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事件的波澜课件_第1页
写出事件的波澜课件_第2页
写出事件的波澜课件_第3页
写出事件的波澜课件_第4页
写出事件的波澜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写出事件的波澜语言表达与交流——学习重点:一、体会叙事时波澜起伏的效果;二、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至亲

———写出事件的波澜

袁枚在《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

什么是事件的波澜?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波三折跌宕多姿柳暗花明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出人意外欲擒故纵

平中见奇引人入胜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2、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⑴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客观性)⑵“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阅读心理)

平铺直叙,见头知尾。则索然寡味。情节曲折,波澜迭起。则吸引读者。3、怎么样才能写出事物的波澜?

⑴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前提)

⑵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

怎样兴波澜、生变化?

伊莉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到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紧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1、顺逆法1、巴布别妻携弟非洲打猎。(顺笔)

巴布不幸身亡。(逆笔)

——第一个波澜2、伊莉娜要求邮回丈夫尸体。(顺笔)

却得到一个“狮尸”。(逆笔)

——第二个波澜

3、伊莉娜再索夫尸。(顺笔)

弟回电;“巴布在狮腹内。”(逆笔)

——第三个波澜2、情节突转法期中考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他说:“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一说完,全班一阵欢呼,一位同学追问道:“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呢???”老师不疾不徐地回答:

“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

这个故事就运用了情节突转法。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尴尬瞬间

我对已搬来一星期却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邻居很是好奇,总想一睹“芳容”。终于有一天,隔壁传来开门的声音。机不可失,我赶忙打开门一看,哇,好一位秀发披肩清纯美丽的现代淑女!当我正上上下下“饱餐秀色”时,一声河东狮吼:“见鬼,瞅什么瞅,没见过人哪?”唬得我心里直发毛,灰溜溜地关了门。一天,我正要下楼,楼下传来了脚步声。糟糕,“见鬼”来了,真是冤家路窄。无奈,我只好昂首阔步视而不见,下楼梯如履平地,一脚踏了三个台阶,结果可想而知——让“见鬼”笑了个够。而由于自己“光荣负伤”,在床上趴了好几日,恨恨发誓与“见鬼”势不两立。

几天后,忽有人敲门,一看,是“见鬼”。“你的腿怎么样了?”满脸灿烂的笑容和关切的神情让我如坠千里迷雾,又受宠若惊。“没,没事儿。”“那你可以帮我抬煤气罐吗?”啊?!3、设置悬念法:设置悬念法就是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使情节回旋推进,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尴尬

从一出食堂门,她就感觉有人跟踪。模模糊糊搜索记忆,只记得一瞥中有一个高大消瘦的身影。

为什么会是跟着我?她低头打量自己:浅兰色的细格棉衬衣、藏青色的西裤、一双跟快磨平的黑色皮鞋,这一身行头怎么看也不像个富家女,劫财之人是不屑于的。那莫非是……

想到前天,室友阿霞还曾炫耀着当街被陌生男孩跟踪的“光辉事迹”,当时小文在一旁还打趣道:我们的静大小姐作为寝室里唯一的单身贵族,这种艳遇应该发生在她身上才对呢!

想着,一抹胭红就印上了面颊。下意识地摸摸自己的脸。我,我没有阿霞那脉脉含情的双眼;又没有小文的一头乌黑飘逸的长发……头发,一个念头嗖地划过脑海:一定要把这一头泛黄的头发好好修剪一下,剪成阿霞那样清爽的碎发,不不、还是像小文那样的一头直发……那,我又没有什么魅力,为什么会有人看得上我?低下头,害羞地急走,脚还故意慢慢的划着地。“每一个女孩子都是公主,总会有一位王子来发现。我的……想转过头去,把他看个仔细,又怕那一脸的红霞暴露了心里的秘密。

一步、两步、三步、快到女生公寓楼底,怎么身后的他没有反应?莫非是我自作多情?一股悲凉涌上心头,也许他真的只是同路,是我多心……八步、九步、“哎……!”一声招呼余音还未结束,她的头发已偏向身后,一个也满脸通红的腼腆男孩,正挠着头傻傻地对着自己。她努力睁大眼睛,惊异又不失纯真,

“哦?”男孩继续挠着头,吞吞吐吐,

“这个、这个,饭盒,是……是我的……!”

“啊?!!!”一片空白的脑海里被强拽出在食堂里的一点回忆:空手去吃饭的她,随手又拿起邻桌的一个饭盒走出去……

递出饭盒的手,笔直又颤抖,在心里暗暗下决心:再也不吃食堂的套餐了!

设置悬念时的注意事项:

(1)设置悬念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在“疑问”和“曲折”中展示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2)设置悬念必须要以事实为依据,一定要适度、自然,不要脱离生活,不要故弄玄虚,不要有漏洞。(3)一定要交代造成悬念的前提。没有必要的前提,故事就不会发生。前提交代清楚了,才会让读者信服。

4、铺陈误会法:

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

(请续写)

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我指的是轮子。”

讨论:事情的波澜因何而起?

(误会)

“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应该说,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会有非常好的效果。“背不动就滚吧!”

例文:

地球仪为什么是歪的督学到学校视察,见教室里有个地球仪,就问学生甲:“你说说看,这地球仪为什么会倾斜23.5度呢?”学生甲惶恐地答:“不是我弄歪的。”督学摇摇头,转问学生乙。学生乙双手一摊,说:“您也看见,我是刚刚才进来的。”督学疑惑地询问老师,老师抱歉地说:“不能怪他们,这地球仪买回来时就这样了。”督学脸色愈来愈难看。这时,校长赶紧解释:“学校经费有限,这是在地摊上买的。”

通过铺陈误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的不学无术。5、抑扬交错法:

求职始末大学毕业才两年的舒平下岗了。为了生活,舒平不得不四处奔波,终于一家有朋友的公司答应他去应聘。在复试时,他与一位业务经理因意见上的分歧而发生了争执,他那桀骜的个性使他的言语犀利而偏激,令经理十分尴尬,结果他落榜了。舒平连遭重创,心灰意冷。想到年迈的父母正巴巴地盼着享儿子的福,想到相恋两年的女友因自己境况不佳而常闹分手,想到自己才华横溢而无处施展,他绝望了,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恰到此时,那家公司的朋友找到他,将他从死神身边拽了回来,同时带给他一张一聘请书。原来那位经理经过冷静的思考,认为舒平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高薪聘用他。舒平躺在病床上,通过电话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悦。第三周星期一,舒平早早地来到公司门前,却见一张通告赫然映入眼帘:“鉴于舒平先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本公司决定予以解聘……”抑扬

抑即贬抑,扬即褒扬。写文章时,对人和事物的褒贬不径直道出,而是在褒贬中求变化。

国人乘车“只争朝夕”。我几乎被挤扁,终于钻进了车门。我的座位是临窗的三号。还没坐稳,刚才踩我脚的那个小山似的女人,一屁股将四号座位压得“咯吱”呻吟,一下子,我的地盘被她侵占去三分之一。盛夏乘车摊上这样的芳邻,真是不幸。我的这排座位是三、四、五号。五号座位上是位不满二十岁的姑娘,一副近视眼镜架在高挺的鼻梁上。我瞥她一眼,见她表情丰富的脸上清晰地写着对四号邻居的厌恶。原来,五号的“疆土”也遭到胖女人的“扩张”。只见五号几乎愤然地急挥纸扇,把胖女人呛人的汗酸味扇到我这边来。我心中非常恼火,但又不便说她。三四五

例文一

汽车在郑汴公路上飞驰,闷热的空气与发动机的“哼哼”声胜过催眠曲,车上的乘客有半数在打盹。四号的眼皮也在合拢,小山似的身躯慢慢向五号位倾斜,我幸灾乐祸起来;胖女人灰衣服上那汗渍斑斑的“盐碱地”,可以从俏姑娘那里揩到一点香水味了。五号由表情讨厌,到怒气升腾,由“厌而远之”到奋起反击:她架起胳膊肘顶四号的胖脸。胖女人一定是在梦中喝醉了酒,任你五号怎样明顶暗碰,也撞不开她的梦门。最后五号愤中生智,猛然一闪身,把四号闪倒在座位上。车内一阵窃笑。四号从突然破碎的梦中惊醒,艰难地支起身,很难为情地低下头玩起自己的胖指头来。

车行至某县城,那位五号姑娘也开始打盹,不由自主,她的秀发委屈地贴在四号的“盐碱地”上。渐渐,五号的头滑到了四号的胳膊弯里了。可胖女人并不去回敬那姑娘一个闪身,反倒尽量保持平稳,让姑娘舒服地依着她。四号的右臂一定是很累了,她用左手去托扶着右臂。不知怎么,我的心里泛起一股说不清的滋味,不禁对四号低声说:“大嫂,弄醒她吧。”她答非所问:“俺家大妞也这般大,年轻人爱困。”车在颠簸,我的思绪也在跳动。不幸恼火幸灾乐祸说不清的滋味思绪跳动6、巧合法寒冬里寒风凛冽。一个秃头的老乞丐在街头乞讨。人们行色匆匆,老乞丐一个子儿也没有讨到。饥寒交迫中,他发现一个衣冠楚楚的绅士朝这边走来.乞丐忙迎上前去,伸出脏兮兮的手,颤巍巍地说:“上帝保佑您,尊敬的先生,行行好,赏几个钱吧。”绅士看了看老乞丐,便开始摸自己的衣袋,但一个钱也没找到--他身上没带钱。可怜巴巴的老乞丐非常失望。绅士踌躇了一下,摘下自己的帽子,放在乞丐摊开的手上。老乞丐捧着温暖的帽子不知所措,呆呆地看着绅士在寒风中渐渐远去--因为他发现,绅士也是个秃头。例文:

钥匙我转学时间不长,已经感到压力了。这里的同学都很注重成绩:学得好的受人尊敬,相反,就抬不起头来。我很努力,语文不错,可数学成绩却比较差。我很着急。眼看就要期末考试了。班主任老师让我请同桌、班上数学最棒的同学帮助我复习。她的语文不怎么好,我们俩正可以互相帮助。我跟同学们还不太熟,可对她印象挺深。她白白净净,很文雅。她有个习惯──爱笑,笑得厉害了,就要流泪,尤其是听我说笑话的时候。放了学,我马上把老师的意思告诉她。她听了,微微一笑,低头想了想。“行啊,不过,这两天我的事挺多……”“那,怎么办呢?要复习也就在这两天了。”我不想让她为难。听说她考试前总要列一个详尽的复习提纲,我就说:“这样吧,先借给我你整理的复习提纲吧,我明天就还你。”一边把我整理的语文复习要点给了她。

“行啊,”她笑着接过我的《要点》,“可我把提纲放在家里了。你看……”“没关系,我跟你取一趟吧。”“我家可远呢!”“不怕,我有月票。”“那……好吧。”我们上车了。大概是两个人就伴儿的缘故吧,说说笑笑的就到了。估计不过是五六站的路。这里是一片新建的住宅区,一栋栋高大的楼房挺立着,真神气。我忍不住问:“你家在哪栋楼?”她朝前边示意了一下,我顺着看过去,有好几栋呢,“到底是哪个呀?”“嗯,从这儿数,第四栋。”那是一栋六层大楼,楼身略带粉红色,“真好看。你住几层?”她又微微一笑。“你猜猜?”“一层?……二层?……嗯,四层?……怎么还不对呀?”

“六层。”她说。“那,是哪扇窗子?”我望着六层上的那些窗户,“是那扇摆着花的吗?”她笑着摇摇头,“是那扇开着玻璃窗的吗?”她还是摇头。“哦,我知道了,是那扇挂着黄色窗纱的吧!“她含笑默认了。我高兴地说:“多漂亮的黄色呀!是你自己选的吧?”“嗯,不过,那种颜色叫鹅黄,是黄色里很淡雅的一种。”哦,原来一种颜色还分好多样哪。看看那窗纱,又看看她,我不禁拉着她的手,上楼──倒像我是主人了。我们说笑着上了六楼,到了左边的门前,她停下了,打开书包找什么东西。我问:“怎么啦?”她又翻了翻书包后面的夹层,终于抬起头来,苦笑着说:“真对不起,我忘带钥匙了。”我真有点失望,要走;可一想她得等她家人下班回来才能进去,一定很寂寞,就想陪她一会儿。她半急半笑着让我走,我不肯。

我忽然想起个笑话来,就讲给她听:四个旅客赶了很多的路,好不容易回到旅社,可是电梯坏了。只得一层一层地爬。她们住在第四十层。为了减轻疲劳,规定每人讲一个故事。等轮到最后一个人讲了,他们也上到了第四十层。大家就要这个人讲一个最简短而又最悲伤的故事。那人把眼一瞪说:“我把咱们房门钥匙落在楼下的汽车里了。”她听了,捂着嘴咯咯地笑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流眼泪了。她赶快从兜儿里掏出手绢儿──“当啷”,一个发亮的东西蹦出来,掉在地上。天色暗了,那个东西却更刺眼。她愣着,刚才那一丝笑纹却僵在嘴角上。愣了好久,我俯下身去,捏起那枚发亮的东西,放进她有些颤抖的手上。她开了门,刚跨进去,“咔”,猛地把门碰上了。我呆呆地站着,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这篇文章情节很完整也很曲折。文章刻画的“她”是“班上数学最棒的”,但心地狭窄,唯恐人家超过自己,因此当“我”向她借复习提纲时,她先以“我把提纲放在家里了”、“我家远着呢”作托辞,最后竟以“忘带钥匙”来假托,不肯借。情节屡次转折,较能吸引读者:

1、文章用“情节突转法”来构思情节,钥匙的出现是文章的高潮所在,在结构上形成了奇峰突起、江河陡转之势,它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用伏笔和照应的手法写她的“笑”和“流泪”,这是显示作品内容的连续性、完整性的重要手段,也是使行文曲折的有效方法。

4、运用了误会法。文章中的“我”对她的屡次托辞,不仅不生疑,反而信以为真,使情节步步发展,层层铺垫,引人入胜。

3、在高潮来临前,作者不惜笔墨、不厌其烦地描写问楼、认房、上楼、讲笑话等内容,为情节的高潮蓄势,不断强化读者的期待心理,使矛盾爆发情节突转时具有飞瀑流泉从天降的艺术效果,造成读者心灵的强烈震撼。应注意避免的问题:

1、将事件描写得繁复曲折,但与突出中心的关系不大,使文字显得冗长拖沓。

2、情节的构思老套,一眼就能看出事件的走向,达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3、为了叙事曲折而穿凿附会,破绽百出。作业:(任选一题)

1、以“重逢”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写出情节的波澜。

2、迷失的小孩:

小孩一个人在大街上玩,不知不觉迷失了方向,怎么也找不到家,便大声哭起来。警察过来说:“好孩子,你哭什么,回家去吧!”小女孩哭着说:“我迷路了,找不到家。”

“你家在什么地方?”“在楼上。”“你爸爸叫什么?”“亲爱的!”“你妈妈叫什么?”“宝贝!”“你家里还有谁?”“还有我。”“你叫什么?”“我叫乖乖!”

警察怎样才能将这位小女孩送回家,请展开想象,以“送迷失的女孩回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事性文章。

要求:⑴故事要有波澜;⑵情节合情合理;

⑶以给出文段为文章的开头。写作学会记事【写作指导】记事能力是最基本的写作能力。写清楚是记事的基本要求,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所谓的六要素。■时间、地点:往往在文中点出即可。■人物:事是人做的,写事离不开写人,叙事文章重在表现事件的意义和感悟,写人的文章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起因: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一般情况下是必须交代清楚的,简要交代即可。■经过和高潮:事件发生的全过程,随着情节的不断发展,事件的经过往往会出现高潮,或者会出现一波三折,这部分应详细具体地写,但不应该啰唆。■结果:整个事件的结尾,一般简要交代即可。写好记事的文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精心选材。选取身边发生的事件,再加以精心挑选。如校园新事、社会新风尚、家庭新故事,都是“滚滚材源”。无论写什么事,一定要是你所熟悉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这样,才能写得生动、具体。2精致结构。清晰的结构能显示出作者清晰的思路。这里的结构有两个方面:一是叙事的六个要素要交代清楚。二是详略要得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能够表现文章主旨的材料要浓墨重彩地写,而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的材料就要略写或不写,这样才显得中心突出。3深化主题。记一件事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向读者讲述一个故事,更多的是想通过这件事说明一个道理或所受到的启发等。只有主题深刻,才会给读者以思考、回味和启迪,才会让你的文章更耐读。【写作实践】一、下边这件事写得既简单又干巴,不能让人产生阅读的欲望。请你帮忙“添枝加叶”,把它写得丰满、生动一些。那天放学回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受了伤,校服也磕破了。回到家里,妈妈、爸爸、爷爷、奶奶都很心疼,嘱咐我以后走路要小心。提示:1所谓“添枝加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添加细节,二是融入情感。2添加细节,比如:为什么摔跤,摔跤时的惨状,长辈看到后心疼的目光……3融入情感,就要恰当使用一些描写心情、感受的修饰语或句子。【写作例文】好好的天说变就变,正是放学的时候却下起了小雨,还好早上出门的时候妈妈让我带了一把伞。因为雨不大,我把伞拿在手里懒得打开,就和几个好朋友有说有笑地回家,说到高兴的时候禁不住嘻嘻哈哈你追我赶起来……突然我脚下一滑,“啪”地一声摔在地上,立刻感到右手和膝盖火辣辣地疼,耳边听到他们在哈哈大笑。他们看到我龇牙咧嘴的样子就把我拉起来,我低头一看,原来我右脚正好踩在湿滑的石块上,再一看右手掌出血了,校服的裤腿也磕破了。我再也笑不起来,狼狈地回到家里。妈妈看到我,问我怎么了,我低着头不出声,伸出右手。妈妈拿起我的手,立刻大叫起来:“这是怎么了?怎么出血了?”爷爷奶奶闻声从里屋出来:“怎么了?出什么事了?”我抬头看见他们脸上写满了“着急”。我小声地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他们。妈妈正在唠叨我“不好好走路”的时候爸爸回来了,他赶紧拿起我的手看了一眼,快步走到摩托车旁,一下子骑到摩托车上,说:“赶快到医院去!”……【点评】经过“添枝加叶”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交待得很清楚。与原文比较,一是添加了细节,如摔跤的原因、摔跤的惨状、长辈的反应等。二是融入了情感,如长辈们的语言和行动都包含着疼爱、着急之情。二、以“那一次,我真________”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不少于500字。提示:1.这是半命题作文,可以补充一个表示情感或心理活动的词语,如“快乐”“开心”“感动”“后悔”“失落”等。注意题目中“真”表明这一感觉或心理应是很深刻的、记忆犹新的。2.要求以记事为主,那就要注意记叙的六个要素,有重点地将这件事写得清楚、完整。3.注意开头、结尾与文章的标题相呼应,扣住题目。叙述中要适当用一些表达情感的语句,让文章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写作例文】那一次,我真惭愧每当想起那件事,我就感到非常惭愧,我就感到仿佛有千万只蚂蚁啃我的脸一样。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天气非常寒冷,外面刮着凄厉的北风,地上都冻得硬硬的。早上第一节课下后,该做广播操了。我怕冷,真不想出去做操,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缩着脖子琢磨起来。一个念头忽然跳入我的脑海:前天沙晓娟同学说肚子疼,夏老师不是没让她做操吗?我不如也装肚子疼。广播里响起了《运动员进行曲》,同学们照例出去做操了。我坐在位置上,右手捂着肚子,左手放在桌上,脑袋垂得低低的,嘴里还不时地哼哼。夏老师走进来,见我这副痛苦模样,便关切地问:“赵志达,怎么啦?身体不舒服吗?”一边说,一边用手摸了摸我的额头。“肚子疼。”我无力地点了点头。“要不要到学校诊所,去拿点药吃一下?”“不用了,早晨吃过了,还是有点疼。”“那你今天就别去做操了,以免再受凉,好好休息一会儿,也许就好了。”说完,老师就出去了。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不由暗喜,这么容易就躲过去了!我慢慢走到窗边,看见同学们正迎着大风,整齐而有力地做操。不知什么原因,心里总有点不自在。广播操结束后,同学们回到班上,纷纷围着我嘘寒问暖。有的问:“你肚子还疼吗?”有的说:“多揉揉就不疼了!”还有的说:“要不,我陪你去学校诊所看一看吧!”我连忙说:“不要紧的,不要紧的,我吃了药,休息一会儿马上就会好的。”大家听了,也就放心了,一起出去玩了。看着他们玩得正高兴,我脚都发痒了,但因为担心露馅,只好坐在位置上埋头“休息”。第二节上语文课,夏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同学们也踊跃发言。平时我是个爱发言的人,一时忘了自己“生病”,忍不住高高举起手来。当我响亮地答对了问题时,老师不仅肯定我思维敏捷,声音响亮,还当场对我大加表扬:“赵志达同学今天身体不舒服,还这么积极地回答问题,我们大家要好好地向他学习!”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而我心里真不是滋味,脸上火辣辣的,仿佛那一个个巴掌正抽在我的脸上似的。这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每当我想起它,就惭愧得脸发热、发烫。因为惰性发作,我撒了谎,欺骗老师,欺骗同学、欺骗自己。而老师的关怀和表扬,同学的问候与情谊,却像寒冬的一缕缕阳光,照在我心上,暖乎乎的。我想,今后再也不能做这种荒唐的事了。【点评】这篇作文细细回味,主要有这样几个亮点:①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串联起众多材料,文脉贯通,组成一个整体。从开始的“怕冷”“不想出去做操”到“不由暗喜”,从“心里总有点不自在”到“担心露馅”,从“心里真不是滋味,脸上火辣辣的”到“惭愧得脸发热、发烫”,这些心理描写与所写的中心事件紧密相关,层层推进,有力地表达了本文的中心意思。②描写逼真而又细腻。第2段增添了几句环境描写,使“寒冬”一词得到具体体现,为“我”的怕冷心理作铺垫,也是情节发展的一个外在推动力。③注意前后呼应。结尾点明题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感情上不仅再次突出“惭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