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荩臣诗歌研究_第1页
谢荩臣诗歌研究_第2页
谢荩臣诗歌研究_第3页
谢荩臣诗歌研究_第4页
谢荩臣诗歌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摘要谢荩臣(1830-1887),字渠经,号石簃,广东东莞人。谢荩臣一生创作了一百五十六首诗歌作品,存有诗集《生春草堂吟草》。谢荩臣诗歌题材主要有: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纪游诗;表达离愁之伤的赠答诗以及托物言志诗;借古讽今,忧国忧民的咏史怀古诗,表示祝福的祝寿诗和题画诗。他的诗歌内容上多为真我的体现,风格以清新自然为主,意象组合以孤高幽寂占主导,其中既有欢快洒脱的一面,也能体现出沉寂悲凉的气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关键词:谢荩臣诗歌清新自然孤高幽寂AbstractXieJinchen(1830-1887)stylenameisQuJing,pseudonymisShiYi,wasborninDongGuan,GuangDong.Xiejingchencreated156poetryworksinhislife,andhehadacollectionofpoems,named"ShengChunCaoTangYinCao".XieJinchen'spoemsaremainlyaboutSendfeelinglandscape,leisurelycomplacentjiyoupoem;complimentarypoemexpressingthesorrowofpartingandthepoetryofthespirit;Borrowtheancienttimestosatirizethepresent,thexushihuaiancientpoemthatworriesthecountryandpeople,expressedtheblessingofzhushoupoetryandpaintingpoetry.Intermsofthecontentofhispoems,mostofthemaretheembodimentofthetrueself,thestyleismainlyfreshandnatural,andthecombinationofimagesisdominatedbylonelinessandsolitude.Keywords:XieJinChen;Poetry;Freshandnatural;Exclusivebetterclaim目录一、引言 1二、谢荩臣诗歌的题材分类 1(一)纪游诗 2(二)咏物言志诗 4(三)赠答诗 5(四)咏史怀古诗 7(五)祝寿诗 9(六)题画诗 三、谢荩臣诗歌的艺术特色 11(一)内容多为“真我”的体现 11(二)清新自然为主的风格 12(三)孤高幽寂为主导的意象组合 13四、结语 14参考文献 16谢荩臣的诗歌研究一、引言谢荩臣(1830-1887),字渠经,号石簃,东莞东坑人。据陈伯陶《东莞县志》中的记载:“谢荩臣,同治甲子举人,性谦和,存心利济,生平嗜为诗,所至大江南北,吟咏殆徧。”[]谢荩臣自年少时便聪颖过人,颇具文才,应童子试屡列前茅,并在清同治三年高中举人,后于光绪庚辰年间选任北京县官,分发直隶,候补保阳知县,可惜未有机会任职,57岁的时候寓保定候补时病逝。纵观他的一生,虽然仕途未能得意,可在为人方面,却是谦虚可亲,立志济世。道光年间,沙田地区(万顷沙)与邻县(香山)多年纷争,地界纠葛不清,谢荩臣与何鲲、何仁山、李文彦等人四处奔波,解决了这场纷争,为沙田地区保存了应有的土地,万顷沙遂归东莞所属。同治年间,地方官员逼催粮税,乡中粮务拖欠,谢荩臣拿出自己的粮食资助乡民,设法方便贫民借谷购粮,使贫民度过荒年,因此深受乡民爱戴。谢荩臣还对家乡的文物以及建筑鼎力支持,本村的文阁、庙宇、神山书院、种善庵、龙王庙、罗浮山茶山观等修建都乐此不疲,还分别为之写下《神山书院记》《重修庙碑记》《草堂文社序》等文章。作为晚清岭南诗坛颇具影响力的人物,谢荩臣一生著作颇丰,有《生春草堂吟草》[]存世,其中包含诗作一百五十六首,今人谢创志将其收入《东坑诗文集》[]中。二、谢荩臣诗歌的题材分类谢荩臣一生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的统治,当时正值中华民族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黑暗时期,多少满腹经纶,一心想要报效国家的文人志士受限于腐败的制度、昏庸无能的政府而郁郁不得志,甚至抱憾终身。谢荩臣也同样如此,高中举人后满心欢喜,想着终于能在官场上一展自己的抱负,却只取候补知县,始终无法实现仕途得意的理想,家国志也就无从报起。所幸他生性乐观,喜好游览,通过在四处出游来排解自己心中的苦闷和不得志,也在游历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例如上京赴任时,经昌平顺路登临长城,走闽浙有《扬州怀古》,过齐鲁则有《泰山行》,吸江楼、金山寺、鄱阳湖、百花洲、滕王阁、居庸关都留有其足迹,并因此而获得不少灵感,变化出优美之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乐观旷达、悠然自得的性格。在谢荩臣的诗歌作品中,大致可分为纪游诗、咏物言志诗、赠答诗、咏史怀古诗、祝寿诗以及题画诗等六种类型。纪游诗谢荩臣虽有济世之志、报国之心,无奈时运不济,宦途失意,无法实现他的远大志向。所幸他性而好游,喜爱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从中了解风土人情、民生百态,通过对大好山河的游历表达对秀丽风景的赞叹以及抒发对时局动荡、忧虑和自身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情。清人袁镜晖曾这样评价过谢荩臣:“谢君石簃,好游者也。生平闻佳境所在,不惮逾越险阻,穷幽极邃,剔碑砀于烟榛之中,所遇名流遗迹,与夫民风土俗。”[3]此类诗歌约57首,在他的作品中数量占比较大。历史上的许多文人墨客每到一处风景名胜游览,都喜欢题诗留念,抒发自身畅游之怀。谢荩臣也不例外,尤其是与知己或好友结伴同游时,这份雅趣更甚。比如他在《月夜登亭冈》中写道:“中元时节晴和天,游人似织相摩肩。我效东山携蜡屐,穿云踏月登山巅。”诗歌描述的是在清朗的中元节夜晚,诗人登山之兴涌上心头,还效仿谢灵运自制登山屐之举,如同穿云踏月一般作登顶之举。表达出了寄情于山峦的志趣以及不畏险阻、勇攀高峰的豪情壮志。这份磅礴的气概,与李白在《登太白峰》中的“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只在月夜登顶的滋味尚不能满足谢荩臣的志趣,清晨朦胧的山间之美同样为诗人所好,于是乎便题下一首《早游金山寺叠前韵》来抒发心中畅快之感:又动登山兴,招邀共畅游。晨钟初唤醒,宿雾未曾收。风雨银山合,乾坤玉带留。中泠泉可吸,清气冷于秋。诗歌的首联交代了创作的背景和原因,是因为又动了登山的兴致,因此才邀请他人一同快意游览;而颔联则讲述了登山的时间是清晨的钟声刚敲响之时,也与题目里的“早游”互相呼应;在颈联和尾联部分,诗人通过引用当年苏轼献出自己的玉带作为镇山之宝的典故以及对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中泠泉的赞叹来表达自身对金山寺这具有独特秀丽风景的胜地的喜爱之情。除了金山寺,谢荩臣也曾到泰山游览过,终于有机会能够大开眼界的他在感受到泰山的雄壮威严之后被深深的折服,正如他在《泰山行》一诗中写的那样:才过宿迁界,川岳争快睹。虽未近泰山,云气已吞吐。仆仆风尘中,邮签暗自数。豁然烟障开,九点现齐鲁。岩岩势尊严,众岳此其祖。上有丈人峰,如笑躬佝偻。触石云以生,去作天下雨。一宿泰安州,攀涉无游侣首先,诗人交代了他此次是从宿迁北上,才刚出地界,数不清的山川、峰峦便向他迎面而来,还未接近泰山,已能隐隐约约的感受到那里磅礴的气势,可见其山脉之绵延以及宽广,也不愧为名副其实的众山之祖。而虽未直接描写泰山之高,但站在岩石上便能俯瞰云层,如同在仙境一般,借用夸张的手法从侧面反映出泰山的高耸入云以及险峻,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构思,也反映出他对于泰山的歌颂和赞叹之情。还有一类纪游诗,不是谢荩臣直接登临某一处地方而作,而是将差旅期间的所思所想直接抒发出来,比较典型的就是他在候补保阳知县之后旅居在此,心中的感情借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的《保阳旅次感怀》,此诗如下:一官异地系如匏,知己无多悔寡交。客邸晨炊红稻熟,家乡晚饭绿荷包。春台日丽莺迁谷,夏屋风和燕结巢。幸获同居不岑寂,萧斋奚碍掩衡茅。频经朔雪鬓如毛,我亦关心数岁华。眷恋帝廷恩似海,驰驱皇路宦为家。果能守忍如公艺,自有知音感伯牙。预报枝头好消息,东风一举放群花。诗歌的上半部分诗人借用“红稻”“绿荷”以及“莺燕”等意象,不动声色的把旅居的恬静淡雅的风情、怡然自得的心境表露得清晰明了;而下半段则主要表明自己虽已是“鬓如霜”的年华,却仍然渴望能够为朝廷效力的心迹。同时他的内心也极度盼望能遇上赏识自己的知音,希望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收获属于自己的好消息。从全诗来看,诗人一方面享受着旅居期间的清幽淡雅的生活,同时依然不放弃入仕为官、为社稷苍生排忧解难的理想,这时他的人生态度还称得上是积极的,较为乐观的。只不过在那个昏暗腐败的年代,一个寒门学子想要入仕为官,实现自身的理想虽谈不上难于上青天,却也算不上一件易事。独自漂泊在异乡,无法实现理想等变故和打击,也让谢荩臣开始感到心灰意冷,审视起自己大半生的追求和理想是否真的值得,如同他在《津门旅夜》感叹的那样:霜夜不成寐,疏帘月影侵。征衣慈母线,归梦旅人心。异地少知己,同侪自赏音,鸡鸣束装去,扬辔各牠牠。诗歌的首联通过“霜夜”“月影”等意象,巧妙地将诗人哀怨慨叹的心境展现出来;在颔联及颈联部分则流露出了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一个宦游旅居在外的异乡人渴望归家的思乡游子形象跃然于纸上;尾联的“束装”“扬辔”体现了诗人想早日摆脱当前的困顿,迎来全新开始的期盼与决心。作为一个文人,入仕为官,廉政爱民,造福天下苍生是最为远大的理想信念,只可惜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再加之知音难觅让谢荩臣也无可奈何,加之远游在外,对家乡的至亲愈发的思念,使他在夜渡黑水洋时不禁发出这样的慨叹:“海色连天色,斜阳晚欲收。风波轻一苇,云水洗双眸。浩荡渺无际,平安任远游。行人此万里,珍重慰亲忧。”(《黑水洋晚眺》)事业未竟,壮志难酬,对家中亲人的牵挂使得诗人在望着这空阔暗沉的景色时心中百感交集,在外四处漂泊游历也并不是他所愿,只好借这首诗告慰家中的至亲,让他们多加珍重了。咏物言志诗谢荩臣的咏物言志诗大概有24首,内容不仅包含菊花、梅花等植物,也有蝶、燕、蚕等鸟兽昆虫。诗人多借这些意象喻人,进行托物言志或抒发感情,形式多样,使得诗歌平添自然生机的气息,读起来别有一番趣味。在描写植物类的诗歌中,寒梅出现的次数最多。梅花,自古就以其凌寒独开,不怕风霜的高贵、坚强品格引得文人墨客赞叹不已。谢荩臣也爱梅,先是从近距离观赏,了解其特性,《学耕堂观梅》一诗中写道:霜风料峭晚寒天,疏影横斜出水边。开到八分时最好,二分留伴月团圆。寥寥几笔,就把梅花风霜中独自傲然盛开,不惧严寒的特质刻画得活灵活现,读起来让人不由自主的对寒梅的傲骨产生敬畏和赞叹之情。除此以外,谢荩臣还巧用拟人的手法来歌颂梅花那外表的秀美,内里的坚强,例如《梅魂》:芳魂犹籍美人招,篱落参差隔野桥。影逐香云何处断,梦随残月黯然销。黄昏暗动精神出,素服轻传意态描。我向罗浮山下过,分明栩栩蝶相邀。全诗没有出现一个梅字,却处处流露着诗人对于梅花品格的赞赏以及喜爱之情。尤其是在颈联,“精神出”“意态描”体现了梅花朴素,孤傲的特质,而“美人招”“蝶相邀”则反映了梅花娇艳欲滴,惹人喜爱的靓丽风采。谢荩臣大为赞赏的还有晚菊。晚菊,以其不流于世俗、高洁不屈的精神品质受到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的喜爱。尤其是在统治腐败不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菊花所蕴含的淡泊名利、孤高清雅则更让人欣赏。如《再和棣斋晚菊》:才见梅花斗晚妆,尚留晚菊独凌霜。自高品格原非傲,太露英华贵善藏。杰出群芳能殿后,人来三径未抛荒。重阳惯有新诗句,况为催租引兴长。诗歌伊始便将晚菊与梅花相比较,侧重突出了晚菊的清幽、淡雅以及安守本分的内在品质,继而为晚菊的高傲做出了诠释,赞扬了晚菊独领风骚、受人喜爱的特点。全诗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对晚菊极大的尊崇,将晚菊的高雅、内敛沉稳的品质表露得一览无余。诗人如此推崇菊花,是因为菊花所代表的那种清雅、淡泊,与他自身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相契合,因此以菊花而自比,真可谓“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十月三日相公花下小饮赋四题.残菊》)又如《书斋黄菊次家宗孟茂才韵》:一年容易过韶光,又值东篱菊放黄。清淡本来真面目,荣华亦有大文章。春风座上添秋色,老圃丛中见晚香。寄语诸生佳日里,莫教粉饰过重阳。诗中运用了“清淡”与“荣华”“春风”和“秋色”的两组对比,将黄菊清香、淡雅的特点以及诗人对于黄菊的赞赏和喜爱之情展现了出来,同时他还寄语他人要尊重黄菊原本清幽淡雅的面貌,不用太过浓墨重彩的去描绘,同时也是在劝诫他们要忠于本心,像黄菊那样的清贫脱俗,以黄菊的品质而劝世,也算是本诗的一大特色。除了象征高雅恬静的寒梅和晚菊以外,谢荩臣的笔下还有诸如“嘉名锡春驹,惯向香国宿。飞村马蹄忙,长安日驰逐”的蝴蝶形象、“门巷住乌衣,枝头且飞上。不怕受风斜,轻身独来往”的燕子形象以及“楼台杨柳中,绿团春欲雨。出谷啼一声,又迁最高树”的黄莺形象。此类的诗歌数量不多,但细致入微的形象描写,巧用拟人的手法都让这些小生灵有了欢快、活泼的特性,可见诗人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以及奇思妙想的创造力,让人不禁为之赞叹。当然,这也是谢荩臣性格中爱好自然、怡然自得的最真实体现。赠答诗这里所论述的赠答诗,包括了赠别诗以及赠答诗两种。谢荩臣生性乐观,爱好交友,只不过由于喜欢四处游历再加之有时要听从朝廷的调遣的缘故,与好友知己暂时分别自然也是少不免会发生的事情,因此作诗而赠予他人抒发离愁之伤感也是情理之中了。关于他的赠答诗大概有28首,其中关于送别诗,他在《舟中送别黄雪渔广文之官钦州》中写道:离筵夜话剔银缸,送别人来共泛艭。愁煞柳丝牵不住,一帆风顺到钦江。著名槐市好青毡,不怕飘蓬在粤边。五斗折腰陶令米,输君鹤俸有良田。诗歌的上半部分先是写到诗人的好友即将要启程到钦州上任,临别时充满了不舍和哀愁的气息,下半部分表达了诗人对好友即将前往的地方的赞赏、对好友未来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好友即将远行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虽说是典型的送别诗,不过从流露出的感情来看,诗人除了对好友的不舍之情和对未来的祝愿以外,所流露出的对于好友能够入仕为官,实现理想的向往和赞叹也是比较明显的。这个时候的谢荩臣,对于治世救民的态度还是乐观积极的,只是后来在《保阳送别禤刺史希唐解组归三水》一诗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就不大一样了:岂独鸡丘讼狱平,威州武隧更冰清。十年宦迹留燕地,万里乡心盼粤城。来暮歌曾符众望,去思碑复颂神明。一官自笑如匏系,难得同舟近老成。两袖清风解组回,行装恰趁菊花开。沙鸥稳狎珠江月,琴鹤携登玉镜台。人羡先生垂宅柳,我非高士负园梅。好将治谱传家谱,庭训皆成济世才。诗人一开始先是抒发了对于旅居的地方的苦寒与寂寞使得自己极度盼望回乡的感情,接着赞扬了禤刺史在任期间的出色政绩以及他为人的清廉,最后寄语好友能够将自身为官的成功经验作为家训,好让后代都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再一次高度的对好友作出了高度评价。可以说这个时候的谢荩臣,在送别好友时所流露出的感情已然充满了浓浓的乡愁。情感的变化当然与社会环境不断内忧外患有关,更多的还是与郁郁不得志,知音难觅有着极大的联系。还有一类赠别诗,是谢荩臣为了答谢好友情深意重送别自己所作的,同样体现出的不仅有着对挚友的感激、对往昔一同作乐的怀念,还有着对远行在外,日益加重的思乡归家的盼望,例如他在《申江赠友》中这样写道:为赴燕京出上洋,故人情重赋河梁。别来豪气消难尽,话到行踪语倍长。鸿爪雪泥孤旅馆,虎门风景梦家乡。松江最爱莼鲈美,绛蜡高燃照举觞。诗人首先讲述了做此诗的原因是自己要去燕京,而好友特意赶到码头来作别,特别是在聊到此次的行程时愈加的情深意重,依依不舍。颈联的“孤旅馆”“梦家乡”体现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外的落寞惆怅以及浓厚悠长的思乡之情。不过生性乐观的他依然能找到排解忧闷的方法,经过松江时,听闻这里的鲈鱼鲜美,于是在烛光下举杯畅饮,也不失为苦旅途中一点小慰藉。有时谢荩臣为了勉励或者表彰好友的功绩,也会题诗来表示赞颂,例如,他对同年考取功名,如今已任职于翰林院的好友邓莲裳这样赞羡道:“金莲新诏欣承宴,玉署清寒合赐裘。双鹊海裳宣喜报,好分光宠及交游。”(《步韵答同年邓莲裳太史》)诗句除了表达了谢荩臣对好友仕途坦荡,受到他人赏识的欢喜之情以外,隐隐流露出的,是他对自身时运不济,无法与好友一同入朝为官,为国效力的叹息。而为了答谢好友或是同侪赠予自己的物品,满心欢喜的谢荩臣会诗兴大发,题诗一首来表达谢意。若是此物深合他意,则兴致更甚。如:“曾经入室订新知,难得移栽近墨池。似我居心甘守黑,好花持赠最相宜。”(《答李桂舟惠墨兰》)从中不难看出诗人对受赠的兰花是极为喜爱的,与此同时,他还以墨兰自比,表达自身安贫乐道、不惧挫折的品格。咏史怀古诗谢荩臣还只有十岁的时候,鸦片战争带来的惨痛经历便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里。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莞人,目睹了自己家乡所遭受的炮火纷飞以及社会发生的巨变,他的心里,一定是心如刀绞和充满哀怨、悲伤之情的。身为一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文人,虽不能手持大刀上前线奋勇杀敌,可内心仍然希望能够社会安定、祥和。只可惜造化弄人,许多满怀热血、爱国忧民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胸无点墨、一事无成的酒囊饭袋却安然享乐,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国家的不幸。有感于此,谢荩臣便通过作诗来达到怀古伤今的目的。此类诗歌有16首,其中不乏谢荩臣到历史名人的墓前凭吊哀思,表达呼唤时代英雄的出现的愿望。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谒史忠正公墓》:一坏青冢认累累,死挽山河亦痛哉。料得芜城瓜步夜,忠魂应化鹤归来。梅花为伴石为邻,似与先生写性真。多少游人来墓畔,不须凭吊自千春。史可法,字宪之,号道邻,为明末抗清将领,被清乾隆帝追谥为“忠正”。诗人选择到他的墓前参谒,除了表达对这位民族英雄宁死不屈、孤军抗敌的英勇气概的钦佩之情以外,他也在呼唤、期盼属于这个时代的英雄能早日出现,拯救生民于水火危难之中,只可惜天公难抖擞,人才难降临。诗人的心愿也在《谒熊将军墓》一诗中有所体现:峡溪流急水声喧,势撼将军万马屯。效死有心投信国,捐生无骨剩忠魂。苔花绿染征袍色,榴火红烧战血痕。芳草墓边闻蟋蟀,争雄依旧斗黄昏。我来铜岭吊高风,芳树斜阳古道中。壮士裹尸翁送婿,齐民报主义先忠。欲回国祚歼文虎,上溯家声系鬻熊。万载精魂不磨灭,莫将成败论英雄。熊将军即南宋末年抗元英雄熊飞,系东莞地区宋末抗元将领,他愤于朝廷的昏庸、国破家亡,于是积极联络东莞的各路义士,并率领义军北上投奔文天祥一同抗击元军,最后因敌众我寡而殉难。不过他的民族大义和英雄气节仍然为东莞人民所敬仰,诗歌也高度赞扬了熊飞的顽强拼搏,精忠报国的气概,同时也希望世人不要以最终的成败来论断这样的一位大英雄。诗人也非常渴望现世能有一位跟熊飞将军一样视死如归的伟大将领出现,拯救万民于水火之间,这是时代的呐喊,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普通百姓内心最诚挚的盼望。除了参谒民族英雄之墓来表达内心的愿望之外,谢荩臣也会通过走访古迹遗址的方式来讽刺现实的不堪、寄托自己的哀思。例如在探访扬州时,便留下了《扬州怀古》这样的感叹:兵燹重经尚富饶,繁华犹及见今朝。独怜紫燕泥空落,且喜黄牛劫已消。两岸垂杨名士舫,二分明月玉人箫。楼台歌舞空回首,何处春风廿四桥。扬州自唐代以来便以其繁华、富庶而闻名全国,在南唐时还曾作为首都而存在。只是在清兵入关后,由于受到以史可法率领的南明反抗力量的阻挠,在攻破扬州城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这也直接导致了扬州城的荣光不再。诗人除了谴责清军的暴行以外,还借扬州这个历史上富饶美丽的名城来讽刺当今的时局,当时的扬州就犹如整个清王朝的缩影一般,苟延残喘,不知何时才能重现往日的繁盛。俗话说“读史而明志。”只有多了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事情,才能更好的洞悉明辨万物的运行规律,更直接的针砭时弊。谢荩臣也是这样去做的,他在《读史》中写道:读史不知人,贤奸何以别。读史不论世,褒贬徒空说。我无卓学识,未敢多摇舌。历代诸帝王,高谈恐僭窃。大恶与权奸,流秽戒攻讦。后妃与闺壶,不暇细搜抉。忠孝古名儒,景仰心已折。勋臣义烈侠,艰巨出奇节。诗歌一开篇,就直接阐述了读史要与实际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不了解历史,何以知人,又从何能对是非功过做出评价,接着诗人分析了历代“帝王”“权奸”“后妃”所代表的历史形象,明确指出封建制度的弊端以及奸佞小人的丑恶面目。与之相对的,是忠孝两全的名家儒士以及重情重义的侠客形象,诗人通过两者的对比,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当前的时弊,歌颂了忠肝义胆的爱国志士的伟大品格,表达了对祸国殃民的奸臣的嗤之以鼻和痛恨的心理。(五)祝寿诗除了抒发自身壮志难酬的无奈以及对时局变化的感叹的诗歌以外,谢荩臣的作品中也有着喜庆、表达美好祝愿的祝寿诗,此类诗大概有15首,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祝伍年伯寿》:七十古来少,翁将八秩逢。跻堂添鹿宴,扶杖不龙钟。平格星常朗,承恩露正浓。愿随莱彩舞,多祝效华封。人生七十古来稀,更何况是八十大寿,这里的伍年伯正是如此,更为难得的是年事已高的他没有一点老态龙钟的样子,因而诗人也是对此表达了最诚挚的祝福,这里还借用了“效华封”的典故,典故出自《庄子·天地》,大概意思就是华州人对上古贤者唐尧的三个美好祝愿。即:祝寿、祝富、祝多男子,合称三祝。诗人以华州人自比,将伍年伯与贤帝唐尧相比,可见心之所诚,情之所深。古时家中能有一人活到七十岁以上便已难得,要是高堂双双寿过七旬,那可真的是“双喜临门”了,在谢荩臣的笔下就有这样的例子,如《祝七旬双寿》:郑枣商芝曼倩桃,齐眉夫妇寿同高。人钦杖国仍鸿案,我羡传家有凤毛。纶綍频膺开昼锦,彩衣叠戏问宫袍。苹笙杏宴连乔梓,两代叨随庆誉髦。诗人在诗的上半部分先是通过“枣”“芝”“桃”等古时代表人长寿的意象,称赞了两位老人高寿的可喜可贺,接着又以鸿案借代两位的感情和美,凤毛则是比喻在尘世中能找到像他们一样如此长寿而又恩爱的不多,如同凤毛那般独特而稀少。下半部分则是重点刻画了寿宴的隆重、喜庆之景,孝子贤孙共聚一堂,好一派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短短的一篇诗文,虽谈不上祝寿诗的登峰造极之作,却也是能广为流传、交口称赞的范例,诗人深厚的功底,灵敏的才思从中可见一斑。(六)题画诗题画诗是一种艺术形式,即在中国画的空白处,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以起到画中题诗,诗画互补,使意境更加深远的效果。所谓“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一首好的题画诗,能使得整幅画变得更为美妙和意境深远,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在清代,诗画理论的进一步融合,为题画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谢荩臣虽不是画家,但闲暇时也偶有闲情逸致为画作题上一首诗,这类作品大约有14首。细心品读此类诗歌时,可以感受得到作画者所想要呈现的景象,读诗而能明画,实乃荩臣题画诗之妙也。在此类作品中,既有独守深闺盼郎归的美妇人,也不乏寒窗苦读,立志考取功名的学子形象。如《题梅窗美人图》:炉香静爇拥貂裘,寒到深闺倦绣眸。仿佛师雄明月下,梅花纸帐梦罗浮。云鬓妆馀出镜台,横窗瘦影恰相陪。含情默默浑无语,似盻天涯驿使回。“拥貂裘”“寒到深闺”首先说明了此画的背景发生在寒冬季节,而“倦绣眸”则生动的再现了画中主人公此时的神态,通过尾联的“含情默默”“盻天涯”可以判断这是一位极度盼望心爱之人的出现的思妇人,而无论再怎么装扮却只有自己的身影相陪,愈发让人惋惜她的伤悲。至于她所盼望之人到底会否与她相聚,终究成谜了,引人无限遐想。再来看他笔下塑造的勤学苦读书生形象:“寒窗清影月痕移,香雪丛中课读时。老屋深灯书有味,家庭风趣少人知。”(《再题寒窗课读图》)学海无涯苦作舟,夜深人静的时候,志在考取功名的书生仍在挑灯夜读,只顾着吸取书中的知识而忽略了周遭发生的趣事,诗人借这幅寒窗苦读图展现了学子们孜孜不倦的坚强毅力,表达出了对这份精神的赞扬之情。清代中晚期的题画诗从思想内容上看,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诗人意图抒发自身的抑郁之情以及向往林泉之志。谢荩臣受限于时运的不济,无法实现自身的理想,心中难免有郁结惆怅之感,因此向往山水田园之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为爱餐英罢采芝,称身道服恰相宜。秋高气爽重阳节,正是东篱策杖时。”(《题祁芝畦道服采菊图》)以及“云深难辨路三叉,隐约青山树外斜。流水小桥春雨里,绿团烟火有人家”(《题画》)在那个民不聊生,动荡不安的时代,青山绿水,小桥流水人家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足够使人心驰神往,诗人通过为此类山水画题诗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宁静淡泊的生活的盼望。谢荩臣除了以上所述的几种诗歌类型以外,还有诸如描写岭南本土风貌的诗歌:《万顷沙竹枝词》《羊城竹枝词》和《神山口占》等7首;咏史警世诗:《读史》《寄家书》《示荫儿》等6首;两性爱情诗:《乞巧曲》《美人抱琴》《贞节歌》等5首,由于数量占比不多,故不在此一一赘述。三、谢荩臣诗歌的艺术特色从鸦片战争(1840)前后到中日甲午战争(1894)的近代前期是千古未有的“变局”的前一阶段。随着民族危机、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经世思潮蓬勃发展,统治阶级自救意识增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复杂的分化。与此相应,诗词文创作也流派纷呈,新旧交错,这些文学流派在新的时局形势下,也都有一定的变化和成就,表现出对现实的关注,对国家命运的忧心。[]身处时代变革第一线的谢荩臣,按理说他的诗歌创作风格虽不至于像龚自珍那样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但至少也能表现出如林则徐、魏源那样的反帝爱国情绪。只不过细读他的诗作,内容体现较多的是在“真我”方面,虽能体现诗人的情趣却缺少了明显的时代性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力,这点与中期宋诗派的主张较为相近,首先一点便是内容的体现。(一)内容多为“真我”的体现中期宋诗派,顾名思义就是以开元、天宝、元和、元祐大家为职志,即以杜甫、韩愈、苏轼、黄庭坚为宗,受当时学术主潮汉学的影响进行创作。中期宋诗派的理论家何绍基就强调过诗文要有“真我”,即自然禀赋的个性气质和后天修养而成的性情。纵观谢荩臣创作的诗歌作品,从内容上来说是丰富多彩,精妙绝伦的,既包括了游玩山水、田园之乐这类欢快洒脱,如:“山幽无梦到红尘,古刹巍然瞰水滨。谁是生公能说法,我携游伴且探春。”(《神山即目》)也不乏怀古咏史、临别赠友这类肃穆、感伤的题材,如:“策马居庸问朔方,节馀天贶整行装。边城鼓角秦时月,绝塞岩峦夏有霜。”(《出居庸关》)这不仅可以视作谢荩臣诗歌创作的多样化,还是一种对他真性情的塑造。究其原因,这跟他性格乐观开朗、喜欢四处结伴出游,遍访祖国名山大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不过以谢荩臣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他笔下的诗歌作品从内容上来说还是多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从自身出发,创作的性情也摆脱不了封建伦理的范畴和传统士大夫的品格,因而涉及对现世的直接批判、反抗侵略的较少,一定程度上来说具有较强的保守性,缺乏进步性和时代性。不过即便没有强烈的反帝爱国色彩,谢荩臣的诗歌还是具有独特的韵味的,由于遭受仕途失意以及怀才不遇的挫折与变故,在他的诗歌中少不免有着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家乡的思念,在这一点上倒是与苏轼这位北宋名家有着相似之处。苏轼曾在《游金山寺》一诗中写道:“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此诗创作于苏轼外任期间途径镇江金山寺之时所作的一首游历诗,流露出浓挚的思乡之情,谢荩臣在《都门有感步和袁子蘧孝廉》中发出过以下感叹:“瀛洲吹绿草频生,别有离忧万绪萦。夜月燕台游子梦,春风羊石故乡情。”可以说对于故乡以及亲人的思念是尽露无疑。也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真性情,毫不掩饰。谢荩臣的一生中,可以说有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外游历度过的,文人对山水的偏爱以及他性格中的洒脱不羁也造就了他出游期间往往临景便能成诗的技艺,尤其在登山之时创作的诗歌,其中的快活自由、热情奔放恰恰是诗人最自然的情感流露,在他的笔下,所刻画的山川之传神、表达的意境之清新高远以及语言之质朴遒劲,就像那些壮丽的河川一般让人读罢顿有神清气爽之感,如:“领尽长江趣,登临此快游。风帆呼可到,烟树望中收。”(《焦山登吸江楼》)再如,在谢荩臣笔下的马当山也有了壮丽的气魄以及勃发的意志:“斤斧凿天荒,生面独开辟。形胜吞长江,垣夷基崱屴。川岳孕灵秀,神人乃安宅。大造造英奇,怜才故亟亟。”(《马当山》)对于他的诗歌,同为莞邑名人的邓蓉镜就有过以下的赞赏:“闲尝慨夫今之居官司者,大率疲于徵逐,而工于趋迎,习俗移人,贤者亦几不免,石簃则举斯人之忘其疲而求其工者,移而用之于诗。展卷读之,觉其胸次悠然,绝不类郁郁久居者之作,斯真得性情之正者欤!”[3]由此可见谢荩臣的诗歌的情真意切以及对于自我的淋漓尽致的展现。(二)清新自然为主的风格中期宋诗派的代表人物何绍基认为“诗贵自得,重在表现真性情。”而他的诗歌则“流畅舒展、挥洒自如。”而另一位代表人物郑珍则主张“写诗贵情真。”他的诗歌称得上是情真意挚、质朴自然。谢荩臣的诗歌作品中多山水诗、咏物诗,风格自然清新,让人读起来感觉清爽秀美。如:“伫馀凉月步姗姗,独抱丝桐顾影单。别有深情寄弦外,知音未遇不轻弹。”(《美人抱琴》)诗人借用“凉月”“丝桐”的意象以及“独”“单”这类凄凉的形容词,完美的塑造出了一个以弹琴卖唱为生,情深意重却又寂寞空虚的小女子形象。谢荩臣虽说一直都在为入仕为官、为朝廷效力而不断努力着,不惜为此花费了大半生的精力,然而仕途的不得意以及内心对自然风光、山水田园的喜爱,也让他对隐逸闲静的生活有着更多的向往,如同下面这首《小山亭晚眺》一样:登临独上小山巅,暝色苍茫起暮烟。水浅岸高帆出地,云低野阔树连天。闻钟忽悟金绳路,烹笋同参玉版禅。最是主人能好客,开樽夜话水亭前。诗歌的上半段描写了独上山巅所观看到的景色,下半段则突出与好友烹笋品酒,一同畅饮开怀之乐。体现的是诗人厌倦了世俗的烦扰,能够登上山巅,好好欣赏一番湖光山色的美景,再与好友一同把酒言欢的喜乐之情,如此怡然自得、恬静淡雅的生活是诗人在参透了世间的本质后最为盼望的,蕴含着作者的那种乐得逍遥的志趣。而宁静悠远的风格在《次邑侯李星海钦江秋兴兼别同仁用王阮亭秋柳韵》中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边尘尚有蛮通界,夜月应无犬吠村。能吏且兼清白吏,任教父老细评论。天涯游宦几经霜,又咏秋容十里塘。月满琴堂花满县,诗盈瑶案史盈箱。黍芃郊外蝗无入,花落庭前蝶任飞。一瓣清香留海表,千秋尸祝忍相违。万家苍赤荷优怜,况赖狼消野戍烟。三善政声蒲奏绩,一腔别绪柳飞绵。纵观全诗,都是在抒发诗人对好友为官的政绩的肯定以及对即将分别的不舍与愁绪,但是“满月”“蝶”“荷”“柳”等意象的运用,则让人体会到作者的情意绵长以及诗歌温婉、清新淡雅的风格。孤高幽寂占主导的意象组合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对意象做了这样的解释:“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也就是说意象是创作者将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在谢荩臣的诗歌中,最为擅长的,就是借用“梅”“菊”以及“满月”“霜夜”这样的孤高幽寂的意象来渲染悲凉的氛围,同时也在暗喻自己的理想追求犹如梅菊那样的超凡脱俗。如:“茅岭风霜深阅历,蒲鞭雨露记依稀。”(《次邑侯李星海钦江秋兴兼别同仁用王阮亭秋柳韵》)“霜风料峭晚寒天,疏影横斜出水边。”(《学耕堂观梅》)“霜夜不成寐,疏帘月影侵。”(《津门旅夜》)抑或在诗中运用多种意象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意境,加深抒情性,如:“出谷莺啼芳树远,离巢燕恋故居安。夜来独剔银缸坐,明月当头玉宇寒。”(《五十初度书怀》)第一句便借出谷的黄莺的啼叫营造出深远空荡的环境,接着又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