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二部分第14讲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世界国际格局的变动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3_第1页
新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二部分第14讲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世界国际格局的变动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3_第2页
新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二部分第14讲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世界国际格局的变动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3_第3页
新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二部分第14讲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世界国际格局的变动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3_第4页
新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二部分第14讲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世界国际格局的变动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史第14讲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世界——国际格局的变动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2021历史内容索引时空纵览阶段特征必备知识精要排查关键能力题点突破情境体验思维升华时空纵览阶段特征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1945年至21世纪初,是两种现代化模式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杜鲁门主义北约、华约成立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政治从两极对峙向多极化过渡;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布雷顿森林体系马歇尔计划关贸总协定赫鲁晓夫改革欧洲走向联合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经济各国进行经济体制调整,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现代主义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思想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现代主义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必备知识精要排查阶段一

政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的世界

两极格局的形成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关系逐渐恶化(2)美苏双方在社会制度、国家利益方面发生冲突(3)美苏实力相对均衡,西欧和日本衰落2.序幕: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反苏、反共演说3.表现(1)政治上: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2)经济上: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3)军事上:美国领导建立“北约”,苏联领导建立“华约”4.冷战中的“热战”(1)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2)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主地位相对衰落5.影响(1)双方剑拔弩张,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2)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经济

1.布雷顿森林体系(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2)内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世界银行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3)特征: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4)影响①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2.关贸总协定(1)背景:贸易保护主义妨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2)成立:1947年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旨在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3)作用: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3.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文化

1.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航天技术和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推动了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2.文学艺术(1)现代主义文学①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②特点:强调表现自我;手法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2)现代主义美术①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和工业化的推动,科技的发展和艺术家的创新②特点: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表现复杂的心理特征(3)音乐: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4)电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视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被称为“第八艺术”阶段二

政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欧洲走向联合(1)原因:两极格局下维护欧洲安全的需要;西欧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2)过程: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后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3)作用:推动欧洲经济发展;促进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发展;加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经济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2.日本的崛起(1)原因:进行了比较广泛的民主改革和社会改革;美国的大力扶植;重视科技和教育;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计划(2)表现: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3)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日本开始推行自主的外交政策,谋求政治大国地位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原因:新兴独立国家面临着维护国家独立和发展经济的迫切任务;美苏争霸引起世界局势的动荡,它们不愿意卷入美苏之间的斗争(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3)影响:形成了一支新的国际政治力量,有力地冲击了两极世界格局,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4.中国的振兴: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经济

1.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福利国家”的建立:缩小了贫富差距,缓解了社会矛盾,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3)第三产业的兴起: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①内容:农业方面,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②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①内容: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②评价:苏联军事实力增强,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文化

1.科技:1969年,互联网问世2.电视:电视节目从直播发展到实况录像转播,从多路传播发展到卫星传播阶段二

政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世界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两极格局的瓦解(1)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局势发生激烈的动荡,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2.和平与动荡并存(1)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2)国际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各国都加强了反恐斗争3.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军事可与美国抗衡;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高经济1.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国家用经济管理方法取代原来的行政命令,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2)评价:其措施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经济下滑,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洲联盟:1993年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问世。欧盟的成立提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地位;有利于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由美、加、墨组成;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3)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成立,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了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表现:国际贸易增加,世界市场扩大;国际分工日益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2)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3)评价①有效利用世界各地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发展机会,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加大③世界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加强④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而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⑤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4.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建立(1)含义: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2)宗旨: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3)原则:非歧视原则(含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公平贸易原则和市场开放原则(4)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5)影响:促进了世界贸易体系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有利于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新经济”的出现: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文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1.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人类进入信息时代2.影响: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地的交流、传统产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新教材

新视野】1.两极格局的瓦解时期特征苏联美国20世纪70年代日趋紧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1985年以后走向缓和①对话: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②裁军: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③战略收缩: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苏联与中国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苏联放任西方对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2.社会运动的兴起

主要代表原因结果美国黑人民权运动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如在公共场所实行种族隔离制度,剥夺黑人的选举权等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妇女运动①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③为争取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其他运动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美国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关键能力题点突破[连线高考]命题点一生产1.(2020全国Ⅱ卷,35)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美苏冷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两极格局下,美苏在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说明在冷战格局下,美苏之间既有对抗,也有交流,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美苏的文化往来,不是单独强调美国一方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的意图,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文化交流,且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可知苏联学习美国的先进科技,而不是对美国输出科技,故D项错误。2.(2020山东卷,15)1969年美国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一概念和划分方法,代之以“鼓励与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并要求商业部修订管制清单。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美国(

)A.同苏联关系缓和

B.与西欧竞争加剧C.陷入侵越战争泥潭 D.国家实力相对衰弱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从题干中可看出,1969年美国出台的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特意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美国陷入侵越战争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且在资本主义世界面临西欧、日本的竞争,整体国家实力相对衰弱,迫切希望改善国际环境,故D项正确;1969年左右,勃列日涅夫统治下的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展开了咄咄逼人的攻势,美苏关系日趋紧张,故A项错误;与西欧竞争加剧、陷入侵越战争泥潭均是导致美国国家实力相对衰弱的原因,不能全面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战略调整的缘由,故B、C两项错误。3.(2019全国Ⅲ卷,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可知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援助态度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体制的运行机制,故A项错误。材料与重塑国家精神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意识形态的对抗影响美国政府的政策,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无关,故D项错误。4.(2018全国Ⅰ卷,35)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第三世界是指亚、非、拉美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从图表数据看,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而美洲、欧洲、大洋洲成员国所占比重的总趋势是降低的,非洲、亚洲成员国所占比重的发展趋势是大幅度增加。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增加的成员国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刚刚获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即第三世界国家,故A项正确;欧共体的成员国大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加入了联合国,对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影响不大,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与世界贸易和经济区域化无关,故C、D两项错误。[深化认知]一、美苏对峙的表现

项目主要表现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特别是处于美国对苏联进行全球性遏制的包围圈上;美洲则直接触及美国的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对峙形式双方在欧洲地区的对峙主要采取了政治、经济、外交手段,在亚洲的对峙则表现为从政治对峙上升到非直接性的武装较量,在美洲地区更直接地发生武装对抗下的摩擦对峙影响美苏两国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长期对抗,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损害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人为地把世界分裂成两部分,与整体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背道而驰二、理解大国关系的调整及其影响1.调整(1)在冷战时期,大国之间的关系以敌对和对抗为主调。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各个大国为了适应这个变化,都在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大国关系中出现了合作与对抗并存的新特点。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国纷纷建立多种战略伙伴关系。(2)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战略关系”同冷战时期的“同盟关系”“集团关系”是完全不同的。冷战时期的同盟关系、集团关系是以军事合作为基础的,是共同对付第三国的,而现在这种新型的大国关系则具有鲜明的冷战后的特点:不以军事合作为基础,而是侧重于政治、经济、安全、贸易、环保、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不针对第三国,不妨碍同第三国发展关系,而是推动整个大国关系的发展;不结盟,不搞对抗,而是以平等互利的对话解决存在的分歧与争端。2.影响(1)大国关系是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大国关系的调整及重新定位,表明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它既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一种表现,又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发展。(2)大国关系这种重大而深刻的调整,有利于国际形势的继续缓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规律1.演变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美苏合作转向两大阵营对峙,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两大军事集团全面对抗,两极格局形成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两大阵营分化;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2.规律(1)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发展的变化。(2)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国家力量是决定世界政治格局的一个基本因素,而充当世界政治格局主角的国家力量的平衡是相对的。(3)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对外政策的调整,在最大限度上保障本国或国家集团的安全利益。(4)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都与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素养演练]1.史料实证——两极格局的演变(2020湖南永州一模)1960年3月,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东方政策,希望改善苏法关系。1964年1月,法国与中国建交,并呼吁西方各国也承认新中国。1966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之后,戴高乐还访问了苏联和许多东欧国家。这表明(

)A.法国努力开创独立自主外交的新局面B.西欧经济复兴直接促使两极格局瓦解C.军备竞赛加剧导致美法关系急剧恶化D.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呈现出多极化态势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改善苏法关系”“与中国建交”和“退出北约”等行为说明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和干涉,努力开创独立自主外交的新局面,故A项正确。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20世纪90年代苏联的解体,与材料信息无关,两极格局瓦解并非是西欧经济复兴的直接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军备竞赛对美法关系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法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是多极化态势的出现,故D项错误。2.历史解释——多极化趋势的特征(2020河南洛阳第三次检测)历史学者黄安年认为,在1969—1985年前后的近20年时间里,雅尔塔体系下美苏进入相互争夺和缓和的新阶段。美国的实力地位无论就美苏对比还是资本主义集团内部来说,都是相对地削弱……但是一场具有转折意义的突变已在悄悄地酝酿。据此可知(

)A.美国实力削弱导致了国际格局瓦解B.欧洲的联合改变了美苏关系走向C.多极化趋势出现是此时的重要特征D.第三世界崛起推动国际格局突变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实力增强,美国实力相对削弱,第三世界崛起,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出现,故C项正确;美国实力削弱对两极格局的瓦解有所影响,但“导致了国际格局瓦解”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欧洲的联合对美苏关系走向有所影响,但“改变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此时国际格局仍是两极格局,并未发生突变,故D项错误。3.唯物史观——多极化趋势对大国关系的影响(2020安徽池州质检)面对美国总统特朗普增加北约军费的要挟,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不能完全依赖美英盟友,还要处理好与俄罗斯的关系;2019年11月27日,默克尔在议会发表讲话时又强调北约的重要价值,并承诺到2030年将防务支出提升至占GDP的2%。材料表明(

)A.欧盟格局的变化决定了德国外交走向B.德国外交仍然受制于冷战思维C.多极化趋势对大国关系的影响力增强D.美俄仍是主导当今世界的力量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面对美国增加北约军费的要求,德国一方面表示不能完全依赖美英盟友,另一方面又强调北约的价值,还要处理好与俄罗斯的关系,这体现了多极化趋势对大国关系的影响力增强,故C项正确;决定外交政策走向的是本国的国家利益,故A项错误;德国要处理好与俄罗斯的关系并非受冷战思维的影响,故B项错误;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故D项错误。命题点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经济模式的探索[连线高考]1.(2019全国Ⅱ卷,35)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吨)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根据题干表格中的数据,可知1970年时并未完成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尤其是农副产品的产量与预测或计划任务相差甚远,这正是斯大林模式下长期执行计划指令,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弊端,故A项正确;B项没有贴近材料的主旨,故排除;题干中农业计划完成情况说明当时并没有把改革重点转向农业,故C项错误;在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民众缺少生活物资,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民众的社会需求未发生大的改变,故D项错误。素养感悟

2.(2019全国Ⅲ卷,35)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导致出现“滞胀”的现象。这一时期密特朗进一步实行国有化措施,必然会恶化经济形势,不能实现物价下降和推动通货紧缩,故A项正确,B、C两项均错误。放弃经济自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3.(2018全国Ⅲ卷,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从题干“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可知,当时的苏联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措施是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这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苏联重视发展重工业,未强调国家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故D项错误。素养感悟

4.(2017全国Ⅰ卷,34)右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和美苏冷战。由图片注释“苏联时期”可知,该漫画反映的不是苏俄时期,苏联成立于1922年,故A项错误;发生在斯大林格勒的重大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据此可知题干中的《又是斯大林格勒》反映的应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在这座城市的重大事件——斯大林格勒水电站的建设,而苏联实现工业化是在“二五”计划完成后,故B项错误;C项中的“二战期间”与题意不符,故错误;根据图片信息“又是斯大林格勒”“水力发电站开始建筑”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苏联推行冷战政策,但未能阻止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故D项正确。5.(2017全国Ⅱ卷,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理论。回忆录内容虽是个人亲闻、亲见、亲历的,但也会因为时间久远,记忆不清或因个人利害得失,出现有意无意的疏漏、讹误,不一定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故A项错误;同样作为历史资料,回忆录和相关研究著作各有优劣,可相互印证,不能直接断定可信度的高低,故B项错误;据材料“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知,不同版本对内容会有所取舍或修改,但并非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故C项错误;据材料“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知,不同时代背景对历史叙述有一定的影响,故D项正确。6.(2017全国Ⅲ卷,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改革。根据“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个人的物质利益,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这一措施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进行小修小补,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这一措施旨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不能起到消除城乡之间差别的作用,故C项错误;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已经建成了集体农庄,走上了集体化道路,故D项错误。7.(2017全国Ⅲ卷,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根据“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的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弊端凸显,因此提出“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试图减少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尼克松声称把权力下放到州和地方,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不足的问题,权力下放只是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故B项错误;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会加重联邦政府财政负担,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美国联邦政府只是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是恢复自由放任传统,故D项错误。素养感悟[深化认知]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针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

项目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经济的管理产业结构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赫鲁晓夫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领域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二、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进一步调整资本主义经历了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的方法缓解私人资本无法解决的矛盾,使得生产关系较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现代化进入了相对成熟时期。项目主要表现国家干预在不同国家,国家干预的方法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内容有:制订指导性的经济计划、实行企业国有化、国家采购、利用财政金融政策宏观调控经济、实行福利政策等。同时,各国政府也制定法律,对垄断加以限制,保证竞争企业调整①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明显分离,管理人员专门从事经营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②股份公司成为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股票的分散有利于现代企业所需大量资金的筹集产业结构在国家干预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等因素的推动下,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大,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为第一位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的改变带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农业人口和传统的体力劳动者减少,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非体力劳动者人数在就业人口中占第一位[素养演练]1.史料实证——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效(2020四川乐山第三次调研)下图为某一时期苏联政府统一收购农产品价格指数变化图,由此可知这段时期苏联(

)A.集体农庄的弊端得到了纠正B.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C.将农业领域作为改革的重点D.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答案

D

解析

1953—1964年即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政府统一收购的谷物等农产品价格均有所增长,可知这段时期苏联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改善,故D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未使集体农庄的弊端得到纠正,故A项错误;农产品价格提高不能说明苏联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故B项错误;仅由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不能得出当时苏联“将农业领域作为改革重点”的结论,故C项错误。2.历史解释——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弊端(2020山东平度三月模拟检测)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措施》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这一措施(

)A.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B.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C.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答案

A

解析

20世纪70年代,苏联通过勃列日涅夫改革,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减少管理层次,改进工业管理体制,使苏联成为了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A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苏联改进工业管理体制,并未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B项错误;材料与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不符,C项错误;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的是赫鲁晓夫改革,D项错误。3.唯物史观——凯恩斯主义的作用英国首相卡拉汉在1976年说:“我们以前认为可以通过花钱来解决衰退,可以通过降税和政府消费来增加就业。我可以诚实地告诉你,这个选择已不存在。”这反映了(

)A.自由放任政策符合英国的现实B.资本主义国家取消对经济的干预C.经济“滞胀”导致凯恩斯主义失灵D.政府将提高税收和开支应对危机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1976年……‘我们以前认为可以通过花钱来解决衰退,可以通过降税和政府消费来增加就业……这个选择已不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停滞或下降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困境,经济“滞胀”导致凯恩斯主义失灵,故选C项;自由放任政策是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西方普遍采取的经济政策,排除A项;“取消对经济的干预”的表述过于绝对,凯恩斯主义失灵后各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项;各国纷纷通过减少政府开支来缓解经济危机,排除D项。命题点三全球化浪潮下的世界经济[连线高考]1.(2020天津卷,13)下图是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变化示意图。该图适合用来说明(

)A.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B.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C.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了滞胀D.世界贸易全球化的加强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根据图中数据可知,从1980年到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都在增加,这说明世界各国间的贸易量增长,世界贸易全球化在不断加强,故D项正确;发展中国家对进出口的依存度提升并不能说明其经济出现高速增长,故A项错误;图中数据无法反映世界经济区域化得到发展,故B项错误;滞胀现象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与图示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2.(2020全国Ⅰ卷,35)1992年,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后,又制定了一系列负面清单,如规定外资占商业银行的投资比例不得高于普通股本的30%,外资不得经营内陆港口、海运及空港等。这些规定旨在(

)A.发展国家特色产业B.改善对外贸易的机制和环境C.保障国家经济安全D.巩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成果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992年,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后,又对外资在墨西哥的投资比例、港口经营作出限制,其主要目的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发展国家特色产业,故A项错误。对外资作出限制的主要目的不是改善对外贸易的机制和环境、巩固区域经济集团化成果,故B、D两项均错误。3.(2020全国Ⅲ卷,35)1964年,主要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成立。在1975—2006年联合国决议中,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这种状况(

)A.确立了世界多极化的格局B.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C.遏制了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D.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局面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在联合国决议中,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意见基本一致,这反映出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而努力,故B项正确;当今世界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国际格局,故A项错误;七十七国集团成员围绕裁军问题意见基本一致的状况不能遏制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故C项错误;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局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故D项错误。4.(2018全国Ⅱ卷,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欧洲经济一体化。马歇尔计划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发挥作用了,故A项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题干中三国农村的变化就是一种表现,故B项正确;社会福利制度的内容不包括农村生产机械化,故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材料并未提及美国的中心地位,故D项错误。素养感悟

5.(2017全国Ⅰ卷,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题干材料中七国集团的建立是两极格局的产物,八国集团的形成是两极格局瓦解的产物,二十国集团的建立则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结果,这一历程冲击了发达国家主导的旧的经济秩序,故A项正确。经济全球化从新航路开辟就涉及贸易金融领域,故B项错误。亚非拉国家在走出封闭、与世界市场有交流之时,就是属于世界体系的,因此不能说加入二十国集团才代表进入世界体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经济组织都不是区域经济集团,故D项错误。素养感悟

[深化认知]一、欧洲一体化的特点、意义及问题1.特点(1)从单一经济领域扩展到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2)从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3)从政府间合作到公众参与推动。(4)成员国规模不断扩大。(5)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的新模式。2.意义

经济上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增强了欧盟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了国际经济合作水平,使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政治上增强了欧盟各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强化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发展,有利于抑制美国力图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文化上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经济联系的密切使得欧盟各国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安全上强化了欧洲各国经济联系,使欧洲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和渗透,总体看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同时也可能增加了各国经济的风险3.问题

急速扩张2007年欧盟迅速扩大到27个国家。苏联解体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加入欧盟,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差距越来越大,问题随之增加欧盟盟主德法无疑是欧盟的火车头,在欧盟的发展问题上,两国存在着共同利益,但是,也存在谁是盟主的争夺美国因素过去,美国出于联合欧洲国家共同对付苏联威胁的需要,对欧洲一体化建设采取支持、默许的态度。随着欧盟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得美国日益强烈地感到欧洲一体化建设对美国形成挑战的压力,这促使它从过去的支持、默许演变为阻挠、制约二、多角度透视经济全球化1.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世界各国都不可能离开这一进程而获得独立发展。2.经济全球化使生产力超越国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促进全球经济不断增长。在这一进程中,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市场这个纽带,逐步推动国内市场向全球市场过渡,最终形成具有规范各经济实体经济行为的全球统一规则,并建立起全球经济运行机制,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全球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加速全球经济的增长。3.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之所以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新一轮浪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选择。4.经济全球化过程也是世界各国利益再分配的过程世界各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都力争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它们各自所获得的收益也大不相同。发达国家是全球经济的“中心”和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收益较少,有些国家甚至只能受到损害。所以,我们可以将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理解为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三、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积极作用(1)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人员、贸易、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推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2)使商品和服务更丰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3)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4)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经验,改善产品结构等。(5)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有利于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2.消极影响

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由于资本、科技等方面的差距,发达国家成为获利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影响了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增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互相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某国发生经济危机,将迅速蔓延,影响全球,传染性和破坏性大大增强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突出发达国家高污染企业的转移和对发展中国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都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力图推广西方的价值观[素养演练]1.时空观念——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的地位(2020宁夏石嘴山二模)1961年召开的第一次不结盟会议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定为宗旨和原则。20世纪90年代以来则将运动的重心转移到经济领域,把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愚昧和落后作为今后的主要任务。这一变化反映了(

)A.西方国家的殖民体系已彻底瓦解B.经济区域集团化已成为主要趋势C.经济发展是政治独立的先决条件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处于劣势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不结盟运动将运动的重心由政治领域转移到经济领域,把帮助发展中国家作为主要任务,再结合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90年代”,此时发展中国家仍在与贫困、愚昧和落后作斗争,可知在全球化趋势下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故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不结盟运动不是经济区域集团,排除B项;发展中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经纷纷独立,故C项说法错误。2.历史解释——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思(2020四川凉山二诊)进入21世纪后,英国脱欧、欧洲民粹主义兴盛、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回潮、各国呼唤改革世贸组织等现象震动世界。这些现象(

)A.导致了发达国家走向快速的衰落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