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重难点一本过学案(23份)-人教课标版15_第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重难点一本过学案(23份)-人教课标版15_第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重难点一本过学案(23份)-人教课标版15_第3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重难点一本过学案(23份)-人教课标版15_第4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重难点一本过学案(23份)-人教课标版1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案解析第十四课伶官传序重点:积累实词、虚词【对点练习】.【答案】【解析】原:推究。.【答案】【解析】东:名词作状语,向东。重点:分析文章结构【对点练习】【答案】()紧接着这句话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第二段叙述庄宗和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解析】注意文章结构和主旨的分析。重点:概括文章主旨【对点练习】【答案】【解析】项,这两篇文章的立脚点是一致的,庄宗失败的原因在这两篇文章中的体现也是一致的。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重点:分析文章写作手法【对点练习】【答案】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解答时要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中心论点来把握。【趁热打铁】.【答案】【解析】项“矢”读“ǐ”;项“皇”读“áɡ”,“应”读“ìɡ”;项“溺”读“ì”。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答案】【解析】..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用作状语,项“天下”意为“天下的人”。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解析】三项中“所以”表示原因,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解析】项“乱者”翻译有误,不是“乱了的人”,而是指作乱的人。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前两联描绘了一幅山城早春图。依据:首联交代山城已是二月,可见“立春”节气已过,但春风依然不到,百花未开。第二联中的橘枝之雪已“残”,即冰雪渐消,露出了去年采剩的鲜艳的橘果,似报告春来的消息。带着冰冻之声的春雷也惊醒了在地下冬眠的竹笋,一个“欲抽芽”将一般人不易察觉的“早春”景象形象地描绘了出来。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答案】全诗抒写的是作者在特定境遇下由早春物华而引发的深切感慨,即:谪居远乡的寂寞情怀;归雁之声勾起的思乡之情;冬去春来光阴流逝的人生之叹;排遣内心苦闷的自我宽慰,身处逆境不甘消沉的乐观豁达。【解析】解答此题,除了要读懂诗句大意外,还要根据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注释讲诗人此时已被降职为县令,而元珍是诗人的同事,曾写有诗给诗人,此诗是诗人的答诗。根据这些情况,再由诗人在诗中对早春的描写和“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可知诗人的归乡之情和对人生的感叹;由“野芳虽晚不须嗟”可知诗人的乐观和豁达。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答案】【解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诘:追问、责问。所以选。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解析】答题时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排除②“非其人”,①“非其事”,说与人交往,⑤是个人好恶。故选。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答案】【解析】项,对应原文“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选项“嫉恶如仇”曲解文意。所以选。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答案】()我过去的举措难道是为了一己私利?我们同时被斥退,但不同时升迁也是可以的。()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级。参考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宋朝立国已有百余年,而文章体裁风格仍然承袭五代之陈规遗风,士人大多因循守旧,所作文章见识浅薄,格调不高。苏舜元、苏舜钦、柳开、穆修等人都曾想创作古文并借此大力提供,以改变当时的文风,但因笔力不足而未能如愿。欧阳修随叔父欧阳晔任职于承受州时,在当地一大姓李氏家的废书筐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的遗稿《昌黎先生文集》,读后十分仰慕。于是用心寻求其中的精义,以至废寝忘食,决心要追赶他,和他并驾齐驱。考进士,名列第一,选拔到甲科,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儿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他五品官的服饰,对侍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原著啊?”让他同修起居注,于是又让他掌管制诰。按惯例,对这个官职必须先考试而后才能任命,仁宗了解欧阳修,诏令特意授予他。主持嘉佑二年()礼部进士的考试。当时士子崇尚作新奇怪的文章,号称“太学体”,欧阳修对那些险怪奇涩的文字,坚决加以排斥,凡是像这样的都不予录取。录取之事完结后,过去那些文字浮薄而又喜欢自我标榜的人等欧阳修一出现,就聚在他的马前起哄,巡街的士兵都无法制止;但是考场的文风,也从此大为改变了。欧阳修以高风亮节严格要求自己,因多次遭到污蔑,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皇上则下诏书对他尊宠有加,不让他退休。及任职青州时,又因为请求停止发青苗钱,而遭到王安石的诋毁,所发乞求退休更加迫节。熙宁五年(年),去世,追封为太子太师,谥号为文忠。第十五课祭十二郎文【重点详解】重点: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对点练习】.【答案】【解析】项中的“而”均表示转折关系。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解析】“致”为使动用法,其余都是名词作动词。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重点:理清结构层次【对点练习】【答案】可分为两层。刘公干、王仲宣两个人有叛君谋逆的动机;世人认为刘公干敢于直视美人是刚正不屈的表现,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参考译文】刘公干的诗《赠五官中郎将》说:“昔我从元后,整驾至南乡。过彼丰沛都,与君共翱翔。”“元后”指的是曹操。“至南乡”说的是讨伐刘表的时候。“丰沛都”喻指曹操的故乡谯县。王仲宣的诗《从军诗》说:“筹策运帷幄,一由我圣君。”“圣君”也指的是曹操。又说:“窃慕负鼎翁,愿万朽钝姿。”这是想要效仿伊尹背着大鼎求商汤讨伐夏桀。这个时候汉帝还在,但这两个人却这样说话,一个说元后,一个说圣君,这与荀彧把曹操与汉高祖、光武帝相提并论的做法是一样的。有人认为刘公干敢于直视美人是不屈的表现,这是没有了解这个人才有的说法。《春秋》只就人物动机而加以责备,(按照这样的主张)这两个人难道有地方可逃吗?重点:探究作者的情感【对点练习】【答案】【解析】十二郎是否死于软脚病,韩愈没有下定论。第段中说:“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韩愈对十二郎的死因提出疑问:究竟是因为软脚病而死,还是因为别的疾病而殁?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级。重点:探究文章的艺术手法【对点练习】【答案】【解析】应该是“长为少祭”。【趁热打铁】.【答案】【解析】“丧”应读ā)。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答案】【解析】项“比”解释为“近来”,“就”解释为“就职上任”,“凭”解释为“临”;项“应”解释为“应付”;项“止”解释为“住”,“既”解释为“不久”“后来”。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解析】项分别解释为“知道”和“探望”,项分别解释为“使……来”和“表达”,项都解释为“才”,项分别解释为“穷尽”和“处境困难”。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解析】分别为指示代词“那、那些”;人称代词“你的”;副词,表反问语气;假如;副词,表揣测语气;人称代词“他、他们”。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地点不同,韩诗写庭院,高诗写野外。()时间不同,韩诗写初春,高诗写盛春。()天气不同,韩诗写雪天,高诗写晴天。()景物不同,韩诗写雪、草(芽),高诗写草、莺、杨柳、儿童、纸鸢等。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答案】(分)“惊”表现了作者初见草芽时的惊讶与喜悦。“嫌”运用拟人手法,明写雪,暗写人,表达了盼春早来的急切之情。“醉”运用拟人手法,明写杨柳,暗写诗人,表现了作者陶醉于春天的美景。“忙”表现了儿童急切的心情,同时也描绘了一群儿童放风筝的热闹场面。“拂”表现了杨柳枝条的柔媚多姿。(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解析】①先从“惊”“嫌”“拂”“醉”“忙”中任意选出两个字,然后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拟人等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答案】【解析】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休:壮美。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解析】.副词,才;副词,竟、反而。.语气助词;兼词,于此。.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均为代词,代自己。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解析】做“古文断句题”时,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段主要意思的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断。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解析】解答此题,需要学生通读全文,找到相关段落,从中概括、归纳人物的言行。文章并无批评之意。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答案】()没有人做他的引导者,即使有美好的德才也不会彰显。()因此有才能的人往往处于忧伤的困顿之中,身居高们的人也没有发出显赫的光辉。()我恭谨地呈上过去写的十八篇文章,如果承蒙您给看一下,也足够了解我的志向所在。【解析】得分点分析:()“莫”、“美”、大意各分。()“穷”、“赫赫”、大意各分。()“谨”、“赐”、“足”、大意各分。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附参考译文】七月三日,将仕郎、国子监四门博士韩愈,恭谨地上书给尚书阁下:读书人能够享有大名、显荣于当世的原因,莫不有先通显而负天下重望的人做他们的引导者;读书人能够留下壮美的光辉,照耀着后世的原因,也莫不有后通显而负天下重望的人做他们的继承者。没有人做他的引导者,即使有美好的德才也不会彰显;没有人做他的继承者,即使功业盛大也不会流传。这两种人未尝不互相依赖。不过这种情况要经过千百年才能够碰上一次啊!难道是在上位的人没有可以攀缘的,在下位的人没有值得推举的吗?为什么互相依赖这样密切,而互相遇会却这样少呢?它的原因在于在下位的人仗恃他的才能不肯讨好他上面的人,在上位的人仗恃他的权位不肯关心他下面的人。因此有才能的人往往处于忧伤的困顿之中,身居高们的人也没有发出显赫的光辉。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不对的,没有去请求他,不可以说上面没有提携后进的人;没有去物色他,不可以说下面没有值得推举的人。我叨念这些话好久了,没有敢把它讲给别人听。我从旁听说阁下具有不平凡的才能,立身行事不同一般,道德方正而办事讲究实际,进退不跟着时俗转,文武人才都加以使用,难道不正是我所说的那种能引导后进的人吗!但是没有听到哪个后进之士得到您的赏识,受到您重用,难道是物色人才而没有得到吗?或者是志向倾注在立功上,行事一心在报答君主上,虽然遇到可以推举的人却没有空闲以礼相待吗?为什么应该听到的举荐人才的消息而长久听不到呢?我虽然不是人才,可是自己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一般人。阁下可能是寻找人才却没有得到吧?古人有句话:“(招揽人才)请从我郭隗开始。”现在我急需早晚买草料、买口粮、雇佣仆人、租赁房屋的资金,这些只不过花上您一天享受的费用就足够了。如果您说“我的志向倾注在立功上,行事一心在报答君主上,虽然遇上可推举的人,却没有空闲以礼相待”,那就不是我韩愈所敢于知道的。社会上狭隘而无远见的人,既然不值得把情况告诉他,磊落而卓越伟大的人,又不肯听我的倾诉,那我就只好相信自己命运困顿了。我恭谨地呈上过去写的十八篇文章,如果承蒙您给看一下,也足够了解我的志向所在。韩愈惶恐地拜两次呈上。第十六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对点练习】【答案】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解析】需要根据“陈居士”所生活的环境和其寻诗的行为揣摩概括其形象特点。答题步骤要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重点:概括作者的观点【对点练习】【答案】【解析】前半部分在说理,后部分叙事。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重点:探究文章的艺术风格【对点练习】【答案】【解析】应为苏辙的《墨竹赋》和苏轼的和诗。【趁热打铁】.【答案】【解析】蜩á,鹘ú,曝ù。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答案】【解析】得心应手褒义词,此处褒贬误用。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答案】【解析】废置、搁下。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解析】例句和都是“这样”的意思,赞同,——样子,然而。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论语》【解析】本题实际上考的是学生对课本的熟悉。考点:识记文学常识.层级为识记。()【答案】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解析】本题一要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特征,二要结合本诗内容。同时,还要注意题目问的是“人生态度”,而不是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答案】【解析】项此处的“辞”应为“拒绝”。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答案】【解析】项苏轼既不是向韩琦要官也不是为自己要官。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答案】()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解析】()“比冠”,等到二十岁;“属文”,写文章;“言”,字。()“吾谁与守”,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吾与谁守”。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任知制诰。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英宗说:“姑且给他修起居注如何?”韩琦说:“起居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不可马上授予。不如在馆阁中较靠上的兼职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英宗说:“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韩琦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苏轼听到了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靠德行来爱护人的呀。”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士兵们全都出了城。做了木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很赞赏他。第十七课狱中杂记重点: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答案】C【解析】连词表转折;代词这样;前者连词表目的,后者介词,因为;表原因。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重点:概括内容要点【答案】【解析】文中是左右邻居受牵连。重点:鉴赏艺术特色【答案】A【解析】桐城派宗祖是方苞。重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答案】【解析】应为清代。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趁热打铁】.【答案】【解析】矜(ī)。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答案】C【解析】就:靠近,找。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D【解析】是两个词语;或者的人;生的理由;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C【解析】名词动用,其余都是名词作状语。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解析】省略的是主审官。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解析】项,举:举例,说出。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解析】介词,引出对象;介词,表示被动。介词,用;介词,因为。动词,是;介词,替。都是“于是,就”的意思。故选。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解析】项“当面奖善罚恶,提拔有才的臣子,对六部的官员应要奖赏”错,文中说“皇上应当按时接见大臣,分辨忠奸好坏”。故选.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答案】⑴戴名世和方苞是一个县的人,也擅长写作古文,方苞曾为他的文集作序,因此一并被逮捕入狱。⑵廉洁有能力的官吏,在秋天买进的粮食价格低,得到的谷物多,应当让他们详细注明,另外存放,以备荒年开仓赈灾。()我很想奉命为国奔走效力,但是祖母刘氏的疾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姑且迁就自己的私情,但是报告申诉又得不到准许。我现在是进退两难,处境狼狈不堪。【解析】()“工”,擅长;“序”,为作序()“歉岁”,荒年;()“告诉”,报告申诉;“不许”,得不到准许。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上当以时延见廷臣别邪正示好恶内九卿外督抚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各举所知。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参考译文】方苞,字灵皋,是江南桐城人。知识渊博,修身谨行,攻读古文,从他还是诸生时,就已经闻名于时了。康熙三十八年,中举人。康熙四十五年时,会试考中,准备参加殿试,听说母亲病了,就回家侍奉。康熙五十年,副都御史赵申乔弹劾戴名世所著的《南山集》、《孑遗录》里有大逆不道的话,弹劾的奏章里涉及到方苞的族祖父方孝标。戴名世和方苞是一个县的人,也擅长古文,方苞曾为他的文集作序,因此一并被逮捕入狱。康熙五十二年,案件审结,戴名世判斩首。方孝标已经在此之前死了,就把他的儿子方登峄等人远戍边疆。方苞以及那些和这个案子有牵连的,都免除死罪,判入旗藉。康熙向来就知道方苞的文采学识,大学士李光地也举荐方苞,康熙就把方苞调到南书房。不久,改任蒙养斋,编校御制乐律、算法等书。康熙六十一年,命令他担任武英殿修书总裁。方苞常常上书言事,曾说:“平常官仓的米谷按定例储存七成,卖出三成。南方各省地势低,多潮湿,存粮卖粮多少,应当因地制宜,不一定拘泥定例。年成不好,米价昂贵,有关部门请示上级,按既定价格卖米,没有上级命令,不敢擅自行动。从此之后,各州各县遇到粮价贵时,应当立即下令按既定价格卖米,然后再详细地汇报上级。粮食存在仓库里会因老鼠偷吃而消耗,数量会有减少,运送粮食要花运费,卖米买米看守粮仓要支付人工伙食费用。春天粮价高时卖粮,(多出来的钱)就留下来充当以上各种费用。廉洁有能力的官吏,在秋天买进的粮食价格低,得到的谷物多,应当让他们详细注明另外存放,以备荒年开仓赈灾。”皇上把方苞的意见交给有关部门商议实行。方苞又曾说老百姓生活日益匮乏,请求禁止酿酒,禁止种烟草,禁止粮食出洋,并且让州县的副职官员督促老百姓种植养殖,当地士绅帮忙疏浚河道。又请求改变积久的陋习,举荐人才,(上书)说:“皇上应当按时接见大臣,分辨忠奸好坏。那些忠诚无私的朝内九卿大臣,朝外封疆大吏,让他们各自举荐了解的人。先让那些人做事,破除照顾(亲近之人)和徇情之事,制裁贪赃枉法,对那些任职很久有好名声政绩的,赐给他黄金布帛,加官晋爵。尤其是因为六部各有职责,必须谨慎选用州县长官和副职,让他们能教导好下属,按时进退,那么普通官员都会努力勤奋的。”乾隆初年,上书说:“救荒工作应该预先准备。夏末秋初之时,是发大水还是干旱,已经能看到十分之八九了。按照旧有惯例,上报灾情必须等到八九月之后,受灾百姓从早晨已经等不到晚上了,可官员上奏再得到救灾命令,动不动就要经历十天一个月。请求今后遇到水灾旱灾,五六月份就按实情上报。”皇上发到有关部门商议,因为五六月份报灾考虑到虚浮不真实,不能实行。第十八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重点:积累实词虚词【对点练习】.【答案】【解析】莫-暮,还-环,见-现。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解析】都是“的”,都是代词。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重点:归纳内容要点【对点练习】.孔子和孟子都认识到“博学”对于学习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答案孔子的“约”是“约束”,孟子的“约”是“简约”(把握重点,扼要说明);孔子主张用“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违背君子之道;孟子认为先要博学,进而详说,最后则须“说约”把握重点,扼要说明(说的简约)。【解析】第一小问,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可以弗畔”,孟子说“博学”,由此可以知道,两人都认为广泛地学习对于自身的重要性。第二小问,孔子说“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从“弗畔”可以推知“约”是指“约束”;孟子说“将以反说约”,从前后的关系中推知“约”是“把握重点”的意思。考点:要求对课外一段文言材料的全部或部分断句,并回答相关问题。能力层级为【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违背君子之道了吧。!”

孟子说:“广博地学习,详细地阐述,是要由此返回到能说出其要点的境地。”重点:分析形象特点【对点练习】【答案】①刻画出一位羁旅思乡者的形象。②除夕之夜,诗人无离故乡,滞留驿舍,无人问候,只有寒灯为伴,孤独凄凉。【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重点:探究孔子观点态度【对点练习】.【答案】是(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孔子是从推己及人的角度来论述“仁”,孔子认为求仁(行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从寻常事理入手,推及他人。【解析】解答此题,要先将文段翻译出来。然后再归纳概括。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答案】孔孟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解析】解答此题,要先读懂题中文段的意思,即先将文段翻译出来。然后再归纳概括。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趁热打铁】.【答案】【解析】侍:ì,沂:í,乘:è。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答案】【解析】是或者,连词,连词,如果,介词,至于。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解析】馑:蔬菜不熟。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①孔子从“政”字的解释入手,告诉季康子当政者自身品行要端正,只有先正己方能正人,才能带领百姓走上正道;②孔子反对杀人的恶政,并以“风行草偃”为喻,强调使“民善”的关键在于当政者个人的道德表率作用。(共分,每点分)【解析】此类题要在疏通文段内容大意的基础上,从文段中找到孔子和季康子的对话,然后概括出为政的词句即可。如①孔子认为,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即,律人先律己。②“子为政,焉用杀?”可从孔子反对杀人,强调善的角度回答。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答案】同:能赡养,提供物质保障。异:孔子认为孝更在于“敬”,和颜悦色,从内心尊敬、关爱父母。(分,两个要点各分,意思符合即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答案】符合孔子的孝道观。列举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更关注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表现出子女对父母的敬重,使父母的生活更具品质,这正是孔子所倡导的“敬”的体现。(分,观点明确分,分析在理分。有欠缺酌扣)【解析】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比较简单,可以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着孔子在文中的孝更在于敬这一特点,来分析列举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正好体现了孔子对敬的要求和表现。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答案】择友【解析】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由此可见,本则论语是谈择友观的。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答案】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是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要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解析】本题第一问:有人向微生高借醋,微生高没有,而到邻居那里转借。这在孔子看来是不“直”。虽然微生高尽力满足别人的愿望,在某种意义上符合助人为乐的美德,但微生高隐瞒了自己家里没有醋的真实情况,这种隐瞒本身就是不“直”的表现。第二问:由此可见,孔子认为要助人,但更要为人正直,这是一个道德准则。所以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参考译文:与朋友相交,不依仗自己的年纪大,不依仗自己的地位高,也不依仗自己兄弟的高贵。交朋友,是因为朋友的德行好才去交他,心中不能存有任何有所依仗的思想。第十九课项脊轩志重点: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对点练习】.【答案】【解析】:每次∕常常;:才∕起初;: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环顾∕只是。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解析】:等到;:书籍∕写字;:经过∕看望::后来,接着∕已经。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重点:概括内容要点【对点练习】【答案】【解析】“祖母”应为“母亲”。重点:探究文章的主旨【对点练习】【答案】刘禹锡所写的陋室,名为陋室,其实不陋,因为有德者居之。他在这里调琴、阅经,与鸿儒相往来,摆脱筵席应酬,免除公务纷扰,能尽享避世隐居之乐。文章表达了一种清高恬淡、孤芳自赏的思想感情。归有光的文章更富有日常生活气息。作者是通过对轩室前后变化的描写,及一些生活琐事的回忆,表达了对家世衰微的伤感,对已逝亲人的思念,流露出对自己功业无成的愧疚和慨叹。【解析】本题意在通过这两篇题材相似的文章的比较,复习旧有的知识,加深对本文主旨和作者情感的理解。重点:探究文章写作特色【对点练习】【答案】()正面写情:“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字里行间,表现出他们情深似海的感人场面。()侧面写情:“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其后二年……”从文章前后的对比中,自然能体会到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借物抒情:作者巧妙地以描写庭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来收束全篇。使文章余音缭绕,意蕴无穷。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自己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解析】这是一道概括作者情感和文章的内容的题目,首先找到抒情的手法,然后结合文章进行分析。【趁热打铁】.【答案】【解析】妪ù、楯ǔ、妣ǐ。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答案】【解析】清闲烦闷,无事可做。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解析】是省略句,是判断句,是状语后置句。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解析】束发指十五岁,非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岁才是。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解析】“临川先生”指北宋王安石。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答案】【解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许:答应。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解析】①是介绍山人居住地点②是写作者⑤是说山人晚年眼睛有疾不再出门。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答案】【解析】应为作者多年没有答复他。应为作者在青浦的嵩塘买了田亩,冯山人在盘龙就近择地建筑住宅。.“疏雅豪放”与“刚健”不当。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答案】①所以人们用雪竹称呼我,于是我拿雪竹来命名我的小房间,请您为我写一篇杂记。②他被我(的态度)激怒了,我所购置的田亩几乎被收回,我也不到青浦去了。③恰逢我正要北上,想着要拜访一下山人的雪竹轩却又不能够了。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参考译文】冯山人对我说:“我非常喜欢雪竹,所以人们用雪竹称呼我,于是我拿雪竹来命名我的小房间,请您为我写一篇杂记。”我没有时间写这篇杂记,而山人(的)请求(持续)了多年,有时以诗的形式,有时以书信的形式,每月写一次。我认为山人对雪竹轩这个名字满意的原因,他自然知道,怎么需要借助于我的言辞(来表达)呢?因此多年没有答复(他)。山人年轻时喜欢写诗,诗作一出现就被上海的陆文裕一再称道。一开始,山人住在昆山的安亭,等到我来安亭时,山人已经搬到上海了,与安亭一江之隔。我曾经经过永怀寺,喜欢那里的古桂,坐了很长时间。我问寺中来来往往的人,僧人说:“地处偏僻,几乎没人来。只有冯山人时不时地渡江而来,独自在桂树之下吟咏。”我后来多次在张通参那见到他。张通参和湖州的刘尚书同是社会成员,二人都称赞冯山人是忠诚朴实的君子。去年,山人年纪大了,和张通参一起去匡庐、武夷游玩,回来后就给我看了一编《纪游诗》。我开玩笑说:“冯先生的雪竹,一定是在游览匡庐、武夷间求得的吧?”今年,我在青浦的嵩塘买了田亩。冯山人写信给我说:“我在盘龙就近择地建筑住宅,这距离嵩塘很近,您(可以)来看看我的雪竹。”我生性懒惰,不能(前去)拜见青浦县令,他被我(的态度)激怒了,我所购置的田亩几乎被收回,我也不到青浦去了。山人又派他的儿子过来,说:“我先前告诉你的雪竹轩,又搬到盘龙了,我如今在此终老。您答应给我写的杂记,几年都没收到。如今我很快就要离世了,只想得到您的一篇文章,这是我(最后)的心愿了。”我询问山人的生活起居。他的儿子说:“去年和张通参一起在郡中散步,老人眼睛看不清了,道路中间有口古井,(周围)没有石栏围着,没有察觉到,跨了过去,差点摔下去。从此以后不再出门。常常自己感叹说:‘匡庐、武夷不能再去了;雪竹,那么什么地方没有呢?’”他的儿子离开后,又常常写信来。恰逢我正要北上,想着要拜访一下山人的雪竹轩却又不能够了。于是写了这封信来告别,(想着)也(可以)把它展示在门楣上,文章就叫《雪竹轩记》。第二十课苦斋记重点: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对点练习】.【答案】【解析】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解析】代词,代屋顶。其余“之”,助词,“的”。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重点:理清文章结构【对点练习】【答案】【解析】“是纯粹的,是不能互相转化的”错,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重点:探究文章的主旨【对点练习】【答案】【解析】“也抒发了祸福相依、人世无常的感慨”说法错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趁热打铁】.【答案】【解析】重,双层。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解析】寝:睡觉。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解析】则:那么;介词,从介词,比;兼词。于彼副词,怎么;介词,因为副词,才。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解析】三项均为判断句,项为省略句。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繁华易逝的伤感和政治上失意、急切思归的愁苦心情。(分)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答案】用典(借古伤今),使抒情委婉含蓄,发人深思;运用比喻,将抽象的“秋心”写得具体可感,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借景抒情。【解析】此题通过注释可以确定用典,“秋心如汶水”是明显的比喻,答题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答出效果。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答案】【解析】过:过分、过头。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答案】【解析】①和④的“节”指的是植物自然生长的“结节”;⑤中的“节”指的是“节令”“季节”,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答案】【解析】选项会稽人黄中立能以“尚节之亭”明志,这是与刘基等人长期交往受到熏陶的结果,在文章中没有任何提示,原文只是表明作者对会稽黄中立能以“尚节之亭”明志的做法很欣赏,选项事件错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答案】①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有所取义的,并非只为好玩罢了。②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藉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藉以自警。③这真是具有大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解析】关键词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