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地理终极押题密卷1(新课标)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考地理终极押题密卷1(新课标)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考地理终极押题密卷1(新课标)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考地理终极押题密卷1(新课标)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考地理终极押题密卷1(新课标)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地理终极押题密卷1(新课标)一.选择题(共13小题)“组合式空间结构模式”是在城市内部各个功能用地组团(两个或两个以上)之间分散成组布局的空间形态格局。组团与组团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主次与规模大小之分,整体呈现出相对均衡的空间格局,各个用地组团之间通过交通干线形成联系,并通过生态空间加以隔离和区分。如图为组合式空间结构规划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相较于集中用地而言,“组合式空间结构模式”的优势有()①改善城市环境质量②促进商业规模扩大③缓解交通拥堵④便于市政管理A.①② B.①③ C.⑧③ D.②④2.“组合式空间结构模式”的城市其发展方向最合理的是()A.各组团用地边缘控制占用农业用地 B.城区中心着重增加楼层高度 C.城区中心增加公共设施 D.各组团用地边缘可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如图是我国西部某城市200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随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变化图。据此完成3﹣3题。3.该城市的空间结构属于()A.同心圆模式 B.扇形模式 C.多核心模式 D.棋盘模式垂直绿化是指在建筑物的墙壁、围栏、棚架等垂直表面上种植植物。垂直绿化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绿化立面,其是指植物根扎于地面基质,可以攀附整个外墙;二是活墙,其是由预先种植的植物和包围结构组成,通常种在容器中,然后与基质,喷灌系统和支撑结构一起安装在建筑外墙上。如图示意绿化立面和活墙两种模式。读图,完成4﹣5题。4.与绿化立面相比,活墙建筑()A.造价与维护成本低 B.绿植生长条件差 C.绿植蒸腾作用较强 D.冷却降温效果好5.道路两侧的垂直绿化,其绿化植物应具备的特点是()A.叶面平滑 B.绒毛较多 C.叶片大而疏 D.根系深而长抚仙湖位于云南省滇中盆地中心,是我国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湖泊,湖内和湖岸周围有大量地下泉水涌出,海口河为抚仙湖唯一的出水口。除春季外,其他季节抚仙湖湖水表层温度均高于湖区气温,夏季抚仙湖南部湖区表层湖水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北部湖区受湖陆风影响显著。如图示意抚仙湖位置。据此完成6﹣8题。6.抚仙湖属于()A.咸水湖、断陷湖 B.淡水湖、断陷湖 C.淡水湖、冰川湖 D.咸水湖、冰川湖7.如图中与夏季抚仙湖表层湖水流动方向最接近的是()A. B. C. D.8.一年中,抚仙湖地区地表太阳辐射量最大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2h(即2小时)出行交通圈可以反映中心城市对中小城市的辐射作用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如图示意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中心城市2h出行交通圈覆盖面积占比。完成下面小题。9.长三角城市群中,中心城市2h以内出行交通圈的出行范围()A.上海最小 B.南京最小 C.杭州最小 D.上海最大10.造成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2h以内出行交通圈范围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可能是()A.经济发达程度 B.地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口数量11.长江经济带中,中心城市对区域内其他节点城市在交通联系的紧密程度与辐射扩散的影响效应上呈显著均衡态势的是()A.长三角城市群 B.长江中游城市群 C.成渝城市群 D.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图1示意我国某地二分二至日时的正午太阳高度,其中a﹣β=2°,图2示意该地夏至日北京时间15:00拍摄的某停车场景观,此时汽车车头与身影方向一致,停车位与道路垂直。完成下面小题。12.该地最可能位于()A.海口市 B.上海市 C.北京市 D.哈尔滨市13.根据该日停车场中的车影朝向,可知()A.车头的朝向为西北方 B.图中道路为西南—东北走向 C.车影面积为一日最小 D.车影将向车头右侧方向移动二.解答题(共4小题)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黄河下游自小浪底到入海口按照河床演变特点不同,依次可分为三河段:游荡型、过渡型和弯曲型,其中游荡型河段的主要特征是多河槽、心滩发育。河道摆动范围广,河道坡度较陡;弯曲型河道的主要特征是单河槽行水、河宽较窄,河道稳定性高、不易摆动,河道坡度较缓;过渡型河段兼而有之。2000年黄河小浪底水库建成运行,黄河下游的河道冲淤变化与来水来沙量及河道的特征有关。下面图1示意三河段的划分及水文站分布,图2示意1992~2011年黄河下游河道非汛期——汛期分河段统计冲淤变化(注:冲淤量=淤积量﹣冲刷量)。(1)分析1992~1999年黄河下游河道分河段非汛期与汛期冲淤变化的形成原因。(2)比较1992~1999年与2000~2011年两时段非汛期黄河下游河道冲淤量的异同。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西北干旱区深居欧亚大陆腹地,地域辽阔,总面积为2.51×106km2,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6%,是我国水资源短缺最严重地区之一,也是生态极端脆弱区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北干旱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导致生态系统出现渐变、质变到灾变的退变过程,遏制地下水水位下降成为西部干旱区的首要任务。如图示意我国西北干旱区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的生态退变。(1)推测我国西北干旱区地下水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2)从渐变、质变和灾变角度,说明我国西北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产生的生态退变过程。(3)简述遏制我国西北干旱区地下水水位下降应采取的措施。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斐济是南太平洋上以火山岛为主的群岛国,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国家之一。菌菇喜欢潮湿阴暗通风的环境,在引种菌草之前,斐济不能生产食、药用菌,且畜牧业规模小。菌草是可以栽培食用菌、药用菌培养基的草本植物,也可以作为饲料,栽培菌菇后的菌槽也可用于饲喂。维提岛是斐济最大的岛屿,首都和主要港口城市都位于该岛。自2014年从中国引种菌草以来,维提岛上广泛种植菌草,培育的菌菇不仅满足本地市场,还销售到岛外。如图示意斐济维提岛地理位置。(1)简述维提岛发展菌草产业的有利自然条件。(2)简析维提岛发展菌草产业对当地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3)推测当地引进菌草技术后为不同温型(高温型、中温型、低温型)的菌菇出菇可能采取的措施。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秦岭—大巴山(以下简称秦巴山地)为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是中国生物特有种比例最高的地区,其生物多样性具有高度的复杂性。研究人员在东秦巴山地中一条南北方向的样带上进行了植物群落的采样调查,并据此绘制了该样带上区域物种丰富度分布情况,如图所示。(1)据图描述东秦巴山地样带上物种丰富度大致变化特征。(2)样带上神农架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试说明主要原因。(3)秦巴山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之一,请你为当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出合理意见。

2024年菁优高考地理终极押题密卷1(新课标)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3小题)“组合式空间结构模式”是在城市内部各个功能用地组团(两个或两个以上)之间分散成组布局的空间形态格局。组团与组团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主次与规模大小之分,整体呈现出相对均衡的空间格局,各个用地组团之间通过交通干线形成联系,并通过生态空间加以隔离和区分。如图为组合式空间结构规划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相较于集中用地而言,“组合式空间结构模式”的优势有()①改善城市环境质量②促进商业规模扩大③缓解交通拥堵④便于市政管理A.①② B.①③ C.⑧③ D.②④【考点】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分析】“组合式空间结构模式”的优势主要从布局、交通、污染、规模、环境等方面分析。【解答】解:由材料可知,“组合式空间结构模式”的城市呈多中心布局,这种布局的优点是可减少城市由过度密集导致的交通拥堵问题,地域污染源也呈现分散布局,规模小,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但缺点是用地分散,联系不便,不利于市政管理和商业规模扩大,故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组合式空间结构模式”的优势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2.“组合式空间结构模式”的城市其发展方向最合理的是()A.各组团用地边缘控制占用农业用地 B.城区中心着重增加楼层高度 C.城区中心增加公共设施 D.各组团用地边缘可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考点】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分析】“组合式空间结构模式”的城市的发展方向主要从规模、用地类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分析。【解答】解:由材料可知,组团与组团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主次与规模大小之分,整体呈现出相对均衡的空间格局,读图可知,各组团用地边缘是自然生态林地与水域,控制占用农业用地,可有效保护城市区域生态环境,A正确。城区中心为公共中心,不应着重增加楼层高度,增加公共设施,BC错误。各组团用地边缘为生态区,不应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组合式空间结构模式”的城市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如图是我国西部某城市200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随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变化图。据此完成3﹣3题。3.该城市的空间结构属于()A.同心圆模式 B.扇形模式 C.多核心模式 D.棋盘模式【考点】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专题】人口统计图;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人口与城市.【分析】多核心理论认为大城市不是围绕单一核心发展起来的,而是围绕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业区、批发商业和轻工业区、重工业区、住宅区和近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镇等各种功能中心,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解答】解:读图可知,该城市在西北﹣东南走向和西南﹣东北走向的人口密度,有不止一个人口密度高值区,说明有几个核心区,因此属于多核心模式,C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以我国西部某城市200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随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变化图为背景,考查了该城市的空间结构,读图分析解决问题。垂直绿化是指在建筑物的墙壁、围栏、棚架等垂直表面上种植植物。垂直绿化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绿化立面,其是指植物根扎于地面基质,可以攀附整个外墙;二是活墙,其是由预先种植的植物和包围结构组成,通常种在容器中,然后与基质,喷灌系统和支撑结构一起安装在建筑外墙上。如图示意绿化立面和活墙两种模式。读图,完成4﹣5题。4.与绿化立面相比,活墙建筑()A.造价与维护成本低 B.绿植生长条件差 C.绿植蒸腾作用较强 D.冷却降温效果好【考点】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自然地理要素.【分析】立体绿化,是指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攀援植物及其它植物栽植并依附或者铺贴于各种构筑物及其它空间结构上的绿化方式,包括立交桥、建筑墙面、坡面、河道堤岸、屋顶、门庭、花架、棚架、阳台、廊、柱、栅栏、枯树及各种假山与建筑设施上的绿化。【解答】解:由材料可知,绿化立面是指植物根扎于地面基质,可以攀附整个外墙;活墙是由预先种植的植物和包围结构组成,通常种在容器中,然后与基质、喷灌系统和支撑结构一起安装在建筑外墙上,故活墙建筑造价与维护成本高,A错误。活墙是由预先种植的植物和包围结构组成,通常种在容器中,绿植生长空间有限,故绿植生长条件差,B正确。绿植蒸腾作用一样,C错误。冷却降温效果都较好,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活墙建筑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5.道路两侧的垂直绿化,其绿化植物应具备的特点是()A.叶面平滑 B.绒毛较多 C.叶片大而疏 D.根系深而长【考点】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自然地理要素.【分析】植被分布与环境关系密切,主要受气候(光照、热量、水分、盛行风向)、地形(海拔的影响、坡向的影响、坡度的影响)、土壤(土壤水分、肥力、通透性、热量等)等因素的影响。【解答】解:道路两侧的垂直绿化以防尘为主的,树叶表面绒毛能分泌粘液、油脂,可吸附大量飘尘,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故其绿化植物应具备的特点是绒毛较多,B正确。叶面平滑的植物不容易附着灰尘和污染物,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吸收有害气体等方面可能不如绒毛较多的植物,因此叶面平滑不是道路两侧垂直绿化植物应具备的特点,A错误。叶片大而疏的植物不利于减少水分蒸发,也不利于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而垂直绿化植物需要适应干燥和污染的环境,因此叶片大而疏不是道路两侧垂直绿化植物应具备的特点,C错误。垂直绿化植物通常种植在建筑物的垂直表面上,根系不需要深入土壤,而是需要适应浅层的生长环境,因此根系深而长不是道路两侧垂直绿化植物应具备的特点,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绿化植物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抚仙湖位于云南省滇中盆地中心,是我国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湖泊,湖内和湖岸周围有大量地下泉水涌出,海口河为抚仙湖唯一的出水口。除春季外,其他季节抚仙湖湖水表层温度均高于湖区气温,夏季抚仙湖南部湖区表层湖水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北部湖区受湖陆风影响显著。如图示意抚仙湖位置。据此完成6﹣8题。6.抚仙湖属于()A.咸水湖、断陷湖 B.淡水湖、断陷湖 C.淡水湖、冰川湖 D.咸水湖、冰川湖【考点】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陆地水和水循环.【分析】湖泊的类型主要有构造湖、口湖、堰塞湖、河成湖、风成湖、冰川湖、海成湖、溶蚀湖八种,成因包括地壳运动、河流改道、风蚀积水、冰川堆积、泥沙堆积延伸、岩层溶蚀等多种。【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抚仙湖有出水口,为淡水湖;抚仙湖位于板块交界处,受地壳运动影响,板块挤压,岩层断裂下陷,形成湖盆,积水成湖,故为断陷湖,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抚仙湖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7.如图中与夏季抚仙湖表层湖水流动方向最接近的是()A. B. C. D.【考点】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陆地水和水循环.【分析】湖水流动方向主要从风向、水温、地形等方面分析。【解答】解:夏季,抚仙湖南部湖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表层湖水向北流;夏季,抚仙湖湖水表层温度高于湖区气温,故湖面平均气温高于四周,在陆风作用下,水流形成辐合;北部湖面较宽,在向右的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逆时针方向的环流,故图A与夏季抚仙湖表层湖水流动方向最接近,BCD图与夏季抚仙湖表层湖水流动方向不相符,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湖水流动方向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8.一年中,抚仙湖地区地表太阳辐射量最大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考点】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大气的热力状况.【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昼夜长短(纬度)、太阳高度大小(纬度)、天气状况、地势高低等。【解答】解:抚仙湖位于云贵高原,春季雨季未到来,且表层湖水温度低于湖区气温,故多晴天,太阳辐射量大,A正确。夏秋季节,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多阴雨天气,大气削弱作用显著,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较小,BC错误。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受云贵准静止锋影响,多阴雨天气,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较小,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太阳辐射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2h(即2小时)出行交通圈可以反映中心城市对中小城市的辐射作用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如图示意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中心城市2h出行交通圈覆盖面积占比。完成下面小题。9.长三角城市群中,中心城市2h以内出行交通圈的出行范围()A.上海最小 B.南京最小 C.杭州最小 D.上海最大【考点】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分析】2h以内出行范围=城市面积×2h以内出行交通圈覆盖面积占比。【解答】解:上海、南京、杭州城市面积差异较小,影响中心城市2h以内出行交通圈的出行范围的主要因素是覆盖占比。由图可以看出,长三角城市群中上海2h以内出行交通圈覆盖面积占比最小,故其在长三角城市群中2h以内出行交通圈的出行范围最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中心城市2h以内出行交通圈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0.造成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2h以内出行交通圈范围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可能是()A.经济发达程度 B.地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口数量【考点】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分析】造成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2h以内出行交通圈范围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从距离、范围、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位于长三角城市群中心位置,相比位于沿海的上海而言,至城市群内其他各城市的累计距离较小,更易扩展其出行交通圈范围,故其2h以内出行交通圈范围大于上海;同理,杭州2h以内出行交通圈范围也大于上海,故地理位置是造成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2h以内出行交通圈范围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B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上海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南京,一般情况下,经济越发达,基础设施越完善,2h以内出行交通圈范围越大,A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南京都为平原地形,杭州周边地区多低山丘陵,故地形地势不是其主要影响因素,C错误。人口数量与2h以内出行交通圈范围相关性小,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造成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2h以内出行交通圈范围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1.长江经济带中,中心城市对区域内其他节点城市在交通联系的紧密程度与辐射扩散的影响效应上呈显著均衡态势的是()A.长三角城市群 B.长江中游城市群 C.成渝城市群 D.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考点】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分析】长江经济带3个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整体来看长江上游以成都、重庆为核心城市群不断壮大,中游以武汉为核心城市群正在发展中,下游以上海为龙头杭州、南京为核心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发达的城市群。【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成渝城市群两个中心城市2h以内出行交通圈覆盖面积占比接近,说明这两个中心城市对区域内其他节点城市在交通联系的紧密程度与辐射扩散的影响效应上呈显著均衡态势,C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2h以内出行交通圈覆盖面积占比差异较大,说明呈显著不均衡状态,AB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城市群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图1示意我国某地二分二至日时的正午太阳高度,其中a﹣β=2°,图2示意该地夏至日北京时间15:00拍摄的某停车场景观,此时汽车车头与身影方向一致,停车位与道路垂直。完成下面小题。12.该地最可能位于()A.海口市 B.上海市 C.北京市 D.哈尔滨市【考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分析】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H=90°﹣|φ﹣δ|,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数,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由图1可看出该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可判断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排除海口市,A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分的正午太阳高度与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差α,根据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可得出α≈23.5°;根据材料α—β=2°,可知β≈21.5°,即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21.5°,因此该地纬度=90°—21.5°—23.5°=45°,最可能位于哈尔滨市,D正确。北京位于40°N,上海位于31°N,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3.根据该日停车场中的车影朝向,可知()A.车头的朝向为西北方 B.图中道路为西南—东北走向 C.车影面积为一日最小 D.车影将向车头右侧方向移动【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分析】太阳直射赤道上,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极昼极夜地区除外);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极昼极夜地区除外)。【解答】解:图2示意该地夏至日北京时间15:00时拍摄的某停车场景观,此时该地太阳位于西南天空,车影朝向东北方向,故车头的朝向为东北方向,A错误。车影与图中道路走向大致垂直,因此图中道路为西北—东南走向,B错误。当地正午时车影面积最小,哈尔滨位于120°E以东,此时已过正午,车影面积不是最小,C错误。15:00时过后,太阳向正西方向移动,车影方向应由东北向正东方向移动,即车影将向车头右侧方向移动,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二.解答题(共4小题)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黄河下游自小浪底到入海口按照河床演变特点不同,依次可分为三河段:游荡型、过渡型和弯曲型,其中游荡型河段的主要特征是多河槽、心滩发育。河道摆动范围广,河道坡度较陡;弯曲型河道的主要特征是单河槽行水、河宽较窄,河道稳定性高、不易摆动,河道坡度较缓;过渡型河段兼而有之。2000年黄河小浪底水库建成运行,黄河下游的河道冲淤变化与来水来沙量及河道的特征有关。下面图1示意三河段的划分及水文站分布,图2示意1992~2011年黄河下游河道非汛期——汛期分河段统计冲淤变化(注:冲淤量=淤积量﹣冲刷量)。(1)分析1992~1999年黄河下游河道分河段非汛期与汛期冲淤变化的形成原因。(2)比较1992~1999年与2000~2011年两时段非汛期黄河下游河道冲淤量的异同。【考点】流域开发建设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分析】(1)1992~1999年黄河下游河道分河段非汛期与汛期冲淤变化的形成原因主要从来水量、来沙量、河道等方面分析。(2)1992~1999年与2000~2011年两时段非汛期黄河下游河道冲淤量的异同主要从图上信息分析可知,包括冲淤量累积正负值变化等。【解答】解:(1)由材料与图1可知,2000年黄河小浪底水库建成运行,黄河下游的河道冲淤变化与来水来沙量及河道的特征有关,游荡型河段的主要特征是多河槽、心滩发育、河道摆动范围广,河道坡度较陡;弯曲型河道的主要特征是单河槽行水、河宽较窄,河道稳定性高、不易摆动,河道坡度较缓;过渡型河段兼而有之,非汛期说明河流水量小,黄河上游来水来沙量小,小浪底至夹河滩段坡度较大,流速较快,河流侵蚀作用强;夹河滩以下河段坡度较缓,流速较慢,泥沙沉积;汛期时河流水量大,黄河上游来水来沙量大;河水自中游流入小浪底至高村段时,为游荡型河道,坡度突然下降,且河道分散,流速减缓,泥沙沉积;高村以下河段河道较窄,且单河槽行水,致使河势上升,搬运能力增强,河流侵蚀作用强。(2)读图可知,1992~1999年与2000~2011年两时段非汛期河流累积均为负值,故相同点是两时段下游河道冲淤量累积均为负值;1992~1999年小浪底至夹河滩冲淤量均为负值,说明1992~1999年主要表现为小浪底至夹河滩段侵蚀,其余河段为沉积,2000~2011年小浪底至孙口河段河滩冲淤量为负值,其余河段为正值,说明小浪底至孙口河段为侵蚀,以下河段为沉积;从整体看,2000~2011年侵蚀河段长度长于1992~1999年,但1992~1999年侵蚀与堆积强度均较大。故答案为:(1)非汛期:黄河上游来水来沙量小,小浪底至夹河滩段坡度较大,流速较快,河流侵蚀作用强;夹河滩以下河段坡度较缓,流速较慢,泥沙沉积。汛期:黄河上游来水来沙量大,河水自中游流入小浪底至高村段时,坡度突然下降,且河道分散,流速减缓,泥沙沉积,高村以下河段河道较窄,且单河槽行水,致使河势上升,搬运能力增强,河流侵蚀作用强。(2)相同点:两时段下游河道冲淤量累积均为负值。不同点:1992~1999年主要表现为小浪底至夹河滩段侵蚀,其余河段为沉积,2000~2011年小浪底—孙口河段为侵蚀,以下河段为沉积;2000~2011年侵蚀河段长度长于1992~1999年,但1992~1999年侵蚀与堆积强度均较大。【点评】本题以三河段的划分及水文站分布与1992~2011年黄河下游河道非汛期—汛期分河段统计冲淤变化为背景材料,涉及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西北干旱区深居欧亚大陆腹地,地域辽阔,总面积为2.51×106km2,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6%,是我国水资源短缺最严重地区之一,也是生态极端脆弱区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北干旱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导致生态系统出现渐变、质变到灾变的退变过程,遏制地下水水位下降成为西部干旱区的首要任务。如图示意我国西北干旱区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的生态退变。(1)推测我国西北干旱区地下水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2)从渐变、质变和灾变角度,说明我国西北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产生的生态退变过程。(3)简述遏制我国西北干旱区地下水水位下降应采取的措施。【考点】水资源分布及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我国水资源的安全保护措施;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陆地水和水循环.【分析】(1)我国西北干旱区地下水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从气候、人类活动、蒸发、植被等方面分析。(2)我国西北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产生的生态退变过程主要从植被、生物多样性、土地退化、人类生存等方面分析。(3)遏制我国西北干旱区地下水水位下降应采取的措施主要从技术、水库、植被、地下水开采、法律等方面分析。【解答】解:(1)我国西北干旱区地下水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首先,气候干旱和降水稀少是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的重要原因,西北地区位于我国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燥,年降水量相对较少,使得地表水资源稀缺,这种气候特点使得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严重不足,从而导致水位下降;其次,过度开采地下水也是造成水位下降的关键因素,在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等方面,对地下水的需求量巨大;然而,由于开采量超过了地下水的补给速度,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特别是在一些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过度开采现象更为严重;此外,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蒸发作用,进一步减少了地下水的补给量,随着气温的升高,地表水分蒸发速度加快,使得原本就稀缺的水资源更加紧张;最后,植被破坏也是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的原因之一,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然而,由于过度放牧、开垦等活动,西北地区的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导致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问题加剧,进而影响了地下水的补给和储存。(2)我国西北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产生的生态退变过程:在渐变阶段,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植被覆盖率开始逐渐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这是因为植物的生长和生存需要足够的水分,而地下水位的下降导致植物根部无法获取足够的水分,从而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同时,一些对水分敏感的物种可能逐渐消失,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进入质变阶段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开始明显降低;由于植被减少,土地的生产力下降,土壤侵蚀和荒漠化问题加剧;此外,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也开始频发,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威胁,这一阶段的变化已经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产生了严重影响,最终进入灾变阶段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土地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几乎崩溃;此时,土地已经无法支持大规模的植被生长,生物多样性几乎丧失殆尽,这种状态下的人类生存环境也面临极大挑战,可能需要采取更为激进的措施来恢复生态环境。(3)遏制我国西北干旱区地下水水位下降应采取的措施:首先,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是降低农业灌溉用水量的有效途径,通过采用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可以显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地下水的需求;其次,修建水库、蓄水池等储水设施可以增加地表水的存储量,这些设施可以在降雨时收集雨水,并在需要时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态补水,从而减轻对地下水的依赖;同时,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是提高涵养水源能力的重要措施,植被可以帮助保持水土、减少蒸发,从而提高地下水的补给量,因此,加强植树造林、草原保护等工作对于遏制地下水水位下降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合理利用地下水也是关键,需要制定合理的开采计划,避免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同时,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后,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制定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水资源保护法规,可以规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行为,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综上所述,遏制我国西北干旱区地下水水位下降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包括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修建储水设施、增加植被覆盖率、合理利用地下水以及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法律法规建设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保护地下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故答案为:(1)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导致地表水缺乏,地下水补给不足;过度开采地下水,特别是在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方面,使得地下水补给和消耗失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蒸发作用增强,加剧了地下水的消耗;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也进一步导致了地下水水位的下降。(2)我国西北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产生的生态退变过程可以分为渐变、质变和灾变三个阶段。在渐变阶段,植被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系统逐渐失衡。在质变阶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土地生产力下降,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最终进入灾变阶段,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土地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崩溃,甚至可能导致人类无法生存。(3)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灌溉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修建水库、蓄水池等储水设施,增加地表水存储量,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态补水;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此外,合理利用地下水,避免过度开采,确保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加强水资源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点评】本题以西北地区的生态系统退变为背景,涉及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地下水位下降产生生态退变过程、地下水位下降的应对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地理学科综合素养。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斐济是南太平洋上以火山岛为主的群岛国,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国家之一。菌菇喜欢潮湿阴暗通风的环境,在引种菌草之前,斐济不能生产食、药用菌,且畜牧业规模小。菌草是可以栽培食用菌、药用菌培养基的草本植物,也可以作为饲料,栽培菌菇后的菌槽也可用于饲喂。维提岛是斐济最大的岛屿,首都和主要港口城市都位于该岛。自2014年从中国引种菌草以来,维提岛上广泛种植菌草,培育的菌菇不仅满足本地市场,还销售到岛外。如图示意斐济维提岛地理位置。(1)简述维提岛发展菌草产业的有利自然条件。(2)简析维提岛发展菌草产业对当地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3)推测当地引进菌草技术后为不同温型(高温型、中温型、低温型)的菌菇出菇可能采取的措施。【考点】农业生产与区域的相互影响;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分析】(1)维提岛发展菌草产业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从气温、降水、土壤、地形等方面分析。(2)维提岛发展菌草产业对当地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主要从产业结构、就业、收入、膳食结构等方面分析。(3)当地引进菌草技术后为不同温型(高温型、中温型、低温型)的菌菇出菇可能采取的措施主要从林下套种、冷库出菇、海拔等方面分析。【解答】解:(1)读图可知,维提岛位于18°S附近,纬度低,气温较高;地处南太平洋,受海洋影响大,降水较多;据材料“菌菇喜欢潮湿阴暗通风的环境”可知自然条件利于菌草生长;全年高温,生长期长,菌草收割次数多;为火山岛,多火山灰土,土壤肥沃;地形以山地为主,适合菌草种植区域大。(2)据材料“在引种菌草之前,斐济不能生产食、药用菌,且畜牧业规模小。菌草是可以栽培食用菌、药用菌培养基的草本植物,也可以作为饲料,栽培菌菇后的菌槽也可用于饲喂”可知,通过引种菌草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种植业、畜牧业得以发展;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增加了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利于社会稳定;“维提岛上广泛种植菌草,培育的菌菇不仅满足本地市场,还销售到岛外”,菌菇销售市场较大,经济效益较好;丰富了当地居民的膳食结构,提高了营养水平,改善了人们生活质量等。(3)不同温型(高温型、中温型、低温型)的菌菇出菇需要满足不同的条件;高温型、中温型菌菇对热量条件要求较高,可以采取林下套种出菇,这是因为林下环境相对阴凉,适合这些菌菇的生长;而对于低温型的菌菇,如果在低海拔地区种植,则需要使用冷柜来保持较低的温度,以模拟它们所需的环境;对于中、低温型的菌菇,如果种植在高海拔地区,由于高海拔地区气温本身较低,因此可以在户外直接进行出菇,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确保不同温型的菌菇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得到合适的生长条件,从而实现高效的生产。故答案为:(1)气温较高,降水较多,菌草生长快;全年高温,菌草可多次收割;多火山灰土,土壤肥沃;多山地,可种植区域大。(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利千社会稳定;增加收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完善膳食结构,提高营养水平等。(3)中、高温型菌菇林下套种出菇;低温型菌菇在低海拔地区使用冷柜出菇;中、低温型菌菇在高海拔地区户外出菇。【点评】本题以斐济维提岛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发展对区域环境影响、农业发展方向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秦岭—大巴山(以下简称秦巴山地)为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是中国生物特有种比例最高的地区,其生物多样性具有高度的复杂性。研究人员在东秦巴山地中一条南北方向的样带上进行了植物群落的采样调查,并据此绘制了该样带上区域物种丰富度分布情况,如图所示。(1)据图描述东秦巴山地样带上物种丰富度大致变化特征。(2)样带上神农架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试说明主要原因。(3)秦巴山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之一,请你为当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出合理意见。【考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分析】(1)东秦巴山地样带上物种丰富度大致变化特征主要根据图上信息分析可知,包括变化方向、纬度、变化趋势等。(2)样带上神农架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的主要原因可从生存空间、水热优越及其环境差异显著、人类活动等角度展开分析。(3)秦巴山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之一,为当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合理意见主要从自然保护区、监控、动植物抢救保护工程、外来物种入侵、良种培养等方面分析。【解答】解:(1)读该样带上区域物种丰富度分布情况图可知,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变化呈波动变化;随着纬度升高,物种丰富度大致呈下降趋势,南方物种丰富度总体大于北方。(2)神农架海拔高,相对高度达,水热组合多样,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神农架纬度较低,热量充足;位于季风气候区,且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水分条件好;山地内地形状况复杂,且位于中国南北过渡带,区域内地理环境差异大,生存环境多样;神农架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受人类活动干扰少,生态环境优良。(3)秦岭—大巴山为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是中国生物特有种比例最高的地区,其生物多样性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应划定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严格管控;对于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实施动植物抢救保护工程,重点保护;维护是生态环境的稳定,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强化种质资源库、保种场等建设;积极推进良种培育,对濒危物种进行人工养殖。故答案为:(1)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变化呈波动变化;随着纬度升高,物种丰富度大致呈下降趋势(或南方物种丰富度总体大于北方)。(2)神农架海拔高,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纬度较低,热量充足;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水分条件好;山地内地形状况复杂,区域内地理环境差异大;神农架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受人类活动干扰少。(3)划定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严格管控;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工程;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强化种质资源库、保种场等建设;积极推进良种培育。【点评】本题以秦巴山地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考点卡片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知识点的认识】太阳辐射能量大小既取决与以下两个因素:太阳辐射强弱、太阳辐射时长。1.纬度位置太阳辐射的强弱主要受正午太阳高度的影响。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反之,则少。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如赤道地区被赤道低压带控制,多对流雨,而副热带地区被副高控制,多晴朗天气,所以赤道地区的太阳辐射要弱于副热带地区。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如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主要就是这个原因。4.日照长短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如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温差不大,是因为纬度越高的地区,白昼时间长,弥补了因太阳高度角低损失的能量。【命题的方向】主要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综合其他知识一起考查。例上海的年平均太阳辐射量高于德国和日本,是因为()A.地势高,空气稀薄B.河湖纵横,太阳有效辐射强C.地面裸露,比热容大D.纬度偏低,晴天多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昼夜长短(纬度)、太阳高度大小(纬度)、天气状况、地势高低等.解答解:上海的年平均太阳辐射量高于德国和日本,和德国、日本相比,上海纬度偏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理解即可.【解题思路点拨】熟记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结合题意具体分析。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知识点的认识】1、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其核心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能量,并源源不断向外辐射。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满足生物生长发育。(2)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命题的方向】考查了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出现。例:(2018秋•成都期中)一体化太阳能路灯是由太阳能电池板转换为电能,然后给一体化太阳能路灯里的锂电池充电。在白天,即使是在阴天,这个太阳能发电机(太阳能板)收集、存储需要的能量,晚上自动供应给一体化太阳能路灯的LED灯供电,实现夜间照明。同时,一体化太阳能路灯具备PIR人体感应功能,能在夜间实现智能人体的红外感应控制灯工作模式,有人时100%亮,无人时延时一定时间后自动变到1/3的亮度,智能节省更多能源。同时,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安全、环保新能源在一体化太阳能路灯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题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情况,下列城市路灯建设中最不适宜大量布局一体化太阳能路灯的是()A.拉萨B.西安C.北京D.重庆分析: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天气情况、地形因素、洋流等;四川盆地位于季风区,这里的降水多,阴雨天气多。解答:根据题中选项可知,四地中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属于太阳能贫乏区,故最不适宜大量布局一体化太阳能路灯。故选:D。点评:本题以一体化太阳能路灯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对地球的影响。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解题思路点拨】解题关键是熟记太阳能量的来源以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熟记基础知识,并能根据提供的各种图文材料分析提取有用信息。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知识点的认识】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3)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1)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小值。(2)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小值。(3)二分日:除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外,其他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命题的方向】考查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规律,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有一定难度,多以选择题出现。例:如图中①线表示某日全球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状况,该日是()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分别直射赤道和南北回归线。解答:据图所示,23°26′S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说明此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较简单。【解题思路点拨】解题关键是对正午太阳高度的理解,考查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重点是学生能熟练的读图、析图,从中获取信息并结合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4.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点的认识】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使地球上产生不同的现象。自转引起了地球的昼夜更替、时差和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黄赤交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五带的划分等等。【命题的方向】考查了地球运动的意义,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出现。例:(2018秋•新罗区校级月考)如图是一幅以极地为中心的光照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此时D点是___时,A、B、C三地中白昼最长的是___。(2)A点的地理坐标是___,B点的日出时间约为___。(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4)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___。(5)导致南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的根本原因是___。分析: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射入角度(即太阳高度角)为90度的地点,它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根据公式正午太阳高度H=90°﹣直射地与所求地纬度差。解答:(1)E点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点,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求算D点地方时;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A、B、C三点中白昼最长的是B.由图中该点昼弧可以得到B点昼长为18小时。(2)A点位于北回归线,纬度为23°26′N,经线与180°经线构成了经线圈,A点的地理坐标为(23°26′N,0°)。根据B点所在纬度昼弧可以判断B点昼长为18点,12﹣昼长/2=3时。(3)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根据图中自转方向和45°W经线判断太阳直射经线为45°W.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23°26′N,45°W)。(4)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5)因为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南北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故答案为:(1)24时(零时);B。(2)23°26′N,0°;3点。(3)23°26′N,45°W。(4)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5)黄赤交角的存在。点评:本题以一幅以极地为中心的光照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解题思路点拨】解题关键是对地球运动的理解,考查了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产生时差、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综合性强,重点是学生能理解和熟记基础知识,并能读图、析图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有一定的难度。5.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371511: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6.水资源分布及水资源紧张的原因【知识点的认识】世界水资源分布图中国水资源分布图水资源紧张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候:降水较少,蒸发量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河流/流域:径流量小,流域面积小其他:植被稀少,水土保持能力差;地势起伏大,排水快;喀斯特地貌渗漏;地下水较深,开采难度大等(2)人为原因用水量大:人口稠密,人均水资源量小,工农业发达,耕地数量多,用水量大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命题的方向】考查了对水资源分布的认识,基础知识,多以选择、识图填空形式出题.例:(2012•泉州)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是()A.北美洲B.大洋洲C.南极洲D.亚洲分析: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解答:南极洲降水稀少,但因温度太低,所降淡水以冰的形式存在,不会蒸发,仅靠升华减少的水量极微小,所以经过亿万年的累积,成为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故选:C.点评:根据淡水资源的主要存在形式,筛选出正确选项.【解题思路点拔】解题关键是熟记掌握世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特别是中国的水资源分布概况.可结合水资源分布图来理解记忆.7.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识点的认识】植被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体见如下表格:【命题的方向】主要考查植被与自然环境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多以分析性质的选择和解答出现。例:黑龙江省黑土广布,北部大兴安岭分布着挺拔、塔形、树干较细、根系较浅的兴安落叶松。读“兴安落叶松景观图,关于兴安落叶松植被特征与自然环境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根系较浅,可吸收深层土壤养分B.针状叶片,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C.树木塔形,可防止积雪压断树枝D.树干较细,能够抵挡冬季的大风分析:植被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干旱地区的植被,叶小、有蜡质、根系深;寒冷地区的植被油脂大、根系深、树枝呈塔形等。解答:树木的根系较浅,不利于树根吸收深层土壤养分,A错。树木的针状叶片,叶片面积较小,不利于进行光合作用,B错。树木呈现塔型,可以防止积雪压断树枝,C对。树干较细的话,不能够抵挡大风,树枝容易折断,D错。故选:C。点评:本题以大兴安落叶松景观图为载体,考查植被的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图文中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分析解答问题。【解题思路点拨】植被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了解和保护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8.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知识点的认识】1、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两个:一是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带性,即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地带性因素;二是地球内能,这种分异因素称为非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非地带性因素。2、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3、非地带性是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决定的自然综合体的分异规律。【命题的方向】考查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出现。例:如图为我国天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关于该山的雪线,北坡低于南坡的主要原因是北坡()A.坡度小B.阴坡C.纬度高D.降水多分析:一般来讲,温度越高,雪线越高,降水越多,雪线越低。解答:天山北坡位于阴坡,光照较少,故雪线较低,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区域差异的相关知识。【解题思路点拨】解题关键是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的理解,并熟记基础知识,同时分析题中图文材料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9.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城市功能区的形成【知识点的认识】1、城市地域结构,是指构成城市的具有各种功能及其相应的物质外貌的功能分区,又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它由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和分布构成。2、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上,形成各种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如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和未来“田园城市”等模式。【命题的方向】考查了城市地域结构,不同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出现。例:关于城市地域结构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结构具有历史继承性,不同时期变化不大B.欧洲城市中,教堂往往成为城市中心C.以“花园城市”著称的新加坡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唯一模式D.工业社会,城市中心往往是中心商务区分析:未来城市地域结构的发展趋势是以人为中心,城市地域结构随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发展,不会一成不变,进入工业社会后城市经济活动导致了城市地域结构产生分异,形成各种功能区,因此城市地域结构主要由资本和市场决定。解答:A、城市结构虽然具有历史继承性,但不同时期变化很大。B、欧洲城市中,广场往往成为城市中心C、以“花园城市”著称的新加坡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种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D、工业社会,城市中心往往是商业区,继续发展会成为中心商务区。故选:D。点评:该题考查了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及成因,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把握,难度较小。【解题思路点拨】解题关键是熟记不同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图(同心圆城市空间模式图、扇形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图、多核心城市空间模式图、未来“田园城市”等),认知各种城市空间模式图的功能区的分布,能够根据题干提供的各种数据材料分析获取信息。10.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知识点的认识】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城市内部一般可分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和绿化区等。2、形成原因:①历史原因: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②经济原因:一方面城市各地的地租不同(主要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通达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商业、工业和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不同。③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命题的方向】考查了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主要是经济原因,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出现。例: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分析回答:(1)该图反映了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经济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土地租金高低主要取决于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2)图中B表示的功能区为住宅区,对应地租水平E线(填字母)。(3)图中C表示的功能区为工业区,其分布趋势是向市区外缘移动和趋向于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分析:(1)土地租金的高低取决于距离市中心的位置和交通便捷程度。(2)住宅区在城市分布最广泛。(3)工业区在城市的边缘区,地价比较低。解答:(1)该图反映了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经济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土地租金高低主要取决于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2)图中B表示的功能区为住宅区,对应地租E线。(3)图中C表示的功能区为工业区,它沿着主要交通线分布在市区外缘。故答案为:(1)距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2)住宅;E(3)工业;市区外缘;主要交通干线。点评: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的相关知识。【解题思路点拨】解题关键是学生能够熟知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及特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付租能力,并且要熟记经济原因的影响因素,结合题干信息分析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11.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知识点的认识】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土地价格、资金、管理;技术条件:冷藏、保鲜技术、良种、化肥、机械。【命题的方向】考查了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和综合题出现。例:(2018春•株洲期中)油茶树是世界四大多年生木本油料之一,具有极高的食用和保健价值,被称为“东方橄榄油”,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广西等省,油茶树一般适宜栽在土层相对深厚且具备一定坡度的酸性土壤区。油茶喜温暖,怕寒冷;油茶花期在10月上旬至12月,要求有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但花期连续降雨,影响授粉。虽然油茶出油率较高,但全国茶油年产量仅为20万吨左右。自古以来,我国对油茶的加工以“古法土榨”手工作坊式生产为主,该方式出油率高,经过“烘烤﹣碾碎﹣过筛﹣蒸粉﹣裹饼﹣榨油”等工序压榨出颜色金黄,味道醇香的茶油,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很多地区不断引进先进的冷榨机器设备,完整的茶籽直接进行物理压榨,再加工精制出无色透明像白酒一样的茶油,深受日本、韩国等地消费者喜爱。(1)分析我国茶油总产量较低的原因。(2)与传统的“古法土榨”相比,分析“机器冷榨”的优势和不足。分析:(1)我国茶油总产量较低的原因从自然方面和社会经济方面分析。(2)“机器冷榨”效率高,但不容易被消费者认同。解答:自然方面,从气候,自然灾害,地形等方面分析;社会经济方面从劳动力,管理,技术等方面分析。(2)优势从效率高,质量好,销售范围广等分析;不足根据再加工精制出无色透明像白酒一样的茶油,说明色泽透明,不容易被消费者认同。故答案为:(1)原因:因为油茶种植面积较少;花期易受寒潮、连续性阴雨天气、低温冻害等造成落花落果;冬季气温相对温暖,病虫害多;油茶种子退化;油茶种植区劳动力素质低,缺乏生产管理等原因造成油茶产量低。油茶加工榨油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2)优点:工序简单,生产效率高;卫生条件较好,茶油质量好;销售范围广。不足:色泽透明,不受国内消费者所接受。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影响农业因素的相关知识。【解题思路点拨】解题关键是根据基础知识解决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区位因素,根据材料或图中的各种数据分析提取有用信息。12.农业生产与区域的相互影响【知识点的认识】1、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使土地等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并且为我们提供衣食来源。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2、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滥砍乱伐导致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地盐碱化;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产品和土壤污染)【命题的方向】考查了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和综合题出现。例:(2018•朝阳一模)在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区,地膜覆盖技术能使农作物产量提高30%左右。2015年甘肃省平凉崆峒区地膜用量就达到2240吨。地膜使用过程中受日照、风化、耕作等因素影响容易破碎,大多废弃于田间。在同等覆盖面积下,地膜越薄,使用成本越低,但超薄地膜老化快、易破碎,人工捡拾清理或机械捡拾困难,(1)试分析地膜对北方旱作农业区土壤环境带来的影响(2)推行超薄地膜覆盖会造成环境问题,请提出合理化建议。分析:(1)地膜对北方旱作农业区土壤环境带来的影响主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2)推行超薄地膜覆盖会造成环境问题,合理化建议主要从政策、宣传、科技等方面回答。解答:(1)地膜对北方旱作农业区土壤环境带来的影响:有利:地膜覆盖技术利于热量的保存,提高土壤温度;同时减少地面蒸发,改善土壤水分条件。不利:残留地膜污染土壤;土壤肥力下降。(2)合理化建议:政府应该加大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加大政府农业补贴;对于残留地膜,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新型地膜材料;同时加大地膜的回收力度。故答案为:(1)有利:利于热量的保存,提高土壤温度;减少地面蒸发,改善土壤水分条件。不利:残留地膜污染土壤;土壤肥力下降。(2)加大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大政府农业补贴;发展科技,研发新型地膜材料;加大地膜的回收力度。点评:本题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解题思路点拨】解题关键是学生在熟记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并了解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等)的原因及措施。13.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知识点的认识】1、方格网式:各部分的可达性均等,秩序性和方向感较好,易于辨别,网络可靠性较高,有利于城市用地的划分和建筑的布置。但网络空间形式简单、对角线方向交通的直线系统数较小。2、带状:是由一条或几条主要的交通线路沿带状轴向延伸,并且与一些相垂直的次级交通线路组成类似方格状的交通网。可使城市的土地利用布局沿着交通轴线方向延伸并接近自然,对地形、水系等等适应性较好。3、放射状:常被用于连接主城与卫星城之间。4、环形放射状:城市骨架交通网络由环形和放射交通线路组合而成。以放射状交通线路承担内外出行,并连接主城与卫星城。环形交通网承担区与区之间或过境出行,连接卫星城之间,减少卫星城之间的出行穿越主城中心。5、自由式:多为因地形,水系或其他条件限制而使道路自由布置。是较好地满足地形、水系及其他限制条件。但是无秩序、区别性差,同时道路交叉口易形成畸形交叉。适合于地形条件较复杂及其他限制条件较苛刻的城市。【命题的方向】考查了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出现。例:2017年9月,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相关研究,制订停止生产销售传统能源汽车的时间表,以纯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动力之花在各地全面绽放。这将有利于()①改善大气环境②缓解交通拥堵③缓解能源短缺④减少交通事故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分析:大力推广纯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动力汽车,将大大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解答:逐步减少直到停止生产销售传统能源汽车,大力推广纯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动力汽车,将大大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改善大气环境;电动汽车产生噪声也很低,也会减少噪声污染;但对缓解交通拥堵和减少交通事故没有影响,所以B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建设意义的相关知识。【解题思路点拨】解题关键是对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的了解,熟记基础知识,并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建设意义的相关知识。14.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知识点的认识】长江沿岸经济带是指以长江为轴线,从上游到下游依次分布的区域,涵盖了长江沿岸的多个省市,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市。这个经济带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极具潜力的区域之一。长江沿岸经济带的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条件优越: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经多个省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广阔的水域。沿岸地形平坦,气候适宜,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产业基础雄厚:长江沿岸经济带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涵盖了多个产业领域,如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这些产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交通便捷:长江沿岸拥有多个港口和航运中心,航运能力居世界前列。同时,沿岸的铁路、公路等交通网络发达,为物流和人员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人力资源丰富:长江沿岸经济带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支持。政策支持: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长江沿岸经济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鼓励创新创业、优化产业结构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长江沿岸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极具潜力的区域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随着国家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进一步规划和政策支持,长江沿岸经济带有望实现更加快速和可持续的发展。【命题的方向】主要考查长江沿岸经济带的经济发展问题,比较综合。例:依据材料和图“长江经济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材料:长江经济带开发的战略构想提出于上世纪80年代,2013年9月发改委和交通部起草《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标志着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继沿海大开发、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之后,又一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部署。4月25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发言中,将长江经济带战略和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并列提出,意味深长。(1)关于合理开发长江流域的正确叙述是C。A.上游地区以提高通航能力为主B.下游河段以水能开发为主C.注重保护调水工程的水源地D.中游地区大力发展畜牧业(2)长江上游经济圈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有B。A.洪涝灾害频发B.毁林开荒C.酸雨D.旅游开发过度(3)与贵阳市相比,重庆市B。A.地势海拔高B.城市级别高C.服务种类少D.卫生环境好(4)宜昌是长江上、中游的分界点。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5)位于汉江与长江交汇处的城市是武汉,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的城市是重庆。(6)黄河、长江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都集中在上游河段。(7)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港口。分析:依据长江流域的地理知识来解答此题。解答:(1)开发长江流域比较合理的是:A.上游地势落差大,不宜提高通航能力;B.下游河段落差小,水能蕴藏量小;C.注重保护调水工程的水源地;D.长江流域不宜发展畜牧业;故C比较合理;(2)长江上游经济圈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毁林开荒,洪涝灾害以及酸雨和旅游开发过度都属于中下游存在的问题;(3)与贵阳市相比,重庆市城市级别高,重庆市是直辖市,贵阳市是贵州省的行政中心;(4)宜昌是长江上、中游的分界点,湖口是中下游的分界点。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地区;(5)位于汉江与长江交汇处的城市是武汉,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的城市是重庆;(6)黄河、长江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都集中在河流的上游河段,上游地区落差大,水能集中;(7)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港口,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故答案为:(1)C;(2)B;(3)B;(4)宜昌;上;(5)武汉;重庆;(6)上;(7)上海。点评:考查长江流域的概况,认真分析解答。【解题思路点拨】长江沿岸经济带交通运输发达,水资源及水能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15.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知识点的认识】1、森林(1)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较差,分布不均(2)木材供需矛盾尖锐,资源浪费严重(3)产业体系雷同,层次低,产值低,效益差(4)林业资源减少日益严重(5)生态环境日益恶劣(6)难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2、湿地(1)湿地面积日渐萎缩(2)湿地污染日益加剧(3)人为破坏湿地自然生态环境(4)关于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严重缺乏(5)湿地管理体制混乱(6)湿地保护投入不足【命题的方向】考查了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和综合题出现。例: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是典型的内陆湿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使扎龙成为全球知名的鸟类繁殖和栖息地。如图为扎龙湿地位置示意图。材料二:如图为东北某地1970~2000年湿地面积、年均温与年降水量的变化统计图(1)分析扎龙湿地的成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引起东北某地1990年以后湿地面积发生变化的自然原因。简述这种变化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3)研究表明,湿地比传统意义上的绿地更具环境效益,目前,许多城市在加强人工湿地建设。试分析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所起的作用。分析:(1)扎龙湿地的形成与所处的纬度、地形地势、降水、气温、冻土等有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