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辽宁省本溪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辽宁省本溪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辽宁省本溪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辽宁省本溪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年度(上)八年级期中检测试卷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一、积累与运用(满分17分)1.下列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考定(dìng)篡改(cuàn)轩榭(xiè)锐不可当(dāng)B.由衷(zhōng)遁形(dùn)丘壑(hè)惨绝人寰(huán)C.遒劲(jìng)推崇(chóng)绢本(juān)重峦叠嶂(zhàng)D.仲裁(zhòng)屏息(bǐng)重墁(màn)殚精竭虑(dān)【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A.考定——考订;C.绢本(juān)——juàn;D.重墁(màn)——重幔;故选B。2.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最后一个敌人在血泊里倒下,战争胜利了,满目疮痍的战场上响起了振聋发聩的欢呼声,只是那命悬一线的惊心动魄始终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B.那林立的大石,千态万状,有的像卧虎,有的像奔马,无不惟妙惟肖。C.这孩子,基础不太好,读书又无动于衷,这样的学习态度,怎能指望他的成绩会提高呢?D.那些童生都读过前人这篇,不能自出心裁,每多抄袭。【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A.振聋发聩:指声音很大,连耳聋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言语或文字唤醒那些听觉麻木或不理解事物真相的人。句中用来形容“战争胜利的欢呼声”不恰当,使用错误;B.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句中用来形容“林立的大石”不恰当,使用错误;C.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也指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句中用来形容“孩子读书”不恰当,使用错误;D.自出心裁:出于自己心中的设计或筹划。多指诗文、技艺等的构思有独创性。句中指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去抄袭、模仿别人。使用正确;故选D。3.下列语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在这样一群年轻人中,用热腾腾的方式对待生活,自强不息,他们被称为“自强之星”。如何让这群年轻人脱颖而出,把他们拥有的精神财富分享给更多的年轻人,成为更多青年成长的榜样坐标?由此,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应运而生。活动提出的“校校皆有、人人可为”的理念,不仅点明了开展“自强之星”活动的目标,也体现出其品牌效应。十年来不间断的寻访,一共产生了100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1000名“自强之星”以及近万名“自强之星提名奖”获得者。A.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将“在……中”去掉。B.第二段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单句,主语是“寻访”。C.“精神财富”“校校皆有”“自强不息”三个短语的类型各不相同。D.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关联词使用不当,将“也”改为“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文基础知识。D.有误,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不仅点明了开展‘自强之星’活动的目标,也体现出其品牌效。”这里使用“不仅……也”是恰当的,表示递进关系。所以,“将‘也’改为‘还’”的分析是不正确的;故选D4.下列语句,表述恰当的一项是()A.《三峡》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详细记载了大小一千多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B.《蝉》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文章介绍蝉的丰富多彩的生命历程,是一篇平实性的说明文。C.《红星照耀中国》是英国记者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根据采访和考察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的。D.《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许云峰等。试图从其出身和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分析。B.“是一篇平实性的说明文”说法有误。《蝉》是一篇法布尔的科学小品文,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内容真实,结构严谨巧妙,语言生动准确;C.“英国记者”说法有误。《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纪实文学作品;D.“许云峰”有误。许云峰是小说《红岩》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个坚定、勇敢、老练、机智的地下党领导者;故选A。5.对下列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解: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A.《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B.《登金陵凤凰台》写李白登台远望,产生吊古之意,并对悠悠人世生发出深沉的感慨。C.两首诗都是因楼名而起兴,进而由传说展开遐想,抚古思今感慨盛衰变化,接下来回归眼前实景的描写,最后在此基础上抒发愁情。D.两首诗都提到“使人愁”,但所指不同,崔诗既是写景,也是用典,抒发的是羁旅怀乡之愁。李诗触景生情,抒发的是忧国怀君之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D.有误,《黄鹤楼》尾联写诗人于日暮时分,目睹江上烟波笼罩,发出“乡关何处是”的感慨,属于触景生情,抒发的是羁旅怀乡之愁;《登金陵凤凰台》尾联写诗人由浮云蔽日生发联想,感慨“长安不见”,既是写景,也是用典,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抒发的是忧国怀君之愁。故选D。6.为下面这则新闻拟写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本报讯昨日,我省召开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座谈会,要求全面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工程质量出现问题,不论多长时间,不论人员调到那里,都将依法追究责任,绝不放过。我省要求各基层管理单位、工程参建方和相关部门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认真落实质量分户验收制度。凡是未实行分户验收以及分户验收不合格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不得进行竣工验收,不得交付使用。从今年起,新建保障性住房工地要全部运行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质量即时、全过程、可追溯监管。要在建成后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筑物的明显部位设置永久性标牌,铭刻设计、施工、监理等等单位信息。记者还了解到,近年来,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呈现受监工程量大面广、工程质量总体良好的态势。A.我省保障房质量实行终身问责制 B.我省严格执行保障房建设程序C.我省新建保障房工地实行远程监控 D.我省保障房质量管理态势良好【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阅读语段,由“我省召开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座谈会,要求全面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的内容可知,该语段主要描写的是关于保障房质量实行终身责任制的问题,因此标题应该是“我省保障房质量实行终身问责制”;故选A。7.古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①______,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②夕日欲颓,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③_____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④______,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如梦令》)⑤月下飞天镜,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答案】①.萧关逢候骑②.沉鳞竞跃③.岂不罹凝寒④.常记溪亭日暮⑤.云生结海楼【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词:候、鳞、罹、暮。二、阅读(满分43分)(一)(10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③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④。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⑤以守,卒全其城。(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吾侪:我们这类人。③畚锸:泛指挖运泥土的用具。④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⑤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8.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呼卒长卒全其城 B.吾在是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C.相与步于中庭泛于梁山泊 D.何夜无月水何澹澹(《观沧海》)9.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10.请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11.甲文中苏轼自嘲为“闲人”,乙文中苏轼“很忙”,一闲一忙中,你读出怎样的苏轼?请结合选文加以分析。【答案】8.C9.(1)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柏的影子。(2)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10.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11.甲文中苏轼被贬后仍能与朋友欣赏月色,自嘲为“闲人”,既有豁达乐观的情怀,也有被贬谪的悲凉。乙文中的苏轼带领百姓修建堤坝,治理洪水,体现了他心系百姓。一忙一闲中,我读出了一个不甘清闲、心系百姓、恪尽职守的的苏轼形象。【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名词,士兵/形容词,最终;B.代词,这/判断动词,表肯定;C.均为介词,在;D.疑问代词,哪里/多么,用作叹美之词。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藻荇:均为水生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交横(héng):交错纵横。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2)句重点词语:出:逃出。皆:都,全部。吾谁与守:宾语前置句,译为谁和我一起守城呢?【10题详解】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句子大意: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事急矣”,强调情况的危急;“虽”,即使,讲禁军也要出力,进一步强调情况的危急;故断句为: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11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甲文中“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因此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宦途失意的苦闷。乙文主要写的是苏轼调任徐州时的事,当黄河在曹村决口,在梁山泊泛滥时,面对着富民争着逃跑的现象,他认为富人出去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于是将富人又赶回城,从这里可以看出他遇事的镇定,能从大局出发,亲民爱民。后来他采取了他调动军队筑堤护城,让官吏分堵守护的方法,让城市安然无恙。由此从苏轼为了防洪守城,“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中可以看出苏轼的“忙”是勤于政事,不甘清闲,爱护百姓,能以身作则。可据此概括作答。【点睛】参考译文:【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解衣入睡,恰好看到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我们)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柏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乙】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二)(18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海上的父亲虞燕①父亲每每回家,都携一身淡淡的海腥味。他从来不会在家逗留很久,船才是他漂浮的陆地。父亲眼前,大海浩瀚无边,深广动荡。②那艘木帆船,是父亲海员生涯的起始站。木帆船凭风行驶,靠岸时间难以估算。比起身体遭受的痛苦,精神上的绝望更易令人崩溃——四顾之下,大海茫茫,帆船在浪里翻腾,食物在胃里翻腾,跪在甲板上连黄色的胆汁都吐尽了,停泊却遥遥无期。吐到几乎瘫软也得顾及船员们的一日三餐。木帆船的厨房设在船舱底部,父亲一点一点地挪过去,船颠簸,脚无力,手颤抖,他强忍身体的极度不适,淘米、洗菜、生火,实在受不住就蹲下来,靠在灶旁缓一缓,或喝下一碗凉水等待新一轮的呕吐。吐完再喝,喝了又吐,如此循环。③父亲跟我聊起这些时,一脸的云淡风轻,他说这是每个海员的必经之路,晕着晕着就晕出头了,一般熬过一年就不晕了。④也因为有这样一位海上的父亲,我跟弟弟从小的物质条件算是相对优越的。小岛闭塞,交通不便,父亲带回来的东西,都是那么稀奇。⑤荔枝最不易保存,却是我的最爱。父亲每次去海南就会多买一些,装进篮子,挂在通风的地方。到家需行驶一周甚至更长时间。他每天仔细地查看、翻动荔枝,捡“流泪”了的吃掉,将还新鲜的留着,几斤荔枝到家后往往只剩十来颗。看一双儿女吃得咂嘴弄唇,父亲不住叹气:要是多一些就好了。⑥父亲走出木帆船的厨房,是三年之后了。其时,木帆船已老旧,父亲被调到了机帆船,锚泊系岸、海面嘹望、开舱关舱、手动掌舵、柴油机维护等等,他早做得得心应手。船上经常会为争取时间连夜装货卸货,寒冷的冬夜,父亲和其他船员奋战在摇摆不定的甲板上,一夜下来,他们原本古铜色的脸被海水、雨水泡白了,皱皱的,像糊上去一层纸。脱掉雨衣后,一拳头打在身上时,衣服上就会滴下水。⑦那是父亲海员生涯里的第一次生死历险。夜里11点多,父亲刚要起来换班,突然听到一声天震地骇的“砰”,同时,整只船像被点着的鞭炮似的蹦了起来。父亲的脑袋嗡嗡作响,五脏六腑都像是要跳脱他的躯体。触礁了!他在第一时间冲了出去。船体破裂,过不了多久,海水将汹涌而入,将他们卷入巨腹。⑧船长紧急下令,把船上能漂浮的东西全部绑在一起制成了临时“竹筏”,大家紧张忙乱到来不及恐惧。待安全转移到“竹筏”上,等待救援的父亲才感到后怕。环顾四周,大海浩渺,黑得像涂了重墨,望不到一星半点的灯火。彼时正值正月,带着腥咸味的海风凌厉地抽打着他们的躯体,父亲的额头却不停地冒汗。时间一点点过去,他的绝望越来越深。老船员们不断地给他打气:一定要牢牢抓住“竹筏”,只要有一丝生的希望就绝不放弃。幸运的是,天亮时,有一支捕捞队刚好经过这片海域,救起了他们。⑨多年后,父亲早已被各种大大小小的惊险事故磨炼得处变不惊,而对于留守岛上的人,担惊受怕却从未停止。每到台风天,母亲都会面色凝重地坐在收音机前听天气预报。我跟弟弟敛声屏气,每一个字都似渔网上的铁坠子,拖着我们的心往下沉。直等到那来自茫茫大海的信息反馈,我们才在一次次的确认中获得慰藉和力量。⑩我见过父亲在陆上生活的百无聊赖和郁郁寡欢。父亲所在的那艘2600吨的大货船,货舱高达四五米,进出都必须爬梯子。几次爬进爬出后,不知道是不是体力不支,父亲竟一个趔趄滑倒于货舱底部,导致手臂骨折,被送上岸休养。待在家的父亲看起来羸弱而颓废,埋头从房间走到院子,又从院子回到房间,一天无数次。他三番五次打电话给同事问船到哪了,卸货是否顺利,什么时候返航。他像条不小心被冲上岸的鱼,局促、焦躁、魂不守舍,等待再次回到海里的过程是那么煎熬。⑪就休息了一个航次,还未痊愈的父亲便急吼吼地赶回船上。母亲望着他的背影咬牙道:“这下做人踏实了。”⑫我时常想起那个画面:水手长父亲右手提起撇缆头来回摆动,顺势带动缆头做45度旋转,旋转2到3圈后,利用转腰、挺胸、抡臂等连贯动作,将撇缆头瞬时撇出,不偏不倚正中岸上的桩墩。船平稳靠岸。父亲身后,大海浩瀚无际,寂然无声。(选自《读者》,有删改)12.父亲在大海中真正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请根据提示,梳理概括表格内容。船的变化木帆船(1)千吨货船经历的磨难晕船呕吐(2)(3)1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开头和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14.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⑨段划线的语句。15.本文题目为“海上的父亲”选文第⑩段写父亲在陆地上的生活,有人认为应该删掉,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看法。16.大海这一平台的深沉和动荡赋予了父亲超乎常人的警觉和灵敏,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17.选出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A.选文第③段写父亲回忆海上生活的感受,是想告诉我成功需要勇敢地面对困难,肯于坚持不放弃的道理。B.第⑤段画线句写出荔枝不好保存,父亲吃荔枝讲究方法,表现父亲的智慧。C.选文第⑪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写母亲面对伤情未愈的父亲急匆匆赶回船上的行为,很是生气无奈,但更多的是对父亲的牵挂和理解。D.父亲海员生涯的起点是船上厨师,后来成为水手,多年后成为水手长,这些变换见证了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变迁,也见证了父亲的蜕变、成长。【答案】12.机帆船触礁险些丧命(触礁逃生)遇大大小的惊险事故(滑倒骨折)13.开头:交代了父亲生活工作的环境,(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出大海深广、动荡的特点,暗示船员生活的艰辛、危险,为下文父亲海上船员生活所遇到的不适以及生死危险做了铺垫。结尾:写父亲身后的大海广阔平静,暗示父亲经过多年的海上生活已经历练得坚强沉稳,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14.比喻的修辞,将听到的坏消息比作渔网上的铁坠子,形象地写出了遇见台风天我们心情的紧张沉重和对父亲安危的担忧。(侧面烘托父亲工作的凶险)15.我认为不应该删掉,此段写父亲在陆地上的生活百无聊赖和郁郁寡欢,是为了衬托父亲对海上工作的热爱以及自觉的工作担当(有责任的),所以不必删掉。16.吃苦耐劳,坚韧顽强:晕船的父亲呕吐不止,但仍然强忍身体的不适坚持做事。热爱本职工作,工作认真负责:受伤在家休养期间,也关心船上的事,病未痊愈就急着赶回到船上。有家庭责任心,爱家人:为了家庭辛苦地工作,每次出海,都尽可能地为孩子买喜欢的食物。技艺精湛,能力突出:父亲抛锚动作沉稳娴熟,不偏不倚正中岸上的桩墩。17.B【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第一空:根据第⑥段中的“其时,木帆船已老旧,父亲被调到了机帆船”可得:机帆船。第二空:根据第⑦段中的“触礁了!他在第一时间冲了出去”和第⑧段中的“幸运的是,天亮时,有一支捕捞队刚好经过这片海域,救起了他们”可得:触礁逃生。第三空:根据第⑩段中的“父亲竟一个趔趄滑倒在货舱底部,导致手臂骨折,被送上岸休养”可得:滑到骨折。【13题详解】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解答时,要先阅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旨和主要人物特点,然后结合景物描写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在结构、内容、人物等方面的作用。文章开头写“父亲眼前,大海浩瀚无边,深广动荡”,接下来叙述父亲的“海员生涯”,结合开头“父亲每每回家,都携一身淡淡的海腥味。他从来不会在家逗留很久,船才是他漂浮的陆地”可知,父亲是在海上工作,而海给父亲的印象是“浩瀚无边,深广动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海上。景物描写起到交代故事发生背景的作用;大海“深广”“动荡”的特点,也预示着父亲将面对海上生活的艰辛和危险,突出了海给父亲的印象是深不可测、动荡不安,暗示了父亲的内心,与第②段“帆船在浪里翻腾,食物在胃里翻腾”衔接紧密。开始时父亲不适应海上的生活,并且遭遇了许多危险,故开头的写景句写出了海洋给父亲的船员生活带来的艰辛和危险。文章第⑫段中“父亲身后,大海浩瀚无际,寂然无声”,同样是是景物描写,内容上,描写出大海宽阔无垠,没有声音,平静安详的特点,暗示了父亲多年在海上寂寞的生活,多年海上的工作和生活已经让父亲历练得沉稳、内敛,突出了父亲工作的不易。结构上,与文章第①段“父亲眼前,大海浩瀚无边,深广动荡”形成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14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赏析。“每一个字都似渔网上的铁坠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听到的坏消息比作渔网上的铁坠子。铁坠子沉重而尖锐,以此为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们在听天气预报时心情的沉重与对父亲的担忧。正是因为父亲工作的凶险,所以我们才会如此担心。故此处比喻还从侧面表现了父亲工作的凶险。【15题详解】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回答此题,首先要表明态度,不应该删掉。第⑩段“待在家的父亲看起来羸弱而颓废,埋头从房间走到院子,又从院子回到房间,一天无数次。他三番五次打电话给同事问船到哪了,卸货是否顺利,什么时候返航。他像条不小心被冲上岸的鱼,局促、焦躁、魂不守舍,等待再次回到海里的过程是那么煎熬”可知,写了父亲因伤不得以回到岸上休养,但仍然不放心船上的事情,从侧面衬托了父亲对海上工作的热爱,对工作认真负责、有担当的态度。因此这一段不应该删掉。【16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结合第②段“木帆船的厨房设在船舱底部,父亲一点一点地挪过去,船颠簸,脚无力,手颤抖,他强忍身体的极度不适,淘米、洗菜、生火,实在受不住就蹲下来,靠在灶旁缓一缓,或喝下一碗凉水等待新一轮的呕吐。吐完再喝,喝了又吐,如此循环”可知,刚在海上工作时,父亲非常不适应,但是他没有抱怨屈服,而是坚持着完成自己的工作,后来成长为水手长,工作得心应手,看出他的坚强和吃苦耐劳,有坚韧顽强的性格;结合第⑥段“父亲被调到了机帆船,锚泊系岸、海面嘹望、开舱关舱、手动掌舵、柴油机维护等等,他早做得得心应手”“多年后,父亲早已被各种大大小小的惊险事故磨炼得处变不惊”可知,父亲从木帆船到机帆船,再到千吨货船,从厨师到水手,再到水手长,体现了父亲吃苦耐劳,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结合第⑪段“就休息了一个航次,还未痊愈的父亲便急吼吼地赶回船上”可知,父亲是一个热爱工作,认真负责,有担当的人;结合第④段“也因为有这样一位海上的父亲,我跟弟弟从小的物质条件算是相对优越的。小岛闭塞,交通不便,父亲带回来的东西,都是那么稀奇”和第⑤段“荔枝最不易保存,却是我的最爱。父亲每次去海南就会多买一些,装进篮子,挂在通风的地方。到家需驶行一周甚至更长时间。他每天仔细地查看、翻动荔枝,捡‘流泪’了的吃掉,将还新鲜的留着,几斤荔枝到家后往往只剩十来颗”可知,父亲具有高度的家庭责任心,对子女有着细致深切的爱,是一位可亲可敬的父亲。【17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B.有误,结合⑤段中“荔枝最不易保存,却是我的最爱……看一双儿女吃得咂嘴弄唇,父亲不住叹气:要是多一些就好了”就可知,第⑤段画线句写出荔枝不好保存,父亲吃荔枝讲究方法(吃难以继续保存的),表现出父亲对子女的爱;故选B。(三)(15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材料一】①茶的历史悠久,其所携带的文化含量也精深、庞杂、厚重。就拿“围炉煮茶”来说,在古代称为茶宴,是朋友间以茶为宴席的一种品茗清谈之举,始于南北朝,兴盛于唐宋,曾被视为文人骚客社交、寄情抒怀的表征。茶汤煮好,朋友们谈笑风生,对一杯茶汤进行品鉴,从而实现与客人饮茶经验的积累和人生感受的分享,唤起对美的想象以及对生命的感悟。②今天,古老的茶文化经由网红经济的开垦,在现代土壤中被重新激活焕新,这样的“打开方式”令人欣喜。其实,和古人相比,“围炉煮茶”的走红,不在茶叶,也不在器具,而在于场景、在于形式、在于时间,饮茶已经脱离了单纯的生理需要,走向社交、心灵慰藉、疏解情绪等层次。围聚的形式背后,是年轻人要______。③不论是喝茶还是品茶,不论是一人独饮还是邀友会饮,不论是对茶本身的生理感受还是茶宴所包含的丰富文化意涵,都能涵养生命,使生命片刻间脱离庸常和俗世,获得从容、灵动的生命体验。④随着对茶文化的不断发现和挖掘,更多的老传统将会嬗变为新风尚,进而演变为新的传统,古老的茶文化也将被更多年轻人所接受,并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节选自红星新闻,有删改)【材料二】近期随着“围炉煮茶”这一新兴吃茶方式逐渐风靡,中国多地都市掀起一股冬季消费新风潮,“围炉煮茶”成为了年轻人社交的新宠,以下是各平台调研情况:调研平台调研时间调研面目调研数据大众点评2022年11月以来“国炉煮茶”关键词搜索量比2021年同期增长1173%2022年12月新增“围炉煮茶”服务实体商家比同期环比上涨326%2022年12月“围炉煮茶”消费群体20~30岁的年轻人占57%抖音2022年12月“围炉煮茶”话题的视频播放量40.7亿次微博2022年12月“围炉煮茶”话题的阅读量超1.1亿次(以上数据来源于《新京报》客户端,有删改)【材料三】乘着走红的东风,更多商家支起茶摊。但在围炉煮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同时,质疑也相伴而来。对于真正爱茶的人来说,围炉煮茶炭火火力不好控制,其实并不合适冲泡所有的茶叶。对于追求体验的人来说,并非所有的网红消费都能经得起一次实地体验地考察。经过第一波的“跟风”,在一篇篇“种草”笔记后,“拔草”“避雷”帖已相继涌现。不菲的价格、廉价的茶点、良莠不齐的茶叶、烤糊的红薯板栗……在现实的杯盘狼藉面前,所谓的“氛围感”“松弛感”难免有点失真。当新鲜感过去,当滤镜被摘除,围炉煮茶这门生意如何才能做得长久,成为摆在从业者面前的新问题。(节选自《人民日报评论》,有删改)【材料四】1月22日大年初一,一男子陪70多岁的母亲在家中用铸铁炭火炉围炉煮茶,因天冷关闭门窗,导致两人一氧化碳中毒。急救人员赶到现场时,母子二人已没了心跳。一氧化碳中毒对全身的组织细胞乃至各器官等均有毒性作用,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尤其值得强调的是,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并不是清醒之后就没事了!”专家说,中毒者如果得到及时的抢救,绝大多数能够恢复正常。但部分严重中毒者在意识恢复正常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假愈期”,还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发呆、记忆力严重减退、无故傻笑或行为失常等,称“迟发性脑病”。所以中毒后一定要经过医院的系统性的评估与充分治疗,以免出现不可逆的大脑损伤。中国消防也对此在社交平台发出提醒:大家煮茶时也要注意消防安全哦。切记可燃物远离炉火;木炭在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使人头晕头痛甚至窒息,所以一定要注意保持通风。(节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18.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的“围炉煮茶”称为茶宴,始于南北朝,兴盛于唐宋,是朋友间以茶为宴席的一种品茗清谈之举。B.对于追求品茶体验的人来说,只有部分网红消费能经得起实地体验地考察。C.2022年12月在微博平台上调研到与“围炉煮茶”相关的话题阅读量不止1.1亿次。D.一氧化碳中毒对全身的组织细胞均有毒性作用,中毒者意识恢复正常后保持通风,呼吸新鲜空气即可避免不可逆的大脑损伤。19.根据上下文,请补齐材料一中年轻人喜欢“围炉煮茶”的原因。20.材料二图中除列图表和列数字以外,还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21.材料三加点的词语“所有”不能删掉的原因是什么?对于真正爱茶的人来说,围炉煮茶炭火火力不好控制,其实并不合适冲泡所有的茶叶。22.请你根据“围炉煮茶”出现的问题,结合以上材料内容,为“围炉煮茶”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答案】18.D19.舒缓压力、与朋友畅谈、追求精神自由等等,符合上下文意思。20.举例子和作比较,列举了“大众点评”等各平台“围炉煮茶”调研项目和数据,准确具体突出说明“围炉煮茶”新兴吃茶方式受到各平台的关注。(“围炉煮茶”搜索量,服务实体商家增长率高,年轻消费群体占比高)从而说明“围炉煮茶”这一新兴吃茶方式逐渐风靡,多地掀起冬季消费新风潮,“围炉煮茶”成为年轻人社交的新宠。21.“所有”是全部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强调说明围炉煮茶炭火火力不好控制,不是全部茶叶都适合冲泡,也有一部分茶叶不适合冲泡。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有分寸,符合事实,如果删掉,过于绝对,与原意不符。22.①挖掘茶文化内涵,宣传我国的茶道特色,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②制定合理价格,保证食品质量;③注意消防安全,炉火远离可燃物,保持通风。【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有误。结合材料四第二段“中毒者如果得到及时的抢救,绝大多数能够恢复正常。但部分严重中毒者在意识恢复正常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假愈期’,还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发呆、记忆力严重减退、无故傻笑或行为失常等,称‘迟发性脑病’”,此选项中认为“中毒者意识恢复正常后保持通风,呼吸新鲜空气即可避免不可逆的大脑损伤”与材料内容不符;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补写。联系材料一第②段“其实,和古人相比,‘围炉煮茶’的走红,不在茶叶,也不在器具,而在于场景、在于形式、在于时间,饮茶已经脱离了单纯的生理需要,走向社交、心灵慰藉、疏解情绪等层次”中的“走向社交、心灵慰藉、疏解情绪等”,可将年轻人喜欢“围炉煮茶”的原因概括为:交际需要、丰富精神内涵、舒缓压力等等。【20题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及说明方法。材料二表格中大众点评平台的调研数据2022年12月新增“围炉煮茶”服务实体商家比同期环比上涨326%,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围炉煮茶”服务实体商家数量增多。表格中列举了“大众点评”“抖音”“微博”等平台不同调研时间开展的调研的数据,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围炉煮茶”这一新兴吃茶方式逐渐风靡,中国多地都市掀起一股冬季消费新风潮。【21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所有,是一切、全部的意思。结合“对于真正爱茶的人来说,围炉煮茶炭火火力不好控制,其实并不合适冲泡所有的茶叶”的内容可知,“所有”在句中起修饰限制作用,强调说明乐围炉煮茶炭火火力不好控制,不是全部茶叶都适合冲泡,也有一部分茶叶不适合冲泡。如果删去,过于绝对,与实际情况不符。“所有”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所以不能删去。【22题详解】本题考查结合文本探究能力。结合材料一第①段“茶的历史悠久,其所携带的文化含量也精深、庞杂、厚重”,第④段“随着对茶文化的不断发现和挖掘,更多的老传统将会嬗变为新风尚,进而演变为新的传统,古老的茶文化也将被更多年轻人所接受,并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可提出建议:不断丰富茶文化内涵,传承和发展茶文化,让茶文化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结合材料三“不菲的价格、廉价的茶点、良莠不齐的茶叶、烤糊的红薯板栗……当新鲜感过去,当滤镜被摘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