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发感人事迹观后感心得2022_第1页
黄大发感人事迹观后感心得2022_第2页
黄大发感人事迹观后感心得2022_第3页
黄大发感人事迹观后感心得2022_第4页
黄大发感人事迹观后感心得202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大发感人事迹观后感心得2022黄大发带着全村人30多年修渠,大家都信服他、拥护他,情愿跟着他做事,那么黄大发感人事迹观后感心得怎么写呢?下面给大家共享关于黄大发感人事迹观后感心得20xx最新,欢送阅读!

黄大发感人事迹观后感心得【篇1】

草王坝村,还是那个贫困、落后、愁苦的草王坝村。穷到有的人全家只有一条裤子穿,穷到村里许多男人娶不上媳妇……

“好个草王坝,就是干烧(指干旱)大,姑娘个个往外嫁,40岁以上的单身汉一大把。”小小草王坝村,民谣可真不少,细致一琢磨,个个因“穷”而起。

想想也是这个理,没有水,没有钱,没有白米饭,哪能留得住人?哪里富得起来?哪有姑娘情愿嫁过来?多少次,黄大发徘徊在螺蛳水旁,听着“哗哗”流水声,想着水过不来,饭吃不上,村里的光棍一大把……

他何尝不难受?他何尝不想再修一次?他何尝甘愿就这样听从于命运的支配?

“黄书记,是大米饭好吃,还是你们草王坝的包沙饭好吃啊?”在一次全乡大会聚餐时,干部不经意间的一句戏谑,深深刺痛了他。当时的他坐立担心,苍老的脸显得为难,嘴里的饭难以下咽,心里酸楚得想哭,“听了我很难过,我恨啊,可泪水只能往肚子里掉。”

“没有文化就没有方向,光靠蛮干,注定修不胜利。”只有小学文化的黄大发,在第一次修渠失败后痛心疾首,他暗自下决心:学技术。

壮志未酬誓不休。那些年来,黄大发四处求教,自学水利技术。一听说哪里有在建的水库沟渠工程,他背着干粮就匆忙上路。无论路途多么遥远,无论要翻几座大山、要蹚几条大河,他都徒步过去,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学。

只因为,还有一腔沸腾的血,还有一颗不甘的心,还有一个未圆的梦。

11019年,枫香区水利站迎来一位五旬老汉,54岁的黄大发申请跟班学习水利技术。看他年纪一大把,又是老先进,水利站给了他一个辅导员的身份。说是学习,其实就是在工地递上传下,给技术员打杂。

“印象中,他上课总是很踊跃,不懂就问,从不怕别人笑话。”时隔多年,当时一起在水利站学习的刘关刚对那个执着的五旬老汉记忆犹新。

“当时他甚至连20公分是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明白水准仪上的正、负刻度代表什么含义,整个白纸一张。”确实,黄大发闹了许多笑话,但正如刘关刚所说的那样,他不怕别人笑话。不识字,他就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不懂测绘,他就缠着技术员就着图纸讲解;不会用工具,他就在一旁用心看别人怎么用……捧着一颗心来,这位五旬老汉谦逊得像个小学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三年的时间,他从零起步、从头起先,驾驭了很多修渠的学问,知晓了什么是分流渠、什么是导洪沟,还学会了开凿技术。

看上去,这位老人还想与天再斗一次。

黄大发感人事迹观后感心得【篇2】

暮色正近,水汽顺着草根儿往上爬,月儿悬在半空。月下一壁山崖,如一把刀平切下来,草木不生。再往下,隐隐有一个人影从山腰向那壁上缓慢挪动。

“那个就是黄大发。”同行的遵义市播州区委组织部的一位同志笑道,一行人便从山脚追将上去,没几步,露水便将鞋面打得湿透。抬头看黄大发,他却已经驻身,一支烟噙在唇间,喷出的烟雾使他的面目更加模糊。

及至近前,黄大发未等众人喘口粗气,复又转身向上攀去,只隔着几人望见他头发灰白。再行十几分钟,竟见到一片稻田,如阶梯般层层叠在这陡坡上,正讶异间,却见稻谷掩映间一条石渠蜿蜒曲折。

溯渠而上,便到壁立处,这渠便从这绝壁中穿凿而来,如一条链子挂在人脖颈处。“这就是大发渠。”同行者介绍,“这是草王坝的救命渠!”

老人蹲下身去,撩一捧清水起来,招呼记者,“这水能喝嘞!”话匣翻开,老人讲起这渠的来历。“‘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点米汤喝。’这首民谣始终唱到11015年,那时候的草王坝,没水、没电、没路,群众一年到头吃包谷饭。”

与草王坝缺水的窘境相比,几公里外的野彪村却水源富足。只惋惜两村之间被大山绝壁隔断,草王坝只能望水兴叹。1959年,23岁的黄大发被推选为村里的大队长,立誓修渠引水。

然而,10余年的修渠,测量靠竖起竹竿,两边人用眼睛瞄;没有水泥,沟壁干脆糊上黄泥巴。“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导洪沟、分流渠。”洪水一来,几下子就把沟渠冲垮了。修修补补十几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村民们心灰意冷了,纷纷打起退堂鼓,修渠的事情一搁就是十几年。

在一次全乡大会聚餐时,一个干部打趣黄大发:“黄书记,是大米饭好吃,还是你们草王坝的包谷沙好吃呢?”11019年,已是53岁的黄大发,向组织申请到乡水利站跟班学习。“三年时间,驾驭了修渠的技术,摸清了其中的微妙。”

回村再开发动会,有村民抵抗,为首的就是黄大发的舅公杨春发。“大发,你要把水引过来,我拿手板心给你煮饭吃。”但会散后,杨春发还是静静将39元钱塞进黄大发的手里。

几斤黄豆、几只鸡、几斤蜂糖,陆接连续凑到村干部手中,以便黄大发和村干部们拿到场口卖了换钱买材料。11012年春,水渠开工。

每天,200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开到山崖,施工队在前面用油钻机凿石壁打槽,村民在后面跟着填土方,干得热火朝天。

道路不通,是制约修渠的一大困难。有一次,黄大发去城里拉水泥回来,到离草王坝30公里的地方突然下大雨涨水,车陷入泥潭。天又黑了,黄大发怕水泥被偷,就睡在水泥上,淋了一整夜的雨水。其次天,黄大发在旁边通过当地村支书找来十多个人帮助,才把车推出了泥潭。水泥运到村里,村民们又用背夹,一袋袋步行六公里爬坡上坎背上大山。

擦耳岩是水渠最艰险的一段,壁立千仞,看着就叫人两腿打颤。黄大发们硬是靠着风钻和钢钎、二锤这些简洁工具,在离地面高近300米的悬崖上开凿出一条长170米的水渠。

就这样克制重重困难,经过两年多不可思议的艰辛努力,一条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主渠长7300米、支渠长2200米的大渠最终竣工。那天,全村杀猪摆席,隆重地举办庆功宴,黄大发和村民们都流下了热泪。

汩汩清水流到草王坝,不仅解决了数百户群众人畜饮水难,还可满意稻田浇灌用水。草王坝从今旱涝保收,彻底完毕了滴水贵如油的历史。有了水渠保障,黄大发又带着群众开展“坡改梯”,稻田从240亩增至730亩。从前草王坝的荒山荒坡,如今变成了良田。

如今的草王坝,虽然还没有脱贫,但是百姓的荷包却日渐鼓起来。养殖成了每家每户的产业,少那么一两头猪,多那么二三十头牛、百多只羊。黄大发自己家,每年最少养两头大肥猪。“单是卖猪,一年少说也能挣个四五千。”黄大发咧开嘴,稀稀落落的牙却难掩笑容。

黄大发感人事迹观后感心得【篇3】

鼠年那时,这场规模浩大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气场汹汹地降临,连地处大山深处的团结村也感受到了它的猛烈。

“这个疫情防控工作很重要,不要认为我们没有事就不放在心上,疫情防控人人都有责任,不准打牌、不准办酒。”时代楷模黄大发说。

自疫情发生以来,黄大发主动当起了村里疫情防控的义务传播员,成立了党员志愿效劳队,劝导乡亲们按上级要求科学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黄大发告知记者,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传播疫情防范学问,要传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告知群众,要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不要走家串户,清扫好四周环境卫生。

在黄大发的带动下,团结村的退伍军人、返乡农夫工也纷纷行动起来,成立了返乡农夫工志愿效劳队,在村支两委的统一调度下,踊跃投入到团结村疫情防控工作中。

“疫情就是吩咐,我们发动百余名党员、志愿效劳者参加,每天战斗到村到组,严格落实网格包保责任到组到户到人,做到传播全覆盖。”平正仡佬族乡人大主席敖文红说。

此外,团结村支两委依据工作实际,探究制定了“重、宣、查、管、堵、巡、杀、导”八字措施,全面深化、周密细致地防控疫情。

平正乡团结村党总支书记王朝海介绍:“我们主要以八字措施为抓手,一是“重”高度重视,二是“宣”大力传播,三是“查”地毯式巡查,四是“管”监视管理,五是“堵”对出境的交通、进入的车辆进展拦堵和对人员的拦堵,六是“巡”24小时进展巡查,七是“杀”在我们村的每个密集场所进展消毒杀菌,第八是“导”引导群众舆论。”

据了解,团结村成立了5个临时党支部、组建了3支志愿效劳队、出动了10台传播车,发动党员、村民组长、护林员、公益岗位就业人员、热心人士等近200人,每天进村入户向群众不连续地做好传播、劝导、排查和清扫马路,共发放、张贴传播资料6000多份,拉传播标语101多条,入户包保传播排查734户21017人。

黄大发感人事迹观后感心得【篇4】

“大发渠”通水后,黄大发快马加鞭地带着村民“坡改梯”。村民徐国树记得,自家“坡改梯”后有了4亩梯田,全部种上了水稻。11016年,亩产到达1010多斤。和徐国树一样,草王坝的村民从今吃饭不愁。

接下来,是修路、通电。黄大发每天带着101多名村民上工,大家同心协力,4公里的通村马路很快铺通。11016年,村里通电工程启动。黄大发带头拿出101元,村民凑钱1万元。一圈上百斤重的电线,村民挽在肩头往前拉……草王坝村,最终亮起了电灯。

黄大发又商议着修学校。没有教师怎么办?黄大发要求村里几个上过中学的年轻人回来当代课教师,其中就包括他在外打工的小儿子黄彬权。拗不过父亲的黄彬权回村里教书,一干就是十几年。迄今,草王坝走出30多个大学生。

从前的草王坝,如今已更名为团结村。近年来,在黄大发的精神感召下,团结村两委班子带着村民开展起中药材、有机稻米、有机高粱、精品水果,养起了肉牛、生态猪和蜜蜂,解决就业1101多人,人均年收入突破万元大关。20xx年底,团结村顺当脱贫出列,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清零。

在团结村,民宿、露营、农旅基地等旅游工程接连入驻。预料2022年7月通车的仁遵高速在团结村设了下道口。届时,从遵义城区到团结村只需半小时车程,团结村的致富路将越走越宽。

黄大发感人事迹观后感心得【篇5】

“我的肉体生命在其(去)哪一天,就干其(去)哪一天。不傲慢,不自满,再多的困难我都不怕。只要人民能得到好处,我情愿用命来换……”

《典范6》录制现场,一个并不算高大的的身影,在初心台前宣读着自己的《入党志愿书》,声如洪钟,铿锵有力。

即便操着一口不易懂的贵州话,现场的每一个人还是被他的心情所感染。

他便是用36年时间,在悬崖峭壁上凿出9400米“救命渠”的黄大发。

他是“七一勋章”获得者,是“时代楷模”,是“感动中国人物”,是“最美奋斗者”……

而在这些闪烁的荣誉之下,他也是——

团结村的老支书,恒久的共产党员,以及,一位得意的“80后”。

走路两步并作一步、上台阶小跑着……假如无人告知,很难坚信眼前这位精神饱满、步伐稳健的老人家已经86岁。

“老支书修渠这么多年,上上下下,已经习惯了。”同行的团结村村民说——他们都是黄大发看着长大的,两位稍年长一些的村民还曾跟着黄大发一起参加修渠工作。

即便已经卸任村支书近17年,大家也仍旧亲切地称呼他为“老支书”,因为他带着着村民们一步步走出了曾经贫困、困顿的生活,让村民们过上了有白米饭吃、有水喝的日子。

此时此刻的团结村,彼时的草王坝,曾是远近著名的穷村子。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过年才有点米汤喝。’那时候的草王坝,没水、没电、没路,群众一年到头吃苞谷饭。”黄大发这样说道。

草王坝属于喀斯特地貌,海拔1250米,山高岩陡。雨水刚一落地,就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很难留存。村民经常要走两三公里才能找到一个河沟,来回走两个小时挑水吃。

“第一遍淘米洗菜,其次遍洗脸洗脚,第三遍喂猪喂牛,一盆水,村民要用三遍。”

水,是草王坝人的穷根,也是他们日日夜夜的期盼。

11015年,一条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主渠长73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竣工。

这条由黄大发带头开凿的、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大发渠”的天堑之渠,跨过了3个村、10余个村民组,不仅解决了数百户村民人畜饮水难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