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1章 三角形 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1章 三角形 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1章 三角形 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1章 三角形 教案新人教版_第4页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1章 三角形 教案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三角形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1三角形的边

@淳0@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并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

形.

(2)利用边的相等关系能正确地给三角形分类.

(3)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此关系判断已知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测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

三边间的不等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的观念,用客观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学00

(1)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的了解,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避孕函

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已知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也具卷。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纸片

通通腼

出示投影(一些含有三角形的实际例子,比如金字塔、自行车等,如图11-1.1-1),首

先让学生观察,然后教师进行引入:三角形是一种常见的几何图形,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现

代的飞机、飞船,从宏大的建筑到微小的分子结构,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影子,我们所研究的

“三角形”这个课题来源于实际生活.本节我们将从认识三角形开始.(教师板书课题)

图11-1.1-1

教师提问:通过观察刚才的图片,你们能得出三角形完整的概念吗?

探究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纸片,让学生观察,然后由教师直接给出三角形的概念.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教师继续利用刚才的三角形纸片向学生直接指明相关的概念:

1.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作三角形的顶点.

2.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作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3.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边.

接着教师出示投影(△ABC),并提出问题:这个三角形该怎么用符号语言表示?它的内

角、边又该怎么表示?学生独立思考,师生共同总结:图11-1.1-2“三角形”可用符号

表示,如图11-1.1-2,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NA,

ZB,NC是AABC的三个内角;AABC的三边分别是AB,BC,CA,有时也可用小写字母来表

示,顶点A,B,C所对的边分别可用a,b,c来表示,即边AB可用c表示,边BC可用a

表示,边CA可用b表示.

教师安排学生完成教材P4练习第1题,并举手回答:

图中有几个三角形?用符号表示这些三角形.

解:5个.分别是△ABC,ABCD,ABCE,AABE,ACDE.

教师讲评学生的回答,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数三角形个数的方法(列举法):

(1)按图形形成的过程去数(即重新画一遍图形,按照三角形形成的先后顺序去数)

(2)按三角形的大小顺序去数.

(3)从图中的某一条线段开始沿着一定的方向去数.

(4)先固定一个顶点,变换另两个顶点来数.

探究2:三角形的分类方法

教师布置学生自学,先让学生学习有关的概念,如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然后通

过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后完成下面的填空.

[锐角三角形

按角分类:三角形[直角二角形

,钝角三角形

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一诲边和震不相嶂的等展三角形

按边分类:三角形飕二角叫等边三角形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点拨分类的思想和原则.

探究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教师出示教材P3的探究,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试一试,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得到两条线路:

(1)由点B直接到点C,即BC;

(2)先由点B到点A,再由点A到点C,即BA+AC.

师生得到结论:线路(1)中的BC要短一些,即BCVBA+AC.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BC要短一些?

学生举手回答:“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BC<AB+AC,①

AC<AB+BC,②

AB<BC+AC.③

即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由不等式①②③移项,你能得到怎样的不等式?通过这些不等式,你有什么

发现呢?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归纳: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教师板书)

教师出示教材P3例题:

用一条长为18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1)如果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

(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是4cm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师生共同分析后,教师板书规范的解答过程:

解:(1)设底边长为xcm,则腰长为2xcm.

由题意,得x+2x+2x=18,解得x=3.6.

所以,三边长分别为3.6cm,7.2cm,7.2cm.

(2)因为长为4cm的边可能是腰,也可能是底边,所以需要分情况讨论.

若4cm长的边为底边,设腰长为xcm,则

4+2x=18,解得x=7.

若4cm长的边为腰,设底边长为xcm,则

2X4+x=18,解得x=10.

因为4+4<10,不符合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所以不能围成腰长是4cm的等腰

三角形.

由以上讨论可知,可以围成底边长是4cm的等腰三角形.

教师总结三角形三边关系的作用:(1)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求第三边长的取值范围.(2)

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3)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含绝对值符号的化简问题.

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4练习第2题,学生举手口答.

是堂❹©

1.三角形的相关概念以及表示方法.

2.三角形按边分类.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1.1.1三角形的边

探究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探究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影探究2:三角形的分类方法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区按角分类: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按边分类:(教材P3例题的解答过程)

第十一章三角形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浮。®11.1.3三角形的稳定性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并理解它们的含义.

(2)通过画图,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一—三角形的重心;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

(3)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过程与方法】

经历折纸、画图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1)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概念,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

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交于一点.

(3)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遨学©©

(1)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概念,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

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交于一点.

(3)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邀具崎

多媒体课件、直角三角尺、硬纸条、钉子

教师提出: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谁能说一说是怎样

画的?(教师可让几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示一下,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画.教师要注意强调画法

的规范性)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如何画三角形的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

个问题(教师板书)

探究1:三角形的高

教师让学生动手画出一个锐角三角形的高,然后找学生描述三角形的高的画法与定义.

教师总结三角形的高的定义:

图11-1.2-1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

的高,如图11T.2T,在△ABC中,AD1BC,垂足为D,所以AD是AABC的一条高.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垂直符号的书写.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

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动手画三个不同的三角形,即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要求学生作出它们的高,最后同学间进行交流.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法后出示投影(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以及它们的高,

如图11-1.2-2),并出示结论: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有三条高.

教师继续让学生观察:每个三角形的三条高有什么位置关系?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然后归纳结果: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相交于一点;直角三角形有两条高与直角边重合,

另一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它们的交点是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三角形的外部,

一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三条高不相交,但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三角形外一点.

教师进一步让学生练习:教材P5练习第1题.

探究2:三角形的中线

教师提问:你能画一条线段将三角形的面积平分吗?

教师先让学生思考、尝试,再引出这条线段就是三角形的另一条特殊的线段一一三角形

的中线.教师紧接着指出三角形的中线的定义:

连接三角形顶点和对边中点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中线能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

分,最后教师点评并说明:中线可以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所以这两个

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接着让学生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画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然后分

析这三条中线的位置关系,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多让几位同学发言,分别指出他

们画出的是什么样的三角形,这样三角形的任意性就有了)

师生共同总结:任意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交于一点,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叫作三角形

的重心.教师出示几何语言表述:

(由中线推线段相等)如图11T.2-3,AD是4ABC的边BC上的中线(已知),所以

BD=DC=12BC或BC=2BD=2DC或D为BC的中点.

A

图11-1.2-3(由线段相等推中线)如图11-1.2-3,因为BD=DC=12BC或BC=2BD=2DC或D

为BC的中点(已知),所以线段AD为边BC上的中线(三角形的中线的定义).

最后教师将这部分知识进行归纳:

(1)一个三角形有三条中线,并且都在三角形的内部,相交于一点.

(2)三角形的中线是一条线段.

(3)三角形的一条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探究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教师指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定义,然后仿照三角形的高或中线的教学过程,安排学生

画一画,并相应地提出类似的问题.学生动手操作,然后交流、探讨,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1)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并且都在三角形的内部,相交于一点.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线段,而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

最后教师强调: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都是线段.

教师出示例题:

图11-1.2-4

如图11-1.2-4,AD为AABC的中线,BE为4ABD的中线.

(1)画出ABED中BD边上的高;

(2)若aABC的面积为60,BD=5,求点E到BC边的距离.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自主完成第(1)问,教师给出第(2)问的规范解答过程.

分析:(1)ABED是钝角三角形,BD边上的高在BD边的延长线上.(2)先根据三角形的中

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小三角形,结合题意可求得aBED的面积,再求出点E到BC

边的距离即可.

图11-1.2-5

解:(1)如图11-1.2-5,EF即为aBED中BD边上的高.

(2)因为AD为aABC的中线,BE为aABD的中线,SAABC=60,

所以SABED=12SAABD=14SAABC=15.

因为BD=5,所以EF=2SZ\BED+BD=2X15+5=6,

即点E到BC边的距离为6.

教师进一步让学生练习:教材P5练习第2题.

探究4:三角形的稳定性

A

图11-1.2-6

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发给他们三张硬纸条、三枚钉子,分组合作探究实验.

教师出示实验(投影):如图117.2-6,把三张硬纸条用钉子钉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扭

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这说明什么问题?

(教师巡回检查,并指导,指定个别同学归纳结论)

师生共同总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师让学生举手发言:在现实生活中,三角形的稳定性有哪些方面的应用呢?举例子说

明.(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符合实际,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图11T.2-7表示其中的一些例子.

钢架桥起重机

图11-1.2-7

教师接着类比三角形的方法,与学生一起探究四边形、五边形是否具有稳定性,并且寻

找使四边形、五边形具有稳定性的方法,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三角形的稳定性是三角形特有

的性质,除三角形以外的多边形都不具有稳定性,要使其稳固,可以引入三角形.三角形在

生产、生活中应用很广,有很多需要稳定的东西都制成三角形的形状.

教师进一步让学生练习:教材P7练习.

A®®®®

1.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定义及画法.

2.运用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可得到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多边形不具有稳定性.

H.1.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11.1.3三角形的稳定性

投探究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影探究1:三角形的高

区(例题的解答过程)

探究2:三角形的中线

探究4:三角形的稳定性

第十一章三角形

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11.2.1三角形的内角

课时一三角形的内角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内容,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能用平行线的性质推出这一定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归纳、推理得出数学猜想,体验数学充满探索性、创造性.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硬纸片、剪刀.

教师提问:我们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怎样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

性呢?在小学,我们是通过测量或剪拼的方法进行验证,但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三角形都进

行验证,有没有一种能证明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的方法呢?

(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板书本节课的课题)

教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三角形硬纸片.

在图11-2.1.1-1(1)中,NB和NC分别拼在NA的左右,三个角合起来形成一个平角,

出现一条过点A的直线1,移动后的/B和/C各有一条边在直线1上.想一想,直线1与4

ABC的边BC有什么关系?由这个图你能想出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的方法吗?

由上述剪拼过程得到启发,过4ABC的顶点A作直线1平行于AABC的边BC(图

11-2.1.1-1),那么由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就能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这个结论.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探究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教师出示投影:

己知:AABC,如图11-2.1.1-2.

求证:ZA+ZB+ZC=180°.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拼接的方法,进行小组讨论,借助辅助线进行解答,学生依据拼接的

方法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

思路一:

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并板书):

证明:如图11-2.1.1-3,过点A作DE〃BC.

.•.NB=/1,/C=N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VZBAC+Z1+Z2=18O°,

AZBAC+ZB+ZC=180°,

即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教师强调:添加辅助线是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为一个平角,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进

行证明.

思路二:

教师提问:结合其他的拼接方法,你还能得到怎样的证明方法?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

吗?学生根据已有的证明方法和拼接经验,自主思考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最后小

组讨论,师生交流得到证明方法,学生书写证明过程(可模仿思路一的书写过程).教师可给

出参考,如图11-2.1.1-4⑴⑵⑶.

(2)

图11-2.1.1-4

师生总结并板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教师分别出示教材P12例1、例2:

图11-2.1.1-5

例1如图11-2.1.1-5,在△ABC中,ZBAC=40°,ZB=75°,AD是△ABC的角平分线.

求/ADB的度数.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要求NADB的度数,只要求出哪个角的度数就可以?(2)此题的

解答都要利用哪些定理?

学生独立完成解题过程,并与课本上的过程进行对照.

解:由/BAC=40°,AD是aABC的角平分线,得

ZBAD=12ZBAC=20".

在4ABD中,ZADB=1800-ZB-ZBAD=180°-75°-20°=85°.

教师点拨:解决求某个角的度数的问题,一般先分析这个角是哪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其

他两个角是否已知度数或已知三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求解.

图11-2.1.1-6

例2图11-2.1.1-6是A,B,C三岛的平面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方向,B岛在A

岛的北偏东80°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40°方向.从B岛看A,C两岛的视角NABC是多

少度?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NACB呢?

教师分析:A,B,C三岛的连线构成△ABC,所求的/ACB是aABC的一个内角.如果能

求出/CAB,NABC的度数,就能求出NACB的度数.

教师板书解题过程.

解:ZCAB=ZBAD-ZCAD=80°-50°=30°.

由AD〃BE,得/1^)+乙钻£=180°.

/.ZABE=180°-ZBAD=180°-80°=100°,

AZABC=ZABE-ZEBC=100°-40°=60°.

在△/€:中,ZACB=180°-ZABC-ZCAB=180°-60°-30°=90°.

答:从B岛看A,C两岛的视角NABC是60°,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90°.

教师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方向角的定义,知道题目所给出的角的度数,再运用

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答.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2.会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三角形中内角的度数.

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11.2.1三角形的内角(课时❶三角形的内角)

投探究1:用剪拼法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影(例2的解题过程)

区探究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思路一的证明过程)

第十一章三角形

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11.2.1三角形的内角

课时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

(1)会用符号和字母表示直角三角形.

(2)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的性质.

(3)能用“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对三角形进行判定.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使学生体会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有关直角三角形的推理表述及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应用

多媒体课件.

教师提问:

(1)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多少?

(2)在AABC中,ZC=90°,/A与/B有什么数量关系?

(学生口答,教师引入本节课题,并板书)

探究1:直角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图11-2.1.2-1

教师提问:三角形ABC表示成△ABC,直角三角形应该如何表示呢?

学生先自主思考后,教师直接给出:直角三角形可以用符号“Rt△”表示.如图

11-2.1.2-1,直角三角形ABC的表示方法为RtZXABC,直角的两边叫作直角边,直角所对的

边叫作斜边.

教师提问:在Rt^ABC中,ZC=90°,ZB=30°,NA等于多少度?有没有简单的方法

计算这道题呢?下面我们来研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活动一:根据以上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借助三角尺进行分析、计算,学生得出/A=60°,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NA和NB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请同学们画一个RtaABC,其中/C=90°,用量角器分别量出/A,/B的度数,

并且求出/A+/B的值.

教师追问:通过对问题的计算你们发现/A和/B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小结得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教师继续追问:结合图形,你们能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同时教师指出,经过证明的这个

结论被称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已知:RtAABC,ZC=90°.

求证: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图11-2.1.2-2

证明:如图11-2.1.2-2,在Rt^ABC中,

VZA+ZB+Z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且NC=90°,

/.ZA+ZB=90°,

即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最后教师强调以后我们在求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度数时,就可以直接利用直角三角形的

这个性质进行解答,而不必再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教师出示教材P14例3:

cD

E

A^-------------------

图11-2.1.2-3

如图11-2.1.2-3,ZC=ZD=90°,AD,BC相交于点E,NCAE与NDBE有什么关系?为

什么?

分析:要想找出/CAE与NDBE的关系,它们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通过观察可知它们

是两个不同的直角三角形中的锐角,只要找出另外两个锐角的关系即可.

师生共同完成分析以后,教师给出规范的解答过程:

解:在RtZXACE中,ZCAE=90°-ZAEC.

在Rt^BDE中,ZDBE=900-ZBED.

ZAEC=ZBED,ZCAE-ZDBE.

探究3: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锐角

互余.反过来,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形成结论,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做好指导和评价.

教师请一名学生书写推理过程:

图11-2.1.2-4

如图11-2.1.2-4,在aABC中,ZA+ZB+Z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VZA+ZB=90°(已知),

AZC=90°,

/.△ABC是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教师最后总结: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之后安排学生完成教材P14练习第2题,教师请一名学生进行板演,然后进行点评.

1.直角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一一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一一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1.2.1三角形的内角(课时❷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探究1:直角三角形的表示方法探究3: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RtA4BC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

影探究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角形.

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性质定理推理过程)

(教材P14例3的解答过程)

第十一章三角形

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11.2.2三角形的外角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并能识别三角形的外角.

(2)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3)能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探索并了解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并能利用学过的定理证明这个

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的证明过程.

多媒体课件.

(教师出示投影)如图11-2.2-1,在足球场上,小罗在E处受到阻挡需要传球,请帮助

他作出选择,应传给在B处的球员还是在C处的球员,其射门才不易射偏?(不考虑其他因

素)

观察图中哪个角不同于其他的角?(教师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探究1:三角形外角的定义

教师提出问题:1.观察情境导入中的图形,NACB与NACD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2.对于NACB而言,NACD在AABC的内部还是外部?

学生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继而师生共同总结三角形外角的定义:

像NACD这样,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作三角形的外角.

探究2: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教师让学生自学教材P15思考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从而归纳三

角形的外角有什么性质,并且提出以下问题:

能否用证明的方法说明所归纳的性质?

让学生先自己去尝试说一说,互相讨论、交流,再安排学生当堂发言.师生共同纠正叙

述过程中的不当之处.

最后教师总结并板书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E

图11-2.2-2

教师出示教材P15例4:

如图11-2.2-2,ZBAE,ZCBF,NACD是AABC的三个外角,它们的和是多少?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分析,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学生,将三角形的外角转化为三角形的

内角,然后师生共同写出规范的解答过程.

解:由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得NBAE=N2+N3,NCBF=

Z1+Z3,ZACD=Z1+Z2,

所以/BAE+ZCBF+ZACD=2(Z1+Z2+Z3).

由Nl+N2+/3=180°,得

ZBAE+ZCBF+ZACD=2X180°=360°.

接着教师布置练习:教材P15练习,学生举手回答.

1.三角形外角的定义.

2.三角形外角的性质:(1)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11.2.2三角形的外角

投探究1:三角形外角的定义知识拓展:1.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探究2: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

(教材P15例4的解答过程)一个内角

第十一章三角形

11.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11.3.1多边形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

(2)区别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多边形的概念的探究,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认识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

数学的积极性.

多边形及有关概念.

区分凹、凸多边形.

多媒体课件.

教师提出问题:(1)什么是三角形?

(2)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有哪些?

(3)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有哪些?

学生抢答,教师指导、点评.

探究1:多边形的概念

教师出示问题:

1.观察图11-3.1-1中的图片,说说它们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图11-3.1-1

2.你们能说出生活中的多边形吗?

学生观察图片并进行讨论、交流,之后学生自由发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学

生能否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是否能认真观察、敢于发言,最后教师指明相关的概念:

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封闭图形叫作多边形.多边形按组成它的线

段的条数分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如果一个多边形由n

条线段组成,那么这个多边形叫作n边形.

教师强调:对于定义应抓住四点:①在平面内;②一些线段;③首尾顺次相接;④封闭

图形.

探究2:多边形的相关概念

教师引入:在三角形中,我们专门研究了它的内角、外角,类似地,你们能结合图

11-3.1-2指出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吗?

学生观察教师给出的图形,然后思考回答:ZA,ZB,ZBCD,ZD,ZE,ZF是六边

形的内角,/DCM是六边形的一个外角.

教师进而指出:

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作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

叫作多边形的外角.

问题:什么是多边形的对角线?三角形有几条对角线?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n

边形呢?

教师给出多边形对角线的概念,然后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

教师可以根据图形适当向学生提示:过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画几条对角线,四边形一

共有几条对角线?

过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画几条角线,五边形一共有几条对角线?六边形呢?这里有什

么规律吗?

n(八一3)

2

归纳:多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是一,这里的n指的是多边形的边数.

(教师出示例题)

例1若一个多边形自一个顶点引对角线可把它分割为六个三角形,则这个多边形是几边

形?

教师分析:解答此类问题可以运用对角线条数的计算过程进行分析,也可以画图进行分

析,明确对角线是不相邻的两个顶点之间的线段,所以由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作(n-3)

条对角线,即可分(n-2)个三角形.

分析完之后,师生共同解答,教师板书解答过程:

解:设该多边形的边数为n.因为过n边形的一个顶点有(n-3)条对角线,它们把n边形

分割成了(n-2)个三角形,所以n-2=6,解得n=8,

所以这个多边形是八边形.

探究3:凸、凹多边形及正多边形的概念

教师引入问题:你们能说出图11-3.卜3中的两个四边形的异同点吗?

图11-3.1-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图(1)中,画出四边形ABCD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的直线,整个

四边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在图(2)中,画出边CD所在的直线,整个四边形不都在这条

直线的同一侧.教师介绍,学生总结,得出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的定义.

凸多边形:画出多边形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的直线,如果整个多边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

侧,那么这个多边形就是凸多边形.

凹多边形:画出多边形的某一条边所在的直线,如果整个多边形不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侧,

那么这个多边形就是凹多边形.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画一个多边形,让学生判断其属于哪一类多边形.

教师引入:我们知道,正方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像正方形这样,各个角

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作正多边形.图11-3.1-4是正多边形的一些例子:

多媒体展示: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等.

(教师出示例题)

例2若一个正六边形的周长为36cm,请求出它的边长.

师生共同分析:正六边形有六条边,且每条边都相等.

然后让一名学生进行板演,其余学生在草稿本上进行解答,做完之后,教师点评.

解:因为正多边形的边长相等,

所以正六边形的六条边都相等,

所以它的边长为364-6=6(cm).

i.多边形的概念.

3)

2

2.多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n指的是多边形的边数).

3.凸、凹多边形及正多边形的概念.

11.3.1多边形

探究1:多边形的概念.探究3:凸、凹多边形及

投探究2:多边形的相关概念.正多边形的概念

区多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是吗生5指的是多边形的边数)

(例1的解答过程)

第十一章三角形

11.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11.3.2多边形的内角和

【知识与技能】

掌握多边形的外角和及内角和公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

一般认识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

法,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间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求知欲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及外角和.

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用分割多边形法推导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多媒体课件.

出示问题1:你还记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出示问题2:正方形、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那么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否等

于360°呢?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分组交流、探讨,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深入小组参与

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可以在测量、拼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把

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

探究1:五、六边形的内角和

教师引入:解决四边形的内角和时,连接了对角线,你们知道连接对角线起到了什么作

用吗?

(学生举手回答)将四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进而将四边形的内角和问题转化为两个三

角形的所有内角和的问题.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类比前面的过程,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六边形呢?十

边形呢?你是怎么得到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