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杼弑其君教学设计-语文版_第1页
崔杼弑其君教学设计-语文版_第2页
崔杼弑其君教学设计-语文版_第3页
崔杼弑其君教学设计-语文版_第4页
崔杼弑其君教学设计-语文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崔杼弑其君》教学设计一. 课文解读《崔杼弑其君》记载了这么一个史实:齐庄公因通奸大臣崔杼妻,不但公然“骤如崔氏”(经常到崔杼家里去幽会),而且公开污辱崔杼,将崔杼帽子随意赐给别人。崔杼趁庄公入室幽会之机,“闭门”,“甲兴”,拒绝“请盟”(饶命),令卫兵箭射爬墙欲逃的庄公,使其坠地摔死。崔杼随即立景公为帝,自立为相,操揽大权。不料史官如实记下“崔杼弑其君”这一大逆不道的史实,崔杼大怒,杀之。史官的两个弟弟继续记,接连被杀。史官的三弟再记,慑于正义与英勇,崔杼只好作罢。三条生命,四个人前赴后继(还有一位“南史氏”“执简以往”),才保住了这段历史的真实。这段史实是唯真求实,秉笔直书的中国“良史”的典范(先河),是恪尽职守(把历史真实看得超过了生命),宁死不屈的民族脊梁的代表,是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充分挖掘,合理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熟读故事,讲述故事,在理解故事中承传求真务实的责任感、使命感、民族魂,学做高尚之人。这是教学的重点,恐怕也是编者的意图所在。自《春秋》收“崔杼弑其君”事略后,《公羊传》、《榖梁传》均有记载并略有评议,但记载最具体,处理最精当的还是《左传》。文章开篇“美之”二字是发轫,崔杼娶之,庄公通焉,崔杼弑君,许多党羽遭殃,史官三兄弟遇害,都是棠姜之“美”惹的祸(当然只是诱因而已)。庄公如何私通,崔杼怎样受辱而起“欲弑”之心,用语极简,但清晰透彻。弑的过程,仅着力写庄公的“三请”,既穷昏君的无奈可悲,又尽崔杼的执意狠毒。可见“其言简而要”。面对晏子的“不死”、“不行”、“不归”,崔杼“舍之”,用之,用大量笔墨写这段,既刻画了晏子形象,又侧显出崔杼的心机,同时也反衬出庄公无道。作者在此提供详实材料,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思考、权衡、评品是非的空间,可谓“事详而博”。这就是《左传》沿用的春秋笔法,即记载事实中寓褒贬。这是文本特色,适宜引导学生去品味,去探究,去吸取。因为简约,《左传》的文字省略较多,句与句间跨度较大,字词多用多义灵活多变。加上本文史实一直用于历史研究,文本用于中学教材尚属首次,可资参考的资料甚少。虽然教材注解较详细,但只是通义而不明规,学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难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本文学习的文字障碍不可忽略,教师须予点拨化解。二.教学设计以下两种设计,可兼收互补,仅供酌取参考。教学设计一(侧重内在赏析)实施设想在认真预习基础上,引导学生通文会义,由故事到人物,由内容到形式,由课内(认知感悟)到课外(拓展研究),由学古文到学做人,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循序渐进,求活求实,但不搞花架子,不搞字字落实。实施重点熟解故事,把握人物,玩味特色。实施步骤(一)预习要求.结合注释,熟读课文,疏解大意。.积累不能理解的字词句,以备堂上质疑交流。(二)学课环节.文字清障学生提出预习中发现的疑难,生生互动仍不能解决的,教师点化(点透要害,即结构规律)。学生未发现,确实是重难点的,教师补充。所有疑难,要求学生既听懂又记录,充实积累库。指导参考:⑴名词(助动词)的为动用法①东郭偃臣崔武子(为……做家臣)②偃御武子以吊焉(为……驾车)③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而死)④为社稷亡,则亡之(为……而亡)⑤若为已死而为已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为……做随死随逃的事情)⑥其人曰:“死(之)乎?”(为……而死)⑦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之)也,(为……而死)⑧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为……谋利)⑨崔杼立(之)而相之(为……做相,即做他的相)结构规律:①名词(助动词)名词(代词),即处于名词、代词宾语之前的名词、助动词作谓语时,含有“为……”而“动”的意味。②为动用法所随宾语有时省略(多为代词“之”),须补出才能识别确译,如例⑥⑦。⑨“立”后蒙后略“之”代景公,“立之”即使之立。⑵“是”作助词的前置宾语① 社稷是主(主社稷,对国家负起领导责任)② 社稷是养(养社稷,保国家利益)⑶假设的特殊表示“所”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⑷省略的承前与蒙后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曰:“晋必将报。”()欲弑公以说于晋……、两处的主语承首句“崔子”而省,而处动宾内容则蒙后句“欲弑公”而略。第二句“又”显示崔子“欲弑公”的两个理由(原因)。从内容联系看,后以分号为宜。.故事比赛⑴要求①在会义基础上,顺着原文,用白话转述故事,直至半脱稿甚至全脱稿上讲台讲述。在切合原作基础上,鼓励适当创作,以使情节更具体充实。②听者对照课文,予以品评得失。③教师欣赏,协调、辅助互动生温,出彩。⑵程序①同组互动,一人一段地讲述品评,指出问题,互相促进。②自荐与推荐结合,展示若干故事演讲。引导演讲者选取局部精彩情节,以求短而精。如:说一段崔杼弑君,晏子在崔杼弑君之后,太史四兄弟。③自由品评,不拘一格,目的是准确把握故事,加深学习印象,提高感性体验。.人物分析要求:①在熟悉故事的感性积累基础上,将人物的言行和事件因果前后联系起来进行理性分析,评价其思想品行与个性特征。②每次发言切入某一个人物或是从某一个角度,既要指出他是“什么”,又要说明他“为什么是”(即用人物本身的言行说话)。促成不同意义的争鸣。③品评以对话方式展开为宜,教师以主持人形式引领、参与、并相机点拨,适时扶正,保证品评有序有质有效。指导参考:崔杼:忍辱含羞,渐生弑心;“不朝”引诱,暗中布设;时机一到,心狠手毒。虽弑君有理,但在当时行之不义(弑君被视为犯上作难),所以,他唯恐真相败露,亮了家丑,担了罪名。当太史记下真相,二兄弟再记时,他连杀三人。直到太史三弟不惧以死仍然直书时,他才意识到正义是压不住的,只好作罢。这说明他弑君理直而心虚,同样不得人心。即使用现在的平等意识,平民心态去看,通奸与妻,蒙受大辱,也不至于非置人于死地而罢休。崔杼之所以弑君,之所以接二连三杀死无辜太史,是其权重气盛,不可一世(庄公是他立的,君主他也不放在眼里),不可侵犯,不可抗拒的地位与霸性决定的。由此折射出庄公的君位不稳,大权旁落的政局背景。对晏子的“不死”,“不行”,“不归”,既“舍之”,又用之,表现出崔杼个性的另一面:知人善用,深谋远虑,他留用晏子,是因为晏子“民之望也”,可以其“得民”,稳固自己的地位。庄公:好色,无道,公开地屡屡地到大臣家里与其妻私通,且任意羞辱其夫(身边的重臣),暴露其昏庸,不知轻重的恣肆妄为。他的被杀,有权力之争的背景,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咎由自取。晏子“若为已死而为已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的叹问,侧面印证了这一点。晏子:“枕尸股而哭”“三踊而出”,可见他对庄公之死哀之痛之,但并不敬之颂之,护之效之,因为庄公不是“为社稷死”,而是“为已死”。他信守为国家谋利,为百姓造福,而不唯国君,所以他成为“民之望”。他对崔杼弑君是不满的,但又“乃歃”为其所用,更多考虑的是以社稷的大局为重。这些都表明晏子是一位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贤臣。当然,晏子在崔杼弑君之后的言行,也不无免从虎穴的机变,这是晏子一贯的智慧。晏子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是多的。.特色品味要求:在熟悉故事,分析人物基础上,自然过渡到表现艺术评味上。感受多少说多少,教师可以点拨引路,不可完整灌输。比如,可引导学生看教材“相关链接”中《左传》简介,结合自己体会找感觉。指导参考:紧扣唐代史学家刘知已的两句话。“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品味,详见本案“文本研究”相关分析。“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史实记载之中。从记载用语的感情色彩和事件本身可以揣摩出来。对庄公:揭其无道(鄙视),现其可悲(同情)。对崔杼:现其受辱于人(同情),揭其残害于人(谴责),显其任用于人)(肯定)对晏子:欣赏、赞扬对史官:敬仰,称颂教学设计二(侧重于外显活动)实施设想对预习习惯良好,文言基础较好的同学,通过互动性的外显活动带动自主性的内化学习,使学生由被动学习,静态吸收,转为主动学习,动态索求,从而获得更主动、全面的发展。实施重点情境表演,专题研讨,拓展评说实施步骤(一)预习要求:.反复熟读,对照注解,用白话翻译全文,备以交流。.选择情节动人的片断,用白话扩写故事,须合情助理。.选择你感兴趣的人物或是技巧作一点研究,备以交流。(二)学课环节:.分组翻译组长召集,可用一人译一段的方法,全员交流,互相纠错。不能解决的教师巡回点拨,重在培养学生的自通自译能力。指导备要见案“文字清障”部分。.情境表演各组先行交流扩写情况,选荐最佳版本及表演者,教师可协助情节取舍与故事命名,具体可参见案“故事比赛”部分。之后,教师协助课代表选定~个版本与角色分工,稍事准备,即兴表演。全班同学边观,边对照原文,备以品评交流。(这个活动旨在通过扩、演、观的创与赏,在娱乐中激发学文言兴趣,深化对课文理解,提高教学质效。毋需刻意准备与苛求表演。茬口安排须讲究,如表演者稍事准备期间,其他同学可抓紧诵读。).专题研究⑴人物形象观看的同学可以采访形式,询问演出的角色伴演者,如崔杼、晏子、史官等,提出表演上的得失,如感情处理是否适度,个性彰显是否到位等等。演员同学回答引发互动,不同看法促成争鸣,教师相机点拨,形成良性探究的活动场。指导参见案⑵表现特色引导及其指导参见案.拓展评说将课文最后一段与课后“相关链接”(二)《董狐直笔》对照起来读,谈谈自己的认识感受。可引导学生联系历史,结合现实,充分放开读。课堂时间不够,可以放在课下,查查网上有关资料,做成拓展探究的文章。教师择优选登,资源共享,共同获益。同时要求学生将其作为写作材料,积累备用。相关指导可参见本案“本文研究”与“相关链接”。三.相关链接(一)《东周列国志》记载的相关故事齐国大臣崔杼弑其君庄公,奉公子杵臼为景公,自立为右相。命太史伯以疟疾书庄公之死,太史伯不但不从,反而写道:“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崔杼大怒,杀之。太史有弟三人:仲、叔、季。仲复书如前,被杀;叔再复书同样被杀;季又书,崔杼说:“汝三兄已杀,汝独不爱性命乎?若更其语,当免汝。”季答道:“据事直书,史氏之职也。失职而生,不如死!”崔杼掷简而还,但终以愧太史之笔,委罪于别人。晋国大臣赵盾与赵穿私下达成协议,自己不出面,而让赵穿弑其君晋灵公,再立公子黑臀为成公,总以为能盖其丑。一日到史馆,问太史董狐索简观之,只见上写着:“秋七月乙丑,赵盾弑其君夷于桃园。”赵盾大惊,要求更改,董狐道明真相,并说:“是是非非,号为信史。吾头可断,此简不可改也!”赵盾无奈,但此后事王之心更加谨慎了。若是董狐不照人们看到的事实记载,则赵盾之罪就在历史上抹掉了。(二)“史德”与“良史”中国传统讲究的“史德”即指唯真求实,秉笔直书的史家品德。刘知己在《史通》中说,史书“以实录直书为贵”,记载史实应该“善恶必书”,“不掩恶,不虚美”,不能“饰非文过”,“曲笔诬书”,这样的史书在中国古代史中称为“良史”。春秋时期,齐晋两国出现过一个秉笔直书、以身殉道的史官群体,尤以齐国太史兄弟和晋太史董狐最为典型。齐国太史虽因直书“崔杼弑其君”而被权臣崔杼所杀,但太史的两个弟弟却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继续这样写。崔杼慑于太史兄弟三人为秉笔直书而前仆后继的正气,最后终于放下屠刀。晋国太史董狐也因不畏权贵,“书法不隐”,记下“赵盾弑其君”而被孔子称赞为“古之良史”。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就盛赞“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她似一缕阳光,时时燃烧着爱的火焰,处处流淌着情的甘泉。面对一张张稚气可爱的脸,自然地还以灿烂的笑容,面对一颗颗纯真无瑕的心灵,真诚地给以阳光般的温暖。虽然阳光不能洒遍每一个角落,润泽每一颗成长中的幼苗,但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因为她们懂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赏识、期待使她们的心中时刻升腾着爱的灵焰,情的灵光。教师就是在以一颗普通人的心灵,播撒爱的种子、培育爱的心灵的过程中,追求着未来的事业,成就着辉煌的人生。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更不缺少语文,而是缺少我们发现语文的眼睛,善于发问的心。让我们在生活中,去寻找更有趣、更广阔、更丰富的语文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不是天才,但我愿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就让所有的困苦艰难一起来吧,因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无论你做什么事,一开始时不要被唱反调的人把信心击溃。请记住,信心是希望的膏油!她似一缕阳光,时时燃烧着爱的火焰,处处流淌着情的甘泉。面对一张张稚气可爱的脸,自然地还以灿烂的笑容,面对一颗颗纯真无瑕的心灵,真诚地给以阳光般的温暖。虽然阳光不能洒遍每一个角落,润泽每一颗成长中的幼苗,但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