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免疫调节_第1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免疫调节_第2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免疫调节_第3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免疫调节_第4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免疫调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免疫调节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皮肤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丧失有关B.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免疫防御,抵抗病原体的入侵C.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主要与免疫自稳功能有关D.机体清除癌细胞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2.研究发现辅助性T细胞参与了机体免疫,对维持机体免疫平衡起重要作用。B细胞必须接受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才能活化、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没有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B细胞就会凋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与B细胞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关B.辅助性T细胞、浆细胞和吞噬细胞均属于淋巴细胞C.同一个体内的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的核遗传信息不同D.只要有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B细胞就能增殖、分化3.自然杀伤细胞是一类天然免疫细胞,其不需要抗原的预先刺激,直接通过细胞毒性和释放细胞因子等方式来抵抗病原体或裂解肿瘤细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自然杀伤细胞具有免疫监视功能B.自然杀伤细胞在第二道防线起作用C.自然杀伤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D.自然杀伤细胞是一种细胞毒性T细胞4.免疫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都属于抗原呈递细胞B.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变化,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C.辅助性T细胞可直接识别外来抗原,并分泌细胞因子来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D.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各种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5.人体内细胞免疫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其中甲、乙和丙表示相应的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巨噬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产生的B.巨噬细胞中溶酶体参与处理病原体C.乙为辅助性T细胞D.丙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6.在某哺乳动物体内注射m抗原和n抗原后,机体内产生的抗体水平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A.注射n抗原,加快并增强了抗m抗体的产生B.第一次接触m抗原或n抗原,机体产生的抗体浓度水平相近C.第28~42天,抗m抗体产生量很高,与记忆B细胞有关D.体液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抗体,会在一段时间后被降解7.每年的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如图所示为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免疫调节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均具有细胞结构且都能够识别抗原B.B细胞增殖后大部分分化为甲,小部分分化为浆细胞C.乙与结核杆菌结合后可以直接将其消灭D.丙裂解被结核杆菌感染的宿主细胞的过程涉及细胞凋亡8.吞噬细胞内相应核酸受体能识别病毒的核酸组分,引起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B.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与细胞毒性T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相同C.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吞噬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速度明显加快D.上述过程中吞噬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9.图甲和图乙表示一项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群的调查结果。据图分析,导致患者出现重症的合理解释是 () ①体液免疫水平较高②细胞免疫强度极低③非特异性免疫持续时间长④特异性免疫启动时间晚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0.研究人员最近发现病原体感染机体会导致脂肪组织中储存大量记忆T细胞,在机体受到再次感染时可以发起快速强力的记忆应答反应,这表明脂肪组织除了储存能量,还是机体免疫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是研究人员进行的部分实验,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刺激实验鼠的抗原1与抗原2应该是同一种抗原B.图示实验可以证明移植脂肪组织中有记忆T细胞C.细胞毒性T细胞可由细胞毒性T细胞或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而来D.实验鼠B在接受脂肪组织移植之前不能接种抗原111.乙肝患者肝脏中的T细胞表面存在抑制性受体(TIGIT),其与肝细胞表面的某信号分子结合后,抑制T细胞活性,肝脏基本无损伤。为研究TIGIT在乙肝患者体内所起的作用,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血清中ALT含量可作为肝细胞损伤程度的指标)。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B.TIGIT可以有效避免乙肝模型鼠的肝细胞损伤C.乙肝患者体内细胞毒性T细胞可与被侵染的靶细胞密切接触,引起靶细胞凋亡D.第2组小鼠的肝细胞损伤较小,第3组小鼠的肝细胞损伤严重二、非选择题12.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出现,使多国确诊病例数明显增加。下图表示人体对抗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Ⅰ~Ⅶ表示不同的细胞,Th为辅助性T细胞,a~g代表不同的物质,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免疫系统是人体的“安全保卫部”,它拥有一支强大的“部队”,图中没有体现出来的组成部分是。(2)人体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后,机体需要通过(填免疫方式)同病毒“作战”,完成对机体稳态的调节。激活图中Ⅴ细胞需要两个信号,第一个信号是一些病毒和Ⅴ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是,同时在d的作用下,Ⅴ细胞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和分化,其中大部分分化为(填名称),并分泌g,g的主要作用是 。

(3)当前为了更快地控制疫情,当务之急要做好三点:一是通过接种实现群体免疫,并定期通过接种加强针来提高人体中水平;二是继续加大药物研究;三是呼吁全球合作,科技战胜疫情。

13.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低温处理对同种异体跟腱移植时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将60只兔随机均分为6组,将A组经超低温处理的跟腱20条移植给C组,将B组经普通低温处理的跟腱20条移植给D组,将E组在常温下处理的跟腱20条移植给F组,一段时间后C、D、F组小鼠体内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组别吞噬细胞中发挥吞噬功能的比例/%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C组63.940.18D组72.940.28F组85.380.38(1)本实验的因变量是。

(2)被移植的跟腱在免疫学上相当于,能够被免疫细胞识别并发生免疫反应;其中参与免疫排斥反应的主要是T细胞,其成熟部位是在。

(3)表格中吞噬细胞的功能相对于原来有所减弱,表明免疫比原来减弱。淋巴细胞数目相对于原来也有所减少,表明免疫比原来减弱。

(4)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指,免疫系统的功能有。

(5)由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为。

14.科学家发现T淋巴细胞中存在PD-1基因,所表达的PD-1蛋白分布于T淋巴细胞表面,能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促进T细胞凋亡;PD-L1蛋白分布于吞噬细胞表面,对T淋巴细胞增殖有影响。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图中PD-1-/-表示PD-1基因缺失小鼠;PD-1+/+表示携带该基因的正常小鼠;非特异性蛋白表示与PD-1不能结合的蛋白质)。(1)据图实验结果所示,对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有明显影响的实验组是(填“A”“B”“C”或“D”),该实验组的实验变量是。

(2)图中C、D组对照表明:;A、B组对照表明:。

(3)进一步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表面也表达PD-L1蛋白,且能与T淋巴细胞表面PD-1蛋白特异性结合。为研究肿瘤细胞逃脱免疫监视的机制,研究者将肿瘤细胞分别注射给具有PD-1基因的正常小鼠(WT)和PD-1基因缺失小鼠(PD-1-/-),待小鼠长出肿瘤后切除、称重并计数,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图可知,WT组的小鼠肝脏肿瘤细胞个数较PD-1基因缺失小鼠显著(填“增多”或“减少”),而T淋巴细胞数目显著(填“升高”或“下降”)。根据2次实验推测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填“抑制”或“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殖,从而逃脱T淋巴细胞的“追杀”。

答案:1.A解析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主要是由于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A错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免疫防御,B正确;自身免疫病是免疫自稳功能异常所致,如风湿性心脏病,C正确;识别和清除体内癌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D正确。2.A解析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之间存在信号分子与受体(即糖蛋白)结合的过程,A正确;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B错误;同一个体内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的产生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两者核遗传信息是一样的,C错误;经抗原刺激的B细胞在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下,才能增殖、分化,D错误。3.D解析自然杀伤细胞可直接通过细胞毒性和释放细胞因子等方式来抵抗病原体或裂解肿瘤细胞,预防肿瘤发生,因此具有免疫监视功能,A正确;自然杀伤细胞是一类天然免疫细胞,其不需要抗原的预先刺激,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B正确;自然杀伤细胞属于免疫细胞,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C正确;自然杀伤细胞参与的是非特异性免疫,而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的是特异性免疫,且需要抗原刺激,因此自然杀伤细胞不是细胞毒性T细胞,D错误。4.B解析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其中抗原呈递细胞包括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并非所有的淋巴细胞都属于抗原呈递细胞,A错误;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B正确;体液免疫中,抗原需要经抗原呈递细胞处理后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C错误;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具有特异性,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接触、裂解被特定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D错误。5.C解析巨噬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A正确;巨噬细胞中的溶酶体中含有许多水解酶,在处理病原体时发挥作用,B正确;丙是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C错误,D正确。6.A解析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注射n抗原不会加快并增强抗m抗体的产生,A错误;据图可知,在第2天左右首次注射m抗原,在第28天首次注射n抗原后,机体产生的两种抗体浓度水平相近,B正确;第28~42天,抗m抗体产生量很高,是由于第28天再次注射m抗原时,机体发生了二次免疫,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C正确;据图可知,机体产生的抗体会在一段时间后被降解,故抗体数量下降,D正确。7.D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甲为记忆B细胞,乙为抗体,丙为细胞毒性T细胞,乙本质是蛋白质,没有细胞结构,A错误;B细胞增殖后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B错误;乙与结核杆菌结合后形成沉淀等,最终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C错误;丙裂解被结核杆菌感染的宿主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D正确。8.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说明吞噬细胞产生的干扰素不具有特异性,该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溶酶体分解病毒,是将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而细胞毒性T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是细胞毒性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使病毒失去藏身之所,B错误;吞噬细胞对病毒的识别作用不具有特异性,所以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吞噬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速度不会加快,C错误;干扰素是免疫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作用的物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正确。9.B解析据图分析可知,重度感染人群的T细胞含量较低,导致细胞免疫水平也较低,特异性免疫启动时间较感染人群平均时间晚,因此细胞免疫强度极低和特异性免疫启动时间晚是导致患者出现重症的原因。故选B。10.B解析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应是验证“脂肪组织中储存大量记忆T细胞,机体受到再次感染时可以发起快速强力的记忆应答反应”,且据图可知,实验鼠A注射了抗原1,使得脂肪组织中含有相应的记忆T细胞,将脂肪组织移植到实验鼠B,当注射抗原2后,实验鼠B不患病,说明记忆T细胞也能识别抗原2,即抗原1与抗原2应该是同一种抗原,A正确;由于缺乏对照实验,仅图示实验不足以证明移植脂肪组织中有记忆T细胞,B错误;在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可由细胞毒性T细胞或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而来,C正确;若在接受脂肪组织移植之前对实验鼠B进行抗原1的接种实验,则其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无法验证脂肪细胞的作用,故为了排除自身抗体和记忆细胞的影响,实验鼠B接受脂肪组织移植前不能接种抗原1,D正确。11.A解析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其中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A错误;根据题意可知,乙肝患者肝脏中的T细胞表面存在抑制性受体(TIGIT),其与肝细胞表面的某信号分子结合后,抑制T细胞活性,肝脏基本无损伤,说明TIGIT可以有效避免乙肝模型鼠的肝细胞损伤,B正确;乙肝患者体内T细胞增殖分化成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侵染的靶细胞密切接触,使之发生细胞凋亡,C正确;分析柱状图可知,第2组小鼠的ALT含量与第1组野生型小鼠的含量相差不大,说明第2组小鼠的肝细胞损伤较小,第3组小鼠的ALT含量与第1组和第2组小鼠的含量相比较高,说明第3组小鼠肝细胞损伤严重,D正确。12.(1)免疫器官(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和Ⅴ细胞结合浆细胞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结合,抑制病毒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3)疫苗抗体(或记忆细胞)解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图中显示了辅助性T细胞等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抗体等免疫活性物质,没有显示免疫器官。(2)病毒侵入机体后先通过体液免疫阻碍它的传播,再通过细胞免疫使其失去藏身之所,因此人体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后,机体需要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同病毒“作战”,完成对机体稳态的调节。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Ⅴ细胞即B细胞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大部分)和记忆细胞(小部分),浆细胞能产生抗体g,抗体的作用是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结合,抑制病毒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3)注射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此可以通过接种疫苗实现群体免疫;通过接种加强针来增加记忆细胞的数量,提高抗体水平。13.(1)吞噬细胞中发挥吞噬功能的比例和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2)抗原细胞表面的受体胸腺(3)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特异性(4)体液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5)低温处理能降低异体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并且超低温处理对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最强解析(1)探究低温处理对同种异体跟腱移植时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可知,本实验自变量为温度,因变量是吞噬细胞中发挥吞噬功能的比例和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2)被移植的跟腱在免疫学上相当于抗原,能够被免疫细胞的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并发生免疫反应。T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在胸腺中成熟。(3)表格中吞噬细胞功能相对于原来有所减弱,表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比原来减弱。淋巴细胞数目相对于原来均有所减少,表明特异性免疫比原来减弱。(4)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免疫系统的功能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5)A组经超低温处理的跟腱20条移植给C组,B组经普通低温处理的跟腱20条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