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古代诗词曲常见题材思乡怀人(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6 古代诗词曲常见题材思乡怀人(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6 古代诗词曲常见题材思乡怀人(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6 古代诗词曲常见题材思乡怀人(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6 古代诗词曲常见题材思乡怀人(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6古代诗词曲常见题材:思乡怀人一、选择题1.从题材角度对下列诗歌进行归类,归类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滕王阁》②《西塞山怀古》③《与诸子登岘山》B.①《商山早行》②《旅夜书怀》③《八声甘州》(对潇潇)C.①《从军行》②《燕歌行》③《将进酒》D.①《送魏万之京》②《春夜别友人》③《雨霖铃》(寒蝉凄切)【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诗歌题材的能力。A项,题材皆为借写景而怀古伤今。B项,题材皆为羁旅思乡。C项,《从军行》《燕歌行》为边塞题材,《将进酒》的题目可理解为“劝酒歌”,是以饮酒为题材,借饮酒而抒怀。D项,题材皆为送别。故选C。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首句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以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出柳枝随风轻拂、婀娜动人的姿态。B.“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C.“试上”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登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含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引起下阕的抒情。D.全词意境清丽,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但见其婉约之风。3.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案】2.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C.“其中‘试’字含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错误。结合下阕“休对故人思故国”可看出,该句含蓄地透露出作者“思归而不得的忧愁之情”。故选C。3.①因为寒食后,马上就是清明节,是为亲人扫墓的日子,然而此刻他远在密州,无法回乡祭祖,于是借酒消愁,酒醒后只得咨嗟。②感情:思乡之情和超然达观之情,诗人思归不得,姑且试煎新采的春茶,趁着人还未老,开怀畅饮,尽情吟诗。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明确题目问题设置。该题目有两个问题,因此需要一一作答。第一个问题:“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由词中“寒食后,酒醒却咨嗟”可得出,因为寒食后,马上就是清明节,是为亲人扫墓的日子,然而此刻他远在密州,无法回乡祭祖,于是借酒消愁,酒醒后只得咨嗟。第二个问题:“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鉴赏整首词的情感,可以把词分为上阕和下阕来分析。上阕表达了词人虽然思念家乡,却思归不得之情,从“试上超然台上看”可以看出,作者登高望远,但欲归不得,因此只能在酒醒后“咨嗟”;下阕表达了超然达观之情,“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自我排遣,趁着年华未老来抓紧时机以诗酒自娱,超然物外,忘却世间的一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月夜忆舍弟①杜甫戍鼓②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注释):①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③况乃:何况,况且。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所见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B.颔联点题,同时点明时令。虽然不是写客观实景,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C.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月光勾起思乡之念,又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D.尾联写国家遭逢战乱,家书难寄、与亲人音信不通,直接抒发对战争的厌恶。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答案】4.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直接抒发对战争的厌恶”错误。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意思是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繁的时候呢,通过写信件无法传达,从而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含蓄蕴藉,属于间接抒发对战争的厌恶。故选D。5.①对家乡亲人的思念;②对亲人生死未卜的担忧;③对人民战后生活的同情;④对国家陷入战乱的忧虑。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由于题目让“结合全诗简要概括”,因此,我们需要按照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逐一分析。诗歌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描写了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为后文抒情做铺垫;颔联接着写“月是故乡明”明明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可看出作者对家乡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颈联上句“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写弟兄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从而表达对亲人生死未卜的担忧,同时这两句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身处战争年代的百姓的同情;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意思是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繁的时候呢,进一步表达出作者人民战后生活的同情,对国家陷入战乱的忧虑。由此得出答案,进行概括即可。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各小题。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交待诗人身处邯郸驿馆时恰逢冬至。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抒写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失意之苦。B.第二句描写诗人孤灯下形影相吊的情状:双手抱膝,枯坐在灯下,唯“影”相伴。“影伴身”不直言孤单,却更显独处的寂寞。C.末句“还应说着远行人”,具体“说”了什么,诗人并没有指明,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D.白诗以语言浅近、平实著称,本诗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7.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6.A本题考查理解诗词的内容的能力。A.“失意之苦”错误,诗歌写作作者在外的孤独以及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并无失意之苦。故选A。7.①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②前两句实写诗人在客栈抱膝孤坐、形影相吊的思乡之情,后两句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设想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由实入虚,以虚衬实。③充分反映出作者孤寂思家之情。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前两句“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意思是我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佳节,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其中“驿里”“影伴身”是写诗人在客栈居住,夜晚只有影子陪伴自己,十分孤独,是实写。后两句“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意思是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想得”“还应”表明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从对方写起,通过写家人思念自己的情景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是虚写。作者由实入虚,以虚衬实,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孤寂思家之情。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江南曲于鹄偶向江边采白蘋,还随女伴赛江神。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①卜远人。采莲子皇甫松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②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注)①掷金钱:古代民间用钱币占卜,看正反以问人的凶吉或归期远近等。②无端:无故,没来由。8.比较两首诗主人公的不同形象。9.前人评价《江南曲》“一片心情只自知,‘偶向’‘还随’‘暗掷’妙极形容”,请作简要分析。【答案】8.《江南曲》中刻画了一位神情恍惚、含蓄深情的思妇;《采莲子》中刻画了一位情窦初开、大胆纯真的采莲少女。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江南曲》中刻画了一位神情恍惚、含蓄深情的思妇。首句“偶向江边采白蘋”,写诗中女主人公在江边采白蘋。望江思人,触景生情,想念起从这条江上乘船远行的丈夫。次句“还随女伴赛江神”,写女主人公在闲暇娱乐时也无法淡忘她的心上人。第三句“众中不敢分明语”,笔锋由动作描写而转入展示心灵世界。她想向人们打听自己丈夫远行的吉凶或归期远近,却又不敢当众剖白心迹。结句“暗掷金钱卜远人”,她一心惦念着远行的丈夫,心事又不好意思让人知道,于是就偷偷地亲手给“远人”占卜。诗中,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忠诚和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采莲子》中刻画了一位情窦初开、大胆纯真的采莲少女。首句“船动湖光滟滟秋”,女主人公,乘着小船在一湖清澈透明的秋水中采莲子。次句“贪看年少信船流”,有一位英俊少年把采莲女吸引住了,她出神地凝视着意中人,以致船儿随水飘流而动。第三句“无端隔水抛莲子”,突然,姑娘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岸上的小伙子抛掷过去。第四句“遥被人知半日羞”,没想到抛莲子的逗情举动远远被人看见了,姑娘觉得很难为情。作者通过采莲女的眼神、动作和一系列内心独白,表现她热烈追求爱情的勇气和初恋少女的羞涩心情。9.“偶向”“还随”表现女子在欢快热闹的活动中只是无意识地跟随女伴信手摘花、祭神祈福;“暗掷”摹写出女子切盼远人归来而又不欲人知的微妙心理。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与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江南曲》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十分传神。“偶向江边采白蘋”中“偶向”,看似到江边采白蘋只是无意之举,但她劳作时眼睛瞟向江面,望江思人,触景生情,内心顿生波涛。看似无意却是有意,含蓄地传达出女主人公劳作时难忘远行的丈夫的内心秘密。“还随女伴赛江神”中“还随”,看似跟随女伴加入了“赛江神”的行列是无意之举,但看见江神庙,当年送别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更掀动她想念“远人”的情思。这看似无意却是有意,表达了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之情。“暗掷金钱卜远人”中“暗掷”,意思是偷偷地占卜。她一心惦念着远行的丈夫,心事又不好意思让人知道,于是就偷偷地亲手给“远人”占卜。写出女子切盼远人归来而又不欲人知的微妙心理。【点睛】古诗词中,如何鉴赏人物形象:一、联系作者的个人境遇,分析人物形象1.抓住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主张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作者,这些诗人或词人绝大多数都在课本当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是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2.抓住注解,把握诗词内容,了解背景了解写作背景对把握人物形象有很重要的作用。命题者一般会在诗词的注释中交代或暗示写作背景。二、联系诗词中的意象、典故等,分析人物形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大多有相对固定的意义,如柳枝表分别、子规表思乡等,化用典故更是能表达作者的情怀。三、抓住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往往是通过其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表现出来的,分析人物形象就要从这几方面入手。四、分析形象,注意同一形象,不同作者,不同时代,赋予不同的情感不同作者,不同时代,即使是相同的形象,寄寓的情感也不相同。掌握这四种方法,会有助于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准确分析诗词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途中晓发崔曙晓霁长风里,劳歌赴远期。云轻归海疾,月满下山迟。旅望因高尽,乡心遇物悲。故林遥不见,况在落花时。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紧扣题目,出句写“晓发”,对句写“途中”,并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B.颔联紧承上联描写景物,“归海疾”说明风之大,“下山迟”说明诗人出行之早。C.颈联由写景转入叙事、抒情,出句叙写诗人登高远望,对句直接抒写诗人感受。D.全诗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记叙等表达方式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情意悲凉。11.请简要赏析尾联的妙处。【答案】10.D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D项,“全诗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记叙等表达方式”说法错误,诗歌前两联写出发途中之景,颈联由写景转入叙事、抒情,“旅望因高尽”叙写诗人登高远望,“乡心遇物悲”抒写诗人思乡伤感之情,全诗综合运用了描写、抒情、记叙等表达方式,但没有议论。故选D。11.①尾联运用了情感叠加的方式抒发思乡之情。故乡远得看不见了,何况还是在落花时节。“落花”寓意人衰飘零,诗人飘零在外,远望故乡越来越远,直至不见,思乡之情更显深切悲凉,悠远绵长。②尾联收束全诗,“故林遥不见”照应首联“劳歌赴远期”,使诗歌结构更为完整。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题干要求“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这是针对诗歌的尾联和尾句设题,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首先分析“尾联”所使用的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效果。“故林遥不见,况在落花时”,尾联主要是写景,故乡远得看不见了,何况还是在落花时节。“落花”寓意人衰飘零,诗人飘零在外,远望故乡越来越远,直至不见。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怀,将思乡之情融于凄凉之景中。离乡已经是悲苦之事,又赶上“落花时节”,这样一种情感的叠加,会让这种思乡之情更显深切悲凉,悠远绵长。从内容结构上角度来看,诗人越走越远以至回首看不见故乡,恰恰照应了开篇“劳歌赴远期”,整首诗歌由早早动身出行,到结尾远到看不见家乡的影子,画面有始有终,从结构上形成一个整体,使诗歌结构更为完整。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渡江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12.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作者打算回乡,可是因江水高涨,客船不敢出行,这让归心似箭的作者心烦意乱,所以说“客愁新”。B.颔联,作者写到了太阳与青山,隐含了比喻的手法。作者说白日比“我”忙,青山冷笑“我”,实则都是自我反思。C.颈联,第一句直接地说明自己在思念家乡,不过第二句话锋一转,表示自己希望再次回到京都,获得功名。D.尾联,进一步写自己的生活境况。虽然结识了很多朋友,但是都四散飘零,自己就像一只沙鸥一样归无定所。13.本诗都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案】12.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B.“比喻的手法”错误,“白日忙于我”“青山冷笑人”是赋予“日”“山”人的行为,使用比拟的修辞。C.“表示自己希望再次回到京都,获得功名”错误,“敝裘犹带帝京尘”是说自己来到京都本希望获得功名,却落得破裘满风尘的下场。D.“虽然结识了很多朋友,但是都四散飘零”错误,“交游落落俱星散”是说并没有结识多少朋友,而且还四散飘零。故选A。13.奔波忙碌的反思;客居他乡的孤独;朋友零落的悲怆;对家乡的思念。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由诗歌标题“渡江”以及首联“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可知,诗人身在旅途,这样的诗歌往往会有孤身在外的孤苦、旅途的艰辛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由颔联“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来看,这里“白日忙于我”其实是反语,意在说明自己在外奔波忙碌,下句说青山对着自己冷冷发笑。青山笑作者什么?从全诗看,作者之所以离乡背井,也只是为了追逐功名,显然作者在说青山冷笑他这样做,实则是作者自己在反思自己的奔波忙碌。由颈联“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来看,“孤枕”“乡国梦”直接表明作者在思念家乡,后一句更是直白地说明自己来到京都本希望获得功名,却落得破裘满风尘的下场。由尾联“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来看,这是进一步写自己在京都的生活境况,说自己并没有结识多少朋友,而且还四散飘零,自己就象一只沙鸥一样归无定所,这是为交游的零落而悲伤。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唐]王绩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14.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从体裁看,本诗是一首五言排律。B.题目中“见”的用法是表示被动。C.从押韵看,本诗一韵到底,隔句押韵。D.从题材看,本诗是——一首田园诗。15.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描写了诗人和乡人由乍见之悲转为相见之喜。B.“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描写了诗人带着乡人拜访亲朋旧友童稚孺子。C.“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表现诗人希望乡人立即答复自己问题的迫切。D.“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表现诗人将很快动身回乡且归隐故园的愿望。16.《唐诗选》中评价此诗“诗中连间十二句,而不作答,构思之奇,出人意表”,请结合全诗围绕此评价加以赏析。【答案】14.A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鉴赏能力。B项,“题目中‘见’的用法是表示被动”错误。由题目“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可知,应为诗人在京城管见到同乡人,并询问故园的情景,故“见”应为诗人主动,翻译为“看见”。C项,“从押韵看,本诗一韵到底,隔句押韵”错误。本诗韵脚为“回、来、杯、孩、台、栽、裁、梅、苔、开”,其中“来、孩、台、栽、裁、苔、开”为怀来辙,押“ai”,而“回、杯、梅”为灰堆辙,押“ui、ei”,故“本诗一韵到底”错误。D项,“从题材看,本诗是——一首田园诗”错误。由题目“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可知,本诗是一首思乡诗。故选A。15.B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鉴赏能力。B项,“‘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描写了诗人带着乡人拜访亲朋旧友童稚孺子”错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意为情意恳切的询问旧朋友的情况,详细周到地问起孩子们的情况。是作者在向同乡的人发问的内容,并非在拜访。故选B。16.诗中所问从亲朋宗族到园池树木,全面地表达了对故乡情况的关切和思念,叙事委曲周详,风格清新自然,从琐屑的提问中,显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只问不答,给读者留有无穷回想余地。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以及情感的鉴赏能力。诗中“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所用的连续提问法是很有艺术特色的,这类诗文形式复原了先秦以及秦汉文学诗歌常用的形式,增强了文字语气,强调了作者悲喜交集、惆怅与激动共存的的情绪。诗人虽然情绪激动,满心渴望了解家乡一草一木的变化。诗中所问从亲朋宗族直到园池树木,全面地表达了对故乡情况的关切和思念,从而导出即将辞官归田之念。叙事委曲周详,风格清新自然,一面热情招待他,一面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向他了解故园的情况。从絮絮叨叨的提问中,显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只问不答,给读者留有无穷回想余地。虽然羁旅在外只能问故人家乡如何,但是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得到答案,而是期盼着不久就回到家乡。亲自去走访曾经去过的地方,游戏于田野故园当中,以解多年思乡之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寄东鲁二稚子①李白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②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注释:①这首诗作于金陵。②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由江南农事春景联想到东鲁田地无人耕种,心生茫然之感。B.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C.这首诗叙事朴实,语言明白如话,亲切自然,堪称“天然去雕饰”。D.“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意思是想到孩子们缺失父爱,诗人心中纷乱。18.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答案】17.B本题考查对诗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项,“李白……不禁泪下如泉”错误,“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译为“我的娇女名叫平阳,手折花朵倚在桃树边盼我回家。折下桃花不见父亲的面,眼泪哗哗如同泉水流淌”。“泪下如流泉”的不是作者,而是作者的女儿。18.意义:①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②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作用:①桃树是抒情的线索,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②桃树是构造意境的要素,酒楼春景、娇女流泪、儿女行走,这些画面都包含桃树,形成优美的意境。本题考查诗中重要物象的意义和作用的分析能力。这道题考查的是同学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合本诗的具体内容,考虑象征意义,答题时还要是注意两个方面分开答,意义和作用。意义:“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说明,这是作者亲手在家种植的桃树,桃树被赋予了家的含义;“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说明桃树已经和楼一样高了,而作者却还在外未回家,表明时光流逝,我漂泊在外已久。作用:桃树是组织意象的重要内容,家中的桃树被作者赋予了思念之意,由桃树想到了家中的儿女;桃树是作者思念家乡、家人的重要场景,娇女在桃树下盼作者归家,儿女在桃树下行走等场景都是在桃树下完成的,构成了优美的意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江南春暮寄家李绅①洛阳城见梅迎雪,鱼口桥逢雪送梅。剑水寺前芳草合,镜湖亭上野花开。江鸿断续翻云去,海燕差池②拂水回。料得心知寒食近,潜听喜鹊望归来。[注]①李绅祖籍江苏无锡。②差池,上上下下。19.下利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作者归家时的地点和时令,也暗示了时间的变化。B.颔联通过描写野草青葱茂密,野花遍地开放表达归家的喜悦。C.颈联写候鸟报时,描写大雁高飞北去,海燕掠水而回的场景。D.尾联想象寒食将近的时候,自己归家后静听喜鹊叫枝头的情景。20.金圣叹批注此诗时,曰“殊不知先生正是逐递纪程,逐日纪景”“真为最明白、最精细之家书也”。请结合诗歌的前两联赏析这一特色。【答案】19.D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文内容,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D项,“自己归家后静听喜鹊叫枝头的情景”分析错误。后两联拟写家中预计归期的情景:五、六两句先写正、二月候鸟大雁北上,小燕归来;七句写三月寒食节离归期已近,末句写待听到喜鹊高叫时,归客已抵达了家门。落笔至此,已与诗题中“春暮”扣合。后四句抓住“潜听喜鹊望归来”中“望归来”可知是家人在殷切地盼望诗人回家。故选D20.①依次叙述了归家途经的地点,从“洛阳城”,经“鱼口桥”“剑水寺”到“镜湖亭”,以及描写了能代表自然界物候特征的雪、梅、草、花四种景物。②形象地写出纪程由北渐南、纪景则由冬而春的变化特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解答本题注意审题,题目要求结合诗歌的前两联赏析“逐递纪程,逐日纪景”这一艺术特色。考生需要明确作者的路线以及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就“逐递纪程,逐日纪景”这一特色而言,前两联寥寥四句28字,既逐次叙述了归家途经的地点,从“洛阳城”,经“鱼口桥”“剑水寺”到“镜湖亭”使我们明了归程路线由北而逐渐向南;又通过运用最能代表自然界物候特征的雪、梅、草、花四种景物,形象地描绘归程季节由风雪凛冽的冬季而逐渐转移到温暖宜人的暮春的变化。这四句诗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对归程路线的清晰印象、抒发了诗人归程中的欣喜(或急切)之情,更重要的是它还使读者如同亲身游览了一次北国和江南迥然相异的自然景色一样,得到了美的享受。这就是本诗“逐递纪程,逐日纪景”特色审美意义之所在。金圣叹在评论中还说本诗是“最明白、最精细之家书”。这个评价本诗是当之无愧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纪程分明而又具有这样浓郁的诗情画意的家书,实为仅见。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旅怀唐代江为①迢迢江汉路,秋色又堪惊。半夜闻鸿雁,多年别弟兄。高风云影断,微雨菊花明。欲寄东归信,裴回②无限情。(注)①江为:公元950年前后在世,五代时建州人,其先宋州考城人,曾避乱外地。②裴回:徘徊,彷徨。2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写征途漫漫,江汉路远,再加上秋色渐浓,不禁令人心惊,呼应标题。B.颔联写诗人在半夜听到天空传来鸿雁声声,对家乡弟兄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C.颈联写景由上到下,视听结合,秋风散云,微雨洗菊,天空高远,菊花明艳。D.尾联抒情自然,说打算寄信亲人说自己东归,彷徨中涌起思家的无限情思。E.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秋天羁旅在外的惆怅、思乡的无奈,以及壮志难酬的感伤。22.本诗是如何表现(艺术手法)诗人的羁旅愁怀的?请加以分析。【答案】21.CE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C项,“视听结合”是错误的。颈联写到秋风散云,微雨洗菊,天空高远,菊花明艳,是视觉描写,没有听觉描写。E项,“壮志难酬的感伤”是错误的。诗人通过这首诗抒发的是路途奔波的无奈、个人生活的枯燥、思家念亲的急切。故选CE。22.①融情于景:诗人精心选取了迢迢江路、夜半鸿雁鸣等凄清冷落的秋景,抒发游子羁旅情思;②直抒胸臆:诗人用“堪惊”“多年别兄弟”“无限情”直接抒发逢秋的悲凉、惊惧之情和思念亲人的煎熬之苦。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首联写到迢迢江汉路,颔联又写到夜半听到的鸿雁的鸣叫声,颈联又写到秋云散去,微雨洗菊,天空高远,菊花明艳,诗人精选了这些凄清冷落的秋景,抒发了游子的羁旅情思。本诗除了描写了富有秋季特征的景物抒发情感之外,还运用了一些直接抒发情感的词语,如“堪惊”“多年别兄弟”“无限情”,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抒发逢秋的悲凉、惊惧之情和思念亲人的煎熬之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深湾夜宿王勃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堰③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④。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2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B.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C.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D.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24.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23.A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错误,应为第一句与第四句写近景,第二句与第三句写远景。故选A。24.描写这样的图景:天色已晚,江上的儿童还在辛勤地划船,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洗衣裳。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的深厚同情。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诗歌第三联写的是诗人夜宿深湾所见之景。图景描绘很简单,抓住时间、人物、事件即可,注意不可直接简单翻译句子。诗句中的人物是“江童”“山女”,他们实是劳动人民的代表;在“理楫”和“调砧”之前加上“暮”和“夜”字,既照应了标题“夜宿”,又表明天晚了,劳动人民却还在劳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二首杨万里病眼逢书不敢开,春泥谢客亦无来。更无短计销长日,且绕栏干一百回。不关老去愿春迟,只恨春归我未归。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的一、二两句写诗人因眼疾不能读书,因春泥无客来访,而深感寂寞。B.春末时节白日并不长,诗人用“长”字表明自己寂寞无聊和对这种生活的厌倦。C.“且绕栏杆一百回”以质朴的语言、略带夸张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塑造了诗人形象。D.第二首诗的一、二两句照应题目“旅怀”,表达诗人希望春天晚一点到来的期冀。26.周必大评论杨万里诗“状物姿态,写人情意”,请找出诗中以状物姿态写人情意的句子,并简要赏析。【答案】25.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把握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项,“表达诗人希望春天晚一点到来的期冀”错误,这两句暗点题目的“春尽”。正确理解应为春天已经过去,但他还希望春天走得慢一点。故选D。26.(1)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2)运用拟人手法,以“欺客子”“向人”赋予杨花以人的神情动作,写出杨花仿佛向诗人故意炫耀而惹人恼恨之态。(3)丰富了诗的意蕴,表达了作者浓重的思归之情。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题干要求“找出诗中‘以状物姿态写人情意’的句子”,就是要求找出借物抒情的句子,“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意思是:这漫天飘飞的柳絮最是恼人,它们有意跟我这个“客子"为难,一一地面对着我向西飞向我的故乡。东风劲吹,杨花自然要飞向西去。“向人一一作西飞”,乃是春天的自然现象,然而作者却认为这是杨花的有意恼人,有意跟“客子”为难似的。作者把无知的杨花写成有知,把杨花由于东风而西飞的自然现象,说成是故意恼人。运用拟人修辞,把西飞的杨花,涂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从而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思归心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暮登北楼王武陵秋满空山悲客心,山楼晴望散幽襟。一川红树迎霜老,数曲清溪绕寺深。寒气急催遥塞雁,夕风高送远城砧。三年海上音书绝,乡国萧条惟梦寻。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登楼的缘由。满山秋色使客居他乡的游子触景伤怀,于是诗人登楼望远,排遣心中的郁结情绪。B.颔联描绘登楼所见。层林尽染,秋霜中满山火红的枫叶映入眼帘;曲水回环,澄静的小溪环绕着山寺。C.颈联抒发登楼所感。秋暮天寒,塞雁急飞;楼高风冷,“远城砧”使人联想到杜甫诗句“白帝城高急暮砧”。D.尾联寓情于景,韵味悠长。多年漂泊在外,家乡的音讯断绝,萧瑟破败的家园,也只能在梦中找寻。28.请简要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答案】27.D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D项,“尾联寓情于景”表述错误。“三年海上音书绝,乡国萧条惟梦寻”的意思是说,羁旅漂泊异地多年,音书断绝,只有在梦里回到那破败凋敝的故乡了。从抒情手法的角度看,此联较为直接地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之苦和思念家乡却不能归乡的伤痛,属直抒胸臆。故选D。28.首联表达了诗人多年羁旅漂泊幽思孤寂之愁,颔联在绚烂秋景中享受的淡淡喜悦与宁静,颈、尾联表达了对家乡的无尽思念和归梦难圆的感伤。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并评价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的首联借“秋”“空山”“山楼”等意象,写秋意深浓,空山寂寥,满眼萧瑟的秋景令羁旅在外的诗人心怀凄怆、愁思幽远,于是登楼远眺,借以释解内心幽寂的情怀,抒发了诗人羁旅异地多年的苦寂之情。颔联以“红树”“冷霜”“清流”“寒寺”等意象,乐景写哀,在绚烂秋景的衬托下,似有淡淡的喜悦和宁静,但从“老”“深”二字看来,仍掩藏不住诗人内心对流年的伤感和无可排遣的思乡之情。颈联再以两个重要意象“塞雁、城砧”,写秋寒骤急,催促着远方的塞雁南归,西风渐紧,传来城中一阵紧似一阵的捣衣声,此联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穷思念。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说诗人羁旅漂泊异地多年,音书断绝,只有在梦里回到那破败凋敝的故乡了,较为直接地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之苦和思念家乡却不得归的伤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高阳台·寄越中诸友周密(1)小雨分江,残寒迷浦,春客浅入蒹葭。雪霁空城,燕归何处人家?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感流年,夜汐东还,冷照西斜。萋萋望极王孙草,认云中烟树,鸥外春沙。白发青山,可怜相对苍华。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问东风,先到垂杨,后到梅花?注释:(1)周密,宋代词人。宋亡后,周密拒仕新朝,寄居杭州,本词是结写给同样拒仕新朝,寄居在越州的邓牧、谢朝等友人的。29.下列对词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起首三句描写作者所居之地清新明媚的初春景象。B.“雪霁”两句是说雪过天晴,燕子回巢,春意盎然。C.“笑倦游”一句表明词人畅游天涯海角,十分疲惫。D.最后一句作者以梅花喻指拒仕新朝的自己和友人。3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汐”两句写词人想趁着月色明亮、潮水东还之际,返回家乡。B.“认云中烟树”一句,一个“认”字,写得形象生动,笔力深透。C.“东风”一词一语双关,借自然之风,喻指新朝的招抚笼络。D.这首词抒写深情,寄寓感概,具有深婉动人的艺术效果。31.这首词蕴含的情感深沉复杂,简要概括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29.D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要内容以及艺术特点的鉴赏能力。A项,“起首三句描写作者所居之地清新明媚的初春景象”分析错误,“残寒迷浦”意思是江边还弥漫着残冬的寒气。B项,“‘雪霁’两句是说雪过天晴,燕子回巢,春意盎然”分析错误,雨雪已经停止,天空已经放晴,本应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但经过战争之后,城里十室九空,居民屋子受到破坏,燕子虽然归来,但是它们到哪一家去做窝栖息呢?C项,“‘笑倦游’一句表明词人畅游天涯海角,十分疲惫”分析错误,“笑倦游、犹是天涯”自己虽是倦游归来,居住杭州,但对故乡吴兴来说,对分别不能团聚的朋友来说,都有远隔“天涯”之感。一个“笑”字,指词人自笑,自觉好笑。故选D。30.A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要内容以及艺术特点的鉴赏能力。A项,“‘夜汐’两句写词人想趁着月色明亮、潮水东还之际,返回家乡”分析错误,词中并无“返回家乡”的意思。夜里的潮水向东退走清冷的月亮向西斜去。这两种景象一天天重复出现,光阴便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了,时间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流失了,可是作者与友人仍悬于两地,隔于江水,不能相见。故选A。31.答案要点:思念友人;伤己伤时;坚守气节,与友人共勉;对家乡的思念;对新朝统治者的讥讽;对趋炎附势者的不满。本题考查学生领悟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白发青山,可怜相对苍华。”白发自己和友人的头发都已经白了;青山,自己这里的青山和友人那里的青山;苍华,兼包两地的青山、白发。自己和友人都已经老了,可是两地的青山依旧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面对青山,遥想远方的友人,不禁产生无限感慨,“可怜”油然而生。“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鸿雁顺着潮水东流的方向飞去,但不能代人传递音讯;自己虽是倦游归来,居住杭州,但对故乡吴兴来说,对分别不能团聚的朋友来说,都有远隔“天涯”之感。表达词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问东风,先到垂杨,后到梅花?”“东风”隐喻元朝统治者的“恩泽”,“垂杨”隐喻不能坚持气节而投靠新朝的人,梅花隐喻忍受清苦生活的遗民。作者及越中诸友是傲雪怒放的梅花,本不需要春风的惠泽,作者这样写,表达了自己和友人的坚贞不屈,对趋炎附势者的不满和对蒙元新朝统治的讥刺。【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