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第3版)》 课件 第13、14章 心理障碍与治疗、社会心理与行为_第1页
《普通心理学(第3版)》 课件 第13、14章 心理障碍与治疗、社会心理与行为_第2页
《普通心理学(第3版)》 课件 第13、14章 心理障碍与治疗、社会心理与行为_第3页
《普通心理学(第3版)》 课件 第13、14章 心理障碍与治疗、社会心理与行为_第4页
《普通心理学(第3版)》 课件 第13、14章 心理障碍与治疗、社会心理与行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心理障碍与治疗12024年5月

本章主要内容心理障碍的鉴别与诊断神经发育障碍焦虑障碍与分离障碍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心理障碍的治疗寻求专业治疗2本章学习目标掌握心理障碍的定义,了解关于心理障碍病因的主要观点。了解神经发育障碍的类型。了解各型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和主要病因。了解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及其症状。掌握心理治疗的含义,了解不同类型心理治疗的基本假设。3第一节心理障碍的鉴别与诊断一、心理障碍及其相关概念心理障碍:相对于正常心理而言,包括从心理问题到精神病性障碍的所有超出正常范围的心理和行为。心理障碍的特点是会导致个体感到明显痛苦,或者损害个体维持日常生活的能力。心理障碍表现为个体异常的感觉、思维和行为,但是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之间的区别可以是非常主观的。45奴隶贸易盛行时期,试图逃跑的奴隶会被贴上心理疾病的标签。6这种心理现象是否少见?这种心理现象是否违背了社会习俗?这种心理现象是否导致个体产生明显的主观不适?这种心理现象是否表现出个体的适应不良?这种心理现象是否会导致个体做出对自己或他人危险的事?7通常,要判定一种心理现象是异常的,至少要符合以下标准中的两条与心理障碍相关的概念心理障碍:相对于正常心理而言,包括从心理问题到精神病性障碍的所有超出正常范围的心理和行为。心理问题:一般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出现了某些异常,这些异常让个体感到困扰,但还没有达到疾病的程度。心理问题只有加重并影响了个体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才被认为是心理疾病。8精神障碍抗辩(InsanityPlea)陆军少校哈桑袭击案与精神障碍抗辩精神障碍抗辩的历史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问题现实意义9哈桑二、心理障碍的病因(一)生物医学观点(二)心理动力学观点(三)认知行为观点(四)人本主义观点(五)社会文化观点(六)生物心理社会的整合观点10生物医学观点心理障碍是由于某些特定的神经系统异常导致的,可以伴有或不伴有机体其他系统的异常,并且强调对心理障碍应该像对其他疾病一样进行治疗。11心理动力学观点弗洛伊德认为,心理障碍源于人格内部三个成分,即本我、自我、超我之间产生的冲突。这些冲突的核心可能是由于个体试图控制自身内部潜在的性本能或攻击本能,也可能是由于个体努力解决环境中的威胁或创伤性经验。12认知行为观点心理障碍是由于对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的学习而产生的,这一观点要求我们关注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体对这些因素的认知。从这个观点出发,心理障碍不再被看做是在个体内部自发地产生的,而是由于个体与其所处环境、特别是与其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13人本主义观点罗杰斯认为,在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环境中,人格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必须得到他人的积极关注时,心理障碍就会产生。个体会因此而变得对别人的要求和批评过分敏感,并主要根据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来构建自己的个人价值。14社会文化观点给心理障碍患者贴标签,会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异常行为。在一种社会文化下,当一个人被认为是异常的,其他人就会以特殊的方式对待他,同时周围的人会有意无意地促使个体表达出某种异常的行为,久而久之,个体也就慢慢接受并扮演别人给他设定的异常行为的角色。15生物-心理-社会的整合观点前述不同的观点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没有一种理论和治疗模式能证明自己比其他模式更有效。但这并不代表这些观点中的任何一个是不重要的,相反,整合不同的观点可以得到解释心理障碍的更完备的理论。如:易感-应激模型(diathesis-stressmodel)16三、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目前我国精神科临床实践中使用的心理障碍诊断标准是《国际疾病分类》(the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Diseases,ICD)。国际上的心理学、精神病学研究领域广泛使用的标准还包括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The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DSM)。ICD-11是2018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该手册描述了近百种疾病和障碍,对每种疾病和障碍都列出了诊断指标和鉴别诊断要点。1718DSM-IV的五轴诊断轴I临床症状轴II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轴III躯体情况轴IV社会心理和环境问题轴V全面的适应性功能评估19第二节

神经发育障碍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根据DSM-Ⅳ的描述,ADHD的主要症状有:注意缺陷、多动和(或)冲动。症状通常在7岁以前出现,并持续数年。症状须在两个不同的情境中都有表现,必须是影响了与年龄相当的社交、学业等功能。这些症状需要相似发展水平的其他个体比较来确认。20注意缺陷的典型表现无法注意到事物的细节很难完成既定的任务多动的典型表现就座时总是坐立不安、不时地冒出小动作,还有与情境不相适宜的过多跑跳、说话。冲动的典型表现延迟满足困难不适宜地打断别人的谈话、干扰别人的活动,抢夺别人的物品,随便触摸或敲打那些不应触摸的物品等。21二、孤独症(AutisticDisorder)主要症状是社会交往、言语交流的发展障碍,伴有刻板的活动和兴趣,所有这些都在3岁前出现。22ASD最初迹象包括以下6个方面:

(1)出生6个月以上仍然没有大笑或其它温馨、快乐的表情;(2)出生9个月以上仍然没有交互性分享的声音、微笑,或其它面部表情;(3)出生12个月仍然没有咿呀学语;(4)出生12个月仍然没有交互的手势,如用手指、展示、伸手、或挥手等;(5)出生16个月仍然没有只言片语;(6)出生24个月仍然没有两个字的有意义短语(不包括仿说或重复)。23第三节焦虑障碍与分离障碍焦虑障碍和分离障碍共同的特点是,个体的认知和行为策略适应不良。焦虑障碍和分离障碍的患者主要表现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或神经衰弱症状。24一、焦虑障碍(AnxietyDisorder)焦虑障碍包括几种重要的心理障碍,而过度的恐惧和焦虑是他们最显著的症状。焦虑,是一种忧虑感或毁灭感,伴有特定的生理反应,例如心跳加速、掌心出汗、胃部胀满。正常反应的焦虑vs.焦虑障碍25(一)惊恐障碍惊恐是一种极度的恐惧,伴有无望和无助的感觉。惊恐障碍的患者则有反复急性发作的焦虑症状。惊恐发作的主要表现有,个体被强烈的疑虑、恐惧或人格解体所击溃;呼吸急促、头昏眼花、心跳加速、发抖或胸口疼痛等。预期焦虑(anticipatoryanxiety):在惊恐发作的间歇期,患者常担心会发生惊恐发作。26惊恐障碍病因的解释生物学观点:惊恐发作是由大脑警报系统的遗传缺陷所引起的。认知观点:将惊恐发作看作是对身体感觉的灾难性曲解所引起的。27(二)广泛性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患者为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感到担忧,这是广泛性焦虑障碍区别于其他焦虑障碍的特征。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生理反应(如心率、血压、皮肤电、呼吸等)并不强烈,但是肌肉紧张很突出,并且是持久的。28广泛性焦虑障碍病因的解释遗传在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发病中有影响,但是更多情况下个体只是遗传了焦虑这种特质,而不是广泛性焦虑障碍本身。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行为抑制系统参与焦虑的产生,正常情况下这个神经回路会在威胁来临时抑制行为,阻止个体行动,引发对接下来的活动的恐惧和评估。29(三)恐惧症恐惧症是对特定情境的持久的恐惧,这种恐惧与危险的真实性不一致。恐惧症指的是那些由于恐惧而使正常生活难以继续的情况。30广场恐惧症:多数广场恐惧症伴有惊恐发作。许多患者不敢也不能离开他们的家。社交恐惧症:表现出过度的恐惧或焦虑,担心自己在某种或某几种社交情境中或在被别人仔细观察时行为举止尴尬。特定对象恐惧症包括除上述两种之外的所有其他类型恐惧症,例如恐高症、暗处恐惧症、恐风症等。31(四)强迫症强迫症包含两个成分: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是持续反复的念头、影像或闯入意识的冲动。这些念头非常讨厌,且很难被消除或被控制。强迫行为是对强迫观念的反应,包括固定仪式(洗手、检查等)或心理活动(数数、祈祷等)。强迫症常见的类型有反复核对、反复洗涤、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32强迫症患者用强迫行为来抵制焦虑。强迫症患者通常认识到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是过度的、不合理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强迫症可能有其遗传基础,并且发现这种障碍有很强的家族传递倾向。33(五)创伤后应激障碍汶川地震、驻伊美军创伤后应激障碍包括四组症状:创伤再体验症状、回避、持续的认知与心境的负性改变、唤醒与反应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严重程度与性别、事件的严重程度、既往精神病史,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有关。大量研究表明,如果身边有强大的提供支持的团体,则个体在创伤事件发生后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几率会大大降低。34二、分离障碍(DissociativeDisorder)

在分离障碍中,患者通过突然中断的意识来减轻焦虑,结果导致他们记忆甚至人格一致性方面的变化。分离性遗忘是一种相对简单的与创伤性生活事件相关的分离性精神障碍。

一种更极端的分离性遗忘被称为分离性漫游,遗忘症状可持续几小时或数月。分离性身份障碍

:这是一类已存在两种或多种独立的身份或人格状态和相应行为,并以不能回忆个人重要经历为特征的心理障碍。35第四节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曾被称为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36一、心境障碍的类型双相I型障碍:躁狂发作或兼有焦虑,并常有重性抑郁发作,即躁狂和抑郁循环发作。双相II型障碍:反复的重性抑郁发作和轻躁狂。重性抑郁障碍:持久的严重的悲伤、无价值感,并有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心境恶劣障碍:与重性抑郁障碍相比,程度较轻但持续时间更长的障碍。循环性心境障碍:程度较轻但更加持续的双相障碍,心境在较轻的抑郁和某种程度的轻躁狂状态之间交替变化。37(一)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常会感到极度的悲伤,内心常充满自责,但这些并不是由某个特定的事件导致的。亚伦•贝克归纳了抑郁症的五个主要症状:(1)悲伤,兴趣丧失;(2)无价值感,无望感;(3)不愿与他人交往;(4)失眠,食欲和性欲减退;(5)活动水平改变,或无精打采,或焦虑不安。38(二)躁狂发作躁狂发作时,患者表现出兴高采烈的样子,非常自信,但是当遇到任何困难或干扰时会突然发怒,因此在躁狂发作中,占主导地位的情绪通常是易怒。临床上很少有单相躁狂发作,即使躁狂之前没有发生过抑郁,在躁狂发作之后,也往往会继发抑郁。39(三)季节性重性抑郁障碍这是一个特殊的重性抑郁发作类型,患者在冬季时变得抑郁。季节性重性抑郁障碍还会表现出对碳水化合物的喜爱并伴有体重增长;重性抑郁障碍的患者则表现为食欲减退。40二、心境障碍的病因遗传因素影响心境障碍的证据来自双生子研究。双生子研究发现,如果双生子中的一个出现了心境障碍,则同卵双生子中另一个患有心境障碍的比例大约是异卵双生子的3倍。神经递质在心境障碍中的作用。认知缺陷在抑郁发病中的作用:亚伦•贝克认为,抑郁症患者主要的缺陷在于对现实的歪曲观念。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41第五节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性障碍,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一般没有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42一、症状与分型不同个体、不同类型、不同阶段其症状可有很大差异,但均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及行为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环境的特点。在明显的精神症状出现之前,患者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称为前驱期症状。43前驱期症状:(1)情绪改变:抑郁、焦虑、情绪波动、易激惹等;(2)认知改变:零星出现一些古怪或异常观念,学习或工作能力下降等;(3)对自我和外界的感知改变;(4)行为改变:如社会活动退缩或丧失兴趣,多疑敏感,社会功能水平下降等;(5)躯体改变:睡眠和食欲改变,乏力,活动和动机下降等。44显症期的症状:阳性症状:异常行为的比较主动的表现、正常活动的过量或扭曲的表现,包括妄想和幻觉;阴性症状:在语言和动机方面缺乏正常的行为表现;紊乱症状:漫无边际的言语、不稳定的行为表现和不适当的情感等。45DSM-IV中精神分裂症包含以下亚型(1)偏执型(2)紊乱型(3)紧张型(4)未定型(5)残留型46二、病因精神分裂症可能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的遗传性疾病,由多个基因叠加作用所致。综合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与大脑皮质、基底神经节和丘脑结构等组成的神经环路有关的神经递质综合作用的结果。4748第六节心理障碍的治疗生物医学治疗心理治疗49生物医学治疗是指使用生理干预来减少或缓和心理障碍的症状的方法。生物医学治疗的前提是有精神健康问题,至少是有部分的生化失衡或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一、生物医学治疗(一)神经外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是对那些为了减轻心理障碍而对大脑进行外科手术方法的统称。现代神经外科手术的方法主要包括:切断胼胝体的纤维以减轻癫痫发作的手术;用切断的方法调节边缘系统活性的手术(杏仁核切断术);前额叶切断术,即通过手术切断连接大脑额叶与间脑之间的神经纤维。50神经外科手术是最具争议的一种生物医学治疗方法,它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罗斯玛丽∙肯尼迪是美国第一个接受前额叶切断术的精神发育迟滞的病人。但是,手术结果是灾难性的,罗斯玛丽∙肯尼迪在手术后不能过正常的生活,只能一直在医院中生活直到她去世为止。51(二)电休克疗法电休克治疗就是指将电刺激传到人脑的一侧或两侧,从而引起身体震动或抽搐以及改变大脑神经递质释放模式的一种方法,也称电刺激疗法(ECT)。电休克疗法可以快速改善人的情绪,所以当抑郁症患者对药物治疗和其它心理治疗无反应时可以采用电休克疗法。52虽然电休克疗法的确有效,但是这种疗法有着严重的副作用,且副作用持续时间更长。电休克治疗会使记忆受损,它会干扰巩固加工,阻止长时记忆的形成,从而引起逆行性遗忘和顺行性遗忘。53(三)药物治疗神经递质对人的行为、情绪、思维等有重要的影响,而绝大多数的药物都是通过神经递质起作用的,因此药物治疗在各种心理障碍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有些副作用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会产生严重影响,而且很多药物都有可能导致药物依赖或成瘾。所以在选择药物治疗时也必须权衡这些因素。54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指治疗者运用心理学的各种方法和技术来改变患者的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从而消除或者减轻患者的心理症状,增进其心理健康。心理治疗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主要介绍精神分析疗法、人本主义疗法、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等四大流派。55(一)精神分析疗法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Freud)所创立。该理论提出,人的不适应行为是潜意识里的欲望被压抑,产生了心理冲突而无法得到宣泄引起的。56精神分析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把潜意识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带到意识层面,使来访者对此有所领悟和理解,重建人格,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精神分析治疗师常用的方法:自由联想释梦移情阐释催眠57精神分析疗法的优点与不足它最先提出了潜意识的理论,又是第一个正规的治疗体系,它的出现使心理治疗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精神分析疗法也受到多方面的批评:无法证实它的效果;疗程长、花费大;它过于强调人的生物本能,尤其是把性本能看做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形成心理障碍的基本原因,这是一种谬误。58(二)行为疗法行为疗法的代表人物沃尔普(JohnWolpe):使用有关学习的原理和方法,克服不适应的行为习惯的过程。理论来源: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学习理论,以及班杜拉等人的社会学习理论。59(三)认知疗法认知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来访者的歪曲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代表人物:AlbertEllisAaronT.Beck60(四)人本主义疗法人本主义者认为,人是处于连续变化和成长中的。人们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将来并坚持自己的选择。人们的焦虑和痛苦来自于对自己的选择要承担责任。人本主义疗法的代表是由罗杰斯提出的来访者中心疗法。61罗杰斯来访者中心疗法即在人本主义治疗思想指导下的个别谈话疗法,它的基本目标就是使来访者充分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统合,促进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该疗法十分尊重来访者的主观经验,强调来访者在治疗中的知觉和当时的经验等,治疗师的作用就是为来访者创造出一种有助于自我探索的环境,让来访者有条件去体验并探索他们自己的所有感觉,在渐增的自我觉察的基础上,为自己找到更合适的行为。主要条件有三条:真诚,无条件关注,共情62(五)心理治疗的形式个体治疗与小组治疗长期治疗与短期治疗门诊治疗与住院治疗63(六)心理治疗的效果心理治疗是否有效?对治疗效果的争论汉斯·艾森克:心理治疗根本没有效果。由于某些原因,在一些病人中的确会出现“自然缓解作用(spontaneous-remissioneffect)”,即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治疗,症状有所减轻。为了证明心理治疗的有效性,研究中必须对这一因素加以考虑。64史密斯(MaryLeeSmith)在1980年和她的同事用元分析方法来比较不同的治疗方法,得出的结论是: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和人本主义疗法都优于不接受治疗,但三种疗法在疗效上没有差异。总结:尽管治疗的时间、针对的障碍以及应用的方法都不同,但对绝大多数患者而言,心理治疗确实有效。另一方面,就单个患者而言,心理治疗并不是对每个患者都有效。65心理治疗有效的共有成分心理治疗之所以有积极的效果,要归因于三个共同的成分(JeromeFrank,1982):期待(expectation)掌握(mastery)情绪唤起(emotionalarousal)除了上述三个共同成分外,治疗关系也是心理治疗有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66第七节寻找专业治疗一、寻找专业治疗的必要性心理上的疾病(心理障碍)与躯体上的疾病一样,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处理,病情便会恶化,让病人承受更大的痛苦。有些心理障碍会影响到病人身边的家人朋友,更有甚者会变成社会的负担。67二、去哪寻求帮助(一)判断自己的病情我们可以根据以下方法判断自己问题的程度:根据自己身体上的不适程度判断;根据自己的行为是否出现明显的改变,这种改变会给主体带来不适,并且主体不能控制这些改变;尝试换位思考,将自己放在别人的角度上看待自己的问题,自己判断别人是否能接受这种行为;如果有轻生的思想,并时常出现自杀、自残的冲动应马上寻求治疗。68(二)寻求帮助的方式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找到专业的治疗:1.网络2.心理咨询中心3.各大学校中的心理咨询部门4.报刊广告69三、选择合适的治疗师每个治疗师都有自己擅长的治疗方法,不同求助者也可能喜好不同的治疗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治疗师也是一样。如果你的问题触及了治疗师自己的情结,那么治疗师往往不能摆脱自己的情感,这样会对治疗的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如果你不喜欢或不适应治疗师的治疗方法或治疗师的人格特质,那么请更换更合适的治疗师。70四、相信你的治疗师

在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治疗师要与求助者建立一种信任,这种信任是必要的且会贯穿于整个治疗或咨询的始末。71五、儿童需要我们更多的帮助(一)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二)药物对儿童的影响(三)孩子们不会主动寻求治疗7273复习思考题什么是心理障碍?关于心理障碍的病因有哪些观点?各种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有何不同?焦虑障碍的病因有哪些?各种类型的心境障碍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什么是生物医学治疗?生物医学治疗主要有哪几种?什么是心理治疗?主要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哪些?精神分析疗法的主要技术有哪些?行为疗法的基本假设是什么?行为疗法的主要技术有哪些?认知疗法的基本假设是什么?认知疗法的代表有哪几种?人本主义疗法的基本假设是什么?心理治疗是否有效?心理治疗有效的共同因素是什么?74第十四章社会心理与行为2024年5月

本章主要内容社会认知态度与行为社会互动社会影响及助人和攻击行为75本章学习目标掌握印象、印象形成和管理的概念,了解关于印象形成的假说和印象管理的策略。了解主要的归因理论。掌握态度的概念和功能,理解态度形成的机制和过程,了解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和相关理论以及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了解人际沟通的过程以及人际吸引的原则和影响因素。理解从众、依从和服从的区别以及各自的影响因素。了解社会助长、社会干扰与社会惰化现象,了解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7677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低级动物,要么就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野兽就是上帝。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28年

78

为什么企业热衷于用明星做广告?打工少年黄河溺水,千人围观,施救者遭嘲笑79第一节社会认知每天,我们都会根据一些零散的、有限的信息来推测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动向等。这些推测无论对错,都会影响到我们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社会认知研究关注的就是人类个体如何感知、理解和评价他人。80一、印象的形成与管理所谓印象,是指认知主体对他人的外部特征、内在性格的判断和认识。印象形成是观察者将展示者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而一致的判断的过程。

人们会在不止一种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那么他们是如何处理这些信息的呢?811、叠加模式甲(真诚、知识渊博、自信):5+4+3=12乙(真诚、知识渊博、自信、机智和马虎):5+4+3+4-2=14甲<乙2、平均模式甲(真诚、知识渊博、自信):(5+4+3)/3=4乙(真诚、知识渊博、自信、机智和马虎):(5+4+3+4-2)/5=2.8甲>乙哪种模式更合适呢?823、加权平均模型人们通过平均的法则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但是被观察者的各种品质的“地位”不同,在印象形成中人们会给予自己更加看重的积极品质以更高的权重。某些消极否定特质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83印象管理戈夫曼将印象管理定义为人们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印象管理理论假设,人类有渴望被积极看待的基本动机,也就是人们期待别人对自己有好印象,而保持形象一致是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的前提。戈夫曼84印象管理策略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讨好:恭维或抬举他人,遵从别人,自我表现,给予恩惠自我提升自我暴露85保护性印象管理策略:借口和辩解事前声明自我设障86二、归因所谓归因,指的是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判断和推测的过程。

归因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凯利的理论韦纳的理论87海德的归因理论海德是研究归因问题的第一人,因此被誉为“归因理论之父”。人们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类。内部原因指的是与个体自身有关的,例如人格、态度等因素;外部原因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任务难度、运气等。人们的行为是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88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行为是由行动者的内在人格特质引起的,一个人的行为是其人格特质的表现。

从行为意图到个性本质的推断过程,应考虑以下三个基本因素:社会赞许性非共同性效应选择自由89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和情境。对于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一致性、特异性、一贯性90行为信息归因类型特异性一贯性一致性低高低人高高高刺激物高低低情境三种行为信息的协变与归因91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内部外部稳定能力任务难度不稳定努力运气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92第二节态度与行为态度的形成态度的改变态度与行为的关系93一、态度的形成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的反应倾向。态度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态度的心理功能:工具性、调适性和功利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达功能认识功能94态度的形成机制经典条件作用理论与联想学习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与强化学习模仿与观察学习95态度形成的三阶段服从:为了达到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满足或为了逃避惩罚而表现出来的行为。认同: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人,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的要求相一致。内化:是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的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96二、态度的改变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人提出一个态度改变的模型,涉及四个因素:传递者、沟通信息、接受者以及情境因素。97态度改变的理论1、海德的平衡理论人类普遍有一种平衡的需要,一旦出现不平衡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焦虑,从而促使他们向平衡的方向转化。P代表个人,即认知主体;O代表他人;X可能是人或是事物。三者之间形成一种三角形关系。

982、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个人的认知存在着一种协调的内驱力。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的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的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会给个体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此时,个体就会产生消除失调、缓解紧张的动机,通过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达到认知和谐的平衡状态。99三、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吸烟有害健康100态度与行为的分离和一致拉皮尔与一对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夫妇做的一次环美旅行。戴维森等人(1979)解释了在妇女节育方面从一般态度到具体态度对行为的预测作用。态度变量r对节育的态度0.083对节育口服避孕药的态度0.323*对使用口服避孕药的态度0.525*对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使用口服避孕药的态度0.572*101影响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因素行为本身可否实施态度指向的目标与行为目标是否一致情境是否制约态度行为发生行为测量与态度测量的时间同步性态度本身的强度、深度、外显度、向中度等102态度和行为直接相关;态度和行为通过其他的中介变量以及调节变量如人格、重要他人的态度、社会准则、自我效能感、前经验、习惯等共同作用于行为;态度的强度及其认知和情感成分对行为起不同的作用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式103第三节社会互动一、人际沟通二、人际吸引三、人际关系104一、人际沟通人际沟通(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识等信息的过程。人际沟通主要是通过言语、面部表情、手势、体态等来实现的。105人际沟通的过程人际沟通过程是指信息传送者通过选定的渠道把信息传递给接收者的过程。

106人际沟通的特点沟通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沟通的信息表示了沟通双方之间的关系沟通是一个持续变化过程沟通是整体信息的交流107人际沟通的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决策功能108二、人际吸引社会交往的动机:一是亲和需求二是亲密需求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一系列的互动和沟通,会形成一定的正向情感联系,这种情感联系就是人际吸引。

高情感强度亲合

喜欢

爱情

低109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时空接近性:“近水楼台先得月”“远亲不如近邻”

熟悉性:曝光效应

相似性:人口特征的相似性、态度的相似性需求互补性影响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能力,外表,人格110亲密关系广义的亲密关系,指关系双方彼此依赖程度很深的关系,可以是恋人的浪漫关系、夫妻的婚姻关系,也可以是亲密的友谊等。狭义的亲密关系,指的是爱情关系,仅指浪漫关系和夫妻关系。111爱与喜欢鲁宾等人(Rubin&Zick,1973)认为,爱情是与喜欢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一种情感。喜欢是建立在彼此理解和互相积极评价的基础之上的。爱情的核心是奉献、关怀和亲密。112爱情的色彩

加拿大社会学家Lee(1976)提出了爱情的色彩理论。他认为,爱情的三原色是激情、游戏和友谊。这三种颜色的组合便构成爱情的不同形式:①

激情型②

游戏型③

友谊型④

占有型⑤

利他型⑥

实用型113爱情三角形心理学家斯滕伯格(1986)提出了著名的爱情三角形理论。他认为爱情包括三种成分:亲密、激情和承诺。它们组成了七种不同类型的爱情。114三、人际关系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关系。人在社会中不是孤立的,人的存在是各种关系发生作用的结果。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寻求社会需要满足的心理状态。115人际关系的形成116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

情感交流阶段

稳定交往阶段117人际关系的类型霍妮(Horney,1937):(1)逊顺型(2)进取型(3)分离型118苏兹(Schutz,1958)提出不同的人际需求:(1)包容的需求(2)控制的需求(3)感情的需求对于这三类基本的人际需求,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形式。因此,苏兹又组合出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主动包容型,被动包容型,主动支配型,被动支配型,主动感情型,被动感情型。119第四节社会影响及助人和攻击行为一、从众、依从和服从二、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三、助人行为四、攻击行为120一、从众、依从和服从(一)从众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倾向。

阿希的从众实验121从众的影响因素(1)群体因素群体的规模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2)情境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3)个体因素:知识经验、个性特征122(二)服从服从(obedience)是指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外界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他人,一是规范。123与服从有关的因素命令者的权威性他人支持与服从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权威的靠近程度行为后果的反馈124(三)依从依从(compliance)也叫顺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的要求作出相应行为的倾向,即接受他人请求,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依从和从众、服从的区别:依从是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做出的,而从众并没有他人的直接请求,从众来自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依从来自他人的请求,是非强制性的,而服从来自他人的命令,带有某种强制的特征。125怎样促进依从?积极的情绪强调互惠合理的原因“登门栏”效应:一个人如果开始答应了别人一个较小的要求,随后便可能依从于一个较大的要求。“闭门羹”效应:别人让你吃“闭门羹”后一般会依从你的一个较小的要求。126汽车交易市场先尝后买虚报低价得寸进尺搭配销售货比三家127128二、社会助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