。(二)选考题:共10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任选一题作答。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赛里木湖位于新疆北天山山脉西段的山间盆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