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476年)战国(公元前770—476年)两个阶段周平王东迁,中国进入东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2课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春秋战国经济发展的史实,认识它们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文化变革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通过《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了解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特征、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百家争鸣的内容、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诸侯纷争促进了华夏民族认同,早期儒学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目录CONTENTS01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02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03

孔子与老子

04

百家争鸣01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列国纷争战国七雄春秋五霸华夏认同分析材料,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战于繻葛……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祝聃请从之。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夜,郑伯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左传·桓公五年》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论语》王室衰微,周天子地位下降,权力下移分封制崩溃

繻葛之战(周)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左传·桓公五年》请在课本P9找到春秋五霸的地理位置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排位战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政逮于大夫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赵氏、魏氏、韩氏、知氏、范氏、中行氏(六卿专政)韩氏、赵氏、魏氏(BC403)BC481年,齐国卿大夫田成子(田常)杀齐简公,专齐之政。战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上下失序,社会混乱,宗法分封制瓦解。考一考在左边的地图中标注出战国七雄的大致位置秦楚韩赵魏燕齐生死战春秋列国形势图战国形势图1.诸侯国数量上的减少2.增加了长城(春秋主要是争霸战争、战国主要是兼并战争)(战争激烈)观察这两幅地图有什么变化?春秋列国形势图战国形势图一些少数民族政权消失了观察这两幅地图有什么变化?华夏民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河南一带)的原住居民的自称,以区别四夷。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逐渐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促进民族交融,形成华夏一体、同源共祖的观念。02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铁犁牛耕变法运动工商繁荣商鞅变法经济发展的表现兴修水利阶级结构铁犁牛耕工商繁荣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封建生产关系出现。农业生产效率提高。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水利工程的兴建,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发展,为社会分工奠定基础。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中心城市涌现,工商业主崛起。新兴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成长起来。经济发展的表现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变法或改革赋税制度,逐步确立起以个体经济为主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

铁犁牛耕出现,农业进步,推动工商业繁荣

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个体经济形成。

阶级关系变化:由

奴隶主v奴隶

变为

地主vs农民为征兵、征税、富国强兵,纷纷变法。课堂活动:请将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小农经济、变法有机串联起来。(史实准确,逻辑严密)变法运动

思考:各诸侯国如何才能脱颖而出,摆脱被兼并的命运?

变法的背景:经济: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政治:礼崩乐坏,各国争霸需要富国强兵文化:私学兴起,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和士人阶层兴起变法成为时代潮流变法运动

各国变法魏国——李悝变法:尽地利之教;食有劳而禄有功;《法经》楚国——吴起变法:“明法申令”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韩国——申不害变法:重术齐国——邹忌改革燕国——乐毅改革?秦国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史记·秦本纪》思考:秦国不进行变法行不行?

顺势而为——风起云涌的变法运动:公孙鞅:少好刑名之学“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史记·商君列传》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征求“能出奇计强秦者”,商鞅自魏入秦。“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变法运动的典型代表:推行县制,县的长官由君主任免;实行什伍连坐,相互告发,加强基层管理。“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实行军功爵制。移风易俗,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商鞅变法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习俗方面变法运动商鞅变法的意义: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思考:除了变法,还有哪些思想可以成为济世之策?03孔子和老子孔子观点老子观点春秋先声孔子与老子孔子老子核心政治哲学教育“仁”仁者爱人“礼”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为政以德”对鬼神敬而远之解决人世间实际问题,人本主义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创办私学,私学的兴起整理《诗》《书》《礼》《易》《春秋》“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天人合一”朴素的唯物观物极必反以柔克刚朴素的辩证法04百家争鸣形成背景历史意义百家争鸣含义指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百家”林立、互相争辩的现象。当时学术派别很多,著名的有儒、法、道、墨、名、阴阳、兵等家。他们著书立说,游说争辩,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当时思想、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深刻影响。百家争鸣背景:经济: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发展政治:王室衰微,各国争霸需要招揽人才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阶级:新兴地主和士人阶层兴起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思想文化是经济政治的产物学派代表主要思想儒家

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兵家仁政;民贵君轻;先义后利;性善论隆礼重法;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齐物;逍遥

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中央集权;人性本恶兼爱非攻;尚贤尚力;节用节葬五行相生相胜战前准备;以少胜多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墨子邹衍孙膑百家争鸣轴心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这段时期是人类精神文明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搭建起了人类精神思想的根基,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百家争鸣意义: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后世文化学术产生极大的影响。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战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民族关系:鄙夷→融夷,华

夏一体观念形成当世之经——农工商业的大放异彩;济世之道——风起云涌的变法运动;济世之策——诸子百家的争鸣交织:经济:国有→私有;集体→个体;政治:分裂→统一;文化:垄断→下移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转型课堂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意识形态变革百家争鸣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生产关系变革井田制瓦解阶级关系变化地主阶级崛起社会转型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上层建筑变革列国纷争、变法图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楚齐燕赵魏韩BC230,秦国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战争,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秦秦灭六国秦国的后来居上、完成统一对于我们个人及其国家发展有何启示??感悟历史感悟历史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闭门造车,造不出国富民强的国家;落后、弱小只会挨打。改革是立国之基,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所以,任它前路万般阻挠,我们也要披荆斩棘前进。——党的十八大(1)①形势与环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秦国偏远落后,不被中原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