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6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1页
赣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6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2页
赣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6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3页
赣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6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4页
赣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6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赣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

2014年赣南师范学院6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

2013年赣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

第二部分相关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75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70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一部分赣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考研真题

2014年赣南师范学院6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研真题

2013年赣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

第二部分相关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75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研真题及详解

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考试科目代码:754

考试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请将答案注明题号写在答题纸上,试题纸上做答无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怎样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简述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理解。

3.怎样理解价值增殖过程是到达并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4.简析竞争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5.为什么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长期性和艰

巨性?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辩证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

2.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

文化发展。

3.资本不能从商品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商品流通中产生。

4.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二者不存在什么差别。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试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

2.为什么说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

问题?

参考答案

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考试科目代码:754

考试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请将答案注明题号写在答题纸上,试题纸上做答无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怎样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

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

容:

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

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的哲学派别;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划分了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哲学派别。

(2)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

到的问题。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

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

动都不可能实现。

(3)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

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

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

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2.简述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理解。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而总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

的理解主要包括: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马克思产生以前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错

误在于,离开了人所存在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

和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

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

质。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劳动创造了人,人类

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

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

(3)“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

①说明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机的,它们彼

此影响、制约、渗透,形成纵横交错的统一体。

②各种社会关系在有机统一的联系中不是并列的、平等的,它们在

决定人的本质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物质关系,特

别是生产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它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社会关

系。

(4)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

人的本质不仅不是抽象的,而且不是永恒不变,是随着历史的发展

而发展的。这是因为,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5)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着,但不是人的本质

属性

①马克思主义承认并重视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

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着、基础和前提,没有自然属性就谈不上人类的生

存和发展。人的本质主要体现的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人不仅

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所以,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

②人的社会属性虽然以自然属性为基础,但是,历史和现实中的人

所具有的自然属性都是经过其社会属性洗礼的,都包含有相应的社会内

容。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生物本能与动物的本能是有区别的,如果否认人

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就会将人与动物混为一谈。

3.怎样理解价值增殖过程是到达并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答: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

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

的增殖过程。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价值增殖过程是到达并超

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1)价值增殖过程是到达“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价

值的补偿过程。雇佣工人与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商品生产劳

动,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作用于生产资料,在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

同时,把已经消耗或转换形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形成新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工人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耗费了抽

象劳动,形成商品新的价值。这部分价值正好补偿了其预付资本价值。

但这个层次仅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价值增殖的目的

没有实现。

(2)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价值增值过

程。资本家要想获得价值增殖,必然要求生产超过这一资本价值补偿

的“一定点”。由于资本家购买了工人一天的劳动力,就获得了一天的劳

动力使用权。为了实现资本价值的增殖,资本家必然要把工人的劳动时

间延长。在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劳动时间中,剩余价值生产得以实

现,价值增殖过程完成。

4.简析竞争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答:资本集中是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

资本的过程,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家所支配。它是资

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结果。竞争与资本集中的关系是:竞争会导致资本

集中,而资本的集中又会使竞争更加复杂和剧烈。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初期,处于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商品经济

发展阶段。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展开你死我活的竞争,为

了在竞争中获胜,除了加强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外,还必须不断积累资

本,扩大生产规模。竞争是资本集中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之一,在竞争

中,较大的资本能广泛地使用先进技术,采取最新的劳动组织,提高设

备利用率等等,因而处于优势。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败,较大资本吞并

较小资本。因为竞争中总是大企业战胜中小企业,使生产和资本进一步

集中。

5.为什么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长期性和艰

巨性?

答:社会主义是在原有社会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经济文化

相对落后国家由于自身先天不足,特别是没有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发

展,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因而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然表现出特殊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经济

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原因主要包括:

(1)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只有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

上,才能取得最终的全面胜利。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的经济基础

普遍比较薄弱,要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后胜利,就必须把大力发展商

品经济、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作为根本任务。完成这个任务,

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疑需要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经过长时间

的努力,同时这也是艰巨的历史任务。

(2)封建主义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由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

充分发展,农民还占人口的多数,封建主义残余在各方面还有着广泛而

深远的影响。

(3)国际生存环境复杂险恶

①要面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以至地理上

的包围,处理好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任务十分艰巨。

②要大力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和民主独立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

斗争,同第三世界国家结成广泛持久的联盟,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

上给予必要的援助。

③社会主义国家还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

系问题。既要按照国际主义原则加强互助合作,又要坚持各国完全平

等,独立自主,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反对大国主义和各种形

式的民族主义。

(4)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经验可

以借鉴。这就需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在实践中去发展马克思主

义,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模式。探索的过程不可能

一帆风顺,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误,要走曲折的道路,甚至还可能

出现历史倒退现象,这无疑都会增加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

长期性。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辩证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解析】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辩证的否定

观基本内容包括: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

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

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

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

文化发展。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

定上层建筑。权利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

程度的产物,受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很大程度上

依赖于经济结构的组成。有着不同经济结构的社会是孕育不同的社会文

化的基础。而文化的发展方向必然会给经济结构带来不同程度的影

响,,也必然会影响政治权利。所以说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

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3.资本不能从商品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商品流通中产生。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解析】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能从商品流通中

产生,又不能不从商品流通中产生。”剩余价值不能从商品流通中产

生,又不能不从商品流通中产生,主要原因包括:

(1)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

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

等价交换只是价值的变换。

(3)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资本家不把货币

投入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

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和实现。

4.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二者不存在什么差别。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解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既紧密联系又不完全相同的概

念,主要表现为:

(1)经济增长是一个明确的可度量标准,主要是指经济总量诸如国

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也可以用人均生产的增加量和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来表示。关心的重点是物质方面的进步、生活水准的提

高。

(2)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结

构变化等方面的均衡、持续和协调的发展。它不仅关心国民生产总值的

增长,更关心结构的改变,以及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价值判断、意识

形态的变革。经济发展着眼长期而不是短期。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概括为: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手

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不能离开经济发展这个目的去一味追

求经济增长速度,那样会导致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失调、经济大起大落和

社会不公及社会剧烈动荡。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试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

答: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

论,亦称唯物史观。

(1)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

①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

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

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

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

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

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

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

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

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

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

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

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

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

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

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2)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

①使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第一次彻底地贯彻到了社会历史领域,把

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逐了出去,宣告了唯

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②学习历史唯物主义使人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

的必然性,看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并找到

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真正掘墓人—无产阶级。从而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

变成科学。

③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克服

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缺陷,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完备的彻

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④为各门具体的社会历史科学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和科学的社会历

史研究的方法论,从而使社会历史科学第一次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

⑤历史唯物主义也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提

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

2.为什么说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

问题?

答: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

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

为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原

因主要包括:

(1)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

重大成就的主要经验之一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既革除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揽一

切的做法,又没有照搬西方国家所谓的自由市场制度,而是既不断扩大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扩大市场机制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

我国经济中的作用,又不断改进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历史经验

告诉我们,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仍然要依靠政府和市场作

用的紧密结合。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走向完善

的过程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要求,完

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该是能够充分利用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的

经济体制。

(2)政府和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

政府是经济管理和调控主体、涉及发展全局的重大利益协调主体,

市场是把政府同各类微观经济运营主体连接起来的桥梁、配置各类经济

资源的基础环节、媒介产权产品和其他要素交换活动的基本场所。政府

和市场的关系决定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走向和运行质量。政府行为往

往表现为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市场功能往往表现为供求、价格自发调

节和自由竞争,两者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缺一不可。因为政府行为不

可能完美无缺,市场功能也不可能完全有效,两者都有弱点,都存在局

限性,需要协调互补。

(3)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的优点与局限性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高度重视政府的作用,也要高度重视

市场的作用,原因主要包括:

①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

货膨胀,促进重大结构优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同时,积极完善和规

范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秩

序,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如果政府管理和调控的范

围、力度超过了弥补“市场失灵”、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

或干预的方向不对路、形式选择失当,其结果非但不能纠正市场失灵,

反而会抑制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

②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和

资源配置手段,它具有任何其他机制和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优势,但也

存在着自发性事后调节、催生过度垄断、排斥公共利益、引发两极分化

等固有的功能缺陷,而且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克服。完全摒弃政府管理和

调控的市场经济会使其缺陷大于优势,导致“市场失灵”。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是寻求政府行为和市场功能的最佳结

合点,使政府行为在调节经济、弥补市场功能失灵的同时,避免和克服

自身的缺位、越位、错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

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4)我国经济体制既存在政府干预过度问题,也存在“市场失灵”问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但在政府和

市场关系的处理上,仍存在许多不足,政府作用和市场功能都亟待进一

步完善。

①在政府作用方面,不合理的限制性规章制度和审批程序过多过

细,各种政策工具选择搭配不适当,过多运用行政性手段干预市场主体

特别是微观主体,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对公共产品生产分配的

管理调节作用弱化,影响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

②在市场功能方面,不少企业为获取市场高额利润对自然资源进行

掠夺性开采,大量排放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一个时期以来,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过度市场化,造成利

益导向扭曲,使公共服务长期处于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状态,等等。这

些问题近年来虽有不同程度解决,但从总体上看,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以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为核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深

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和更好发挥政府作

用,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

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金融体制,使市场这

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够扬长避短、有机结合,都

得到有效发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

真题及详解

中央财经大学

二零一四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3)

注意:本试题所有答案,应按试题顺序写在答题纸上,不必抄题,

写清题号。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5分)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真理的相对性

3.对立统一规律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5.能动的反映论

6.社会主义民主

二、辨析题(共40分)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在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中,“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含义就是要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全部作用。(15分)

2.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对发展中国家既有积极

有效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10分)

3.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

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

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15分)

三、论述题(共40分,每题20分)

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

制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论述如

何在我国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

四、材料分析题(共40分)

材料:从福特建立生产线至今的100年工业发展历史中,虽然工业

运行、组织、管理的各个方面一直不停顿地在完善、发展与变换形式,

但革命性的变革却并没有发生。在人类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以信息技术

为支撑的新的革命性变革发生了,一场类似蒸汽机式的工业革命再一次

震撼着工业领域。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发生了一

场覆盖全球的新经济革命,从一般消费品的生产和交易开始,全面改变

着工业经济的利润模式与经济运行模式。

根据材料,谈谈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所带来的全球生产方式的

新变革。

参考答案

中央财经大学

二零一四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3)

注意:本试题所有答案,应按试题顺序写在答题纸上,不必抄题,

写清题号。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5分)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答: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具体内容表现为:①地理环

境是指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

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②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

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

用。③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

力量。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

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它的变化发

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

发展。

2.真理的相对性

答: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即是指人们在一

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真理的相对性的含

义主要包括:

①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到

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

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这是真

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特定

的真理不仅所反映的对象在范围上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确程度也是有限

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

即在认识的深刻程度上、精确度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性的。这是

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3.对立统一规律

答: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

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

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

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

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

性。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

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工人为主要特征的社

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阶段,

是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特征主要包

括:

①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

式。

②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用以剥削雇佣工人;无产阶级则一无所有,

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过活。

③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资本主义生产

的实质。

④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⑤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上,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资产阶级专政的

国家政权、法律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5.能动的反映论

答:能动的反映论,即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并不

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消极的、被动的产物,而是在人与客观世界相

互作用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

对同一事物所产生的映像,除随当时处境和过去经历外,还随需要而转

移。所以大脑反映客观现实是主动的,其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反映的选择

性。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它能支配和调节人的

行为活动,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履行现实。人通过实践经验的积

累,就可透过所反映的现象揭露事物的本质,并通过实践把主观的反映

见之于客观,以变革客观世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还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把认识看作是一

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辩证过程。

6.社会主义民主

答:社会主义民主又称“无产阶级民主”,是新型的民主,是无产阶

级和广大人民享有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民主,就是在集体专制下的公平

与自由的形式。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土地归国家所有,个人只有使用权,

这是与资本主义的最本质区别。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

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

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

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

度。

社会主义民主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共有制。社会主义

民主是对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的辨证统一,没有人民民主就不能有效

的对敌人实行专政,而对敌人的专政又是人民民主的保障,在人民内部,

是民主和集中的辨证统一。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的

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的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依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建

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和

根本任务之一。

二、辨析题(共40分)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在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中,“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含义就是要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全部作用。(15分)

答: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

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建设和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但同时也要积极发挥政府对市场的指导作用。因为市场经济虽然是人类

社会迄今为止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手段,具有任

何其他机制和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优势,但它同时也存在着自发性事后

调节、催生过度垄断、排斥公共利益、引发两极分化等固有的功能缺

陷,而且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克服。完全摒弃政府管理和调控的市场经济

会使其缺陷大于优势,导致“市场失灵”。市场经济只有在市场和政府的

最佳结合下,才能持续、长久、健康的运行。

2.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对发展中国家既有积极

有效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10分)

答: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既有积极的方

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的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

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

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②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得以充分发挥。

③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

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④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

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的消极后果

①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②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

发生。

③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

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

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④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

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

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3.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

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

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15分)

答: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赋予人类生存

发展的基本条件,人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

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

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

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

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

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2)人的能力在发展中可以逐步的改造自然,改造的后果由包括人

类在内的自然整体承担。人类如果对自然界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就必将会受到自然界报复。

三、论述题(共40分,每题20分)

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具有一致性。辩证唯物主

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党确立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

党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实际工作

的指导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思想路线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普

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思

想路线的统一具体表现为: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关于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

理论。思想路线是哲学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化,即作为指导思想而

体现于实际工作各个方面的哲学路线。思想路线和认识路线在本质上是

同一的。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

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

线,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最精练、最简要的概括。辩证唯物主

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

是。党的思想路线又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路

线,表现在实际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具体化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

是的思想路线。

(3)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

是,就是尊重实践,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和群众的实践活动作为党观

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为了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理论

联系实际。坚持在实际工作中贯彻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指

导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4)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是能动的反映论,而不是旧唯物主义的机械的反映论。能动的反映论,

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尊重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理论依

据。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和目的,就是要在正确认识客

观世界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5)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

是否真正做到了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证明。通过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真理的过程。

党的思想路线正是体现了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6)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

级及其政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据。历史的经验证明,党的思想路线是

否正确,是否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关系到革命和建设事业的

成败。贯彻党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总之,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世界观和

方法论的统一、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历史和现实反复证

明,思想路线是否正确,关系到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只有不断地解

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我们的思想和理论

才能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历

史的具体的统一。党的思想路线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统一的。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

制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论述如

何在我国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

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

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

现在:一是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二是生产力的变化发展

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生产关系虽然被生产力所决定,但它并

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与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力不适合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甚

至破坏生产力。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不断处于发展变化

之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一个由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

产力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循环过程,每一次循环都使人类

社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

①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阐述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

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

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

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

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

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②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

度的原因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的来说是比较低的,并且发

展不平衡,既有现代化的大生产,又存在着以手工业为主的农业和手工

业,这种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必然要求有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同它相

适应。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其他经济成

分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这种从国有经济到个体私营经

济的多层次的经济结构,适应多层次的生产力的状况,促进了各个层次

的生产的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

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是十分必要和正确的。

③我国新形势下如何巩固公有制的主导地位

a.应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

影响力。

按照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促进公平竞争的要求,继续推进国有经济

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健全现代企业制

度;进一步加快垄断行业分类改革,特别是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

开、政事分开,打破行政性垄断;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制

度,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监管透明度。要坚持有进有退、

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规范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行

为,防止片面的“国退民进”、“只讲‘退’不讲‘进’”的倾向。

b.应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c.

还应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

的新格局。

四、材料分析题(共40分)

材料:从福特建立生产线至今的100年工业发展历史中,虽然工业

运行、组织、管理的各个方面一直不停顿地在完善、发展与变换形式,

但革命性的变革却并没有发生。在人类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以信息技术

为支撑的新的革命性变革发生了,一场类似蒸汽机式的工业革命再一次

震撼着工业领域。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发生了一

场覆盖全球的新经济革命,从一般消费品的生产和交易开始,全面改变

着工业经济的利润模式与经济运行模式。

根据材料,谈谈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所带来的全球生产方式的

新变革。

答:马克思指出生产方式是“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

式”。生产方式是不同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独立范畴;是生产力诸要

素的结合形式与作用方式。生产方式具有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表现为

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两种形态。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传导机制,对社会的发展变革起着导向作用。由于生产方式决定着生

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生产方式的变化能够改变社会经济结构,从而

实现对社会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

当前的信息化浪潮,正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通过信息网络改变着传

统的生产方式。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网络化、社会化等新特

征,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趋向公平化、民主化,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体

制的变革。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信息技术和互

联网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全球生产方式带来了新变革。信息技术和互

联网的发展所带来的全球生产方式的新变革主要包括:

(1)劳动方式的变化

劳动方式属于物质生产方式的范畴,信息网络对劳动方式的影响主

要通过改变生产技术条件和生产组织形式这两条途径。

①互联网是信息网络的主要代表,互联网的主要特征是:“促进以前

不得侵犯的个体拥护的共享,进一步推进信息共享这一目标。”一方面,互

联网使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各部门、各产业联合进行的方式加快技术革新

的速度,促进生产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互联网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速

度,在客观上为生产技术、工艺水平等提供了创新的动力和现实需要。

②信息网络在改变技术条件的基础上,使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

深刻的变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传统的生产组织形式逐渐暴

露出效率低下,反应滞后等缺陷,随之产生出了适应信息化要求的网络化

生产组织形式。这种新型组织形式不仅在企业内部实现信息的纵向传

输,同时也实现了在不同企业之间的外部信息横向连通。使原本独立的

经济体以互补性协作的关系相互关联,从而实现创新和共赢。

信息网络通过对劳动方式的改变,打破了信息资源的界限,加强了社

会分工的专业化程度,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2)生产形式的变化

信息网络对生产形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上。资

本主义经济以市场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有很多缺陷,信息沟通是资源优

化配置的前提,完整准确的信息能促使各种资源获得最优配置,从而提高

资源配置效率。由于互联网自身是一种非排他性的公共资源,并且具有

信息完整性和传递快捷性等优点,所以网络的普及应用能够使交易双方

破除交流障碍,借助互联网获取信息,从而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不

合理消耗,推动经济自由化发展。

(3)生产的社会形式的变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

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

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

期。”这一论述表明生产的社会形式是区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根本标志。

在信息时代,信息和知识逐渐取代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者不

再单纯出卖劳动力,而是转向脑力支出,并且出现了信息转化为资本的现

象。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不必再经过资本家这一中间环节,开始走

向合作化、社会化的自主结合方式。这种新特征消除了劳动者在生产资

料占有上的不平等关系,资本主义所有制中的矛盾对立关系也逐渐弱化

了。

2014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70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研真题及详解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初试试题B卷

说明:1.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2.答题请写清题号,不必抄题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90分)

1.为什么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2.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3.试述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4.为什么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5.试述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

6.试述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

二、论述题(每题3分,共60分)

1.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联系的观点来分析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

在统一。

2.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

参考答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初试试题B卷

说明:1.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2.答题请写清题号,不必抄题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90分)

1.为什么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之所以

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是

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

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人类能够也只能够

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一原理不仅在哲学史上第

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

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具体表现为:

(1)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是

人所独有的活动,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它对物质世界的改造

是对象性的活动。

(2)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

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3)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

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

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

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

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社会

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

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社会的人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

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

性。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人通过实践

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实

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

2.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答: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

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

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特殊性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

殊性有三种情形: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

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

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

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

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

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

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

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矛盾的共性和个

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

的辩证发展过程。

3.试述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答: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偶然的转瞬即逝的方面,也有必然

的稳定的方面。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

定的联系。自然和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

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

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

别。

(1)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

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是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身躯和物质工具

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

控制自然界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客观

性是其根本特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违背规

律将会受到惩罚。

②但是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

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

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

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

①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

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

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②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

式复制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

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

律困难得多。社会矛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

性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

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

4.为什么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答: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

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

就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

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

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

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正是认识运动中实践和认识的这种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

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的

原因主要包括:

(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

成的。

①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

②从客观方面说,会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

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

就需要一个过程。

(2)从某个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

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对于认

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

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

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

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5.试述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

答: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

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

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

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

量。尽管不同形式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的形式有所不同,有的是在一次

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但是转移的总是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量。以生产

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

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

(2)可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

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

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的价值不是不变

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3)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

①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

泉。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

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

的唯一源泉。

②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

的唯一源泉。

③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

据。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因此,要确定资本家

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拿剩余价值和雇佣劳动者的可变资本相比,

而不应该把它去同全部资本相比。

6.试述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

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

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

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无产阶级

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

标志之一;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

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

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

意志进行改造;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建

立工农联盟,对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

(2)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又称“无产阶级民主”,是新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

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

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他的本

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3)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

①无产阶级专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列宁曾经把无产阶级

专政又称作“无产阶级民主制”,就是突出其发展民主的职能。随着专政

职能的逐渐缩小,民主职能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

展,最后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也将归于消亡。

②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和保证,是社会主义民

主进步的需要;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程度的不断提升,是无产阶级专政的

必然结果,最终将使无产阶级专政最后消亡。

二、论述题(每题3分,共60分)

1.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联系的观点来分析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

在统一。

答:(1)联系的普遍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普遍性

的三层含义具体包括: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

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

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

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

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

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

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

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①科学发展,包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它的核心;社

会和谐则包括了社会内在系统、人与人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和

谐。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两者相互对应、紧密联系,构成了内在的统

一。正确理解这种内在统一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