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23课《马说》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3课《马说》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23课《马说》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23课《马说》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说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伯乐相(xiàng)马的故事吗?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向驾车的人说要买马。驾车人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楚王听到伯乐对马的介绍后,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半个月后,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你都知道哪些榜上有名的千里马?赤兔马——吕布、关羽乌骓(zhuī)马——项羽     的(dí)卢马——刘备      白龙马——唐三藏导入新课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壹贰叁学习目标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马”交代了本文议论的对象,“说”揭示了文体,“马说”即“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这篇文章以马为喻,实谈人才问题。文体介绍说请选择与《马说》中的“说”相同的选项。A.《说说我自己》B.《爱莲说》C.《师说》D.《说勤》文体介绍《陋室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小石潭记》: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与朱元思书》: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送东阳马生序》:一般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这叫书序;唐初亲友离别赠言规勉的序称为赠序。文体介绍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退之,河阳人(今河南孟州)。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倡导古文运动,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作者简介唐宋八大家:(唐)“韩柳”:韩愈、柳宗元(宋)“三苏”:苏洵、苏辙、苏轼(宋)王安石、曾巩、欧阳修一韩一柳一欧阳,三苏曾巩带一王。韩柳是对好朋友,曾携王欧访三苏。韩柳加欧阳,三苏并曾王作者简介《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己身居下位的处境,写就此篇文章。创作背景

世/有伯乐(lè),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ɡ)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

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朗读文本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常:经常。而:连词,表转折,可是。故:因此,所以。虽:虽然。辱:受屈辱。之:助词,的。以:凭借。称:著称。疏通文意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疏通文意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祗辱于”“骈死于”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写出了千里马在没有被伯乐发现的遭遇,暗含了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1段:阐述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内容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应为“千里之马者”。千里:日行千里者:放在主语后面,表示判断,不译。食:吃。者:……的人。尽:完,穷尽。其:代词,代指千里马。疏通文意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代词,这样。之:助词,的。食:吃。欲:想要。等:一样,相当。安:怎么(能)。求:要求。其:代词,代指千里马。疏通文意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疏通文意“千里马”与“常马”有什么区别?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一食或尽粟一石。反问句,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分析问题: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食马者不知。第2段: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理解内容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之:代词,代指千里马。以:按照。其:代词,驱使千里马的。道:方法。食:喂养。其:代词,代指千里马。之: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执:手拿着。其: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恐怕。疏通文意

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疏通文意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刻画得淋漓尽致。食马者:不识千里马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理解内容最后一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中心?其真不知马也!第3段: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解决问题:点明主旨——其真不知马也!理解内容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进一步从反面论证反面论证,得出结论:其真不知马也(主旨)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痛惜谴责嘲讽反面论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整体感知

本文首句直接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断,但从真实状况讲,应该是先有千里马,然后才有善于相马的伯乐。那么,作者这样的论断是否和实际相矛盾?

不矛盾。作者故意这样颠倒事实顺序,其目的在于突出伯乐之于千里马的重要性,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引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叹,表达作者对识马的伯乐的深切期待和呼唤。整体感知千里马人才伯乐赏识人才的人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故事,表达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和谴责;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和惋惜;同时,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食马者昏庸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托物寓意譬喻说理整体感知“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事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比如《马说》。托物寓意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整体感知千里马论点命运/遭遇结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其真不知马也。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整体感知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①“千里马”:直称,正面提及,表述严正;②“名马”:暗称,表述委婉,不直呼其名,意在其中;③“马之千里者”:暗称,表述委婉,不直呼其名,意在其中;④“是马也,其、是、之”等:代称,表意简洁含蓄。整体感知你认为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试从推动社会发展的方面说说你的方法。伯乐更重要。正是因为伯乐会发现并培养更多的千里马(人才),使之发挥应有的潜能,社会才会有如此巨大的进步。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才,而千里马(人才)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整体感知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是否一定要等到伯乐的赏识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呢?请谈谈你的看法。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怀才不遇,那么就做自己的伯乐!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下面句子的语气。(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陈述语气反问语气转折语气诘问、感叹语气整体感知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称)"也"字用在句末,表达作者对千里马受辱、被埋没命运的(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字用在句末,表达作者对食马者无知的(

)

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马虽有千里之能)"也"字用在句中,表达作者对千里马处境痛苦难堪的()愤愤不平、无限痛惜,叹惋嘲讽痛惜、同情、无奈整体感知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求其能千里乎?)"也"字用在句末,表达作者对食马者的()⑤其真不知马也!(其真不知马矣)"也"字用在句末,表达作者对千里马的(

),以及对食马者的(

)谴责和愤怒同情无知的义愤填膺的强烈批评,悲愤、控诉,极尽嘲讽整体感知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同“饲”,喂。同“现”,显现、表现。通假字同“衹(只)”,只、仅。整理字词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仆役。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平安,安定,安装。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古今异义整理字词安求其能千里也()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助词,的。定语后置标志。助词,不译。其其真不知马也()

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代词,它的。副词,表示推测语气,恐怕。一词多义整理字词以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而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而伯乐不常有()介词,因为。介词,按照。表转折,但是。表顺承,来。策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鞭子。用马鞭驱赶。整理字词能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才能。能够。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吃。同“饲”,喂。尽食之不能尽其材()一食或尽粟一石()动词,吃完。动词,竭尽。整理字词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一食或尽粟一石()策之不以其道()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让……竭尽。词类活用整理字词倒装句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文言句式马之千里者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整理字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